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区域内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和云南2000-2015年的社会、经济、资源等相关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国泰安等。统计尺度为县级单元尺度,包括甘肃省的玉门市、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26个县级单位,青海省的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等41个县级单位,四川省的石渠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等46个县,西藏的日土县、改则县、班戈县等78个县,新疆省的乌恰县、阿克陶县、莎车县等14个县,云南省的德钦县、中甸县、福贡县等9个县;变量包括县域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粮食产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和土地面积。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社会、经济、资源状况评价等。
陈义忠
该数据集于2021年5月底至6月在青藏高原野外考察期间使用无人机航拍所得,航片数据量为 3.4 GB,共包含330余张无人机航片。拍摄地点主要位于西藏的拉萨、林芝,云南省的大理、怒江,四川甘孜、阿坝、凉山等州市地区的道路沿线、居民点及其周边地区。所拍航片主要反映拍摄时点当地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设施农业用地分布、植被覆盖度等信息,航片具有经纬度和海拔等空间位置信息,不仅可以为土地利用分类提供基础验证信息,而且还能通过计算植被覆盖度,为大尺度区域植被覆盖度的遥感影像反演等工作提供参考。
吕昌河, 张泽民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对青藏高原林芝地区立定遗址文化层堆积剖面进行研究产生的古DNA数据,包括4个层位10个堆积物古DNA样本的HiseqX宏基因组预测序数据。可以用来初步分析林芝立定遗址堆积物古DNA记录的物种组成的历时性变化,揭示当地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Pair-end建库测序方法和illumina HiseqX测序平台检测获取。 3) 数据质量:20.3MB数据量,Q30>85%。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探索遗址堆积物古DNA在揭示青藏高原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研究潜力。
杨晓燕
青藏高原农田分布数据是在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2015)基础上提取得到的。数据集主要基于landsat 8 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该数据中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耕地,其中耕地被分为两类,包括水田(1)和旱地(2)。空间分辨率为30m,时间为2015年。投影坐标系为D_Krasovsky_1940_Albers,中央经线105°E,两条标准纬线分别为25°N and 47°N。数据存储为TIFF格式,命名为“农田分布”,数据量为4.39GB。数据以压缩文件形式保存,文件命名为“2015年青藏高原农牧区农田分布30m网格数据集”。数据可使用ArcGIS, QGIS, ENVI, and ERDAS等软件打开,可为青藏高原农牧区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刘世梁, 孙永秀, 李明琦
通过对青藏高原宗日遗址、河西走廊三角城、火石梁、缸缸洼、一个地窝南、砂锅梁、官地、茂林山、冬给错那、诺木洪、曲贡、立定等40余处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取了各遗址经纬度、高程、文化属性、文化遗物等基本信息;同时,对遗址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科学收集、鉴定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一批遗址碳十四年代数据、光释光年代数据、动物遗存鉴定数据、植物遗存鉴定数据、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孢粉数据、真菌孢子数据和环境指标数据。该数据集为研究青藏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先民的活动历史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杨晓燕, 吕红亮, 刘向军, 候光良
为了解析蔓菁如何、何时进入青藏高原,探讨蔓菁在青藏高原传播与驯化与早期人类活动的高原定居和古丝绸交流之间的关系,2018年6月,课题组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一个青藏高原的蔓菁自交F1代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得到组装基因组大小为409.69 Mb,Contig N50为1.21 Mb。这一结果可为研究植物扩散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遗传基础。高原各地的传统蔓菁品种是人类选择和基于区域气候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这项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工驯化和人类选择对蔓菁的遗传分化的影响,以及蔓菁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段元文
采用供需平衡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流域总体及各县区水资源供给量及需求量的基础上,评估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采用IPAT等式设置未来水资源需求情景,即通过设定未来的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单位GDP耗水量等变量来建立需水情景。以2005年为基准年,预测未来2010-2050年的各县市水资源需求情景。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采用配套预测数据。应用瑞典水文气象研究所HBV概念性水文模型的基本结构,设计了在气候变化下流域变化趋势的模型,以冰川融化情景为模型的输入,构建气候变化下出山径流情景。依据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国家地方规定设置配水方案,综合计算水资源供给量。综合供需情况,以缺水率为指标评价水资源系统脆弱性。通过计算流域主要县市的(小麦生产)土地压力指数,分析了流域气候变化、冰川融化及人口增长情景下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评价了农业系统脆弱性。分别运用迈阿密公式及HANPP模型计算了未来情景下,流域各主要县市净初级生物生产量及初级生物量的人类占用,以供需平衡角度评估生态系统脆弱性。
杨林生, 钟方雷
本数据集为叶片气孔计Leaf Porometer在张掖市大满水分控制实验场、EC站点、超级站和石桥样地测量的作物叶片气孔导度数据。 1) 测量目的 气孔导度数据测量的目的在于:获取黑河流域下垫面上作物叶片的气孔导度,作为先验知识用于作物生长模型参数、作物生物物理参数反演、蒸散发估算等用途。 2)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叶片气孔计Leaf Porometer。 3) 测量地点与内容 a.大满小麦水分控制实验场 分别在2012-5-17、2012-5-23、2012-5-29、2012-6-3、2012-6-9、2012-6-14、2012-6-24、2012-7-5、20127-12测量小麦叶片气孔导度。 b. EC站点 分别在2012-5-14、2012-5-21、2012-5-25、2012-5-31、2012-6-7、2012-6-13、2012-6-23、2012-6-28、2012-7-3、2012-7-13、2012-7-18、2012-7-23、2012-8-3、2012-8-12、2012-8-28测量EC-2、EC-3、EC-5、EC-6、EC-7、EC-8、EC-9、EC-10、EC-11、EC-12、EC-13、EC-14、EC-15、EC-16共14个EC站点,测定制种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 c. 超级站样地 分别在2012-5-22、2012-5-28、2012-6-5、2012-6-11、2012-6-18、2012-6-25、2012-7-1、2012-7-8、2012-7-15、2012-7-22、2012-7-31、2012-8-9、2012-8-15、2012-8-22、2012-9-3、2012-9-11测量超级站样地,测定制种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 d. 石桥样地 分别在2012-5-17、2012-5-22、2012-5-28、2012-6-4、2012-6-11、2012-6-17、2012-6-25、2012-7-1、2012-7-8、2012-7-15、2012-7-22、2012-7-30、2012-8-8、2012-8-16、2012-8-27、2012-9-9测量石桥样地,测定制种玉米叶片的气孔导度。 4) 数据处理 通过数据预处理并转换为文本格式文件,得到测量作物叶片气孔导度数据。
徐凤英, 王静, 庄金鑫, 黄永生, 李新, 马明国
根据所选田块及其周围区域特点,在玉米田块中布置一根Trime管,另在垂直于田间小路方向上布置5根Trime管,TDR垂直方向监测土壤含水率时,以每10cm为单位向下监测。地理位置:N 38°52′27.6″ E 100°21′14.0″ 提交数据包括盈科灌区所选一农田块三次灌水后农田及其周边土壤含水率(TDR监测),灌水后加密监测,24小时内每隔3小时监测一组,之后5天为每天3组,5-10天为每天两组,10-15天为每天一组。
黄冠华, 姜瑶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