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表示植被地面垂直投影面积与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气候、生态和土壤侵蚀等领域。FVC不仅是反映植被生产能力的理想参数,而且在评估地形差异、气候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本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两套GLASS FVC数据进行后处理,通过数据融合、剔除异常值和剪裁后给出较为可靠的2013年和2018年的环北极圈(范围为北纬66°以北)和青藏高原(范围为北纬26°到39.85°,东经73.45°到104.65°)的植被覆盖度情况。
叶爱中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提供的径流作为重要的、易获取的水资源,维系着周边数十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支撑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准确估算青藏高原的径流,揭示径流的变化规律,有利于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规避。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冰川径流分割数据集覆盖时间从1971年到2015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覆盖范围为青藏高原五条大江大河源区(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雅鲁藏布江源),空间分辨率为流域,以多源遥感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耦合了冰川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型VIC-CAS模拟获得,使用站点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其所有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
王世金
1985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集是基于中科院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经过裁剪、拼接等操作得到的矢量数据集。2000-2020年的3个数据集是基于GlobeLand30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经过掩膜提取等操作得到的3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集。所有数据集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森林、灌木林、草地、湿地、水体、苔原、人造表面、裸地、冰川和永久积雪这10个一级类型。数据产品可以检测大多数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表覆盖变化,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此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历史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祁连山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年雁云
1)数据内容: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数据包括祁连山典型小流域不同深度苔藓层体积密度、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石砾体积密度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在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采集苔藓层和苔藓覆盖下深度为30 cm的原状土柱,利用工业X射线三维显微镜对苔藓层和原状土柱进行扫描;3)数据质量描述:苔藓层分辨率40 μm,原状土柱分辨率68 μm;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祁连山典型小流域植被-土壤-岩石三维空间结构CT扫描数据集对于祁连山区的生态恢复、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均有着重要意义,可为阐述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功能及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胡霞
《中国数字山地图》的数据从宏观尺度刻画中国山地空间格局和复杂形态特征,其中包含我国山地分布、山地分类、形态要素与山地面积比例等信息,是山地区划、山地成因分类及资源环境关联分析的基础数据。 山地承载着巨大的自然资源供给、生态服务与调节功能,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前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李爱农研究员等,在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山地起伏度计算尺度分析及地形自适应算法、山地综合制图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数字山地图”数据集,具体包括: (1)中国山地空间范围数据,(2)中国山地类型数据,(3)山脉数据(山脉走向、等级与山脊形态),(4)山峰数据,(5)山地面积按一级行政区统计表,(6)中国地势等高面数据,(7)山地形成类型分区数据,(8)中国山地分区数据,(9)主要山峰列表。山地空间界定范围与分类的原始DEM空间分辨率约90m,数据边界已套合中高分辨遥感影像做必要的修订,与山地地形晕渲图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山脉走向与山地散列要素的制图综合精度为1∶100万,为定性的辅助数据。该数据集将山地从地貌制图中单独列出,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针对性,可为山地环境及山地灾害地带性研究、山区国土空间分析等提供可靠的本底数据,服务于我国面向山区的宏观决策。
南希, 李爱农, 邓伟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于2020 年8 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源和河流段采集干支流水样。现场用100ml聚乙烯(PE)塑料瓶采集河水并使用多参水质监测仪(YSI-EX02,USA)原位测定采样点的pH值(±0.2)、溶解氧(DO)(±1%)等基本理化参数,并用0.025mol/L的HCl滴定HCO3-浓度。在实验室内采用离子色谱仪(盛瀚CIC-D160型,中国)分析测定Na+、K+、Ca2+、Mg2+、SO42-、NO3-、Cl-离子浓度。采用Gibbs模型、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雅江上游干支流主要离子浓度变化、河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并对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旨在揭示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并为高原地区典型河流的水源解析及变化趋势预估提供基础支撑。
牛凤霞
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9月,2021年6月,2021年9月测量得到的3幅廓琼岗日冰川高精度表面地形数据及对应的正射影像图。该数据集的生成使用了大疆精灵4 RTK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数据,经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计算生成了相关产品,数据空间分辨率达到了0.15米。该数据是对目前低分辨率开源地形数据的补充,能够反映2020年-2021年间廓琼岗日冰川的表面形态变化,有助于精确研究气候变化下廓琼岗日冰川的消融过程。
刘金涛
1)青海省湟水流域典型工业园土壤环境质量数据,为区域工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污染管控提供基础支撑; 2)数据来源为湟水流域典型区域土壤样品,样品采集后迅速放入-4℃冰箱保存送尽快至实验室,经前处理后完成相关参数的检测; 3)样品采集、转运过程符合规范,实验检测过程遵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结果,因土壤环境各因素的变化,该结果仅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4)该数据可用于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重金属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分析;
王凌青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新生代地层中蕴含丰富的构造、环境、气候等信息,对揭示高原碰撞隆升变形历史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来自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临夏盆地、伦坡拉盆地、剑川盆地、曲靖盆地和思茅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野外地质考察,确定了一些出露发育良好的研究剖面。依靠GPS、地质罗盘等工具,对相关研究剖面进行了构造、地貌、岩性等方面的调查测量描述,并进行了相关图件的绘制,具体涉及:临夏盆地对康剖面90 m黄土沉积地层,伦坡拉盆地达玉剖面1890 m、剑川盆地双河剖面300 m、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252 m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以及思茅盆地江城剖面932 m的咸水湖相夹膏盐沉积地层。本数据集为后续开展相关地层年代学、构造演化、气候环境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方小敏, 颜茂都, 张伟林, 张大文
乌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脉南麓,南邻雅鲁藏布江,是研究青藏高原南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历史的理想地区。乌郁盆地由下向上依次出露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日贡拉组火山岩、中新世芒乡组湖相地层和来庆组火山岩、晚中新世-上新世乌郁组和更新世达孜组。利用LA-ICP-MS共测得5件乌郁盆地芒乡组、乌郁组和达孜组地层砂岩和1件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碎屑锆石年龄数据。结果显示芒乡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分布在45-80 Ma范围,乌郁组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70 Ma的次要年龄区间,达孜组呈现三个主要年龄区间:45-65 Ma、105-150 Ma和167-238 Ma,现代乌郁河流砂样品呈现8-15 Ma的主要年龄区间和45-65 Ma的次要年龄区间(图1)。所有样品中的晚白垩世-早始新世锆石年龄与冈底斯岩基主要岩浆活动时间一致,乌郁组和现代河流样品中出现的8-15 Ma与来庆组火山岩形成时间一致,达孜组中出现的三叠纪-侏罗纪锆石与盆地北部中拉萨地体岩浆活动时间一致。碎屑锆石年龄谱结果和沉积相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发育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1)古近纪林子宗-日贡拉组火山岩;(2)15 Ma构造-岩浆活动结束盆地芒乡组湖相沉积,并形成来庆组火山岩;(3)8 Ma 构造活动造成来庆组火山岩成为盆地主要物源;(4)2.5 Ma盆地发育辫状河,接受北部中拉萨地体物源。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南部地貌格局逐渐形成。
孟庆泉
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以荒漠、山地和高原等地形为主,平均海拔为1000m左右,气候极度干旱,荒漠分布面积大,生态脆弱,干热季可持续时间久,可长达7个月,年平均降雨量最多也仅有150mm。区内自然环境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在区域差异化的构造、地震、气象、水文、生态等的复合驱动作用下,走廊范围内泥石流滑坡广泛分布。以遥感影像为基础,解译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统计显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共发育滑坡303处,泥石流灾害2159处,泥石流主要包括冻融型泥石流、冰水型泥石流、暴雨型泥石流3种类型。
邹强
华北平原(NCP)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除了从黄河取地表水进行渠灌,华北平原还开采大量地下水用于灌溉。高时空分辨率且连续完整的逐日蒸散(ET)估算,将极大提高我们对整个NCP农业用水消耗的认识,服务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基于双源能量平衡模型(TSEB)和数据融合,本研究在华北平原生成1 km空间分辨率和日尺度,且时间跨度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蒸散数据集。该数据集时空连续完整,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相较于其他产品,该数据集具有可靠的精度,甚至好于已发表的结果。此外,该数据集和相关方法对NCP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区的多尺度变化和趋势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张才金, 龙笛
研究设计了一种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将其埋入抗滑桩中,进行四点弯加载试验。使用声发射设备进行采集,并与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进行对比,验证了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本试验制备了四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并在压电陶瓷传感器相近位置处各布置一个传统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将两种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共有四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一个压电陶瓷传感器和一个相近位置的商业声发射传感器的数据。试验表明埋入式水泥基压电陶瓷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在准静态荷载下工作,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破裂的监测具有主要意义。
姜清辉
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顶布置1个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速度峰值与台面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坡顶在地震作用下速度反应的增强程度。
郭明珠
位移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选取下归哇顺倾岩质模型斜坡的软、硬岩性界面上6个加速度传感器和坡表上3个加速度传感器作为研究样本。对研究样本加速度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再进行二次积分和零线回调,计算振幅为0.3g~0.8g茂县波下峰值位移,得到顺倾岩质模型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位移数据集;软、硬岩性界面上的两组数据可以反映地震作用下软岩层对顺倾岩质斜坡位移的影响;坡表上的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坡表上各个位置的位移关系;
郭明珠
对四种不同结构的抗滑桩进行了四点弯破坏试验(纯钢筋抗滑桩抗弯破坏,抗剪破坏;预应力抗滑桩抗弯破坏,抗剪破坏),对破坏全过程进行了声发射监测。监测设备为德国八通道Vallen声发射监测仪,布置了7个传感器对桩的破坏进行全域监测。采集到的声发射数据主要包括幅值,能量,振铃计数,频率等关键声发射指标。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特点,可以得出抗滑桩在不同阶段不同破坏形式的声发射特性,建立损伤模型,对结构破坏的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姜清辉
位移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脚、坡中、坡肩和坡顶各布置1个位移测点,每隔1分钟采集1次位移数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修正,删除各个测点末尾异常数据,得到反倾岩质模型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位移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位移数据集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坡脚、坡中、坡肩和坡顶的位移关系,模型斜坡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数据集可以反映随着地震作用的累积,反倾岩质斜坡的破坏机制。
郭明珠
本次数据主要是对坡体内部岩石破裂或错位时产生的微地震波信号进行现场监测和采集。数据的采集是现场布置的4个三分量检波器(G1-G4)将拾取到的信号传输到采集器,采集器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同时通过4G无线网络将采集的微震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再利用波形处理软件Trace和Vantage对采集的微地震波信号进行解译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微地震事件发生的位置、震级、数量以及能量释放等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得到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与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历史参数变化规律,揭示不同时段下的岩体宏观破裂状态,为白格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陈菲
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顶布置1个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速度峰值与台面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坡顶在地震作用下速度反应的增强程度。
郭明珠
加速度是反映斜坡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雪隆囊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坡面、岩性界面和坡内布置14个加速度传感器,同时布置一个加速度传感器在振动台上,记录输入地震波的真实加速度状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筛选等加工步骤,获得反倾岩质模型斜坡的加速度数据集;模型斜坡在同一工况下的加速度数据集的峰值可以反映斜坡在此种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斜坡上加速度峰值与台面加速度峰值的比值可反映斜坡各个位置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是增强还是衰减。
郭明珠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