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编号为测量年的统一编号,如:17-001(2017年的第一个测点),野外编号为单次野外编号。 2. 时间:测量时的北京时间,如: 2017/08/01 13:25(2017年8月1日13时25分)。 3. 地理位置:测量点的经纬度,如: 29.6584,101.0884(北纬29.6584°,东经101.0884°),野外由Garmin 63sc型GPS测定。 4. 海拔:测量点的绝对海拔高程,如4500m (海拔4500米),野外由Garmin 63sc型GPS测定,精度为1 m。 5. 实测植被盖度(%):在野外用样方(1000 m*1000 m)测得。 6. 大气压:野外用DPH-103型智能数字温湿度大气压计测得,如651.7kPa,精度:0.1 kPa。 7. 气温:野外用DPH-103型智能数字温湿度大气压计测得,如15.61℃,精度:0.01℃。 8. 相对湿度:野外用DPH-103型智能数字温湿度大气压计测得,如79.1%,精度:0.1%。 9. 相对氧含量:野外用TD400-Sh-O2便携式氧气检测仪测得,如20.16%,精度:0.01%。 其中,17-001至17-065采样点的海拔通过Garmin Oregon 450型GPS测定, 精度为1 m;大气压通过卡西欧prg-130gc型气压计测定, 精度为5 hPa;氧气相对含量利用CY-12C型数字测氧仪测得,0-50.0%量程,分辨率为0.1%,精度为±1%。
史培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AB005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较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科考数据最多的网格发生了变化,可能有受到疫情或者环境的影响。
邓涛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主要河流的源头,为亿万人口提供生活必需的水源,被称为“亚洲水塔”。亚洲水塔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其中高原低涡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降水系统之一。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观测资料匮乏,对高原低涡的气候和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和变化机制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数据集利用多套再分析资料和高原低涡的客观识别方法,得到了一套长时间序列高原低涡数据集,包括高原低涡的位置、半径、强度、生命史和移动路径等特征,本数据集可用于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分析、高原低涡对降水影响、高原低涡生成发展和移出机制研究等。数据集使用的再分析数据有:NCEP1(NCEP/NCAR),NCEP2(NCEP/DOE),ERA-Interim,ERA-40,ERA-5,CFSR,MERRA2,JRA55,NCEP FNL,CRA40等共10套再分析数据,其中NCEP1和NCEP2的分辨率较低,得到的高原低涡不适用作为气候特征分析。
林志强, 郭维栋
“亚洲水塔”青藏高原(TP)的降水在区域水和能源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下游国家的水资源供应有重要影响。气象站点所获取的降水信息通常被认为是最准确的,但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中,气象站数据却十分有限。卫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可以为地面测量提供补充信息,特别是在大面积测量不足的区域。在这里,我们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 (ANN) 和环境变量(包括海拔、地表压力和风速)确定各种数据源的权重来最优地融合站点、卫星和再分析数据。在 1998-2017 年期间,以每日时间尺度和 0.1° 的空间分辨率生成了一个多源降水 (MSP) 数据集横跨青藏高原。与其他四颗卫星产品相比,MSP与标准观测的日降水相关系数(CC)最高(0.74),均方根误差第二低,表明MSP的质量和数据合并的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一步评估了青藏高原长江和黄河源头测量不佳的不同降水产品的水文效用。在 2004-2014 年期间,MSP 实现了每日流量模拟的最佳 Nash-Sutcliffe 效率系数(超过 0.8)和 CC(超过 0.9)。此外,基于多重搭配评估,MSP 在未测量的西部 TP 上表现最好。该合并方法可应用于全球其他数据稀缺地区,为水文研究提供高质量的降水数据。整个 TP 的左下角的经纬度、行数和列数以及网格单元信息都包含在每个 ASCII 文件中。
洪仲坤, 龙笛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环境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环境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环境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中亚是一个高度农业化的地区,其农业资源有限且非常脆弱。为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亚农业的潜在影响,我们基于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9千米动力降尺度结果生产了一个中亚农业气候指数(agroclimatic indicators)高分辨率预估数据集。这些农业气候指数是生长季长度(growing season length, GSL, days),有效积温(biologically effective degree days, BEDD, ℃),霜冻天数(frost days, FD, days),夏日天数(summer days, SU, days),热浪天数(warm spell duration index, WSDI, days)和热夜天数(tropical nights, TR, days)。时段是1986-2005和2031-2050,空间分辨率为0.1°。由于这些指数(除了WSDI)都是基于温度的绝对阈值定义的,对区域模拟结果的系统偏差非常敏感,我们首先用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 mapping, QM)订正了模拟的气温,然后基于订正后的气温计算指数。评估结果显示:QM方法大幅减小了指数的偏差。预估结果显示:GSL,SU,WSDI和TR在整个中亚将显著增大,而FD将显著减小;BEDD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中亚北部和山区是增大的,在平原的中部和南部是减小的。这个高分辨率的数据集可被用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亚农业的风险影响。
邱源
本数据集是一个包含接近35年(1984-2018)的全球高分辨率光合有效辐射数据集,其分辨率为3小时/逐日/逐月,10公里,数据单位为W/㎡,瞬时值。该数据集可用于生态过程模拟和全球碳循环的理解。该数据集是基于改进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并以ISCCP-HXG云产品、ERA5再分析数据、MERRA-2气溶胶数据以及MODIS反照率产品为输入而生成的。验证并和其他全球卫星辐射产品比较表明,该数据集的精度通常比CERES全球卫星辐射产品的精度要高。该全球辐射数据集将有助于未来生态过程模拟的研究和全球二氧化碳通量的估算。
唐文君
1)数据内容:过去千年(850AD~1850AD)11个模式集合年平均200 hPa和850 hPa纬向风速(反映高、低层西风)、HadCM3模式月平均850 hPa经向风速(反映季风环流),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为1000~1200AD,小冰期为1400~1600AD;2)数据来源: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3阶段(PMIP3)多模式试验逐月数据,加工方法:多模式等权重算术平均,气候平均,3)数据应用:用于古气候变化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燕青, 江南萱, 王会军
基于台站历史逐日最高温数据以及再分析资料数据集,发展了一个基于一阶自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逐日最高温统计降尺度模型,并由全球气候模型(CNRM-CM6-1)的 IPCC CMIP6 情景数据驱动该统计降尺度模型,预估中亚65个台站2015-2100年5种热浪指数(热浪事件数 (HWM),热浪频数(HWF), 热浪强度(HWM), 热浪最大持续时间(HWD),热浪振幅(HWA))的未来变化情景。最终获得2015-2100年四种排放情景下(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中亚65个台站热浪变化情景数据集。
范丽军
本数据集包括藏东南站、阿里站、慕士塔格站、珠峰站和纳木错站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PM2.5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气溶胶PM2.5细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的浓度特性数据以每5 min获取一组数据的频率进行产出,能实现小时、昼夜、季节和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分析,这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位置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当地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该数据为已发布数据《青藏高原不同站点气溶胶颗粒PM2.5浓度数据集(2018和2019)》的更新。
邬光剑
该数据集包含中亚地区1982-2015年逐次干旱事件的开始时间(年、月)、发生位置(经度、纬度)、持续时间(月)、干旱强度,以及植被响应干旱的脆弱性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2°。其中,干旱事件通过12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1.0识别。干旱特征及植被脆弱性的具体算法详见引文。该数据集已在中亚植被响应干旱脆弱性等研究上得到应用,并在干旱事件时空特征、干旱-植被影响机理、干旱风险评估等研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邓浩宇
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即高温热浪发生时区域应对灾害以减少损失的能力。本数据集以2015年为基准年,泛第三极区域路网数据、GDP数据、医疗设施空间分布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水体分布数据为基础数据。采取欧式距离计算法明确区域内路网、水体及医疗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以距道路距离、距水体距离、距医疗设施距离、GDP及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采取等权重叠加法评估各节点高温热浪脆弱性。为消除单位差异性带来的影响,评估前对各指标层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划分各节点脆弱性等级。
葛咏, 杨飞, 刘庆生
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CEI),该中心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各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气象记录,包括气温、风速、露点和降水等信息。达卡市附近有4个有记录的站点。先从NCEI下载了全球范围内站点监测数据,再根据经纬度筛选达卡市范围内的4个站点。该数据级记录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日气象站点监测数据。
葛咏, 杨飞
本数据集的数据源为Landsat-5卫星的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第1、2、3波段。Landsat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卫星由北向南运行,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卫星每天绕地球14.5圈,每圈在赤道西移159km,每16天重复覆盖一次。本数据集主要覆盖孟加拉国达卡市,基于2010年的Landsat-5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本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下载,利用ArcGIS对数据进行波段合成,最终得到了TIFF格式的达卡区域2010的30米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葛咏, 杨飞
本数据集基础数据源提供逐小时、逐日到逐年时间分辨率不等的气象数据,观测站基础观测数据可提供包括温度、降水、露点、风速等在内的气象环境信息。本数据集主要覆盖泛第三极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关键节点区域。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为:首先从众多基础气象数据中筛选得到日最高温度数据;综合日最高温相对湿度关系,基于气象站露点温度数据,完成日相对湿度计算。该数据集对评价关键节点区域的高温天气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有力参考。
葛咏, 刘庆生
本数据集的数据源为Landsat-5、Landsat-8卫星的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第1至7波段。Landsat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重复周期为16天。本数据集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至2016年的Landsat-5及Landsat-8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最终得到了TIFF格式的泛第三极区域2000-2016的30米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本数据集包括祁连山地区1982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每月0.05°×0.05°地表温度产品,2005年、2010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每月0.01°×0.01°地表温度产品,2018年每日0.01°×0.01°地表温度产品。采用劈窗(split-window,SW)算法,利用AVHRR热红外通道(通道4:10.5µm至11.3µm;通道5:11.5µm至12.5µm)的亮温数据(分辨率:0.05°),MYD21A1的温度数据(分辨率:0.01°)以及相关辅助数据,实现祁连山地区地表温度月/日合成产品的生产。参与反演的辅助数据包括IGBP地表分类数据,AVHRR NDVI产品,MERRA再分析数据,ASTER GED数据,以及经/纬度和儒略日信息。
历华
“水权框架下黑河流域治理的水文-生态-经济过程耦合与演化”(91125018)项目数据汇交-MODIS产品-中国西北地区土利用数据(2000-2010) 1.数据概述:中国西北地区土利用数据(2000-2010) 2.数据内容:用MODIS得到的2000-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石羊河流域土利用数据
王忠静
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新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该项目汇交数据之一为中国西部地区2002年地表气候要素再分析数据.本数据集是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提供的每天1°×1°的基础上生成。但是再分析资料存在以下问题:(1)时间空间分辨率不够高(水平分辨率为1度,时间为6小时);(2)高原地区低层误差较大;(3)资料是标准等压面资料,需要插值。 中国西部地区2002年地表气候要素再分析数据集是兰州大学隆霄博士和邱崇践教授利用牛顿松弛法资料同化方法(Nudging)将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模式结合起来产生的,包括2002年全年每小时0.25°度的10m水平和垂直风速(m/s)、2m气温(k)、2m混合比、表面压强(Pa)、上行下行短波和长波辐射(w/m2)、对流降水和大尺度降水(mm/s)。 一、制备背景 驱动数据的质量严重影响陆面模型模拟陆面状态的能力,所以陆面建模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用来驱动陆面模型的驱动数据。无论这些模型描述地表过程的能力有多逼真,无论他们输入的边界和初始条件有多准确,如果驱动数据不准确的话,他们也不能得出与现实接近的结果。陆面模型如此依赖于外部提供的数据的质量,以至于这些任何一个外部提供的数据有误差的话,都会严重影响陆面模型模拟土壤湿度、径流、雪盖和潜感热通量的能力,这些外部提供的数据包括:降水、辐射、温度、风场、湿度和压强。中国西部地区2002年地表气候要素再分析数据集是利用牛顿松弛法资料同化方法(Nudging)将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模式结合起来生成适合于中国西部复杂地形的具有更高时空分辨率的驱动数据。 二、运行模式的基本参数 1、利用美国PSU/NCAR中尺度模式MM5作为模拟用模式; 模拟网格域的选择:中心(32°N,90°E),网格距为36km,水平格点数为131*151,垂直分辨率为25层,模式顶为100hPa; 2、初始化使用的资料采用美国NCEP的1°*1°的GRIB格点资料; 3、时间步长为120s。 三、物理过程 1、云和降水的物理过程处理:对次网格尺度降水采用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可分辨尺度降水采用Reisner混合相微物理显式方案; 2、行星边界层过程采用MRF参数化方案; 3、辐射过程采用CCM2的辐射方案。 四、文件格式和命名 以月为文件夹存储,每月包含每天的24小时的数据。命名规则如下:2002***&.forc,其中***为儒略日,2002***&为时间(小时计),其中.forc是文件扩展名。 五、数据格式 以二进制浮点型存储,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
隆霄, 邱崇践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植被退化机理和重建试验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曹坤芳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4.1-2007.12。 该项目汇交数据包括: 1.元江干热河谷多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 (1961-2004)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月平均温,月平均降雨量. 2.基于树轮的中国横断山中部年平均温(1750-2006年) 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年份,重建平均温度. 3.基于树轮的中国南部横断山脉中部夏季温度(1750-2006年) 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年份,夏季(4月-9月)重建平均温度. 4.基于树轮的中国横断山中部干旱指数(1655-2005年) 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年份,春季(3月-5月)干旱指数重建. 5.叶片和枝条生长动态图 pdf文件.记录了从2004年3月22日到2005年4月8日枝条为S型、F型、中间型和S+SD型的植物的生长动态趋势线和叶片动态趋势图 . 6.32种木本植物的物候总结表(种名、观察株数/枝条数、枝条伸长类型、叶片物候、当年生枝条长度(cm)、枝条上总叶片数、叶面积(cm2)、无叶期(月数)、花期、果熟期和果实类型)word文档 7.元江干热河谷代表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季节变化(2003.3-2004.2) excel表 8.元江干热河谷6种代表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最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光系统II的最大量子效率) excle表(2003-2005) 9.元江干热河谷代表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同位素)数据 excle表(虾子花、红皮水锦树、三叶漆、余甘子、珠仔树、天干果、毛枝青冈、华西小石积、清香木、虎刺、鬼柳和猪屎豆进行干湿季节的水分利用率) 10.元江曼旦前山植物名录 word文档
曹坤芳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