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包括雅鲁藏布江和横断山区主要河流中全氟化合物的浓度和分布数据。样品采集于2020年和2021年,采样范围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四条大河,共83个采样点。水样经固相萃取-净化-浓缩等前处理步骤制备后,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目标化合物包括10种全氟羧酸(PFCAs)和3种全氟磺酸(PFSAs),具体为全氟丁酸(PFBA)、全氟戊酸(PFPeA)、全氟己酸(PFHxA)、全氟庚酸(PFHpA)、全氟辛酸(PFOA)、全氟任酸(PFNA)、全氟癸酸(PFDA)、全氟十一烷酸(PFUnDA)、全氟十二烷酸(PFDoA)、全氟十三烷酸(PFTrA)、全氟丁烷磺酸(PFBS)、全氟戊烷磺酸(PFHxS)、全氟辛烷磺酸(PFOS)。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均加入同位素标记的回收率标志物,经计算样品回收率在53%-96%之间。河流水质检测参数包括:温度、溶解氧、pH、电导率、盐度和溶解性有机碳,参数精度分别为0.1℃、0.01mg/L、0.01、0.1μS/cm、0.01ppt和0.01mg/L。其中,溶解性有机碳采用TOC分析仪测量,其余水质参数均采用YSI ProPlus便携式多参数水质仪现场测定获得。该数据集可为青藏高原大尺度范围的有机污染空间分布制图和亚洲水塔水质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任娇, 王小萍
温湿指数(THI)1973年由奥利弗(J.E.Oliver)提出,其物理意义是湿度订正以后的温度。它考虑了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综合影响,是衡量区域气候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参考已有关于生理气候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面向青藏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需求,研制了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温湿指数及其适宜性分区结果(包括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与高度适宜)。
封志明, 李鹏, 林裕梅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世界第三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耕地、建筑用地、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GDP和人口密度8个因素为威胁因子,并基于专家打分法确定威胁因子的属性,对青藏高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制作生境质量的数据集将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的生境质量,并为政府制定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刘轶轩, 孙永秀, 李明琦
数据包括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3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植物DNA的原始测序文件。我们使用德国Qiagen公司的PowerMax土壤试剂盒提取DNA,并采用通用植物引物g-h (Taberlet et al., 2007) 对样品中叶绿体trnL (UAA) 内含子区的P6环进行PCR扩增,PCR产物随后送至瑞士Fasteris公司进行第二代高通量双端测序,测序仪器为Illumina NextSeq 550。数据质量分数Q30为81.97。
刘兴起, 贾伟瀚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在参考中国人居环境评价背景下的地形起伏度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基础上,将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 30 m)数据重采样成1 km,运用模型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公里网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公里网格空间数据;(2)青藏高原地形适宜性评价数据。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地形起伏度空间差异,对青藏高原的人居环境及其自然适宜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肖池伟, 李鹏, 封志明
青藏高原农牧区草地退化评价数据集是在500m全球土地退化态势分布数据(2015)基础上,根据草地退化或改善程度进行评价得到的数据集。在该数据集中,将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态势分为了两级评价系统。第1级,将草地退化程度评价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无变化类型、改善类型和退化类型;第2级,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程度分为9种类型,其中无变化类型为1类,用0表示;改善类型包括四种类型,分别为轻微改善(3)、较明显改善(6)、明显改善(9)和极明显改善(12);退化类型包括四类,分别是轻微退化(-3)、较明显退化(-6)、明显退化(-9)和极明显退化(-12)。该数据集覆盖青藏高原的所有草地区域,空间分辨率为500m,时间为2015年。投影坐标系为D_WGS_1984。数据集存储为TIFF格式,命名为“grassdegrad”,数据量为94.76 MB。数据以压缩文件形式保存,文件大小为 2.54 MB,文件命名为“2015年青藏高原农牧区草地退化30m网格数据集”。数据可使用ArcGIS, QGIS, ENVI, and ERDAS等软件打开,可为青藏高原农牧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提供参考。
刘世梁, 孙永秀, 刘轶轩
作为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极高,同时面临人类活动和放牧活动加剧。在本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评估首先选取8个反映人类活动强度的因子,包括放牧强度,夜间灯光指数,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密度,耕地比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率,距离道路的距离以及距离居民点的距离,然后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空间叠置法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集。通过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数据集的制备,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人类干扰对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孙永秀, 刘轶轩, 李明琦
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估框架,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区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地形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5大类,共计12个数据指标,主要来原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基于6位相关领域专家的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形成涉及青藏高原农牧区生态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和生态脆弱性4个1公里网格数据。数据可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识别提供参考。
战金艳, 滕艳敏, 刘世梁
青藏高原农牧区社会经济脆弱性参数数据集主要包含青藏高原农牧区县域尺度社会经济脆弱性参数数据。数据时间范围为2000-2015年,涉及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112个县区,主要参数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单位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乡村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占乡村从业人数比例、人均GDP、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油料产量、单位面积牲畜存栏量、人均肉类产量、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比例、万人医院床位数。采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并通过ArcGIS空间化,最终得到县域尺度社会经济脆弱性参数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通过Shape文件和Excel文件两种方式表达。本数据集将为农牧区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和典型农牧区的选取提供参考。
战金艳, 滕艳敏, 刘世梁
数据集包含2000年,2010年,2018年青藏高原县级理论载畜量数据和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7年县级超载程度。基于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VIP(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 模拟的NPP数据计算了产草量数据(1km分辨率),按照县行政区域尺度,计算县域产草量,并根据载畜量计算标准(NY/T 635-2015)计算得到县域范围内的理论载畜量。基于县级实际载畜量数据,计算了超载程度。数据将为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莫兴国
数据内容包含了1985年、1993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5年青藏高原全境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空间分布图。该数据集以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评价目标,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State-Response, PSR)建立由3类要素14种指标所组成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权重,最后采用物元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与对应评价等级的关联度,构建青藏高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熵权-可拓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揭示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丹
基于计算所得青藏高原地区1985、1990、1995、2000、2010、2015共六个典型年的农牧业生态环境风险值,利用模糊加权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出2030、2050、2070年去除气象因子下的生态环境风险值。之后将其在Arcgis中与未来气候模式(RCP4.5)下提取的气象因子栅格图进行叠加,得到2030、2050、2070年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生态环境风险数据,可为未来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卢宏玮
针对青藏高原特色,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度量性、简明性、独立性的原则,重点包含农牧业活动、工矿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旅游业活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污染物排放等主要人类活动构建了适宜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及社会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类活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综合评估了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数据不仅有助于增强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敏感区植被变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而且可以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燕, 辛良杰, 樊江文, 袁秀
1)数据内容包含青藏高原地区1992年、2005年、2015年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300米。2)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获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公式中包含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由青藏高原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获得;土壤可蚀性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采用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坡长因子、坡度因子通过30m高程数据计算后重采样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由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得出,其中植被覆盖度是由MODIS的植被指数产品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3)通过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差异变化比较,符合实际变化规律,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章文波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南部(西藏地区)土壤总汞的浓度和空间分布信息。本项目共在西藏采集表层土壤样品239个,采用湿法消解和原子荧光法测定其总汞含量,方法检出限为1.8 ng/g。使用标准土壤(GB GSS-2)作为实验参考物质,获得的实验回收率为84-103%,该数据质量经过了严格控制。该数据集将作为青藏高原土壤汞污染状况及背景值的参考数据集,同时可用于评估南亚跨境污染物传输对青藏高原影响的基础数据。
王小萍
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布局图集 主要包括林地保护与建设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主要生态保护工程;数据来源:西藏、三江源、横断山区和祁连山的重大生态工程规划及厅级单位资料调研,包括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三类10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三类13项),横断山区各类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川西北藏区退牧还草、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一期(4类16项);加工方法:分类汇总,按照类型区域矢量化,形成以县级为单位的区域分布图。
魏达
本数据集是青藏高原的部分经济指标,包含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个省份,以省为单元进行的数据统计,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胁迫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西藏自治区的数据集时间跨度是1951-2016包含7个指标,分别是地区总产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工业和建筑业,最后还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青海省数据集时间跨度是从1952-2015,除上述七个指标外还多出农林牧渔业这一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数据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并且依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对2005-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修订。
杜云艳
通过对青藏高原151、江西沟1、江西沟2、黑马河1、下大武遗址、耶则热、尼阿底和伶坰等8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取了各遗址经纬度、高程、文化属性、文化遗物等基本信息;同时,对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科学收集、鉴定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一批遗址碳十四年代数据、动物遗存鉴定数据、植物大遗存鉴定数据、木炭鉴定数据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该数据集为研究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活动历史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张东菊, 张晓凌, 刘向军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