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三个不同的数据源,包括1920年代的民国初期地图、1960年代的数字化地形图和1970-2020年的Landsat MSS/TM/ETM+/OLI影像。1920年代民国初期地图进行了扫描、几何校正和地理参考校正。1960年代使用1:250 000的地形图。所有地图都是以Albers等圆锥投影法进行地理参照,均方根(RMS)误差小于1.5个像元。针对早期地图,选择目视解译和手工数字化来对湖泊边界进行矢量化。从1990年开始,对Landsat影像采用半自动的水体分类方法来区分水体和非水体信息,然后提取湖泊边界,并通过与原始Landsat图像的比较进行目视检查和人工编辑。
张国庆, 冉有华
水体覆盖是水循环、能量平衡的基本参数之一。本数据集以1982-2020年AVHRR逐日反射率时间序列为基础,生产了青藏高原39年超长期逐日水体制图产品(包含水体结冰信息)。本数据集包含39个文件夹,以年份命名(从1982年到2020年),每个文件夹包含365/366个GeoTiff文件,每个文件包含两个波段:(1)水体制图波段(WaterLayer);(2)质量控制信息波段(QC)。本产品为青藏高原水体遥感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计璐艳
本数据包括青藏高原中部的25个湖泊的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序列数据,样品采集时间为2015年7月-8月,使用2.5升采样器对地表水进行了三次重复采样。样品采集后立即带回北京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实验室,所取盐湖的盐度梯度为0.14 ~ 118.07 g/L。本数据为扩增子测序结果。将湖水在0.6 atm过滤压力下浓缩到至0.22μm膜上,然后通过FastDNA SPIN Kit 提试剂盒提取DNA,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引物为515F (5'-GTGCCAGCMGCCGCGGTAA-3') and 909r (5'-GGACTACHVGGGTWTCTAAT-3')。使用Illumina MiSeq PE250测序仪进行对端测序,原始数据通过Mothur软件进行分析,序列与Silva128数据库进行比对并以97%的同源性将序列划分为操作分类单元(OTU)。本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孔维栋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西部鲁玛江东错,美马错,骆驼湖和结则茶卡2016年以来湖泊水位观测数据 湖水水位通过HOBO水位计或Solist水位计观测,并通过岸边气压计进行校正,精度小于0.5 cm。 数据集包含以下内容: 2016-2021年鲁玛江东错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2017-2019年,2020-2021年美马错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2019-2020年骆驼湖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2019-2020年结则茶卡湖水水位日变化数据。 水位,单位:m。
类延斌
通过半定量采集方法,于2020年夏季在西藏羌塘腹地中的22个湖泊和羊卓雍错流域开展了底栖动物研究工作。通过沿岸和深水区群落的混合取样获得了西藏高寒湖泊底栖动物的相对丰度数据。本数据结果表明,在挑拣出来的6420头底栖动物中,共鉴定出28种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7纲,其中主要底栖类群为钩虾和摇蚊,少数湖泊优势种为水龟虫。该数据提高了西藏底栖动物的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该数据为2020年西藏26个湖泊70个点位浮游植物数据,采样时间为8-9月,采样方式为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式,样品采集1.5升,后经鲁哥氏液固定,静止沉淀后虹吸浓缩后,利用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数据包括硅藻、绿藻、蓝藻、甲藻、裸藻、隐藻、棕鞭藻、黄藻、褐藻和轮藻等10个门类,共计77种/属不同浮游植物的密度数据。该数据为原始数据,未经过处理,单位为个/L。该数据可以用于表征这些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的组成、丰度,也可用于计算这些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张民
该数据集主要包括北温带湖泊在1985-2020年间4个时段的结冰观测频率值(ICO),以及湖泊所在位置、面积、高程等信息。其中,4个时间段分别为1985-1998(P1)、1999-2006(P2)、2007-2014(P3)以及2015-2020(P4),目的是提高计算时段内的“有效观测”次数,进而提高准确度。4个时段的ICO由各个时段内所有Landsat影像统计的“结冰”次数与“有效观测”次数的比值计算,其他的湖泊信息通过表格中的“Hylak_id”列与HydroLAKEs数据集相对应。此外,该数据仅保留了P1-P4均观测有效,且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约为3万个。该数据集可以反映近几十年来湖泊结冰情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详见论文)
王欣驰
该数据集包含2003-2019年江苏省十大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石臼湖、滆湖、阳澄湖、白马湖、邵伯湖和淀山湖)的水位、面积和水量变化,为研究江苏省近年来的湖泊水文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十大湖泊的水位数据基于Envisat/RA-2、Cryosat-2、ICESat、ICESat-2测高卫星获得;面积数据基于Landsat TM/OLI光学影像采用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对水位数据完整的四个湖泊(洪泽湖、高邮湖、滆湖和太湖),根据水位和面积结果估算了2003-2019年的水量变化。 与实测水位对比,卫星测高获取的所有湖泊的水位都有显著的一致性(α = 0.05),平均绝对误差为0.168 m。 该数据集提供了2003-2019年江苏省十大湖泊的水位、面积和水量变化,可以为江苏省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柯长青, 常翔宇, 蔡宇, 夏文韬
透明度,作为一种最直观地反映水质特性的指标之一,能够综合地反映水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状态。光学遥感技术为监测大范围湖泊(包括水库)透明度变化提供了可能。中国湖泊(>1公顷)透明度的年均值数据集覆盖时间从1990到2018年,时间分辨率为5年一期,空间分辨率为30米,使用的数据源为GEE平台的Landsat 长时间序列天顶角反射率产品数据。中国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东北湖区的影像选择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5-10月的非冰期。研究团队利用3种实测透明度数据集进行中国湖泊透明度反演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第一种数据集是本研究团队在2004-2018年获取的野外实测数据,该数据集的3/4(976)用来建立模型(红/蓝波段比算法),精度为R2=0.79, rRMSE=61.9%;剩余的1/4(325)用来验证模型,精度为R2=0.80, rRMSE = 57.6%。另外两种数据集是用来验证透明度反演模型的时间迁移性,其中一种数据集是2007-2009年期间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进行湖泊调查获取的实测数据(340),精度为R2=0.78,rRMSE = 59.1%;另一种数据集是1980s-1990s期间第一次湖泊调查结果(229),精度为R2=0.81,rRMSE = 50.6%。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透明度反演结果在时空上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基于透明度反演模型,在GEE云平台上编写去云算法、水体指数算法等来实现中国湖泊透明度的反演。该数据集信息有助于决策者或者环境管理者更好改善和保护水质,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陶慧, 宋开山, 刘阁, 王强, 温志丹
青藏高原湖泊广泛发育有古湖岸线,记录了古水位的变化历史,由最高一级古湖岸线所代表的古大湖的发育时代具有较大争议。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测定古湖岸线沉积地层中的滨湖砂的埋藏年代,可获取古湖岸线或古湖发育的时代。本数据包含有高原西北部三个湖泊最高一级古湖岸线的光释光年代。测年方法基于近年来发展出的钾长石高温红外释光测年法,有效解决了研究区石英释光信号不适用于测年的问题。本数据可为青藏高原古大湖的演化历史提供关键基础资料。
赵晖, 张帅, SHENG Yongwei
2017年,利用重力采样器在青海湖均匀采集了27个表层沉积物,取顶部1cm为表层,取回实验室后冷冻干燥并研磨成粉末状。测试有机碳氮含量之前需要用1mol/L的盐酸搅拌反应10小时以上,使碳酸盐被完全去除,再烘干研磨,有机碳氮在元素分析仪上测试。总无机碳含量是将全岩粉末样品用红外光谱测试碳酸盐含量,再反算为总无机碳含量。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组成了湖泊的总碳含量,两者含量接近,表明青海湖无机碳埋藏和有机碳埋藏通量相当。
孟先强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164个湖泊1978~2017年日尺度湖面温度产品。首先基于MOD11A1产品获取湖面像元均值得到2000~2017年日尺度湖面温度序列。其次改进湖泊水温模型air2water以实现全年湖面温度的逐日连续模拟。进而以气象站逐日气温数据为模型驱动数据,MOD11A1监测的湖面温度为模型率定和验证数据,重建青藏高原1978~2017年日尺度湖面温度序列。与遥感监测结果相比,所有湖泊纳什效率系数高于0.6,偏差分布于±055℃之间。数据集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湖面温度过去几十年的长时序变化,对于评估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湖泊水热平衡、水质及湖泊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郭立男, 吴艳红, 郑红星, 张兵, 文梦宣
数据由三个字段组成:经度、纬度和湖泊深度。利用声呐设备在湖泊上走航测量得到的水深数据,GPS同步测量得到的经度和纬度。利用湖水盐度和温度数据校正声呐测得的深度数据,并剔除数据异常点。利用水深数据可以插值形成湖泊水下地形图。利用水下地形图可以计算湖泊的储水量,评估青藏高原湖泊总水量。利用水下地形图结合遥感数据还可以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亚洲水塔水量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立平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低纬度多年冻土带,近几十年来,其多年冻土带迅速退化,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热融湖塘的形成。这样的湖泊由于能够调节碳循环、水和能量通量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地区的热融湖塘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所知,这阻碍了我们对多年冻土的响应及其碳反馈对气候变化的理解。本数据集基于200余景Sentinel-2A影像,结合ArcGIS、NDWI和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通过GEE自动提取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提提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热融湖塘边界。在2018年热融湖塘数据集中,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共有121,758个热融湖塘,面积为0.00035-0.5 km²,总面积为1730 km² 。本次热融湖塘编目数据集为青藏高原水资源评价、多年冻土退化评价、热喀斯特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陈旭, 牟翠翠, 贾麟, 李志龙, 范成彦, 母梅, 彭小清, 吴晓东
青藏科考区历史溪河洪水分布数据包括经纬度、发生的地址、基本引发类型、日期以及造成的危害等属性信息。数据来源于灾害调查部门的调查统计。在原数据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数据质量控制。根据原数据的类型描述、主要引发因素、发生的位置结合30米基础地形进行洪水类型的分析和划分。该数据可以作为分析历史洪水灾害的参考数据。数据格式为点矢量shp格式,可以直接用ArcGIS打开。该数据结合降水、气象等观测资料,可以用于青藏高原对应区域的洪水风险分析。
王中根
本数据集包括中亚大湖区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内陆水域数据,包括河流,运河和湖泊的分布。各个国家的线状和面状要素分别存储在不同文件中。该数据集来自世界数字地图(DCW),其主要来源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制作的美国国防测绘局(DMA)的操作导航图(ONC)1:1,000,000比例纸质地图系列。DCW数据库最后更新至1992年,并于2006年开始免费提供。
徐晓凡, 谈明洪
本数据集为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要素数据集,详细记录了可可西里地区主要湖泊特征和水质采样分析数据。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湖泊众多,是青藏高原湖泊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区域湖泊发育的基本特点是:数量大,类型多,结构复杂。据初步统计,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107个,总面积为3825km2,湖泊度约为0.05。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一书,具体包括了35个主要湖泊特征数据和60个湖泊水体化学分析数据。本数据集对于研究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提供了基础数据,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李炳元
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内陆流域582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从1986-2019的年湖泊面积。 首先根据JRC和SRTM DEM数据,识别研究区内582个大于1 km2的湖泊。利用Landsat5/7/8所有覆盖湖泊的遥感影像合成每年的Landsat影像,根据NDWI指数和Ostu算法动态分割每个湖泊,并据此计算每个湖泊1986-2019年湖泊面积大小。 本研究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处理了所有Landsat影像,建立了至今为止最全的青藏高原地区大于1平方公里的年湖泊面积数据集;开发了一套湖泊面积自动提取算法,实现单个湖泊多年面积的批量计算;该数据对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动态、水量平衡,及研究青藏高原湖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朱立平, 彭萍
数据为2019年夏天的巴尔喀什湖水质测量数据,通过数理统计、Piper 三线图、Gibbs 模型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巴尔喀什湖流域不同水体的化学参数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和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不同,湖泊水体的主要化学类型为SO4-Na和Cl-Na,入湖河流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其中伊犁河水化学类型从上游到下游由重碳酸盐型过渡到硫酸化物型、氯化物型;Gibbs图显示湖泊水体离子组成位于蒸发作用区,河流水体离子组成位于蒸发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之间,伊犁河从上游到下游向蒸发控制带偏移,反映了上游河水受降水、冰雪融水的补给影响较大,而下游水体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大;此外,PCA分析指示人类活动对湖泊、伊犁河中下游和其他入湖河流水化学的影响。
吴敬禄
1) 基于多时相的Landsat影像获取317个大于10 km2的湖泊1976、1990、2000、2005和2013年的面积数据; 2)结合SRTM DEM和Landsat影像获取1976-1990、1990-2000、2000-2005、2005-2013年共四个时间段的湖泊水量变化数据; 3)湖泊面积的精度控制在一个像元,水量变化的精度约5%; 4)该数据已经被应用到青藏高原近期湖泊水量变化的研究工作中,成果已经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今后其他方面的研究中,该数据也能够作为基础数据,也能应用对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湖泊水质等方面的分析中;
朱立平, 彭萍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