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和云南连续多年省级和地市级统计年鉴中提取人口、粮食、粮食播种面积和年末生出数据集,对于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插补方法如下:1、为保证县域数据的准确性,本数据将部分县市进行了合并(按比例拆分插补20年的数据可能有误差,但合并肯定不会有问题,且县域面积较小,故予以合并)2、夏河县与合作市合并为夏河县(1998年合作市由夏河县分出)3、古城区和玉龙县合并为古城区(2003年丽江县被分为古城区和玉龙县)4、西宁市的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4个区已合并为西宁市市直辖区(因4区的人口数量或分别给出,或给出总和,且4区总面积仅有487平方公里,故予以合并)5、对于部分缺失数据,已结合相近年份进行曲线拟合,R2皆在0.85-0.99之间 6、为保证数据准确性,已逐县制作变化图
张路
数据为青藏高原人口与城镇化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数据,包括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数据主要字段包括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在GIS平台下,通过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和人口数据连接,构建空间数据库。其中,涉及人口的数据质量精确到人。数据主要服务于青藏高原人口地理、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有且仅有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相对精确。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开放,将陆续更新。
戚伟
温湿指数(THI)1973年由奥利弗(J.E.Oliver)提出,其物理意义是湿度订正以后的温度。它考虑了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度的综合影响,是衡量区域气候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参考已有关于生理气候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面向青藏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需求,研制了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温湿指数及其适宜性分区结果(包括不适宜、临界适宜、一般适宜、比较适宜与高度适宜)。
封志明, 李鹏, 林裕梅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海拔高度和地表切割程度的综合表征。在参考中国人居环境评价背景下的地形起伏度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基础上,将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 30 m)数据重采样成1 km,运用模型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公里网格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公里网格空间数据;(2)青藏高原地形适宜性评价数据。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地形起伏度空间差异,对青藏高原的人居环境及其自然适宜性研究有重要意义。
肖池伟, 李鹏, 封志明
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主要为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过去100年来人口、耕地与畜牧业数据。 数据集主要包括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1912-2016年年际人口数据、1931-1990年青海省耕地面积数据、1950-2000年西藏自治区耕地面积数据、1949-2017年青海省牲畜数量、1952-2017年西藏自治区牲畜数量。 数据主要来源于历代文献与现代统计资料,主要为广大科研人在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研究方面提供论据。
刘峰贵
本数据集包含200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分布、城镇人口和建成区。城镇分布数据为2015年县级矢量边界,城镇人口及建成区数据年份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其中,城镇分布与建成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老师研究团队,城镇人口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人口普查数据、青藏高原所含各省统计年鉴等数据。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青藏高原人口增长趋势分析、城镇扩展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城镇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匡文慧
青藏高原农牧区草地退化评价数据集是在500m全球土地退化态势分布数据(2015)基础上,根据草地退化或改善程度进行评价得到的数据集。在该数据集中,将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态势分为了两级评价系统。第1级,将草地退化程度评价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无变化类型、改善类型和退化类型;第2级,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程度分为9种类型,其中无变化类型为1类,用0表示;改善类型包括四种类型,分别为轻微改善(3)、较明显改善(6)、明显改善(9)和极明显改善(12);退化类型包括四类,分别是轻微退化(-3)、较明显退化(-6)、明显退化(-9)和极明显退化(-12)。该数据集覆盖青藏高原的所有草地区域,空间分辨率为500m,时间为2015年。投影坐标系为D_WGS_1984。数据集存储为TIFF格式,命名为“grassdegrad”,数据量为94.76 MB。数据以压缩文件形式保存,文件大小为 2.54 MB,文件命名为“2015年青藏高原农牧区草地退化30m网格数据集”。数据可使用ArcGIS, QGIS, ENVI, and ERDAS等软件打开,可为青藏高原农牧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提供参考。
刘世梁, 孙永秀, 刘轶轩
作为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极高,同时面临人类活动和放牧活动加剧。在本研究中,人类活动强度评估首先选取8个反映人类活动强度的因子,包括放牧强度,夜间灯光指数,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密度,耕地比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率,距离道路的距离以及距离居民点的距离,然后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空间叠置法获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6期青藏高原农牧区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集。通过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数据集的制备,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人类干扰对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刘世梁, 孙永秀, 刘轶轩, 李明琦
青藏高原基础地理基本情况数据集主要包含青藏高原215个县域尺度的基础地理基本情况参数。数据时间范围为2000-2015,时间分辨率为5年。主要统计指标为降雨量、温度、湿度、人口和地类面积,涉及县域有乃东区、桑珠孜区、噶尔县、吉隆县、玛多县、曲麻莱县等地区,县域名称数据集主要基于“1:25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2015版”的数据,数据来源为气象站点数据、地区统计年鉴等,通过Excel表达。本数据为掌握青藏高原县域尺度自然地理本底条件提供参考。
冯晓明
青藏高原农牧区社会经济脆弱性参数数据集主要包含青藏高原农牧区县域尺度社会经济脆弱性参数数据。数据时间范围为2000-2015年,涉及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112个县区,主要参数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单位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乡村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占乡村从业人数比例、人均GDP、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油料产量、单位面积牲畜存栏量、人均肉类产量、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比例、万人医院床位数。采用熵权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并通过ArcGIS空间化,最终得到县域尺度社会经济脆弱性参数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通过Shape文件和Excel文件两种方式表达。本数据集将为农牧区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和典型农牧区的选取提供参考。
战金艳, 滕艳敏, 刘世梁
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时代遗址分布数据,研究区主要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长期生活的地区之一。考古遗址出土的遗存是古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直接证据。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青藏高原文物普查和考古调查结果(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和西藏分册),主要根据其中的遗址分布地图进行了地图数字化,获取了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遗址点共计6950处,大部分分布于高原北部地区,遗址的年代范围分布在7000BP至2300BP之间,遗址海拔分布在850m-5447m之间。本数据集对于研究史前时代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动力等与青藏高原、史前时代人类活动相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董广辉, 刘峰文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人群的脐带内皮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包括4例高原藏族脐带内皮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与4例平原汉族脐带内皮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每个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量为>15G测序深度,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染色质开放模式与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illumina X-ten 测序平台Pair-end 150bp建库测序方法。 3)数据质量:>15G数据量,Q30>9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验证高原低氧适应基因对低氧环境下的细胞染色质开放模式与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祁学斌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人群的胎盘转录组数据,包括20例高原藏族胎盘组织RNA-seq数据与20例平原汉族胎盘组织RNA-seq数据,每个RNA-seq数据量为6G测序深度,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illumina X-ten 测序平台Pair-end 150bp建库测序方法。 3)数据质量:6G数据量,Q30>9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在组织水平验证高原低氧适应基因对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祁学斌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人群的胎盘转录组数据,包括3例高原藏族脐带内皮细胞RNA-seq数据与3例平原汉族胎盘组织脐带内皮细胞RNA-seq数据,每个RNA-seq数据量为6G测序深度,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illumina X-ten 测序平台Pair-end 150bp建库测序方法。 3)数据质量:6G数据量,Q30>9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在细胞水平验证高原低氧适应基因对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祁学斌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低氧等恶劣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然而,高原藏族人群自旧石器晚期就已经达到青藏高原,并且在新石器时期进一步大规模永久定居高海拔地区。因此,青藏高原的人群迁徙历史成为了近年来不同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从全基因组的角度解析藏族人群的遗传结构,追溯人类定居高原的历史,我们获得了20个藏族个体的全基因组变异数据开展研究。采用DNA 微阵列(DNA Array)的方法,对20个样本进行了SNP分型检测,获得每个样品约70万位点(包括核基因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分型结果。基于上述数据,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芯片位点质控分析、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单倍群分型分析)。该数据有助于从核基因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角度,解析藏族人群的遗传结构,通过与高原周边人群数据的比较,可以较为全面地追溯高原人群的迁徙和定居历史。
孔庆鹏
针对青藏高原特色,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可度量性、简明性、独立性的原则,重点包含农牧业活动、工矿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旅游业活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污染物排放等主要人类活动构建了适宜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强度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及社会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人类活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综合评估了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数据不仅有助于增强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敏感区植被变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而且可以为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张海燕, 辛良杰, 樊江文, 袁秀
数据包含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各县市区基本情况、综合经济、农业和工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四大类30项数据。涵盖了青藏高原主体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量、从业人员、产业产值、农业机械动力、设施农业等反映人类活动的基本数据。数据根据2001-2018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资料整理,为便于应用,将青海和西藏数据独立建表,各年数据列入其中。该数据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统计单元,可用于分析县域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可用于分析农业与农村发展与变化过程。
王兆锋
本数据集是青藏高原的部分人口指标,包含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个省份,以省为单元进行的数据统计,可用于青藏高原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胁迫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西藏自治区的数据集时间跨度是1995-2016,数据为常住人口数,是根据人口普查、每年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除总人口数,还分别按照性别和城乡对数据进行了统计;青海省数据集时间跨度是从1952-2015,统计了常住人口、出生、死亡和自然增加四个方面的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统计年鉴。
杜云艳
本数据集包含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各个县的社区情况统计表,具体内容包括: 表一包括:行政村个数、自然村个数、户数、人口数、农村劳动力人数、一二三产业总值、人均纯收入、家畜数量; 表二包括:人口民族组成(各名族人口数)、教育的相关统计(中小学个数及学生人数)、卫生相关的统计(医院、卫生室以及医护人员个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统计(不同教育程度的人数); 表三包括:草地(草地总面积、可利用草场面积、中度以上退化面积、草原植被覆盖度)、林地(总面积、乔木林面积、灌木林面积和疏林地面积)、水域(总面积、河流面积、湖泊面积、冰川面积、雪山面积和湿地面积)。 总共设计四个县:玛多、曲麻莱、杂多和治多县。该数据来自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
该数据集记录了西藏自治区1967-2016年,年末总人口、男性总数、女性总数、城镇人口数乡村人口数及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统计等序列数据。数据整理自统计年鉴:《西藏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西藏统计年鉴》,精度同数据所摘取的统计年鉴。 数据集包含3个表:西藏历年人口统计表,分县人口统计,乡村从业人员。 数据表1:西藏历年人口统计 数据表有10个字段 字段1:年份;字段2:年末总人口 单位 万人; 字段3:男性总数 单位 万人;字段4:男性比重 单位 %; 字段5:女性总数 单位 万人;字段6:女性比重 单位 %; 字段7:城镇人口数 单位 万人;字段8:城镇人口比重 单位 %; 字段9:乡村人口数 单位 万人;字段10:乡村人口比重 单位 %。 数据表2:分县人口统计 数据表有7个字段 字段1:区县;字段2:年份;字段3:年末总户数 单位 户; 字段4:乡村户数 单位 户;字段5:年末总人口 单位 万人; 字段6:乡村人口 单位 万人;字段7: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 单位 万人。 数据表3:乡村从业人员 数据表有7个字段 字段1:年份;字段2:区县;字段3:乡村从业人员 单位 人; 字段4:农林牧渔业 单位 人;字段5:工业 单位 人; 字段6:建筑业 单位 人;字段7:其他非农从业人员 单位 人。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