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为俄罗斯-前苏联管道图-原油(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产品管道的专题,数据整理自www.theodora.com。 主要要素包括: (1)地图和统计表中列出了俄罗斯和前苏联其他国家的管道,包括从这些国家始发或终止的跨境、国际管道。 (2)地图上的管道路线用表中解释的代码标记。 (3)管道标签代码用绿色表示石油,用红色表示天然气,用蓝色表示产品,如汽油和乙烯。 (4)如果已知管道的直径、长度和容量,则显示在表中。
杨宇, 何则
1:10万黑河流域植被图,区域范围以黄委会黑河边界为准,面积约为14.29×104km2,数据格式为GIS矢量格式,本版本为3.0版。该数据以地面观察数据为主、综合各类遥感数据、1:100万植被图、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数据制图,并进行交叉验证编制而成。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 (1:1,000,000), 2007》的分类标准、图例单位和系统,包括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亚群系四个单位。新版主要是对新群系代码进行了统一(共74个代码,区分群系和亚群系)。将2.0版本的9个植被型组,22个植被型,74个群系(亚群系)改为9个植被型组,22个植被型,67个群系(7个亚群系)。 数据包含2.0版本和3.0版本。
郑元润, 周继华
1、以野外涡度相关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涡度相关数据标准处理方法,基本流程包括:野点剔除-坐标旋转-WPL校正-储存项计算-降水同期数据剔除-阈值剔除-异常值剔除-u*校正-缺失数据插值-通量分解与统计。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上典型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当雄高寒草甸、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甸、若尔盖高寒草地和祁连山高寒草地,2003年到2016年间的碳通量数据和同时观测的小气候数据。数据的时间分辨率高,全年数据插值完整。本数据集可以应用于高原区碳通量评估、对比与预测,影响碳通量的气候因素归因,以及模型模拟结果的校正等。 2、以MCDGF43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栅格数据投影、拼接和裁切的处理方法,基本流程包括:拼接-重采样-裁切。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数据(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时间分辨率为8天,空间分辨率500m,时间跨度为2003-2016年。
张扬建, 苏培玺, 杨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的湖泊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显示了明显的扩展。目前有关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增加、水位等变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尤其是西藏地区最大的色林错、纳木错等湖泊。我们以纳木错湖泊为例,探讨了自1960年以来这近几十年来纳木错湖水水位的持续增加所产生的非构造加载力对周边岩石圈变形及亚东-古露断裂带(正断层)上应力的变化并分析其地震危险性,来认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地表过程与岩石圈的相互关系;所得到的结果数据包括地表位移场变化和断层上应力的结果。
林晓光
中亚五国中,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个国家。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经整理、抽取、计算和汇总后,形成中亚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的探明储量、产量、消费量及其占世界比重的统计表。 主要指标包括: (1)探明储量,1997-2016年,单位:亿立方米 (2)产量,1985-2016年,单位:十亿立方米 (3)消费量,1985-2016年,单位:十亿立方米 此外,以上数据均包括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世界总量以及各国占世界的比重情况。
杨宇, 何则
采用网捕法和样点法对墨脱和波密县扎墨公路沿线的鸟类进行调查,按400米海拔跨度对考察区域分别设置海拔带,北坡从波密县岗村至嘎隆寺,由低到高设置了4个海拔带,南坡从墨脱县背崩乡解放大桥至嘎隆拉,由低到高设置了9个海拔带,获取岗日嘎布西北段南北坡鸟类多样性和分布数据,以期对理解这一区域鸟类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策略、物种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保护策略等关键科学问题。
董峰
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及其季节变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据包含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时间分辨率为月、年,时间覆盖范围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数据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国家气象站数据进行Kring插值得到。 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气温的时间空间分布情况,此外数据还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
方华军
基于2010至2018年间,在对该区域长期的野外科考基础上,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采集,记录了西藏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每个自然居群的群体大小、多样性、分布范围等基础信息。以青藏高原环境指示生物两栖类:蛙科、角蟾科 、树蛙科、叉舌蛙科,爬行类:壁虎科、鬣蜥科、游蛇科 等类群中的代表种、属为研究对象,围绕环境指示动物类群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这一主题,获取关键类群的物种数量、分布相关数据,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该区域保护提供前瞻性的理论依据。
车静
基于2008年至2018年在青藏高原进行的野外科考基础上,通过文献证据整理进行补充,我们获得了所有青藏高原两栖爬行类广布种群体水平的遗传数据。以这些广布物种为研究对象,围绕环境指示动物类群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这一主题,我们首先分析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对物种遗传结构的影响,重建了第四纪冰期以来物种群体变化趋势,并确定了各个物种的冰期避难点。同时,构建了青藏高原两栖爬行类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确定了遗传多样性热点。这一结果对整个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车静
1)数据内容包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各国1993年-2010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有5个excel表格。 2)数据主要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各国统计机构和官方发布的数据、联合国粮农统计数据库网站、亚洲开发银行、国研网数据中心相关网站整理得出 3)数据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研究课题,可作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的基础或辅助数据支撑
张新焕
内容包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2012-2017年的社会经济基本指标,分GDP、价格、工业、农业、畜牧业、建筑业、资本投资领域、交通、外贸、劳动力市场、工资、生活水平以及对美元汇率共12个门类的6年的发展变化情况。数据来自ww.cisstat.com,原指标名称是俄语,经翻译和编辑整理形成。官方数据准确,可为研究中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数据依据。
包少勇
基于环境敏感区指数(ESAI)方法,计算获得中西亚的栅格荒漠化风险数据。ESAI方法考虑土壤,植被,气候和管理质量,是监测荒漠化风险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根据ESAI指标框架,选择了14个指标计算四个质量领域,每个质量指数均由几个指标参数计算获得。参考前人研究,确定每个参数分类及其阀值。然后,根据每个类别在荒漠化的敏感性中的重要性以及与荒漠化过程的开始或不可逆转的退化关系,把每个类别分配了1(最低敏感度)和2(最高敏感度)之间的敏感性得分。关于如何选取指标以及与荒漠化风险和得分相关性,在Kosmas的研究中提供了更全面的描述。主要指标数据集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土壤数据,欧空局的土地覆盖数据和AVHRR数据。所有栅格数据集重采样到1km并合成年度值。尽管验证综合评估指数存在困难,但根据ESAI值的时空比较,对荒漠化风险进行了间接验证,包括对ESAI与稀疏植被和草地转变关系的定量分析和分析ESAI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验证结果表明中西亚地区的荒漠化风险数据精度可靠。
许文强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运用Elvidge在2009年和2012年提出的方法,反演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贫困发生率。该数据与世界银行等发布的基尼系数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具有以下四大突出优点:(1)计算单元可根据行政区边界调整,可反映统计上很难实现的大国次区域尺度上的贫困差距等;(2)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算的空间基尼系数受调查过程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较为客观,且国家之间可比性强,克服了统计口径之间难以统一的难题;(3)调查及汇总周期限制了国家及大国次区域尺度上的更新速度,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算的方法更新便捷。(4)因夜间灯光数据有1992-2017年多年连续的年际数据,克服了贫富差距等表征贫困的较长时间序列指标数据难以获取的困难。也正鉴于以上四大突出优点,该套数据集可以更好地支撑课题研究工作,并为摸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贫困的基本状况提供科学数据。
张倩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set of all nodes area,DEM)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合理规划及洪水险情预报等,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对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地面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人文要素等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数据集以泛第三极范围内31个关键节点(Abbas, Alexander, Ankara, Astana, Bangkok, Chittagong, Colombo, Dhaka, Djibouti, Ekaterinburg, Gwadar, Hambantota, Karachi, Kolkata, Kuantan, Kyaukpyu, Maldives, Mandalay, Melaka, Minsk, Mumbai, Novosibirsk, Piraeus, Rayong, Sihanouk, Tashkent, Teheran, Valencia, Vientiane, Warsaw, Yangon)为研究区域,ASTER GDEM(第二版)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实现对地面地形的数字化模拟(即地形表面形态的数字化表达),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本数据集的基础上派生。
尚成
为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群体演化历史和局部适应遗传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种质遗传资源库。我们对截止2018年底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采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236份马属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藏马、藏家驴、平原家驴、家马平原地方品种。并对75份样本(包括73份驴的样本和两份马的样本)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以及D-loop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基因组学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马属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塔什干土地使用数据,分辨率30米,数据格式为TIF,测量时间分别为1990.03.03和2018.03.16。数据来源GLC,其全球陆地覆盖数据的原始数据来自Envisat卫星,由MERIS(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传感器拍摄完成。目前共有两期,GlobCover(Global Land Cover Map)和GlobCover (Global Land Cover Product)
黄金川, 马海涛
该数据集记录了乌兹别克斯坦各个州2000-2017年的城镇化率数据。数据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狭义上讲,一般是指人口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镇化率的具体计算方式是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原指标名称是俄语,经翻译和编辑整理形成。官方数据准确,可为研究中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数据依据。
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 黄金川, 马海涛
阿什巴哈德土地使用数据,分辨率30米,数据格式为TIF,测量时间分别为1988.03.07和2018.04.11。数据来源GLC,其全球陆地覆盖数据的原始数据来自Envisat卫星,由MERIS(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传感器拍摄完成。目前共有两期,GlobCover(Global Land Cover Map)和GlobCover (Global Land Cover Product)
黄金川, 马海涛
北麓河站气象数据集主要包括2m的大气温度、风速、风向、湿度、大气压力、太阳辐射以及日降雨量等7个气象要素,该数据集的监测站点位于92°E,35°N,海拔4600米,监测场地地势平坦,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测量传感器均为Campell公司制造,其中大气温湿度测量传感器型号为HMP45C,风速风向传感器型号为05103,大气压力测量传感器型号为PTB-210,太阳辐射传感器型号为NR01,雨量筒传感器型号为T-200B,该数据集的时间间隔为1天,是通过30分钟数据的计算得到,监测期间数据稳定、连续性较好,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对认知北麓河局地气候的变化情况有重要帮助,同时也是对冻土环境及工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陈继
2018年的采集地点位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县。塔什库尔干县是中国境内帕米尔高原所在地,这里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最低的位置海拔也有3100米。本次采集工作主要采集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保护区内家养动物黄牛、牦牛、绵羊、山羊、驴、马和家鸡共计204份,每份样品包括3-4个重复。其中每份样品有对应的样品采集信息:动物种类、性别、样品采集时间、样品采集点经纬度、海拔和采集地名称。采集的每一只/头动物均有对应的特征照片,包括头部、蹄/爪和全身。
徐峰, 汪沐阳
本数据集为2017年6-12月份色林错水深2m、15m、18m、28m、38m处的水质数据。该数据集由HOBO水温计测得,记录间隔时间为1h,具体变量包含水温和电导率。 数据集可以用于湖泊理化性质及其气候响应、湖泊环境变化等多领域的研究。
王君波
本数据集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观测场(31.37ºN,91.90º E,海拔高度4509m),观测场地平坦开阔,不均匀的生长着高度为3-20cm的植被。本数据集观测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观测要素主要包括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气压、向下短波辐射、降水量、蒸发、潜热通量和CO2通量。其中降水量、蒸发和CO2通量数据为日累积值,其他观测要素为日平均值。观测数据总体上连续性较好,但由于供电故障导致部分数据缺测,数据中的缺测值标记为NAN。
胡泽勇, 谷良雷, 孙方林, 王树金
水系与流域分区数据(Inland water system and river basin regional dataset)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水文参数,其分布对研究节点各类水体性质、形态特征、变化和时程分配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本数据的基底数据从DIVA-GIS下载,以泛第三极范围内31个关键节点(Abbas, Alexander, Ankara, Astana, Bangkok, Chittagong, Colombo, Dhaka, Djibouti, Ekaterinburg, Gwadar, Hambantota, Karachi, Kolkata, Kuantan, Kyaukpyu, Maldives, Mandalay, Melaka, Minsk, Mumbai, Novosibirsk, Piraeus, Rayong, Sihanouk, Tashkent, Teheran, Valencia, Vientiane, Warsaw, Yangon)为研究区域,以行政边界数据为研究范围,保留了湖泊水库(面状水系)与江流河流(线状流域)的分布。最终得到了31个关键节点区域的水系与流域分区数据。 本数据集作为所有水文遥感数据的研究基础,为项目提供了水文基底数据。根据官方或节点所在政府信息和水系的变化趋势,本数据集可实时更新。
尚成
东亚夏季风是北半球夏季地球气候系统最活跃的成员之一,指数是研究东亚夏季风的重要工具。东亚夏季风及其变率既包含了赤道和中纬度的环流系统,又涉及对流层低层和高层的系统。基于此,用200hPa纬向风场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NEWI = Nor[u(2.5°–10°N, 105°– 140°E) - u(17.5°–22.5°N, 105°– 140E) + u(30°– 37.5°N, 105°– 140°E)] 其中,Nor表示标准化,u表示200hPa纬向风场。 该指数可以很好地抓住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与之前的指数相比,新指数在描述东亚降水和温度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还可以表征前夏和后夏的不同气候异常特征。另外,新指数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有很好的联系。同时,新指数与ENSO以及赤道印度洋海表温度联系密切,在观测和模式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预测。利用NCEP,ERA,20CR高空200hPa纬向风场数据计算了1851-2021年东亚夏季风指数,指数强代表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新指数对东亚夏季风的研究、监测和预测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指数可用于古气候研究、模式评估以及季风的未来预估方面(Zhao et al,2015,J Clim)。
黄刚, 赵桂洁
本数据集包括了2017年6-7月份江湖源考察期间在色林错、格仁错、错鄂湖等地采集的水样氢氧同位素比值数据,水样采集时间集中在6-7月份,数据可以用于湖泊水循环、湖泊环境变化、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等多领域的研究。 数据由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实验室测得,所用仪器为美国Picarro公司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仪。测量时,每个样品都进行两次测量,得到两个数据。分析时,采用每个样品的同一指标两个数据的平均值。
王君波
数据包含青藏高原地区的夜间灯光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时间分辨率为5年,时间覆盖范围为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来自Version 4 DMSP-OLS产品,DMSP/OLS传感器独辟蹊径,采集的是夜间灯光、火光等产生的辐射信号。DMSP/OLS传感器在夜间工作,能探测到城市灯光甚至小规模居民地、车流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并使之区别于黑暗的乡村背景。因此,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可作为人类活动的表征,成为了人类活动监测研究的良好数据源。
方华军
阿斯塔纳土地使用数据,分辨率30米,数据格式为TIF,测量时间分别为1989.08.06和2017.07.26。数据来源GLC,其全球陆地覆盖数据的原始数据来自Envisat卫星,由MERIS(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传感器拍摄完成。目前共有两期,GlobCover(Global Land Cover Map)和GlobCover (Global Land Cover Product)
黄金川, 马海涛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评估遥感反演基础数据集包括了青藏高原自2000年起年度的植被覆盖度(FVC),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叶面积指数(LAI)等基于遥感反演的生态参数,以供区域尺度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使用。其中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基于CASA模型的NPP估算方法完成。在某些极端或环境因子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完全适应不可能,或者植物还来不及适应新的环境,NPP则受到最紧缺资源的限制,它们可以通过一个转换因子连接起来,这一转换因子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模型,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比率常数。
刘文俊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Ecosystem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参数,为应用生态学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碳储量以及碳循环过程,评价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碳平衡以及区域贡献和响应提供了基础。目前,MODIS卫星数据产品是反演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数据源。以18个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至2016年MOD17A2H数据,对不同地区的生物积累量或有机碳的积累量进行了裁剪和估算,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2000-2016年8-16天GPP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18年我们在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共采集343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包含牦牛、藏猪、藏獒、绵羊、藏鸡等在内的主要驯化动物样品。并对云南西北和邻近西藏东南地区收集到的159份家鸡样本进行线粒体DNA测序;对收集到的11份野猪、藏猪、其他家猪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前期收集到的193份家牛样本进行GBS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尹婷婷, 彭旻晟
数据通过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tpdc.ac.cn/)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产品(1980-2015)裁剪获得,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流域均为198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七期数据,数据生产制作是以各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空间分辨率1公里,投影参数:Albers_Conic_Equal_Area, 中央经线105,标准纬线1: 25,标准纬线2: 47。 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类型以及25个二级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
MODIS三级数据土地覆盖类型产品(Land Cover data)是基于Terra和Aqua卫星的年度观测数据提取而来的。根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定义的土地覆盖类型,该数据产品集中包含了17个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其中包括11个自然植被类型,3个土地开发和镶嵌的地类和3个非草木土地类型。MODIS Terra/Aqua三级土地覆盖年度全球500米产品MCD12Q1采用了五种不同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案,而信息提取主要技术则是监督决策树分类。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18个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至2016年的MCD12Q1数据,利用MatLab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最终得到了东南亚18个关键节点区域2001-2016逐年的地表土地覆盖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采用夹捕、笼捕和陷阱法调查非飞行小型兽类多样性与垂直分布格局。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法获取地栖大中型野生动物的出现数据。小型兽类调查完成5个海拔带,累计采集日数达2776个,采集标本439号,组织样品878份;红外相机调查沿海拔梯度(1050-3960m)布设红外相机60台,拟于2019年5月回收数据。小型兽类数据包含物种、多度、体重等性状数据、环境梯度数据等,可为理解环境梯度-物种多度-物种性状间的关联及垂直梯度哺乳动物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提供数据支撑。红外相机数据主要收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出现数据,可补充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同时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及保护关键区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李学友
1、 数据内容: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2008年-2017年冰川物质平衡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在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海拔高度为4600m至4800m之间海拔每隔100m布设花杆。每年5月消融期初和8月消融期末各观测一次;连续观测间隔时间为7天,如遇大雾,大雨,大雪等特殊情况下,无法观测,则会推迟观测时间。物质平衡是冰川表面积累量与消融量的代数和,反映了冰川表面单位面积上相对于上一个物质平衡年末,冰面的物质平衡平均升降变化状况。根据野外观测数据,花杆观测单点物质平衡为:bn=bs+bi+bsi, bn、bi、bs、bsi:分别代表单点物质平衡、冰川冰、积雪和附加冰平衡值,将计算结果标在大比例冰川图及地形图上,以50m为间距在等高线范围内画出消融、积累值。此外,计算了4700m观测点处,每月花杆及雪坑消融积累的水当量。分别量测出每相邻两等高线间的积累和消融面积,然后逐步计算出冰川消融区冰川的纯积累量C和纯消融量A以及物质平衡值B。通过Arcgis软件利用空间插值方法绘制积消等值线图,实现对整个冰川物质平衡的计算。整条冰川的年净物质平衡B为: 𝐵=Σ𝑏𝑖(𝑠𝑖/S𝑛i),式中:si 为两相邻等值线的投影面积;bi 为si 的平均净平衡;n为si 总数;S为冰川总面积。 3、数据质量描述:用卷尺测量不同位置的花杆在观测时的出露高度值,以及测杆的高度、附加冰厚度、积雪剖面和污化层深度等,其单位为毫米水当量(mm w.e.),观测主要在消融期进行。在观测期间,有部分花杆倾倒或被雪覆盖,无法获取有效数据.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可为冰川动力学模式和模拟研究提供参数率定及验证。。
王世金
中亚野外气象站观测数据集包括中亚10个野外气象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辐射、土壤热通量、日照时间和土壤温度等实地观测数据。10个野外站涵盖农田、森林、草地、沙漠、荒漠、湿地、高原、山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本数据集由地面气象观测站收集到的气象原始数据经筛查和审核后,进行格式转换后获得。数据质量良好。中亚地区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频繁,本数据集的建立对于开展长期的中亚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中亚地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已经在中亚生态环境监测研究中获得了应用。
李耀明
该数据集记录了塔吉克斯坦各个州2000-2016年的城镇化率数据。数据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狭义上讲,一般是指人口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镇化率的具体计算方式是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原指标名称是俄语,经翻译和编辑整理形成。官方数据准确,可为研究中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数据依据。
黄金川, 马海涛
基于《中国动物志》、《西藏两栖爬行动物志》、2000-2018年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以及2018-2019年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蜥蜴亚目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以在青藏高原各海拔梯度广泛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蜥蜴为研究对象,围绕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外温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获取青藏高原及泛第三极地区蜥蜴的物种数量、分布相关数据。根据《中国动物志有鳞目蜥蜴亚目》鉴定物种,根据海拔、经纬度等信息分析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曾治高
通过对青藏高原151、江西沟1、江西沟2、黑马河1、下大武遗址、耶则热、尼阿底和伶坰等8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取了各遗址经纬度、高程、文化属性、文化遗物等基本信息;同时,对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科学收集、鉴定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一批遗址碳十四年代数据、动物遗存鉴定数据、植物大遗存鉴定数据、木炭鉴定数据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该数据集为研究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活动历史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张东菊, 张晓凌, 刘向军
数据包含青藏高原地区的羊年末存栏量数据,空间区域以青藏高原的县为指标进行划分,时间分辨率为5年,时间覆盖范围为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是通过对相关的文献、历史数据库记录等材料进行统计搜集获得,部分数据通过购买获得。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各个县的农业生产情况、肉类价格变化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县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各县的发展差异等,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理想之地。
杨飞
对以西藏、青海为主的青藏高原覆盖地区的家养动物(牦牛、藏羊、骆驼、马等共405份粪便样品)进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微孢子虫(E. bieneusi)进行了巢式PCR检测。1、 隐孢子虫的总体感染率为2.96%(12/405),在青海地区的骆驼、藏羊和牦牛中的检出率分为15%、9.8%及3.1%。在云南地区的牦牛中检测率为3.1%。而西藏和云南地区的其他家养动物中未检出。青海骆驼中检出两种隐孢子虫亚种,其中C.bovis亚型为首次在骆驼中检出;在云南牦牛中首次检出C.ryanae亚型。 微孢子虫(E. bieneusi)在青藏高原地区家养动物中的总体检出率为19.75%(80/405),共检出9种已知亚型和一种新亚型(YN)。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青海地区骆驼(45%),其次为蒙古羊(42.1%)、牦牛(37.5%)、马(15.62%)、藏羊(7.3%)。而西藏地区藏羊的检出率为10.8%。云南地区中山羊和黄牛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6%和25.7%。在青海马中首次检测出CAM2亚型,牦牛中首次检测到CAM1亚型;云南黄牛中检测一种新亚型YN。
张志超, 段子渊
通过对青藏高原梅诺、萨日果、容哇果、卡则、吉哈、牙日给、巴米、巴荣巴当、青土、拉布、麦松岩画、尕拉、耶则热地点1和耶则热地点4等14个历史时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获取了各遗址经纬度、高程、文化属性、文化遗物等基本信息;同时,对遗址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科学收集、鉴定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一批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和动物遗存鉴定数据。该数据集为研究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先民的活动历史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董广辉, 侯光良
为了解析蔓菁如何、何时进入青藏高原,探讨蔓菁在青藏高原传播与驯化与早期人类活动的高原定居和古丝绸交流之间的关系,2018年6月,课题组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一个青藏高原的蔓菁自交F1代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得到组装基因组大小为409.69 Mb,Contig N50为1.21 Mb。这一结果可为研究植物扩散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遗传基础。高原各地的传统蔓菁品种是人类选择和基于区域气候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这项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工驯化和人类选择对蔓菁的遗传分化的影响,以及蔓菁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段元文
1、数据内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平均总辐射、总净辐射值及水汽压日平均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由美国campel高山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其中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型号HMP155A;风速风向仪型号:05103-45;净辐射仪:CNR 4 Net Radiometer four component;大气压力传感器:CS106;雨量筒:TE525MM。自动气象站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数据,每日采集完自动统计计算得出日均值气象数据。 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自动连续获取。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气象站设置在冰川中部,气象数据可为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型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刘婧
牛年末存栏量数据包含青藏高原地区的牛年末存栏量数据,空间区域以青藏高原的县为指标进行划分,时间分辨率为5年,时间覆盖范围为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是通过对相关的文献、历史数据库记录等材料进行统计搜集获得,部分数据通过购买获得。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各个县的农业生产情况、肉类价格变化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县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各县的发展差异等。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生态畜牧的重要场所。
杨飞
基于2007至2018年间对青藏高原和干旱荒漠区野外科考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采集,记录青藏高原与邻近阿拉善荒漠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以亚洲内陆干旱区环境指示生物爬行类的代表属:沙蜥属和麻蜥属为研究对象,围绕气候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以化的响应这一主题,获取青藏高原与邻近阿拉善荒漠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数量、分布相关数据。根据经纬度可以分析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郭宪光
品种资源是畜禽产业发展的基础,遗传资源库是培育和改良品种的根本。青海和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人工选育,培育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当地生长的优良地方品种和生态型。然而,由于集约化养殖和外来商业品种的引入,对地方家养动物的土著品种造成了冲击,两省的畜禽遗传资源发生了动态的变化,家养动物的多样性正在退化,遗传资源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以家养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产性能指标为着眼点,通过广泛采样调查,对两省家养动物的体型特征、品种资源的种类进行评估和厘定,确定保护品种和核心保护区,为地方优良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奠定基础,并为高原特色畜产品的保护和可追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有效促进高原畜牧业的发展。
田菲
中亚五国1980-2015年农业水资源供需和开发利用数据集,来源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分别包括基于Noah、Mosaic和VIC模型输出的降水、蒸发和径流数据。该数据集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具有较好的数据精度,在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中应用广泛。Noah、Mosaic和VIC模型的降水、蒸发和径流模拟结果在空间分布上的表现较为一致。可用于中亚地区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农业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和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估等。
张永勇
1)数据内容:数据包括老虎沟12号冰川2014-2018年年物质平衡;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数据源于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每隔100m的花杆观测,观测从海拔5300-5100m,每隔海拔带有三根物质平衡花杆,每年5月及9月各观测一次,采用面积平均法计算整个冰川面物质平衡;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均为人工实地观测,且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冰川学方法,具有高的可靠性;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数据已被多次用于冰川模拟的验证以及模型参数的率定,对大尺度冰川模拟的参数率定和验证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刘宇硕
1)数据内容:泛第三极地区65个国家1992-2015年城市建成区矢量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以欧空局JCR中心1992-2015年全球300米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整合宫鹏、刘小平和陈军的全球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校正处理获取得到。 3) 数据质量描述:整体65个国家的数据准确率为75%左右,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数据精度差异。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可用于泛第三极地区65个国家城镇化相关研究,例如城市用地扩张分析和未来情景模拟等。
李广东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评估遥感反演基础数据集包括了青藏高原自2000年起年度的植被覆盖度(FVC),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叶面积指数(LAI)等基于遥感反演的生态参数,以供区域尺度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使用。其中植被覆盖度数据以MODIS NDVI数据为主体,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多尺度遥感影像,结合植被群落类型、分布特征等高精度遥感参数,发展植被覆盖度模型,用混合像元分解法构建。精度验证估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为0.21,在样本值0-0.5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高估情况。
刘文俊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