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广泛发育有古湖岸线,记录了古水位的变化历史,由最高一级古湖岸线所代表的古大湖的发育时代具有较大争议。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测定古湖岸线沉积地层中的滨湖砂的埋藏年代,可获取古湖岸线或古湖发育的时代。本数据包含有高原西北部三个湖泊最高一级古湖岸线的光释光年代。测年方法基于近年来发展出的钾长石高温红外释光测年法,有效解决了研究区石英释光信号不适用于测年的问题。本数据可为青藏高原古大湖的演化历史提供关键基础资料。
赵晖, 张帅, SHENG Yongwei
主微量元素数据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ICP-MS完成测定。锆石微量均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由LA-ICP-MS完成测定。同批次测定的国际标样和参考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全流程空白低,数据质量准确可靠。云蒙山和房山岩体的二氧化硅含量显示较宽的范围52%至75%,从中性岩到花岗岩。并且显示了较高的Fe3+/ΣFe比值,分布在0.3至0.6之间。基于原位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得出云蒙山和房山锆石Ce4+/Ce3+ = (100 - 1000),(Eu/Eu*)N = (0.5 - 0.1),与智利和德兴斑岩铜矿类似,显示了较高的氧逸度。而来自利国和房山岩体的2.5 Ga继承锆石Ce4+/Ce3+ = (10 - 200),(Eu/Eu*)N = (0.1 - 0.4),显示了较低的氧逸度。通过搜集数据发现,高氧逸度的岩体广泛分布在华北。这些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熔融和地幔楔的熔融相混合,而高氧逸度特征主要继承于氧化的地幔楔,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大量氧化性流体、物质带入地幔楔所造成。
张哲坤
我们对中国东部73件<110 Ma板内玄武岩进行了双稀释剂法+TIMS/MC-ICP-MS进行全岩Cr同位素组成分析,这些玄武岩的Cr同位素显示出较大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总体变化为-0.292±0.02‰到0±0.03‰,远大于地幔的组成范围。结合分离结晶模型,我们论证了它们的Cr-Mg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并不可能是铬铁矿/尖晶石结晶的结果,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玄武岩Cr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因为主要是由于俯冲古太平洋物质所导致的局部地幔发生了氧化,形成了高氧逸度的地幔,从而形成了Cr同位素局部不均一的地幔源区。该数据对理解板块俯冲过程导致的深部氧循环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沈骥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Z020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87科129属150种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1800年耕地数据来源于《铁虎清册》,在《清册》中,并未记录有现代行政单元中拉孜县和谢通门县的数据,因此要对这两个县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1900年耕地数据来源于《拉萨市志》等县志。将资料中记载的土地面积换算成现代亩制单位,某几个缺失的县用该地区的人均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计算得到。青藏高原海拔高差大、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启动区,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的土地开垦研究既是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具体途径,也能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丰富的区域性信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江两河”是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业区之一,也是西藏近 300 年来土地开垦活动最剧烈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充分挖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重建该地区过去300 年的耕地分布格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有重要意义。
陶娟萍, 王宇坤
湖泊盐度是湖泊水环境的重要参数,是水资源的重要体现,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数据基于实测获取的青藏高原湖泊盐度数据,其中盐度以实用盐度单位(psu)进行表征,该盐度值使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比电导率(SpC)转换得到。使用Arcgis软件将测量数据转化为空间矢量.shp格式,得到实测盐度空间分布数据文件。该数据可作为地区湖泊环境、水文、水生态、水资源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以及相关研究参考。
朱立平
本数据包含1800年、1900年两期河湟谷地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1km。1800年、1900年河湟谷地耕地数据主要来自于成书于乾隆二十年的《西宁府新志》、《循化厅志》《甘肃新通志》。县域行政界线的确定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牛汉平主编的《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搜集耕地数据后将原始田亩数据进行校正,将历史耕地数据转换为统一的现代单位(km²),后采用网格化模型将两期耕地数据进行空间化。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发展区之一,尤其到了清朝,大兴移民屯田后,该区土地覆被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整理、校正该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1800年、1900年田亩数据,运用网格化的方法将其分配在空间上,恢复了1800年、1900年河湟谷地的耕地空间格局,以期为揭示青藏高原典型河谷农业区耕地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罗静, 吴致蕾, 陈琼
本数据集提供青藏高原124个湖泊实测水质参数,湖泊总面积为24,570 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53% 。实测湖泊水质参数包括水温、盐度、pH、叶绿素a浓度、蓝绿藻(BGA)浓度、浊度、溶解氧(DO)、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和水体透明度(SD)。测量方法中,盐度使用电导率是传感器测量获得的比电导率(SpC)转换得到,叶绿素a和蓝绿藻(BGA)浓度使用总藻类荧光传感器测量,温度使用温度传感器测量,pH使用pH传感器测量,溶解氧(DO)使用光学溶解氧传感器测量,fDOM使用荧光传感器测量,单位是硫酸奎宁单位(QSU),浊度使用浊度传感器测量,以Formazin比浊法为单位(FNU)。上述传感器测量获取的参数均使用YSIEXO或HACH多参数水质仪测量,测量时,传感器位于湖面以下约10-20厘米处。湖泊水体透明度使用塞氏盘测量法进行测量。
朱立平
本数据集是2020年8月三江源地区典型地物高光谱测量数据。使用大疆M600搭载Cubert S185高光谱成像仪拍摄。包括2020年在三江源区域观测的典型地物高光谱测量数据。高光谱拍摄当天为晴天,飞行前进行了白板校准;并使用差分GPS记录经纬度坐标,用于几何精确校准。无人机高光谱相机记录的dn值,可使用Spectronon Pro软件转换为反射率。高光谱数据用于提取不同植被类型光谱特征、植被分类、反演植被覆盖度等。
刘林山, 谷昌军, 崔伯豪, 魏博
数据为2019年7月-8月专题组在雅江下游河谷、尼洋河流域获取的典型景观、地貌和沉积地层照片,以及黄土、河流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主要包括:(1)尼洋河下游14C样品采样及年代;(2)尼洋河下游OSL年代学结果;(3)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XRF;(4)尼洋河下游喇嘛湾湖相沉积物与浪欧黄土磁化率 ;(5)尼洋河下游浪欧黄土粒度;(6)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和尼洋河流域元素。照片主要展示了冰川、河流、湖泊等景观,以及滑坡面、冰川剪切面、沉积相等。
曹泊, 高红山
1) 数据内容:数据集主要包括西藏部分湖泊及河段的典型水质参数指标(TN:总氮;TP:总磷;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野外采得水样后经密封、遮光、冷冻存储,并在有效时间内送国重实验室进行室内实验分析检测;3) 数据质量描述:水样在存储时间内密封完整,遮光处理较好,并在有效时间内由专业实验人员检测完毕;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目前西藏地区关于湖泊的实测资料较少,该数据集包括的湖泊大多处于海拔4000米以上,因此该数据集对于今后西藏地区湖泊水质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宋春桥
广东河台金矿绿泥石、毒砂、闪锌矿、磁黄铁矿的EPMA数据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与成矿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检测。将选好的岩石样品制备探针片用于EPMA的实验数据采集,加速电压15 kV, 束流15 nA, 束斑直径5 μm, ZAF校正法。绿泥石电子探针分析所采用的标样为: 磷灰石(P)、金红石(Ti)、硬玉(Al、Na)、铁铝榴石(Fe)、蔷薇辉石(Mn)、橄榄石(Mg)、透辉石(Ca、Si)和钾长石(K)。
焦骞骞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是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地质系地质流体实验室进行,研究采用英国产Linkam THMS 600型地质用冷-热台,并与Olympus BX 51显微镜相连。测试前,使用合成的CO2-H2O(CO2融化温度为–56.6°C) and H2O (冰点温度为0 °C,超临界温度为374.1°C)流体包裹体对冷热台进行校正。测温时,使用的温度范围为-180 – 400 °C,冰点温度(Tm-ice)、CO2相融化温度(Tm-CO2)、CO2水合物融化温度(Tm-Cl),及CO2相均一温度(Th-CO2)的测试精度为± 0.2 °C,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Th)的测试精度为± 2 °C。 根据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采用软件“FLUIDS”计算流体包裹体的等容线(Bakker, 2003)。将水溶液流体包裹体看作为H2O-NaCl体系,并使用“BULK”软件,根据均一温度和盐度计算流体密度(根据Bodnar 等, 1993的经验状态方程)。然后根据Bodnar and Vityk, (1994)的经验状态方程,使用“BISOC”软件来计算等容线。对于含CO2流体包裹体,将其视作H2O-NaCl-CO2体系,使用“Flincor”软件(Bowers and Helgeson, 1983)和Brown and Lamb (1989)的等式来计算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压条件。 激光拉曼测试是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地质系地质流体实验室进行,使用的仪器为英国产的RM2000 Renishaw型激光拉曼光谱仪,用于分析单个流体包裹体中的气体和流体的成分。使用Ar原子激光器,波长514nm,物镜放大倍数为50倍,使用的光栅为1800 gr/mm。
邓腾
2020年,白云母的挑选在河北省诚信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采用常规方法将样品粉碎至20目以上,并在双目镜下从每个样品中挑选出200 mg左右的白云母,白云母的纯度大于99%。挑选出来的样品首先送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9-2反应堆B4孔道进行中子照射,用纯铝铂纸将白云母样品包成6 mm大小的球形,封闭于石英玻璃瓶中,并用0.5 mm厚的Cd皮包裹,照射时长为30小时,快中子通量为2.2576×1018。同时对纯物质CaF2和K2SO4进行同步照射,得出校正因子为:(36Ar/37Ar)Ca=0.000271,(39Ar/37Ar)Ca=0.000652,(40Ar/39Ar)k=0.00703。照射后的样品经冷却,装入样品架中经密封去气后,装入系统。 样品DY02被送往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Ar-Ar定年测试,测试采用的仪器为RGA10型质谱仪,详细的测试过程见Hall and Farrell (1995)。质谱仪记录5组Ar同位素信号,信号强度单位为Mv,每个三次测试就测一次空白样,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见Nomade 等 (2005)。样品14JM14和14JM15则被送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Ar-Ar定年测试,试采用的仪器为Argus VI型质谱仪,详细的测试过程见Qiu 等 (2015),数据处理的详细方法见Koppers (2002)
邓腾
归一化植被指数结合了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在研究植被长势、地物分类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数据集为2020年6-10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NDVI(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 m。NDVI数据获取流程为将无人机拍摄后的单幅影像通过Pix4D mapper进行拼接,并由Pix4D mapper自动进行拼接和影像的植被指数计算。
刘绍民, 周纪, 金子纯, 王子卫
收集、整编与集成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地理条件、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医疗卫生、自然资源等数据信息。(1980-2019 年气象数据(气温、气压、风速、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空气湿度),青藏高原大气含氧量、太阳辐射、400万数字地貌数据集、土壤侵蚀、青藏高原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浓度数据集、西藏、青海自然灾害、医疗资源、经济数据、青藏高原水资源量数据(1990、1995、2000、2005、2010年)等)
信忠保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参量之一。本数据集为2020年6-10月逐月的黑河流域典型站点无人机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飞行使用大疆M600 pro无人机搭载WIRIS Pro Sc热像仪,分别以湿地内的SD站、绿洲内的DM站和荒漠内的HZ站为中心,观测了地表温度获取了地表亮温图像,无人机的飞行高度约300m,热像仪的像素为336x256,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0.4m。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为改进的单通道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无人机热红外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地表亮温数据,最终得到0.4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数据。
刘绍民, 周纪, 王子卫
青藏高原的生长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对于评价不同的生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于“原西藏高原”是否存在及其范围。沉积学证据和物源分析表明,地形生长最早于白垩纪出现于羌塘地体和北拉萨地体。然而,古生物学和古高程证据则显示高原中部接近现今状态的地形高度特征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争论,我们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体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由于地壳增厚通常导致地形抬升和地势起伏变化,从而加速剥蚀,因此裂变径迹记录的冷却事件往往是地壳增厚的有力间接证据。中生代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为40.1±2.6至129±6.3 Ma,其峰值年龄为~45 Ma和100-120 Ma;始新世花岗岩裂变径迹年龄为38.3±1.3 Ma和27.4±1.6 Ma。未校正封闭径迹长度为9.26±0.39至14.11±0.24 μm,其与年龄的对应关系呈现典型的“boomerang”趋势,揭示区域性冷却时间早于100 Ma。HeFTy热历史反演结果揭示了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早白垩世(140-100 Ma)冷却过程揭示了高原中部地壳增厚,可能由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平俯冲导致,此时在羌塘地体中部和南部形成了高原雏形;第二阶段,始新世—渐新世高原中部逐渐形成了接近现今高度的原西藏高原。高原中部新生代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无明显的东西向变化,因此下地壳流模型可能难以解释高原中部的生长过程。相反,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的离散均匀分布模式符合陆壳俯冲和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型。结合区域变形特征,原西藏高原的形成机制包括上地壳短缩、陆壳俯冲和深部地幔拆沉。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羌塘盆地的沉降史和折返史以及它们对青藏高原早期演化的贡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作者选取11个复合地层剖面重建了羌塘盆地中生代的沉降史,并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对第一阶段冷却进行了约束。综合相分析、生物地层学、古环境解释和古水深估算,建立了11个贯穿盆地的复合剖面。回溯沉降计算结合前人对沉积物源和变形时间的研究,表明中生代羌塘盆地的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北羌塘为后前陆盆地。南羌塘为碰撞前陆盆地。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来自金沙江缝合带的冲断带负荷推动了后前陆复合盆地的发育。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晚期(120.9~84.1 Ma)和古近纪-始新世(65.4~40.1 Ma)。热历史模拟结果记录了早白垩世的快速降温,中生代羌塘盆地沉降的终止和折返的开始,表明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2)西藏中部地壳增厚的积累可能始于晚侏罗世-早侏罗世(150-130 Ma),包括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在羌塘地体之下的俯冲或安多地体的碰撞。
张佳伟, 李亚林, 韩中鹏
“白云岩”问题一直备受沉积学界的关注。但在目前实验室条件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仍然无法自然形成低温原生白云石,因此关于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存疑。微生物诱导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原生白云石的形成,但是关于其控制机制仍然不清楚,同时大量的微生物诱导原生白云石的例证集中在现代环境与实验室条件下,关于深时地层中的相关报道非常有限。本次研究以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旺1井钻孔中获取到的晚中新世牛堡组中纹层状白云岩层为研究对象,纹层状白云岩的岩相学特征来自薄片观察,古水体特征分析来自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微观尺度的白云石形态学,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来自扫描电镜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自矿物学,成岩特征与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石为原生沉积,因而保留了大量原始沉积特征。白云石氧同位素值介于-3.2 to -1.76 ‰之间,碳同位素值介于-2.62 to -3.78 ‰之间,重建的古水体氧同位素平均值为-3.87‰,整体表明其形成于强蒸发环境。纹层状白云岩由富有机质层与硅酸盐碎屑层互层组成,白云石呈现纳米球粒状特征,直径约为80-100nm,空间上可见其特定的吸附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并可见明显的聚集与形态生长特征。这可能表明有机质薄膜与片状粘土矿物表面对低温白云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与现今在实验室中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为揭示原生白云石在深时的形成过程提供了详细的研究案例。
文一雄, 李亚林, 韩中鹏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