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此后10年里又相继发射了陆地卫星2号和3号,这3颗卫星属于第一代资源卫星,装有返束光导摄像机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分别有3、4个谱段,分辨率为79m,幅宽为185K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MSS数据28景,获取时间分别为1972-10-14,1972-10-30,1973-01-10,1973-01-31,1973-02-16,1973-06-04,1973-10-07,1973-10-28(2景),1973-12-22,1974-01-05,1975-10-07,1975-10-09,1976-07-04,1976-10-18,1976-11-07,1976-11-27,1976-12-30,1977-01-19,1977-02-07,1977-04-20,1977-05-06(2景),1977-05-08, 1977-06-10,1977-06-29,1977-07-18, 1978-10-09。 影像经过正射纠正。
LP DAAC User Services
QuickBird卫星2001年10月18日由美国Digital Globe公司发射,有4个多光谱波段和1个全色波段,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为0.61m,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为2.5m,幅宽为16.5*16.5km。 黑河流域目前有2景QuickBird遥感影像。获取时间和覆盖范围分别为:2004-03-23,覆盖张掖地区;2004-08-08,覆盖大野口、排露沟流域。 产品级别为L2级,经过系统几何校正。
李新, 郭建文
该数据集是中国1∶10万沙漠空间数据的子集,中国1∶10万沙漠空间数据集反映了我国沙漠的地理分布、面积大小、沙丘的流动性与固定程度。以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的Coverage和2000年TM数字影像信息基础上,进行解译、提取、修编,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以1:10万比例尺专题图成图要求,对我国的沙漠、沙地和砾质戈壁进行了专题制图。
王建华
Landsat 5于1984年3月发射,已在轨16年,其上的专题制图仪(TM)传感器包括七个波段,除了第6波段的分辨率为120m外,其它6个波段的分辨率都为30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TM数据23景。获取时间分别为1987-08-15,1987-09-14,1987-10-09,1988-06-28,1989-05-09,1990-07-30,1990-08-21(2景),1990-08-28,1990-08-30,1990-09-15(2景),1991-09-02,1992-08-28,1993-05-27,1995-08-19,1995-08-21,2002-06-13,2003-09-12,2007-09-23,2008-03-17,2008-07-07,2008-07-23。 产品级别为L1级,经过了几何校正。
LP DAAC User Services
黑河流域TM镶嵌影像,可以有效的用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反映黑河流域2010年的现状,并作为生态规划和生态恢复提供可靠依据。 该镶嵌图收集了USGS免费发布的2010年的TM影像(时间为2010年7月至9月,共21景,数据最大云量不超过10%),通过地形图对预处理的影像进行了几何配准(多项式几何校正方法),生成了经过几何精校正的数字镶嵌图,经过一定的精度评价,该图质量较高。 影像存储的格式为ERDAS的IMG格式,选用信息量最为丰富的5、4、3波段组合配以红、绿、蓝三种颜色生成彩色合成图象,这个组合的合成图象不仅类似于自然色,较为符号人们的视觉习惯,而且由于信息量丰富,能充分显示各种地物影像特征的差别。
LP DAAC User Services
数据概况:本套数据主要包括黑河流域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6个地级市16个县(甘州区、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金塔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州区、玉门市、嘉峪关市、永昌县、祁连县、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的12个社会经济数据,社会经济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粮食总产量(包括各种作物的产量)。分县级和乡镇级两级。数据的时间段为:2000-2009年。 数据主要来源为: 肃州区统计局.肃州统计年鉴.2004-2009年; 玉门市统计局.玉门市统计年鉴.2000-2008年; 金塔县统计局.金塔县统计年鉴.2004-2009年; 高台县统计局.高台县统计年鉴.2000-2007年; 山丹县统计局.山丹县统计年鉴.2000-2009年; 肃南裕固族统计局.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04-2009年; 民乐县统计局.民乐县统计年鉴.2004-2009年; 山丹县统计局.山丹县统计年鉴.2000-2009年; 临泽县统计局.临泽县统计年鉴.2000-2009年; 额济纳旗统计局.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05年; 祁连县统计局.祁连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4-2009年; 张掖市部分数据来源于张掖市二OO五年乡镇级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 永昌县、嘉峪关市、肃北属于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统计数据资料库,且仅有部分县级数据。
赵军
基于静止卫星和再分析资料的中国区域大气驱动数据集是由中国气象局制备的一套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驱动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0.1°×0.1°,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覆盖范围为东经75°-135°,北纬15°-55°,包含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气压、近地面风速、地表入射太阳辐射和地面降水率6个要素。其中降水产品的制备过程如下:利用中国风云二号静止卫星多通道数据所反演的6小时累积降水估计与常规地面观测6小时累积降水进行数据融合,获得6小时累积降水空间分布数据,然后利用静止卫星多通道反演的高分辨率云分类信息确定累积降水时间插值权重,得到1小时累积降水估计。辐射资料的制备过程如下:基于FY-2C的地表入射太阳辐射采用辐射传输模型DISORT(Discrete Ordinates Radiative Transfer Program for a Multi-Layered Plane-parallel Medium)进行辐射传输计算,获得逐小时0.1°×0.1°的中国区域地表入射太阳辐射数据。其他要素的制备过程:对1.0°×1.0°的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空间和时间插值方法,获得逐小时0.1°×0.1°的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气压、近地面风速等驱动要素。 各变量的物理意义: 气象要素 || 变量名 || 单位 || 物理意义 | 地面气温 || TBOT || K || 近地面(2m)气温 | 地表气压 || PSRF || Pa || 地表气压 | 地面相对湿度 || RH || kg/ kg ||近地面(2m)相对湿度 | 地面风速 || WIND || m /s ||近地面(风速仪高度)风速 | 地表入射太阳辐射|| FSDS || W /m2 || 地表入射太阳辐射 | 降水率||PRECTmms||mm/hr || 降水率 更多信息,请参见随数据一同发布的数据文档。
师春香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数据源:中国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编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作,根据七十年代航片,加上实地调研,绘制的1:200万沙漠图,图中中国国界是根据地图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出版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绘制。 一、数据集内容 1、Desert_Ch_2009(沙漠分布) 2、Dune_hight_Ch_200(沙丘高度) 3、Gobi_Ch_200(戈壁) 4、Wind_eroded_land_Ch_200(风蚀地数据) 二、沙漠化属性表字段如下: (1)Semifixed(半固定沙丘):缓起伏沙地(2-1)、灌丛沙丘(2-2)、抛物线状沙丘(2-3)、梁窝状沙丘(2-4)、沙垄及树枝状沙垄(2-5)、蜂窝状沙丘(2-6)、蜂窝状沙垄(2-7)、复合型沙垄(2-8) (2)Fixation(固定沙丘):平沙地(3-1)、草原丛沙堆(3-2)、沙垄(3-3)、蜂窝状沙丘(3-4) (3)Migratory(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1-1)、新月形沙垄及沙垄(1-2)、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1-3)、鱼鳞状沙丘(1-4)、羽毛状沙垄(1-5)、金字塔沙丘(1-6)、复合型沙丘及沙丘链(1-7)、复合型沙垄(1-8)、复合型穹状沙丘(1-9)、链状沙山(沙丘)(1-10)、迭置型链状沙山(1-11)、复合型垄状沙山(1-12)、复合型链状沙山(1-13)、金字塔形沙山(1-14) (4)class_id:沙化属性编码 三、投影信息 PROJCS["Albers", GEOGCS["GCS_Beijing_1954", DATUM["Beijing_1954", SPHEROID["Krasovsky_1940",6378245.0,298.3]], PRIMEM["Greenwich",0.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PROJECTION["Albers_Conic_Equal_Area"], PARAMETER["False_Easting",0.0], PARAMETER["False_Northing",0.0], PARAMETER["longitude_of_center",105.0],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1",25.0],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2",47.0], PARAMETER["latitude_of_center",0.0], UNIT["Meter",1.0]]
王建华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2007年和2008年Landsat数据集49景,覆盖黑河全流域。 获取时间分别为:2007-08-12, 2007-09-23, 2008-01-05, 2008-02-06, 2008-03-17, 2008-03-25, 2008-05-10, 2008-05-19, 2008-05-28, 2008-06-04, 2008-07-07, 2008-07-15, 2008-07-22, 2008-07-23, 2008-08-16, 2008-08-30, 2008-09-08, 2008-09-15, 2008-09-17, 2008-10-01, 2008-10-10, 2008-10-19, 2008-10-26, 2008-11-02, 2008-11-04, 2008-11-18, 2008-11-20, 2008-11-27, 2008-12-06, 2008-12-13, 2008-12-14。 产品级别为L1级,经过了几何校正。包括TM影像4景,ETM+影像45景。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集通过免费下载获取。
胡宁科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IS(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是搭载在ESA(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的ENVISAT卫星上面的一个传感器。它有15个光谱段,以推扫式方法扫描地球表面,星下点入射角为68.5度,幅宽为1150km。 黑河流域目前共有ENVISAT MERIS数据56景。获取时间分别为:2008-05-01, 2008-05-02, 2008-05-03, 2008-05-05, 2008-05-07, 2008-05-08, 2008-05-11, 2008-05-14, 2008-05-17(2景), 2008-05-20(2景), 2008-05-21(2景), 2008-05-23(2景), 2008-05-24, 2008-05-30, 2008-05-31, 2008-06-01, 2008-06-02, 2008-06-05, 2008-06-06, 2008-06-09, 2008-06-11, 2008-06-12, 2008-06-15, 2008-06-18, 2008-06-21, 2008-06-22, 2008-06-24(2景), 2008-06-25, 2008-06-27, 2008-06-30, 2008-07-01, 2008-07-02, 2008-07-04, 2008-07-07, 2008-07-10, 2008-07-11, 2008-07-13(2景), 2008-07-14, 2008-07-16, 2008-07-17, 2008-07-20, 2008-07-23(2景), 2008-07-26(2景), 2008-07-27, 2008-07-29, 2008-07-30, 2008-08-01, 2008-08-02。 产品级别为L1B级,未经过几何校正。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ENVISAT MERIS遥感数据集通过中欧“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获得(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胡宁科
黑河流域地表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WiDAS飞行期间不同位置不同下垫面的同步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WiDAS资料反演地表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本次试验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8月1日,选取了黑河流域上游西支扎马什克流域的2个点和东支八宝河流域的4个点周围的不同下垫面温度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两种仪器测量不同位置的地表辐射温度,包括固定自记点温计(北师大3#)和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H1#、H3#、H4#,北师大B1#、B2#),其中八宝河流域中的一个点使用的是固定自记点温计,自动每6秒记录一次温度,观测下垫面为天然草地。其它5个点的地表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人工观测,在WiDAS进入观测点上空时进行观测。每个仪器在使用之后均进行了黑体标定。每一观测点选取周围较典型的下垫面进行观测,观测的下垫面主要有草地、河流水面、河滩、砾石等,其中部分下垫面配有相应的照片。观测数据以Excel存储。
耿丽英, 王庆峰, 曹斌, 万旭东, 彭莉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采用土壤转换函数以砂粒、粉粒、粘粒、有机质、容重作为输入估计出土壤水文参数,包括Clapp and Hornberger函数和van Genuchten and Mualem函数的参数、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中位数和变异系数(CV)提供的估计。 数据集为栅格格式,分辨率为30弧秒,土壤垂直分层为7层,最大厚度1.38米(即0 - 0.045,0.045 - -0.091,0.091 - -0.166,0.166 - -0.289,0.289 - -0.493,0.493 - -0.829,0.829 - -1.383米)。 数据采用NetCDF格式存储,数据文件名称及其说明如下: 1.THSCH.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CH 2.PSI_S.nc: Saturated capillary potential of FCH 3.LAMBDA.nc: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dex of FCH 4.K_SCH.nc: Saturat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CH 5.THR.nc: Residual moisture content of FGM 6.THSGM.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GM 7.ALPHA.nc: The inverse of the air-entry value of FGM 8.N.nc: The shape parameter of FGM 9.L.nc: The pore-connectivity parameter of FGM 10.K_SVG.nc: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GM 11.TH33.n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field capacity 12.TH1500.n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permanent wilting point
上官微, 戴永久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甘肃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冻土图的编制依据包括:(1)冻土野外调查、勘探实测资料;(2)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判译;(3)TOPO30 1km分辨率的地面高程数据;(4)气温和地面温度资料。其中,青藏高原的冻土分布采用了南卓铜等(2002)的研究结果,利用青藏公路沿线76个钻孔实测年平均地温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获取年平均地温与纬度、高程的关系,并基于该关系,结合GTOPO30高程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资源观测与科技中心领导下发展的全球1k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模拟得到整个青藏高原范围上的年平均地温分布。以年平均地温0.5 ℃作为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界限,参考《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划定高原不连续多年冻土与高原岛状多年冻土的界限;另外,参考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区图(郭东信 等,1981)、环北极多年冻土和地下冰分布图(Brown et al. 1997)和最新野外实测资料,对东北的多年冻土界线进行了修订;西北高山多年冻土界线多采用了《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中划定的界线。 根据该数据统计的中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75×106km2,约占中国领土的18.25%。其中,高山多年冻土0.29×106km2,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3.03%。 更多信息参考《1:400万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说明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
王涛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甘肃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甘肃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全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所属19个研究所的遥感科技队伍,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在三年内基于Landsat MSS,TM和ETM遥感数据构建的。本数据采用一个分层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6个一级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1个二级类。这是目前我国精度最高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已经在国家土地资源调查、水文、生态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纪远, 庄大方, 王建华, 周万村, 吴世新
字段说明: Num_code(冻土属性编码) Combo(冻土属性) extent(冻土范围) content(含冰量) 属性对照如下: (1)冻土属性对照表: 0 (No information ) 1 - ch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2 - dh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3 - sh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4 - ih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5 - cm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6 - dm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7 - sm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8 - im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9 - cl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0 - dl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1 - sl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2 - il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13 - chr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4 - dhr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5 - shr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6 - ihr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17 - clr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8 - dlr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9 - slr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20 - ilr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21 - g (Glaciers) 22 - r (Relict permafrost) 23 - l (Inland lakes ) 24 - o (Ocean/inland seas ) 25 - ld (Land) (2)冻土范围对照表 c = continuous (90-100%) d = discontinuous (50- 90%) s = sporadic (10- 50%) i = isolated patches ( 0 - 10%) (3)含冰量对照表 h = high (>20% for "f" landform codes) (>10% for "r" landform codes) m = medium (10-20%) l = low (0-10%)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 吴立宗
中国土地覆盖数据集包括5种产品: 1)glc2000_lucc_1km_China.asc,由GLC2000项目开发的基于SPOT4遥感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GLC2000.GLC2000中国区域土地覆盖数据由全球覆盖数据直接裁剪得到,它的数据说明请参考http://www-gvm.jrc.it/glc2000/defaultGLC2000.htm 2)igbp_lucc_1km_China.asc,由IGBP-DIS支持的基于AVHRR遥感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IGBPDIS;IGBPDIS数据的制备,采用USGS的方法,利用1992年四月到1992年三月的AVHRR数据开发出1km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分类系统采取IGBP制定的分类系统,把全球分为17类.其开发以洲为单位。应用AVHRR12个月的最大化合成NDVI资料, 3)modis_lucc_1km_China_2001.asc,MODIS土地覆盖数据产品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MODIS;MODIS中国区域土地覆盖数据由全球覆盖数据直接裁剪得到,它的数据说明请参考http://edcdaac.usgs.gov/modis/mod12q1v4.asp。 4、umd_lucc_1km_China.asc,由马里兰大学生产的基于AVHRR数据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子集,数据名称为UMd;UMd基于AVHRR数据的5个波段及NDVI数据经过重新组合建议数据矩阵,用分类树的方法进行了全球土地覆盖分类工作。其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比过去数据更高精度的数据。分类系统很大程度上采用了IGBP的分类方案。 5)westdc_lucc_1km_China.asc,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中国2000年1:10万土地覆盖数据,对其进行合并、矢栅转换(面积最大法),最后得到全国幅1km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数据名称为WESTDC。WESTDC中国区域土地覆盖数据是在中国科学院1:10万按县分幅的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矢栅转换(面积最大法),最后得到全国幅的土地利用数据产品。采用中科院资源环境分类系统。 2:数据格式:ArcView GIS ASCII 3:网格参数: ncols 4857 nrows 4045 xllcorner -2650000 yllcorner 1876946 cellsize 1000 NODATA_value -9999 4:投影参数: Projection ALBERS 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 25 00 0.000 /* 1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0 0.000 /* 2nd standard parallel 105 00 0.000 /* central meridian 0 0 0.000 /* 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00000 /* false easting (meters) 0.00000 /* false northing (meters)
冉有华
在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被是相互依存的两个因子,植物影响土壤,土壤制约植被。一方面,土壤中贮存着大量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土壤养分有效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生理活力,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水平。 土壤含水率(或土壤含水量):在塔里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这一区段的9个断面内,依据地下水位监测井的布设,沿垂直于河道的方向设置植物样地。在每个样地挖1个土壤剖面,每个剖面分层自下而上采集0-5、5-15、15-30、30-50、50-80、80-120和120-170cm土层土样各一个,每个土样由相应土层多点采样混合而成,每个土层都用铝盒采土样,现场称湿重,用烘干法测土壤含水率(或土壤含水量)。 土壤养分:混合土样剔除植物根系及石砾等杂物,在室内风干后过筛,用于测定土壤养分。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全氮用半微量-开氏法,全磷用硫酸-高氯酸-钼锑抗比色法,全钾用氢氟酸-高氯酸-火焰光度计法,有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有效钾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PH、电导率分别用酸度计和电导率仪测定(水土比为5:1)。 土壤水溶性总盐用原位盐分仪现场测定法。 干旱胁迫是植物逆境最普遍的形式,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植物器官在逆境情况下会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积累膜脂过氧化物的最终分解产物丙二醛(MDA),MDA含量是反映膜脂过氧化作用强弱和质膜受破坏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水分胁迫对植物造成伤害的重要参数;同时植物在逆境条件下,体内活性氧代谢加强会导致活性氧或其它过氧化物自由基的积累从而伤害细胞膜。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则能够在干旱等逆境中清除植物体内过量的活性氧,维持活性氧的代谢平衡,保护膜结构,最终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抗性。 分析样本以塔里木河下游主要建群种胡杨、柽柳以及芦苇等为研究对象。结合地下水监测井位置,从河边开始设置6个样地,每个样地间隔50 m,依次为1,2,3,4,5和6号样地,采集植物的鲜叶,低温保存,当天做前处理(烘干或冰冻)。室内测试细胞水势调节物脯氨酸(PRO)、细胞膜系统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 酶液制备:称取新鲜材料0.5g,加4.5mL pH7.8的PBS。材料在预先冰冻的研钵中匀浆,研钵置于冰浴中。10000 r/min离心15 min,上清液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MDA)测定。 PRO测定:将0.03 g材料放入20 mL大试管中加入10mL无氨蒸馏水,封口后置沸水浴中30min,冷却后过滤,滤液5 mL+茚三酮5 mL,沸水中显色60min,甲苯萃取。萃取液用日本岛津UV-265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15 nm处比色。 SOD活性测定: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酶反应体系加样次序为:pH 7.8 PBS 2.4mL+核黄素0.2 mL+蛋氨酸0.2 mL+EDTA0.1 mL+酶液0.1 mL+NBT0.2 mL。然后将试管在40001ux光下反应20 min,进行光化还原,用UV-265紫外分光光度计在650 nm波长处测量SOD活性。 POD活性测定:反应混合液为50 mLpH6.0PBS+28 μL愈创木酚+19 uL30%H2O2。2 mL反应混合液+1 mL酶液,立即开始计时,每隔1 min读数一次,读数于470 nm处进行。 叶绿素的测定:乙醇丙酮混合液法。将叶片剪碎后,称取0.2 g,丙酮:无水乙醇=1:1的混合液为提取液,在暗处浸提24 h后,叶片变白,叶绿素全部溶解在提取液中,分光光度计在652nm下测定叶绿素OD值。 可溶性糖的测定方法:采用硫酸苯酚法。(1)标准曲线的制作取20 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加编号,分别按表1加入溶液和水。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人1 ml 9%苯酚溶液,摇均,再从管液正面以5~20 S时间加入5 ml浓硫酸,比色液总体积为8 ml,在恒温下放置3O分钟,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对照,在485 nm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曲线方程。(2)可溶性糖的提取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3 g,共3份,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入5-l0 ml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O分钟,提取液过滤入25 ml容量瓶中,反复冲洗,定容至刻度。(3)吸取0.5 g样品液于试管中,加蒸馏水1.5 ml,同制作标准曲线的步骤,求出可溶性糖的含量。 各试管中溶液和水的量 管号 0 1-2 3-4 5-6 7-8 9-10 1.100μg/L糖液 0 0.2 0.4 0.6 0.8 1.0 2.水/ml 2.0 1.8 1.6 1.4 1.2 1.0 3.可溶性糖量/μg 0 20 40 60 80 100 丙二醛的测定方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新鲜叶片剪碎,称取0.5 g,加入5% 的TCA5 ml,研磨后所得匀浆在3 000 r/rain下离心10 rain。取上清液2 ml,加0.67%TBA 2 ml,混合后在100 水浴上煮沸30 rain,冷却后再离心一次。以0.67%TBA溶液为空白,测定450、532、600 nm处的OD值。 植物激素(GA3、ABA、CK、IAA)分析测试方法:取0.1±0.005g植物样品,液氮中研磨。500μl甲醇4℃提取过夜。样品离心,上清液冷冻干燥。30μl10%的CH3CN溶解样品。样品溶液10μl于HPLC分析。植物激素外标法定量。标准植物激素购于sigma公司。分析方法见(阮晓,王强,等,2000年,植物生理学报.26(5),402-406)。
陈亚宁, 郝兴明
本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包含网络上公开的三个观测要素,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数据格式为文本文件,第一栏为城市名称,第二栏为二氧化硫,第三栏为二氧化氮,第四栏为可吸入颗粒物,第五栏为观测日期。 包含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庆阳、平凉、定西、陇南、武威、张掖、酒泉、临夏14个城市的数据。 本数据将根据数据来源进行自动持续更新。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在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是维系天然植被生存的惟一水源。地下水位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衰败,控制着植物群落的演变与组成。加强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是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可持续发展、管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定点、定期对塔里木河下游的40眼地下水位监测井取得地下水水样,密封后送入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矿化度、pH、CO3=、HCO3-、Cl-、SO4=、Ca++、Mg++、Na+、K+等13项指标。 分析方法分别是: (1)矿化度:重量法; (2)总碱度、HCO3-和CO3=:双指示剂滴定法; (3)Cl-:硝酸银滴定法; (4)SO4=:EDTA容量法和铬酸钡光度法; (5)总硬度:EDTA容量法; (6)Ca++、Mg++:EDTA容量法和原子吸收光度法;
陈亚宁, 郝兴明
2012年8月1日在黑河上游加密观测区东支、阿柔和西支,开展了样带、样方机载PLMR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涉及范围较大,因此在八宝河东支和西支均采用一条样带观测,观测点间隔50 m,采样中考虑到距离过长,为保证与飞行观测尽量同步,每隔一定距离开展观测。在阿柔草场设置2个样方,分别为1.5 km×0.6 km 和0.85 km×0.6 km,在这两个样方上采样点南北间隔100 m,东西间隔50 m。 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和3台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参数观测选择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水分采样点开展,完成了覆盖度、株高和生物量(植被含水量)的测量。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李新, 马明国, 王树果
Radarsat-2是一颗搭载C波段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商用雷达卫星,由加拿大太空署与MDA公司合作,于2007年12月14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基地发射升空。卫星设计寿命7年而预计使用寿命可达12年,具有3米高分辨率成像能力,根据指令进行左右视切换获取图像缩短了卫星的重访周期,增加了立体数据的获取能力。另外,卫星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和高精度姿态测量及控制能力。除了重访间隔缩短,数据接收更有保证和图像处理更加快速外,Radarsat-2可以提供11种波束模式,包括2种高分辨率模式;三种极化模式、增宽的扫幅以及大容量的固态记录仪等。这些都使Radarsat-2的运行更加灵活和便捷。 2012年共获取Radarsat-2影像1景。覆盖范围均为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为:2012-07-06 06:30。 获取的数据为全极化精细模式(Stripmap-Quad),分辨率8 m,产品级别为SLC,极化方式为全极化,即VV、VH、HH和HV。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Radarsat-2遥感数据集通过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陈权副研究员联合试验获取。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SPOT卫星是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研制的一种地球观测卫星系统。“SPOT”系法文Systeme Probatoire d’Observation dela Tarre的缩写,意即地球观测系统,至今已发射Spot卫星1-6号。自1986年已来,该卫星提供了准确、丰富、可靠、动态的地理信息源,满足了制图、农业、林业、土地利用、水利、国防、环境、地质勘探等多个应用领域不断变化的需要。 2012年共获取SPOT5影像1景。覆盖范围为黑河流域下游重点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为:2012-09-06。 获取的数据为全色(分辨率2.5 m)及多光谱模式(分辨率10 m),产品级别为L1,未做大气和几何校正。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SPOT遥感数据集通过购买获取。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该图是施雅风先生和米德生编制的《中国1:400万冰雪冻土图》,地图编制的工作地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拼音版》,保留了地图的水系及山脉注记,并增加了一些山文注记。编绘冻土图的依据是:冻土调查和勘探的实际资料、遥感资料的判译、影响冻土形成和分布的气温条件及地形特征。冰川雪线高度以等值线表示其变化趋势。季节性积雪与季节性结冰是综合依据了全国1600个气象观测台站资料和多年考察结果以等值线加注记和符号表示、冷生(冰缘)现象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经实地观察到的给予示意性的表示。多年冻土和非多年冻土范围界线,依据考察现场资料经计算而编制成图,其综合程度较高(特普费尔著,1982) 《中国冰雪冻土图》反映了冰川、积雪、冻土及冰缘分布的规模、类型、特征,以及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和生产实践中利用、防治的前景。表现了我们三十年来在冰川冻土科研方面的成果。
施雅风, 米德生
在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是维系天然植被生存的惟一水源。地下水位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衰败,控制着植物群落的演变与组成。加强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是水资源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可持续发展、管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位数据:为了了解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状况,自2000年以来,沿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齐文阔尔河建立地下水监测断面9个(图1),每个断面间距约20 km,由大西海子水库以下,分别是阿克墩(A)、亚合甫马汗(B)、英苏(C)、阿布达勒(D)、喀尔达依(E)、吐格买莱(F)以及阿拉干(G)、依干不及麻(H)和考干(1)等9个断面。其中,后3个断面的间距为45 km。并在横向上,在每个断面,间隔100 m或200 m布设一眼地下水位监测井(井深8-17 m),共布设地下水监测井40眼,监测在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过程中各区段地下水位、水盐动态变化以及对地下水位影响范围。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输水过程中,增加监测次数。地下水位数据采用电导法监测得到. 观测断面包括: 1.塔里木河下游阿克墩断面 2.塔里木河下游亚合甫马汗断面 3.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 4.塔里木河下游阿布达勒断面 5.塔里木河下游喀尔达依断面 6.塔里木河下游吐格买莱断面 7.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 8.塔里木河下游依干不及麻断面 9.塔里木河下游考干断面
陈亚宁, 郝兴明
WorldView卫星是Digitalglobe公司的下一代商业成像卫星系统。它由两颗(WorldView-I和WorldView-II)卫星组成(WorldView-III预计将于2014年发射),其中WorldView-I已于2007年发射,WorldView-II也在2009年10月份发射升空。发射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全球分辨率最高、响应最敏捷的商业成像卫星。该卫星将运行在高度450 km、倾角98°、周期93.4 min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平均重访周期为1.7天,星载大容量全色成像系统每天能够拍摄多达50万 km2的0.5 m分辨率图像。卫星还将具备现代化的地理定位精度能力和极佳的响应能力,能够快速瞄准要拍摄的目标和有效地进行同轨立体成像。 2012年共获取WorldView影像1景。覆盖范围为排露沟流域,获取时间(北京时间)为:2012-05-12。 获取的数据为全色模式(PAN),分辨率0.5 m,产品级别为L2正射影像。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WorldView遥感数据集通过购买获取。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资源三号(ZY-3)卫星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的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通过立体观测,可以测制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领域提供服务。该星于2012年1月9日发射升空。卫星采用经适应性改进的资源二号卫星平台,配置四台相机:(1)1台地面分辨率优于2.5米的正视全色TDI CCD相机;(2)2台地面分辨率优于4米的前视、后视全色TDI CCD相机;(3)1台地面分辨率优于10米的正视多光谱相机。卫星具有测摆功能,可对地球南北纬84度以内的地区实现无缝影像覆盖,每59天实现对我国领土和全球范围的一次影像覆盖,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在5天之内对同一地点进行重访拍摄。 2012年共获取ZY-3影像44景。覆盖范围为整个黑河流域,获取时间(北京时间,每天有多景数据)为:2012-08-25, 2012-09-03, 2012-09-08, 2012-09-13, 2012-09-18, 2012-09-23, 2012-09-28, 2012-10-03, 2012-10-13, 2012-10-18, 2012-10-22, 2012-11-01, 2012-11-11, 2012-11-21。 获取的数据为多光谱模式,分辨率1 m,产品级别为L1。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ZY-3遥感数据集通过购买获取。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数据格式为word 表格,监测指标包括:Na+、K+、Mg2+、Ca2+、Sr2+(PPb)、Ba2+(PPb)、F-、Cl-、Br-、NO3-、HPO42-、SO42-、HCO3-。 采样点包括:掌山底井水、毛村、山湾碎屑岩 CF1、浪石地下河、山湾老龙水、鸡赖嵅树下1号泉、鸡赖嵅2号泉、鸡赖嵅3号泉、鸡赖嵅树、鸡赖嵅坡等。
王增银
QuickBird(快鸟)卫星于2001年10月由美国DIGITALGLOBE公司发射,是世界上第一颗提供亚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卫星,具有引领行业的地理定位精度,海量星上存储,单景影像覆盖范围大等特点。 2012年共获取QuickBird影像1景。覆盖范围为黑河流域下游重点试验区额济纳绿洲胡杨保护区部分核心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为:2012-07-25。 获取的数据为全色(分辨率0.6 m)及多光谱模式(分辨率2.4 m),产品级别为L2A,具有几何和投影信息。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QuickBird遥感数据集通过购买获取。
李新
地下水埋深浅时,胡杨光合作用主要受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和叶温综合影响,但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大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成为限制胡杨光合作用的主因。这是因为低地下水埋深时,地下水供给较充分,叶片不受水分供应限制,当光合有效辐射强时,气温和叶温也相对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小,此时光合和蒸腾都强烈,气孔主要通过提高气孔导度,即减小气孔阻力来适应强烈的蒸腾作用,同时空气中的CO2 也通过开放的气孔源源不断的进入细胞,和胞间的CO2一起成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进而造成了空气中和胞间CO2浓度的下降,这即是在光合作用中常造成光合抑制的CO2供应限制。但当受到水分胁迫时,CO2的供应已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当光合有效辐射增强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增大,在CO2浓度供应还比较充分时,光合作用将因为光合作用所需的另一必须原料——水分的不足而减缓。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水分生产力的强弱对于度量和筛选干旱区物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L I - 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使流量为400μmol/ s,并使叶温保持在26°C,利用CO2 注入系统使参比室CO2 浓度保持在360μmol/ mol 或720μmol/ mol,并利用6400 - 02B L ED 光源设定光合有效辐射( PAR) 为2000,1500,1200,1 000,500,300,50,0μmol/ (m2?s) 。每株胡杨分别以东、南、西、北方向中上部挑选健康、成熟叶片12 片,从8 :00 到20 :00,每隔2 h 用光合测定仪Li 6400 (Li 6400,LiCOR,Lincoln,NE,USA) 分别测定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Pn ) 、蒸腾速率( Tr ) 、气孔导度( gs ) 等气体交换参数, 同时测定大气CO2 浓度( Ca ) 、胞间CO2 浓度( Ci ) 、光合有效辐射( Pa r ) 、大气温度( T a ) 、叶面温度( Tl ) 、空气相对湿度( RH) 等参数,每一叶片3 次重复读数。水分利用效率( WUE) = Pn/ Tr , 气孔限制值( Ls )= 1 - Ci / Ca。
陈亚宁, 郝兴明
美国陆地卫星7号(Landsat-7)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升空,其携带的主要传感器为增强型主题成像仪(ETM+)。Landsat-7除了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等方面保持了与Landsat-5的基本一致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特性,因而受到了各国用户的普遍重视和欢迎。自发射升空至今,已为用户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图像数据。Landsat-7每16天扫瞄同一地区,即其16天覆盖全球一次。2003年5月31日,Landsat-7 ETM+机载扫描行校正器(ScanLinesCorrector,简称SLC)突然发生故障,导致获取的图像出现数据重叠和大约25% 的数据丢失,因此2003.5.31日之后Landsat 7的所有数据都是异常的,需要采用SLC-off模型校正。Landsat ETM+影像数据包括8个波段,band1-band5和band7的空间分辨率为30米,band6的空间分辨率为60米,band8的空间分辨率为15米。此数据产品(L7 SLC-off)是指2003.5.31日Landsat 7 SLC故障之后的异常数据产品。 2012年共获取Landsat ETM+影像5景。覆盖范围均为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2012-04-05,2012-04-21,2012-05-07,2012-06-24,2012-07-10。 以上数据的过境时间大约都在11:50左右(北京时间)。产品级别为L2级,已经过几何校正。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Landsat ETM+遥感数据集通过http://glovis.usgs.gov/ 下载获取。
美国地质勘探局
COSMO-SkyMed是意大利航天局和意大利国防部共同研发的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星座,2010年11月完成了全部4颗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发射。它是全球第一个由4颗卫星组成的分辨率最高达1米的雷达卫星星座,具有雷达干涉测量能力,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卫星星座特有的短重访周期等优势,能够弥补光学影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城市规划、海事管理、地质勘测、灾害管理、农林渔牧、环境保护等领域。 2012年共获取COSMO-SkyMed影像3景。覆盖范围均为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2012-07-25 07:12,2012-07-28 19:55,2012-08-02 07:12。 获取的3景数据均为PingPong模式,分辨率15 m,产品级别为SLC,极化方式为VV/VH, HH/HV和VV/VH。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COSMO-SkyMed遥感数据集通过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施建成研究员与意大利航天局(ASI)合作项目“COSMO-SkyMed project 1720:HYDROCOSMO”获取
Agenzia Spaziale Italiana (ASI)
ASTER的全称为先进星载热辐射与反射辐射计(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日本负责ASTER传感器的研制, 而美国则负责提供平台(Terra星,1999年发射),发射装置和服务,以及上传和下载指令和遥感勘测数据。ASTER影像在冰川、水文、城市扩展、火山预报、蒸散/地表温度、地质等六个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涵盖可见光到热红外14个波段唯一的集空间、光谱和辐射高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包括3个15 m空间分辨率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6个30 m空间分辨率的短波红外波段以及5个90m空间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而且具有同一轨道的(黑白立体像对)立体观察观测能力。 2012年共获取ASTER影像12景。覆盖范围均为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获取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2012-05-30,2012-06-15,2012-06-24,2012-07-10,2012-08-02,2012-08-11,2012-08-18,2012-08-27,2012-09-03,2012-09-12,2012-09-19,2012-09-28。 以上数据的过境时间大约都在12:00左右(北京时间)。产品级别为L1A级,未经过大气订正和几何校正。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ASTER遥感数据集通过日本欧空局(JAXA)购买获取。
日本欧空局
一、本数据 编制: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出版:地图出版社 地图印刷厂印制 发行: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二、1:150万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地貌图包括: 1、aeolian_landform_taklimakan_150(风沙地貌)2、height(沙丘高度)3、lake(湖泊)4river1、2、3(河流),5、road1、2、3(道路) 三、风沙地貌属性字段:Aeolian_c(属性)、Aeolian_(英文对照)、Code(属性编码) 地貌数据属性分类代码如下: (一)、风沙地貌类型 111、垄状复合型沙山 112、复合型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 113、金字塔沙丘 114、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 115、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 116、风蚀残丘地 117、复合型沙垄 118、穹状沙丘 119、鱼鳞状沙丘群 120、新月形沙垄及线状沙垄 121、红柳沙包 122、戈壁 (二)、沙丘高度类型 211、小于10米 212、10-25米 213、25-50米 214、50-100米 215、大于100米 (三)、其它类型 311、有林地及灌木林 312、人工绿洲 313、盐碱地及沼泽 四、投影信息: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5)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 D_Beijing_1954 Spheroid: Krasovsky_1940 Semimajor Axis: 6378245.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 Axis: 6356863.0187730473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 298.300000000000010000
王建华
该数据集对扫描图《中国400万冰雪冻土图》(施雅风、米德生,1988)进行几何校正,然后通过数字化,综合考虑海拔和纬度,结合多年冻土的连续性将冻土划分为:高纬度多年冻土的大片多年冻土、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高海拔多年冻土和高山多年冻土(包括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及中国东部的太白山、黄岗梁和长白山)和高原多年冻土(青藏高原),高原多年冻土(青藏高原)又分为大片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瞬时冻土和无冻土区。
施雅风, 米德生
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新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该项目汇交数据之一为中国西部地区2002年地表气候要素再分析数据.本数据集是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提供的每天1°×1°的基础上生成。但是再分析资料存在以下问题:(1)时间空间分辨率不够高(水平分辨率为1度,时间为6小时);(2)高原地区低层误差较大;(3)资料是标准等压面资料,需要插值。 中国西部地区2002年地表气候要素再分析数据集是兰州大学隆霄博士和邱崇践教授利用牛顿松弛法资料同化方法(Nudging)将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模式结合起来产生的,包括2002年全年每小时0.25°度的10m水平和垂直风速(m/s)、2m气温(k)、2m混合比、表面压强(Pa)、上行下行短波和长波辐射(w/m2)、对流降水和大尺度降水(mm/s)。 一、制备背景 驱动数据的质量严重影响陆面模型模拟陆面状态的能力,所以陆面建模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用来驱动陆面模型的驱动数据。无论这些模型描述地表过程的能力有多逼真,无论他们输入的边界和初始条件有多准确,如果驱动数据不准确的话,他们也不能得出与现实接近的结果。陆面模型如此依赖于外部提供的数据的质量,以至于这些任何一个外部提供的数据有误差的话,都会严重影响陆面模型模拟土壤湿度、径流、雪盖和潜感热通量的能力,这些外部提供的数据包括:降水、辐射、温度、风场、湿度和压强。中国西部地区2002年地表气候要素再分析数据集是利用牛顿松弛法资料同化方法(Nudging)将NCEP再分析资料和MM5模式结合起来生成适合于中国西部复杂地形的具有更高时空分辨率的驱动数据。 二、运行模式的基本参数 1、利用美国PSU/NCAR中尺度模式MM5作为模拟用模式; 模拟网格域的选择:中心(32°N,90°E),网格距为36km,水平格点数为131*151,垂直分辨率为25层,模式顶为100hPa; 2、初始化使用的资料采用美国NCEP的1°*1°的GRIB格点资料; 3、时间步长为120s。 三、物理过程 1、云和降水的物理过程处理:对次网格尺度降水采用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可分辨尺度降水采用Reisner混合相微物理显式方案; 2、行星边界层过程采用MRF参数化方案; 3、辐射过程采用CCM2的辐射方案。 四、文件格式和命名 以月为文件夹存储,每月包含每天的24小时的数据。命名规则如下:2002***&.forc,其中***为儒略日,2002***&为时间(小时计),其中.forc是文件扩展名。 五、数据格式 以二进制浮点型存储,每个数据占4个字节。
隆霄, 邱崇践
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新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中国西部陆面同化系统输出数据集是该项目汇交的数据成果之一.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黄春林博士和李新研究员构建的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以CoLM模型作为模型算子,耦合针对土壤(包括融化和冻结)、积雪等不同地表状态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同化被动微波观测(SSM/I和AMSR-E),使系统最终能够输出较高精度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积雪、冻土、感热、潜热、蒸散发等同化资料。 数据格式及命名: 以月为文件夹存储,每月包含每天的24小时的数据。命名规则如下:YYYMMDDHH.grid,其中YY为年(2002),MM为月份,DD为天,HH为小时,.grid和.flux是文件扩展名,前者是状态变量输出结果,后者是通量输出结果。文件格式是二进制的FLOAT数值,即每4个字节表示一个值。
李新, 黄春林
一、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大沁他拉沙漠化发展程度图(1974)》,该图的具体信息如下: * 主编:朱震达、邱醒民 * 编辑 :王一谋 * 制图:冯毓荪、姚发芬、吴薇、王建华、王周龙 *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12461.26 二、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以下图层: 1、 * 沙漠化发展程度图(1974):desertification1974.shp 2、双线河:River_double.shp 3、 单线河:River_single.shp 4、道路:Road.shp 5、 湖泊:Lake.shp 6、街道:Stree.shp 7、 铁路:Railway.shp 8、林带:Tree_networks.shp 9、居民地:residential.shp 10、图廓:map_margin.shp 三、沙漠化发展程度图属性字段及编码属性:(1)沙化程度(Type):半流动沙地(Semi-shifting Sandy Land),沙地形态类(Shapes),草地(Grassland),林地(Woodland) ,林地疏密度(W_density),耕地(Farmland) (2)沙地形态类(Shapes):新月形沙丘(Barchan Dunes),平沙地(Flat Sandy Land),缓起伏沙地(Undulating Sandy Land),灌丛沙堆(Vegetated Dunes) (3)草地(Grassland) (4)林地(Woodland):灌木林(Woodland) (5)林地疏密度(W_density):疏林地(Sparse Woodlot) (6)耕地(Farmland):旱作农田及弃耕地(Dryfarming and Abandoned Farmland),灌溉农田(Irrigated Fields)
王建华, 朱震达, 邱醒民, 冯毓荪, 姚发芬
一、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大沁他拉沙漠化发展程度图(1958)》,该图的具体信息如下: * 主编:朱震达、邱醒民 * 编辑 :王一谋 * 制图:冯毓荪、姚发芬、吴薇、王建华、王周龙 *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12461.26 二、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以下图层: 1、 * 沙漠化发展程度图(1958):desertification1958.shp 2、双线河:River_double.shp 3、 单线河:River_single.shp 4、道路:Road.shp 5、 湖泊:Lake.shp 6、街道:Stree.shp 7、 铁路:Railway.shp 8、林带:Tree_networks.shp 9、居民地:residential.shp 10、图廓:map_margin.shp 三、沙漠化发展程度图属性字段及编码属性:(1)沙化程度(Type):半流动沙地(Semi-shifting Sandy Land),沙地形态类(Shapes),草地(Grassland),林地(Woodland) ,林地疏密度(W_density),耕地(Farmland) (2)沙地形态类(Shapes):新月形沙丘(Barchan Dunes),平沙地(Flat Sandy Land),缓起伏沙地(Undulating Sandy Land),灌丛沙堆(Vegetated Dunes) (3)草地(Grassland) (4)林地(Woodland):灌木林(Woodland) (5)林地疏密度(W_density):疏林地(Sparse Woodlot) (6)耕地(Farmland):旱作农田及弃耕地(Dryfarming and Abandoned Farmland),灌溉农田(Irrigated Fields)
王建华, 朱震达, 邱醒民, 姚发芬, 冯毓荪
GIMMS(glaobal inventory model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数据是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C-J-Tucker等人于2003年11月推出的最新全球植被指数变化数据。 该数据集包括了1981-2006年间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格式为ENVI标准格式,投影为ALBERS,其时间分辨率是15天,空间分辨率8km。GIMMS NDVI数据采用卫星数据的格式记录了22a区域植被的变化情况。 1、文件格式: GIMMS-NDVI数据集中包含了从1981年7月至2006年间隔为15天的所有.rar压缩文件,解压以后包括1个XML文档、一个.HDR头文件、一个.IMG文件和一个.JPG图像文件。 2、文件命名: NOAA/AVHRR-NDVI数据集中的压缩文件命名规则为:YYMMM15a(b).n**-VIg_data_envi.rar,其中YY-年,MMM-简写的英文月份字母,15a-上半月份合成,15b-下半月份合成,**-卫星号。解压之后有4个文件,文件名不变,属性分别为:XML文档,头文件(后缀名为:.HDF),遥感影像文件(后缀名为:.IMG)和JPEG图像文件。这个数据集中,用户用来分析植被指数的是后缀名为.IMG的遥感影像文件文件。 用户用来分析植被指数的后缀名为.IMG和.HDF的遥感影像文件文件,都可以在ENVI和ERDAS软件中打开。 3、数据头文件信息如下: Coordinate System is: PROJECTION["Albers_Conic_Equal_Area"],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1",25],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2",47], PARAMETER["latitude_of_center",0], PARAMETER["longitude_of_center",105], PARAMETER["false_easting",0], PARAMETER["false_northing",0], UNIT["Meter",1]] Pixel Size = (8000.000000000000000,-8000.000000000000000)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3922260.739, 6100362.950) ( 51d20'23.06"E, 46d21'21.43"N) Lower Left (-3922260.739, 1540362.950) ( 71d16'1.22"E, 8d41'42.21"N) Upper Right ( 3277739.261, 6100362.950) (151d 8'57.22"E, 49d 9'35.37"N) Lower Right ( 3277739.261, 1540362.950) (133d30'58.46"E, 10d37'13.35"N) Center ( -322260.739, 3820362.950) (101d22'21.08"E, 35d42'18.02"N) Band 1 Block=900x1 Type=Int16, ColorInterp=Undefined Computed Min/Max=-16066.000,11231.000 4.DN值与NDVI的转换关系 NDVI= DN/1000 ,2003年之后除以10000 NDVI值应在[-1,1]之间,此区间以外数据代表其他地物,如水体等。
Tucker, C.J., J.E.Pinzon, M.E.Brown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植被退化机理和重建试验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曹坤芳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4.1-2007.12。 该项目汇交数据包括: 1.元江干热河谷多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 (1961-2004)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月平均温,月平均降雨量. 2.基于树轮的中国横断山中部年平均温(1750-2006年) 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年份,重建平均温度. 3.基于树轮的中国南部横断山脉中部夏季温度(1750-2006年) 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年份,夏季(4月-9月)重建平均温度. 4.基于树轮的中国横断山中部干旱指数(1655-2005年) excel表,属性字段包括年份,春季(3月-5月)干旱指数重建. 5.叶片和枝条生长动态图 pdf文件.记录了从2004年3月22日到2005年4月8日枝条为S型、F型、中间型和S+SD型的植物的生长动态趋势线和叶片动态趋势图 . 6.32种木本植物的物候总结表(种名、观察株数/枝条数、枝条伸长类型、叶片物候、当年生枝条长度(cm)、枝条上总叶片数、叶面积(cm2)、无叶期(月数)、花期、果熟期和果实类型)word文档 7.元江干热河谷代表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季节变化(2003.3-2004.2) excel表 8.元江干热河谷6种代表植物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最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光系统II的最大量子效率) excle表(2003-2005) 9.元江干热河谷代表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同位素)数据 excle表(虾子花、红皮水锦树、三叶漆、余甘子、珠仔树、天干果、毛枝青冈、华西小石积、清香木、虎刺、鬼柳和猪屎豆进行干湿季节的水分利用率) 10.元江曼旦前山植物名录 word文档
曹坤芳
一、概述 Landsat5于1999年4月发射,作为Landsat系列的补充与增强,其携带EMT+传感器,各波段参数接近于Landsat5,但增加了分辨率为15m的全色波段,热红外波段的分辨率提高到60m。本数据集收集在1999年至2010年,黄河上游TM数据共97景,由于传感器破损,因此图像有条带。 二、数据处理说明 产品级别为L1级,经过了几何校正。 三、数据内容说明 命名方式为L5行号列号_列号年月日,如L75129032_03220040816。 四、数据使用说明 主要用途为土里利用/覆被及沙漠化监测。
薛娴, 杜鹤强
一、概述 本数据集包含了IWEMS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地形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NDVI数据等。所有图件与相关点位坐标(气象站)都采用了等角投影UTM/WGS94坐标系统。 二、数据处理说明 将所有图件和相关的点位坐标(气象站)都采用等角投影UTM/WGS84坐标系统。 三、数据内容说明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 基础地形数据包括库不齐沙漠(DEM)及流域河网,河网作为风沙传输的边界,DEM格网的大小为250 * 250 m,河网是利用ASTER-GDEM地形数据利用河道烧录法提取而出。 土壤数据,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及土壤类型空间分布资料。根据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剪切而来,转化为ESRI-grid格式,格网大小为250 * 250 m。 气象数据,包括库不齐沙漠周围包头、东胜与临河气象站的逐日数据,时段为2002-2010年。包括降水、风速与风向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比例尺为1:10万。将其转为ESRI-grid格式,格网大小为250 * 250 m。 四、数据使用说明 对黄河沿岸风沙危害进行评价,对黄河上游风沙入黄量进行估算,对该地区建立风沙危害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薛娴, 杜鹤强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以分辨率较高的Landsat TM/ETM+遥感卫星数据为主要冰川边界提取数据源,并以最新全球数字高程模型SRTM V4为冰川属性提取数据源,采用当前国际通用的波段比值阈值分割法提取裸冰区冰川边界,开发了分冰岭提取算法提取冰川分冰岭并用于单条冰川的分割,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算法计算冰川属性,从而获得了中国西部主要冰川区包含逐条冰川信息的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与部分野外GPS实地测量数据和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QuickBird、WorldView等)的对比显示,第二次中国编目中的冰川矢量数据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能够满足国土、水利、交通、环境等领域对冰川数据的要求。 冰川编目属性:Glc_Name(冰川名称)、Drng_Code(流域编码)、FCGI_ID(第一次编目冰川编码)、GLIMS_ID(GLIMS冰川编码)、Mtn_Name(山系名称)、Pref_Name(所在行政区划)、Glc_Long(冰川经度)、Glc_Lati(冰川纬度)、Glc_Area(冰川面积)、Abs_Accu(绝对面积精度)、Rel_Accu(相对面积精度)、Deb_Area(表碛区面积)、Deb_A_Accu(表碛区面积绝对精度)、Deb_R_Accu(表碛区面积相对精度)、Glc_Vol_A(估算冰川体积1)、Glc_Vol_B(估算冰川体积2)、Max_Elev(冰川最大高程)、Min_Elev(冰川最小高程)、Mean_Elev(冰川平均高程)、MA_Elev(冰川中值面积高度)、Mean_Slp(冰川平均坡度)、Mean_Asp(冰川平均坡向)、Prm_Image(主要遥感数据)、Aux_Image(辅助遥感数据)、Rep_Date(冰川编目代表日期)、Elev_Src(高程数据源)、Elev_Date(高程代表日期)、Compiler(冰川编目编制者)、Verifier(冰川编目审验者)。 数据的详细情况见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说明。
刘时银, 郭万钦, 许君利
本数据为2002.07.04-2010.12.31青藏高原地区MODIS逐日无云积雪产品。由于积雪和云的反射特性,使用光学遥感监测积雪受到天气的严重干扰。本产品是在综合了目前最常用的去云算法的基础上,利用MODIS逐日积雪产品和被动微波数据AMSR-E雪水当量产品,开发的青藏高原地区逐日无云积雪产品,准确度较高,该产品对实时监测青藏高原雪盖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投影方式: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阿尔伯斯等积投影) 基准面:D_Krasovsky_1940 空间分辨率:500 m 数据格式:tif 命名规则:maYYMMDD.tif,其中ma代表数据名称;YY代表年(01表示2001,02表示2002……);MM代表月(01表示1月,02表示2月……);DD表示日(01表示1日,02表示2日……)。
黄晓东
一、概述 本数据集是以中国沙漠1:10万分布图集为数据源,按流域边界裁剪而成,重点反映黄河上游沙漠、沙地和戈壁的地理分布、面积大小、沙丘流动性与固定程度。本数据集信息源为2000年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按照1:10万比例尺专题图成图要求,对我国沙漠、沙地和戈壁进行了专题制图。 二、数据处理说明 本数据集以中国沙漠1:10万分布图集为数据源,按流域边界裁剪而成。本数据集信息源为2000年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按照1:10万比例尺专题图成图要求,对我国沙漠、沙地和戈壁进行了专题制图。按照系统设计要求及有关标准,将输入数据进行标准化,统一转化为各类数据输入的标准格式。 三、数据内容说明 本数据集分为荒漠与非荒漠类,非荒漠代码为999.荒漠分为三类,为沙漠(地)、戈壁与盐碱地,分类代码分别为23410、2342000与2343000。其中沙漠(地)分为4类,分别为流动沙漠(地)、半流动沙漠(地)、半固定沙漠(地)、固定沙漠(地),其分类代码分别为:2341010、2341020、2341030与2341040. 四、数据使用说明 可以使资源环境和其他相关工作者对黄河上游沙漠类型、面积与分布进行了解,对宁蒙河段风沙危害进行分、评价。
薛娴, 杜鹤强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超级样地的每株树木的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为2008年6月2日至2008年6月10日。超级样地围绕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设置。由于超级样地大小为100m×100m,为方便测树调查,将其划分成16个子样地,以子样地为单位进行每木测树调查,每木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和单木生长状况。测量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激光测高仪、超声波测高仪、花杆、罗盘仪。该数据集也记录了16块子样地的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利用Z-MAX DGPS测量)。该数据集可用于遥感森林结构参数提取算法的验证。该数据集和超级样地其他观测数据一起可用于森林3D场景的重建、主被动遥感机理模型建立、遥感影像的模拟等研究。
陈尔学, 白黎娜, 王琫瑜, 田昕, 刘清旺, 曹斌, 杨永恬, 高志海, 谭炳香, 过志峰, 王新云, 付安民, 张志玉, 倪文俭, 王强, 鲍云飞, 王殿中, 张扬, 赵丽琼, 梁大双,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观测时间为2008-06-05~2008-06-15日。以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为起点,穿越超级样地,设置了一条长度为1Km,宽为20m的样带。利用罗盘仪确定样带走向,方位角为北偏东115度,与飞行航线基本一致。在样带上每隔50米布设20米×20米的样地一块,共20块样地。样带与超级样地有部分重合,样带上的1号样地中心位于超级样地的中心,其观测数据参见超级样地每木测量数据集。本数据集记录了2~20号样地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以下3部分: 1)样地测树数据:分别对2~20样地每木测量: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采用激光测高仪和超声波测高仪测量大树高、枝下高,用花杆测量小树高、枝下高,用胸径尺测量林木胸径,用皮卷尺测量冠幅。 2)样地定位数据:利用皮尺和罗盘粗略确定样地位置,样地中心点坐标精确测量采用法国泰雷兹(THALES) DGPS测量系统,型号为Z-MAX。观测方法是使用两台GPS接收机进行同步静态测量,一台安置在参考站,一台安置在流动站,观测时长30分钟,通过系统自带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事后差分处理,定位结果的大地坐标系统为WGS84。 3)LAI观测数据:利用LAI-2000和HemiView进行了每块样地的叶面积指数(LAI)测量。
陈尔学, 过志峰, 刘清旺, 王琫瑜, 田昕, 王新云, 付安民, 张志玉, 倪文俭, 王强, 曹斌, 杨永恬, 高志海, 谭炳香, 王殿中, 张扬, 赵丽琼, 梁大双
本数据集为机载WiDAS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9日获取,地点在临泽站-临泽草地站飞行区。 原始数据经过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后发布,面向普通用户的数据产品为Level-2C产品(经过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及Level-1B(波段间配准)快视图和Level-2B(波段间配准)快视图。原始数据(Level-1A数据)和数据处理参数存档,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2009年4月,完成时间为2009年4月,2009年11月做了一次CCD相机辐射定标的订正。 本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包括8条航线,其中航线1#9_1受到云影的影响,故重飞一次为1#9_2。各航线的飞行时间如下表: {| ! 序号 ! 航线名称 ! 相对航高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数据量(景) ! 数据状态 ! 数据质量 ! 主要地面目标 |- | 1 || 1#13 || 约1500米 || 11:44:35 || 11:50:31 || 90 || 完整,已处理 || 好 || 平川水库 |- | 2 || 1#11 || 约1500米 || 11:55:55 || 12:01:55 || 91 || 完整,已处理 || 好 || 临泽草地站 |- | 3 || 1#9_1 || 约1500米 || 12:06:27 || 12:12:27 || 91 || 不完整,未处理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平川水库 |- | 4 || 1#9_2 || 约1500米 || 13:01:35 || 13:07:43 || 93 || 完整,已处理 || 好 || 平川水库 |- | 5 || 1#7 || 约1500米 || 12:17:59 || 12:23:59 || 91 || 完整,已处理 || 好 || 荒漠过渡带样方 |- | 6 || 1#5 || 约1500米 || 12:28:35 || 12:34:31 || 90 || 完整,已处理 || 好 || 荒漠南北样带 |- | 7 || 1#3 || 约1500米 || 12:39:11 || 12:45:03 || 89 || 完整 ,已处理 || 好 || 平川水库 |- | 8 || 1#1 || 约1500米 || 12:50:55 || 12:56:51 || 90 || 完整,已处理 || 好 || 临泽站 |}
刘强, 肖青, 闻建光, 方莉, 彭菁菁, 王合顺, 李波, 刘志刚, 李新, 马明国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林地、灌木和草地样地调查数据。固定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样方信息如下: 编号 海拔 样方大小 经度 纬度 地表类型 G1 2715 20×20 100°17′12″ 38°33′29″ 青海云杉林 G2 2800 20×36 100°17′07″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3 2840 20×20 100°17′37″ 38°33′05″ 苔藓云杉林 G4 2952 20×20 100°17′59″ 38°32′47″ 青海云杉林 G5 3015 20×20 100°18′06″ 38°32′42″ 青海云杉林 G6 3100 20×20 100°18′13″ 38°32′31″ 灌丛青海云杉林 G7 3300 23.5×20 灌丛青海云杉林 G8 2800 20×20 100°13′30″ 38°33′29″ 苔藓云杉林 B1 2700 12.8×25 苔藓云杉林 B2 2800 20×20 100°17′38″ 38°32′59″ 苔藓云杉林 B3 2900 20×20 100°17′59″ 38°32′51″ 草类云杉林 B4 3028 20×20 100°17′59″ 38°32′39″ 苔藓云杉林 B5 3097 20×20 100°18′02″ 38°32′32″ 苔藓云杉林 B6 3195 20×20 100°18′06″ 38°32′25″ 青海云杉林 B7 2762 20×20 100°17′08″ 38°33′21″ 青海云杉林 B8 2730 20×20 100°17′06″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M1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中) GM2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稀) GM3 3700 5×5 100°18′03″ 38°32′03″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4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5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6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7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8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9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10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1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金露梅灌丛(密) GM12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3 3300 5×5 100°18′21″ 38°32′21″ 吉拉柳灌丛 GM14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GM15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YC3 2700 1×1 100°17′14″ 38°33′33″ 针茅草地 YC4 2750 1×1 100°17′18″ 38°33′32″ 针茅草地 YC5 2800 1×1 100°17′21″ 38°33′33″ 针茅草地 YC6 2850 1×1 100°17′25″ 38°33′33″ 针茅草地 YC7 2900 1×1 100°17′31″ 38°33′32″ 紫菀+针茅草地 YC8 2950 1×1 100°17′44″ 38°33′23″ 针茅草地 YC9 2980 1×1 100°17′48″ 38°33′25″ 针茅草地 样地测树数据是于2007年7月-8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排露沟流域样地调查基本概况: a) 样地设置情况:样地号,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样地大小,经纬度,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经营状况,年龄 b) 样地每木调查:样地号,树号,树种,林木分级,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2. 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 包括森林/植被情况,主要树种,林龄,土壤名称,地表土壤侵蚀情况,母岩及母质,排水条件,土地利用历史,土壤剖面记载(土层,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石砾含量) 3. 标准地封面因子 标准地面积,优势树种,林分/植被起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采伐利用方式,造林整地类型,调查方法,冠层盖度,活地被物层覆盖度,死地被物层覆盖度,枯落物厚度(未分阶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 4. 郁闭度调查: 5. 草本样方(1m×1m)调查记录表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6. 祁连山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结果(样地调查) 包含土层物理性质测算过程(铝盒+湿土重,铝盒重,土壤含水量,突然容重等),灌草生物量测定(灌木和草本的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等),枯落物(含苔藓)层干重及最大持水量测算过程(苔藓及枯落物厚,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浸泡24h后重,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深,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 7. 灌木样方调查: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8. 标准样地设置及每木检尺调查表 包括树种,林木分级,年龄,胸径,数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9. 枯落物层调查记录表 包括枯落物(分解层、半分解层 、已分解层)厚度 10. 更新调查记录: 包括树种,天然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人工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测数据。
王顺利, 罗龙发, 王荣新, 车宗玺, 敬文茂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一、概述 长时间序列中国植被指数数据集是主要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km自1998年4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数据集。 二、数据处理说明 VEGETATION传感器于1998年3月由SPOT-4搭载升空,从1998年4月开始接收用于全球植被覆盖观测的SP0T VGT数据。它拥有十分完善和高效的图像地面处理机构体系。VEGETATION数据主要由瑞典的Kiruna地面站负责接收,由位于法国Toulouse的图像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图像质量并提供相关参数(如定标系数),最终由位于比利时的VITO研究所的图像处理与存档中心负责全球VEGETATION数据存档与用户定单。 其中VGT—P(prototype)数据产品主要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物理量原型数据以便于他们研建算法和应用模型。数据经过严格的系统误差订正并重采样为经纬网投影,像元分辨率lkm,像元亮度值是地物在大气顶层的反射率。除提供四个波段原始数据外,还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相关辅助参数,如大气状况、系统信息(太阳的天底角、方位角,视场角和接收时间)和地形数据等。 VGT—S(synthesis)产品提供经过大气纠正的地表反射率数据,并运用多波段合成技术来获得lkm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w)数据集。VGI—S产品包括每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NDVI数据集(s1),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数据集(S10)以减少云及BRDF的影响,同时S10 还被重采样成4km 分辨率(S10.4)和8km分辨率(S10.8)数据集。VGT—S产品以其高时间分辨率而被广泛使用。本数据集包含的是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数据集(S10)。SPOT源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生成了10 d最大化合成的NDVI数据,并将-1到-0.1的值设置为-0.1,再通过公式 YDN =(JNDVI +0.1)/0.004 转换到0~250的YDN值。 三、数据内容说明 长时间序列中国植被指数数据集是主要针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km自1998年4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每10天合成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10天最大化NDVI数据集。SPOT-VEGETATION-NDVI数据集中包含从1998年4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以旬为时间分辨率的.zip压缩文件。解压以后为每10天为一景的ESRI-GRID文件。SPO -VEGETATION-NDVI数据集命名规则为:v-yymmdd,其中v为vegetation的简称,yymmdd即表示该文件的当天日期,也是区别其他文件的主要标识。 四、数据使用说明 植被指数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转换成叶冠生物物理学参数。植被指数(Ⅵ)在植被生物物理学参数(如,叶面指数LAI,绿蔽度,光合作用有效吸收辐射fAPAR 等)的获取方面还起着“中间变量”的作用。目前正在利用有全球代表性的地面、飞机和卫星观测的数据集研究植被指数和植被生物物理学参数的关系。这些资料可用于在卫星发射前评估Ⅵ算法性能,同时也提供植被指数产品与叶冠生物物理特性之间的转换系数。生物物理学资料的使用是植被指数验证计划的组成部分。植被指数产品将在几项对地观测系统(EOS)研究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也是近年来全球和区域生物圈模式产品的组成部分。
薛娴, 杜鹤强
一、概述 Landsat5于1984年3月发射,其上的专题制图仪(TM)传感器包括七个波段,除了第6波段分辨率为120 m之外,其它6个波段的分辨率都为30 m。本数据集收集在1990年至2010年,黄河上游TM数据共77景。 二、数据处理说明 产品级别为L1级,经过了几何校正。 三、数据内容说明 命名方式为LT5行号列号_列号年月日,如LT5129032_03220040816。 四、数据使用说明 主要用途为土里利用/覆被及沙漠化监测。
薛娴, 杜鹤强
一、概述 本数据集包含了黄河上游各县(市)自2000年至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该数据集分为基本情况,综合经济,农业、工业及基本建设,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4个基本类别,共包含30个小类,基本囊括了全部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 二、数据处理说明 数据以excel形式存储,按省分类,下设各县的基本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三、数据内容说明 本数据集包含四个基本分类,分别为基本情况,综合经济,农业、工业及基本建设,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其中基本情况大类包括行政区域、乡(镇)个数、村民委员会个数、年末总户数、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农林牧副渔从业人口数、农业机械总动力与本地电话用户;总和经济大类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财政支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农业、工业及基本建设大类包括: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肉类总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大类包括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小学在校学生数、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社会福利院数与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在某些偏远地区,部分数据缺失。 四、数据使用说明 通过该数据集,可以对黄河上游各县(市)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并可通过本数据集对某些自然过程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
薛娴, 杜鹤强
本数据集是基于MODIS的积雪面积比例制图集成算法Coupled Regional Approach (CRA)而获得的积雪覆盖数据集。CRA算法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利用N-FINDR(体积迭代方法)和OSP(Orthogonal Subspace Projection)在图像上根据设定自动提取端元(提取了30个端元);在自动提取的基础上,结合IGBG土地覆盖类型图,通过人工筛选方法选择了积雪、植被、云、土壤、岩石和水6种类型端元,并根据2009年影像建立了年度光谱数据库,每个月上中下旬共3个光谱,一年共36个光谱;利用建立的光谱数据库作为先验知识,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约束线性解混方法(FCLS)进行亚像元分解获取初级积雪面积比例产品。并采用改进地形影响的NDSI比值算法获取积雪面积,然后进行时空数据插值,最后与AMSR-E微波雪深产品进行多源数据融合而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经纬度(Geographic)投影方式,大地基准面为WGS84,空间分辨率0.005°,提供2008-2010年逐日的青藏高原无云覆盖积雪面积图。数据集按年份存放,共由3个文件夹组成,从2008到2010。每个文件夹里包含当年的逐日积雪覆盖分类结果,为tif文件,命名规则为:YYYY***.tif,其中YYYY代表年(2008-2010),***代表日(001~365/366)。可直接用ARCGIS或者ENVI打开。
郝晓华
干旱区景观系统模拟及可恢复弹性极限测度NDVNDVI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高琼教授,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该项目汇交数据: 1.2002年安塞站8种植物光合作用监测数据(excel) 2.2003年7月伊金霍洛旗石灰庙附近6种植物光合作用监测数据(excel) 3.2003年7月准格尔旗皇甫川五分地沟5种植物光合作用监测数据(excel) 以上监测数据均包括:实测净光合速率、模拟净光合、实测蒸腾速率、光量子强度、大气二氧化碳分压、气孔导度、气室温度、叶温、相对湿度、气压 植物包括:白羊草、紫花苜蓿、玉米、刺槐、苹果、沙棘、柠条、沙打旺、沙地柏、沙柳、小叶杨、羊柴、油蒿、樟子松、百里香、草木犀。
高琼
广东省1:100万湿地数据(2000)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奈曼旗沙漠化类型及土地整治区划图》,该图的具体信息如下: * 主编:朱震达、邱醒民 * 编辑 :冯毓荪 * 复照与制图:冯毓荪、刘扬宣、文子祥、杨泰运、赵爱芬、王一谋、李伟民、赵燕华、王建华 * 野外考察:邱醒民、张继贤 *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 出版社:上海中华印刷厂 * 比例尺:1:150000 * 出版时间: 1984年5月 * 图例:严重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潜在沙漠化土地、非沙漠化土地、波状起伏沙黄土平原、树林及灌木林、盐碱地、山地、耕地、甸子地 2、文件格式与命名 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一下图层: 奈曼旗沙漠化类型图、河流、 道路、水库、铁路、区划 3、数据属性 沙化等级类 植被 本底类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耕地 沙丘 盐碱地 甸子地 严重沙漠化土地 水库 树林及灌木林 山地 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 潜在的沙漠化土地 湖泊 非沙漠化土地 波状起伏沙黄土平原 2、投影信息: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5)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 D_Beijing_1954 Spheroid: Krasovsky_1940 Semimajor Axis: 6378245.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 Axis: 6356863.0187730473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 298.300000000000010000
朱震达, 邱醒民, 冯毓荪, 赵燕华, 王建华, 赵爱芬, 王一谋, 李伟民, 张继贤, 刘扬宣, 文子祥
本数据集包含了甘肃和青海省气象局提供的黑河流域常规气象观测数据。数据内容包含: 1)马鬃山、玉门镇、鼎新、金塔、酒泉、高台、临泽、肃南、张掖、民乐、山丹和永昌(甘肃省境内)的逐日降雨、日照、蒸发和风温湿观测(2、8、14和20时); 2)酒泉、 张掖、 民勤(甘肃省)和 格尔木 、都兰、 西宁(青海省)的高空风向 风速、温度、 高度和 温度露点差数据(时间:8时、20时;气压:850、 700、 600、 500、 400、 300、 250、 200、 150、 100和 50百帕)。 3)酒泉、肃南 、金塔、丁新、民乐、张掖、高台、山丹、临泽、永昌、民勤(甘肃省)和托勒、野牛沟、祁连、门源、西宁、刚察、湟源的地面温度、露点、气压、变压(3小时和24小时)、天气现象(现在和过去)、变温、 能见度、云量、风向、 风速、 6小时降水及特殊天气。
甘肃省气象局, 青海省气象局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趋势及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旱区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时银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该项目汇交数据: 科其卡尔巴契冰川气象观测资料(excel):包括降水量、风向、风速和气温数据 1.3300a_climate(2003.6.29-2004.6.22):日间逐4小时数据,包含字段日期,时间,风速上,风向上,气温上。 2.4200b_climate(2004.1.29-2004.5.12):6:00、8:00、9: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3:00观测数据,包含字段日期,时间,风速上,风向上,气温上。 3.3700_降水:2003.7至2005.9间13天日降水量 4.4200_降水:2003.7至2006.6间18天日降水量
刘时银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的森林水文试验区包括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和排露沟流域加密观测区。由于固定样地集中分布在排露沟流域,这些样地缺乏对整个大野口流域森林的代表性,因此2008年6月在整个大野口流域布设了43块临时森林样地。该数据集就是这43块临时样地的地面观测数据。除了对样地每木检测测量和记录林分状态、立地因子外,还进行了样地LAI的观测。 样地每木测量采用的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花杆、测树仪、罗盘仪。每木测量了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单木生长状况。利用不同手持GPS测量了样地中心点的WGS84经纬度坐标,定位误差在5-30m左右。其他样地观测因子包括:所属林场、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厚度、乔层郁闭度等。这些临时样地测树工作的执行时间为2008年6月2日至30日。 该数据集可以为发展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算法提供地面实况数据。
凌飞龙, 何祺胜, 张学龙,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陈尔学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3日获取,地点在大野口森林飞行区。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SM和正射影像。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18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8 || 38°32′52.25″ || 100°12′35.26″ || 38°30′25.65″ || 100°18′31.76″ || 3650 || 9.7 || 34 |- | 9 || 38°32′57.99″ || 100°12′39.09″ || 38°30′31.59″ || 100°18′35.14″ || 3650 || 9.7 || 34 |- | 10 || 38°33′03.74″ || 100°12′42.91″ || 38°30′40.25″ || 100°18′31.88″ || 3650 || 9.5 || 34 |- | 11 || 38°33′12.80″ || 100°12′38.68″ || 38°30′46.10″ || 100°18′35.47″ || 3650 || 9.8 || 35 |- | 12 || 38°33′18.55″ || 100°12′42.51″ || 38°30′54.86″ || 100°18′31.99″ || 3650 || 9.6 || 35 |- | 13 || 38°33′24.30″ || 100°12′46.34″ || 38°31′00.95″ || 100°18′34.98″ || 3650 || 9.5 || 36 |- | 14 || 38°33′30.05″ || 100°12′50.16″ || 38°31′09.54″ || 100°18′31.92″ || 3650 || 9.3 || 35 |- | 15 || 38°33′35.80″ || 100°12′53.99″ || 38°31′15.47″ || 100°18′35.29″ || 3750 || 9.3 || 35 |- | 16 || 38°33′41.55″ || 100°12′57.82″ || 38°31′21.66″ || 100°18′38.05″ || 3750 || 9.3 || 35 |- | 17 || 38°33′47.30″ || 100°13′01.65″ || 38°31′27.25″ || 100°18′42.27″ || 3750 || 9.3 || 35 |- | 19 || 38°34′02.11″ || 100°13′01.25″ || 38°31′45.61″ || 100°18′33.27″ || 3750 || 9.1 || 45 |- | 20 || 38°34′07.86″ || 100°13′05.07″ || 38°31′51.54″ || 100°18′36.64″ || 3750 || 9.1 || 45 |- | 21 || 38°34′13.61″ || 100°13′08.90″ || 38°32′00.12″ || 100°18′33.60″ || 3750 || 8.9 || 45 |- | 22 || 38°34′19.36″ || 100°13′12.73″ || 38°32′05.45″ || 100°18′38.44″ || 3750 || 8.9 || 45 |- | 23 || 38°34′25.10″ || 100°13′16.56″ || 38°32′14.72″ || 100°18′33.72″ || 3750 || 8.7 || 45 |- | 24 || 38°34′30.85″ || 100°13′20.39″ || 38°32′20.48″ || 100°18′37.52″ || 3750 || 8.7 || 45 |- | 25 || 38°34′36.60″ || 100°13′24.22″ || 38°32′26.24″ || 100°18′41.32″ || 3750 || 8.7 || 45 |- | 26 || 38°34′45.66″ || 100°13′19.98″ || 38°32′31.98″ || 100°18′45.15″ || 3750 || 8.9 || 45 |}
倪文俭, 鲍云飞, 周梦维, 王涛, 池泓, 范凤云, 刘清旺, 庞勇, 李世明, 何祺胜, 刘强, 李新, 马明国
该数据集是基于地基激光雷达(LiDAR)获取的超级样地林分3D结构的扫描点云数据及其它附属数据。数据获取时间自2008年6月4日至2008年6月12日。采用Riegl LMS-Z360i地基LiDAR。将超级样地划分为16块25m×25m的子样地,在每块子样地内设置LiDAR基站点,在每个基站点设置LiDAR采集3D全覆盖LiDAR点元数据。 该数据集的内容:每个LiDAR数据采集基站点的全站仪测量坐标(x, y, z),每个站点采集数据时用数显坡度计和角度仪测量的仪器姿态,以及每个站点的激光雷达扫描点云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建立真实的三维森林场景,为各种三维森林遥感模型的发展与校正提供翔实的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机载和星载遥感数据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鲍云飞, 过志峰, 过志峰, 倪文俭, 王强, 张志玉
该图是Li Xin等2008年为了重新统计中国的多年冻土面积,在分析现有中国冻土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青藏高原部分采用模拟的青藏高原冻土图(南卓铜,2002)、东北部分来自《1:400万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其他部分采用中国冻土区划及类型图(1:1000万)(周幼吾 等,2000)。 更多信息参考文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南卓铜,2002;周幼吾 等,2000;Li et al, 2008)。
李新, 南卓铜, 周幼吾
固定森林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所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大野口排露沟流域。 样地测树分别于2003年7月至8月和2007年7月至8月,由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技术人员测量完成,共观测了17块固定森林样地,调查内容包括样地因子调查和每木测量调查。样地观测因子主要有所属林场,样地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厚度、乔层郁闭度、叶面积指数等。测量所用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花杆、测树仪、罗盘仪和鱼眼相机。每木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单木生长状况等。 详细信息参考“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固定样地测树调查数据集(2003年)”和“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固定样地测树调查数据集(2007年)”两条元数据。 本数据集中的LAI为2008年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开展期间的补充测量数据。即在这些固定样地做了LAI的补测。LAI补充观测时间自2008年6月1日至13日,共调查了这17块固定样地中的15块。对每块样地采用了四种仪器进行观测。这些仪器除了商业仪器HemiView鱼眼相机、LAI-2000和TRAC外,还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自制的冠层分析仪器。在每一块20m×20m样地内,TRAC沿着与阳光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两条平行路线测量,这两条路线的测量基本能代表整个样方;HemiView鱼眼相机和LAI-2000测量相同的点,即在TRAC线上各取三个点,再加上样方中心点,共7个测量点。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测数据。
宋金玲, 付卓, 李世华, 邹杰, 张学龙,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凌飞龙, 何祺胜, 陈尔学
本数据集包括中国地区2002-2008年,经纬度投影,0.25度分辨率的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 1、数据处理过程: NSIDC produces AMSR-E gridd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ata by interpolating AMSR-E data (6.9 GHz, 10.7 GHz, 18.7 GHz, 23.8 GHz, 36.5 GHz, and 89.0 GHz) to the output grids from swath space using an Inverse Distance Squared (ID2) method。 2、数据格式: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iles: two-byte unsigned integers, little-endian byte order Time files: two-byte signed integers, little-endian byte order 3、数据命名: ID2rx-AMSRE-aayyyydddp.vnn.ccc(China-ID2r1-AMSRE-D.252002170A.v03.06V) ID2 Inverse Distance Squared r1 Resolution 1 swath input data AMSRE Identifies this an AMSR-E file D.25 Identifies this as a quarter degree file yyyy Four-digit year ddd Three-digit day of year p Pass direction (A = ascending, D = descending) vnn Gridded data version number (for example, v01, v02, v03) ccc AMSR-E channel indicator: numeric frequency (06, 10, 18, 23, 36, or 89) followed by polarization (H or V) 4、切割范围: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 60.0000000, 55.0000000) ( 60d 0'0.00"E, 55d 0'0.00"N) Lower Left ( 60.0000000, 15.0000000) ( 60d 0'0.00"E, 15d 0'0.00"N) Upper Right ( 140.0000000, 55.0000000) (140d 0'0.00"E, 55d 0'0.00"N) Lower Right ( 140.0000000, 15.0000000) (140d 0'0.00"E, 15d 0'0.00"N) Center ( 100.0000000, 35.0000000) (100d 0'0.00"E, 35d 0'0.00"N) Origin = (60.000000000000000,55.000000000000000) 5、数据投影: GEOGCS["WGS 84", DATUM["WGS_1984", SPHEROID["WGS 84",6378137,298.257223563, AUTHORITY["EPSG","7030"]], TOWGS84[0,0,0,0,0,0,0], AUTHORITY["EPSG","6326"]], PRIMEM["Greenwich",0, AUTHORITY["EPSG","8901"]],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AUTHORITY["EPSG","9108"]], AUTHORITY["EPSG","4326"]]
Mary Jo Brodzik, Matthew Savoie, Richard Armstrong, Ken Knowles
该数据集是基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角点、地基LiDAR基站设置点和每株林木树干基部点的大地坐标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 全站仪数据采集时间自2008年6月3日至2008年6月12日,分两组进行,各采用1台全站仪,型号分别为TOPCON602、 TOPCON7002。对超级样地内总计1468棵青海云杉进行了坐标测量,并对所有的子样地角点和地基LiDAR基站点上设置的标桩的顶点进行了定位。这些定位结果是该数据集的主要数据内容。另外,2008-06-03,2008-6-4,2008-6-11用差分GPS Z-MAX对所有的标桩顶点进行了定位,通过手工测量每个标桩的高度,计算得到了标桩下地表的高度,最终生成了每棵树的地表三维坐标位置和超级样地地形图。这些数据组成该数据集的辅助数据。 本数据集可为建立真实三维林分场景,为各种三维森林遥感模型的发展与校正提供翔实的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参数提取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过志峰, 梁大双, 王强, 张颢, 陈尔学, 刘清旺
中国长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决策树算法(1987-2009)是利用被动微波遥感 SSM/I亮度温度资料通过决策树分类提取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EASE-Grid投影方式(等积割圆柱投影,标准纬线为±30°),空间分辨率25.067525km,提供逐日的中国大陆主体部分的地表冻融状态分类结果。数据集按年份存放,共由23个文件夹组成,从1987到2009。每个文件夹里包含当年的逐日地表冻融分类结果,为ASCII码文件,命名规则为:SSMI-frozenYYYY***.txt,其中YYYY代表年,***代表儒略日(001~365/366)。冻融分类结果txt文件可直接用文本程序打开察看,还可用ArcView + 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或者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打开。 提取地表冻融的原始数据来源于由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1987 年以来的逐日被动微波数据,这一数据集采用EASE-Grid(等面积可扩充地球网格)作为标准格式。 中国地表冻融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决策树算法(1987-2009)属性由该数据集的时空分辨率、投影信息、数据格式组成。 时空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为逐日,空间分辨率为25.067525km,经度范围为60°~140°E,纬度为15°~55°N。 投影信息:全球等积圆柱EASE-Grid投影,关于EASE-Grid投影的详细信息见数据准备中关于这种投影的说明。 数据格式:数据集由1987到2009共23个文件夹组成,每个文件夹里包括当年的逐日地表冻融分类结果,按日存储为txt文件。文件命名规则:例如SMI-frozen1994001.txt代表1994年第1天的地表冻融分类结果。该数据集的ASCII码文件是由头文件和主体内容构成。头文件包括行数、列数、x-轴左下点坐标、y-轴左下点坐标、栅格大小、无数据区标值等6行描述信息组成;主体内容为根据行数列数组成的二维数组,以列为优先进行排列,数值为整数型,从1到4,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因为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所描述的空间为我国全国范围,所以这些文件的头文件是不变的,现将头文件摘录如下(其中xllcenter, yllcenter和cellsize单位为m): ncols 308 nrows 166 xllcorner 5778060 yllcorner 1880060 cellsize 25067.525 nodata_value 0 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可以直接用文本程序(如记事本)打开。除了头文件,主体内容为数值表征地表冻融的状态: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如果要用图示来显示的话,我们推荐用ArcView + 3D 或 Spatial Analyst 扩展模块来读取,在读取过程中会生成grid格式的文件,所显示的grid文件就是该ASCII码文件的图形表达。读取方法: [1] 在ArcView软件中添加3D或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然后新建一个View; [2] 将View激活,点击File菜单,选择Import Data Source选项,弹出Import Data Source选择框,在此框中的Select import file type:中选择ASCII Raster,自动弹出选择源ASCII文件的对话框,点击寻找该数据集中的任一个ASCII文件,,然后按OK键; [3] 在Output Grid对话框中键入的Grid文件名字(建议使用有意义的文件名,以便以后自己查看)和点击存放此Grid文件的路径,再次按Ok键,然后按Yes(要选择整型数据),Yes(把生成grid文件调入到当前的view中)。生成的文件可以按照Grid文件标准进行属性编辑。这样就完成了显示将ASCII文件显示成Grid文件的过程。 [4] 批处理时,可以使用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编写成AML文件,再用Run命令在Grid模块中完成: Usage: ASCIIGRID <in_ascii_file> <out_grid> {INT | FLOAT}
晋锐, 李新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0日获取,地点在张掖-盈科飞行区。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EM、DSM、正射影像。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14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2 || 38°57′53.06″ || 100°27′22.19″ || 38°50′31.77″ || 100°22′48.36″ || 2150 || 15.1 || 40 |- | 3 || 38°57′49.52″ || 100°27′31.54″ || 38°50′28.23″ || 100°22′57.69″ || 2150 || 15.1 || 40 |- | 4 || 38°57′45.98″ || 100°27′40.88″ || 38°50′24.70″ || 100°23′07.00″ || 2150 || 15.1 || 80 |- | 5 || 38°57′42.44″ || 100°27′50.22″ || 38°50′21.16″ || 100°23′16.35″ || 2150 || 15.1 || 80 |- | 6 || 38°57′38.90″ || 100°27′59.57″ || 38°50′17.63″ || 100°23′25.68″ || 2150 || 15.1 || 79 |- | 7 || 38°57′35.36″ || 100°28′08.91″ || 38°50′14.09″ || 100°23′35.01″ || 2150 || 15.1 || 81 |- | 8 || 38°57′31.81″ || 100°28′18.25″ || 38°50′10.55″ || 100°23′44.34″ || 2150 || 15.1 || 80 |- | 9 || 38°57′28.27″ || 100°28′27.59″ || 38°50′07.01″ || 100°23′53.67″ || 2150 || 15.1 || 81 |- | 10 || 38°57′24.73″ || 100°28′36.94″ || 38°50′03.48″ || 100°24′03.00″ || 2150 || 15.1 || 80 |- | 11 || 38°57′21.19″ || 100°28′46.28″ || 38°49′59.95″ || 100°24′12.33″ || 2150 || 15.1 || 82 |- | 12 || 38°57′17.64″ || 100°28′55.62″ || 38°49′56.41″ || 100°24′21.66″ || 2150 || 15.1 || 80 |- | 13 || 38°57′14.10″ || 100°29′04.96″ || 38°49′52.87″ || 100°24′30.99″ || 2150 || 15.1 || 81 |- | 14 || 38°57′10.56″ || 100°29′14.30″ || 38°49′49.34″ || 100°24′40.32″ || 2150 || 15.1 || 79 |- | 15 || 38°57′07.01″ || 100°29′23.64″ || 38°49′45.80″ || 100°24′49.65″ || 2150 || 15.1 || 80 |}
倪文俭, 鲍云飞, 周梦维, 王涛, 池泓, 范凤云, 刘清旺, 庞勇, 李世明, 何祺胜, 刘强,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集为机载WiDAS传感器于2008年07月07日获取,地点在阿柔飞行区。 原始数据可见近红外波段成像频率低,受云和云影的影响比较严重,又因为地面缺乏特征点,难以开展自动几何校正。因此面向普通用户发布的是部分经过辐射校正和手工几何校正的Level-2B数据产品和镶嵌图像,可见近红外波段分辨率是1.25m,保存的物理量为Radiance,单位是W/(sr·m^2·nm),转换公式:DN=Radiance×100000,热红外(TIR)波段保存的物理量为传感器入瞳亮温,单位是:℃ ,转换公式:DN=Brightness_Temperature×100。数据处理时间为20010年2月。原始数据(Level-1A数据)存档,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 本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包括4条航线。各航线的飞行时间如下表: {| ! 序号 ! 航线名称 ! 相对航高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数据量(景) ! 数据状态 ! 数据质量 ! 主要地面目标 |- | 1 || 6#1 || 约1500米 || 13:43:18 || 13:46:26 || 48 || 不完整,未处理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 2 || 6#3 || 约1500米 || 13:52:26 || 13:55:18 || 43 || 不完整,部分处理为Level-2B产品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 3 || 6#5 || 约1500米 || 13:59:30 || 14:02:38 || 48 || 不完整,部分处理为Level-2B产品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阿柔冻融观测站 |- | 4 || 6#7 || 约1500米 || 14:08:02 || 14:11:02 || 46 || 不完整,部分处理为Level-2B产品 || 部分数据缺失或缺少波段 |}
刘强, 肖青, 闻建光, 方莉, 彭菁菁, 王合顺, 李波, 刘志刚, 李新, 马明国
该数据集为2000年2月24日至2004年12月31日,分辨率为 0.05度,MODIS数据,数据格式为.hdf,可以用HDFView打开,数据质量良好,缺失的日期如下: 2000年 1-54 132 219-230 303 2001年 111 167-182 2002年 079-086 099 105 2003年 123 324 351-358 2004年 219 349 其中年后面的数字为该年的第n天 Pixel values are as follows: 0: Snow-free land 1-100: Percent snow in cell 111: Night 252: Antarctica 253: Data not mapped 254: Open water (ocean) 255: Fill 文件命名举例如下: Example: "MOD10C1.A2003121.004.2003142152431.hdf" Where: MOD = MODIS/Terra 2003 = Year of data acquisition 121 = Julian date of data acquisition (day 121) 004 = Version of data type (Version 4) 2003 = Year of production (2003) 142 = Julian date of production (day 142) 152431 = Hour/minute/second of production in GMT (15:24:31) 角点坐标为: Corner Coordinates: Upper Left ( 70.0000000, 54.0000000) Lower Left ( 70.0000000, 3.0000000) Upper Right ( 138.0000000, 54.0000000) Lower Right ( 138.0000000, 3.0000000) 其中Upper Left 为左上角,Lower Left 为左下角,Upper Right 为右上角,Lower Right 为右下角。 数据行列数分别为 1360, 1020 地理经纬度坐标,具体信息如下: Coordinate System is: GEOGCS["Unknown datum based upon the Clarke 1866 ellipsoid", DATUM["Not specified (based on Clarke 1866 spheroid)", SPHEROID["Clarke 1866",6378206.4,294.9786982139006, AUTHORITY["EPSG","7008"]]], PRIMEM["Greenwich",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Origin = (70.000000000000000,54.000000000000000)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
冻土环境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的环境效应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马巍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2.1-2004.12。 该项目汇交数据: 1、北麓河活动层场地监测数据 (1) 北麓河活动层场地检测说明 (2) 北麓河下垫面场地水分数据2002.9.28-2003.8.10(Excel文件) * 场地1-草原的水分数据 * 场地2-草皮铲除的水分数据 * 场地3-天然草皮的水分数据 * 场地4-碎石的水分数据 * 场地5-保温的水分数据 (3)北麓河下垫面场地温度数据0207-0408 Excel文件 * 道碴地表的温度数据 * 保温材料的温度数据 * 铲除植被地表的温度数据 * 草垫地表的温度数据 * 砂砾地表的温度数据 2、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数据:风火山、沱沱河、五道梁,样方调查内容:植物类型、多度、群落盖度、总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结构;采用TDR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含量;在每个样方点于 0-100cm 深度内分层采集土壤样品一组。采用EKKO100地质雷达探测仪,在每个样方带上以及平行公路方向连续采样1-1.5km,以查清冻土上限深度。 3、预测数据:分别设定未来50年温度上升1度和2度,初始地表温度为-0.5,-1.5,-2.5,-3.5,-4.5度,来预测不同深度和时间的冻土温度。 4、青藏铁路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统计:地段、铁路里程、总里程(Km)、冻土类型里程数、多年冻土平均地温分区里程数、高温高含冰量冻土、高温低含冰量冻土、低温高含冰量冻土、低温低含冰量冻土、融区。
马巍, 吴青柏
该数据数字化自图纸的《张掖土地利用现状图》,本图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甘青宁类型区系列图之一,信息如下: * 主编:王一谋 * 副主编:冯毓荪、游先祥、申元村 * 编委:王贤、王镜泉、丘明新、全志杰、牟新待、曲春宁、姚发芬、钱天久、黄自治、梅成瑞、韩熙春、李裕久、胡双熙 * 责任编辑:黄美华 * 编稿:牟新诗、崔赛华、王贤。何守华 * 编绘:何守华、王贤、全志杰、崔赛华、龙亚萍、牟新诗、何守华、毛晓利、崔赛华、王长涵 * 编辑:冯毓荪、王一谋 * 清绘:冯毓荪、张景秋、杨萍 * 制图:冯毓荪、姚发芬、王建华、赵燕华、李伟民 * 制图单位: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室编制 * 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 * 比例尺:1:500000 * 出版时间: 暂无 1、 文件格式与命名 数据均以ESRI Shapefile格式储存,包括一下图层: 张掖土地利用现状图(landuse)、河流(River)、道路(Road)、 2、数据字段及属性 类型编号 类型面(Type) 沙漠类型(desert) 11 水田 Paddy 12 水浇地 Irrigated field 13 旱地 Non-irrigated field 131 平旱地 Plain non-irrigated field 132 沟旱地 Valley non-irrigated field 133 坡旱地 Slope non-irrigated field 134 台旱地 Terrace non-irrigated field ................. 具体请参考数据文档 3、投影信息: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5)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 D_Beijing_1954 Spheroid: Krasovsky_1940 Semimajor Axis: 6378245.000000000000000000 Semiminor Axis: 6356863.0187730473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 298.300000000000010000
王一谋, 游先祥, 申元村, 冯毓荪, 王建华
本数据集:主编:侯学煜 编图:候学煜,孙世洲,张经炜,何妙光.王义凤,孔德珍,王绍庆 出版:地图出版社 发行:新华书店 时间:1979年 比例尺:1:4000000 自1972年5月至1976年7月历时五年完成的。在制订图例和具体编图过程中,参考了我国1949年以后的绝大部分植被考察资料(包括图件和文字资料),举行了十几次所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参加的制图讨论会。在编图工作完成后的发排期间,又补充了许多新的考察资料,特别是西藏西部地区的植被资料。 本图的性质基本上市属于现状植被图,包括自然植被和农业植被两部分,自然植被的图例是按照七个植被群系纲组排列的,他们主要是根据植物群落的外貌并结合一定的生态特征而划分的。农业植被群落的概念,同自然植物群落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型(外貌、结构、层片),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生态地段。 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该图的数字化工作,并撰写了相关的数据说明文档,数字化后的数据也采用等积圆锥投影,并可利用GIS软件转换为其他投影. 本数据包括1个e00格式的矢量文件,中国植被编码设计说明, 数据集说明,植被数据层属性数据表和扫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简要说明》等文件。 数据投影: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1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1.000000)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Unknown Angular Unit: Degree (0.017453292519943299)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0.000000000000000000) Datum: D_Unknown Spheroid: Clarke_1866 Semimajor Axis: 6378206.400000000400000000 Semiminor Axis: 6356583.799999999800000000 Inverse Flattening: 294.978698213901000000
侯学煜, 孙世洲, 张经炜, 何妙光, 王义凤, 孔德珍, 王绍庆
西北绿州农业发展对流域尺度水循环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绍忠教授,项目运行时间为2003.1-2005.12。 该项目汇交的数据:石羊河流域土壤实验资料,包括: 1.饱和导水率(excel表格):包含编号,取样点,测定值,饱和导水率四个字段. 2.导电率(excel表格):包含编号,取样点,测定值,温度,温度校订值,电导率. 3.室内入渗原始数据(excel表格):包含编号, 时间,累积值,读数. 4.野外入渗资料(excel表格):包含编号, 时间,累积值,读数. 5.水平入渗数据采样点(excel表格):包含时间,量水筒(ml),湿润峰(ml).湿重,干重,盒重,距离. 6.土壤颗粒分析(excel表格):包含编号,>0.25mm,<0.05mm,<0.01mm,<0.005mm,<0.001mm 7.土壤水分特征曲线(excel表格):包含压力膜仪压力为0,0.05,0.1,0.3,0.5,0.8,1.5,3,5,14.4时的土壤重量和烘干重. 8.有机质(excel表格):包含编号,取样点,取土量(g),滴定用量(ml) 9.采样点坐标(excel表格)
康绍忠
我国西部干旱环境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趋势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项目运行时间为2002.1-2004.12。 该项目汇交的数据包括: 1、西部干旱区历史与变率数据: 1) Chinese Loess Plateau Mass Accumulation Rate Data(3600-0 KYrBP) :字段包括Age,MAR(Mass Accumulation Rate).(txt文档) 2) Chinese Loess Plateau Grain Size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ata(3600-0 KYrBP) :字段包括Age,Stacked Mean Grain Size,Stacked magnetic,susceptibility.( txt文档) 2、陕西耀县塬区12KaBP以来不同黄土层孢粉含量数据(excel表格):包括0-397厘米共67层黄土样品的27个科属孢粉含量分布. 3、10Be记录数据(表格) 79.67- 0.09 kyr BP不同厚度黄土的10Be浓度、磁化率及容重数据. 4、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调制的模拟室数据: ah0-sum.nc nc文档、 hh0-sum.nc nc文档、 jfh0-sum.nc nc文档、 kdh0-sum.nc nc文档、lfh0-sum.nc nc文档、mask.nc nc文档、phis.nc nc文档
安芷生
本次冰湖编目受到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and United Nationenvironment Programme/Regional Resourc Centre,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P/RRC-AP) 的联合支持。 1、冰湖编目参照Landsat 4/5(MSS,TM1982/1985/1984/1999),Landsat 7(ETM+),IRS-1C,LISS-III(1995IRS-1C),(1997 IRS-1D) 等遥感数据,反映了该地区2000年的冰湖现状。 2、冰湖编目覆盖: 印度-北安查尔邦地区 3、冰湖编目内容包括:冰湖编目、冰湖类型、冰湖朝向、冰湖宽度、冰湖面积、冰湖深度、冰湖长度等属性 4、投影参数: Projection: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UTM) Ellipsoid: WGS84 Datum: WGS84 Ellipsoid Parameters:a=6378137.000 1/f=298.257223563 Northem Hemisphere:Yes MinimumX:221473.969 MinimumY:3300590.500 MaximumX:513943.969 MaximumY:3488960.500 Zone:44 详细数据说明请参考数据文档及报告
Pradeep Kumar Mool, 吴立宗, Samjwal Ratna Bajracharya, Basanta Shrestha
西南季风区气候与冰川演变对丽江-玉龙雪山地区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何元庆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4.1-2006.12。 该项目汇交数据: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资料整编,格式为word文档,数据内容包括: 1.2008年9—12月白水1号冰川物质平衡(剖面,测杆,积消量) 2.1997-2008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的变化情况(日期,末端海拔,末端进退距离,南侧进退距离) 3.木家站1979-2003年月平均流量统计表(年均流量,年最大流量,年最大时间,年最小流量,年最小时间) 4.玉龙雪山冰川观测室试验站气象资料 2000年-2008年大本营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mm),逐日平均相对湿度,逐日平均日照时数,逐日气压值,逐日平均风速 2006年-2008年甘海子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mm),逐日平均相对湿度,逐日平均日照时数,逐日气压值,逐日平均风速 2008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逐日平均气温表(℃),),逐日降水量(mm),逐日平均相对湿度,逐日平均日照时数,逐日气压值,逐日平均风速 2008年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冰川末端逐日平均气温表(℃)),逐日降水量(mm),逐日平均相对湿度,逐日平均日照时数,逐日气压值,逐日平均风速 2006-2008甘海子露点温度 2006-2007甘海子气象站日均CO2含量(ppm) 冰川末端气象站空气水汽压(kPa) 冰川积累区气象站空气水汽压(kPa) 5.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冰温资料 1号,2号,3号测点冰温孔实测电阻值
何元庆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