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由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观测获得,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0.77°,东经90.96°,海拔4730m,下垫面为高寒草原。数据集要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按照三个测量深度(分别为0、10和20厘米)进行测量。时间范围为2019年2月2020年12月。数据质量方面:已经通过噪点控制、图示检查。数据以excel文件存储。监测期间数据稳定、连续性较好。同时,本数据应用前景广泛,可服务于如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等背景的研究生和科学家。
王君波
地点: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4村凯玛村; 坐标:东经 92°6′19″、北纬 31°16′35″; 下垫面类型:高寒草甸,紧邻一个小村落和那曲河 数据要素:向上短波辐射、向下短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净辐射传感器温度、短波净辐射、长波净辐射、反照率、净辐射传感器温度、短波净辐射、长波净辐射、反照率、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热通量、土壤温度(0cm)、土壤温度(10cm)、土壤温度(20cm)、土壤温度(30cm)、土壤温度(100cm)、土壤温度(150cm)、土壤温度(200cm)、土壤温度(250cm) 、土壤体积含水量、大气压、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速、风向、太阳辐射、净辐射。 数据来源:那曲站自动气象站,所有数据都是日值数据、原始数据未加工。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真实、完备、准确。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提供科研人员原始数据,为各种科学试验提供基础气象数据。
次仁曲宗
该数据集包含了怀来站的大孔径闪烁仪通量观测数据。怀来站分别架设了BLS450和zzlas型号的大孔径闪烁仪,北塔为zzlas的接收端和BLS450的发射端,南塔为zzlas的发射端和BLS450的接收端。观测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是玉米。北塔的经纬度是115.8023E,40.3596N,南塔的经纬度是115.7825E,40.3522N,海拔高度约480m。大孔径闪烁仪的有效高度14m,光径长度是1870m,采样频率是1min。 大孔径闪烁仪原始观测数据为1min,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与质量控制后的数据,其中感热通量主要是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通过迭代计算得到,主要的质量控制步骤包括:(1)剔除Cn2达到饱和的数据;(2)剔除解调信号强度较弱的数据;(3)剔除降水时刻的数据;(4)剔除稳定条件下的弱湍流的数据(u*小于0.1m/s)。 关于发布数据的几点说明:(1)怀来站LAS数据以BLS450为主,缺失时刻由zzlas观测补充,两者都缺失则以-6999标记。(2)数据表头:Date/Time :日期/时间(格式:yyyy/m/d h:mm),Cn2 :空气折射指数结构参数(单位:m-2/3),H_LAS :感热通量(单位:W/m2)。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由于供电问题,产生一些数据缺失。 观测试验或站点信息请参考Guo et al. (2020),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Liu et al. (2013)。
刘绍民, 徐自为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蒸渗仪观测数据。站点位于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下垫面为玉米。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15.7880E, 40.3491N,海拔480m。 蒸渗仪的采集频率是1Hz,发布数据为10min输出数据。蒸渗仪为圆柱形结构,表面积为1m2,土柱埋深1.5m,蒸散量观测精度为0.01mm。蒸渗仪安装有两台,一台保持裸土(lysimeter_1),另一台在生长季(5月10日-9月15日)为玉米下垫面(lysimeter_2)。蒸渗仪内还安装有土壤温湿度探头、土壤水势探头和土壤热流板。土壤温度传感器埋设深度为5cm、30cm、50cm、100cm、140cm;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深度为2cm、10cm、20cm、40cm;土壤热流板埋设在地下10 cm处;土壤水势传感器埋设深度为30cm和140cm处。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1)确保每天144个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或超量程数据,则由-6999标示;(2)删除了维护期间造成的观测异常的数据;(3)日期和时间的格式统一,并且日期、时间在同一列。如,时间为:2020-6-10 10:30; 蒸渗仪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日期/时间Date/Time,称重质量(I.L_1_WAG_L_000(Kg)、I.L_2_WAG_L_000(Kg)),渗漏质量(I.L_1_WAG_D_000(Kg)、I.L_2_WAG_D_000(Kg)),土壤热通量(Gs_1_10cm、Gs_2_10cm)(W/m2),多层土壤水分(Ms_1_5cm、Ms_1_10cm、Ms_1_30cm、Ms_1_50cm、Ms_1_100cm、Ms_2_5cm、Ms_2_10cm、Ms_2_30cm、Ms_2_50cm、Ms_2_100cm)(%),多层土壤温度(Ts_1_5cm 、Ts_1_30cm、Ts_1_50cm、Ts_1_100cm、Ts_1_140cm、Ts_2_5cm 、Ts_2_30cm、Ts_2_50cm、Ts_2_100cm、Ts_2_140cm)(℃),土壤水势(TS_1_30(hPa)、TS_1_140(hPa)、TS_2_30(hPa)、TS_2_140(hPa));数据以*.xlsx格式存储。
刘绍民, 朱忠礼, 徐自为
本数据由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自动气象站观测获得,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0.77,东经90.96,海拔4730m,日尺度,降水量数据经过校正处理。数据集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总辐射、气压。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29日。监测期间数据稳定、连续性较好,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对认知该区域局地气候变化的情况有重要帮助,同时,本数据应用前景广泛,可服务于如大气科学、水文学、气候学、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等背景的研究生和科学家。
王君波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和青海用水量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西藏水资源公报》和《青海水资源公报》,统计尺度为市级单元尺度,包括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和海西州等市级单元,西藏的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林芝等市级单元;变量包括年农田灌溉用水量、林牧渔畜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城镇公共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总用水量等。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刘兆飞, 姚治君
1,数据内容包含:年、月、日、小时、经度、纬度、高度、水汽通量的经向(uq)和纬向(vq)分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热带印度洋海洋大气综合科学考察关键断面GPS气象探空数据,通过相对湿度、风场、气压和高度计算水汽通量; 3,数据质量描述:垂向1秒间隔连续观测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通过掌握热带印度洋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研究印度季风雨带的变化特征,同时为季风和西风协同作用的分布特征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王东晓
该气象数据为位于中科院藏东南站观测场内(94.738286°E, 29.76562°N,3326m)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和气压等基本气象数据,下垫面为林间草地。原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10 min,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通过计算算术平均值得到,降水量为日累计值。气象站架设于2006年底,2020年8月对各探头进行了更换,使用时请注意,更新前后各仪器探头型号如下:温湿度探头型号由HMP45C更换为HMP155;气压探头型号由PTB220更换为PTB110;风速传感器型号由034B更换为0513,雨量筒传感器型号没有改变均为RG13H。 该数据可供从事气象、大气环境或生态等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使用(注意:使用时必须在文章中标明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Station for integrate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f alpine environment,CAS)
罗伦
冠层微细立体结构三维观测仪(CanoMIS)示范数据集包含了CanoMIS在张掖大满站、祁连山生态站、沈阳清原站、北京市区等采集的玉米、向日葵、云松、千金榆、水曲柳、胡桃楸、桃树、鸡树条等代表性植物标准枝数据。CanoMIS安装到云台上,架设到地面或者生态观测塔上,通过操作终端计算机访问CanoMIS,对感兴趣标准枝进行原位采样,获取无背景干扰的标准枝二维强度图像和距离图像(三维图像),解决了传统成像技术易受背景干扰和丢失距离信息难以量化的问题,为标准枝原位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王新伟
数据采集地点包括甘肃祁连山森林站和党寨林场(2020年8月),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西北沟及东侧(2020年10月)。数据采集要素有树种、胸径(cm)、树芯质量(g)、树芯长度(cm)、生材密度(g/cm^3) 。对树木1.3米处用生长锥进行了钻芯取样,树芯质量由电子天平测量得到,树芯长度由游标卡尺测量得到,树木生材密度数据通过测量计算得到。活立木密度观测仪收发天线放置在树木两侧,输入树种、胸径后每棵树采集5次数据,分别对每棵树5次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后保存测量结果。
吴方明
叶面积指数,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用来反映植物叶面数量、冠层结构变化、植物群落生命活力及其环境效应,为植物冠层表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描述提供结构化的定量信息,并在生态系统碳积累、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植物、大气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平衡,植被遥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数据来源于项目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叶面积指数仪(基于半球图像),定时、定点、自下向上拍摄林冠的半球图像,并通过无线网络上传。本数据采集为原始的半球图像,需进一步处理才可计算叶面积指数,可使用Hemiview等软件处理。
苏宏新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5月子子课题3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本次科考共采集当地滩羊耳组织156份、山羊耳组织44份、藏羊耳组织25份,共计225份。同时记录了个体的体长、体高、体重、出生日期、采集日期、年龄、性别等信息,拍摄了个体照片,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了饲养方式、饲养食物情况等信息。
田菲
通过设计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温度补偿算法,研制了一种能在野外高频率、高精度自动记录DBH的记录仪,并通过云平台实时评估树木生长动态。数据集是应用研发的树木径向生长自动观测仪在甘肃祁连山站、北京森林站进行野外测试和示范收集的数据,数据表包括人工测量对照值、不同站点不同树号采集Vi(位移)、Ri(树木周长)和Ci(树木直径)的测量值。通过计算获得树木胸径变化动态,推进我国植被生态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服务于国家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服务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及对脆弱生态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需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张琳, 高立瑶, 吴冬秀
数据为青藏高原人口与城镇化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人口普查数据,包括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数据主要字段包括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在GIS平台下,通过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和人口数据连接,构建空间数据库。其中,涉及人口的数据质量精确到人。数据主要服务于青藏高原人口地理、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相关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有且仅有普查年份的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数据相对精确。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开放,将陆续更新。
戚伟
黑河大满站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示范数据集数据是植物物候观测仪在黑河大满站搜集的玉米物候观测数据集,植物物候观测仪可通过基于多光谱成像仪和无线传输模块的物候观测硬件系统采集物候图像,通过在线计算与可视化的图像管理、物候信息处理和系统控制软件,实现对植物个体和群落尺度关键物候期的自动识别。通过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采集的数据可以计算植被绿度指数、NDVI指数等指标,可以监测植物关键物候期变化过程,可以反映植被物候变化规律。
宋创业, 高立瑶, 吴冬秀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热状态的重要指标,由于全球变暖,季节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不断下降。发布了中国西北五省、西藏和周边地区1961-2020年每10年的最大冻结深度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km。该数据集是采用2001-2010年的最大冻结深度实测数据和空间环境变量构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模拟了1961-2020年中国西北、西藏和周边地区的最大冻结深度。验证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空间泛化能力,最大土壤冻结深度的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980s、1990s、2000s和2010s四个时期模拟结果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7、0.83、0.73和0.71。预测结果的百分位区间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于该数据集,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大土壤冻结深度不断下降,其中,青海的下降速率最快,平均每十年下降0.53 cm。该数据集为中国西北、高山亚洲和第三极等地区季节冻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王冰泉, 冉有华
基于遥感的全球表层土壤水旬度数据集(RSSSM,2003~2020)是在世界11种常用的全球微波遥感土壤水数据产品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方法,融入了9个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质量影响因子完成。数据空间分辨率是0.1度,时间分辨率为旬。原数据覆盖2003~2018年,现更新至2020年。RSSSM数据集的时间连续性突出,除冰雪和水体外实现空间全覆盖。通过全球实测数据进行检验,可证明RSSSM数据集较已有的常用全球或区域长时间序列表层土壤水产品具有更高的时空格局精度。此外,虽然RSSSM数据是基于遥感的,未融合任何降水资料,但其年际变异与降水量(如GPM IMERG降水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的时间变异均可较好地吻合。RSSSM数据还可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化、农田灌溉、植被恢复等人类活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数据为tiff格式,压缩后的数据量为2.48 GB。 数据论文于2021年发表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陈永喆, 冯晓明, 傅伯杰
剑川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最主要的新生代盆地之一,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水系和构造时空演化的关键区域。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从下至上依次出露宝相寺组、双河组和剑川组。双河组整合覆盖在宝相寺组之上,而与上覆剑川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利用LA-ICP-MS共测得12件剑川盆地古近纪地层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宝相寺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200-320Ma、390-490Ma、690-920Ma、920-1120Ma和1700-2000Ma多个年龄峰值区间(与上覆地层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双河组几乎全部集中于35-45Ma和200-280Ma,剑川组相对双河组增加了720-900Ma年龄峰值区间,表明剑川盆地宝相寺组与上覆地层之间(41Ma左右)发生了重大物源变化。宝相寺组物源来自可可西里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北羌塘板块、义敦地体和扬子板块西缘,双河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剑川组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缘、盆地周边三叠系和同期火成岩。在宝相寺组沉积期间可能存在一个连接青藏高原与红河的古水系,但该水系于41Ma左右瓦解。物源和水系的重大改变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抬升和始新世大规模岩浆活动有关。
冯盈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采用植物-生境分类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的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历时近10年,1988年才完成了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辅以航、卫片校核,汇编完成县级1:50000或1:100000草地类型图,并缩编成1:1000000全国草地资源图。该数据集为三江源1990年代1km×1km栅格的草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b. 数据的时间范围: 1990年代 c. 数据的空间范围、投影方式: 空间范围:三江源地区 投影参数: ProjectedCoordinateSystem: WGS_1984_Albers Projection: Albers false_easting: 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0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0.0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_WGS_1984 Datum: D_WGS_1984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Angular Unit: Degree d. 数据类型(文献、属性、矢量、栅格、文本等): 栅格(GeoTIFF)
施建军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地区新生代剥蚀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藏南乌郁盆地及周边地区采集了14个岩体和沉积物样品,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获得的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44.8-11.7Ma,且都通过卡方检验。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拟合组分年龄在36-13.4Ma。综合研究发现岩体、岩屑的裂变径迹年龄都主要集中于早-中中新世(23-12 Ma),指示该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了显著的岩石剥露事件。推测该剥露事件由同时期的强烈侵蚀、剥蚀造成,可能与高原中部拉萨-羌塘块体的强烈隆升或者藏南气候的急剧湿润有关。本研究主要发现为藏南乌郁地区在早-中中新世发生强烈剥蚀。
何鹏举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