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是新特提斯演化研究的关键地区。三叠纪至古近纪构成了新特提斯演化的主要历史。区内的这一时期的新特提斯沉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的深水洋盆沉积;另一种则是位于缝合带南部的浅海沉积。本次科考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构建完善新特提斯历史的沉积序列。本数据集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新生代科考分队对西藏南部(山南、日喀则)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叠系至古近系科考时所观测的地层剖面中含化石剖面的实测柱状图。清单共包括12条剖面,未获得化石的剖面不在此集。剖面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编录。
李建国, 李祥辉, 罗辉, 王博, 李鑫
西藏南部是新特提斯演化研究的关键地区。三叠纪至古近纪构成了新特提斯演化的主要历史。区内的这一时期的新特提斯沉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的深水洋盆沉积;另一种则是位于缝合带南部的浅海沉积。本次科考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构建完善新特提斯历史的沉积序列。本数据集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新生代科考分队对西藏南部(山南、日喀则)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叠系至古近系实施科考时所采集和分析获得的所有化石名录。清单共包括12条剖面,按剖面地层时代由老到新编录。
李建国, 罗辉, 王博, 李鑫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具代表性的沉积盆地之一,盆地内发育红色的第三系砂岩、侏罗系煤层和白垩系砾岩,其沉积地层厚度较大,所记录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信息对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演化历史意义重大。对柴达木盆地野外地层的勘察,不仅有利于中生代陆地系统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重建,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青藏地区煤、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对于青藏地区科学考察大有裨益,同时也有望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出贡献。本次考察对柴达木盆地内多个剖面进行了实地勘探采样,详细记录了剖面地层情况,并提供了野外照片,所有数据均来自野外实测。
王博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两侧邻区是研究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对本区西段和北部的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目前还不够充分,关于新特提斯演化的沉积序列还未完整揭示,地层学、沉积学等研究都比较薄弱,制约了对新特提斯形成和演化、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理解和认识。本科考队对西藏西部和北部一些关键地区开展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和沉积学研究,寻找区内关于新特提斯开启、演化和海水退出的地层和沉积证据。本数据集是我们在上述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日志以及地质现象、地层剖面、采集化石照片和工作图片的集合,一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记录专题考察分队的工作,所考察的区域包括日喀则、阿里和那曲地区,地层包括白垩-古近系及放射虫硅质岩地层。
李建国, 罗辉, 黄迪颖, 李鑫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02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3.18GB。
陈亮, 王建萍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自治区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年份为1991-1992年,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5.63GB。
陈亮, 王建萍
东昆仑山诺木洪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数据。测试单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为Alphachron惰性气体质谱仪和Agilent 7900四极杆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数据质量较好,同一样品磷灰石单颗粒He年龄重现性较好。我们以诺木洪地区山顶残留的低起伏地貌侵蚀面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水平参考面,把新的和已发表的磷灰石(U-Th)/He样品与侵蚀面的垂直距离作为古深度,建立了年龄-古深度曲线。新的磷灰石(U-Th)/He年龄-古深度曲线揭示了晚渐新世(~25 Ma)快速剥露历史,被解释为东昆仑山北缘逆冲作用开始活动的时间。
李朝鹏, 郑德文
此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南羌塘地体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以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早白垩世Hauterivian-Albian地层砂岩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图像)。采样及拍摄时间为2018年-2019年。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中砂岩的采样地区为南羌塘地体Jiaco和Ritu地区,早白垩世Hauterivian-Albian地层中砂岩的采样地区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aerqiong、Mabujiaco、Duochang和Kama地区,CL图像拍摄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完成。这些数据为认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打开与闭合提供了关键限定,将班公湖-怒江洋的打开时间限定在300-279Ma,闭合时间限定在110-100Ma,对探讨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数据集关联文章已发表在知名刊物《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Tectonics》和《Geoscience Frontiers》上,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范建军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年份为1992、1977、1993年,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2.66GB。
陈亮, 王建萍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自治区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年份为1977年,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1.30GB。
陈亮, 王建萍
冰雪具有高反射率,冰盖表面融化会降低地表反照率进而影响区域能量平衡,表面融化形成的水文系统会影响冰盖稳定性进而影响冰盖物质平衡。本数据集基于微波辐射计与光学反照率产品,对微波辐射计当日、冬季(6-8月)平均和7月平均进行波段合成,利用Gram-Schmidt方法将微波辐射计波段合成数据与MODIS GLASS反照率产品融合,使其空间分辨率从25 km提高至0.05˚。然后基于微波辐射计当日与冬季亮温差值的阈值法对降尺度结果提取南极冰盖表面融化,得到1985-1986年、2000-2001年、2015-2016年南极冰盖表面0.05˚ 每日融化产品。该数据集0.05˚ 的空间分辨率高于目前国内外已发布数据集,凸显了辐射计和反照率数据对表面融化的响应,空间细节特征更加清晰,保持了原辐射计产品的动态范围,有效地抑制了辐射计噪声,更好的反映了山区、触地线区域和冰架的融化范围随时间的梯度演变特征,产品精度更高。该数据集的数据类型为整型,其中1代表融化,0代表未融化,255代表冰盖以外掩膜区域,数据集以“*.nc”格式存储。
魏思怡, 刘岩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年份为1976、1977、1978年,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700MB。
陈亮, 王建萍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碳通量,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和δ13C产生与输送是土壤呼吸量级与过程评价的制约因素。根据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气体产生和输送特点,基于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自主研发非线性在线标定技术、多通道双循环的高效循环气路、气体浓度预降低的高效循环气路、可模拟冻融过程的变温技术;集成创新研制分别针对土壤-大气界面气体交换过程、土壤内部气体垂直运移过程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的三套CO2及其δ13C浓度和通量观测系统,并在生态脆弱区开展观测示范,有效解决了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的产生、运移与释放的综合监测难题。 本课题研发了土壤微生物呼吸δ13C全自动变温模拟与测定系统,针对野外试验条件无法控制的难题,建立室内的可模拟冻融过程的全自动变温模式与部件,可按既定程序调节培养瓶内的温度,实现模拟复杂情景的实验需求。变温模拟与测定系统控温范围-5~35℃、控温精度优于0.23℃、变温速率为1.06 ℃/2 min(0~35℃)和0.70 ℃/2 min(-5~0℃),可至少同时控制16 路的培养瓶和3 路标气。 将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在16个样品瓶中,利用本课题研发的土壤微生物呼吸δ13C全自动变温模拟与测定系统,获得了从-5℃到35℃升温和降温过程土壤呼吸CO2浓度和δ13C数据。数据处理通常先通过仪器性能参数初步判断数据质量,然后利用标气对实测CO2浓度和δ13C进行校正,并对空气湿度、温度、大气压和通量计算的斜率进行质控,剔除异常数据,获得质控后的高质量数据,并利用通量计算公式计算CO2及其δ13C通量数据。 该设备平均国产化率 80%以上,已运用于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的自动化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可以推广到CERN、CFERN和CNERN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类似的野外台站,有助于大幅提升我国对生态监测与评估的科技研发能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效支撑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评估与认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孙晓敏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碳通量,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和δ13C产生与输送是土壤呼吸量级与过程评价的制约因素。根据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气体产生和输送特点,基于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自主研发非线性在线标定技术、多通道双循环的高效循环气路、气体浓度预降低的高效循环气路、可模拟冻融过程的变温技术;集成创新研制分别针对土壤-大气界面气体交换过程、土壤内部气体垂直运移过程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的三套CO2及其δ13C浓度和通量观测系统,并在生态脆弱区开展观测示范,有效解决了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的产生、运移与释放的综合监测难题。 土壤和大气δ13C廓线协同观测系统:针对大气和土壤CO2气体浓度差异较大而土壤CO2气体浓度非常高的难题,利用旁路系统零气降低气路内CO2气体浓度的方式,消除“死气”对观测结果的干扰。通过旁路系统零气动态稀释的方式将气体分析仪最佳测试区间从300-2000 ppm拓展为300-80000 ppm,达到项目的核心技术指标要求。从技术创新上首次实现了低浓度与高浓度兼顾的在线标定系统,解决仪器非线性响应与时间漂移和多通道双循环的气路设计和CO2浓度预降低气路设计,有效解决管路长导致气路切换效率低的问题。 研制设备平均国产化率 80%以上,已运用于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的自动化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可以推广到CERN、CFERN和CNERN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类似的野外台站,有助于大幅提升我国对生态监测与评估的科技研发能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效支撑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评估与认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孙晓敏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碳通量,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和δ13C产生与输送是土壤呼吸量级与过程评价的制约因素。根据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气体产生和输送特点,基于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自主研发非线性在线标定技术、多通道双循环的高效循环气路、气体浓度预降低的高效循环气路、可模拟冻融过程的变温技术;集成创新研制分别针对土壤-大气界面气体交换过程、土壤内部气体垂直运移过程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的三套CO2及其δ13C浓度和通量观测系统,并在生态脆弱区开展观测示范,有效解决了土壤生物化学过程CO2的产生、运移与释放的综合监测难题。 多通道双循环土壤呼吸δ13C观测系统:研发CO2及其δ13C 分析仪的多浓度的非线性响应的在线标定系统,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研发多通道气路间的双泵双循环的CO2及其δ13C高效循环气路,通过待测通道气体预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切换时间并消除了“死气”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基于模拟通量验证系统测试表明CO2和δ13C模拟通量结果均优于0.32 μmol m-2 s-1 @ 10 μmol m-2 s-1 (CO2)和0.52‰ @ 10 μmol m-2 s-1 (CO2),优于项目的核心技术指标要求。 该设备平均国产化率 80%以上,已运用于森林、草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的自动化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可以推广到CERN、CFERN和CNERN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类似的野外台站,有助于大幅提升我国对生态监测与评估的科技研发能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效支撑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评估与认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态安全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孙晓敏
敦煌盆地晚更新世湖相泥岩沉积和酒西盆地中新世以来部分层位的13C和18O同位素测试结果。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使用的仪器为MAT 253型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数据质量较好,在误差范围内。敦煌盆地的13C和18O同位素数据指示了敦煌盆地湖相沉积所处的晚更新世时期整体为干旱气候。酒西盆地的13C和18O同位素数据指示了酒泉盆地中新世以来不同地区虽略有差异,但气候条件状况大体相同,长期处于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而全新世剖面因时间范围较短,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可能指示全新世以来气候发生较大波动。
张波
此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中部仁错蛇绿岩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数据(CL图像)和年代学数据集。样品的岩性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和斜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60-150Ma左右,采样及拍摄时间为2019年-2020年。 锆石的分选在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完成,采用常规的重液和磁选方法进行分选,最后在双目显微镜下挑纯。样品靶的制备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完成,制成的样品靶直径为25 mm。 锆石的阴极荧光图像分析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阴极荧光分析系统(HITACH S-3000N型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和Gatan公司Chroma阴极荧光谱仪)上完成。锆石U-Pb定年数据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SHRIMP II型离子探针获得,测试过程中数据精度为~0.5-1Ma。 这些数据为认识青藏高原中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提供了关键限定,同时对于研究大洋成因锆石具有对比意义。该数据关联结果已经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数据结果得到同行评审,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唐跃
本数据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地表粉尘性质数据集,包含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数据。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 2型磁化率仪测定。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W2403型X荧光谱仪(XRF)测量。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表层土壤的磁化率特征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对理解现代气候因子与高原东部表土磁化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青藏高原粉尘源区来源以及粉尘输送和大气环流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李琼, 夏敦胜, 罗元龙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玛曲桥(MQQ)风成沉积序列的年代数据、磁学数据、粒度数据。我们按照2.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的磁化率数据和粒度数据。AMS14C定年样品在北京大学和美国Beta实验室完成测试。其余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光释光年代测试使用Risø TL/OSL DA-20型释光分析仪;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 2型磁化率仪测定;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该数据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序列的磁化率和粒度变化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部与沙漠化和土地严重退化相关联的风沙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杨胜利, 李琼, 陈梓炫, 刘晓静
数据内容:然巴穹隆发育大量变形强烈的石英脉,记录了伸展构造中的流体活动信息。对STDS上下盘的石英脉进行包裹体拉曼分析,表明包裹体主要液相成分为H2O,气相成分为CO2、CH4。CO2和CH4的存在代表了深部来源流体的贡献,主要来源与然巴穹隆区域和接触变质作用有关,该数据集所在文章已发表在《Geological Journal》上。 数据来源与加工方法:该实验工作主要使用WITec GmbH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成像系统(alpha300R)进行研究,拉曼实验数据分析在WITec北京演示中心实验室完成,使用532 nm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拉曼光谱数据采用WITec Project Five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质量:扫描区域面积为8 µm×7 µm,包含504个像素点,每个像素点积分时间为1s,空间分辨率350 nm,数据质量高,可信度强。 数据应用成果与前景:通过包裹体矿物相分析,我们观察然巴穹隆石英脉包裹体中气液相不同成分的空间分布、关联及化学差异性。该实验方法是基于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快速拉曼成像技术为地质领域解决了众多测试难点痛点,同时WITec拉曼系统以其开放性的结构为广大科研工作站提供优异的扩展性能,使各种高低温、高压、反应过程等原位实验实现的难度大大降低。
李晓蓉, 张波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