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是锡石的U-Pb年龄。样品采集自滇西松山锡矿中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中锡石矿物,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锡石开展了U-Pb年代学研究,两件锡石样品的207Pb/206Pb - 238U/206Pb谐和年龄分别为76.6 ± 1.5 Ma和79.6 ± 3.6 Ma,说明松山锡矿锡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与临沧花岗岩主体侵位时间(三叠纪)明显不同。结合地质特征和前人年代学成果,本文认为该地区存在明显的晚白垩世锡的成矿事件,本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应围绕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岩体和围岩中的断裂展开。
李晓峰
此数据集包括全岩主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独居石和锆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拉轨岗日穹隆。岩石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独居石和锆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数据质量高。这些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淡色花岗岩浆形成于多个阶段,且来自于不同源区,为岩浆形成机制提供了关键限定。
刘小驰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金云母40Ar/39Ar定年数据,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东部然巴穹窿边部。金云母氩同位素使用阶段加热方法,利用ArArCALC软件计算坪年龄及等时线年龄;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采用MC-ICP-MS获得Sr-Nd同位素组成。获得的数据表明,金云母坪年龄为13.1±0.18Ma,与反等时线年龄一致;超钾质熔融物来自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来源深度较浅,应为尖晶石稳定区。
刘志超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锆石主量元素数据,全岩Sr-Nd-Hf同位素组成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康巴穹窿。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玻璃熔片法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混合酸溶法溶样后,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锆石主量元素采用电子探针分析;全岩Sr-Nd-Hf同位素成分分析采用四极杆型ICP-MS测定三元素准确含量,再经MC-ICP-MS测定其同位素比值。获得的数据表明,康巴淡色花岗岩由经历了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的高演化岩浆结晶而成,在成岩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热液出溶,并在热液流体作用过程中该岩浆体系的各同位素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迁移,还明显受到来自围岩的混染。
刘志超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斜长石主量元素数据,碱性长石主量元素数据,白云母主量元素数据,电气石主量元素数据,独居石微量元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亚东地区的告乌岩体。全岩主量元素采用X荧光光谱(XRF)玻璃熔片法进行分析;全岩微量元素采用混合酸溶法溶样后,用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Q-ICPMS)进行测试;矿物主量元素采用电子探针分析;矿物微量元素成分通过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获得。获得的数据表明,告乌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均表现出高演化岩浆的特征。
刘志超
本数据是独居石和锆石U-Pb年龄。采集碳酸岩和伟晶岩3件样品(2018KL06为碳酸岩、2018KL101为碳酸岩附近的含电气石伟晶岩、2018KL08-2为含绿柱石伟晶岩),破碎后手工淘洗分离出重砂矿物,经磁选和电磁选后,在双目镜下挑出独居石(约500粒)和锆石(大于1000粒)。选取代表性独居石制靶后通过显微镜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采用BSE对独居石内部结构进行研究。U-Pb年代学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室的193 nm激光剥蚀系统(New Wave)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完成。2018KL06碳酸岩获得17个测点的反向不一致线交点年龄为18.2±0.3 Ma,而其中的9个测试点具有完全谐和的年龄平均值为18.15±0.22 Ma;2018KL101号样品的独居石获得15个谐和性大于90%测点的年龄平均值为19.39±0.36 Ma;2018KL08-2号样品的锆石20个测点的年龄平均值为197.5±1.4 Ma。分别是新生代和中生代(19~18 Ma和200 Ma),其中早期含绿柱石伟晶岩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伸展阶段,而新生代含氟碳铈矿碳酸岩-伟晶岩组合,与新生代陆内走滑伸展事件相关,表明帕米尔构造结伸展走滑启动的时间可能在19 Ma。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表明在帕米尔地区有望在稀有、轻稀土找矿上获得突破。
王威
本数据是独居石U-Pb年龄。样品采集自与铅锌矿密切共生的淡色脉体,破碎后手工淘洗分离出重砂矿物, 经磁选和电磁选后, 在双目镜下挑出独居石(约500粒)。选取代表性独居石制靶后通过显微镜透射光和反射光照相,采用BSE对独居石内部结构进行研究。U-Pb年代学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室的193 nm激光剥蚀系统(New Wave)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Neptune)上完成。21个测点获得谐和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平均值为99.25±0.78 Ma(MSWD=1.60),这一年龄代表了与铅锌矿成矿密切相关的淡色脉体的结晶年龄,确定该矿床的形成与白垩纪岩浆岩演化晚期的热液有关。依据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及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在甜水海—喀喇昆仑分布的巨型铅锌矿带,受控于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沉积盆地及白垩纪岩浆岩,该成矿带具有重大找矿潜力。
王威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样品采集自云南西部昌宁-孟连结合带北端癞痢头山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认为初始岩浆以陆壳成分为主并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起源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混合,代表了保山-思茅地块陆陆后碰撞阶段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具备成矿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徐恒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昆仑-帕米尔地区的4个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限定岩浆源区分别为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与新生地壳物质的混合,变质火成岩与变质沉积岩的混合,以及中元古代古老基底岩石,为进一步理解区域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依据。
尹继元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自治区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13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73.6GB。
陈亮, 王建萍
降雨侵蚀力是量化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高精度的降雨侵蚀力数据是了解目前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现状,以及制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关键,同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参考。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1-min稠密降水观测数据和高精度格点降水资料,经过订正、重构和检验等步骤,构建了一套新的青藏高原1950~2020年逐年降雨侵蚀力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青藏高原精度最高、时间序列最长的降雨侵蚀力数据集。
陈悦丽
本数据集为1948-2018 干旱指数AI年数据集,空间覆盖范围为60S-60N,180E-180W,空间分辨率为0.5°,时间分辨率为逐年。其基于Penman–Monteith model 计算潜在蒸散发(PET),其中用到的风速、相对湿度、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地表气压数据来自于GLDAS,气温数据来自CPC,降水数据也来自于CPC。GLDAS资料分为两段,第一段来自于GLDAS_NOAH10_M V2.0系列,覆盖时间段为1948-2015年;第二段来自于GLDAS_NOAH10_M V2.1,覆盖时间段为2000-至今,我们利用2000-2014年的重合数据段进行拼接,将这一时期两套数据的风速、相对湿度、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地表气压数据平均值相减,得到差值,将差值加到V2.1的数据集中,从而计算PET。
于海鹏
本数据集为覆盖全球范围考虑积融雪过程的标准化水分距平指数(SZIsnow),该干旱指数数据集由GLDAS-2驱动产生。该指数考虑了与干旱发展相关的诸多水文过程,尤其是积融雪过程。目前许多干旱指数忽略了积融雪过程,导致不能准确地对积雪地区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评估,该指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解决了干旱物理机制解析与多时间尺度分析无法兼顾,不同类型干旱难以统一评估的两个难题。经验证该指数能够很好地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历史干旱时间进行定量描述,其优异表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为突出。因此本数据集可以为干旱的监测评估以及干旱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吴普特, 田磊, 张宝庆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13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20.6GB。
陈亮, 王建萍
格陵兰冰盖的物质损耗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者,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格陵兰冰盖正在加速融化,探索其物质平衡对气候的变化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作者基于MEaSUREs格陵兰触地线产品和流域边界,将触地线离散化,结合1985-2015年的MEaSUREs年度冰流速数据,和BedMachine v3冰厚度数据,矢量计算触地线各通量出口单元处冰通量;我们使用RACMO2.3p2模式的表面物质平衡数据,空间计算各流域表面物质平衡,并结合冰通量结果,得到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数据集(1985-2015年)。该数据集包括1985年、2000年、2015年三年的格陵兰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结果,含有各通量出口单元位置对应的年度冰流速、冰厚度、冰通量等信息。该数据集实现了触地线处冰通量的精细评估,可以反映近三十年格陵兰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后续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细变化评估及预测,和冰盖损耗机理探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林依静, 刘岩, 程晓
南极冰盖是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潜在来源之一,准确确定冰盖物质收支情况是理解南极冰盖动态变化的关键,对理解冰盖演变历程、准确预测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基于MEaSUREs触地线产品和MEaSUREs南极流域边界,将触地线离散化,结合1985-2015年的MEaSUREs和RAMP年度冰流速数据,和BedMachine冰厚度数据,矢量计算触地线各通量出口单元处冰通量;使用RACMO2.3p2模式的表面物质平衡数据,空间计算各流域表面物质平衡,并结合冰通量结果,得到南极冰盖物质平衡数据集(1985-2015年)。该数据集包括1985年、2000年、2015年三年的南极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结果,含有各通量出口单元位置对应的年度冰流速、冰厚度、冰通量等信息。该数据集实现了触地线处冰通量的精细评估,可以反映近三十年南极冰盖各流域物质平衡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后续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细变化评估及预测,和冰盖损耗机理探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林依静, 刘岩, 程晓
2010年1月,作者利用奥地利UWITEC活塞钻在星星海湖泊中心(34°50.44′N, 98°06.34′E)约9米水深处钻取170厘米岩心一根。岩心的年代模型利用210Pb/137Cs 和放射性碳14C(11个测年数据)测年结果,利用Bacon软件的贝叶斯年代深度模型构建,年代模型表明岩心涵盖过去7400年。岩心顶部3厘米样品按0.5厘米间隔分样,其他按1厘米间隔分样,共获得173个孢粉样品。孢粉提取采取常规的酸碱处理法,样品经过盐酸、氢氧化钠、氢氟酸处理后,过7微米筛去除细小杂质并完成醋解(9:1乙酸酐和硫酸混合液处理)。孢粉鉴定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成,每个样品鉴定至少300粒陆生植物孢粉。孢粉谱时间分辨率约为40年/样。 孢粉谱包括58个孢粉类型,已草本植物花粉占主导(占88.5~98.9%;平均93.4%),包括蒿属(高达54.4%),莎草科(高达50.1%),禾本科(高达48.8%),藜科(高达17.9%)和菊科(高达8.5%)。孢粉谱中乔木花粉含量低于5%,主要包括松属(最大值4.9%;平均值1.2%)和桦属(最大值3.0%;平均值0.7%)。本数据集包括其中43个陆生植物花粉的百分比含量及其深度和年代,可应用于过去植被和气候定量重建。
田芳, 曹现勇
本数据集包括西藏自治区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02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10.11GB。
陈亮, 王建萍
羌塘盆地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构造带与班公错-怒江构造带之间,是我国青藏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在中生界发育了多套烃源岩。盆地三叠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大,被认为是一套重要的烃源岩,然而对其分布、生烃潜力以及主控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论文以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在之前研究较少的北羌塘雀莫错地区进行重点采样,依据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烃源岩评价,通过其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烃源岩的物源输入及沉积环境。结合前人对整个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的研究成果,对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烃潜力和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北羌塘雀莫错地区上三叠统波里拉组及巴贡烃源岩分析结果表明,波里拉组灰岩TOC范围为0.03%0.53%,平均值为0.20%,巴贡组泥岩TOC范围为0.57%1.78%,平均值为1.04%,均达到有效烃源岩级别,波里拉组烃源岩达到中等烃源岩级别,巴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要高于波里拉组,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级别,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Ⅱ1型有机质,Tmax值均大于455℃,所有样品RO值均在1.3%2.0%之间,达到高成熟阶段。烃源岩的母源既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同时也有高等陆源植物的输入,为混合来源。烃源岩沉积环境应该为还原环境,水体盐度可能为咸水环境。结合前人成果对于整个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进行评价,泥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可达到中等-好烃源岩级别,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则为差烃源岩级别。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个别样品表现为Ⅰ型;泥质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另外有少量Ⅱ1型烃源岩。烃源岩成熟度表现为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少量地区表现为成熟阶段。泥质烃源岩在南北羌塘坳陷分布于土门-色哇一带、藏夏河-岗盖日和沃若山-各拉丹冬地区。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南羌塘坳陷内。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羌塘盆地主要烃源层在其埋藏过程中应发生了两次油气生成的过程,上三叠统肖查卡组在早侏罗世末期至中侏罗世初期,进入第一次生油期;渐新世末-中新世早期,进入第二次生烃阶段。
韩中鹏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深刻影响了地球各圈层,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扩大和增强。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系统单元,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碳收支平衡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30年来,随着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并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生态功能的发挥。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数据的研究与制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和范围,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量化辨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采用人类足迹指数方法,利用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放牧密度、夜间灯光、铁路和道路等共6种代表人类活动的空间数据,完成了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7年共7期青藏高原人类足迹数据集的制备。依据已有研究和青藏高原区域特点,本数据集对人类足迹方法的优化和调整主要包括:①选取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夜间灯光、放牧密度、道路和铁路六类数据来计算人类活动强度;②调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赋值;③设置人口密度最大强度阈值50人/平方公里,并采用对数方法赋值;④使用牛羊密度数据来表征放牧密度,设置最大强度阈值为1000羊单位/平方公里,并采用对数方法赋值;⑤使用经过校正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赋值;⑥将道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其他公路等五个等级分别进行赋值;⑦铁路最大影响范围设为3.5 km;⑧利用冰川和湖泊空间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该数据集来源于数据论文“段群滔, 罗立辉. (2020). 1990–2015年青藏高原人类足迹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 5(3). https://doi.org/10.11922/csdata.2019.0082.zh”,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了2017年的数据。 该数据集的制备可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空间变化特征和规律提供空间数据,也可为探索该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支撑,对于促进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段群滔, 罗立辉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