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是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是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的分水岭。研究该区域人群的遗传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人群的扩散历史和适应高原环境的遗传基础。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分布于兴都库什山脉的5个群体的213个个体进行了母系遗传结构的研究。采用线粒体基因组捕获建库和二代测序(Illumina HiSeq X Ten platform)的方法,获得了213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平均深度>1000x)。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以修订后的剑桥标准序列参考,进行突变位点的输出。根据世界范围内的人群的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PhyloTree.org),对每个样本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综合以往发表的现代人群和古代样本的mtDNA数据,系统研究了该地区人群的起源和扩散历史。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印欧语系人群的主要母系遗传组分来源于欧亚西部。单倍群W3a1a和J1b1a1等类群可能与印欧语系人群的迁徙有关,说明印欧语系向南亚的扩散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扩张,也伴随着一部分的人群迁徙。此外,研究还表明,巴基斯坦北部可能在印欧语系向南亚的扩散中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
孔庆鹏
泛第三极土壤可蚀性因子(K)数据集,基于国际土壤信息参比中心(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 ISRIC)网站(https://files.isric.org/soilgrids/latest/data/)下载的7.5弧秒分辨率土壤属性数据计算,所用数据包括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g/kg)、土壤质地类型。利用Wischmeier(1978)在USLE手册第二版中提出的土壤可蚀性因子算法、本项目研发的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工具(K_Tool),计算得到与输入数据分辨率(30弧秒,尺度地区约1000m)相同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因子图。泛第三极土壤可蚀性因子数据,是基于CSLE进行土壤侵蚀速率计算的必备数据,同时也是分析泛第三极土壤特征的基础数据。
杨勤科
泛第三极(LS)数据集,基于公开的1弧秒分辨率SRTM数字高程数据(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SRTM;http://srtm.csi.cgiar.org),经过去接边、去除伪条纹等和滤波除噪等预处理,利用CSLE模型中的坡度坡长因子算法和本项目研发的坡度坡长因子计算工具(LS_Tool),计算得到30弧秒分辨率坡度坡长因子图。泛第三极65国坡度坡长因子数据,是基于CSLE进行土壤侵蚀速率计算的必备数据,同时分析泛第三极265国侵蚀地形特征(如高程、坡度、坡度等宏观分布和微观格局)的基础数据,对于该地区地貌特征、地质灾害特征的分析,也具有参考价值。
杨勤科
本数据集包含了2004-2020年东亚地区高分辨率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POMINO v2.0.1数据,为研究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该数据基于KNMI提供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斜柱浓度,通过自行开发的对流层AMF反演算法,计算得到POMINO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与地基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POMINO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能够更好地抓住日际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与地基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也更好。目前该数据已被国内外多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用于科研使用,在未来,该数据集将对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林金泰
本数据是锆石的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数据,样品采自阿尔金吐格曼铍锂矿区马蹄tγρ15-4中段中部,岩石类型为电气石钠长石石英伟晶岩,样品编号18BARJ02-5。锆石分选在河北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锆石制靶、阴极发光图像及锆石U-Pb 同位素定年分析在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LA-ICP-MS) 对锆石Upb 同位素进行分析。数据置信度95%,数据可信度高。样品锆石为岩浆锆石在伟晶岩热液阶段蜕晶化或重结晶的锆石,可以约束吐格曼铍锂矿花岗伟晶岩形成于中奥陶世晚期( 460Ma) 南阿尔金洋闭合后阿中地块与柴达木地块碰撞过程的后碰撞阶。
徐兴旺
本数据包括淡色花岗岩及伟晶岩等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金绿宝石主量和电气石的主微量数据,锆石年代学同位素数据,以及石英同位素和微量数据。样品采集自阿尔金吐格曼塔石萨依岩体。全岩主量地化数据通过本所XRF测得,全岩微量数据通过武汉上谱公司的激光质谱获得,电气石的主微量分别由电子探针和激光质谱获得,石英的微量和氧同位素分别由激光质谱和sims获得。全岩数据得到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的之间的演化关系,锆石约束花岗岩和伟晶岩的形成与480-490Ma,而电气石和石英微量同位素数据则可以判断变质过程和岩浆过程中稀有元素的富集情况,最终推断变质过程对锂铍富集没有贡献。
洪涛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剥露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红柳沟剖面新生代路乐河组-狮子沟组地层采集了26个沉积岩屑样品,并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这些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36.4 ± 2.0 Ma到78.0 ± 2.8 Ma。多数样品未通过卡方检验,指示多个冷却年龄岩体混合的碎屑源区。使用二项式拟合法分解每个样品的混合单颗粒年龄,获得55个年龄组分,拟合组分年龄在21.2 ± 2.9 Ma到102.8 ± 9.0 Ma。结合封闭径迹长度和拟合组分年龄,认为剖面2500m以上样品未发生沉积后埋藏退火作用,2500m以下样品沉积后裂变径迹部分退火。未退火裂变径迹年龄在~60-50 Ma和40-36 Ma分别表现为“静态峰”,指示碎屑物源区祁连山在这两时期分别发生显著岩石剥露。本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开始于早新生代,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几乎同步,指示祁连山在早新生代即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
宋春晖, 何鹏举
达索流域是达索河的汇水区,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达索河发源于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它与泽当河汇流后形成那朵热河,是朋曲上游主要支流之一。达索流域长约25 km,最宽处约8 km,总面积为88.64 km², 周长为73.43 km。它的地理位置为28°20'53"N-28°35'17"N,85°42'29″E-85°48'50″E,海拔高度为5006-8027 m,75%以上的区域海拔超过5500 m,平均海拔为5909 m。该数据集基于1:10万地形图进行勾绘,同时采用12.5 m数字高程模型和Google Earth影像对其进行初步订正,最后根据野外考察进行验证。数据集由17个数据文件组成,以.kmz和.shp数据格式存储,数据量296 KB(压缩为2个文件,133 KB)。
张镱锂, 谷昌军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2-2020年东亚地区高分辨率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POMINO v2.1数据,是v2.0.1错误修复后的新版本数据,为研究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该数据基于KNMI提供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斜柱浓度,通过自行开发的对流层AMF反演算法,计算得到POMINO对流层二氧化氮垂直柱浓度。与地基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POMINO的对流层二氧化氮柱浓度能够更好地抓住日际间的变化趋势,同时与地基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也更好。目前该数据已被国内外多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用于科研使用,在未来,该数据集将对青藏高原科考项目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林金泰
蚀变矿物是热液矿床中流体与围岩发生反应后的产物,蚀变矿物的种类、成分及空间分布既是鉴定矿床成因及类型、判断深部成矿潜力的有用标志,同时也是用来反演流体演化及矿质沉淀过程的重要媒介。数据来源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改则县荣那矿床(斑岩-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套合矿床),本数据集包含了该矿床中一些典型蚀变矿物的主量元素成分,先通过镜下及XRD分析鉴定蚀变矿物种类,再通过电子探针获得其定量的主量成分数据。数据质量良好,结果可信。数据可用于类似矿床的对比,完善矿床模型。
张夏楠, 李光明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起被认为是亚洲季风形成、全球风化作用增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并导致全球变冷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然而其驱动过程和机制存在争议,更未得到青藏高原自身化学风化过程及环境变化记录的清晰印证。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发育的厚4500米的风火山群的主量元素数据。元素测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1500)完成。我们通过重建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化学风化序列,发现区域大陆化学风化强度与全球温度变化相关,为解释高原大陆化学风化过程与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内在动力学联系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靳春胜
该数据集为项目组在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采集的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原始观测数据,数据格式为excel,共包含6个文件。观测仪器为加拿大凤凰公司的V8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场值为垂直感应电动势(dBz/dt)。每个excel文件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测点坐标(大地投影坐标,北京54坐标系)、发射源坐标、地形控制点、观测时间道、感应电动势、误差棒。通过对该数据集的预处理及反演,可获羊八井地热田深部2千米深度范围的电性结构,为调查区内控热、导热构造的位置及规模提供依据。
陈卫营
本数据集包括青海省盐湖区的原始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TM、ETM+数据,时间为2020年01月-12月,包括MSS传感器的4个波段(空间分辨率78m),TM传感器的7波段和ETM+传感器的8波段(空间分辨率15m、30m)。数据基于USGS官网搜集整理的盐湖区的MSS、TM、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经质检后入库,能够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大小约为22.3GB。
陈亮, 王建萍
该数据集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1981-2016)”的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017-2019年的数据。 该数据集描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融合了 CMA、GLDAS、ITP-Forcing、MERRA2、TRMM五套再分析降水产品和卫星降水产品, 并结合流域内9个国家气象站和166个水利部雨量筒的观测降水制作而成,时间范围为1981-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3 h,空间分辨率为5 km,单位是mm/h。该数据将为雅江流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可用于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领域。具体使用信息请看随数据一同上传的说明文档。
汪远伟, 王磊, 李秀萍, 周璟
全球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主要集中于大陆拼合和裂解的重大时期。本数据统计了中国的典型铌钽锆铪矿床,利用这些矿床的 铌铁矿或相关的锡石、独居石取代锆石作为U-Pb定年矿物获得45个成矿年龄数据统计。第一个成矿期为元古代,白云鄂博与稀土共生的铌成矿作用发生于中元古代(1.4~1.3 Ga),在桂北元宝山、黔东梵净山等地发现的铌钽成矿作用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约820 Ma),是华南最早发生的铌钽成矿作用;古生代铌钽矿床较少,但其规模较大,福建南平为代表的华南古生代稀有金属伟晶岩(约400~380 Ma)代表了加里东期陆内构造运动的产物; 与古特提斯构造运动及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有关的早中生代三叠纪成矿分布面广(约250~200 Ma),而且直接反映了我国数量众多的花岗伟晶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晚中生代铌钽成矿作用代表了我国最重要的大规模铌钽成矿期,集中在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约160~120 Ma,最晚到90 Ma),是华南“燕山期成矿大爆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生代(主要为渐新世到中新世)大规模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发生高分异结晶作用,导致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发生,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我国这一时期的铌钽资源会愈加显著。非常有意义的是,我国近一半的钽资源形成于三叠纪(花岗伟晶岩为主),而铌资源除了白云鄂博之外,近60%是晚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结晶分异的产物。
王汝成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锂辉石的主微量元素数据,透锂长石、铌铁矿族矿物的主量元素数据,铌铁矿族矿物和锡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中部的普士拉淡色花岗岩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元素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矿物主量元素数据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矿物微量元素数据以及铌铁矿族矿物和锡石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可以确定普士拉淡色花岗岩体的锂成矿特征,赋存于锂辉石(-透锂长石)型伟晶岩;另外,通过数据可以限定锂成矿伟晶岩形成时代为中新世(~ 25–23 Ma)。
刘晨
本数据包括岩石全岩主量微量地球化学数据,夏如富Nb-Ta-W氧化物矿物主量数据,铌铁矿族矿物、锆石、独居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中部夏如岩体。岩石全岩主量地球化学数据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获得,微量数据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铌钽钨氧化物矿物主量数据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铌铁矿族矿物、锆石以及独居石放射性同位素测年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通过获得的数据确定了夏如成矿作用时代,确定夏如岩体花岗质伟晶岩的铌钽含量达到边界品位。
谢磊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直接相关。然而,全球和我国现有土壤信息大多源于历史土壤调查,较为粗略、陈旧,不能满足应对粮食安全、水资源紧缺、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和区域性问题的需要。中国疆域辽阔,土壤景观复杂多样,人为活动强烈,建立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在科学上和应用上均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项目”获得的5000多个代表性土壤剖面样点,采用预测性土壤制图范式,利用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对成土环境条件进行精细刻画和空间分析,研发自适应深度函数拟合方法,集成先进的集合式机器学习方法,在高性能并行计算环境下生成了我国系列土壤属性(土壤有机碳、PH值、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砾石含量(>2mm),砂粒、粉粒、粘粒、土壤质地类型、容重、土体厚度等)高分辨率三维栅格分布图,并估算了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与现有土壤图和相关土壤数据集相比,本研究结果大幅提高了现有制图的准确性和精细度,并提供了空间预测的不确定性信息,更好地表征了我国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该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第1版高分辨率国家土壤信息网格,也是对全球数字土壤制图计划(GlobalSoilMap.net)的重要贡献,预期在土壤资源、农业、水文、生态、气候、环境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土壤监测与管理、土壤功能评价、陆面过程模拟和法庭土壤物证溯源等。
刘峰, 张甘霖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班戈南部新吉乡地区闪长岩-花岗岩和安山岩-英安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数据结果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洋大洋闭合过程及随后的拉萨-羌塘地块碰撞过程岩浆作用、中北部拉萨地块白垩纪地壳新生和再造过程。同时本数据还附带提供所有样品锆石CL图像及透反射照片,锆石选点位置,方便参照对比,也为研究区域同时期岩浆岩年代学、锆石成因等提供依据。 锆石U-Pb年龄仪器:laser-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获得,锆石Hf同位素仪器:Neptune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MC–ICP–MS), connected by a Geolas-193 laser ablation system,全岩主微量元素由国家实验中心(地科院)测得,其中主量元素:(XRF; AXIOS–PW4400),微量元素:ICP-MS; PerkinElmer NexION 300D。
王伟
本数据包括绿柱石主微量元素数据,绿柱石主量元素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绿柱石微量元素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本文以该带的错那和珠峰地区通过分析获得的数据,归纳总结了绿柱石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限定了这些地区中绿柱石的矿物学分类、化学特征,判别了这些地区的绿柱石对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对比各地区绿柱石中Cs/Na和Mg/Fe的含量,探明其演化程度以及与热液活动的相关性,体现库曲地区锂成矿潜力。
谢磊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