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植被蒸腾(T)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Climatic warming alters the onset, duration and cessation of the vegetative season. While prior studies have shown a tight link between thermal conditions and leaf phenolog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s of phenological changes on tree growth. Here,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TSOS) and tree growth across the extratropical Northern Hemisphere using 3451 tree-ring chronologies and daily climatic data for 1948-2014. An earlier TSOS promoted growth in regions with high ratios of precipitation to temperature but limited growth in cold dry regions. Path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n earlier TSOS enhanced growth primarily by alleviating thermal limitations on wood formation in boreal forests and by lengthening the period of growth in temperate and Mediterranean forests. Semi-arid and dry subalpine forests, however, did not benefit from an earlier onset of growth and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presumably due to associated water loss and/or more frequent early spring frosts. These broadly relevant patterns of how climatic impacts on wood phenology affect tree growth at regional to hemispheric scale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future phenological changes may affect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extra-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梁尔源, 高姗
在东亚地区,一些中晚更新世的人类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华龙洞人和最近发现的哈尔滨颅骨,彼此形态上相似,在系统发育上更接近现代智人(H. sapiens)而不是尼安德特人(H. neanderthalensis)或其他古人类。哈尔滨头盖骨是这类更新世古人类化石中保存最好的一个,兼具古人类的原始的特征和进步特征。因此,该材料被命名为一新种,龙人(Homo longi sp. nov. Ji & N, 2021)。龙人头骨“年龄”在距今14.6万年至30.9万年之间,兼具原始与进步的特征。比如,它既有大而方的眼眶、厚长的眉脊等原始特征,也同时具有较矮而平的颧骨。据介绍,这枚头骨十分巨大,体量比智人头骨大五分之一左右;脑容量有1420毫升,与智人相当,这意味着龙人已拥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龙人有可能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北方,研究者推测,这枚头骨属于一名约50岁或更年轻的男性,他非常强壮,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和智人一样以狩猎、采集,甚至捕鱼为生。 数据包含论文原文及插图的化石图像。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倪喜军
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有很多与现代智人同属的人类存在。本研究报道一个新的古人类化石(龙人,Homo longi sp. nov. Ji & Ni, 2021),进而为人类起源和扩散带研究来新的线索。该材料发现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据铀系同位素测年,该化石年代为约14.6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兼具原始与进步的特征。比如,它既有大而方的眼眶、厚长的眉脊等原始特征,也同时具有较矮而平的颧骨。据介绍,这枚头骨十分巨大,体量比智人头骨大五分之一左右;脑容量有1420毫升,与智人相当,这意味着龙人已拥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龙人有可能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北方,研究者推测,这枚头骨属于一名约50岁或更年轻的男性,他非常强壮,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和智人一样以狩猎、采集,甚至捕鱼为生。哈尔滨龙人的头骨三维重建数据,以avi视频形式存储及上传。 该数据以哈尔滨龙人为材料进行X光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渲染得到。 视频分为X-Y-Z轴三个不同旋转方向生成。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倪喜军
拉萨地区2019年-2021年雷暴活动大气平均电场及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包含连续监测的每秒/每分钟大气平均电场强度及极性,每分钟降水量、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以及设备状态参量。数据来源于2019-2021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强对流及闪电灾害外场观测实验。数据可应用于青藏高原强对流及闪电灾害研究。 观测和数据采集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大气平均电场测量精度:±5%×测量值+8V/m偏移;气温、RH、风速、风向测量精度:±0.1℃、±0.8% 、±0.3m/s、±3º;降水量测量精度:±1%(≤10mm/hr),±3%(10~20mm/hr),±5%(20~30mm/hr) 大气压测量精度:±0.3hPa @20℃,±0.6hPa @0~40℃,±1.0hPa @-20~45℃,±1.5hPa @-40~60℃。
付丹红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史上的交汇点的论文原文及插图。 数据获取方式为绘图软件制图。 共包含4个文件(3图1文) 图1:青藏高原鱼类和哺乳动物特有的起源地。形态变异与空间分布 图2:哺乳类“起源于西藏”的地点和“走出西藏”的路线 图3: 攀鲈和椿树从青藏高原起源和不同大陆之间扩散的途径 图片为jpg格式,以论文中出现顺序命名。 PDF文档可直接打开查阅。
史静耸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喜马拉雅造山带岩浆岩全岩的主微量数据。样品分布地区主要有吉隆,薄绒,夏如,拉轨岗日,亚东,雅拉香波和南迦巴瓦等地区。岩石样品重点为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还包括古生代花岗岩和白垩纪辉绿岩,共408件。喜马拉雅造山带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的典型代表,被写进岩石学教科书。最近在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中发现Nb、 Ta、 Li、Be等关键金属元素,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大。 因此,深入了解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不仅对于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本身,而且对于限定世界上其他碰撞造山带的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理,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成矿潜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深入理解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需要深入了解碰撞前喜马拉雅地体可能经历过的构造作用,需要进一步确定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古生代花岗岩和白垩纪辉绿岩是喜马拉雅造山带重要的岩石组成,是探讨碰撞前喜马拉雅地体可能经历过的构造作用的探针。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生代花岗岩为过铝质高K/Na 花岗岩,与新生代淡色花岗岩相比,具有较高的 FeO和 MgO,较低的Al2O3;具有低的 CaO/(MgO+FeO*+TiO2)比值,落入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背景下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具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区域数据主要来自已经发表的文章或正在接受。主量元素测试采用XRF光谱方法,微量测试采用ICP-MS。数据质量高度可信,测试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实验测试中心等。数据发表在高级别期刊,包括《Lithos》、《岩石学报》等。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越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国际能源署各国能源统计数据(https://www.iea.org/data-and-statistics),利用200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供给的逐年数据,在考虑各能源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能源供给恢复力产品。
徐新良
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越强。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2000—2015年全球中等分辨率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0.05°,时间分辨率为1年,利用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产品。
徐新良
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李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李刈昆博士为第一作者的中外合作团队在国际期刊《林奈动物学报》(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在线发表题为“The early evolution of cranial appendages in Bovoidea revealed by new species of Amphimoschus (Mammalia: Ruminantia) from China”的论文,报道了青藏高原北缘、甘肃省塔奔布鲁克盆地西水沟地点反刍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次报道的材料包括一件部分保存的头骨,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两件部分保存的上颌。研究人员依据颊齿的形态学特征,如具有发育的下外附尖/下内尖,下原尖后外嵴(古鹿褶)缺失,下m3第三叶呈现双新月形、具有发育的下内小尖等,将其归为半麝属Amphimoschus;而依据该属首次出现的头骨附属物,包括眶上隆起、眶前隆起和加厚的额骨等,将其建立为新种西水半麝Amphimoschus xishuiensis。 图片说明: 1 采集地图 2 正型标本 3 上下颌齿列
邓涛
采用社会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2012年为基准年,模拟未来2013-2030年的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48个产业部门的GDP变化情况,并进行基准增长、低速增长和高速增长不同情境下的预测模拟,能够较好地描述张掖市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投入产出表、张掖市统计年鉴和张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数据源为公开发布的省级和市级统计年鉴,尚未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待在数据分析与应用过程中进行数据的一致性检验和精度验证。 该数据集是反映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模拟数据集,时间序列长,可对黑河流域中游的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动提供参考信息。
吴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亚洲地球科学:X》在线发表,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但是,并角犀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层的缺失表明,其从欧洲到东亚的迁徙路线更有可能是途径中亚哈萨克坦地区,即从青藏高原的北缘通过,为研究渐新世到中新世过渡期间哺乳动物的演化迁徙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对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数据中包含: 1 并角犀属头骨化石 2 并角犀属脚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邓涛
祁连山地区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数据集包含祁连山地区的5个地级市、14个区县的1949-2020年长时间序列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三产增加值、人口规模等。分别为祁连山地区地级市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数据子集、祁连山地区县级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数据子集。 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阿拉善统计年鉴、阿拉善额济纳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数据源为公开发布的省级、市级统计年鉴,尚未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待在数据分析与应用过程中进行数据的一致性检验和精度验证。 该数据集是反映祁连山地区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的宏观数据集,覆盖面全,时间序列长,可对祁连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提供基础信息。
吴锋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区域内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和云南2000-2015年的社会、经济、资源等相关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国泰安等。统计尺度为县级单元尺度,包括甘肃省的玉门市、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26个县级单位,青海省的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等41个县级单位,四川省的石渠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等46个县,西藏的日土县、改则县、班戈县等78个县,新疆省的乌恰县、阿克陶县、莎车县等14个县,云南省的德钦县、中甸县、福贡县等9个县;变量包括县域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粮食产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和土地面积。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社会、经济、资源状况评价等。
陈义忠
2021年6月17日,研究团队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将发现于临夏盆地的巨犀命名为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利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古地磁测年法等方法研究化石,表明化石属于巨犀,但是又不同于已知的巨犀种类,因为它比其他巨犀更进步。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
邓涛
1)数据内容:面对未来气候变化青藏高原10种两栖类爬行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青藏高原10种两栖爬行类条形码数据,结合SDM、MPTP approach等软件构建未来2050年、2070年、2090年等时期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布情况。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质量经过核查,分析数据人员经过实验室严格培训。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发现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两栖爬行类需要在保护上给与更多的关注。
沈文菁
地应力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应力,即由于岩石形变而引起的介质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本专题通过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区的文献搜集与钻孔测试得到重大工程区地应力数据。原始数据资料精度可靠,并有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该数据能够为研究青藏高原重大工程扰动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的发育规律以及其他与地应力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祁生文
该数据集包含西藏念青唐古拉山沿海拔梯度(30°30′-30°32′N, 91°03′E; 4500m, 4600m, 4700m, 4800m, 4900m, 5000m, 5100m, 5200m)的生态系统呼吸及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数据。数据来自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科考团队在2021年,利用Li-8100 CO2气体分析仪实时测定的数据。数据集为原始未经过处理的数据,是在高原实际气压条件下的观测数据。该数据集可用来分析西藏念青唐古拉山海拔梯度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动态极其调控因子,数据集补充了青藏高原腹地山地碳循环观测数据的不足。
赵景学
该数据是以青藏高原1:50万地质图为基础,参照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UCS及其对应的代表性岩石,将岩石类别划分为坚硬岩组、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组、软弱岩组和松散岩组五类。工程地质岩组是构成岩土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工程设计的依据,是评价岩土体工程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作为灾害风险分析的评价因子,避免了由于岩性种类过多对风险评价造成的困难,未来可应用于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和灾害风险分析 。
祁生文
以“全新世温度难题”为焦点,全新世地球气温变化已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项工作基于云南星云湖的化石孢粉,利用新发展起来的基于随机数据开展定量重建显著性检验新方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4000年以来的夏季温度(平均7月温度),发现其与基于该湖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夏季降水记录在变化趋势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早全新世二者的不耦合变化,即早全新世夏季降水较高,但夏季温度较低。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以云、气溶胶、北半球高纬冰盖边界条件等主导的地球系统内部反馈作用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早全新世夏季降水与温度不耦合的主要原因。
吴铎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