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是Li Xin等2008年为了重新统计中国的多年冻土面积,在分析现有中国冻土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青藏高原部分采用模拟的青藏高原冻土图(南卓铜,2002)、东北部分来自《1:400万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其他部分采用中国冻土区划及类型图(1:1000万)(周幼吾 等,2000)。 更多信息参考文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南卓铜,2002;周幼吾 等,2000;Li et al, 2008)。
李新, 南卓铜, 周幼吾
中国长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决策树算法(1987-2009)是利用被动微波遥感 SSM/I亮度温度资料通过决策树分类提取得到。 该数据集采用EASE-Grid投影方式(等积割圆柱投影,标准纬线为±30°),空间分辨率25.067525km,提供逐日的中国大陆主体部分的地表冻融状态分类结果。数据集按年份存放,共由23个文件夹组成,从1987到2009。每个文件夹里包含当年的逐日地表冻融分类结果,为ASCII码文件,命名规则为:SSMI-frozenYYYY***.txt,其中YYYY代表年,***代表儒略日(001~365/366)。冻融分类结果txt文件可直接用文本程序打开察看,还可用ArcView + 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或者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打开。 提取地表冻融的原始数据来源于由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NSIDC)处理的1987 年以来的逐日被动微波数据,这一数据集采用EASE-Grid(等面积可扩充地球网格)作为标准格式。 中国地表冻融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决策树算法(1987-2009)属性由该数据集的时空分辨率、投影信息、数据格式组成。 时空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为逐日,空间分辨率为25.067525km,经度范围为60°~140°E,纬度为15°~55°N。 投影信息:全球等积圆柱EASE-Grid投影,关于EASE-Grid投影的详细信息见数据准备中关于这种投影的说明。 数据格式:数据集由1987到2009共23个文件夹组成,每个文件夹里包括当年的逐日地表冻融分类结果,按日存储为txt文件。文件命名规则:例如SMI-frozen1994001.txt代表1994年第1天的地表冻融分类结果。该数据集的ASCII码文件是由头文件和主体内容构成。头文件包括行数、列数、x-轴左下点坐标、y-轴左下点坐标、栅格大小、无数据区标值等6行描述信息组成;主体内容为根据行数列数组成的二维数组,以列为优先进行排列,数值为整数型,从1到4,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因为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所描述的空间为我国全国范围,所以这些文件的头文件是不变的,现将头文件摘录如下(其中xllcenter, yllcenter和cellsize单位为m): ncols 308 nrows 166 xllcorner 5778060 yllcorner 1880060 cellsize 25067.525 nodata_value 0 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可以直接用文本程序(如记事本)打开。除了头文件,主体内容为数值表征地表冻融的状态: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如果要用图示来显示的话,我们推荐用ArcView + 3D 或 Spatial Analyst 扩展模块来读取,在读取过程中会生成grid格式的文件,所显示的grid文件就是该ASCII码文件的图形表达。读取方法: [1] 在ArcView软件中添加3D或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然后新建一个View; [2] 将View激活,点击File菜单,选择Import Data Source选项,弹出Import Data Source选择框,在此框中的Select import file type:中选择ASCII Raster,自动弹出选择源ASCII文件的对话框,点击寻找该数据集中的任一个ASCII文件,,然后按OK键; [3] 在Output Grid对话框中键入的Grid文件名字(建议使用有意义的文件名,以便以后自己查看)和点击存放此Grid文件的路径,再次按Ok键,然后按Yes(要选择整型数据),Yes(把生成grid文件调入到当前的view中)。生成的文件可以按照Grid文件标准进行属性编辑。这样就完成了显示将ASCII文件显示成Grid文件的过程。 [4] 批处理时,可以使用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编写成AML文件,再用Run命令在Grid模块中完成: Usage: ASCIIGRID <in_ascii_file> <out_grid> {INT | FLOAT}
晋锐, 李新
冻土环境对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的环境效应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马巍研究员,项目运行时间为2002.1-2004.12。 该项目汇交数据: 1、北麓河活动层场地监测数据 (1) 北麓河活动层场地检测说明 (2) 北麓河下垫面场地水分数据2002.9.28-2003.8.10(Excel文件) * 场地1-草原的水分数据 * 场地2-草皮铲除的水分数据 * 场地3-天然草皮的水分数据 * 场地4-碎石的水分数据 * 场地5-保温的水分数据 (3)北麓河下垫面场地温度数据0207-0408 Excel文件 * 道碴地表的温度数据 * 保温材料的温度数据 * 铲除植被地表的温度数据 * 草垫地表的温度数据 * 砂砾地表的温度数据 2、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数据:风火山、沱沱河、五道梁,样方调查内容:植物类型、多度、群落盖度、总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结构;采用TDR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含量;在每个样方点于 0-100cm 深度内分层采集土壤样品一组。采用EKKO100地质雷达探测仪,在每个样方带上以及平行公路方向连续采样1-1.5km,以查清冻土上限深度。 3、预测数据:分别设定未来50年温度上升1度和2度,初始地表温度为-0.5,-1.5,-2.5,-3.5,-4.5度,来预测不同深度和时间的冻土温度。 4、青藏铁路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统计:地段、铁路里程、总里程(Km)、冻土类型里程数、多年冻土平均地温分区里程数、高温高含冰量冻土、高温低含冰量冻土、低温高含冰量冻土、低温低含冰量冻土、融区。
马巍, 吴青柏
该数据是对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1:400万)中冻土分布图的数字化,该图中考虑与全球冻土分类系统的统一,将多年冻土分为五类,包括: (1)不连续多年冻土:连续系数50%-90% (2)岛状多年冻土:连续系数<50% (3)高原不连续多年冻土:连续系数50%-90% (4)高原岛状多年冻土:连续系数50%-90% (5)山地多年冻土。 冻土图的编制依据包括:(1)冻土野外调查、勘探实测资料;(2)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判译;(3)TOPO30 1km分辨率的地面高程数据;(4)气温和地面温度资料。其中,青藏高原的冻土分布采用了南卓铜等(2002)的研究结果,利用青藏公路沿线76个钻孔实测年平均地温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获取年平均地温与纬度、高程的关系,并基于该关系,结合GTOPO30高程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球资源观测与科技中心领导下发展的全球1k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模拟得到整个青藏高原范围上的年平均地温分布。以年平均地温0.5 ℃作为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界限,参考《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划定高原不连续多年冻土与高原岛状多年冻土的界限;另外,参考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分区图(郭东信 等,1981)、环北极多年冻土和地下冰分布图(Brown et al. 1997)和最新野外实测资料,对东北的多年冻土界线进行了修订;西北高山多年冻土界线多采用了《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中划定的界线。 根据该数据统计的中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75×106km2,约占中国领土的18.25%。其中,高山多年冻土0.29×106km2,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3.03%。 更多信息参考《1:400万中国冰川冻土沙漠图》说明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6)。
王涛, 施雅风, 郭东信
本数据集采用SMMR(1978-1987)、SSM/I(1987-2009)和SSMIS(2009-2015)逐日亮温数据,由双指标(TB,37v,SG)冻融判别算法生成,分类结果包含冻结地表、融化地表、沙漠及水体四种类型。数据覆盖范围为中国大陆主体部分,空间分辨率为25.067525 km,EASE-Grid投影方式,以ASCIIGRID格式存储。 该数据集中的所有ASCII码文件可以直接用文本程序(如记事本)打开。除了头文件,主体内容为数值表征地表冻融的状态:1代表冻结,2代表融化,3代表沙漠,4代表降水。如果要用图示来显示的话,我们推荐用ArcView + 3D 或 Spatial Analyst 扩展模块来读取,在读取过程中会生成grid格式的文件,所显示的grid文件就是该ASCII码文件的图形表达。读取方法: [1] 在ArcView软件中添加3D或Spatial Analyst扩展模块,然后新建一个View; [2] 将View激活,点击File菜单,选择Import Data Source选项,弹出Import Data Source选择框,在此框中的Select import file type:中选择ASCII Raster,自动弹出选择源ASCII文件的对话框,点击寻找该数据集中的任一个ASCII文件,,然后按OK键; [3] 在Output Grid对话框中键入的Grid文件名字(建议使用有意义的文件名,以便以后自己查看)和点击存放此Grid文件的路径,再次按Ok键,然后按Yes(要选择整型数据),Yes(把生成grid文件调入到当前的view中)。生成的文件可以按照Grid文件标准进行属性编辑。这样就完成了显示将ASCII文件显示成Grid文件的过程。 [4] 批处理时,可以使用ARCINFO的ASCIIGRID命令,编写成AML文件,再用Run命令在Grid模块中完成: Usage: ASCIIGRID <in_ascii_file> <out_grid> {INT | FLOAT} 本数据的生产得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90502010)、中国西部地区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90202014)以及冻土主被动微波辐射传输模拟及其辐射散射特性研究(41071226)的支持。
晋锐, 李新
该数据集来自对1997年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出版的《世界雪冰资源地图集》纸质地图的数字化,具体包括了俄罗斯的冻土范围、冻土温度、地下冰厚度等信息。更多信息参考文献(Kotlyakov et al, 2002)。数据以ESRI的Shape格式存储,用户也可通过美国冰雪数据中心下载(http://nsidc.org/data/ggd600.html)。
Tatiana Khromova, Victor Kotlyakov
该数据是中国冻土区划及类型图(1:1000万)(邱国庆等,2000;周幼吾 等,2000)的数字化,采用了区划和类型双系列体系,在同一份图上同时用区划体系和类型体系来反映在各个级别上冻土形成和分布的共性与个性。 区划体系包括三个冻土大区:(1)中国东部冻土大区;(2)中国西北冻土大区;(3)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冻土大区。在三个大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出16个区及下面的若干亚区。冻土区划界线的划分中,I大区和III大区的界线主要参考了李炳元(1987)的结果;II大区和III大区的界线就是青藏高原的北界,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侧和山麓线;I大区和II大区的界线在贺兰山—狼山一带。二级区的界线,在II大区和III大区中以地貌条件为依据进行划分,在I大区则以气温年较差A与年平均气温T的比值为主要划分依据,并考虑到各地的冻结深度。 类型体系基于冻土连续性、冻土存在的时间和季节冻结深度,划分为8个类型,各类型界线主要取自《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 等,1988)并参考了一些新资料,而季节冻土界线则主要以气象站资料为依据。各类型的定义如下: (1)大片多年冻土:连续系数为90%-70%; (2)大片-岛状多年冻土:连续系数为70%-30%; (3)稀疏岛状多年冻土:连续系数为<30%; (4)山地多年冻土; (5)中深季节冻土:可能达到的最大季节冻结深度>1m; (6)浅季节冻土:可能达到的最大季节冻结深度<1m; (7)短时冻土:保存时间不足一个月; (8)非冻土。 根据该数据计算的中国多年冻土区面积约2.19×106km²,约占中国领土的22.83%。其中,高山多年冻土0.42×106km²,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4.39%。季节冻土面积约4.76×106km²,约占我国领土的49.6%,瞬时冻土面积约1.86×106km²,占我国领土的19.33%。 更多信息参考文献(周幼吾 等,2000)。
郭东信, 邱国庆
数据集包括: 1、permaice(冻土类型图) 2、subsea(海底界线矢量图)3、treeline(林线矢量图)4、nhipa(栅格图)5、llipa(栅格图) Permaice包括属性字段:Num_code(冻土属性编码) Combo(冻土属性)extent(冻土范围)content(含冰量) 属性对照如下:(1)冻土属性对照表: 0 (No information ) 1 - ch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2 - dh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3 - sh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4 - ih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5 - cm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6 - dm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7 - sm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8 - im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medium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9 - clf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0 - dlf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1 - slf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 12 - ilf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ck overburden) 13 - chr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4 - dhr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5 - shr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6 - ihr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high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17 - clr (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8 - dlr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19 - slr (Sporadic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20 - ilr (Isolated patches of permafrost extent with low ground ice content and thin overburden and exposed bedrock ) 21 - g (Glaciers) 22 - r (Relict permafrost) 23 - l (Inland lakes ) 24 - o (Ocean/inland seas ) 25 - ld (Land) (2)冻土范围对照表 c = continuous (90-100%) d = discontinuous (50- 90%) s = sporadic (10- 50%) i = isolated patches ( 0 - 10%) (3)含冰量对照表 h = high (>20% for "f" landform codes) (>10% for "r" landform codes) m = medium (10-20%) l = low (0-10%) ------------------------------------------------------------ Projection of the shapefiles is: PROJCS["Sphere_ARC_INFO_Lambert_Azimuthal_Equal_Area", GEOGCS["GCS_Sphere_ARC_INFO", DATUM["Sphere_ARC_INFO", SPHEROID["Sphere_ARC_INFO",6370997.0,0.0]], PRIMEM["Greenwich",0.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PROJECTION["Lambert_Azimuthal_Equal_Area"], PARAMETER["False_Easting",0.0], PARAMETER["False_Northing",0.0], PARAMETER["longitude_of_center",180.0], PARAMETER["latitude_of_center",90.0], UNIT["Meter",1.0]] Projection for the raster (*.byte) files is: Projection: Lambert Azimuthal Units: meters Spheroid: defined Major Axis: 6371228.00000 Minor Axis: 6371228.000 Parameters: radius of the sphere of reference: 6371228.00000 longitude of center of projection: 0 latitude of center of projection: 90 false easting (meters): 0.00000 false northing (meters): 0.00000
O. Ferrians, J. A. Heginbottom, E. Melnikov, Tingjun Zhang, 冉有华
青藏高原冻土图(1:300万)(李树德和程国栋,1996)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今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多年从事冻土考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及前人研究论文、文献、并详细研究与参阅了航空像片、卫星影像及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童伯良 等,1983)、祁连山地貌图(1:100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85)、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图(1:300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0)、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1:300万)(李炳元和李吉均,199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天河-雅砻江调水区冻土遥感图(1:50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95)、中国冰雪冻土图(1:400万)(施雅风和米德生,1988),在100万航测地形图上进行编绘,然后缩编成1:300万青藏高原冻土图。后经由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卓铜等数字化完成。 数据包括: 1)数字化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图 2)青藏高原冻土图扫描图 数字化后的冻土分布图中的冻土类型包括: 0,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季节冻土 1, permafrost;多年冻土 2, island permafrost;岛状多年冻土 3, continuous permafrost;片状多年冻土
程国栋, 李树德, 南卓铜, 童伯良
中国冰冻圈是指中国范围内,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冻结部分。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对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一方面是满足地球系统科学的需要,为研制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冻土、冰川以及雪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模型提供参数与验证数据;另一方面系统整理和抢救宝贵的冰冻圈数据,为其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的管理与分析工具。 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包含三个不同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其中青藏高原基础数据库主要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范围在东经70—105°,北纬20—40°之间,主要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 1、冰冻圈数据。包括: 冻土类型; 积雪深度分布; 第四纪冰川遗迹图; 2、自然环境与资源。包括: 水文:地表水; 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 地表特性:植被类型; 气象站观测数据: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 3、社会经济资源: 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象台站分布图; 4、高原冻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模型(Fgmodel):预测了2009年、2049年和2099年的多年冻土分布数据。 详情请查看数据中的文档“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设计.doc”、“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字典.DOC”、“数据库-青藏高原.DOC”和“数据库-青藏高原 附表.DOC”。
李新
蒙古共和国冻土及冻土分区图是从《蒙古共和国国家地图集》(Sodnom and Yanshin, 1990)数字化而来。 该数据集描述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分布与一般属性以及蒙古共和国特有的低温现象。具体数字化了两个图版。第一个图版的比例尺是1:12,000,000,描述了四个一般的冻土区,包括:(1)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2)岛状和稀疏岛状多年冻土;(3)零星多年冻土;(4)季节冻土。第二个图版的比例尺是1:4,500,000,描述了14个不同的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根据高程、年平均气温、多年冻土厚度和融化深度,以及季节冻土的冻结深度划分。6类蒙古共和国特有的低温现象的位置也包括在内,分别为:多年生冻胀丘(pingo)、冰锥、热喀斯特、冻土滑坡(detachment failures)、融冻泥流、冷生夷平(cryoplatation processes)作用。 数据的格式为ESRI shapefiles,用户也可通过美国冰雪数据中心下载(https://nsidc.org/data/ggd648)。
A. L.Yanshin, Sodnom
该数据是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童伯良 等,1983)的数字化,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是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童伯良、李数德、卜觉英、邱国庆等编制的,其目的在于反映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层分布的基本规律及其与主要自然环境因素的生成关系总貌。 编制该图的基础资料包括有:青藏公路沿线1:200000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和图件(青海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中国科学院冰川冰土研究所自1960年以来在青藏公路沿线的西大滩、昆仑山垭口盆地、清水河、风火山、沱沱河、桑马盆地、布曲河、土门格拉、两道河等九个地点的冻土研究成果;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的钻探资料以及工作区的航测地形资料。以1:200000万地形图当工作底图,编绘成多年冻土图,再缩编成1:600000的成图,以保证图的精确性。为了弥补沿线更大范围内资料的不足,把公路沿线九个冻土研究点上探明的冻土特征规律应用于地质地理条件类同的地段,同时利用航片补充编图区的冻融地质作用和冻土特征。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包括青藏公路沿线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1:720万)和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1:60万),其中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中又包含多年冻土类型、岩性、冻土现象、贯通融区类型、冻土工程分类、地质构造断裂等信息。本数据仅对多年冻土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其空间范围北起青藏公路的大西滩,南至桑雄,长达近800公里,宽约40-50公里。 本数据集包括:矢量化的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和《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扫描图,其中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图的属性信息如下: A-1;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C;残留多年冻土层、隔年层 A-2;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0.5°C;0-25m A-3;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5~-1.5°C;25-60m A-4;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1.5~-3.5°C;60-120m A-5;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3.5°C;>120m B-1;Island permafrost ground;岛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Seasonal Frozen Ground); B-2;Continuous permafrost;大片多年冻土区;>0°C;残留多年冻土层、隔年层 B-3;Island permafrost extent;岛状多年冻土区;0~-0.5°C;0-25m B-4;Island permafrost extent;岛状多年冻土区;-0.5~-1.5°C;25-60m B-5;Island permafrost extent;岛状多年冻土区;-1.5~-3.5°C;60-120m
童伯良, 李树德, 卜觉英, 邱国庆
该数据源是1991-1996年,俄罗斯出版1:250的《Geocryological Map of Russia and Neighbouring Republics》系列图,该图采用俄语标注,共16幅。1998年,Zaitsev等将其翻译为英文。这次数字化,将选择其中的7个主题进行数字化,分别为:1)Distribution of frozen and unfrozen ground,2)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f unfrozen ground at the depth of zero annual amplitude” might be awkward as we do not know where is the depth of zero amplitude, and lack data, generally. 3)Thickness of permafrost,4)Depth from the surface and thickness of relict permafrost, 5)Distribution of permafrost containing cryopegs, 6)Thickness of permafrost containing cryopegs, 7)Distribution of permafrost with depth。 1、该数据包括两个矢量图层:(1)冻土分布层(permofrostpermafrost distribution)(2)冻土温度层(permafrost_temperature)(3)冻土厚度图(permafrost thickness)(4)冻土形成条件(permafrost formation conditions)(5)纠正图像(Correction Image) 2.冻土层分布图包括以下几个字段:AREA,PERIMETER,FROZEN_,FROZEN_ID:POLY_,POLY_,RINGS_OK,RINGS_NOK,A,冻土层:FROZEN_SOI,温度。冻土层和FROZEN_SOI是冻土类型的中英文表示。 4、冻土层属性: Frozen-Soil 冻土层 温度水域 Continuous Predominantly unfrozen 连续大片非冻土 1-5 Continuous permafrost 连续多年冻土 -3- -5 Continuous unfrozen ground 连续非冻土 4-6 Discontinuous permafrost 不连续多年冻土 0.5- -2 Predominantly continuous permafrost 大片连续多年冻土 -1- -3 Predominantly unfrozen ground 大片非冻土 1-3 5、投影信息: PROJCS["Asia_North_Equidistant_Conic", GEOGCS["GCS_North_American_1927", DATUM["North_American_Datum_1927", SPHEROID["Clarke_1866",6378206.4,294.9786982]], PRIMEM["Greenwich",0.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PROJECTION["Equidistant_Conic"], PARAMETER["False_Easting",0.0], PARAMETER["False_Northing",0.0], PARAMETER["longitude_of_center",100.0],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1",15.0], PARAMETER["Standard_Parallel_2",58.3], PARAMETER["latitude_of_center",60.0], UNIT["Meter",1.0]]
Yershow
哈萨克斯坦1:1000万冻土类型图,数据包括三个shp矢量图层: 1、线状ranges.shp,表示冻土范围; 2、面状kaz_perm.shp,冻土层 3、一个属性说明word文档。 kaz_perm属性表包括四个字段ID,REGION,SUBREGION,M_RANGE。 主要的属性对照: 一、Area I. Altai-TienShan 二、Region: High mountains I.1. Altai、I.2. Saur-Tarbagatai、I.3.Dzhungarskyi 、 I.4. Northern Tien Shan、I.5. Western Tien Shan Intermountain depressions I.6. Zaysanskyi、I.7. Alakulskyi、I.8. Iliyskyi II. Western Siberian 二、Region: Planes II.1. Northern Kazakhstanskyi V. Western Kazakhstanskaya III. Kazakh small hills area IV. Turanskaya: IV.1. Turgayskyi IV.2. Near Aaralskyi IV.3. Chuysko-Syrdaryinskyi IV.4. South-Balkhashskyi V. Western Kazakhstanskaya: V.1. Mugodzhar-Uralskyi V.2. Near Caspian V.3. manghyshlak-Ustyrtskyi 三、Sub-region: I.1.1. Western Altai I.1.2. South Altai I.1.3. Kalbinskyi I.2.1. Tarbagatayskyi I.2.2. Saurskyi I.3.1. Nortern Dzhungarskyi I.3.2. Western Dzhungarskyi I.3.3. Southern Dzhungarskyi I.4.1. Kirgizskyi Alatau I.4.2. Zailiyskyi-Kungeyskyi I.4.3. Ketmenskyi I.4.4. Bayankolskyi I.5.1. Karatauskyi I.5.2. Talaso-Ugamskyi 图层投影信息为: GEOGCS["GCS_WGS_1984", DATUM["WGS_1984", SPHEROID["WGS_1984",6378137.0,298.257223563]], PRIMEM["Greenwich",0.0], 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 区域的不同代表冻土不同的属性,具体属性信息可从word文档中得知。
Sergei Marchenko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