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包含每日(2021.7.25-2021.8.6)科考灾害点和工作照,及每个灾害点的调查表(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对每天所记录的灾害点在地图上进行标识,转化为KMZ格式,在GIS上分析科考区域灾害点的分布。灾害点分布发现,在北线沿途及科考县域内灾害点较少,而在南线沿途及科考县域内灾害点较多。在科考过程中发现有风沙点、山地侵蚀点等,也做出了记录。尤其在喜马拉雅山周边峡谷沟壑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在羌塘高原地区(高原面上)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灾害点照片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灾害特点,是研究当地灾种的直观资料,进而对当地的灾害类型、分布和防灾减灾措施具有基础性意义。
周强, 牛百成, 华却才让, 李春花, 张生鹏, 马明福, 高海辛, 陈英明, 丁元慧, 高原
棕榈作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因其耐寒性较差的生理特性,广泛分布于全球低纬度地区。东南亚地区作为目前现生棕榈科植物重要的分布中心之一,关于该区棕榈化石的记录却寥寥无几。本研究报道了越南北部横蒲盆地渐新世Dong Ho组的棕榈叶片化石。依据扇形肋掌状叶、脊突明显、叶柄无刺以及气孔双生等形态特征,通过对比现生掌状棕榈和相关已发表的棕榈化石,将其定为一个化石新种Sabalites colaniae A.Song, T.Su,T.V.Do et Z.K.Zhou sp.nov.。综合研究区其他古生物学和古气候研究,以及棕榈化石的发现,揭示了越南北部渐新世气候温暖湿润的特征。 本数据包括作者拍摄或测量的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数据表格,可用于后续研究、科学传播等工作。
苏涛
西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该区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向北扩张以及内陆干旱化过程。然而,该地区的地层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对西昆仑地区夏拉甫迭组进行了孢粉分析。结合孢粉组合和大化石,以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夏拉甫迭组沉积于上新世,而非前人报道的早白垩世。剖面孢粉组合以耐旱草本和灌木为主,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较低,表明上新世西昆仑地区就已经变得寒冷干旱。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新生代6600万年青藏高原的隆升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气候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如何驱动东亚气候环境变化,并影响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还缺乏深入认识。我们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抬升地形进行了一系列的气候、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模拟,并与植物化石数据结合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羌塘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在渐新世以后(2300万年)的隆升,显著改变亚洲的冬季风系统,促使东亚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中国东部植被从干旱型、半干旱转向湿润型,造就了现今东亚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格局。这一转变也解释了为什么从中新世开始中国东部被子植物属的快速分化和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该研究还启发我们不能简化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只有正确认识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的复杂过程,才能深入理解其对东亚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机制。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数据为作者拍摄及绘制的原创数据。分辨率高。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青藏高原对亚洲新生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的昆虫化石记录仍然缺乏,这限制了我们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识。蜡蝉科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大多数物种具有鲜艳的颜色和细长的头部。蜡蝉科化石被发现于始新世至中新世的北半球地区,亚洲新近纪的化石记录较少。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始新世中期的蜡蝉科一新形态种。该标本处于侧压状态,为亚洲最早的蜡蝉科化石记录。根据蜡蝉科的现代分布和其他古生物证据,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中部始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海拔相对较低。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 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 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 叶形普遍微小. 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 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 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 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 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 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 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Øerst.)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木林县的中中新统嘎扎村组,而我们最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盆地的上始新统拉屋拉组发现的高山栎组叶片化石,表明该组植物的起源时间至少比之前认识的提前了近20Myr。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该组植物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的分布区扩张和群落中生态位的转变,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叶片至少在晚始新世时已出现适应局部区域特殊的高寒干旱生境的特征;之后随着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后期的全球降温,逐步寒化旱化的生境使其叶片的较强适应性得以发挥,并通过稳定选择表现出叶片形态演化迟滞。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部分类群沿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向东和东南 方向扩散,并在横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也进 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的东亚起源假说。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的青藏高原西部夏达错过去2000年的GDGTs数据和脂肪酸数据记录。夏达错湖芯采于2014年夏季,采样点(33.392°N、79.363°E,4373m)水深约19米。湖泊沉积物中叶腊脂肪酸和GDGTs的提取采用超声波萃取法,化合物的提取和测试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进行。沉积物中叶腊脂肪酸化合物的检测仪器为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器(GC-FID,型号: Agilent 7890A)。GDGTs化合物的测试仪器为HPLC-APCI-MS (Agilent 1200 HPLC+6100 MS),采用3根色谱柱串联的方法进行测试,色谱柱型号为(Hypersil GOLD Silica, 100 mm× 2.1 mm, 1.9 μm),硅胶柱串联有效的分离了5-甲基bGDGTs异构体和6-甲基bGDGTs异构体。本数据可以提供晚全新世高原西部人类活动的气候环境背景,为理解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西部气候变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为气候模拟提供边界条件。
侯居峙, 李秀美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对现有的虹吸排水流速公式计算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验证修正的流速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1)现有的虹吸计算公式仅适用于低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对于高扬程虹吸排水流速计算误差较大,相对误差最大超过90%;(2)修正后的虹吸计算公式适用于各种扬程的虹吸排水系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一般误差在20%以内;(3)因此,推荐使用提出的虹吸排水流速计算的修正公式。
郑俊
1)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再加上内动力扰动、构造隆升强烈,致使青藏高原地区山地灾害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地处山地地区的农村聚落带来极大威胁,村落灾害脆弱性和综合风险防范能力逐步成为乡村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议题。2)本数据来自2021年6月-9月期间在林芝市朗县朗镇拖麦村、巴宜区林芝镇帮纳村、波密县古乡雪瓦卡村、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察隅县竹瓦根镇学尼村、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然乌村、八宿县白玛镇珠巴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且被访人员主要以熟悉家庭情况的成年人为主。3)问卷设计以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典型性、具体性为原则,面向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周边村落个体设计了《青藏高原居民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及社会脆弱性调查问卷》。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内容的信度和效度,正式调查之前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存在问题。在问卷调查正式开始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的讲解和调查技能培训。4)调查共完成问卷231份,分别为拖麦村35份、帮纳村24份、雪瓦卡村21份、背崩村38份、学尼村16份、然乌村72份和珠巴村25份,问卷有效率为98.6%。
周强, 陈睿山, 刘峰贵, 李万志, 李生梅, 陈琼, 高海辛
裸大麦,西藏称青稞,它是西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其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种植上限最高。就全自治区而言,常年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占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海拔4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30—50%。在海拔4200—4500米的高寒农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70—90%。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农业点,裸大麦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西藏裸大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适应高原气候条件,自海拔1000多米至4500米左右广大的农区、农牧交错区都有分布,目前种植的上限达到4750米,是西藏作物分布的最高上限。1974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四川进藏,沿途进行了线路考察。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吉塘区调查野生大麦时,藏族社员提供了半野生小麦的情况,它是一种在形态上很象小麦,而在成熟时穗轴断裂的一种小麦,一般是做为田间杂草混杂在青稞与小麦田间。采集了植株标本和种子。当考察队到达西藏自治区农科所时,得知自治区农科所程天庆、董玉鳌同志1962年曾在山南地区隆子县三安曲林采集到一种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它和我们在西藏其它地区采集到的材料同属于一个类型。随后,在日喀则地区农科所,谭昌华同志讲他在仁布县也看到过这种在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除了上述地区,这一年的考察中,还在山南加查县、贡嘎县、隆子县附近发现了这种野生小麦。目前已知的分布地区包括了澜沧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
路季梅
西藏的农业集中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河谷农区的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75%,粮食产量占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小麦、裸大麦(西藏称青稞)是西藏自治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积的80%以上,而河谷农区的小麦、裸大麦,又占全自治区小麦、裸大麦播种面积的75%和总产的82%。河谷农区处于北纬28-31°之间,海拔在2700—4100米范围内,属于高原温带气候,土壤、水利条件较好,作物产量较高。但是解放前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仅百余斤。解放后,特别是1972年以来,在河谷农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促进了耕作制度的变革,粮食产量显著上升。1975年全区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50%以上,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1.5倍以上。1977年全区冬麦播种面积近70万亩,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冬小麦种植范围已由原来的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扩展到海拔41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西藏高原已由历史上的春麦区,发展成为春麦、冬麦兼种区。1977年河谷农区冬小麦的平均亩产超过了400斤,裸大麦、春小麦的平均亩产亦达300斤,各地还出现了一批小麦、棵大麦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最高亩产量达到1673斤。
路季梅
一定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西藏高原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极为复杂,高原气候与土壤产生明显的空间变化,因而耕地与作物分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西藏境内有着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高大山脉,构成高原的基本骨架。高山之间分布着辽阔的高原,并有许多低山、丘陵、湖盆与河谷镶嵌其间,全区总的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拾升,东南部的海拔较低,西部、北部的海拔较高。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矗立在南部和西部的中印、中尼、中锡、中不、中巴边界上,全长2400公里,山体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构成了青藏高原南部的天然屏障。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气侯温暖湿润,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气候温凉干燥,南坡、北麓形成两个不同的气侯区域。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河流深切,为高山峡谷地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气候暖热、湿润。土壤类型丰富,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等,土壤呈酸性至中性反应,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含氮量较高,质地较粗,通透性好。地表径流丰富,水利灌溉条件较优。但由于地形限制,土地大多因坡度大于25度而不能利用,多为森林所覆盖。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沿河谷地上,面积很有限。
路季梅
滑坡排水防渗是青藏高原滑坡源区治理常用技术。现有的虹吸排水技术应用到高海拔地区效率低下,通过改进,提出了变管径高扬程虹吸排水技术,解决高海拔低气压地区滑坡深部排水问题。开展12组变管径虹吸排水试验来验证理论流速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虹吸流速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理论计算的相对误差误差在5%以内;不同的变管径方案使得虹吸流速提升15%-116%,可见变管径可显著增强虹吸管的排水能力,尤其是对于高扬程虹吸管。
郑俊
为系统调查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昆虫物种,分析昆虫多样性分布格局,本子课题(2019QZKK05010101)在西藏墨脱及周边地区使用陷阱法、网扫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等方法采集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代表性昆虫类群,录入昆虫标本信息,拍摄昆虫图片和视频资料。本数据集包含自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西藏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林芝市、米林县地区采集的11272份昆虫标本信息。其中包括采集地、采集时间、经纬度、海拔、分类学名称等信息,实体标本保存于国家动物博物馆。
梁红斌
本次野外观测一共完成对鲜水河断裂带区15个MT测点的野外测量工作,后续与部分老的数据集融合后,用于对鲜水河断裂带道孚至石棉段的三维电性结构研究工作。本次野外观测采用的MTU-5A仪器,每个测点记录时间超过40个小时,每个测点包含1个tbl文件,用于记录野外测量的电极距、数据饱和点数量等信息,以及三个时间序列文件,文件后缀名分别是TS3,TS4和TS5。数据后处理采用的是SSMT2000软件,数据质量可靠,可以用于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区的三维电性结构。
陈小斌
数据主要为开展昆仑山地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岩浆型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研究。斑岩型矿床,重点厘定成矿的深部过程和前部响应,进而明确成因模式和成矿规律;矽卡岩型矿床,重点确定热液流体的运移及演化过程与成矿之间的联系;铜镍硫化物矿床,重点查明岩浆同化混染地壳的位置和方式,进而揭示硫化物的熔离过程;伟晶岩型矿床,重点阐明岩浆-热液转换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行为,进而揭示伟晶岩中Li、Be、Nb、Ta等稀有金属的富集机制。本次获取的实验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实地的科考样品的采集,分别在夏日哈木、肯德科克、大红柳滩等矿区针对采集的矿石岩石样品进行元素、同位素和年代学的测试。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砂垫层常用于布置在棚洞结构顶部保护公路铁路不受落石灾害的威胁。为了提高冲击能常使用较厚的垫层,这使得施工成本增加。本研究将土工格栅作为加筋材料,在不增加砂层厚度的同时提高砂垫层的抗冲击性能。为了研究不同的格栅加筋位置和层数对冲击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冲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在合适位置的土工格栅能够降低冲击力,分散砂层中的冲击应力,降低板的振动同时增加冲击时间。本试验中,砂垫层距离底部三分之一的位置为最优的加筋位置。同时,格栅距离砂层顶面要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一定的能量吸收能力。当砂垫层的厚度较薄时,多层土工格栅加筋砂垫层要谨慎使用。数据内容包括:落石冲击力、砂垫层底部的冲击应力、砂垫层底板板的变形。冲击力由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加速度与质量相乘所得;冲击应力由力传感器获得;板的变形由板底加速度传感器获得。
姜清辉
该数据集为基于10Be约束的青藏高原东部流域尺度侵蚀速率,数据集提供了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经纬度以及侵蚀速率。数据收集整理于已发表的期刊文章,且不同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流域尺度的侵蚀速率的空间部分特征往往与河流地貌特征(如陡峭指数)、气候以及构造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系统的数据集能够为区域范围内侵蚀速率的主控因素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使量化气候与构造在区域范围内对地表过程的贡献成为可能。
张会平
本数据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樟木口岸地质灾害滑坡牛顿力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北斗卫星监测平台在实验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到的6个监测点的牛顿力实时变化原始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6-2022.2。通过6个点的牛顿力监测,可以及时获取深部牛顿力的实时变化,数据同步反馈给实验分析中心,分析中心同步绘制牛顿力变化曲线,基于滑坡牛顿力预警准则系统智能判定测点区域是否存在滑坡灾害,若发生牛顿力突降则根据突降变化程度及时反馈给当地管理部门。此数据可作为滑坡是否发生的判据,本系统可为活动断层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陶志刚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滑坡灾害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戴福初利用谷歌地球独立解译完成;采用遥感解译-现场验证-再解译-再验证等方法,经过7次系统解译最终形成本数据文件,累计对超过5000处滑坡开展了现场验证,具有较高的精度;4)本数据对青藏高原东南三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戴福初
为了查明亚洲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中科院地环所以树轮、湖沼、石笋、黄土等为载体,从不同方面对其演化进行深入研究。树轮组在新疆尉犁县阿拉干采集了树轮样品并得到树轮的宽度数据;湖沼组在喀什盆地采集湖沼沉积物并得到137Cs-210Pb、LOI、δ18O数据;石笋组在青藏高原琼果洞采集的石笋,获得了碳氧同位素、测试年代、元素测试数据;综合组获得了龙木错、当惹雍错湖泊泥炭XRF、多参数据和新疆罗布泊、西藏龙木错粒度,喀什、龙木错湖泊泥炭磁化率,昭苏TOC数据;黄土组获得了新疆肖尔布、昭苏、清水河黄土OSL Ages、MS、碳位素数据。为亚洲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
李强, 蓝江湖, 谭亮成, 刘星星, 宋友桂
藏南地区的古近系海相地层发育较好,含丰富的有孔虫和其他海相生物化石。基于对西特提斯域内(主要为地中海地区)大有孔虫分类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在1998年建立了古新统—始新统大有孔虫生物地层。与位于东特提斯域内西藏相比,地中海地区古新世的大有孔虫发育相对较差。因而,基于西特提斯大有孔虫建立的生物地层精度较低。本次研究对藏南古汝地区下古近系碳酸盐岩沉积地层进行详细的剖面测量和高密度样品采集,在大有孔虫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藏南地区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结合碳同位素地层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本次研究共实测7条剖面,剖面位置处于东经89°11′~89°13′,北纬28°3′~28°7′之间;高程范围为4643~5380 m。经实验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对所测地层时代进行了初步判断。P2剖面为覆于晚白垩系地层之上的灰岩层序,代表了研究区最早古新世的沉积;P1剖面为一套下古新统巨厚灰岩沉积;E2剖面为古新统顶部,接近古新统/始新统界线;E1、E3、E3s和E4剖面的时代大致为始新世早期;E4剖面顶部的灰绿色泥灰岩和红色泥页岩代表了研究区最晚的海相地层。 我们计划对这些剖面中的有孔虫进行详细的分类学和地层学研究,建立高分辨率的大有孔虫生物地层;同时,我们还要分析大有孔虫组分和丰度上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有孔虫在早古近纪的演化过程。对于剖面中的砂岩地层,我们要进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所获得的年龄与生物地层学数据相互印证,并进一步探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影响下的古地理演化过程。
张清海
本次数据主要是对抗滑桩结构的力学性能的数据采集,包括承载力、位移、钢筋与钢绞线的应变、以及预应力的监测,并用此来分析此结构的抗弯以及抗剪各项性能指标,优化结构设计;本次实验主要是对抗滑桩构件进行缩尺,并用MTS机器对其进行四点弯曲加载来完成的,数据是依托力传感器、位移计、应变片、光纤监测以及锚索测力计通过静态应变采集仪进行采集得到的,其中由于端头铁块对预应力传递分散的作用,尚未完整地监测出在加载全过程预应力的变化情况,其余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得出相应规律。该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得出相应规律,对于这种预应力钢绞线抗滑桩应用提供了一些设计上的依据。
姜清辉
本次研究首次报道了采自聂拉木县亚来西II号剖面(GPS坐标:28°24′3.52″N, 86°5′55.08″ E)志留系普鲁组和申扎县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GPS坐标:31°4′ 11″N, 88°41′08″E)中的介形类动物群。介形类化石通过“热酸解法”获取,其中聂拉木亚来西II号剖面和申扎县查果罗马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剖面分布获得1050和2460枚介形类壳体。聂拉木亚来西II号剖面志留系普鲁组中产介形类19属32种,生物组合面貌揭示出普鲁组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至普里道利世。申扎地区查果罗马组层型剖面顶部产介形类19属,其中包括一个新种Bairdiacypris xainzaensis n. sp.,生物组合特征揭示出其形成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生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宋俊俊
生物地层是古生代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泰国西部地区在早古生代位于滇缅马地体之上,古地理亲缘关系与我国的滇西保山以及西藏羌塘地体非常密切。而在此之前此地区的奥陶纪重要生物门类的生物地层序列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早古生代标准化石的收集和识别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滇缅马地块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盆地演化进程,并和我国青藏地区进行对比。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Tha Manao组(滇缅马地块,奥陶系大坪阶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GPS坐标:14°25′57″ N, 99°7′23″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牙形类Drepanoistodus pitjanti、Erraticodon patu、Protopanderodus nogamii、头足类Wutinoceras sp.、Armenoceras sp.、Wadema sp.。据此Tha Manao组的时代可以确定为弗洛晚期到达瑞威尔早期。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单。
陈中阳, 李文杰, 李超, 方翔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自类乌齐县向东至江达县一线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前人对这一地区泥盆-石炭系地层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为依据的腕足类、珊瑚等大化石虽然较为丰富,但分辨率和精度较低。以妥坝乡和乌青纳村附近地层为例,包括泥盆系上部的卓戈洞组以及石炭系下部的乌青纳组等。本次科考对昌都市卡若区妥坝乡诺玛村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和沉积、地化采样工作,这段地层据内部地质调查资料属于泥盆系至石炭系跨界线地层,这项研究对于提高这一地区生物地层对比精度以及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研究具有潜在意义。目前仅提供基于野外描述的剖面地层柱状图和照片,根据牙形刺生物地层资料,大致可将泥盆-石炭系界线确定在该剖面141m至188m之间。
王秋来
泰国西部的古生代地层出露完整,但是研究程度较为薄弱。研究区奥陶系古生物学和地层研究进展异常缓慢,尚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框架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Tha Manao组(滇缅马地块,奥陶系大坪阶泰国西部Wat Mong Kratae剖面,GPS坐标:14°25′57″ N, 99°7′23″ E)采集和鉴定了大量的古生代化石,主要包括头足类和牙形类等,初步的建立的生物组合限定了该组的时代为大坪期,并可以于华南的红花园组进行对比。本数据集包括上述剖面的柱状图和野外剖面照片。
陈中阳, 李文杰, 李超, 方翔
碳循环受全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各储库碳通量相对变化的影响。地质历史中重要转折期,海相碳酸盐岩δ13C常出现大幅度的偏移,碳同位素的正向偏移与有机碳大规模埋藏或初级生产力提高有关。国内奥陶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时, 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泰国西部中奥陶世大坪期Tha Manao组共采集100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冈瓦纳大陆北缘碳循环过程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100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李文杰, 陈中阳, 李超, 方翔
华南地区石炭纪海相碳酸盐的δ13C值标准曲线已建立, 但是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剖面之间的δ13C值变化趋势却存在一定差异。在应用碳同位素记录重建海洋碳循环之前, 尚需要开展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分析,并将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趋势进行跨相、跨盆地和跨板块对比,以确定其是否记录了区域或全球海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本次研究在阿里地区双点达坂剖面月牙湖组共采集201块样品开展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试图揭示北羌塘/松潘甘孜地块石炭纪早期的碳循环过程(TICE 事件)和碳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改造作用。本数据集包括201个样品的碳氧同位素数据。
陈吉涛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循环元素,存储着人体健康情况的信息。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的分析。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健康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健康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分析。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白细胞的相关指标可以反映系统性氧化应激炎症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呼吸系统炎性指标。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由气道细胞产生,其浓度与炎症细胞数目高度相关联,是一种简便、无创的生物学指标,能有效地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每次访视时,使用特氟龙气袋收集受试者约5升的呼出气,随后使用Thermo NOx气体分析仪测量呼出气中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含量以表征呼吸系统炎性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的影响。
宫继成
本参数集在野外科考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横断山区重要公路沿线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对线路工作的影响参数进行了集成。区域范围涉及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以及中印通道亚东裂谷区域。数据生产来源与方式为根据野外科考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加工而成。本参数集主要根据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重大公路工程破坏情况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和shp文件。希望本数据能够为青藏高原道路工程防灾减灾提供帮助。
邓宏艳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性指标。 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时,使用MIR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用力呼气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等肺功能指标。使用德国Vicorder心血管检测仪测量心率(Heart rate, 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x)、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等心血管功能指标。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的影响。
宫继成
本数据采用由滑坡崩塌灾害致灾因子、滑坡崩塌易发性模型,暴露人口和人口伤亡率四大模块共同构成的喜马拉雅山周边及亚洲水塔区多灾种人口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致灾因子模块包括DEM、坡度、降雨、气温、积雪覆盖度、GDP、植被覆盖度因素。滑坡灾害崩塌易发性模型是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概率值。人口暴露度模块是利用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值与人口数据叠乘。人口伤亡率模块是基于滑坡崩塌灾害历史伤亡人口与同时期滑坡崩塌灾害暴露人口的比值得到。最后,代入2020年人口数据,计算滑坡崩塌灾害易发性不同等级下的暴露人口,并与历史时期滑坡崩塌灾害人口伤亡率相乘,评估2020年喜马拉雅山周边及亚洲水塔区多灾种人口综合风险。
王瑛
数据内容包含塔西南地区阿尔塔什剖面古地磁样品天然剩磁、热退磁和磁化率各向异性,该数据主要用于阿尔塔什剖面磁性地层学工作。结合同位素测年的结果,根据地磁场极性倒转在岩石或沉积物中的记录与标准极性柱对比建立阿尔塔什剖面年代框架。课题组成员在2020年-2021年主要采用钻机以1 m为间隔在剖面上钻取古地磁定向样品(回到实验室加工成2 cm圆柱体),个别地区采集定向手标本样品(回到实验室加工成2 cm*2 cm*2 cm的立方体)。古地磁实验测试仪器包括两部分:1.岩石超导磁力仪,用于测量古地磁样品的剩磁及岩石磁性参数;2.MFK卡帕桥,用于测量地质样品的磁化率及磁化率各向异性。以10 m间隔选取样品首先完成测试,共298件,其中221件获得稳定剩磁,成功率为74%。根据初步古地磁学结果建立塔西南地区阿尔塔什剖面的年代框架;全部古地磁学结果完全测试后,结合准确的同位素年代,将建立塔西南地区高精度磁性地层序列。
郑洪波
平原人群入藏后往往出现高原反应。为深入解析高原反应及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基因组表达谱变化模式。基于mRNA转录组测序方法,我们目前已获得46个个体入藏前(采集地:重庆)的转录组测序数据。 我们首先采集46名平原汉族个体的外周血样本,并用红细胞裂解液(Tiangen)处理外周血,4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提取白细胞,使用TRIzol法提取每个样本的总RNA,然后使用Poly(A)捕获法构建了46个文库。Poly(A)+ mRNA文库用oligo(dT)珠从每个样本的1 g总RNA中分离。RNA-seq文库的构建按照TruSeq RNA文库制备方案进行,并使用Novaseq平台对46个RNA文库进行双端测序,测序结果为150-bp reads的fastq文件,每个样本数据量均超过6.0 Gbp。 平原人群入藏前的转录组数据,可作为入藏后的基线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平原人群入藏前后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入藏前后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注释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的生物学功能,可深入解析高原反应及高原习服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及功能调控网络机制。
孔庆鹏
通过半定量采集方法,于2020年夏季在西藏羌塘腹地中的22个湖泊和羊卓雍错流域开展了底栖动物研究工作。通过沿岸和深水区群落的混合取样获得了西藏高寒湖泊底栖动物的相对丰度数据。本数据结果表明,在挑拣出来的6420头底栖动物中,共鉴定出28种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7纲,其中主要底栖类群为钩虾和摇蚊,少数湖泊优势种为水龟虫。该数据提高了西藏底栖动物的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样品采集时间为2021年5-6月、9-10月。 数据采样点位于西藏拉萨市西藏大学纳金校区和西藏林芝市西藏农牧学院。搭建临时环境污染监测站点,使用Thermo气体分析仪、GRIMM 11-D便携式气溶胶粒径谱仪、FMPS粒径谱仪、AE-33黑碳检测仪等仪器,在线监测臭氧(O3)、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超细颗粒物(UFP)、黑碳(BC)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使用Vantage Vue无线自动气象站在线监测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数据。已删除仪器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值,并进行标定。清洗后的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 本数据为综合评估大气污染对西藏地区人群健康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宫继成
该数据为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昌盆地、会理盆地、楚雄盆地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本次研究采集的所有碎屑锆石样品均为砂岩,样品的粉碎及锆石挑选工作在廊坊市诚信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完成;锆石U-Pb定年是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使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进行的,随机选择至少200个锆石颗粒粘附在双面粘合剂上,并用环氧树脂将其注入激光样品靶中。测试中使用的激光束斑直径为28μm,频率为10HZ,激光能量密度为4.0 J/cm2。
张会平
本数据为柴达木盆地生物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相关数据,在新生代,波动的气候条件是如何影响区域湿度水平的,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这套数据主要是基于典型剖面的古生物、沉积地层、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探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气候和生物响应。上传数据主要是通过对于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地层对比、古生物化石、生物标志物和碳酸盐氧同位素研究获取的数据。初步研究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高。
袁峰
1978-2016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32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6年的湖冰物候(开始结冰日、完全结冰日、开始融化日、完全融化、冰期、完全结冰期)。数据集利用模型和遥感结合的方式获取物候信息,首先基于MOD11A2提取的全湖平均湖面温度率定改进的湖泊半物理模型(air2water)生成日尺度长时序湖面温度序列,再利用MOD10A1雪覆盖产品获取湖冰物候提取的温度阈值。与现有研究结果和数据集对比,相关性(R方)高于0.75。该数据集结合遥感技术和数值模型的优势,为大时空尺度上分析青藏高原湖泊水-气交换、水热平衡及湖泊中生物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Zheng Hongxing, 张兵, 迟皓婧, 范兰馨
北祁连黑山-宽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22个,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20%。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22.3±2.6Ma至175±18Ma,裂变径迹长度范围为11.17±2.26μm至13.63±1.93μm。基于该数据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黑山-宽滩山地区经历了5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包括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中中新世。其中,新生代之前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可能与中生代亚洲大陆南缘汇聚事件的远程效应有关,表明北祁连地区是新生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构造薄弱带;新生代早期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对应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新生代早期就已经影响到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暗示了先存构造薄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下会快速复活;中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北祁连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数据8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这些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潜在源区北山-黑山-宽滩山和北祁连地区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红柳峡剖面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物源来自于北部的北山-黑山-宽滩山地区,疏勒河组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北祁连地区。该结果表明北祁连地区在中中新世显著抬升,暗示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林秀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二年度(2020年底至2021年)采集的动物标本、组织样本、DNA条码样品等实体样品信息。所有数据按课题、子课题整理,文件夹按课题号、子课题号命名。每个文件夹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或多个标本信息表,1个或多个组织样品信息表。每个信息表包含子课题编号、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保存方式等信息。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共享平台
本数据集在卫星影像识别的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区及其周边区域观察到的泥石流灾害链、滑坡灾害链进行编目、拍照;并填写数据表格、科考日志文件及分布图。本数据集学科范围: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本数据主要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确定灾害及灾害链发生的位置、类型等信息,再整理成表格与生成矢量数据、科考日志等原始数据。野外科考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波密、八宿、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南亚通道亚东、聂拉木、陈塘村、吉隆、普兰等南北向裂谷区域。
邓宏艳
本数据库包括青藏高原坡度、坡向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下载的分辨率为30m*30m的数值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表面分析功能,提取出了青藏高原的坡度和坡向信息。该数据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标准,质量优良可靠。该数据作为工程地质条件之一,是进行青藏高原重大工程扰动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及易发性、危险性及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
祁生文
多灾种易发性综合分区专题图展示了多灾种易发性的空间分布,和地区上的灾种组合模式,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地震灾害易发性、冻土冻融灾害易发性、暴雨洪水灾害易发性组成。数据主要由遥感数据输入易发性评价模型计算生成,输入数据包括灾害编目、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数据、地质数据。数据主要包含专题图一份和作图所用的易发性栅格与矢量数据(.shp),其中栅格数据(.tif)栅格大小为0.01度,约1200m。数据将可以在宏观上为青藏高原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资料。
唐晨晓, 张国明, 刘连友
该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160个湖泊(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1978-2017年的连续日尺度湖面温度(MOD11A1的日间湖温、MOD11A1的夜间湖温、基于MOD11A1日均湖面温度、基于模型的湖面温度)。数据集生产过程首先改进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半物理湖表水温模型(air2water)以实现冰期与非冰期连续模拟,并以MOD11A1产品提取的全湖平均表面温度作为模型的率定数据。数据集与4个湖泊的实测湖面温度相比相关性大于0.9,均方根误差小于2.5℃。该数据集为认知青藏高原湖泊水热平衡、水生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郭立男, 吴艳红, 郑红星, 张兵, 文梦宣
数据内容:细料坝溃决流量变化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试验数据来自于水科院溃决模型试验。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采集、监测各项数据。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目的为模拟坝体透水管涌溃坝,对溃决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溃决发生及发展过程。本次试验的溃坝模式为坝体透水管涌溃坝,初始管涌位置位于坝体左侧中部位置,发生管涌时模型库内蓄水高度为4.6m,水面距坝顶0.4m。可将溃坝过程分为7个阶段。
谢定松
数据内容:不同干密度土料的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数据,确定渗透性及破坏水力比降(渗透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过管涌型土料在不同干密度下的渗透与渗透稳定试验,数据内容包括渗流量、水头、时间。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科院渗流试验室。根据级配及制样厚度试验干密度,进行渗透稳定试验。 采集时间:2020.8.1-2020.8.20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数据均来自于各个测压管、渗压计、秒表、量筒,各仪器每年均送检。
谢定松
数据内容:不同细颗粒量土料的渗透及渗透稳定试验数据,确定渗透性及破坏水力比降(渗透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过管涌型土料在不同级配下的渗透与渗透稳定试验获取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渗流量、水头、时间。 采集地点和方式:中国水科院渗流试验室。根据级配及试验干密度,进行不同细颗粒量土料的渗透稳定试验。 采集时间:2020.8.1-2020.8.20 数据质量描述:本次试验数据均来自于各个测压管、渗压计、秒表、量筒,各仪器每年均送检。
谢定松
重建雅江流域堵江灾害链的过程,对深入认识自然状态下冰-河-湖水文地貌体系的自然属性及其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为科考过程中获取的数字地表高程模型,数据来源为无人机倾斜摄影,由实时差分GPS(RTK)控制点校正;垂直分辨率5cm、水平分辨率20cm。该数据可以用于辅助识别曼曲典型河段溃决洪水沉积物(溃决洪水丘陵、砾石丘、巨砾心滩等)的空间展布以及堰塞坝体的位置,获取断面高程,是恢复溃决洪水规模的第一手资料。
赵志军, 曹喜林
流域内的水量平衡可以通过单个湖泊的水位波动体现,而区域湖泊水位的一致性波动则可以反映区域有效水分的变化。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的多代用指标来重建过去的有效水分,缺少对区域有效水分变化的定量研究。青藏高原及东中亚地区典型湖泊区域全新世有效水分连续模拟结果数据集是基于湖泊能量平衡模型、湖泊水量平衡模型及瞬态气候演变模型,以构建的虚拟湖泊为载体,连续且定量地展示了青藏高原青海湖、沉错、班公错等以及东中亚地区青土湖、呼伦湖、岱海等湖泊区域全新世有效水分变化。模拟结果为探究千年尺度上湖泊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育
本数据库包含西南高山峡谷21世纪以来的报道和调查的约800种大型真菌的1,487条分布记录,涉及4省39县,分别是青海(10条记录)、四川(949条记录)、西藏(448条记录)和云南(80条记录)。数据资料主要来自项目长期野外工作的积累及国内著名植物相关网站,如横断山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数据集包括本地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名、属名、科名、目名、纲名,以及分布省和分布县信息。本数据初步摸清了西南高山峡谷区域大型真菌的多样性现状及其分布,为大型真菌保护、规划以及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孙航
该数据为2020年西藏26个湖泊70个点位浮游植物数据,采样时间为8-9月,采样方式为常规浮游植物采样方式,样品采集1.5升,后经鲁哥氏液固定,静止沉淀后虹吸浓缩后,利用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数据包括硅藻、绿藻、蓝藻、甲藻、裸藻、隐藻、棕鞭藻、黄藻、褐藻和轮藻等10个门类,共计77种/属不同浮游植物的密度数据。该数据为原始数据,未经过处理,单位为个/L。该数据可以用于表征这些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的组成、丰度,也可用于计算这些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
张民
青藏高原灾害编录包含了多种历史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类型信息,范围西至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东至青海省,南至喜马拉雅山山麓,北至阿尔金山山麓。数据的生产是由大量人工遥感解译、实地考察、收集地调数据与开源数据结合完成的。数据以矢量点的形式储存,主要内含属性表注明灾害类型、坐标等信息。本数据可以应用于研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灾害评价工作。本数据共包含23536条数据,泥石流数据由于参考了地调数据,大多沿路分布,无人区则数据较少。
唐晨晓
该数据集是实测数据,通过2019-2021年三年的野外调查获得,共59个样点,590个样方。包含了祁连山地区14个典型县(阿克塞、大柴旦、德令哈市、都兰县、刚察县、高台县、格尔木市、皇城镇、茫崖市、门源县、祁连县、山丹县、肃南县、乌兰县)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生长状况,指标有物种多样性,优势物种,可食牧草、毒杂草、可食牧草干重和毒杂草的干重,该数据集将可食牧草和毒杂草分开调查可为计算有效的载畜量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彭泽晨
该数据来源于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科考队于2020年开展野外调查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资料,调查区域涉及四川、西藏318沿线的农田生态系统集中区县,包括四川的理塘、巴塘,西藏的八宿、林芝、日喀则的江孜、白朗等区域,记录地物对象包括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以及部分区域的露地蔬菜、设施大棚;飞行高度一般在50-300m,分辨率较高,拍摄设备为大疆御2Pro,图片自带GIS经纬度、海拔等信息,可用于卫星遥感的地面参考或校正数据。
伍小刚
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历史数据,从青藏高原地区各市州的历年统计年鉴中收集整理,经过电子化后提取汇总而成;该数据包含了青藏高原范围内部分区县1995-2018年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是重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指标,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为主,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以自然降水为主,人工灌溉所覆盖的区域较少,该数据对于分析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水资源利用、水足迹等有重要意义,数据以县为单位进行的统计,其结果可到县域尺度。
何秀林
利用驱龙矿区完成的MT数据进行三维反演处理获得的三维模型并综合MT全阻抗数据反演显示了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的5km以浅三维电性结构特征。驱龙矿区高阻体等值面显示以电阻率200Ω•m为界限,电阻率大于200Ω•m的高阻异常主要反映了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 ,小于200Ω•m低阻异常主要反映第四系沉积地层与叶巴组流纹岩、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利用了驱龙矿集区内的电阻率结构并结合收集到的部分钻井资料和物性资料,利用GOCAD软件构建了驱龙矿集区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与甲玛矿集区三维模型星相比,由于受到资料限制,驱龙矿集区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稍微差一些。但也是到目前为止提供的唯一个三维地球物理模型。该模型有助于驱龙矿集区的开发与利用。
贺日政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测深11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并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维地质模型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构建的矽卡岩成矿模型,结合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和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结构,预测了甲玛矿区的层状矽卡岩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三维建模技术示范。
贺日政
数据内容:竹巴笼大桥桥梁损毁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建立的洪水演进模型进行计算。 采集方式: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检索以及数值模型模拟综合进行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构建二维溃坝洪水演进计算模型对“11.0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溃坝后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并以金沙江下游的竹巴笼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结构抗力和山洪破坏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对桥梁的损毁过程进行探究,阐明了洪水演进过程中竹巴笼大桥的损毁过程,并得到了估算桥梁致灾水位的计算公式。
张新华
数据内容:基于洪水演进模型的白格下游岸坡冲刷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以白格堰塞坝下游225公里的河道范围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洪水演进模型进行计算。 采集方式:走访调查金沙江竹巴笼段左岸的受灾情况。为与实际考察成果对比分析,故截取金沙江竹巴笼老桥至国道G318线竹巴笼大桥约2km河段,对其洪水淹没及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坝址下游0-225km长河道为研究区域,采用分段演算方法模拟了溃坝洪水的演进过程,通过不同河段水文站的实测水文数据,率定了相应河段的糙率系数,并得到了各河段的洪水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截取金沙江竹巴笼老桥至国道G318线竹巴笼大桥约2km河段,对其洪水淹没及河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以巴楚河汇口至竹巴笼河段的受损公路及房屋淘刷侵蚀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验证。
张新华
数据内容:以白格为例、基于溃决机理建立的堰塞坝漫顶溃坝数值模型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Visual Studio Code平台构建的数值模型。 采集方式:基于白格堰塞坝基本参数,通过建立的模型进行计算。 数据质量描述:首先基于前人已提出的溃坝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再依据实际的白格溃决过程,将白格溃坝数值模型需要的输入参数代入进行计算,得到白格堰塞坝的溃决模拟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过程对比分析以进行验证。
张新华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利用被动源地震学直接对矿集区系统地开展成矿背景探测研究,在甲玛-驱龙矿集区内布置了20个宽频带地震观测点。观测周期为12个月多。成面状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器为加拿大Nanomatrics Horizon 和英国CMG-3TDE一体宽频带地震仪。数据格式为miniseed。在开始实际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前,在江西省抚州市对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所用到的地震计、数字采集器、GPS天线、持续供电系统等进行了施工前检测测试,确保仪器在野外工作中能正常工作。台址大多选择在环境干扰尽可能小的地点,以尽可能地减小人为或自然界其它震动所带来的信号干扰,但是因在矿集区内开展观测,有些观测点无法避免。考虑到工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光照较强和干扰大等实际情况,为在减少仪器风险的基础上保障尽可能获得优质连续的波形记录,我们采用了挖坑建设台基的方法,为每一台仪器建立了规格统一的台基。首先,在拟布设台站的位置挖一个直径80-90 cm,深约80 cm的大坑,在挖坑前确保地下土质为原土而不是回填土,挖坑时以挖到基岩为最佳。其次,等坑挖好以后,布置一个已经预制好的厚约20cm和直径约30cm的水泥墩,然后准备一个容积为200 L的大塑料桶,对桶底进行挖孔,并最大限度地将挖孔后的桶底插入水泥墩中,然后在水泥墩的四周用水泥或原位土壤夯实,并在桶顶高出地面部分合适的位置打孔作为线缆出入口。当地震计放入大桶后,再用一个小桶倒置扣在地震计上,确保地震计与小桶孤立。最后,在倒置的小桶和正立的大桶间用高强度海绵填充,固执。好处有二:一是可以隔离地震计且确保内部的温压条件稳定;二是可以确保大桶内的环境稳定,降低背景噪声。在安装地震计前,首先应水泥墩表面干结,确保地震计支撑脚和安装面的良好接触。之后用地质罗盘进行精准定向,并用塑料尺子和记号笔等工具在水泥面上作好标记,画出指向线,指向线最好通过地震计将要摆放的中心位置。等确定好方位后,将地震计放于画好的方位刻度线上,转动地震计使其底部的铜指针与指向线一致(铜指针指向东)。需注意罗盘定向时易受铁磁质性物体影响,因此,定向时应将罗盘稍远离传感器、铁质工具等。再次,将相应的线连接在地震计上,并在水泥面上绕着仪器缠几周。最后,调节传感器脚螺丝,使气泡居中并锁死螺丝。本次宽频流动地震台站观测采用连续波形记录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样率为100sps,并采用GPS连续信号接收方式进行定位和授时校钟。
贺日政
铁格隆南矿床是中国西藏中西部羌塘地体南部多龙斑岩区内的一个大型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矿床以侵入侏罗纪砂岩的多期花岗闪长斑岩(GP)侵入体为中心。第1期和第2期GP与黑云母和绢云母蚀变有关,而第3期和第4期GP则出现在受绢云母和高级泥质蚀变影响的矿床中浅部(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叶蜡石)。绢云母蚀变普遍存在于矿床的深部,取代黑云母蚀变,并赋存斑岩期黄铜矿-硼镍黄铁矿±辉钼矿矿化。高级泥质蚀变与浅成热液阶段的高硫化(铁闪锌矿、铁闪锌矿、斑铜矿和二长岩)矿化有关,叠加了矿床浅部的绢云母和黑云母蚀变。铁龙南热液系统顶部风化有一层表生氧化富集带,被剥露,并被安山岩和砾石覆盖。从深层绢云母蚀变中取样的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20.9±0.8 Ma,这与之前报告的热液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1.1±0.6 Ma、辉钼矿Re-Os年龄为121.2±0.6 Ma和119.0±1.4 Ma,以及GP 1和2锆石U-Pb年龄为121.5±1.5、120.2±1.0 Ma(LAICP-MS结果)一致,和118.7±0.9 Ma(SIMS结果)。第3阶段GP 3得出的CA-ID-TIMS锆石U-Pb年龄为119.9±0.2 Ma,这限制了斑岩岩浆热液事件的年龄。斑岩系统随后被剥落、风化,并被高级泥质蚀变和高硫化矿化的离散阶段叠加。明矾石事件的两个脉冲产生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6.3±0.8 Ma和111.7±1.0 Ma,代表了铁龙南主要的浅成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第一次明矾石脉冲年龄与年轻斑岩(GP4)年龄116.2±0.4 Ma(锆石LA-ICP-MS年龄)一致。斑岩浅成热液矿床的风化和剥露一直持续到~110 Ma安山岩和安山岩后砾石覆盖。安山岩在108.7±0.7 Ma时受到较年轻的弱热液蚀变的影响,受白云母40Ar-39Ar年龄的限制。另一个贫瘠明矾石的40Ar-39Ar年龄为100.6±2.0 Ma,可能代表了最年轻的热液事件。铁龙南矿床在~120~100ma的长寿命离散热液活动与班公-怒江缝合带的长期构造岩浆事件相一致。铁格隆安离散的浅成热液成矿事件比斑岩成矿事件年轻,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浅成热液矿床类似。铁格隆安的~10 m.y剥露历史比低海拔热带气候区~1–2 m.y.斑岩矿床的典型和快速侵蚀历史要慢,并且在安第斯地区的特定突然抬升脉冲期间。铁龙南的缓慢剥露被认为是西藏中西部白垩纪干旱气候环境、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缓慢抬升条件的综合结果。 实验委托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完成;数据质量良好,样品在环磨机中粉碎,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干燥至-40+60目时过筛。从散装部分中挑选出合适的矿物颗粒。样品用铝箔包裹,并与类似老化的样品和中子通量监测器一起堆放在辐照舱中(Fish Canyon Tuff Sani din(FCs),28.201±0.046Ma)这些样品于2017年7月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核反应堆进行了辐照,辐照地点为8E中通量点的134 MWH。对16个中子通量监测器位置的分析(n=54)产生的J值误差小于0.5%。
杨超, 王立强
浦桑果是一个以矽卡岩为主的高品位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GMB)中唯一的大型铜铅锌钴镍矿床;与该矿床有关的岩浆岩记录较少,其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了该矿床中釜山果黑云母花岗闪长岩(PBG)和釜山果闪长玢岩(PDP)的锆石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数据。 委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完成; 对新鲜岩石样品进行无污染粉碎至200目,用于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值锆石U-Pb定年:将锆石用双面胶粘到载玻片上,盖上PVC环,然后将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充分混合注入PVC环中。树脂完全固化后,将样品靶从载玻片上剥离,研磨抛光,然后在显微镜和阴极荧光摄影下对靶上的样品进行反射光和透射光摄影。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反射光和透射光照片,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锆石测年域。数据结果良好。
李壮, 王立强
甲玛矿区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由三部分组成:1)矽卡岩型主矿体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2)莫古朗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3)象背山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 矽卡岩型主矿体预测资源量主要根据为钻孔工程控制矿体部分进行外推所形成的原334级别的资源量,矿体资源量的估算所采用的小体重、铜品位(0.72%)等数据与矽卡岩型主矿体相关矿石特征保持一致,估算结果为199万吨。莫古朗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北东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3km2,靶区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112922473.2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264351509.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79.3万吨。象背山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南西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2km2,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329733308.3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771905674.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231.6万吨。三个不同矿(化)段估算资源量合计为199+79.3+231.6=509.9万吨。数据结果质量良好,达到了提交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500万吨的目标。
王立强
铁格隆南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的多龙斑岩区。矿化主要由侏罗纪沉积砂岩和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脉的几个阶段组成,侵入时间为123至116 Ma。热液蚀变以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叠加石英-白云母-黄铁矿和黑云母蚀变带为特征。斑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1期)矿化与黑云母蚀变有关。斑岩-黄铜矿-斑铜矿(阶段2)和铜绿石(阶段3)矿化与约121 Ma形成的石英-白云母-黄铁矿蚀变有关。浅成热液成矿作用由黄铁矿明矾石(阶段4)、黄铜矿-斑铜矿-二长岩(阶段5)和田南特-钠玄岩(阶段6)组成,在~116 Ma和~112 Ma处由明矾石-高岭石角砾岩和矿脉组成。流体成分与白云母有关,平均δ18O为8.9‰,δD为−56‰,表明岩浆水来源。与石英脉平衡的流体δ18O组成从6.7‰下降到2.3‰,这可能是水-岩同位素交换的结果。石英流体包裹体δD值介于−50到−84‰部分低于白云母蚀变液中获得的值,这可能是流体包裹体破裂过程中H分馏的结果。超热阶段流体成分平衡与明矾石产率δ18O−1.2至2.7‰,δD−71至−51‰,n=11,与δ18O介于−2.5和2.9‰,δD介于−72和−51‰. 这表明明矾石和Ⅰ型高岭石是岩浆和高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晚期Ⅱ型和Ⅱ型III高岭石(填充明矾石和石英脉)流体δ18O和δD值沿着岩浆和低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之间的混合线绘制,可能是在侵蚀和高原沉降之后。斑岩矿化硫化物1期黄铜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5.8和0.9‰,平均流体δ34SH2S=−2.5‰(n=10),而第2阶段黄铜矿从−8.7至−3‰,平均δ34SH2S=−5.6‰(n=5)。硫化物阶段2的流体δ34SH2S值低于阶段1,表明黄铜矿-斑铜矿矿化形成于比黄铜矿-黄铁矿矿化更高的氧化条件下。明矾石的δ34S值在11到18.3‰(n=8)之间,伴生硫化物4级黄铁矿的δ34S值在−32.2至5.4‰。明矾石-黄铁矿对中的S同位素不平衡可能是由于后期硫化物侵位过程中的快速冷却和逆行S同位素交换。浅成热液矿化硫化物阶段4 S平衡黄铁矿(−14.9至−9.5‰),第5阶段黄铜矿(−11.6至−8.2‰)和第6阶段(−5.4至−2.6‰)显示δ34S值增加,表明超热流体成分向更多还原条件演化。 实验委托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完成,实验数据质量良好。从东西剖面和几个其他钻孔中采集代表性岩芯样本。分离黑云母(n=1)、白云母(n=5)、石英(n=13)、明矾石(n=10)和高岭石(n=12)进行O和H同位素分析,分离明矾石(n=10)、黄铁矿(n=5)和硫砷铜矿(n=4)进行常规矿物S同位素分析;制备了八个抛光薄片,用于黄铁矿(n=16)和黄铜矿(n=10)的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杨超, 王立强
德明顶是一个研究较少的后碰撞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部。本文提供了德明顶黑云母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微量元素数据。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中新世黑云母斑岩的加权平均206 Pb/238 U年龄为20.36±0.46Ma(MSWD=2.6,n=21)。中新世黑云母斑岩具有较高的SiO_2、K_2O和Al_2O_3含量,并表现出类似埃达克岩的特征。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Sr/Y比值,低HREE丰度的分馏REE模式,与HfSE相比在LILE中富集,(87 Sr/86 Sr)I值为0.7059~0.7062,εNd(T)值为−2.35~−1.67,(-206 Pb/204 Pb)I值为18.50~18.55。这些特征与冈底斯带的其他中新世阿达克岩状侵入岩相似。我们认为黑云母斑岩与东部冈底斯带其它中新世含矿岩类侵入岩具有相同的岩石成因,其成因来源于俯冲改造、变质变质的西藏下地壳的重熔和交代西藏地幔的水化镁铁质岩浆的混合。黑云母斑岩中的锆石只有极小的负Eu异常(Eun/Eun*>0.3),具有较大的Ce~(4+)/Ce~(3+)比值(平均值113)、10,000~*(Eun/Eun*)/Y(3.94~8.14>1)、Ce/Nd(9-58,平均值30)、(Ce/Nd)/Y(0.008~0.127>0.003)、Dy/Yb(0.15-0.24,<1);0.3),表明黑云母斑岩具有相对的水化和氧化作用。因此,黑云母斑岩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富集的侵入体,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数据来源: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数据结果良好。
张泽斌, 王立强
本次研究基于对前人资料整理和地球物数据的再解译,识别出具有深部岩体特征的隐伏深成侵入,综合高精度遥感影像提取环形构造重新建了多龙矿集区域成模式。自晚侏罗世始,在羌塘南缘早期弧岩浆作用下,多龙矿集区一带开始发生弧岩浆作用,形成OIB型基性侵入岩,同时深部岩体在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不断上侵,导致铁格山地区和鹫山地区的隆起,伴随形成表岩浆和鹫山地区的隆起。随着浆持续侵位,地表脆性岩石破裂形成围绕深部体发育的一系列环构造和围绕侵入中心的放射状构造,其交切部位形成应力薄弱地带,为后期浅斑岩浆位和成矿提供空间初始条件。 本文所涉及物探及化探内容均委托地质队完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工作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提交多龙矿集区深部找矿靶区。
王立强, 宋扬
对甲玛矿区科研深钻JMKZ-1开展地球物理测井,查明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根据测井曲线划分岩性界面,确定矿(化)体深度和厚度,结合地面物探资料解译深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岩体、矿(化)体及构造的分布特征。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科研深钻JMKZ-1未下套管的1080m以下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测井参数包括三侧向电阻率、极化率、磁化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井温等。通过多种参数相结合,基本查明了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确定了矿(化)体深度和厚度,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从全孔段来看,岩性变化由下向上由花岗斑岩-矽卡岩-硅化角岩变化,含矿性由下部花岗斑岩局部弱矿化-巨厚矽卡岩型矿体-上部局部角岩型矿体。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含矿斑岩由深部向上侵位过程中,在深部斑岩型矿化形成斑岩型矿体或矿化体,向上侵位在和角岩的接触面形成矽卡岩型巨厚富矿体,侵位过程中挤压岩层导致角岩内裂隙发育,含矿热液沿裂隙运移在角岩中形成局部角岩型矿体。
贺日政
数据内容:不同坡度条件下坝体溃决过程中的基本参数数据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基于蒋先刚关于不同底床坡度坝体溃决的物理模型试验,对坝体溯源侵蚀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种溯源侵蚀模式,探究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因子;此外,尝试对每一时刻的溃口下切速率和下游坡脚变化速率进行量化,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下游坡坡角的计算公式,从而实现对溯源侵蚀的计算,为项目后期的计算分析提供基础。
张新华
数据内容:白格堰塞坝基础资料 数据来源:文献检索、实地调查(白格堰塞坝现场)、机构调研(甘孜水文局、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相结合。 采集方式:实地调查中使用相机拍摄现场照片;查阅相关机构馆藏资料获取白格堰塞坝基础资料。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机构调研获取了详实的水文数据,包括在甘孜水文局查取巴塘、岗拖水文站以及坝前水位流量变化情况资料。这些资料将对进一步深入分析青藏高原溃决洪水的分析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
张新华
泛萨赫勒地区地表水体范围及面积数据集包含了泛萨赫勒地区23个国家内地表水体(≥1km2)在21年间的变化情况。首先,基于全球地表水体范围栅格数据集(Global surface water extent dataset,GSWED),通过建立面积大小和观测频率的掩膜排除GSWED原始数据中由于动态阈值所产生的误分类,获取改进后的地表水体数据集。随后,对改进后的地表水体数据进行对象化处理,再结合河网数据(Global River Widths from Landsat,GRWL)以及湖泊数据(HydroLAKES)进行人工修订和整理。最后,基于修订整理后的地表水体数据,统计生成泛萨赫勒地区的水体范围和面积变化数据集。 该数据集为矢量文件(.shp),地理坐标系为WGS84。与原始的栅格数据集相比,该数据集在减少了数据的冗余的同时,将地表水体从像元尺度上升到对象尺度,在地学分析中更具实际意义。数据在空间范围上覆盖了萨赫勒以及西非地区,为该地区的地表水资源评估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吕云哲, 蒋敏, 贾立
在三维空间中综合已揭露浅部地质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部预测,既能深化浅部认识,还能减少地球物理多解性带来的困扰,成为深部成矿预测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以北衙金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通过收集钻孔、勘探线剖面、化探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三维建模平台中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建模结果,综合地表、浅部和深部重力资料,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筛选出隐伏断裂、斑岩体和青天堡组砂岩3 种成矿有利要素,对应建立了成矿有利区三维体模型(sgrid). 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源信息综合方法,对3 种成矿控制要素的有利成矿区域取交集,圈定了万硐山矿段海拔1 100~900 m 内深部靶区,为周边同类型矿段深部靶区预测提供了参考.
周放, 王立强
数据内容:红石岩、一把刀、小岗剑库容曲线及溃口流量过程线数据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通过文献检索,对四个典型堰塞湖进行了数据汇编,包括: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四川德阳市绵竹县小岗剑(上)堰塞湖、四川德阳市绵竹县一把刀堰塞湖。汇编的基本参数包括:坝顶高程、坝高、坝宽等基本参数以及泄流槽参数、堰塞坝级配、库容曲线、溃口流量过程线等参数,并进行了总结分析。可对青藏高原的堰塞湖参数提供参考。
张新华
数据内容:金沙江11.03白格滑坡堰塞湖泄流洪水对下游地区受灾影响考察报告 数据来源:实地调查(路线:巴塘县巴曲河(又称巴楚河)汇口处至梨园水库库区)。 数据质量描述:从受损桥梁、受损乡镇(水文站)和古堰塞湖三方面对金沙江下游地区受灾情况分析。对于受损桥梁,从经纬度、洪痕高程、桥面高程、桥梁类型、冲毁情况等方面进行记录分析;对于受损乡镇、水文站,通过走访调查对河道两岸受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对古堰塞湖,结合实地调查情况以及Google earth地图对古堰塞湖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对于相机拍摄的河滩的卵石和泥沙粒径的级配图,将典型区域内的卵石粒径概化成椭圆状,并提取各不同大小卵石的概化粒径,最后可绘制出卵石粒径级配曲线。
张新华
本课题以西藏重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矿(集)区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深部岩浆、构造、流体蚀变与矿化体系发育特征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有效解剖重点矿区成矿系统结构。重点对形成于洋壳俯冲末期至陆陆软碰撞阶段的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控矿构造与岩浆-矿化-蚀变体系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同时,对其成矿系统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找矿预测示范。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走滑构造转换阶段形成的北衙斑岩铜金成矿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剖,以实现对其成矿过程的精准把握并有效实现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利用传统矿床学与非传统钾、镁同位素等手段分别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岩浆、热液演化-流体运移-金属沉淀机制和成矿流体运移过程进行解剖,建立矿床岩浆-流体演化模式,实现找矿预测。最后,基于甲玛-驱龙矿集区、朱诺、雄村矿集区、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多龙矿集区勘查成果,综合集成各重点矿(集)区成矿系统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形成示范
王立强
数据内容:堰塞坝溃口最终底高程经验公式计算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文献检索建立的包含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数据库。 采集方式:通过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及拟合。 数据质量描述:为了解决堰塞坝溃口最终底高程赋值的问题,基于收集的堰塞坝数据库中的坝高和溃口深数据,结合Briaud于2008年提出的漫顶溃决堤坝坝体侵蚀度分类方法,将堰塞坝分为高、中、低三类侵蚀度,并对不同侵蚀度堰塞坝的坝高及溃口深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出不同侵蚀度堰塞坝溃口深经验公式,进而对堰塞坝溃口最终底高程进行确定。
张新华
该数据集包含2013年至2020年间逐年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NPP-VIIRS夜光数据影像。基于国家极地轨道(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 NPP) 卫星可见光近红外成像辐射计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VIIRS)月平均夜光影像数据,将生物量燃烧引起的不稳定夜间灯光从人类活动引起的稳定夜光信息中分离后,合成得到逐年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数据空间分辨率为500 m,栅格数据类型为Geotiff。栅格像元值为辐亮度,单位为10−9 W∙cm−2∙sr−1。该数据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夜光影像在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对小规模的、零散分布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城镇信息识别能力,可进一步应用于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的人类活动相关研究。
袁笑甜, 贾立, 蒋敏
基于对矿床蚀变、矿化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背景、地球物理测量、高光谱测量等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铁格隆南、甲玛、北衙、朱诺、扎西康-错那洞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其中地球化学模型涉及数据均为业内认可的实验室完成,地球物理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所建立的矿床勘查模型可以较好地指导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为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立强
该数据集包含1992年至2020年间逐年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夜光辐亮度数据影像。数据集通过建立DMSP-OLS夜光遥感数据DN值和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辐亮度对应关系校正1992年至2013年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遥感影像数据,并基于NPP-VIIRS夜光数据模拟合成2013年以后的DMSP-OLS稳定光夜光数据构建而成。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约1km),数据类型为GEOTIFF。栅格像元值为辐亮度,单位为10−9 W∙cm−2∙sr−1。该数据集可用于赤道北部非洲与萨赫勒地区的人类活动相关研究,如人类活动时空变化分析。
袁笑甜, 贾立, 蒋敏
数据内容:基于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堰塞坝特征规律统计分析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文献检索建立的包含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数据库。 采集方式:通过excel、origin等数据分析软件及绘图软件对堰塞坝数据库基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质量描述:基于建立的大型堰塞坝数据库,对国内外堰塞坝的分布、诱因、寿命、形态、溃决等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一些特征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如堰塞坝地质成因和寿命关联性分析、堰塞坝诱发因素和地质成因关联性分析。
张新华
西藏甲玛斑岩型铜矿区由于正在进行的开发工作和自身复杂陡峭起伏的地形条件,导致野外施工极其困难且干扰较大。本文尝试使用大功率张量CSAMT技术,探索该方法在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和强干扰地区应用情况,验证该技术在矿区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是否可行。试验表结果明,大功率张量CSAMT系统提供的大电流,既大幅提高了信噪比,又保证了大收发距下获取有效信号,同时张量数据较好地刻画了深部地质体的各向异性。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当发射电流达到60A,收发距为25km左右仍可保证接收到足够强的电场信号,能够保证测深曲线无近场效应、可以使有效探测深度达到3km。二维反演结果与钻探成果大致吻合,表明大功率张量CSAMT技术能够获得接近真实的地下电性结构特征。本项试验研究综合表明该方法在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和强干扰矿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这项研究不仅对青藏高原找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其他地区深部矿产勘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贺日政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13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结合矽卡岩成矿模型,通过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结合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特征,预测了甲玛矿区的矽卡岩有利成矿区和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参考。
贺日政
数据内容:包含全球1230个堰塞坝案例的大型数据库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对于历史发生的堰塞坝案例从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定性描述包括国家、堰塞坝名称、形成时间、滑坡类型、诱发因素、坝体类型、溃决机理等;定量描述包括滑坡方量、堰塞坝方量、坝高、坝长、坝宽、堰塞湖长、堰塞湖容积、堰塞坝寿命、溃口深度、溃口顶宽、溃口底宽、溃决时间、洪峰流量、伤亡人数等。
张新华
数据内容:本数据以2018年白格滑坡为例,进行了典型滑坡堵江数值模拟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中科院山地所开发的Massflow)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jpg及视频gif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成果:以最新的堵江滑坡为案例进行典型滑坡堵江数值模拟,将对类似地层和坡体结构发育而来的深切河谷区域的堵江滑坡灾害效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徐奴文
数据内容:本数据为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进行的碎屑流与梳子坝相互作用的模拟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揭示了碎屑流冲击梳子坝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阶段:初始冲击阶段、抬升阶段、堆积阶段和沉积阶段,分析了不同相对柱间距的梳子坝对不同形状颗粒的拦截效率。
徐奴文
数据内容:本数据包含以2018年白格滑坡为例,进行的碎屑流沿斜坡向下运移堆积过程的模拟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及视频gif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成果:以最新的堵江滑坡为案例进行碎屑流沿斜坡向下运移堆积过程的模拟,将对类似地层和坡体结构发育而来的滑坡灾害效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徐奴文
本数据集为非洲萨赫勒地区1990-2020年每5年1期的30m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产品。该产品基于一套集合机器学习和多元数据融合的土地覆盖分类协同框架,利用谷歌地球引擎 (GEE) 云计算平台,将监督土地覆盖分类和现有多个主题土地覆盖图融合生产而成。分类体系采用FROM_GLC分类体系,包括耕地、森林、草地、灌丛、湿地、水体、不透水面和裸地共8大类。该数据集经过大量萨赫勒区域全季节样本验证,数据集整体准确率在75%左右,变化区域检测的准确率在70%以上,也与粮农组织和现有的土地覆盖图有很好的相似性。该数据集可为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
俞乐
冰川物质平衡是表征冰川积累和消融量值的重要冰川学参数之一。冰川物质平衡是联系气候和冰川变化的纽带,是冰川对所在地区气候状况的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的物质收支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物质上的收支变化又可以引起冰川运动特征及冰川热状况的改变,进而导致冰川末端位置、面积和冰储量的变化。监测方法即在冰川表面设置固定标志花杆,定期监测冰川表面相对于花杆顶点的距离,以计算冰雪消融量;在积累区定时定点开挖雪坑或钻孔取样,测量雪层密度,分析雪-粒雪-附加冰层位特征,计算雪层积累量;再将单点监测结果绘到大比例尺冰川地形图上,按净平衡等值线法或等高线分区法计算整条冰川的瞬时、季节(如冬季和夏季)及年度的物质平衡分量。该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及天山地区不同代表性冰川年物质平衡数据,单位为毫米水当量。
邬光剑
数据包含珠西沟冰川径流的钾、钠、钙、镁、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等指标,涵盖了大部分无机溶解组分。上述阴阳离子分别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等仪器测得,检测限低于0.01mg/L,误差低于10%;本数据可以用于反映珠西沟流域硫化物氧化、碳酸盐岩溶解和硅酸盐岩风化等化学风化过程对河水溶质的贡献,进而精准计算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和硅酸盐岩风化速率,最终为评估冰川作用对岩石化学风化及其碳汇效应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邬光剑
冰川是西部山区河流的补给水源,是西部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工、农、牧业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冰川既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又是山区形成严重自然灾害的发源地,如突发性冰湖溃决洪水、冰川泥石流和冰崩等。冰川水文监测是研究冰川融水特征、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冰川表面消融与径流关系、冰面产流和汇流过程、及冰川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诱发的洪水和泥石流计算和预报的基础。目前主要以在流域出山口建立水文监测站,开展实地监测为主。本数集为4条代表性冰川的月值径流数据 (珠西沟冰川、帕隆4号冰川、老虎沟冰川、七一冰川)。通过雷达或压力式水位计测量冰川融水相对水位变化,通过实地径流断面测流与相对水位建立径流曲线,计算每条冰川的径流总量,径流单位为m3/s。
杨威, 李忠勤, 王宁练, 秦翔
数据内容:堰塞坝溃决水位、流速监测及弗劳德数与流量过程分析数据。 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主要在四川大学、成都市儒仪仪器有限公司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高速摄像机、波高仪、电子测压管、压力传感器、机械计时器等。采集时间为2021年。 采集方式:通过多部高速摄像机、波高仪、总水头压力传感器、机械计时器等仪器观测野外大比尺堰塞坝溃决试验过程。 数据质量描述:在野外试验中布置相关传感器,并进行实时过程动态观测,共观测了6个大比尺试验工况,包括400个点位的水位及流速观测,进而通过流速与水位计算弗劳德数及流量过程并分析。
牛志攀
数据内容:堰塞坝溃决渗透浸润线坐标监测及渗透浸润程度分析数据。 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地点为四川。主要在四川大学、成都市儒仪仪器有限公司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高速摄像机、波高仪、电子测压管、压力传感器、机械计时器等。采集时间为2021年。 采集方式:针对室内试验,通过电子测压管、压力传感器、高速摄像机观测堰塞坝溃坝过程中渗透发展演进过程。 数据质量描述:执行不同结构堰塞坝稳定性模型试验在室内试验开展,按照14个工况要求级配将堰塞坝体堆筑在水槽底板上,多部摄像机布置观测,清水流入水槽冲刷堰塞坝直至溃坝结束过程中,观测浸润过程坐标,记录过程中浸润坐标随时间变化过程。
牛志攀
数据内容:三江流域堵江滑坡空间分布、发育机理以及点数据库 采集方案:首先开展GoogleEarth遥感解译,然后进行野外现场验证,结合现场验证完善解译标志后再进行详细解译,并采集包括滑坡源区、运动区、堆积区在内的规模和各项地貌数据,然后再针对堵江滑坡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揭示三江流域堵江滑坡工程地质分类和成因机制。 采集地点:青藏高原三江地区、四川大学 采集时间:2018.10.01-2021.10.31
邓建辉, 赵思远
“西南高山峡谷哺乳动物物种与分布数据库”包含横断山区哺乳动物名录、物种保护信息和国内分布信息。名录包含科名、属名、物种名;保护信息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021)、CITES附录(2019)、IUCN红色名录(2021)、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21);分布信息包括是否为中国特有种和物种在国内分布的省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项目执行期采集的标本、拍摄的红外相机照片、文献等。数据质量可靠。该数据库可为西南高山峡谷地区哺乳动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李权
以甲玛-驱龙矿集区为例的典型矿集区,依据实际地质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于3千米以浅的深部找矿的主被动源电磁/地震学联合探测技术体系。主被动源电磁学探测结果得到了钻孔岩芯物性、3千米科钻测井及巷道激电等手段资料验证。此外,在甲玛矿集区则古浪岩体前期验证的基础上,初步标定莫古朗目标靶区1处和隐伏矿体区1处。利用被动源电磁学探测与短周期密集台阵噪音面波层析成像共同揭示甲玛-驱龙矿集区间存在一个超过甲玛矿集区地球物理异常规模的高阻高速异常体(暂定义为为牧场岩体)。结合上游项目成果,以及甲玛、驱龙矿集区与岩石地球物理模型,具备斑岩型成矿的特点。驱龙与甲玛及之间在深部5km以下发现的多个高导体,它为上部岩体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因此,甲玛-驱龙矿集区具备一个大型资源基地潜力条件。由被动源地震学观测获得的浅部、地壳尺度S波速度结构以及接收函数综合分析,甲玛、牧场和驱龙三个大型岩体具有共同的深部成矿背景条件。即以北纬29.5°为界,南部地壳结构复杂,莫霍倾角较大,双莫霍现象明显;北部地壳内部结构简单,莫霍较为平坦。南部由于受到碰撞作用强烈,壳内结构变化明显。在北部区域莫霍下方有明显一个界面。结合已有的资料综合推测甲玛-驱龙矿集区位于印度岩石圈地幔与其地壳差异解耦的关键部位。
贺日政
本数据库为西南高山峡谷种子植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集,包含本区域近8,300种植物的1977年至2018年的34,696条分布记录。本数据库的物种分布信息主要获取自野外第一手数据及国内著名植物相关网站,如横断山维管植物。此数据主要涉及本地区植物的物种名、科属名、经纬度、海拔及其生境等信息。此数据可用于探讨西南高山峡谷的植物区系、区划,亦为西南地区乃至东亚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航
本数据库为西南高山峡谷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包括本区域近300种两栖爬行动物的9544条分布记录。本数据库的物种分布信息主要获取自野外第一手数据及国内外著名动物网站,如物种2000。此数据主要涉及本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名、目科属名、省市县、小地名、经纬度、海拔等信息。此数据可用于探讨西南高山峡谷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区划,亦为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建平
本项目已产生的数据如下所述: 1、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数据; 2、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 3、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主微量数据; 4、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绿泥石、绿帘石原位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5、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矿物电子探针数据; 6、 项目组野外测试的短波红外光谱和X荧光元素分析数据; 7、 项目组野外实测音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和宽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 以上数据采集地点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其中物探数据包括朱诺矿区及周边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和朱诺矿集区及周边区域宽频大地电磁测点数据,以及由这些数据反演获得的三维电性结构模型。这些数据采集于2019年7月~10月,采集地点为朱诺矿区及其周边的冈底斯中段区域。本次大地电磁测深法(MT)利用频率成分丰富的天然交变电磁场作为场源,探测近地表到地下数百公里的深度范围的地球电性结构与深部过程。宽频及音频MT数据质量按照《DZT 0305-2017天然场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执行。宽频及音频MT数据采集皆采用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MTU-5A系列大地电磁测深仪。其中,宽频MT数据采集频率范围为320~0.001 Hz,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20 h,音频MT数据采集频率范围为10000Hz~1s,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不少于1 h。全部测点的野外布极方式均为真北方向。野外采集到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文件,首先采用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域信号,然后再利用Robust估计或者远参考道技术计算电磁场的互功率谱,最后经编辑得到满足要求的阻抗张量及其视电阻率、相位等信息。在进行反演之前,MT阻抗数据需要进行详细的维性和构造走向分析。三维反演使用所有测点的未旋转的阻抗张量的对角和反对角的元素,即Zxx & Zyy 和 Zxy & Zyx,分别设置7.5%-10%的误差门限。 短波红外光谱和X荧光元素分析数据均采自朱诺矿集区的北姆朗、次玛班硕矿床。红外光谱数据使用美国ASD公司TerraSpec® Halo全光谱范围红外矿物分析仪获得。X荧光数据使用美国赛默飞(Thermo Scientific Niton)新一代NITON XL3t 950便携式XRF元素分析仪获得。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综合研究的绿泥石、绿帘石、岩体样品等均采自冈底斯中段的北姆朗、次玛班硕、日木巨错、落布岗木、芽瓦夹格等矿床。综合研究获得的绿泥石、绿帘石微量元素数据、岩体主微量和Sr-Nd-Pb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数据、锆石Hf同位素数据、矿物电子探针数据均是在国内外具有相关资质的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塔斯玛利亚大学国家矿床研究中心(CODES)、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武汉上谱分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荟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数据质量可靠。使用的仪器包括AnlyitikJena PQMS Elite型 ICP-MS及与之配套的ESI NWR 193 nm 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激光剥蚀多接收杯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ICP-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ISOPROBE-T热电离质谱仪(TIMS)、EPMA-1600。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冈底斯中段斑岩成矿系统深部预测评价与找矿示范数据集为科研工作者研究冈底斯斑岩铜矿成因机制和勘查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在指导冈底斯中段找矿突破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郑有业, 吴松, 尹曜田
该数据为九寨沟日则泥石流的DO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对同轴获取的光学影像采用Pix4d mapper进行处理,制作了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分辨率为0.2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日则泥石流沟的DE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获取,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去除植被后生成的DEM数据,能得到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与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据采用芬兰 Arttu Soininen 工程师开发的TerraSolid软件,通过形成宏命令经点云去噪、滤波、分类后,获取研究区真实地表点云数据,进而利用分类出的地面点构建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平均密度优于50点/m2,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0.5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西番沟泥石流的DO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对同轴获取的光学影像采用Pix4d mapper进行处理,制作了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分辨率为0.2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西番沟泥石流的DE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获取,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去除植被后生成的DEM数据,能得到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与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据采用芬兰 Arttu Soininen 工程师开发的TerraSolid软件,通过形成宏命令经点云去噪、滤波、分类后,获取研究区真实地表点云数据,进而利用分类出的地面点构建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平均密度优于50点/m2,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0.5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甘沟泥石流的DOM数据;采用飞马V10无人机搭载RIEGL VUX-1LR机载激光雷达系统对同轴获取的光学影像采用Pix4d mapper进行处理,制作了正射影像图;正射影像图分辨率为0.2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该数据为九寨沟甘沟泥石流的DEM数据,通过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去除植被后生成的DEM数据,能得到真实的地表形态为泥石流物源的识别与计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据采用芬兰 Arttu Soininen 工程师开发的TerraSolid软件,通过形成宏命令经点云去噪、滤波、分类后,获取研究区真实地表点云数据,进而利用分类出的地面点构建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的激光点云数据平均密度优于50点/m2,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为0.5m,坐标系为CGCS2000国家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于机载LiDAR数据开展泥石流物源识别与计算工作,根据物源所处的位置以及在山体阴影图像上的色彩及纹理差异,将物源分为崩滑物源、坡面物源和沟道物源并建立各类型物源的机载LiDAR识别标志与遥感解译方法,为泥石流物源的精确计算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进一步服务于泥石流的防治与风险评价。
董秀军
本数据集是以UEA-CRU与UDEL提供的长时间尺度(1901-2016年)温度计算的冻结指数作为输入数据,通过Stefan经验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冻结深度,并插值模拟输出的30年尺度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是以UEA-CRU与UDEL提供的长时间尺度(1901-2016年)温度计算的冻结指数作为输入数据,通过Stefan经验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冻结深度,并插值模拟输出的30年尺度平均土壤冻结深度数据集。
刘磊, 罗栋梁, 王磊
专题组于2019年10月24日、2021年6月9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的迫隆沟、天磨沟、古乡沟泥石流沟进行了无人机飞行作业,生成了示范区泥石流沟的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表面模型(DSM);于2020年在波密县卡达村进行作业,生成了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表面模型,数字正射影像(DOM)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于2021年6月9日在古乡沟再次作业,得到实景三维模型与数字表面模型。上述产品的空间分辨率在0.1米左右,主要加工方式如下: (1)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实景三维建模方法,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获取丰富的纹理信息,生成密集的三维点云,结合自动化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得到真实的三维场景。 (2)对得到的三维模型进行空洞修补和滤波等优化处理,有效填补了三维模型中的水体空洞。 (3)基于三维建模,在CC中可以直接生成示范区的DSM数据。 (4)使用MapMatrix对DSM进行多边形内插,抹除植被等地物的高度,得到DEM数据。 (5)通过刺点操作,对三维建模精度进行优化。
黄方, 彭书颖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采用新方法定量重建获得的末次冰盛期以来青藏高原不同样点的植被变化数据。首先收集、整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17个植被带1802条现代孢粉数据作为训练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基于孢粉数据重建青藏高原植被的模型,该模型预测现代孢粉样点的植被时,与实际植被对比,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76%)。与传统的生物群区化法相比,新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基于孢粉数据预测青藏高原现代植被的准确性更高。随后,将新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用于青藏高原51条孢粉化石序列的古植被重建。用贝叶斯方法重新建立各孢粉化石序列的深度-年代模型,并用线性插值方法获取500年间隔的孢粉化石数据。最终用随机森林模型重建出青藏高原22000年以来500年间隔的植被时空格局变化。本数据可以为理解过去高寒植被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的影响提供证据,为气候模拟提供边界条件。
秦锋, 赵艳, 曹现勇
岩浆混合作用的研究对揭示壳幔相互作用,探讨成岩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甲玛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为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区内的中酸性岩浆岩中普遍发育暗色包体,对其中的暗色包体中的闪长质包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及U-Pb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研究以期查明岩石成因,为岩浆混合作用和成矿作出启示,完善甲玛成岩成矿模型。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是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完成,锆石U-Pb 同位素定年是在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床地球化学微区分析室完成,同位素定年所采用的激光剥蚀系统为美国产Geolas193 准分子固体进样系统,ICP-MS 为美国生产的THermo Fisher X SeriesⅡ型四极杆等离子体质谱仪。数据质量良好。
张泽斌, 王立强
1) 数据内容包括: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源区岩体结构面高速摩擦试验数据、高速远程滑坡滑体碎裂化物理模拟试验数据、典型滑坡流通区滑带高速环剪试验数据、滑坡堆积区细颗粒迁移及反序物理模拟试验数据、高速远程滑坡数值模拟系统及测评数据。 2)数据来源与加工方法:试验数据采集。 3)数据质量描述:较好-一般。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地区高速远程岩质滑坡启动、运动和堆积机制,模拟滑坡运动全过程。
文宝萍
数据集包含如下信息: 1、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数据谱数据; 2、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全岩和单矿物Sr-Nd-Pb-Hf-S-Pb-H-O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 3、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Rb-Sr、Sm-Nd同位素数据; 4、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绿泥石等主微量元素数据; 5、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及显微测温数据; 6、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矿物原位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 7、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岩矿石地球化学数据; 8、 通过第三方检测产生的云母的40Ar/39Ar数据; 9、 项目组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西藏重点矿区蚀变-构造填图数据; 10、项目组野外实测宽频带地震观测数据、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数据,及提取的接收函数数据; 以上数据采集地点为西藏和云南地区。主要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武汉上谱实验室、南京大学矿床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矿物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澳实分析检测广州有限公司、北京科荟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和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等实验室完成测试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agilent7500a-ICP-MS仪器、Redmond Photon Machines Analyte G2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Rigaku RIX 2000 spectrometer X荧光光谱仪、JEOL JXA-8100 电子探针、Shimadzu Sequential 1800 spectrometer X荧光光谱仪、Obitraq Fusion高通量质谱测序仪、JEOL JCXA-733电子探针、Finnigan Triton热电离质谱仪、Argus VI惰性气体质谱仪、HORIBA XPLORA PLUS 型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CAMECA IMS-1280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GV-5400质谱仪,JEOL8800M电子探针,Rigaku RIX 2000 spectrometer X荧光光谱仪、Nu Plasma II MC-ICP-MS、Zeiss V16、V20体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COMPexPro 102 ArF 193 nm准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光学系统组成、WSP-1型光谱仪、Photon Machine公司的 Analyte HE仪、compex102F 193nm准分子激光器、Axios PW4400 X射线荧光光谱仪、Perkin-Elmer ICP-MS仪器、Finnigan MAT‐262热电离质谱仪(TIMS)、ELEMENT-2质谱仪、JEOL-JXA-8230M电子探针、TJAX系列ICP-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MC-ICPMS)等。采集时间为2018-2021年。
郎兴海
取自青藏高原周边区域的新生代陆相化学风化记录对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化学风化-全球变冷”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红柳沟剖面(54-26 Ma)、西宁盆地谢家剖面(52-2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46.6-36 Ma)的早新生代沉积物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分析的结果,由此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缘早新生代(54-26 Ma)综合的化学风化历史。其中,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仪(布鲁克 D8+)对红柳沟剖面315件、谢家剖面131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30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分析的工作;利用Labs 公司 Prodigy-H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以及美国 Thermo-elemental公司 X-7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ICP-MS)对红柳沟剖面310件、谢家剖面120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01件粘土矿物样品开展了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工作;利用普析通用 TU1901 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红柳沟剖面835件样品进行了赤铁矿含量的测试工作。通过粘土矿物组合(即(伊蒙混层+蒙脱石)/伊利石)、元素地球化学结果(如CIA)和赤铁矿含量重建的区域化学风化强度呈现出长期的降低趋势,与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类似,从而表明全球温度是区域早新生代化学风化的主控因素。
方小敏, 韩文霞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1:25万重大工程扰动灾害数据。对于灾害解译范围,线路工程(国道、高速、铁路、电网工程)及水电工程,以工程两侧第一分水岭为界;矿山、油田和口岸工程,以距离工程1km为界。工程扰动灾害划分为两类:①由工程建设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②可能影响工程的自然灾害,规定上述解译范围内的所有自然灾害均属于第②类工程扰动灾害。其数据包含滑坡的位置、长、宽、高差、分布高程、成因类型、诱发因素、发生时间、岩性等要素及灾害相关工程及工程建设年份等。依据Google earth影像及1:50万地质图解译全区工程扰动灾害,共解译了6176个灾害点;主要利用Google earth进行扰动灾害解译,同时结合野外考察验证解译结果,利用ArcGIS生成灾害分布图件;数据来源于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原始数据精度高,在灾害文件生成过程中严格按照解译规范,并有专人审查,数据质量可靠;依据所收集数据可进行研究区灾害风险分析,为已建工程的顺利运行和未建/在建线路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祁生文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是邦铺矿床不同类型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数据和计算结果,是斑岩成矿系统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于野外钻孔样品采集,磨制探针片后,选择典型样品点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相关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按照典型样品采集,样品测试参考实验室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数据成果最终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邦铺矿区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初步揭示黑云母的勘查指示意义,有助于最终构建指针矿物勘查评价模型。
林彬, 唐攀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是甲玛矿区矿床不同类型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数据和计算结果,是斑岩成矿系统不同产出状态磁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于野外钻孔样品采集,磨制探针片后,选择典型样品点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相关成分及地球化学特征。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按照典型样品采集,样品测试参考实验室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数据成果最终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并经过同行评审。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磁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初步揭示磁黄铁矿与金矿化的耦合关系以及勘查指示意义,有助于最终构建指针矿物勘查评价模型。
林彬, 杨阳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涉及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结构解剖以及重点钻孔地质编录信息,各个矿体详细蚀变和矿化特征,以及科学深钻和深部资源探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其是对深部资源探测技术方法的总结和凝练,并已通过专家评审验收。2)数据来源及加工:其中,施工钻孔地质信息主要来源野外详细地质编录。钻孔准确矿化信息,来源于岩石基本分析数据。CSAMT数据来源于其他课题实测数据。指针矿物来源实验室分析检测。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受实验室内外检质量检验,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其他室内研究数据(电子探针数据)则严格参考测试要求和规范,符合质量要求。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深部资源定位预测方法,有效预测深部高品位资源,同时,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区域勘查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林彬
1)数据内容:本次报告数据主要包括甲玛矿区典型钻孔的热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其是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典型剖面的系统高光谱测量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一线仪器的直接测量。其中,短波红外波谱数据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4光谱仪进行测量,热红外波谱测量使用美国Agilent 4300热红外波谱仪。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光谱数据测量均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并采用The Spectral Geologist™ (TSG光谱地质专家)分析软件结合镜下鉴定分析处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高光谱数据是对甲玛厚大矽卡岩矿体光谱数据的系统总结,建立了典型的光谱勘查模型,有助于运用于类似矽卡岩矿床的勘查和评价。
林彬, 代晶晶
1)数据内容:甲玛矿区地质、构造和蚀变信息,是基于甲玛矿区露天采坑揭露的典型地质信息,绘制的图件。2)数据来源及加工:地质数据来源野外一线地质填图,具体填图内容涉及构造解译、蚀变分带以及矿物分带,裂隙产状绘制等多种信息,最终良好地揭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蚀变与矿化的耦合关系。3)数据质量评述:数据经过室内审校,并重新整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南坑矿段详细揭示滑覆构造体系中多期次褶皱变形对矽卡岩型蚀变和矿化的控制机制。铅山矿段则重点揭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接触界限矽卡岩的空间分布关系以及褶皱变形和岩体侵位的控制机制。
林彬, 唐攀
1)数据内容:本次数据是关于甲玛矿区典型钻孔(含3000m深钻)的热红外和短波红外光谱数据报告,是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典型剖面的系统高光谱测量数据。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一线仪器的直接测量。其中,短波红外波谱数据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4光谱仪进行测量,热红外波谱测量使用美国Agilent 4300热红外波谱仪。3)数据质量评述:其中,光谱数据测量均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并采用The Spectral Geologist™(TSG光谱地质专家)分析软件结合镜下鉴定分析处理。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高光谱数据是对甲玛厚大矽卡岩矿体光谱数据的系统总结,建立了典型的光谱勘查模型,有助于运用于类似矽卡岩矿床的勘查和评价。
林彬, 代晶晶
1)数据内容:本次数据是甲玛3000m科学深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主量+微量)及质量评述报告,是对3000m科学深钻详细矿化信息的数据揭示。2)数据来源及加工:数据来源野外钻孔直接的样品采集,切割、破碎、粗磨,并在实验室完成最终分析。3)数据质量评述:样品采集完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样品测试参考国家地球化学分析规范和技术要求,经过内检和外检,并最终报告通过专家评审验收。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矿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是对甲玛科学深钻数据的系统总结,有助于建立了典型的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林彬
1)数据内容:该数据主要为西藏甲玛矿区3000m科学深钻施工所涉各项设备及技术参数信息,包括施工设计、钻孔结构、施工流程以及质量安全保障等内容。该项数据是青藏高原固体矿产勘查首个3000m科学深钻的野外一线数据,是对高寒缺氧地区科学深钻施工技术的总结和提升的一线资料,支撑了深地探测项目其他科学深钻的实施。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次报告中数据,是项目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深钻实施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密切合作和研讨下,并结合甲玛矿区实际地质情况以及2019-2020年实际施工过程中第一手数据总结凝练而成。3)数据质量评述:该报告中数据均来源于野外一线数据资料,并通过了项目组及专家评审验收。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甲玛科学深钻施工技术成果,是对青藏高原固体矿产首个3000m科学深钻施工技术的精细总结,也是其他深地项目深钻实施的参考标准。同时,也为后续深部资源探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林彬, 唐菊兴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区域2016-2019年0.02° x0.02°地表反照率日变化产品。采用耦合地形因子的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的BRDF模型(Extended Multi-Sensor Combined BRDF Inversion model (EMCBI)),并引入先验知识进行质量控制,联合极轨卫星数据MODIS反射率和静止卫星葵花8-AHI地表反射率数据反演时空连续的日分辨率的高精度BRDF/反照率。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MOD09GA、MYD09GA)和AHI天顶反射率数据集为官方网站下载,以5天为周期合成日分辨率BRDF,进而估算日内变化的反照率,其中,黑空反照率的太阳入射为北京时间8:00-18:00逐小时的入射(UTM time zone 8)。经过验证评估,日内变化的反照率更能有效捕捉反照率的日变化,可有效支撑青藏高原地区辐射平衡、环境变化研究。
闻建光, 游冬琴, 唐勇, 韩源
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区域2002-2020年日分辨率0.00425° x0.00425°地表反照率产品。基于MODIS反射率数据,采用耦合地形因子的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的BRDF\反照率模型,并引入先验知识进行质量控制,反演时空连续的日分辨率的高精度BRDF/反照率。MODIS地表反射率数据(MOD09GA、MYD09GA)集为官方网站下载,以5天为周期合成日分辨率BRDF,进而估算日分辨率的反照率,其中,黑空反照率的太阳入射为当地正午时太阳入射。经过验证评估,满足反照率应用精度要求,相较于同类产品在山区站点的验证精度更高,且时空连续性更好。可有效支撑青藏高原地区辐射平衡、环境变化研究。
闻建光, 游冬琴, 唐勇, 韩源
数据集为中国逐月潜在蒸散发,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1990.1-2020.12(将每年更新),单位为0.1mm。该数据集是基于中国1km逐月均温、最低温、最高温数据集(本站已发布,Peng at al. 2019),采用Hargreaves潜在蒸散发计算式得到(Peng at al. 2017)。公式如下: PET = 0.0023 × S0 ×(MaxT − MinT)0.5 ×(MeanT + 17.8), 其中,PET为潜在蒸散发,mm/月;MaxT、MinT、MeanT分别为月最高温、最低温、均温;S0为到达地球大气层顶的理论太阳辐射,根据太阳常数、日地距离、儒略日、赤纬等计算得到。 为便于存储,数据均为int16型存于nc(NETCDF)文件中。nc数据可用ArcMAP软件打开制图,并可用Matlab、R软件提取处理。
彭守璋
根据任务分配,“复杂山区泥石流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课题组研制了泥水位、地声等系列泥石流灾害多指标智能预警监测设备样机,并于2019年10月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境内G318国道沿线古乡沟、天磨沟及培龙沟开展样机示范应用。所提交数据为古乡沟、天磨沟及培龙沟部署的泥石流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具体包括地声设备监测数据、降雨量监测数据和泥水位监测数据。所提交专业设备监测数据,一定程度上对古乡沟、天磨沟及培龙沟泥石流灾害的孕育、发展和形成各阶段演化特征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董翰川, 郭伟
该数据为使用购买的示范区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基于立体像对匹配方法生成对泥石流沟区域的大范围DSM数据。加工方法如下: (1)由于原始影像中存在大量云层和阴影噪声,本研究运用IDL语言进行开发,制作形成专用于多云山区的卫星影像的去噪和信息补全程序。 (2)将正视校正影像作为左影像,前视校正影像为右影像,使用ENVI进行DSM的生产。 (3)使用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选定至少4个典型的地面控制点对进行地理校正,确保地理坐标误差在1″的量级。 (4)使用交叉熵,均方根误差和面误差信息熵作为精度评价指标,与经原始数据得到的DSM进行对比,验证处理后的DSM成像精度得到提升。
黄方, 彭书颖
本数据集的制备是基于提出的针对藏东南冰川地区的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降尺度方法,通过分析全天候地表温度与其时空影响因子高程、地表覆盖类型、植被指数、积雪指数、地表反射率等数据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全天候地表温度的降尺度模型,将全天候地表温度产品的空间分辨率由1 km提升至250 m。通过地面站点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降尺度地表温度在站点处的RMSE白天与夜间分别为2.25 K、2.16 K左右,较原始1 km地表温度产品精度提升约0.5 K。图像质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降尺度地表温度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细节热信息,而且在空间格局和幅值上与原始1 km地表温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本数据集对藏东南冰川地区高分辨率全天候地表温度生成和灾害监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周纪, 黄志明, 钟海玲, 唐文彬
2019-2021年的复杂山区泥石流、堰塞湖沉积物测年数据。数据采集地点为青藏高原东缘、南缘等区域泥石流易发的复杂山区。主要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分析测试中心等完成实验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Risø TL/OSL–DA–20全自动释光仪等。建立了典型复杂山区泥石流沉积物年代数据集,定量研究了复杂山区泥石流沉积物的形成年代,确定了复杂山区的古泥石流灾害活动历史。
胡桂胜
易贡藏布下游水文观测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易贡藏布下游水深及水温小时监测数据,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数据来源为安装在易贡湖下游基岩上的HOBO水位计采集得到,HOBO水位计为压力传感式水位计,每小时采集存储一次,水深及水温数据均为每小时均值,其中需特别注意测量获得的水深数据为压力数据,转换为水深数据时应扣减测点当地大气压。该数据质量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记录易贡藏布水位年内变化,并通过控制关键河道最终达到反演径流过程的目的。
侯伟鹏
波密县天摩沟地面气象数据是由布置在帕隆藏布流域天摩沟中游的气象监测点采集获得的,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天摩沟雨量和气温观测数据,雨量数据通过HOBO雨量计采集得到,HOBO雨量计为翻斗式雨量计,每0.2mm降雨量记录为一次事件,输出记录的事件次数,事件次数乘以0.2mm即为雨量值;气温由数据记录仪中内置的一个10位分辨率温度传感器测量,采集方式为每小时采集存储一次,可以获得气温小时均值。该数据质量可靠、精度较高,可用于反映天摩沟雨量和气温实时变化动态,监测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预报该地区未来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侯伟鹏
该数据集记录了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内(33°23.42′ N, 79°42.18′ E, 4270 m asl)2019-2020年的气象数据,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天。包含如下基本参数:气温(℃)、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气压(hPa)、降水量(mm)、水汽压(Kpa)、向下短波辐射(W/m²)、向上短波辐射(W/m²) 、向下长波辐射(W/m²) 、向上长波辐射(W/m²) 、净辐射(W/m²)、地表反照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观测仪器的传感器型号:大气温度和湿度:HMP45C;降水:T200-B;风速和风向: Vaisala 05013;净辐射:Kipp Zonen NR01;气压:Vaisala PTB210;土壤温度:109温度探头;土壤含水量:CS616。数据采集器:CR 1000。原始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为30 min。 该数据可供从事气象、大气环境或生态等研究的科研人员使用。
赵华标
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可以准确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目前,基于SPOT/VEGETATION以及MODIS等卫星遥感影像得到的NDVI时序数据已经在各尺度区域的植被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检测、宏观植被覆盖分类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藏东南1KM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是在MODIS(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16天1KM地表反射率数据(MOD13)基础上,采用最大值合成法生成的2000年以来的月度植被指数数据集。该数据集有效反映了藏东南地区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植被覆盖分布和变化状况,对植被变化状况监测、植被资源合理利用和其它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月度NDVI数据为每月NDVI数据数值的最大值,数据获取时间为2000年2月—2018年12月。下载的数据为GRID格式,空间分辨率为1km。
王浩
本数据为通过自动化雨量站、泥位监测仪、撞线传感器测量产生的中季节海泥石流综合监测数据集(2021年)。以上数据采集点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景区中季节海泥石流监测点。监测数据主要在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完成数据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DD-YLJ-001自动化雨量站、DD-NWJ-001泥位监测仪。数据通过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采集时间为2021年。
张群
基于可见光的靶标监测科学数据,来源于应用示范点迫龙沟和卡达村沟以及样机研发地,通过海康摄像机设备进行采集,数据主要内容是监测现场靶标的倾倒、人员遮挡等情况,用于测试现场算法软件——基于可见光的泥石流监测系统和可见光系统上位机软件的通信以及靶标倾倒报警、遮挡靶标报警及遮挡靶标撤销遮挡等情况下数据上报是否正常,且该数据可以为后续算法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不必重新采集。数据是未经加工处理的原始视频数据,可用于AI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胡育昱
本数据为通过自动化雨量站、泥位监测仪、撞线传感器测量产生的纳底沟泥石流综合监测数据集(2021年)。以上数据采集点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景区纳底沟泥石流监测点。监测数据主要在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完成数据分析。使用的仪器包括DD-ZXCG-001撞线传感器、DD-YLJ-001自动化雨量站、DD-NWJ-001泥位监测仪。采集时间为2021年。
张群
附表S1--S14为巴基斯坦纳兰榴辉岩的实验数据。表S1-S3和表S12-S13是使用JEOL JXA8230电子微探针仪器在薄片上分析矿物的主要元素成分。我们使用在线原子吸收荧光(ZAF型)校正并采用以下标准:硬玉(Na、Al)、橄榄石(Mg)、透辉石(Si、Ca)、正长石(K)、金红石(Ti)、蔷薇辉石(Mn)、赤铁矿(Fe)、萤石(F)和NaCl(Cl)。Cl的分析精度为± 0.01wt%其他元素的分析精度为0.01-0.2wt%。使用程序AX(Holland 和Powell 等人,1998)软件根据化学计量约束计算Fe3+的量。对于表S4,金红石中的Zr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分析,使用的是CAMECA SXFive EPMA,ACC 电压为 20kv,Ti的射束电流为 50nA,Zr和其他微量元素为300nA,以及Ti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0s,而Zr等微量元素的峰值计数时间为120s。Zr的检测限(3sigma)为70 ppm。同时测量了LA-ICP-MS检测的R10b的参考金红石,EPMA误差小于10%。对于表S5-S6和表S9-S10,U-Pb测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Cameca IMS-1280 SIMS进行。操作和数据处理程序是根据李等(2009年)完成的。我们使用20 × 30 μm 的椭圆形光斑尺寸并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和91500的U-Th-Pb比值和绝对丰度。206Pb/238U标准锆石的长期测量误差1.5%(1RSD)会传播(Li et al., 2010),尽管单次测量的206Pb/238U误差通常为1%(1RSD)或更少。假设普通Pb的来源主要是表面污染,我们使用测量的204Pb和当前平均Pb成分对普通 Pb 进行了校正(Stacey和Kramers,1975年)。单独分析和汇总分析的数据分别以一个标准偏差(1σ)和两个标准偏差 (2σ)的形式展示。使用Isoplot/Ex v. 3.23 (Ludwig, 2003) 程序进行数据缩减。对于表 S7-S8,地质年代学数据和REE 成分是通过 LA-ICPMAS 测量得到的。标样GJ-1(校准标样)和 Plesovice(第二标样)用作U-Pb 定年校准的外部标样。Plesovice(校准标样)和 NIST 612(第二标样)用作微量元素含量校准的外部标样。对于表S9-S10,金红石 U-Pb 测年是在 Cameca IMS-1280 SIMS上获得的。我们确定了相对于标准锆石Plesovice 和 91500的U-Th-Pb 比值和绝对丰度。标准锆石的206Pb/238U长期测量误差1.5%(1 RSD)会传播,尽管测量的206Pb/238U单个误差为1%(1 RSD)或更少。对于表 S11,提供了基于上述结果的代表性 Naran 榴辉岩样品的共生组合汇总。对于表 S14。PT条件是由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了。 附图 SF1。(a)粒径小的 Pl、Bt、Amp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大颗粒Grt的核部,样品SN07。(b)粒径小的Dol和Qz以包裹体的形式产于Grt的核部,B-B'代表大颗粒石榴石的化学成分剖面,样品SN07。(c)绿辉石斑晶被Cpx + Pl后成合晶取代。(d)绿辉石斑晶被Bt +Amp + Pl的交生结构取代。
张丁丁, 丁林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建立生物-气候-地理数据库是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原因的前提。在项目组提供的本区域7千余种植物分布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数据(来源于NCEP Reanalysis Products,https://psl.noaa.gov/data/gridded/data.ncep.reanalysis.surface.html, 1950-2020年平均值),建立西南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综合数据库。生物数据包括动植物科属种名称、采集地经纬度信息等,地理数据包含海拔和坡度,气候数据包括降雨量和气温在内的24个指标。本数据库对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现状、形成机制和保育网络规划等提供支撑。
何洪鸣, 赵宏飞, 黄先寒
青藏高原过去千年(1000-2000AD)、年分辨率2°空间分辨率气温场数据集(距平值)。本数据集通过古气候数据同化方法产生,同化的模型算子是MPI-ESM-P,观测数据为396条年分辨率的代用资料,同化方法为集合平方根滤波算法(EnSRF)。同化重建的气温场和气温观测资料、代用资料重建的气温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平均相关系数>0.6,p-value<0.01)。数据可为研究过去千年青藏高原尺度和区域尺度气温变化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方苗
奖俊埠遗址是一处距今约12万年~9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光释光测年显示人类活动时间为120-90ka之间的MIS5阶段,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年代最早的旷野遗址。遗址的剖面自上而下分为11层,其中文化层为6-9层的古土壤层。利用粒度分析、磁化率、全有机(TOC)和碳酸钙含量重建古环境,与已发表的高分辨率气候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古人类占据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增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存。
张东菊
考古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基础,是揭示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的重要材料。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早期的奖俊埠遗址和中晚期的宗日遗址分别开展系统的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分析,奖俊埠11件动物化石的分析显示,末次间冰期时期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古人类主要狩猎大中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宗日遗址木炭分析结果表明宗日遗址的先民广泛采集周边云杉、杨树和沙棘作为燃料。
董广辉, 张东菊
人类对高海拔环境(>2500m)的适应是人类进化和扩散过程的重要里程碑。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开展人类适应极端缺氧环境研究的理想区域。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永登县庄浪河畔新发现一处具有连续地层的早期遗址——奖俊埠遗址。2015年和2018年两个年度对该遗址进行系列取样,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遗址年代在120-90ka,这是青藏高原目前年代最早的旷野遗址,为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和生存适应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冬菊
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来乌藏布等支流区域展开调查,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江孜、亚东、吉隆、萨嘎、仲巴等县。在以往人类活动的空白区如错戳龙湖、多庆湖、仲珠谷、罗垄沟等多个地点发现新的人类活动遗迹点,在30余处地点采集到人类活动的重要石器证据,材质包括黑曜石、碧玉岩、水晶等。后续将通过类型学对这些石器的工艺和来源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时空变化及与周边文化技术交流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杨晓燕, 高玉
The excessive use of synthetic nitrogen (N) for Chinese wheat production results in high loss of reactive N (Nr; all forms of N except N2) into the environment, caus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Quantifying Nr loss and spatial variations therein is vital to optimize N management and mitigate losses. However, accurat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estimations of Nr loss from wheat production are lacking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data generation and estimation methods. Here, we applied the random forest (RF) algorithm to bottom-up N application rate data, obtained through a survey of millions of farmers, to estimate the Nr loss from wheat production in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total Nr loss was 52.5 kg N ha-1 (range: 4.6–157.8 kg N ha-1), which accounts for 26.1% of the total N applied. The hotspots for high Nr loss are the same as those for high applied N, including northwestern Xinjiang, central-southern Hebei, Shandong, central-northern Jiangsu, and Hubei. Our database could guide regional N management and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biogeochemical models.
Xingshuai TIAN
数据包含了1979年之后的生态政策文件,涉及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关于生态治理、生态管护的法律法规、条款方案等。数据梳理了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演变过程,以及建立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环境策略。课题组于2018-2021年每年在政府官网、地方年鉴等收集生态政策的各类文件.为确保资料的相对完整性和针对性,本研究按照以下原则对政策文本进行整理和遴选: ① 政策主要来源是政府官网及其下属部门; ② 符合生态政策的文件;③ 选取法律法规、规划、意见、办法、细则、条例、公告、通知、决议等体现生态环境政策的文件。 对所研究的政策文件进行类目构建,即确定分析政策文本的角度,并对主、次类目进行定义,以便主编码员和副编码员能统一认知; ② 依据主类目拟定编码表后对政策进行逐一编码,即在认真阅读政策内容后,若其内容符合类目构建表需要的分析维度,将其代码填入编码表; ③进行政策分析. 本研究数据是基于官网和实地政策调研,对政策文本中涉及类目的内容能够进行有效的判别,因此本研究的内容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水平. 政策的革新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政策对环境脆弱地区的指导和影响更为明显,若能全面掌握生态政策动态变化的过程,了解生态政策的演变规律,方能制定有益于改善环境的生态政策.因此,本研究从生态政策演进的视角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法对1979年以来颁布的有关祁连山生态政策的演进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祁连山生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丁文广, 谢顺涛
本数据为黑河上游1992-2015年生长季降水产生的径流、蒸散发,数据内容包括:降水(mm)、蒸散发(mm)、径流(mm)、土壤含水量(m3/m3)。时间分辨率:年(生长季),空间分辨率:0.00833°。数据是基于Eagleson生态水文模型使用气象、土壤、植被参数模拟获得的,模拟的降雨径流使用黑河上游6个子流域(黑河干流、八宝河、野牛沟、梨园河、瓦房城、洪水河)的生长季观测径流数据进行了验证,相关系数(R)的变化范围为0.53-0.74,RMSE在32.46-233.18 mm之间,相对误差范围为-0.66--0.0005;模拟蒸散发与GLEAM ET之差在−115.36 mm 到 44.1 mm之间。模拟结果可以为黑河上游水文模拟提供一定参考。
张宝庆
该气象数据为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内(86.56°E, 28.21°N,4276m)2019-2020年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气压、辐射、土壤温湿度等基本气象数据。降水量为日累计值。 所有数据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采集,在加工生成数据时,剔除了一些明显的误差数据。 该数据可供从事气象、大气环境或生态等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使用(注意:使用时必须在文章中标明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Qomolangma Station for Atmospheric and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OMS/CAS))
席振华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我们于2021年在云南省采集了大额牛(独龙牛)血液、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肌肉、脂肪、大肠、小肠、胃、睾丸组织17个个体共267份酒精、RNAlater保存或液氮冻存样品。本数据集包含样品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性别、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及个体照片。实体样品保存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库。
李艳
青藏高原重大工程类型及分布数据集主要包括重大水电工程、重大道路工程、重大矿山工程、重大口岸工程及油田工程,其中道路工程包括国道、高速、铁路及电网工程,水电工程主要为水电站坝址工程点文件。通过收集资料及遥感影像解译的方式进行数据获取,工程数据的主要属性为工程命名(命名方式为工程类型--工程名称--工程建设年份,其中水电工程命名方式为工程类型--流域名称--工程名称--工程蓄水年份)、工程建设年份、相关工程及其他特征。数据经过多次检查修改,质量可靠。
祁生文
本数据包含国内青藏高原范围内的1:400万精度的断裂数据,属性表字段包括断裂名称、断裂长度、走向、倾向、断层性质、古地震等。该数据来源于地震局,后来通过大量查阅断裂相关的文献,又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添加了断裂的活动年代这一属性。原始数据资料精度可靠,并有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该断裂数据可为青藏高原区域的一些断裂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祁生文
中亚是一个高度农业化的地区,其农业资源有限且非常脆弱。为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亚农业的潜在影响,我们基于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9千米动力降尺度结果生产了一个中亚农业气候指数(agroclimatic indicators)高分辨率预估数据集。这些农业气候指数是生长季长度(growing season length, GSL, days),有效积温(biologically effective degree days, BEDD, ℃),霜冻天数(frost days, FD, days),夏日天数(summer days, SU, days),热浪天数(warm spell duration index, WSDI, days)和热夜天数(tropical nights, TR, days)。时段是1986-2005和2031-2050,空间分辨率为0.1°。由于这些指数(除了WSDI)都是基于温度的绝对阈值定义的,对区域模拟结果的系统偏差非常敏感,我们首先用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 mapping, QM)订正了模拟的气温,然后基于订正后的气温计算指数。评估结果显示:QM方法大幅减小了指数的偏差。预估结果显示:GSL,SU,WSDI和TR在整个中亚将显著增大,而FD将显著减小;BEDD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中亚北部和山区是增大的,在平原的中部和南部是减小的。这个高分辨率的数据集可被用于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亚农业的风险影响。
邱源
亚洲大型半熊类的化石记录十分罕见,且保存较不完整,它们的演化和分布格局也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区中中新统胡家梁组口腔材料的新发现。新材料与宁夏同心县张恩宝组丁家二沟动物群的展翔半熊类化石非常相似,可作为该物种的参考。 它的上臼齿尖牙更为发达,这支持了该物种可能是在西瓦里克、元某和伊洛瓦底江下游发现的杂食性巨熊的祖先。这一谱系可能在中新世晚期迁移到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并适应了越来越多的杂食性,因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更多可用的植物性食物。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江左其杲
佛罗里达Withlacoochee River 4A地区的近剑齿虎化石(Hemphillian North American陆生哺乳动物时代晚期,Hh2, ~ 7.5-6.5 Ma)是该属在北美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标本,包括颅齿标本和颅后标本,但迄今为止只有颅骨标本被描述过。在本研究中,我们描述了来自同一地点的这种熊的其他材料,并回顾了北美因达克托斯的记录。来自Withlacoochee River 4A的Indarctos具有与典型的俄勒冈Indarctos一致的牙齿特征,但明显更细长的后颅骨。来自Withlacoochee河4A的Indarctos与旧大陆的Indarctos zdanskyi有共同的特征,可能是他们在新大陆的后裔。来自Withlacoochee河4A的马齿兽显示出典型的特征(例如,存在明显的P4准备柱和下颌法兰),这使得可以将其归因于amphimachaidus而不是Nimravides。 从形态上看,该种群与旧大陆Amphimachairodus horribilis的亲缘关系较强,与Hh3 Amphimachairodus coloradensis的亲缘关系较弱。此前,北美记录的Amphimachairodus大多为晚Hemphillian (Hh3-4, ~ 6.5-4.5 Ma),与另一种熊类“Agriotherium”同时出现。来自Withlacoochee河4A的标本证明了amphimachaidus在Hh2时期从亚洲分散开来。Indarctos的特殊形态和amphimacairodus在Hh2动物群中的存在表明,环境在重要动物群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江左其杲
报道了来自中国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百万年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李志恒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21年期间在六盘山地区开展的综合考察试验。六盘山科考在大湾站、径源站、六盘山站、隆德站等多地实施,其中大湾站主要布署CFL-06型风廓线雷达、HT101型云雷达、MRR-2微雨雷达、DSG5型雨滴谱仪、三维风速仪、C12激光云高仪,径源站主要布署QFW-6000型微波辐射计、HMB-KPS型云雷达、DSG5型雨滴谱仪、CL51激光云高仪,六盘山站主要布署HT101型云雷达、MRR-2微雨雷达、OTT型激光雨滴谱仪、云凝结核(CCN)计数器、三维风速仪、FM120雾滴谱仪、C12激光云高仪,隆德站主要布署RPG-HATPRO-G4型微波辐射计、CFL-06型风廓线雷达、HT101型云雷达、MRR-2微雨雷达、OTT型激光雨滴谱仪、C12激光云高仪,同时开展自动气象站、铁塔(和尚铺)和X波段全固态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彭阳县),以及梯度站等观测,可为高原系统东移对下游的影响研究,以及为揭示高山地区大气边界层和自由大气交换过程对气溶胶、云、雾和降水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付丹红
沱沱河源区植被类型图是基于 319 个地面采样点数据结合随机森林(RF)分类方法进行创建的。随机森林分类器的16个输入变量包括了Landsat-8的可见光、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值及其反演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等。根据研究区的植被特征及多年冻土模拟的需要,该图对高寒沼泽草甸(alpine swamp meadow)、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高寒草原(alpine steppe)和高寒沙漠(alpine desert )等4种植被类型进行了分类。图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可以提供更细节的植被类型的位置信息。
邹德富, 赵林, 刘广岳, 杜二计, 胡国杰, 李智斌, 吴通华, 吴晓东, 陈杰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21年期间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综合考察试验。三江源科考以先进的空中国王飞机观测为主,机载观测系统包括气溶胶、云粒子谱仪和图像仪观测,观测要素包括IP探头降水粒子浓度及图像、CIP探头云粒子浓度及图像、CAS探头云和气溶胶粒子数据、Hotwire_LWC探头液水数据、CAPS Summary 气溶胶、云、降水综合数据、AIMMS探头常规气象要素、PCASP-100探头气溶胶粒子数据。地面观测包括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和X波段雷达,其中雨滴谱仪主要观测等效体积直径、粒子下降速度,微波辐射计主要观测温度、湿度、水汽和液态水等,X波段雷达主要观测强度,速度,谱宽等,可为西风-季风协同影响对三江源云降水过程的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付丹红
本数据为东南亚地区2015年的地表类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米,数据类型为NetCDF,变量名为“land cover type”。该数据基于FROM-GLC数据加工而成,通过对原始影像的拼接、裁剪得到覆盖东南亚的地表类型数据,剔除东南亚地区不存在的雪冰等下垫面类型并重新整合图例。修改下垫面类型编码生成包含东南亚的地表类型数据。该数据提供耕地、森林、草地、灌木、湿地、水体、不透水面、及裸地共8种下垫面的信息。数据总体精度为71% (Gong et al., 2019),可为水文模型、区域气候模式等提供东南亚地区的下垫面信息。
刘俊国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自类乌齐县向东至江达县一线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较好。前人对这一地区泥盆-石炭系地层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作为依据的腕足类、珊瑚等大化石虽然较为丰富,但分辨率和精度较低。以妥坝乡和乌青纳村附近地层为例,包括泥盆系上部的卓戈洞组以及石炭系下部的乌青纳组等。本次科考对昌都市卡若区妥坝乡诺玛村附近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和沉积、地化采样工作,这段地层据内部地质调查资料属于泥盆系至石炭系跨界线地层,这项研究对于提高这一地区生物地层对比精度以及全球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研究具有潜在意义。目前仅提供基于野外描述的剖面地层柱状图和照片,实际的生物年代地层资料尚未完善,有待后续补充。
王秋来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20年期间在祁连山南北坡开展的综合考察试验,空中观测以空中国王飞机为主,地基考察包括自动气象站、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云雷达、探空秒数据等,其中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雨滴谱仪观测要素包括粒子谱、降水强度等,微波辐射计观测要素为大气温度、湿度廓线,云雷达观测要素主要为定点垂直观测数据,并开展气溶胶、雨水、冰雹、土壤样品采集,可为揭示西风-季风对祁连山云降水过程和大气水循环的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付丹红
2018-2021年高山冰缘带植物功能性状分解数据库是项目组于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冰缘带科学考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数据库包含青藏高原冰缘带植物物种名录,及野外实测和依据《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青海植物志》、《横断山区维管植物》等资料收集的植物根、茎、叶、花、果等关键性状信息。数据为研究高山冰缘带的功能多样性、物种适应性、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孙航
通过收集祁连山及周边地区树轮宽度年表数据,建立区域树轮年表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点对点面域气候重建方法,重建了祁连山地区近 200 年5-8 月标准化降水蒸腾指数(SPEI)的变化历史,空间分辨率为 0.5*0.5度。 本数据集中包含的格点全都通过了树轮气候学研究中常用的检验,例如误差缩减量(RE)、效率系数(CE) 和相关系数等。 该数据可用于分析祁连山及周边地区过去 200 年干旱的时空变化。
邓洋
青藏高原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数据集(2019)由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三专题六的科考队于2019年8月野外调查完成,空间跨度为:北纬36.02°- 38.07°,东经91.45°- 100.84°。数据集覆盖了森林、灌丛、草地、荒漠和农田等植被类型,共48个样地。数据集由四部分组成,包括样地信息、乔木层样方、灌木层样方和草本层样方。其中乔木层数据2条,灌木层数据63条,草本层数据101条。调查条目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分盖度,物种平均高度,灌丛平均冠幅和群落总盖度。
黄永梅, 霍佳璇, 任梁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区域。为了适应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环境的干旱化,化石裂腹鱼类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演化出了异常粗大的骨骼。然而,人们对于这种骨骼增粗现象(pachyostosis)的性质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特征及其生理学机制,对伍氏献文鱼进行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工作,并识别出了一些新的信息:脑腔前部分叉的嗅束通道、韦伯氏器上发达的第3髓上骨、第5尾前椎支持众多尾鳍短鳍条以及第2尾前椎上一个附加的髓弓(棘)。此外,发现献文鱼骨骼的增粗存在差异性:该现象仅见于内骨骼,外骨骼(膜质骨)一般未见增粗;在成组增粗的内骨骼(如肌间骨:上髓弓小骨和上肋小骨)中,腹侧骨骼较背侧增粗更为明显。伍氏献文鱼匙骨后缘有一个显著而独特的位于胸鳍上方的“肩突”(humeral process), 对比现生鲤科鱼类咀嚼活动中相关肌肉和骨骼的联动关系,认为这个“肩突”的出现与伍氏献文鱼咽颌骨骼(第五角鳃骨)增粗以及研磨坚硬的食物有关。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吴飞翔
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哈尔滨所产人类颅骨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多样化和现代智人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然而,由于该化石并非通过系统发掘所获取,寻回过程也较为曲折,其所属地层年代较难界定。通过x射线荧光(XRF)、稀土元素(REE)、锶同位素(Sr)等一系列地球化学分析,我们对哈尔滨颅骨出处的岩层进行检测,将其地层信息的限定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新近发现的中更新世—全新世哺乳动物和人类化石具有与之非常相似的XRF元素分布模式、稀土元素富集模式和Sr同位素组成。哈尔滨头盖骨鼻腔内附着的沉积物87Sr/86Sr比值为0.711898,符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江桥附近钻探的岩心测量值的变化范围,这里正是最初的(抗战时期)建筑工人施工发现哈尔滨人头盖骨的地方。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哈尔滨头盖骨可能来自哈尔滨地区上黄山组上部,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所处年代介于138 ~ 309 ka。铀系法测年结果表明,这枚颅骨年龄大于146 ka。本研究得到的多条线索一致支持了哈尔滨人颅骨来自于哈尔滨地区中更新世晚期的理论。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为未系统恢复的人类化石的定位和年代确定提供可靠的证据,并有可能应用于其他没有明确来源和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倪喜军
豫鼠是一类具有豪猪类型的头骨和松鼠类型下颌的啮齿动物,属于啮齿目梳趾鼠超科。现生的梳趾鼠类物种多样性较低,仅有4属5种,并且地理分布上局限于北非和东非。梳趾鼠类化石种类的多样性则较高,目前已知的至少有37属,在始新世至中新世时期(约5600万–530万年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家李传夔先生于1975年依据采自河南渑池的化石标本,建立了豫鼠属及其模式种豚豫鼠。目前已知豫鼠分布于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12个化石地点,共有9个种和少量未定种,时代集中出现在中始新世早期到晚期(约4800–3800万年前),通常被视为中国古近纪哺乳动物地层年代约束的标准化石之一。 研究团队在调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沉积发育和六盘山构造隆升的过程中,从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地层中发现了新的豫鼠化石标本。新发现的豫鼠化石是已知所有豫鼠种类中个体最大、齿冠最高、齿尖齿脊最粗壮的一个种,因此被命名为粗壮豫鼠。该新种的牙齿特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表明它的时代应该属于晚始新世。与粗壮豫鼠相同的层位还发现有安氏脊齿鼷鹿类,该化石的大小和形态上与蒙古阿尔丁鄂博地点的安氏脊齿鼷鹿几乎完全一致。蒙古阿尔丁鄂博动物群的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晚始新世,因此安氏脊齿鼷鹿在寺口子组-清水营组地层的出现,进一步说明该套地层存在晚始新世化石层位。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前人报道过的豫鼠属化石进行系统厘定,对豫鼠属的属征及其模式种——豚豫鼠的种征进行详细修订。该团队还试图估算豫鼠的体重,根据经验公式计算,豫鼠的体重可能在485–880克之间,介于现生的鼢鼠和巨松鼠之间。通过将粗壮豫鼠新种与其他已知的豫鼠种类进行比较,从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豫鼠属呈现出颊齿逐渐增大、齿冠高度增加、体重增长的演化趋势。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李强
自从飞行的能力演化以来,蝙蝠类经历了大规模的适应辐射和扩散。蝙蝠化石在大多数大陆的始新世早期就已为人所知。然而,直到现在,早始新世的蝙蝠化石还没有在亚洲大陆被报道过。在这里,我们报道了来自中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早始新世的2枚蝙蝠牙齿化石,是亚洲已知的最早蝙蝠化石记录,可能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原始的蝙蝠臼齿。这些牙齿兼具现代蝙蝠的共有衍征和在其他胎盘哺乳动物中发现的原始性状,因此对蝙蝠的牙齿演化史的重建有着一定的意义。准噶尔盆地的蝙蝠牙齿化石表明,这类基干翼手目Onychonycteridae科的牙齿特征非常进步,但其头后部分的骨骼解剖学特征却比其他始新世蝙蝠更为基干。与两类基干蝙蝠类群,中亚地区早始新世的基干类型蝙蝠的发现,进一步提示这一区域是早期蝙蝠过渡类型的演化中心,这一观点在其它有胎盘哺乳类,如啮齿目和兔形目中得到证实。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倪喜军
本数据集是一个包含10年(2010-2019)的全球日尺度地表土壤水分数据集,分辨率为36 km,采用EASE-Grid2投影坐标系,数据单位为m3/m3. 数据集采用Yao et al.(2017,2021)发展的土壤水分神经网络反演算法,将SMAP的优势传递到FY-3B/MWRI,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SMAP标准土壤水分产品为训练目标,以FY-3B/MWRI的亮温为输入,最终输出长时序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水分精度和SMAP接近,达到5%左右。( 全球14个密集观测站网的验证精度 )。
姚盼盼, 卢麾, 赵天杰, 武胜利, 施建成
该数据集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数据集的分数据集,源自2019-2021年期间在林芝地区开展的云降水物理过程外场观测试验,观测仪器包括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微雨雷达和雨滴谱仪,其中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观测要素包括定点垂直观测、RHI扫描观测、体扫观测数据,微雨雷达观测要素包括粒子谱、液态含水量、降水强度等,雨滴谱仪观测要素包括粒子谱、降水强度等,该数据集可为藏东南区域云降水物理过程的形成机理和变化趋势,以及对西风-季风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付丹红
喜马拉雅造山带岩浆岩单矿物电子探针数据集主要以吉隆地区岩石单矿物主量数据为主,单矿物测试点大于200。岩石为淡色花岗岩。测试的单矿物以长石、石榴子石、白云母和黑云母为主。单矿物电子探针使用Cameca SXFiveFE electronmicroprobe等。数据还未发表,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淡色花岗岩熔体的岩石成因。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喜马拉雅造山带翁波地区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定年数据集主要以翁波地区锆石定年为主,锆石定年样品为28件。岩石主要为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锆石定年测试方法为LA-ICPMS。数据来自正在接受阶段的文章。数据发表的文章均为SCI或NI期刊,包括《Geology》、《BSA Bulletin》以及《Journal of Petrology》等,数据结果真实可靠。测试单位主要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测试分析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该数据集可以用于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形成时代。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土壤蒸发(E)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 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叶面积指数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游张掖盆地玉米产量预测数据(2001-2015)是基于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结果将张掖市的实际玉米产量数据降尺度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的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地下水水位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土壤可用水量(SW_AWC)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中下游植被蒸腾(T)逐月模拟数据(2001-2015)是由生态水文耦合模型HEIFLOW模拟得到的。HEIFLOW模型是一个三维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由一个地表水模型(PRMS)、一个地下水模型(MODFLOW)和几个生态模块组成,能较为完整地描述流域水循环和植被生态过程。生成此数据的建模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关于HEIFLOW模型的技术细节请参考Han et al. (2021),Tian et al. (2018)和Sun et al. (2018).
郑一, 韩峰, 田勇
Climatic warming alters the onset, duration and cessation of the vegetative season. While prior studies have shown a tight link between thermal conditions and leaf phenolog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s of phenological changes on tree growth. Here,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TSOS) and tree growth across the extratropical Northern Hemisphere using 3451 tree-ring chronologies and daily climatic data for 1948-2014. An earlier TSOS promoted growth in regions with high ratios of precipitation to temperature but limited growth in cold dry regions. Path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n earlier TSOS enhanced growth primarily by alleviating thermal limitations on wood formation in boreal forests and by lengthening the period of growth in temperate and Mediterranean forests. Semi-arid and dry subalpine forests, however, did not benefit from an earlier onset of growth and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presumably due to associated water loss and/or more frequent early spring frosts. These broadly relevant patterns of how climatic impacts on wood phenology affect tree growth at regional to hemispheric scale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future phenological changes may affect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extra-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梁尔源, 高姗
在东亚地区,一些中晚更新世的人类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华龙洞人和最近发现的哈尔滨颅骨,彼此形态上相似,在系统发育上更接近现代智人(H. sapiens)而不是尼安德特人(H. neanderthalensis)或其他古人类。哈尔滨头盖骨是这类更新世古人类化石中保存最好的一个,兼具古人类的原始的特征和进步特征。因此,该材料被命名为一新种,龙人(Homo longi sp. nov. Ji & N, 2021)。龙人头骨“年龄”在距今14.6万年至30.9万年之间,兼具原始与进步的特征。比如,它既有大而方的眼眶、厚长的眉脊等原始特征,也同时具有较矮而平的颧骨。据介绍,这枚头骨十分巨大,体量比智人头骨大五分之一左右;脑容量有1420毫升,与智人相当,这意味着龙人已拥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龙人有可能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北方,研究者推测,这枚头骨属于一名约50岁或更年轻的男性,他非常强壮,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和智人一样以狩猎、采集,甚至捕鱼为生。 数据包含论文原文及插图的化石图像。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倪喜军
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有很多与现代智人同属的人类存在。本研究报道一个新的古人类化石(龙人,Homo longi sp. nov. Ji & Ni, 2021),进而为人类起源和扩散带研究来新的线索。该材料发现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据铀系同位素测年,该化石年代为约14.6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兼具原始与进步的特征。比如,它既有大而方的眼眶、厚长的眉脊等原始特征,也同时具有较矮而平的颧骨。据介绍,这枚头骨十分巨大,体量比智人头骨大五分之一左右;脑容量有1420毫升,与智人相当,这意味着龙人已拥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龙人有可能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北方,研究者推测,这枚头骨属于一名约50岁或更年轻的男性,他非常强壮,适应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和智人一样以狩猎、采集,甚至捕鱼为生。哈尔滨龙人的头骨三维重建数据,以avi视频形式存储及上传。 该数据以哈尔滨龙人为材料进行X光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渲染得到。 视频分为X-Y-Z轴三个不同旋转方向生成。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经授权可直接引用
倪喜军
拉萨地区2019年-2021年雷暴活动大气平均电场及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包含连续监测的每秒/每分钟大气平均电场强度及极性,每分钟降水量、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以及设备状态参量。数据来源于2019-2021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强对流及闪电灾害外场观测实验。数据可应用于青藏高原强对流及闪电灾害研究。 观测和数据采集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大气平均电场测量精度:±5%×测量值+8V/m偏移;气温、RH、风速、风向测量精度:±0.1℃、±0.8% 、±0.3m/s、±3º;降水量测量精度:±1%(≤10mm/hr),±3%(10~20mm/hr),±5%(20~30mm/hr) 大气压测量精度:±0.3hPa @20℃,±0.6hPa @0~40℃,±1.0hPa @-20~45℃,±1.5hPa @-40~60℃。
付丹红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史上的交汇点的论文原文及插图。 数据获取方式为绘图软件制图。 共包含4个文件(3图1文) 图1:青藏高原鱼类和哺乳动物特有的起源地。形态变异与空间分布 图2:哺乳类“起源于西藏”的地点和“走出西藏”的路线 图3: 攀鲈和椿树从青藏高原起源和不同大陆之间扩散的途径 图片为jpg格式,以论文中出现顺序命名。 PDF文档可直接打开查阅。
史静耸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喜马拉雅造山带岩浆岩全岩的主微量数据。样品分布地区主要有吉隆,薄绒,夏如,拉轨岗日,亚东,雅拉香波和南迦巴瓦等地区。岩石样品重点为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还包括古生代花岗岩和白垩纪辉绿岩,共408件。喜马拉雅造山带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是S型花岗岩的典型代表,被写进岩石学教科书。最近在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中发现Nb、 Ta、 Li、Be等关键金属元素,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大。 因此,深入了解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不仅对于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本身,而且对于限定世界上其他碰撞造山带的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理,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成矿潜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深入理解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需要深入了解碰撞前喜马拉雅地体可能经历过的构造作用,需要进一步确定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古生代花岗岩和白垩纪辉绿岩是喜马拉雅造山带重要的岩石组成,是探讨碰撞前喜马拉雅地体可能经历过的构造作用的探针。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古生代花岗岩为过铝质高K/Na 花岗岩,与新生代淡色花岗岩相比,具有较高的 FeO和 MgO,较低的Al2O3;具有低的 CaO/(MgO+FeO*+TiO2)比值,落入A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背景下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作用,并具有地幔物质的加入。区域数据主要来自已经发表的文章或正在接受。主量元素测试采用XRF光谱方法,微量测试采用ICP-MS。数据质量高度可信,测试单位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实验测试中心等。数据发表在高级别期刊,包括《Lithos》、《岩石学报》等。
曾令森, 高利娥, 严立龙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越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供给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国际能源署各国能源统计数据(https://www.iea.org/data-and-statistics),利用2000-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供给的逐年数据,在考虑各能源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能源供给恢复力产品。
徐新良
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反映了沿线国家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水平,数据值越高,表明沿线国家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越强。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数据产品制备参考了2000—2015年全球中等分辨率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0.05°,时间分辨率为1年,利用2000-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逐年数据,在考虑逐年变化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和适应性分析,通过综合诊断,制备生成了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产品。
徐新良
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李强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南京大学李刈昆博士为第一作者的中外合作团队在国际期刊《林奈动物学报》(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在线发表题为“The early evolution of cranial appendages in Bovoidea revealed by new species of Amphimoschus (Mammalia: Ruminantia) from China”的论文,报道了青藏高原北缘、甘肃省塔奔布鲁克盆地西水沟地点反刍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次报道的材料包括一件部分保存的头骨,一件较为完整的下颌和两件部分保存的上颌。研究人员依据颊齿的形态学特征,如具有发育的下外附尖/下内尖,下原尖后外嵴(古鹿褶)缺失,下m3第三叶呈现双新月形、具有发育的下内小尖等,将其归为半麝属Amphimoschus;而依据该属首次出现的头骨附属物,包括眶上隆起、眶前隆起和加厚的额骨等,将其建立为新种西水半麝Amphimoschus xishuiensis。 图片说明: 1 采集地图 2 正型标本 3 上下颌齿列
邓涛
采用社会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2012年为基准年,模拟未来2013-2030年的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48个产业部门的GDP变化情况,并进行基准增长、低速增长和高速增长不同情境下的预测模拟,能够较好地描述张掖市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投入产出表、张掖市统计年鉴和张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数据源为公开发布的省级和市级统计年鉴,尚未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待在数据分析与应用过程中进行数据的一致性检验和精度验证。 该数据集是反映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经济发展的宏观模拟数据集,时间序列长,可对黑河流域中游的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动提供参考信息。
吴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亚洲地球科学:X》在线发表,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但是,并角犀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层的缺失表明,其从欧洲到东亚的迁徙路线更有可能是途径中亚哈萨克坦地区,即从青藏高原的北缘通过,为研究渐新世到中新世过渡期间哺乳动物的演化迁徙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对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数据中包含: 1 并角犀属头骨化石 2 并角犀属脚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邓涛
祁连山地区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数据集包含祁连山地区的5个地级市、14个区县的1949-2020年长时间序列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三产增加值、人口规模等。分别为祁连山地区地级市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数据子集、祁连山地区县级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数据子集。 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阿拉善统计年鉴、阿拉善额济纳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数据源为公开发布的省级、市级统计年鉴,尚未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有待在数据分析与应用过程中进行数据的一致性检验和精度验证。 该数据集是反映祁连山地区经济、人口、城市化增长变化的宏观数据集,覆盖面全,时间序列长,可对祁连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提供基础信息。
吴锋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区域内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新疆和云南2000-2015年的社会、经济、资源等相关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国泰安等。统计尺度为县级单元尺度,包括甘肃省的玉门市、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26个县级单位,青海省的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等41个县级单位,四川省的石渠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等46个县,西藏的日土县、改则县、班戈县等78个县,新疆省的乌恰县、阿克陶县、莎车县等14个县,云南省的德钦县、中甸县、福贡县等9个县;变量包括县域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粮食产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和土地面积。该数据集可用于青藏高原社会、经济、资源状况评价等。
陈义忠
2021年6月17日,研究团队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将发现于临夏盆地的巨犀命名为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利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古地磁测年法等方法研究化石,表明化石属于巨犀,但是又不同于已知的巨犀种类,因为它比其他巨犀更进步。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
邓涛
1)数据内容:面对未来气候变化青藏高原10种两栖类爬行类遗传多样性的变化。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青藏高原10种两栖爬行类条形码数据,结合SDM、MPTP approach等软件构建未来2050年、2070年、2090年等时期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布情况。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质量经过核查,分析数据人员经过实验室严格培训。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发现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两栖爬行类需要在保护上给与更多的关注。
沈文菁
地应力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应力,即由于岩石形变而引起的介质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本专题通过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区的文献搜集与钻孔测试得到重大工程区地应力数据。原始数据资料精度可靠,并有专人负责质量审查;经多人复查审核,其数据完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均符合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质量优良可靠。该数据能够为研究青藏高原重大工程扰动灾害、重大自然灾害的发育规律以及其他与地应力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祁生文
该数据集包含西藏念青唐古拉山沿海拔梯度(30°30′-30°32′N, 91°03′E; 4500m, 4600m, 4700m, 4800m, 4900m, 5000m, 5100m, 5200m)的生态系统呼吸及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数据。数据来自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科考团队在2021年,利用Li-8100 CO2气体分析仪实时测定的数据。数据集为原始未经过处理的数据,是在高原实际气压条件下的观测数据。该数据集可用来分析西藏念青唐古拉山海拔梯度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动态极其调控因子,数据集补充了青藏高原腹地山地碳循环观测数据的不足。
赵景学
该数据是以青藏高原1:50万地质图为基础,参照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UCS及其对应的代表性岩石,将岩石类别划分为坚硬岩组、较坚硬岩组、较软弱岩组、软弱岩组和松散岩组五类。工程地质岩组是构成岩土体的主要物质成分,是工程设计的依据,是评价岩土体工程稳定性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作为灾害风险分析的评价因子,避免了由于岩性种类过多对风险评价造成的困难,未来可应用于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和灾害风险分析 。
祁生文
以“全新世温度难题”为焦点,全新世地球气温变化已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项工作基于云南星云湖的化石孢粉,利用新发展起来的基于随机数据开展定量重建显著性检验新方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4000年以来的夏季温度(平均7月温度),发现其与基于该湖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夏季降水记录在变化趋势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早全新世二者的不耦合变化,即早全新世夏季降水较高,但夏季温度较低。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以云、气溶胶、北半球高纬冰盖边界条件等主导的地球系统内部反馈作用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早全新世夏季降水与温度不耦合的主要原因。
吴铎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