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6月-2012年8月共采集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及不同地形的土样共137个,每个样点的土层分0-10cm、10-20cm和20-30cm三层取样,海拔在2700-3500m之间,植被类型分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地和干草原五种类型,在采样的同时利用手持GPS记录每个采样点的位置信息和环境信息,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地形曲率、植被类型、土壤厚度、最大根系深度等。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的测量方法为将样品装入信封中在105℃的条件,放入烘箱中烘干24小时,取出后放置30分钟称重,称重结果与环刀体积的比值即为土壤容重,单位g/cm3。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机械组成的测量采用了比重计法,机械组成包括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
赵传燕, 马文瑛
2010年10月起,在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乌兰图格附近,沿垂直河道方向距离河岸50m,300m,2200m,2700m,3200m,3700m,4300m处布设地下水埋深观测井,采用HOBO自动水位计进行动态测量,测量指标为地下水位(埋深),数据时间尺度为月尺度。
陈亚宁
2008年5月23日至7月21日期间,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了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 测井位置包括:过渡带A,过渡带B,过渡带C,五里墩四社,平川黑河边,一工程戈壁,五公里,临泽站内,临泽站内气象站(各测点坐标详见地下水位观测表)。 测量时间:2008年5月23日,6月4日,6月6日,6月16日,6月21日,6月26日,7月1日,7月11日,7月16日,7月21日。 详细测量时间:前3个井覆盖全部时间;后6个井6月16号开始观测到7月21号试验结束。 观测仪器:皮尺。观测时将皮尺垂入井下,得到吃水深度(m)和管露地面高度(m),计算皮尺总长度-吃水深度-管露地面高度得出地下水位(m)。 本数据可用于研究观测期间内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分析。
谭俊磊, 钱金波, 宋怡
黑河流域土壤质地数据(2011)是刘超等(2011)利用SOLIM模型,基于著名的土壤学Jenny方程,根据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环境因子等,在黑河流域已有土壤质地图、土壤剖面的基础上,利用知识挖掘和模糊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产生的,并融合了冰川、湖泊等专题图内容。制图方法根据黑河流域六个生态分区的不同特点,上中下游分别采用不同的制图方法。 该数据采用1KM空间分辨率和WGS-84投影方式,数据格式为grid格式。土壤质地属性和类别均表示表层0-30cm土壤质地属性,通过深度加权平均而来。属性表中texname表示土壤质地类型名称;sandrange, siltrange, clayrange分别表示USDA土壤三角图中砂粒、粉粒、粘粒含量范围,sandaverage, siltaverage, clayaverage取自实测土壤剖面的砂粒、粉粒、粘粒含量平均值,作为该土壤类型的砂粉粘含量。(注:粘壤土各粒级含量来源于北师大土壤质地图)。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为美国USDA制,砂粒粒级定义为(2~0.05mm),粉粒粒级为(0.05~0.002mm)及粘粒粒级定义为(<0.002mm)。
刘超
黑河流域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近30年来,黑河流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域观测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河研究基地。流域是重要的自然研究单元,但黑河流域边界并不统一,为了便于用户使用数据,我们收集整理了文献中常见的5种黑河流域边界: 1)1985-1986年我国开始将黑河流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基础调查和掌握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早期的黑河流域图,流域面积13.89万km^2。整个流域被划分为三个水文平衡区,分别为:黑河干流水系平衡区、北大河干流水系平衡区和马营-丰乐山前水系平衡区。 2)“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专题“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考虑了县级行政单元的完整性,在第一个流域边界的基础上利用当时的行政界线对流域边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目前“数字黑河”信息系统( http://heihe.westgis.ac.cn) 公布的黑河流域边界,流域面积12.87万km^2。水文单元的划分继承了原有的思路,共划分为三大水系,分别为东部水系、中部水系和西部水系。 3)在水利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黑河流域面积被确定为14.29万km^2,水文单元被划分为中西部和东部两个独立的水系,面积分别为2.7万km2和11.6万km^2。 4)在2002-2006年开展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黄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组于2005年编制《西北诸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简要报告》,以水资源二级区和三级区为单位,完成了一系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的统计表格和图件。在这次综合规划中,黑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5.17万km^2,该方案并没有给出更加详细的子流域划分方案; 5)基于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SRTM 和 ASTER GDEM),利用GIS水文分析方法确定的黑河流域边界。该边界经过了遥感和实地考察验证,在流域边界确定和子流域划分过程中同时还考虑了现代水资源利用现状。
吴立宗, 王建华, 年雁云
1.数据概述:甘肃省1997、2002、2007年三产业的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 2.数据内容:甘肃省投入产出价值流量表、甘肃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入产出价值流量表、用水数据、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数据 3.时空范围:数据时间是1997、2002、2007年;空间范围为甘肃省 4.数据说明: 本部分数据主要为甘肃省社会经济及地区供用水量数据,包括以下5个文件: (1)甘肃省投入产出表.xls:1997、2002、2007年甘肃省投入产出价值流量表,社会经济原始数据。 (2)整理的甘肃省投入产出表.xls:整理的甘肃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2002、2007投入产出表 (3)用水数据汇总表.xls:原始用水数据。 (4)甘肃省计算结果.xls:甘肃水足迹计算结果数据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 (5)甘肃省虚拟水贸易数据说明.doc:详细的数据说明文档,包括概念说明表,用于结果概念解释的附表。 详细的数据说明请参阅《甘肃省虚拟水贸易数据说明》word文档。
刘俊国
2011年7月中旬测定,1、沙拐枣,2、泡泡刺。 利用美国拉哥公司制造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Portable Photosynthesis System, LI-COR, USA)和LI-3100叶面积仪等,对荒漠植物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观测。 观测资料中的符号含义如下: Obs,观测次数; Photo,净光合速率,μmol CO2•m–2•s–1; Cond,气孔导度,mol H2O•m–2•s–1; Ci,胞间CO2浓度,μmol CO2•mol-1; Trmmol,蒸腾速率,mmol H2O•m–2•s–1; Vpdl,水蒸气压亏缺,kPa; Area,叶面积,cm2; Tair,大气温度,℃; Tleaf,叶面温度,℃; CO2R,参照室CO2浓度,μmol CO2•mol-1; CO2S,样品室CO2浓度,μmol CO2•mol-1; H2OR,参照室水分,mmol H2O•mol-1; H2OS,样品室水分,mmol H2O•mol-1; PARo,光量子通量密度,μmol•m–2•s–1; RH-R,参照室空气相对湿度,%; RH-S,样品室空气相对湿度,%; PARi,光合作用有效辐射,μmol•m–2•s–1; Press,大气压,kPa; 其它为测定时的仪器状态参数等。
苏培玺
葫芦沟小流域2012.7.21-9.2冰川前沿融雪水温度及近地表温度观测数据,HOBO自动温度记录仪观测,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近地表温度记录仪距地表20cm。 01观测点为冰湖,由湖南坡永久性积雪补给形成,湖泊近似呈三角形,长边走向与坡脚平行,坐标为99°53′11″E,38°13′6″N。观测时段2012.7.21-2012.9.2。 02号观测点位于冰湖下方,葫芦沟东支流上游发源处,永久性积雪坡脚处,融雪下缘。坐标为99°53′12″E,38°13′6″N。观测时段2012.7.21-2012.9.2。 两点距离较近,近地表温度为统一的温度,为01号点近地表温度。
常启昕
2012年甘肃马鬃山地区野外水文地质双环渗水试验数据。采用的方法为双环法。具体试验过程:定水头注水,观测记录。以环底标尺为准,保持定水头注水。同时,根据注水塑料桶上的标尺观测注入水量,记录的时间间隔依次为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渗水量稳定,即完成实验。根据达西定律获得相关渗透参数。
郭永海
2011年6月10日—2011年9月2日在祁连山天老池流域3100m草地气象站观测仪器为20cm蒸发皿,口径为20厘米,高10厘米的金属的圆盆,盆口成刀刃状,为防止鸟兽饮水,器口上部套一个向外张成喇叭状的金属丝网圈。测量时,将仪器放在架子上,器口离地70厘米,每日放入定量清水,隔24小时后,用量杯测量剩余水量,所减少的水量即为蒸发量。 数据为2011年6月10日—2011年9月2日的日蒸发量。
赵传燕, 马文瑛
该数据是对《1:100万中国植被图集》黑河流域部分的数字化,《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是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主编(侯学煜,2001),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等专著出版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它是根据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开展植被调查所积累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现代技术所获得的材料以及有关地质学、土壤学和气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它详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该图集属于现实植被图图种,反映我国植被近期的质量状况。
侯学煜
本数据来自天老池流域样地,该样地植被类型为草地、灌丛、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 主要用自制的Lysimeter来观测青海云杉林林内的土壤蒸散发特征。 为流域蒸散发模型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每天的19:00左右利用精度为1g的电子称对内桶进行称量,如遇到降雨情况,观察渗漏桶内是否有渗漏水,如果有渗漏水应同时测量渗漏桶内渗漏水量。2011年观测时期为5月30日至9月10日;2012年观测时期为6月11日至9月10日。 观测仪器:1)标准20cm直径雨量筒量雨器。2)自制Lysimeter(直径30.5cm,桶高28.5)。3)电子天平(精度0.1g),用于观测自制Lysimeter的重量变化。
赵传燕, 马文瑛
采用HOBO自动温度记录仪观测,观测频率为1次/30分钟。 编号01:观测点位于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Ⅲ号区出口,寒漠带与寒甸带分界点,观测点坐标(99°53′37″E,38°13′34″N)空气中温度记录仪距地表100cm。观测时段2012.7.28-9.2。 编号02:观测点位于中科院划分Ⅱ号区出口,该处地形平缓,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无其它支流汇入。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空气中温度记录仪距地表120cm。观测时段2012.7.4-2012.9.6.
孙自永, 常启昕
该数据是祁连山天老池小流域青海云杉样地截留桶上方的fisheye照片,样地经纬度为38.44N,99.91E,海拔高度为2793m,于2011年7月22日拍照所得。 照片DSC_0008——DSC_0097 分别对应截留桶1号至90号上方Fisheye相片,相机位于截留桶正上方,镜头离地1m。 用于估算青海云杉林的盖度或LAI,用Gap Light Analyzer 软件处理图片。
赵传燕, 马文瑛
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为了便于用户统计和制图方面的需要,我们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公布的1:100万全国行政区划数据集 制备了黑河流域行政区划数据。该数据反映了黑河流域2008年前后的行政区划现状,包括省级、地区级和县级三级行政区划信息,其主要属性(如面积、行政区划代码、所属省(自治区)、市(地区、自治洲))来源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行政区划》。
吴立宗
黑河流域2011年9月底10月初,针对不同荒漠类型植物停止生长期,进行年终生态调查。 共有8个调查观测场,分别是:山前荒漠、山前戈壁、中游荒漠、中游戈壁、中游沙漠、下游荒漠、下游戈壁、下游荒漠,大小为40m×40m。 在每个观测场固定3个20m×20m的大样方,命名为S1、S2、S3,进行灌木定期调查;每个大样方固定4个5m×5m的小样方,命名为A、B、C、D,进行草本调查。
苏培玺
2011年7月中旬,采集典型荒漠植物光合器官(叶片或同化枝),液氮罐带回实验室测定。 分析指标主要有可溶性蛋白单位:mg/g;游离氨基酸单位:µg/g;叶绿素含量单位:mg/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位:U/g FW;过氧化氢酶(CAT)单位:U/(g•min);过氧化物酶(POD)单位:U/(g•min);脯氨酸(Pro)单位:μg/g; 可溶性糖单位:μg/g;丙二醛(MDA)单位:μmol/L。
苏培玺
采用Solinst Levelloger 自动水位计观测河水水位,通过水位-流量曲线计算流量数据,流量实际观测为通过自制流量堰(见缩略图)手动观测。由于手动观测数据量有限,需要进一步补充观测,完善水位-流量曲线。 01号点: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Ⅲ号区出口,寒漠带与寒甸带分界点,该点沟谷深切,可见基岩出露。 坐标(99°53′37″E,38°13′34″N)观测时段2012.6.28-2012.9.2。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6.28-7.25为1次/30分钟。7.25-9.2为1次/15分钟。 02号点: 中科院寒旱所划分Ⅱ号区出口,地形平缓,位于冲积三角洲沟谷出口汇水处,南侧为灌木区。建有小型流量堰。 观测点坐标(99°52′58″E,38°14′36″N)自动观测数据观测频率为1次/15分钟。观测时段2012.7.21-2012.9.6
孙自永, 常启昕
以历史文献、20世纪60年代地形图和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居民点、灌渠等地物重建了黑河流域汉代到民国时期古绿洲分布范围和面积数据。 该数据以ArcGIS的shapefile格式提供,采用WGS 1984 UTM坐标系,Transverse Mercator投影格网,中央经线99°E。数据类型为面状矢量,属性数据包括面积。
颉耀文
该数据为恢复对黑河流域明代以后时期到民国时期古居民点分布复原,重建以《重刊甘镇志》、《重修肃州新志》和《甘州府志》及民国各县县志为基础,同时结合20世纪 60年代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进行重建了黑河流域古居民点空间分布数据。该数据集包括明朝、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的古居民点空间分布数据。 数据集以ArcGIS软件包括三个Shapefile文件,采用Transverse Mercator 投影,Krasovsky 1940坐标系,可用ArcGIS等GIS软件打开。格式提供,采用Krasovsky 1940坐标系,Transverse Mercator 投影格网,数据类型为点状矢量数据,其属性数据包括: Name:其遗址名称 时代:遗址时代 、来源:数据重建所采用的参考资料 类型:古遗址类型位置 相关记载:参考资料对该遗址的及相关描述等信息
颉耀文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