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日,在阿柔加密观测区开展了两次航空遥感飞行,早上针对冻结地表搭载的传感器为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飞行时间8:06~11:17BJT),中午针对融土搭载的传感器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热像仪(飞行时间12:48~16:35BJT)。 地面同步观测在阿柔样带2、阿柔样带3、阿柔样带4、阿柔样带5及阿柔样带6展开。每条样带均为南北朝向,各样带上采样点间距约为100m。早上地面同步时自北向南行进,下午同步时自南向北行进。 在阿柔样带2,阿柔样带4及阿柔样带6的每个采样点,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水分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带3,采用ML2X土壤水分速测仪获取土壤体积含水量;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在阿柔样带5,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并采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 此外,还在阿柔样带4开展了手持式热像仪的同步观测。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本数据集包括7个文件或文件夹,分别为: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热像仪、阿柔样带2数据、阿柔样带3数据、阿柔样带4数据、阿柔样带5数据及阿柔样带6数据。
盖春梅, 顾娟, 韩旭军, 郝晓华, 胡泽勇, 黄春林, 晋锐, 李哲, 梁继, 马明国, 舒乐乐, 王维真, 吴月茹, 朱仕杰, 历华, 常存, 窦燕, 马忠国
2008年3月19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试验区开展的MODIS地面同步积雪参数观测,可以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雪温度反演和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积雪参数观测,观测时间为卫星过境时时刻北京时间(BJT)2008年3月19日(12:40-13:00)。该观测在BG-B样地展开,分为4个观测小组,每组测量16个点,共计64个观测点。观测变量包括:雪深(尺子测量,每个点随机观测5个雪深数据);雪表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随机多次观测);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测量,按照10cm分层观测,每个测量点重复观测2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测量,按照10cm分层观测,每个测量点重复观测3次)。 2)雪特性分析仪观测,观测变量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BG-A样地展开,一个自动观测点,配合光谱仪观测。 3)积雪光谱观测(ASD光谱仪),观测点位置见GPS记录文件。 4)积雪反照率观测(便携式反照率表测量),在BG-A样地进行。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白艳芬, 白云洁, 盖春梅, 郝晓华, 梁继, 马明国, 舒乐乐, 王旭峰, 徐瑱, 朱仕杰, 窦燕, 刘艳, 张璞
2008年6月29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开展了红外广角双模式成像仪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航空飞行试验。WiDAS由4个CCD相机、1个中红外热像仪(AGEMA 550)和1个热红外热像仪(S60)组成, 能同时获取可见光/近红外(CCD)波段5个角度、中红外波段(MIR)7个角度和热红外波段(TIR )7个角度的数据。地面同步观测变量主要为地表温度。本数据可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和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A(芦苇地),样方B(盐碱地),样方C(盐碱地)和样方E(大麦地)开展利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地表温度测量。同步样方包括120m×120m样方和30m×30m加密小样方两种,测量时沿东北方向行进中连续测量。 本数据集包括4个样方的地表温度测量数据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曹永攀, 盖春梅, 胡晓利, 黄春林, 王树果, 王静
2008年6月7日,2008年6月18号和2008年6月25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测量了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粗糙度,该数据可为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微波反演和验证提供数据。 本数据包括临泽草地站样方A(芦苇地),样方B(盐碱地)及样方C(盐碱地)中各采样点的粗糙度测量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表面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草地站各样方均为4Grid×4Gid,120m长×120m宽正方形。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微波遥感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粗糙度数据由粗糙度板测量,通过数码照相采集,然后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该数据由曹永攀负责处理。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曹永攀, 盖春梅, 王树果, 王旭峰, 吴月茹, 冯磊, 余凡, 王静
2008年6月6日在临泽站加密观测区开展成像光谱仪OMIS-II飞机地面同步观测,共进行了土壤水分,地表辐射温度观测。 1.土壤水分观测。观测目标:0-5cm表层土壤。.观测仪器:环刀(体积50cm^3)。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自东向西第六第七第八航线下LY06,LY07和LY08样方(每个样方内9次观测)。预处理数据为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存储:Excel。 2.地表辐射温度观测。观测仪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5#,寒旱所6#,地理所);仪器均经过定标(请参考手持红外温度计定标数据.xls)。观测样方和采样次数:自东向西第六LY06第七LY07样方(每个样方49个观测点,每次飞机过境时每个观测点3次重复,共有3次过境)。预处理数据根据热红外定标数据(标准源为黑体),将各仪器的实测温度与相应黑体温度进行直线拟合,求得拟合方程,再利用上述拟合的方程,对观测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定标处理。数据存储:Excel。 样方样带的分布和编号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站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样方位置见临泽站加密观测站样方样带坐标.xls。
高松, 郝晓华, 潘小多, 钱金波, 宋怡, 汪洋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期间,为了监测中游干旱区的地下水位变化与水温的变化,中科院寒旱所在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区内的盈科绿洲共布设了6套地下水观测设备。观测点分别为:1)大满镇新庙村(原和平乡新庙村);2)大满水管所;3)小满镇王其闸村;4)明永乡沿河村一社(电五);5)乌江镇小湾村;6)新墩镇流泉村。观测仪器:HOBO压力式水位温度记录仪(型号:U20-001-01;U20-001-01-TI)。观测频率:1小时(2007-12-25~2009-7-6)。观测项目为水位计传感器处的压强(可计算地下水水位)和水的温度。数据集观测日期为:2007年12月25日至2009年7月6日。结合盈科灌区绿洲站观测的大气压强数据,通过计算可以将HOBO水位水温记录仪测得的压强数据转化为水深数据。利用水位计线缆的长度,得到水位埋深。利用差分GPS精确测量的地下水井高程,减去水深埋深,得到水位高程。
谭俊磊, 钱金波, 马明国, 王旭峰
2008年5月25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进行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航空飞行。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地面同步观测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微波同步样带1,样带2,样带3,样带4,样带5,样带6展开。各条样带垂直于航线方向布置,每条样带上共有25个采样点,各采样点间距为100m。样带7主要地表类型为沙地,土壤水分含量很小,因此于6月2日进行了补测,微波同步样带1、2、3和4,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微波同步样带5和6,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并使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3次地表辐射温度。微波同步样带7,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本数据集包括样带1-6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测量数据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钞振华, 盖春梅, 韩旭军, 黄春林, 晋锐, 冉有华, 宋怡
2008年7月4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开展了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航空飞行。地面同步观测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微波同步新样带newL1-newL12展开。主要观测变量为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分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各条样带均垂直于航线方向布置,每条样带上共有5个采样点。在newL1-newL12各条样带的每个采样点,采用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针式温度计获得0-5cm平均土壤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冠顶温度和地表温度。 本数据集包括4个样带测量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数据表格,一个表格包括4个样带数据,地表温度、冠层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在一个数据表格中存储。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盖春梅, 胡晓利, 黄春林, 李红星, 王旭峰, 朱仕杰, 王静
2008年5月26日至6月29日期间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对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常规测量,主要观测了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不同地表类型的植被生物量、叶倾角、株高、LAI等。生物量通过采样称重获得,叶倾角用量角器测得,株高用钢卷尺测得,LAI用LAI-2000测得。 观测内容,观测日期及观测样区如下: {| !观测内容 !观测日期 !样区 |- | 叶倾角 || 2008-06-24 || E |- | 叶倾角 || 2008-06-29 || A E |- | 植被生物量 || 2008-06-18 || A D E |- | 植被生物量 || 2008-06-24 || A E |- | 植被生物量 || 2008-06-29 || A E |- | 株高 || 2008-05-26 || A D E |- | 株高 || 2008-06-14 || B |- | LAI || 2008-05-28 || E |- | LAI || 2008-06-05 || E |- | LAI || 2008-06-06 || A |- | LAI || 2008-06-11 || A |- | LAI || 2008-06-18 || D E |- | 覆盖度 || 2008-5-27 || A,D,E 样区中的30m小样方 |- | 覆盖度 || 2008-5-26、27 || D,E样区360m样方 |- | 覆盖度 || 2008-6-14 || B样区360m样方 |- |} 本数据集包括所测量的覆盖度文件夹;叶倾角文件夹;植被生物量文件夹;株高文件夹;LAI测量Excel数据表格及一数据质量说明txt文档。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曹永攀, 钞振华, 盖春梅, 胡晓利, 黄春林, 晋锐, 年雁云, 王树果, 王旭峰, 吴月茹, 王静, 李笑宇
2008年3月14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MODIS的地面同步观测,测量参数包括:地表红外辐射温度、地表物理温度、土壤剖面重量含水量(0-1cm、1-3cm、3-5cm、5-10cm及10-20cm,部分样方只测量到了5cm)、表层土壤冻结深度。目的是反演土壤冻结深度。 该日的地面测量时间范围是12:00-15:00,地面同步测量样方包括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W2样地、扁都口B2样地。 1)土壤冻结深度的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融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土壤粗糙度数据可以认为在试验期间没有变化,可以从其它时间的粗糙度数据集中获得。 时间范围是11:37-12:11。 2)含水量测量方法是:取0-1cm、1-3cm、3-5cm5-10cm、10-20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地表温度测量仪器是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同时测量了辐射温度和物理温度,并记录了测量地点的地表覆盖类型。测量时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 4)土壤粗糙度数据可以认为在试验期间没有变化,可以从其它时间的粗糙度数据集中获得。
常胜, 房倩, 瞿瑛, 梁星涛, 刘志刚, 潘金梅, 彭丹青, 任华忠,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周纪, 刘晨州, 殷小军, 张志玉
2008年3月21日运-12飞机搭载L&K波段微波辐射计进行了航空飞行试验,飞行时间为8:25至11:15BJT。地面同步观测主要参数包括地表辐射温度、地表物理温度、土壤剖面0-1cm、1-3cm、3-5cm的重量含水量(烘干称重法),表层土壤冻融状况(以冻结深度表示),积雪深度。 由于晚上扁都口地区降雪,所以地表覆盖大概有10cm左右的新雪。随着时间接近中午,地表积雪有融化的迹象,由于飞行区域内海拔不同,所以积雪融化的时间也不同。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准备雪分析仪,所以并没有积雪相关参数的测量。 1)微波辐射计观测角度为垂直地表观测,所以,辐射计数据没有极化之分。 2)地表辐射温度和物理温度测量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时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某些样点同时使用了针式热敏电阻温度计)。 3)冻融深度测量方法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融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 4)积雪深度是利用直尺直接测量。 5)土壤水分:取0-1cm、1-3cm、3-5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可以通过容重数据计算。数据可以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打开。 本数据集包括各地面同步采样点的地面观测数据和样点坐标数据。
常胜, 房倩, 瞿瑛, 梁星涛, 刘志刚, 潘金梅, 彭丹青, 任华忠,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周纪, 车涛, 刘晨州, 殷小军, 张志玉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3日获取,覆盖大野口森林飞行区中的超级样地。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SM和正射影像在“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大野口流域飞行区超级样地机载LiDAR数据集(2008年6月23日)”中发布。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加密飞行的5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1 || 38°31′59.71″ || 100°14′54.02″ || 38°31′43.04″ || 100°15′44.28″ || 3550 || 1.3 || 7 |- | 2 || 38°32′01.21″ || 100°14′54.82″ || 38°31′44.53″ || 100°15′45.08″ || 3550 || 1.3 || 7 |- | 3 || 38°32′02.70″ || 100°14′55.62″ || 38°31′46.03″ || 100°15′45.88″ || 3550 || 1.3 || 7 |- | 4 || 38°32′04.20″ || 100°14′56.42″ || 38°31′47.52″ || 100°15′46.69″ || 3550 || 1.3 || 7 |- | 5 || 38°32′05.69″ || 100°14′57.23″ || 38°31′49.01″ || 100°15′47.49″ || 3550 || 1.3 || 6 |}
倪文俭, 鲍云飞, 周梦维, 王涛, 池泓, 范凤云, 刘清旺, 庞勇, 李世明, 何祺胜, 刘强, 李新, 马明国
2008年6月2日,在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2km×2km的MODIS同步样方中的H01—H32开展了MODIS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的主要地面变量为冠层温度和地表温度,同时测量了浅层土壤水分,各测量点间距离为125m。本数据可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地表温度和蒸散发的反演与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地表温度同步测量:沿MODIS样方中H01-H08、H09-H16、H17-H24及H25-H32四个东西向样带每隔125m进行了往返两遍观测,包括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的冠顶温度、半高温度以及地表热辐射温度,以及针式温度计获得的0-5cm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同步测量:沿MODIS样方中同步样带1(H01-H08)、同步样带2(H09-H16)、同步样带3(H17-H24)及同步样带4(H25-H32)四个东西向样带每隔125m进行了一遍观测。其中在H01-H08、H09-H16、H17-H24三个样带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在H25-H32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由于土壤水分测量耗时,2008年6月2日土壤水分没有测量完成。考虑到土壤水分变化不大,在2008年6月3日对剩余样带进行了补测。沿MODIS样方中同步样带H30-H40、H41-H48、H49-H56及H57-H64四个东西向样带每隔125m进行了一遍观测。其中在H41-H48、H49-H56、H57-H64三个样带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虚部,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在H33-H40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及土壤温度;以及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本数据集包括2个地表温度测量Excel表格;8个土壤水分测量Excel表格。 样方样带的分布信息请参见元数据“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样方样带布置”。
钞振华, 年雁云, 王旭峰, 梁文广
2007年12月5日至2007年12月16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雪特性分析仪(Snowfork)观测预试验获取的基本数据集。雪特性分析仪主要用来观测积雪参数,预试验目的之一是检验仪器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其二是获取航空卫星遥感同步试验反演验证和其他控制试验所需的积雪参数数据。 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内容包括: 1)直接观测物理量:共振频率、衰减度和3分贝带宽 2)间接观测物理量:积雪密度、积雪复介电常数(包括实部和虚部)、积雪体积含水量、积雪重量含水量。 预试验期包括5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包含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并有相应的数据说明),分别是12月5日的雪特性分析仪观测数据,12月6日及7日BG-A MODIS同步观测数据,12月10日BG-B、BG-C、BG-D、BG-E数据集,12月14日及16日配合微波辐射计在BG-D的观测数据。
郝晓华, 梁继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 本数据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对照的大气降雨, 林内穿透降雨, 树干茎流, 苔藓与枯枝落叶桶的透过雨量。该数据可用于研究青海云杉的冠层截留特征,并可用于发展青海云杉的降雨截留模型。观测对照大气降雨的两个雨量筒位于水文试验样地附近的一个平缓的河滩上,在每次降雨结束后都及时的观测。观测林内穿透降雨的雨量筒布设在超级样地3号子样地内,共20个,雨量筒的布设规则就是依据正上方的冠层郁闭度来布设。在该样地内,按照规则格网布设了九个自制承雨槽,用于观测林内穿透降雨。树干茎流的观测是记录自制树干茎流装置内集雨器的集雨量。观测时间:2008-06-01至2008-10-10日,每次降雨结束后及时的观测。 观测地点: 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水文试验样地。 观测仪器: 1: 标准雨量筒(直径:20cm;观测对照降雨:2个; 观测林内穿透降雨:20个)。 在样地内按照郁闭度来布设。 2: 自制承雨槽(大小:20×20×100cm;观测林内穿透降雨:10个)。在样地内按照规则格网布设 3: 自制树干茎流装置(蛇形管,集雨装置,共5个)。 4: 自制苔藓与枯枝落叶截留桶(直径:20cm)。 5:标准20cm雨量筒量雨器(量程:10.5mm)。
白云洁, 车涛, 李建成, 谭俊磊
2007年10月18日,在阿柔样方1和阿柔样方2开展了Envisat ASAR数据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17BJT。阿柔样方1和阿柔样方2均为3Grid×3Grid,每个Grid为30m×30m,共计25个采样点(包含中心点和角点)。 在每个采样点,采用WET土壤水分速测仪测量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电导率、土壤温度及土壤复介电常数实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并用100cm^3环刀取土经烘干获得重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及体积含水量。同时还对植被一些参数进行了相关调查,主要包括植被高度、覆盖度、植被含水量。地表粗糙度信息请参见“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加密观测区地表粗糙度数据集 ”元数据。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白云洁, 郝晓华, 晋锐, 李弘毅, 李新, 李哲
2007年12月6日和2007年12月10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进行的雪密度观测,目的是调查该地区的积雪分层信息,获取该地区积雪密度,为遥感反演和模型提供可靠的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积雪分层密度观测:观测方法为雪铲称重法进行。预试验采用10cm间隔进行分层密度测量,10cm以内测一层,大于10cm依次分层测量。 2)除密度外,还包括BG-A的雪深及雪温度、雪土界面温度、雪粒径测量。 其中2007年12月6日在BG-A测量,2007年12月10日分别在BG-B、BG-C、BG-D样地进行。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并包括如下辅助信息:GPS点,雪铲定标数据。
郝晓华, 梁继, 王旭峰
本数据为2008年7月7日,在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开展了针对WiDAS(Wide-angle Infrared Dual-mode line/area Array Scanner--WiDAS)航空飞行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地物光谱、植被光合数据和地表红外温度。 阿柔样方1、阿柔样方2和阿柔样方3均为4Grid×4Grid,每个Grid为3 m×30m。 1. 地物光谱。观测仪器:北师大ASD FieldSpec光谱仪,350~2 500 nm。参考板信息:20%参考板。观测目标:狼毒、棘豆和牧草。数据存储: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部分预处理后的数据。原始数据是光谱仪直接产生的二进制文件,用ViewSpecPro软件可以打开,详细观测记录见数据文件每天的观测记录;预处理得到的为反射率数据,格式为文本格式。 2. 植被光合数据测量仪器:LI-6400。测量对象:狼毒、棘豆和牧草。操作规范:操作过程请参考联合试验操作规范。数据存储:处理数据以Excel保存。 3. 地表温度测量方法: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点数量:25个测量位置:在30m×30m格子的角点上测量。记录信息:采样时间、3次重复的红外温度、地表覆盖类型描述。 本数据集包括: (1) 不同覆盖度狼毒的光谱文件夹;60%和65%覆盖度光谱文件数据和光谱测量记录表;狼毒照片文件夹 (2) 光合数据文件夹:包括光合数据表格(棘豆、狼毒和针茅)和光合数据表头说明文件 (3) 飞机同步红外温度数据表格。 (4) WiDAS镶嵌影像,分辨率分别为1.25m,7.5m和10m,投影UTM。
盖迎春, 李弘毅, 钱金波, 汪洋, 余莹洁
2008年3月12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MODIS地面同步观测,测量样方包括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G1样地、扁都口B2样地。地面观测的内容包括地表辐射温度、物理温度、地面覆盖类型和土壤水分。 1)地表辐射温度:分别在扁都口C1样地、扁都口G1样地、扁都口B2样地进行了测量,测量时间范围是11:30-12:15。样方下垫面包括深翻地、油菜茬地和草地。测量仪器为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时采用近距测量模式。地表物理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附带的热电偶温度计。土壤粗糙度数据可以认为在试验期间没有变化,可以从其它时间的粗糙度数据集中获得。 2)土壤含水量:取0-1cm、1-3cm、3-5cm、5-10cm、10-20cm土样,放入自封袋,然后用微波炉烘干,计算其土壤重量含水量。 3)土壤冻结深度的测量是通过用筷子插入土壤感觉其硬度或者将土壤表层冻结层直接挖出测量冻结层厚度,来判断冻结深度。直尺直接测量,当土壤硬度较大并且有冰晶时,认为土壤冻结;反之,则认为土壤未冻。地表覆盖度是以照片形式测量存储。 本数据包括4个文件,分别是:MODIS数据、扁都口B2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C1样地测量数据、扁都口G1样地测量数据。其中扁都口B2样地文件中包含地表温度、冻结深度数据、土壤含水量数据。扁都口C1样地测量数据包括地表覆盖度、地表温度、植被参数数据和植被参数数据。扁都口G1样地文件中包含地表温度、冻融深度数据和土壤含水量数据。
常胜, 房倩, 瞿瑛, 梁星涛, 刘志刚, 潘金梅, 彭丹青, 任华忠, 张勇攀, 张志玉, 赵少杰, 赵天杰, 郑越, 周纪, 刘晨州, 殷小军, 张志玉, 车涛
本数据集为机载OMIS-II传感器于2008年06月04日获取,地点在大野口飞行区。 因为OMIS-II为扫描成像传感器,原始数据受辐射畸变比较明显,且飞机姿态变化的影响,图像内相邻像元空间位置关系不稳定,所以这里发布的是经过辐射校正,辐射定标和几何粗校正后的数据。辐射校正采用矩匹配(moment match)方法,可以消除辐射响应非均匀性、条带噪声和smile现象。辐射定标采用飞行前实验室内测量的定标系数,定标单位是W/(m^2·sr·um)。几何粗校正利用了与图像同步获取的POS数据进行了航带图像的重建,图像目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几何粗校正图像需要利用几何控制点进行几何精校正之后才能与其他带地理坐标的数据配套,用户需要自己选取控制点进行几何精校正。作为例子,这里提供关滩站周边的几何精校正和大气校正图像。另外,因为OMIS-II传感器扫描总视场达到73°,而飞机的窗口较小,所以扫描线左右两端受到机舱的遮挡,虽然经过辐射校正对图像有所恢复,但还是推荐只使用中部未受遮挡的图像。未经几何粗校正的OMIS-II原始数据和同步获取的短波红外高光谱(SWPHI)原始数据存档,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几何粗校正处理时间为2008年10月,辐射校正和定标处理时间为2010年1月。 本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包括13条航线。各航线的飞行时间如下表: {| ! 序号 ! 航线名称 ! 文件名 ! 开始时间hh:mm:ss ! 纬度 ! 经度 ! 海拔 ! 图像行数 ! 结束时间 ! 纬度 ! 经度 ! 海拔 |- | 1 || 4-13 || 2008-06-04_13-19-02_DATA.BSQ || 13:23:45 || 38.542 || 100.382 || 4624.5 || 3125 || 13:27:13 || 38.493 || 100.230 || 4617.5 |- | 2 || 4-12 || 2008-06-04_13-30-55_DATA.BSQ || 13:31:21 || 38.494 || 100.214 || 4644.9 || 2912 || 13:34:35 || 38.543 || 100.370 || 4626.3 |- | 3 || 4-11 || 2008-06-04_13-38-17_DATA.BSQ || 13:39:14 || 38.551|| 100.381 || 4616.2 || 3051 || 13:42:38 || 38.500 || 100.221 || 4656.5 |- | 4 || 4-10 || 2008-06-04_13-46-20_DATA.BSQ || 13:47:09 || 38.502 || 100.212 || 4640.3 || 2866 || 13:50:20 || 38.550 || 100.365 || 4633.4 |- | 5 || 4-9 || 2008-06-04_13-54-02_DATA.BSQ || 13:55:01 || 38.558 || 100.374 || 4644.3 || 2897 || 13:58:14 || 38.511 || 100.223 || 4628.4 |- | 6 || 4-8 || 2008-06-04_14-01-56_DATA.BSQ || 14:01:51 || 38.511 || 100.209 || 4644.6 || 2751 || 14:04:54 || 38.558 || 100.359 || 4655.7 |- | 7 || 4-7 || 2008-06-04_14-08-36_DATA.BSQ || 14:09:28 || 38.568 || 100.373 || 4630.5 || 2995 || 14:12:48 || 38.519 || 100.218 || 4642.8 |- | 8 || 4-6 || 2008-06-04_14-16-30_DATA.BSQ || 14:16:38 || 38.521 || 100.209 || 4650.1 || 2705 || 14:19:38 || 38.568 || 100.357 || 4652.9 |- | 9 || 4-5 || 2008-06-04_14-23-20_DATA.BSQ || 14:24:25 || 38.576 || 100.367 || 4649.0 || 2958 || 14:27:42 || 38.526 || 100.210 || 4673.5 |- | 10 || 4-4 || 2008-06-04_14-31-24_DATA.BSQ || 14:31:09 || 38.527 || 100.199 || 4631.3 || 2817 || 14:34:17 || 38.576 || 100.353 || 4641.7 |- | 11 || 4-3 || 2008-06-04_14-37-59_DATA.BSQ || 14:39:55 || 38.579 || 100.346 || 4599.6 || 2555 || 14:42:46 || 38.536 || 100.210 || 4612.0 |- | 12 || 4-2 || 2008-06-04_14-46-28_DATA.BSQ || 14:46:20 || 38.535 || 100.194 || 4620.5 || 2869 || 14:49:31 || 38.583 || 100.345 || 4639.2 |- | 13 || 4-1 || 2008-06-04_14-53-13_DATA.BSQ || 14:55:36 || 38.594 || 100.364 || 4621.2 || 3018 || 14:58:58 || 38.544 || 100.206 || 4606.9 |}
杜奇, 肖功海, 潘明忠, 李正文, 毛闵军, 徐卫明, 杨一德, 刘良云, 张霞, 李新, 马明国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