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描述 红泥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分为七层,深度分布为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230cm。观测频率为1次/60分钟。观测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8月25日~2014年5月1日。 二、采样地点 葫芦沟小流域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温度监测点设置在红泥沟中下部,其地理坐标为99°52′25.98″E,38°15′36.11″N。 三、测试方法 采用HOBO Pendant® Temperature/Light Data Logger 64K - UA-002-64温度记录仪进行土壤温度观测。
孙自永, 常启昕
本数据集包含黑河中游黑泉附近两个浅钻数据:分别为140米和68.2米深。对两个钻孔地层以10-50 cm间隔采取了古地磁年代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测试得到了两个钻孔地层的磁性地层序列。
胡小飞, 潘保田
黑河中游5 种不同地貌类型的现代孢粉鉴定结果显示,分布在荒漠植被带的45个表土样品共鉴定出孢粉类型39种,主要类型22种,分属于6种不同的植被类型。选择孢粉图谱中孢粉百分比含量较高的孢粉组合来代表不同的地貌类型,发现5种地貌类型(沙丘、冲洪积扇、河漫滩、河床和湿地)可以通过9种孢粉的不同组合来表达。
胡小飞, 潘保田
通过Hiseq2000对沙冬青叶片和根系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发现了44959个unigene。并通过数据库比对,对其中的43192个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干旱处理下,在叶片和根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表达量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分别有1035个和1210个。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集中于与物质运输、胁迫响应以及代谢过程,分子结构活性等方面。鉴定出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的(专一性)响应基因40个。通过对沙冬青转录因子的分析,还发现沙冬青包含50个转录因子家族,1575个转录因子。在叶片中7个转录因子表达量上升,50个下降;在根中有11上升,33个下降。
苏彦华
通过对沙冬青根系、茎部以及叶片的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沙冬青具备高效吸收、运输和储备水分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对沙冬青生理生化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干旱胁迫条件下,沙冬青通过渗透调节以适应水分胁迫生理和分子机制。通过对沙冬青在干旱条件下的生理特性研究,发现了脯氨酸积累随干旱胁迫过程的变化规律,其可能作为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参与沙冬青适应水分胁迫的调节机制。进而克隆获得了参与沙冬青脯氨酸合成、代谢及转运过程的7个全长基因。
苏彦华
DEM是数字高程模型的英文简称(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流域地形、地物识别的重要原始资料。DEM 的原理是将流域划分为m 行n列的四边形(CELL),计算每个四边形的平均高程,然后以二维矩阵的方式存储高程。由于DEM 数据能够反映一定分辨率的局部地形特征,因此通过DEM 可提取大量的地表形态信息,这些信息包含流域网格单元的坡度、坡向以及单元格之间的关系等[7 ]。同时根据一定的算法可以确定地表水流路径、河流网络和流域的边界。因此从DEM 提取流域特征,一个良好的流域结构模式是设计算法的前提和关键。 本数据将dem提取为矢量图,以等高线为基础,详细描述了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的地形。 数据范围: 左:493300.000000 右:669700.000058 上:4414700.000000下:4254299.999998
徐宗学, 胡立堂, 徐茂森
数据集为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潜水位等值线图,包含了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的潜水位概况,利用arcgis制作而成,为矢量图。包含等水位线的长度、高程及其厚度等属性。其范围为: 左:604028.6599 右:645635.1531 上:4333504.1090 下:4296403.637
徐宗学
采用天宝公司生产的Trimble 5800 GPS对阶地面进行了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测量,得到阶地面的高程数据。室内对阶地面变形特征与幅度进行分析。数据包括黑河中游正义峡附近地貌面变形与黑河上游莺落峡附近地貌面变形。
潘保田, 胡小飞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黑河地下水模型模拟结果; 内容概述:2003-2012年观测井模拟水位:其中字母表示观测井所在地区(L-临泽、Z-张掖、G-高台、J-金塔、E-额济纳)、数字表示观测井的编号 时间范围:2003-2012月数据
王忠静
黑河中游植被样方调查数据由2013年与2014年两个年度的野外实测数据组成,包括调查样方的植被情况和土壤数据。每个调查样方的数据包含以下信息:样方经纬度、样方大小、高程、样方概况、植物名称、植物高度、冠幅、盖度、总盖度、株数、株距、行距、大行距、胸径。土壤按照地面以下0-100cm分为6层,分别为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
王子丰, 徐宗学, 张淑荣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粉粒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集内容: hh_silt_layer1.tif:0-5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2.tif:5-15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3.tif:15-30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4.tif:30-60cm 土壤粉粒含量; hh_silt_layer5.tif:60-100cm 土壤粉粒含量;
宋效东, 张甘霖
黑河流域灌区及干支渠分布图包括了黑河流域的主要灌区及所有干渠、支渠的分布。灌区主要有罗城灌区、友联灌区、六坝灌区、平川灌区、蓼泉灌区、梨园河灌区、鸭暖灌区、板桥灌区、沙河灌区、西浚灌区、盈科灌区、大满灌区、马营河灌区、上三灌区、新坝灌区、红崖子灌区,这16个灌区。干支渠分布图包含了这16个灌区的所有干渠和支渠。
徐茂森, 徐宗学, 胡立堂
按照全球数字土壤制图(GlobalSoilMap.net)标准,将0-1m土壤深度划分为0-5cm、5-15cm、15-30cm、30-60cm、60-100cm 5个层次,根据土壤-景观模型原理,使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制作不同层次的土壤粘粒含量空间分布数据产品。土壤粒级划分标准使用美国制分类法。本数据集的源数据来源于黑河流域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土壤数据集成与土壤信息产品生成,91325301)集成的土壤剖面数据。 范围:黑河流域; 投影:WGS_1984_Albers; 空间分辨率:100米; 数据格式:TIFF; 数据集内容: hh_clay_layer1.tif:0-5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2.tif:5-15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3.tif:15-30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4.tif:30-60cm 土壤粘粒含量; hh_clay_layer5.tif:60-100cm 土壤粘粒含量;
宋效东, 张甘霖
该数据包含2003年黑河中游河段口门合并改造工程总体平面布置图,详细描述了黑河中游河段各引水口的引水流量、灌溉面积等数据。附有引水口门现状情况统计表(列出所有引水口门的引水形式、岸别、灌区名称、灌区名称、引水流量),中游改建引水口门相对距离统计表(包含各改建引水口门相对正义峡距离、岸别以及与上一口门的距离),和引水口门合并改造总体布局方案(包括合并口门的引水型式、岸别、灌区名称、灌区面积以及引水流量) 没有矢量格式的数据,我们只收集到JPG格式的,配有一个引水渠道表。
徐宗学
1947-1948年间,中华民国水利部河西水利工程总队编写了黑河干流水利工程规划书(15项)。这是目前全流域最早根据现代水利工程学原理编制的全面工程规划。这批规划以灌溉工程为主,兼顾跨流域调水与防洪工程。这些工程大多在1949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但其中引大通河水入黑河水计划则从未付诸实施。这批文献中水文、社会经济数据的搜集则多完成于抗战时期,由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负责完成,是流域内最早、较系统的数据,对于分析、认识民国时期黑河干流水利开发与社会经济状况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数据主要内容包括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的水库工程、地下水截引及灌溉工程、地表径流灌溉工程、灌溉渠系整理工程等计划书。
王忠静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该数据由“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剪裁而来,得到甘肃省100万湿地数据。 “中国1:100万湿地数据”主要反映2000年代全国沼泽湿地信息,采用十进制度为单位的地理坐标表示,主要内容包括:沼泽湿地的类型、湿地的水源补给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植被类型、所属地理区域等。执行了《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本数据库数据源:1:20沼泽图(内部版)、青藏高原1:50万沼泽图(内部版)、沼泽调查数据1:100万和全国1:400万沼泽图;处理步骤为:数据源选择、预处理、沼泽湿地要素数字化与编码、数据编辑处理、建立拓扑关系、接边处理、投影转换、与地名等属性数据库连结并获取属性数据。
张树清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