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研究团队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将发现于临夏盆地的巨犀命名为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利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古地磁测年法等方法研究化石,表明化石属于巨犀,但是又不同于已知的巨犀种类,因为它比其他巨犀更进步。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
邓涛
以“全新世温度难题”为焦点,全新世地球气温变化已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该项工作基于云南星云湖的化石孢粉,利用新发展起来的基于随机数据开展定量重建显著性检验新方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4000年以来的夏季温度(平均7月温度),发现其与基于该湖沉积物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夏季降水记录在变化趋势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早全新世二者的不耦合变化,即早全新世夏季降水较高,但夏季温度较低。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以云、气溶胶、北半球高纬冰盖边界条件等主导的地球系统内部反馈作用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早全新世夏季降水与温度不耦合的主要原因。
吴铎
The sit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are mainly from many year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Xinjiang. Based on publications such as “China Cultural Relics Atlas · Xinjiang Volume”, “A compi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in Xinjiang”,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on Archaeology” and the third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survey results, site data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sites with unknown dates were eliminated. In this study, the nam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coordinates, site typ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age, time elapsed, area, altitude, slope, aspect, soil type, vegetation type, landform type and other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were collect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elevation data with a resolution of 30 m were obtained from the geospatial data cloud website (http://www.gcloud.cn), and 1:1 million-scale vegetation type spatial distribution data for China come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Data Center (http://www.resdc.cn/Default.aspx). Chinese soil attribute data come from the National Qinghai-Tibet Plateau Science Data Center (http://data.tpdc.ac.cn/zh-hans/), and Chinese landform type data come from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detection cloud platform (http://www.dsac.cn/). Based on the above data, ArcGIS10.2 was used to extract and produce data on elevation, slope, water system, slope, slope direction, soil type and landform type for each site.
谈波
全新世单独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对年平均200hPa纬向风速(代表高层西风)和夏季平均850hPa经向风速(代表夏季风)影响的模拟结果(11.5-0 ka)数据集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模式(水平分辨率:大气与陆面模块约为2°、海洋与海冰模块约为1°),开展考虑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全新世瞬变模拟试验。空间分辨率为2°;空间范围:北:90°N,南:90 °S,西:-180 °,东:180°;地域范围为:全球;时间范围为全新世。模拟结果可用于开展全新世单独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影响下欧亚大陆西风季风等变化的分析研究。
田芝平, 张冉
本数据为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青土湖沉积物记录,包含QTH01和QTH02两个湖泊剖面的沉积物指标。石羊河流域位于100°57'~104°57' E,37°02'~39°17' N,流域全长300余公里,总面积4.16×104km2。流域地处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交汇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模式。现代气候学研究表明,该区域水文变化剧烈,生态系统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数据中所涉及的两个剖面QTH01和QTH02,地理坐标39°03′N 103°40′E,海拔1309m。剖面深度分别为692cm(QTH01)和736cm(QTH02)。AMS14C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均在北京大学测年实验室进行,在兰州大学预处理实验室进行预处理。测年样品尽量避开植物根系较多的层位和砂层。 使用OxCal v4.4.2和 IntCal20 大气廓线校准了放射性碳 14C 日期。利用 X'Pert Pro MPD测定了沉积物矿物成分,沉积物粒度通过Mastersizer 2000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以上实验均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完成。粒度数据QTH01和QTH02剖面均以2cm为间隔取样测量,矿物数据QTH01以10cm为间隔取样测量,QTH02以20cm为间隔取样测量。粒度和矿物含量的波动展现了石羊河中下游全新世以来显著的气候变化,全新世早期(11.0 - 7.4 cal. kyr BP)气候相对干旱;全新世中期(7.4 - 4.7 cal. kyr BP)处于气候适宜期;在全新世晚期(4.7 - 0 cal. kyr BP)干旱化趋势明显,1.6 cal. kyr BP后这种干旱化变得加剧。
李育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门源盆地乱海子湖泊岩芯的年代和孢粉数据。课题组采用AMS14C方法对LHZ18岩芯9个年代样品进行测试,测年材料为植物残体和富含有机质的全岩样品,AMS14C定年样品在美国Beta实验室和兰州大学完成测试。孢粉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孢粉鉴定统计在光学生物显微镜下进行,地层孢粉样品共计140个,表土孢粉样品10个。孢粉结果主要包含乔木、灌木、草本和水生植物等科属的粒数。
黄小忠, 张军, 王涛
采用板块构造、古地理学、含油气盆地分析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作为指导,在大量收集泛第三极近年来地质研究和油气地质研究的各种资料成果,包括地层、沉积、古生物、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构造、油气(钾盐)地质等基础材料,特别是以古地磁、古生物以及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实测地层剖面的成果,对新生代岩相和气候古地理格局进行恢复与重建,得到泛第三极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图(1张)及泛第三极新生代气候古地理图(3张),旨在探讨古地理、古构造、古气候等对油气(含钾盐)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作用,以揭示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规律,为我国海外和境内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林
1)数据内容:过去千年(850AD~1850AD)11个模式集合年平均200 hPa和850 hPa纬向风速(反映高、低层西风)、HadCM3模式月平均850 hPa经向风速(反映季风环流),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为1000~1200AD,小冰期为1400~1600AD;2)数据来源: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第3阶段(PMIP3)多模式试验逐月数据,加工方法:多模式等权重算术平均,气候平均,3)数据应用:用于古气候变化和动力学机制研究。
燕青, 江南萱, 王会军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对青藏高原林芝地区立定遗址文化层堆积剖面进行研究产生的古DNA数据,包括4个层位10个堆积物古DNA样本的HiseqX宏基因组预测序数据。可以用来初步分析林芝立定遗址堆积物古DNA记录的物种组成的历时性变化,揭示当地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Pair-end建库测序方法和illumina HiseqX测序平台检测获取。 3) 数据质量:20.3MB数据量,Q30>85%。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探索遗址堆积物古DNA在揭示青藏高原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研究潜力。
杨晓燕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起被认为是亚洲季风形成、全球风化作用增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并导致全球变冷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然而其驱动过程和机制存在争议,更未得到青藏高原自身化学风化过程及环境变化记录的清晰印证。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发育的厚4500米的风火山群的主量元素数据。元素测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1500)完成。我们通过重建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纪化学风化序列,发现区域大陆化学风化强度与全球温度变化相关,为解释高原大陆化学风化过程与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的内在动力学联系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靳春胜
2010年1月,作者利用奥地利UWITEC活塞钻在星星海湖泊中心(34°50.44′N, 98°06.34′E)约9米水深处钻取170厘米岩心一根。岩心的年代模型利用210Pb/137Cs 和放射性碳14C(11个测年数据)测年结果,利用Bacon软件的贝叶斯年代深度模型构建,年代模型表明岩心涵盖过去7400年。岩心顶部3厘米样品按0.5厘米间隔分样,其他按1厘米间隔分样,共获得173个孢粉样品。孢粉提取采取常规的酸碱处理法,样品经过盐酸、氢氧化钠、氢氟酸处理后,过7微米筛去除细小杂质并完成醋解(9:1乙酸酐和硫酸混合液处理)。孢粉鉴定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成,每个样品鉴定至少300粒陆生植物孢粉。孢粉谱时间分辨率约为40年/样。 孢粉谱包括58个孢粉类型,已草本植物花粉占主导(占88.5~98.9%;平均93.4%),包括蒿属(高达54.4%),莎草科(高达50.1%),禾本科(高达48.8%),藜科(高达17.9%)和菊科(高达8.5%)。孢粉谱中乔木花粉含量低于5%,主要包括松属(最大值4.9%;平均值1.2%)和桦属(最大值3.0%;平均值0.7%)。本数据集包括其中43个陆生植物花粉的百分比含量及其深度和年代,可应用于过去植被和气候定量重建。
田芳, 曹现勇
本数据为横断山高山峡谷区地表粉尘性质数据集,包含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数据。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 2型磁化率仪测定。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W2403型X荧光谱仪(XRF)测量。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表层土壤的磁化率特征和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对理解现代气候因子与高原东部表土磁化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青藏高原粉尘源区来源以及粉尘输送和大气环流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李琼, 夏敦胜, 罗元龙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玛曲桥(MQQ)风成沉积序列的年代数据、磁学数据、粒度数据。我们按照2.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的磁化率数据和粒度数据。AMS14C定年样品在北京大学和美国Beta实验室完成测试。其余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光释光年代测试使用Risø TL/OSL DA-20型释光分析仪;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 2型磁化率仪测定;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该数据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全新世以来的风成沉积序列的磁化率和粒度变化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部与沙漠化和土地严重退化相关联的风沙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杨胜利, 李琼, 陈梓炫, 刘晓静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甘孜新市(XS)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学数据、粒度数据、色度数据、漫反射光谱针/赤铁矿峰高数据、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数据。我们按照2.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10 m)的磁化率和粒度数据,5cm间隔测量无磁滞剩磁和等温剩磁数据,同时提供5组磁滞回线测量结果。分别按照10 cm 和20 cm间隔测量该剖面总有机碳(TOC)和有机碳同位素。磁化率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剩磁和磁滞回线分析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和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古地磁实验室完成。色度分析在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2型磁化率仪测定,无磁滞剩磁使用美国ASCIM-10-30脉冲磁力仪和Molspin Minispin小旋转磁力仪测定,等温剩磁使用ASCIM-10-30型脉冲强磁仪、2G-755超导磁力仪和JR-6A旋转磁力仪测定;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色度和漫反射光谱使用CM-700d分光光度计测定。采用MAT-253同位素比值质谱仪对样品的δ13Corg进行测定。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序列的磁学性质和色度变化特征的认识,对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及其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陈梓炫, 夏敦胜, 刘丽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舟曲(ZQ)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数据、磁学数据、粒度数据和容重数据。我们按照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的磁化率数据,粒度和容重数据。所有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光释光年代测试使用Risø TL/OSL DA-20型释光分析仪;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 2型磁化率仪测定;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容重数据使用油浸法测定;该数据集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粒度和容重变化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粉尘积累历史及其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夏敦胜, 陈梓炫, 李琼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汶川(WCH)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数据、粒度数据和容重数据。我们分别按照2.5-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10 m)的粒度和容重数据。所有光释光年代、粒度、容重测定都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重点实验室完成。所有AMS14C定年样品都在北京大学完成测试。光释光年代测试使用Risø TL/OSL DA-20型释光分析仪;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容重数据使用油浸法测定;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详细年代学数据以及粒度和容重变化特征,为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粉尘积累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
杨胜利, 刘丽, 夏敦胜, 陈梓炫
沉积物古DNA是散布于古环境样品中的生物古DNA,不同于直接从古代动物骨骼、植物遗存内提取的古DNA, 古环境DNA主要是从冰川、 冻土、 湖泊沉物、 泥炭沉积物、 遗址文化层、 牙结石、 粪便化石等环境样品中提取得到的混合了多物种的古DNA。 这些DNA随着生物的遗留物质( 包括: 遗体、 毛发、 粪便和尿液等) 进入环境, 在环境中迅速降解, 缓慢变性, 最终吸附在矿物等颗粒上或者被微生物整合到自身基因组上而长期保存, 进而形成了古环境DNA。沉积物DNA是一种新兴的古DNA分析技术,考古遗址沉积物可追踪相关遗址DNA保存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人类,弥补了人类化石一般可遇而不可求的缺憾,极大的扩大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对发现夏河人下颌骨的白石崖溶洞遗址地层沉积物古DNA进行系统取样和分析。
张东菊, 付巧妹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对古人在此区域的活动历史尚不清楚。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目前已对藏东南林芝地区具文化层的考古遗址进行系统测年,获得33个碳十四年代数据。
杨晓燕, 王彦人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 对古人什么时间进入到这一地区以及如何在当地活动并不清楚。对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和林芝地区的25处文化层和3处墓葬进行系统调查和取样。
杨晓燕, 王彦人
不同大气环流系统输送的水汽同位素存在差异,而青藏高原降水受季风和西风环流影响,响应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湖泊沉积物中叶蜡氢同位素提供了一种手段可用于恢复过去降水信息。作者提供的青藏高原东西部不同湖泊(青海湖、令戈错、班公湖)沉积物稳定氢同位素记录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西部降水同位素变化,研究了晚更新世以来夏季风和西风急流对青藏高原水汽的影响,也为重建过去青藏高原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侯居峙
XRF数据能够快速、无损、高分辨率的得到常量和微量地球化学的相对丰度,用于重建故环境变化。本数据包括达则错和江错XRF 多元素数据,湖泊岩心年龄深度数据,可用于重建过去两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西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在达则错和江错两个湖泊中,Ti、K、Fe、Si等元素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经多指标对比分析认为:Ti和其他造岩元素主要是受流域内径流条件的影响,可以用于重建流域内近两万年以来的水文条件变化。
侯居峙
1)数据包含利用班公湖湖泊岩心深度,年龄,生物标志化合物GDGTs重建的温度记录,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流域的年均温变化。目前高原多数古气候记录为定性半定量,定量记录十分有限,制约了对高原气候变化机制的深入理解。选择青藏高原西部最大湖泊班公错作为研究区,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重建了 16 ka BP以来该地区年均气温变化。2)该记录利用湖泊沉积物GDGTs进行重建。3)数据详实可靠。4)本研究不仅为了解青藏高原西部地区过去气候变化提供资料,也为讨论高原气候变化机制、验证区域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供依据。
侯居峙, 王明达
1)数据包含多个湖泊岩心共计40个14C测年数据。多数湖泊沉积物岩芯的年龄控制是依靠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定年完成的。数据表包括湖泊岩芯样品编号,实验室测样编号,样品深度,14C结果,测年误差及校正后结果。湖泊岩心年代框架是进行古气候重建的基础。2)所有14C数据均在美国测试中心(Beta analytic inc)完成,实验室操作严格按照标准流程。3)本40个测年数据质量良好。4)该数据已经发表,为青藏高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侯居峙
思茅盆地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属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三江构造域。在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早新生代地层,因而是恢复该区域和高原东南侧的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的研究开展了连续钻探任务,获取了连续且完整的勐野井组地层高分辨序列,并获得了361.86米岩芯。目前对250米长的小景谷岩芯的部分样品开展了磁化率、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测量,获得了高、低频磁化率(χlf)、SIRM和ARM等重要磁性参数,将为今后开展勐野井组的古气候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颜茂都
曲靖盆地位于云南省东部,盆地整体呈南北走向,为狭长型的断陷盆地。盆地内部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这些沉积物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此前的研究对盆地中心开展了连续钻探任务,共取得320.1米岩芯,首次获得了贯穿整个茨营组与蔡家冲组的沉积序列。目前,对320.1米长的蔡家冲岩芯部分样品开展了磁化率、非磁滞剩磁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测量,获得了高、低频磁化率(χlf)、SIRM和ARM等重要磁性参数,为今后开展多指标的古气候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颜茂都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年轻的褶皱山系。始新世以前,喜马拉雅地区处于长期下沉的浅海环境,在极其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才从沧海中升起。至第三纪末,它已上升到平均高度3,000米以上的高山。因此,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珠穆朗玛峰地区经历了几次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从而遗留下来各种与冰川作用有关的沉积物及间冰期沉积。1960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和1964年中国希夏邦马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曾对这两个高峰及其邻近地区的冰川和其他第四纪沉积物进行过较详细的考察。在此次1966-1968年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学考察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作为本区特色的第四纪冰川沉积,而且加强了对间冰期与冰后期各种沉积的研究,从而发现了若干较完整、较典型的第四纪地层剖面。 本数据集来源于本书科考队的野外考察。概略地介绍第四纪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点,着重记述几个主要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并初步建立本区第四纪地层的顺序和讨论地层的时代。为深入探讨本区第四纪冰期、古气候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等问题打下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
通过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1752年以来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基于树轮氧同位素比值与夏季干旱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建立树轮氧同位素与干旱指数的线性相关方程,初步完成了1752-2015年的干旱指数的定量化重建。这一结果有助于认识年际到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干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对比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在揭示区域干湿变化机制,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通过在祁连山地区建立的1750年以来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基于树轮氧同位素比值与夏季干旱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建立树轮氧同位素与干旱指数的线性相关方程,初步完成了1750-2016年的干旱指数的定量化重建。这一结果有助于认识年际到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干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对比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在揭示区域干湿变化机制,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通过在Bosnia地区建立的1710年以来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基于树轮氧同位素比值与夏季干旱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建立树轮氧同位素与干旱指数的线性相关方程,初步完成了1710-2019年的干旱指数的定量化重建。这一结果有助于认识年际到年代际尺度上区域干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对比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区域水文气候的影响,在揭示区域干湿变化机制,区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南部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塞尔维亚南部树轮包括4棵树芯,树种为Bosnia pine,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967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中部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塞尔维亚中部树轮包括2棵树芯(C50和C58),树种为Bosnia pine,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542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塞尔维亚气候类型单一,如缩略图所示,塞尔维亚地区中部树轮(C50和C58)与南部树轮(H01, H02, H05和H08)氧同位素序列,相关性较高,因此塞尔维亚中部和南部树轮碳氧同位素数据集一起(共计6棵树芯),对于开展西风区塞尔维亚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东北地区树轮碳氧数据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中国东北地区树轮包括4棵树芯,树种为Korean pine,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903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祁连山地区树木年轮碳氧数据组成。祁连山地区树轮包括4棵树芯,树种为祁连圆柏,测定的同位素数据为921个。树轮原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纤维素,所得纤维素样品包裹在银杯中,在用DELTA V Advantage稳定同位素质谱仪上测定同位素比值,分析误差小于0.21‰。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南部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塞尔维亚南部地区树轮包括24棵树芯,树种为Bosnia pine,测定的宽度数据为5148个,测量精度为0.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中部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塞尔维亚中部地区树轮包括15棵树芯,树种为lime,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398个,测量精度为0.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西风区塞尔维亚北部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塞尔维亚北部地区树轮包括23棵树芯,树种为橡树,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537个,测量精度为0.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西风区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神农架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神农架地区树轮包括128棵树芯,树种为巴山冷杉,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8936个,测量精度为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的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南岳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南岳地区树轮包括22棵树芯,树种为马尾松,测定的宽度数据为3616个,测量精度为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区的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黄土中的火山灰年代学分析数据组成。火山灰年代学是一种利用火山灰层作为等时标志来对地质、古气候学、考古等地层及事件进行关联和定年的方法。通常是将沉积物中的火山灰通过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特征矿物组合等进行对比,通过区域内等时地层的标定,来确定火山灰层的年龄;也可以通过Ar-Ar等绝对定年方法,来确定火山灰层的年龄。该火山灰年代学分析数据包括塞尔维亚不同黄土剖面共计8层火山灰样品的单矿物化学成分和1层火山灰样品的透长石Ar-Ar年代学数据。其中,火山灰样品的单矿物化学成分是使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实验室的JEOL JXA 8100电子探针测定的,火山灰样品的透长石Ar-Ar年代学数据是使用苏格兰大学联盟环境研究中心的Helix SFT质谱仪测定的。该数据可为塞尔维亚地区的黄土提供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东亚季风区中国祁连山地区树木年轮宽度数据组成。祁连山地区树轮包括52棵树芯,树种为祁连圆柏,测定的宽度数据为17081个,测量精度为0.01mm。树轮的宽度测量使用LINTAB 6树木年轮分析仪测量,并使用COFFCHA程序对交叉定年进行检验,以保证对所有树芯样本的量测和定年都准确无误。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土壤结构与矿物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对东亚季风边缘区的古气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晨曦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古地磁分析数据组成。该黄土剖面古地磁实验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55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105个。系统退磁采用英国Magnetic Measurement公司生产的MMTD 80型自动热退磁仪进行热退磁,在2G-760三轴超导磁力仪上完成剩磁测量。对所有样本进行系统热退磁,退磁温度为100°C,150°C,200°C,250°C,300°C,350°C, 400°C,450°C,500°C,520°C,550°C,585°C,620°C,630°C,650°C,685°C, 共16步。对33个样本采用混合退磁的方法,首先热退磁至150°C,然后进行交变退磁,交变退磁场为5 mT,7.5 mT,10 mT,15 mT,20 mT,25 mT,30 mT,35 mT,40 mT,45 mT,50 mT,60 mT。最后所有样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特征剩磁结果。实验分析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塞尔维亚地区的黄土提供了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黄土高原会宁黄土剖面的古地磁分析数据组成。会宁黄土剖面古地磁实验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130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200个。系统退磁采用英国Magnetic Measurement公司生产的MMTD 80型自动热退磁仪进行热退磁,在2G-760岩石超导磁力仪上完成剩磁测量。实验分析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对中国黄土高原会宁地区的黄土提供了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黄土高原西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洛川(35°43′N, 109°25′E)和盱眙(118°39′ E, 32°51’ N)黄土剖面的光释光定年分析数据组成,包括45个样本释光年代学研究结果。其中,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21个样品的释光年代学研究,使用的是钾长石单片再生法(SAR)多步升温post-IR IRSL(MET-pIRIR)测年技术;盱眙剖面24个样本的释光年代学研究,分别为8个样品基于4-11微米石英颗粒依照标准单片再生法(SAR)测量流程的光释光定年,8个样品基于4-11微米多矿物细颗粒升温到225℃(pIRIR225)依照单片再生法测量流程的红外释光定年,和8个样品基于4-11微米多矿物细颗粒升温到290℃(pIRIR290)依照单片再生法测量流程的红外释光定年。洛川和盱眙黄土剖面的光释光定年使用的仪器为丹麦制造的Risø热释光/光释光测年仪,实验分析分别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罗马尼亚Babes-Bolyai大学完成。该数据对中国洛川和盱眙地区的黄土提供了进一步年龄约束,对于两地区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通过塞尔维亚 Titel-Stari Slankamen 综合黄土剖面和中国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剖面过去约100 万年以来的磁化率数据,基于表土建立的黄土磁化率-气候转化函数,完成了塞尔维亚和中国黄土高原过去约100 万年以来的古降水和古温度等古气候参数的初步半定量化重建。对于研究在不同増温幅度的间冰期时期,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行为特征(持续时间、幅度、变率等)的区别和联系,具有一定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的黏土矿物分析数据组成。我们使用荷兰PANalytical公司制造的X’Pert Pro MPD 粉末 X 射线衍射仪(XRD),按照约10-20 cm间隔对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黏土矿物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41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279个。该仪器扫描角度重现性为±0.0001度。实验分析在泰山学院山东省旅游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长时间黄土序列的黏土矿物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Stari Slankamen黄土剖面的不同粒级组分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数据组成。共两套分粒级样本,一套是按照 Udden-Wentworth 粒级标准划分的,将单个样品划分为了6个分粒级样本,分别为<2 μm、2-4 μm、4-8 μm、8-16 μm、16-32 μm和32-63 μm组分,共计102个样本;另一套则是将单个样品划分了为<10 μm和10-63 μm两个组分,共计52个样本。我们使用PANalytical公司制造的Axios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珀金埃尔默公司制造的NexION300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了各样本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实验分析分别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完成。该数据可应用于厘定西风影响区黄土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粒度效应,对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进行黄土物源判别和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非磁滞剩磁(ARM)与饱和剩磁(SIRM)等环境磁学分析数据组成。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总厚度为约56米,我们使用2G-760岩石超导磁力仪,按照约10 cm间隔对该剖面开展了非磁滞剩磁(ARM)与饱和剩磁(SIRM)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为579个。实验分析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磁学性质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古风化强度分析数据组成。古风化强度分析数据包括游离氧化铁和全氧化铁百分含量,两者的比值是土壤学界广泛使用的评价土壤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游离氧化铁和全氧化铁分别用CBD(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溶液)方法和HF-HNO3-HClO4酸溶法提取,在 GGX-600 型原子吸收光谱仪上测定的。该剖面总厚度约56米,按照约5 cm间隔对该剖面开展了游离氧化铁和全氧化铁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分别为683个和622个。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古风化强度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和西峰黄土剖面的色度分析数据组成。我们按照约5 cm间隔对洛川和西峰黄土剖面开展了色度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分别约为57米和86米,测定的样本数量分别为1138个和1726个。使用的仪器为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700d 分光测色仪,实验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色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于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本数据集由塞尔维亚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的色度分析数据组成。我们使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M-700d 分光测色仪,按照约5 cm间隔对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色度测定分析,测定的剖面总厚度为约56米,测定的样本数量为1128个;我们使用安捷伦公司制造的Cary5000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按照约10 cm间隔对Titel-Stari Slankamen黄土综合剖面开展了色度测定分析,测定的样本数量为565个。实验分析分别在中国科学院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和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反应了塞尔维亚地区近一百万年以来黄土序列的色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对于欧洲东南部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郝青振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