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青藏高原梅诺、萨日果、容哇果、卡则、吉哈、牙日给、巴米、巴荣巴当、青土、拉布、麦松岩画、尕拉、耶则热地点1和耶则热地点4等14个历史时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获取了各遗址经纬度、高程、文化属性、文化遗物等基本信息;同时,对遗址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科学收集、鉴定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一批遗址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和动物遗存鉴定数据。该数据集为研究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先民的活动历史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董广辉, 侯光良
为了解析蔓菁如何、何时进入青藏高原,探讨蔓菁在青藏高原传播与驯化与早期人类活动的高原定居和古丝绸交流之间的关系,2018年6月,课题组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一个青藏高原的蔓菁自交F1代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De Novo组装,得到组装基因组大小为409.69 Mb,Contig N50为1.21 Mb。这一结果可为研究植物扩散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遗传基础。高原各地的传统蔓菁品种是人类选择和基于区域气候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这项研究有助于揭示人工驯化和人类选择对蔓菁的遗传分化的影响,以及蔓菁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机制。
段元文
1、数据内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平均总辐射、总净辐射值及水汽压日平均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由美国campel高山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其中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型号HMP155A;风速风向仪型号:05103-45;净辐射仪:CNR 4 Net Radiometer four component;大气压力传感器:CS106;雨量筒:TE525MM。自动气象站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数据,每日采集完自动统计计算得出日均值气象数据。 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自动连续获取。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气象站设置在冰川中部,气象数据可为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型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刘婧
牛年末存栏量数据包含青藏高原地区的牛年末存栏量数据,空间区域以青藏高原的县为指标进行划分,时间分辨率为5年,时间覆盖范围为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是通过对相关的文献、历史数据库记录等材料进行统计搜集获得,部分数据通过购买获得。数据可用于分析青藏高原各个县的农业生产情况、肉类价格变化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县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各县的发展差异等。青藏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生态畜牧的重要场所。
杨飞
基于2007至2018年间对青藏高原和干旱荒漠区野外科考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合作,进一步加强信息采集,记录青藏高原与邻近阿拉善荒漠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以亚洲内陆干旱区环境指示生物爬行类的代表属:沙蜥属和麻蜥属为研究对象,围绕气候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变以化的响应这一主题,获取青藏高原与邻近阿拉善荒漠沙蜥属和麻蜥属蜥蜴的物种数量、分布相关数据。根据经纬度可以分析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郭宪光
品种资源是畜禽产业发展的基础,遗传资源库是培育和改良品种的根本。青海和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的人工选育,培育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当地生长的优良地方品种和生态型。然而,由于集约化养殖和外来商业品种的引入,对地方家养动物的土著品种造成了冲击,两省的畜禽遗传资源发生了动态的变化,家养动物的多样性正在退化,遗传资源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以家养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产性能指标为着眼点,通过广泛采样调查,对两省家养动物的体型特征、品种资源的种类进行评估和厘定,确定保护品种和核心保护区,为地方优良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奠定基础,并为高原特色畜产品的保护和可追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有效促进高原畜牧业的发展。
田菲
中亚五国1980-2015年农业水资源供需和开发利用数据集,来源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分别包括基于Noah、Mosaic和VIC模型输出的降水、蒸发和径流数据。该数据集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具有较好的数据精度,在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中应用广泛。Noah、Mosaic和VIC模型的降水、蒸发和径流模拟结果在空间分布上的表现较为一致。可用于中亚地区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农业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和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估等。
张永勇
1)数据内容:数据包括老虎沟12号冰川2014-2018年年物质平衡;2)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数据源于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每隔100m的花杆观测,观测从海拔5300-5100m,每隔海拔带有三根物质平衡花杆,每年5月及9月各观测一次,采用面积平均法计算整个冰川面物质平衡;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均为人工实地观测,且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冰川学方法,具有高的可靠性;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数据已被多次用于冰川模拟的验证以及模型参数的率定,对大尺度冰川模拟的参数率定和验证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刘宇硕
1)数据内容:泛第三极地区65个国家1992-2015年城市建成区矢量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以欧空局JCR中心1992-2015年全球300米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整合宫鹏、刘小平和陈军的全球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校正处理获取得到。 3) 数据质量描述:整体65个国家的数据准确率为75%左右,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数据精度差异。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可用于泛第三极地区65个国家城镇化相关研究,例如城市用地扩张分析和未来情景模拟等。
李广东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评估遥感反演基础数据集包括了青藏高原自2000年起年度的植被覆盖度(FVC),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叶面积指数(LAI)等基于遥感反演的生态参数,以供区域尺度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使用。其中植被覆盖度数据以MODIS NDVI数据为主体,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多尺度遥感影像,结合植被群落类型、分布特征等高精度遥感参数,发展植被覆盖度模型,用混合像元分解法构建。精度验证估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为0.21,在样本值0-0.5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高估情况。
刘文俊
中亚五国2000-2015年农业水土资源现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统计资料数据库,主要要素包括:水资源、气温、土壤、施肥管理、生物燃量、水稻种植以及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信息。可用于支撑中亚地区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分析、土地资源类型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农业用地格局变化特征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估和土地资源质量评估等。有助于了解中亚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的潜力,保障中亚地区农业生产安全。
李发东
钻孔位置在加格达奇向北约7km附近(50.47°N, 124.23°E)一个湿地里面,地表泥炭土层较厚约80cm。 钻孔直径为40mm,深度为20~60 m的钻孔,利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热敏电阻(精度±0.05℃)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地温进行监测,获取地层信息、冻土地温、地表温度、活动层厚度等关键冻土特征参数。测温孔有三个,一个是管道附近T1(距离一线管中心2m),一个是天然孔T2(距离一线管中心约16.6m),第三个孔T3,距离管道二线约50m。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T1和T2进行每年一次的人工监测。T3从2018年6月12日开始连续自动化监测。至此,三个孔得到连续时间序列的地温数据。通过该地温监测资料可分析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的发育特征、历史演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
李国玉
1、数据内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气压、风速、总净辐射值及水汽压日平均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由美国campel高山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其中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型号HMP155A;风速风向仪型号:05103-45;净辐射仪:CNR 4 Net Radiometer four component;大气压力传感器:CS106;雨量筒:TE525MM。自动气象站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数据,逐日采集完自动统计计算得出日均值气象数据。 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自动连续获取。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气象站设置在冰川上部,气象数据可为海洋型冰川积雪-径流模型等提供数据支持,为冰川动力学模式和模拟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刘婧
通过对青藏高原高苜蓿地、朵家梁、水口、棋盘山、新寨、参雄尕塑、鸟岛、邦嘎和白羊村等25个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取了各遗址经纬度、高程、文化属性、文化遗物等基本信息;同时,对遗址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的动植物遗存进行科学收集、鉴定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一批遗址碳十四年代数据、动物遗存鉴定数据、植物大遗存鉴定数据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该数据集为研究青藏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先民的活动历史和生业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
董广辉, 杨晓燕, 吕红亮
中亚沙漠油气田分布城镇分布数据,数据格式为“.shp”格式矢量数据。包括了中亚五国油气田及主要城镇居民点的分布。该数据由MODIS-MCD12Q产品提取裁切而成,该产品空间分辨率为500 m,时间分辨率为1年,其分类标准采用的是IGBP全球植被分类方案,该方案共分为17种土地覆被类型,其中城镇数据利用该分类方案中的建筑与城镇用地。该数据可为中亚地区沙漠油气田与绿城城镇风沙灾害评估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高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收集公开的GDP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得到孟加拉和缅甸的2015年五个关键节点区域的GDP公里格网数据,包括孟加拉达卡、孟加拉吉大港、缅甸皎漂港、缅甸仰光港和缅甸曼德勒。针对现有数据缺失问题,拟采用克里格插值、函数插值等方法进行数据补缺;针对数据时间不连续、空间分辨率不高等问题,拟发展基于地统计学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生产时间连续的高分辨率GDP预测数据。
葛咏, 凌峰
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Ecosystem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参数,为应用生态学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碳储量以及碳循环过程,评价生态系统在全球的碳平衡以及区域贡献和响应提供了基础。目前,MODIS卫星数据产品是反演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数据源。以18个关键节点(Bangkok, Burma_Port, Chittagong, Colombo, Dhaka, Gwadar_Port, Hambantota, Huangjing_Port_and_Malacca, Karachi, Kolkata, Kuantan, Maldives, Mandalay, Mumbai, Sihanouk, Taizhong_Luoyong, Vientiane, Yangon)为研究区域,基于2002至2014年MYD17A3H数据,对不同地区的生物积累量或有机碳的积累量进行了裁剪和估算,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2002-2014年年平均NPP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活动层是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之一,暖季融化,冷季冻结,呈季节性变化,其中活动层地温变化剧烈程度将直接影响冻土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冻土稳定性。该数据集的监测站点位于92°E,35°N,海拔4600米,监测场地地势平坦,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监测仪器为DT500系列数据采集仪,分别在地表以下10cm、20cm、40cm、80cm、160cm的5个深度上进行地温监测,该数据集的时间间隔为1天,是通过30分钟一次的数据的平均值,监测期间数据稳定、连续。通过结合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水分等资料开展活动层的热变化过程以及变化机理等科学课题
陈继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为亚洲主要河流提供水资源。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黑碳(Black carbon,BC)气溶胶对辐射具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进而对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气候环境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排放的黑碳气溶胶经大气环流可被传输至高原内部,并沉降到雪冰表面,对降水和冰川物质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在青藏高原通过钻取冰芯样品、采集表雪样品,测量其中的黑碳含量,恢复历史记录和空间分布,为对评估黑碳对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影响和大气污染物的跨境传输提供数据基础。
徐柏青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水文循环中自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过程,通常指地表土壤水分的蒸发(evaporation, E)和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transpiration, T)的总和,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参数是地气相互作用中水分平衡的重要部分。目前,MODIS卫星蒸散发数据产品是监测地表时空变化的一项重要数据源,地表蒸散发是地气相互作用中水分平衡的重要部分。本数据以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的MODIS16全球陆地蒸散发产品为基础,以一带一路整个区域划分出来的31个关键节点以及中老泰柬铁路、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和雅万高铁三个重点核查区域范围的ET进行了裁剪、估算,得到的关键节点区域8-16天的ET产品,时间范围为2000-2016年。相比一些主要用于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地表水分和能量平衡过程的模拟和动态监测以及合理管理区域水资源,尤其是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目的性的对一带一路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阴海明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