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长江源区人工采集的土地覆盖及植被类型地面验证点数据集。数据采集中,以用地类型相对较为均一、完整的斑块作为主要采集对象,在区分其他用地类型及植被类型时相对较易识别和辨识,在地物验证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每个样地首先利用差分GPS仪记录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海拔(0.1米)、采集时间等位置信息,然后以人工目视识别的办法记录主要用地类型和性质、特征、建群种等属性信息,以便回实验室验证和核对。最后,对每个样地拍摄不少于1张的景观照片。在本次采集中,90%以上的样点采集了2张及以上实景照片,以便于在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类型提取中进行验证和核查。最后,通过与Google地图的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了两轮检验和核查,保证了验证点属性的绝对正确性。
王旭峰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8月黄河源区(扎陵湖北面)人工采集的土地覆盖及植被类型地面验证点数据集。数据采集中,以用地类型相对较为均一、完整的斑块作为主要采集对象,在区分其他用地类型及植被类型时相对较易识别和辨识,在地物验证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每个样地首先利用差分GPS仪记录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海拔(0.1米)、采集时间等位置信息,然后以人工目视识别的办法记录主要用地类型和性质、特征、建群种等属性信息,以便回实验室验证和核对。最后,对每个样地拍摄不少于1张的景观照片。在本次采集中,90%以上的样点采集了2张及以上实景照片,以便于在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类型提取中进行验证和核查。最后,通过与Google地图的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了两轮检验和核查,保证了验证点属性的绝对正确性。
魏彦强, 王旭峰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可可西里人工采集的土地覆盖地面验证点数据集。数据采集中,以用地类型相对较为均一、完整的斑块作为主要采集对象,在区分其他用地类型及植被类型时相对较易识别和辨识,在地物验证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每个样地首先利用差分GPS仪记录经度(度分秒)、纬度(度分秒)、海拔(0.1米)、采集时间等位置信息,然后以人工目视识别的办法记录主要用地类型和性质、特征、建群种等属性信息,以便回实验室验证和核对。最后,对每个样地拍摄不少于1张的景观照片。在本次采集中,90%以上的样点采集了2张及以上实景照片,以便于在土地利用分类及植被类型提取中进行验证和核查。最后,通过与Google地图的位置核对,数据经过了两轮检验和核查,保证了验证点属性的绝对正确性。
王旭峰
该数据集包含2014年07月23日至2014年08月18日在黑河下游混合林站和超级站观测的热像仪组分温度数据。观测地点坐标分别为101.1335E、41.9903N和101.1374E、42.0012N,海拔约874m。在混合林站和超级站分别使用Testo890-2(热红外图像:640 × 480,可见光2048 × 1536)和Testo875-2i(热红外图像:160 × 120,可见光640 × 480)热像仪,以通量塔为中心,在10m高度处,拍摄塔周围的地表亮温和可见光图像。在混合林站的观测方向为东北、东、东南、西南和西北,在超级站的观测方向为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观测时间范围主要为晴空日期的10:00至16:00;各次的观测时间为整点和MODIS、Landsat 8过境时;8月4日的拍摄为配合航空飞行,观测间隔约为10min。
周纪, 李明松, 马晋
1)数据内容包含青藏高原地区1992年、2005年、2015年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300米。2)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获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公式中包含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降雨侵蚀力因子由青藏高原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获得;土壤可蚀性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采用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坡长因子、坡度因子通过30m高程数据计算后重采样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由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得出,其中植被覆盖度是由MODIS的植被指数产品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3)通过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差异变化比较,符合实际变化规律,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章文波
本数据集为基于蒸散发互补方法建立的中国地表蒸散发产品(v1.5),输入数据包括CMFD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气温、气压,以及GLASS地表发射率和反照率、ERA5-land地表温度和空气湿度、NCEP散射辐射率等。本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982年-2017年,空间范围为中国陆地区域。本数据集可为研究长时间尺度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 陆地实际蒸散发 (Ea),单位: mm month-1。 时间分辨率为逐月; 空间分辨率为0.1°; 数据类型:NetCDF; 本数据仅为陆地实际蒸散发,不含水面。
马宁, Jozsef Szilagyi, 张寅生, 刘文彬
1)数据内容包含泛第三极65国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2)土壤侵蚀强度数据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获取。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公式中包含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工程措施因子、耕作措施因子。65国降雨侵蚀力因子由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发布的日降雨量产品计算获得;土壤可蚀性因子采用250mSoilGrid网格土壤数据计算;耕作措施因子利用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工程措施初稿暂未考虑,暂时取值为1;坡长因子、坡度因子通过30m高程数据计算后重采样得到;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由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降雨侵蚀力比例计算得出,其中植被覆盖度是由MODIS的植被指数产品通过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65国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章文波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 Chen, F.H., Dong, G.H., Zhang, D.J., Liu, X.Y., Jia, X., An, C.B., Ma, M.M., Xie, Y.W., Barton, L., Ren, X.Y., Zhao, Z.J., & Wu, X.H. (2015). 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Science, 347, 248–250. 数据整理自论文内Supplementary Materials中的表格数据。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各地的53处遗址的动物骨骼、植物遗骸及其它人工制品进行了分析,发现自从大麦(Barley)产生后,人类就开始迁移到海拔高达4700米的地区定居。该研究显示,史前人类是在距今3600年以后全球气候转冷的大背景下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的,其关键的促进因素是农业技术革新而不是气候变化。 数据集包含4个数据表,数据表名称和内容分别为: Data list:数据列表; t1:Calibrated radiocarbon dates and domesticated plant and animal remains from sites investigated on the NETP(青藏高原东北部研究的遗址的校准的放射性碳年代和驯化动植物遗骸); t2:Radiocarbon dates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放射性碳年代); t3:OSL dates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光释光年代)。 数据详细信息参见附件:Supplementary Materials.pdf,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pdf。
陈发虎
1)数据内容包括泰国18个小流域5米分辨率2017年的土壤水蚀模数数据。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 (A=R•K•LS•B•E•T)方法,在面图层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盖度FVC、轮作分区抽样调查单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40个抽样单元土壤水蚀模数,评估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空间数据运算(包括图表链接及转换、矢栅转换、重采样等),将区域专题图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DEM转换为抽样单元的R、K、LS因子;通过半月FVC、NPV、半月降雨侵蚀力权重、其他地类B因子表分别计算抽样单元内各地类的B因子;通过遥感解译结果、工程措施因子表,计算抽样单元工程措施因子值;通过耕作分区图及耕作措施表获取抽样单元内耕作因子值,进而计算各抽样单元内土壤侵蚀模数。18个小流域的选取依据泛第三极地区抽样单元布设图。 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勤科
数据包含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钻孔180米沉积岩心的碳酸盐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水文和植被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罗布泊钻孔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分析精度为: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通过罗布泊钻孔的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数据,可以重建塔克拉玛干沙漠更新世以来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变率、和影响因素。青藏高原野外地质考察照片数据集,主要为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野外工作照以及地质剖面照片。
刘卫国
通过野外调查、监测、采样和室内检测,测定了巴尔喀什湖流域水、土化学指标。通过不同水样的水化学指标分析,初步研究了该区域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类型明显不同,河水的主要化学类型为Ca-HCO,反映了岩石风化作用;湖水主要化学类型是Na-SO4和Na-Cl,反映了长期的蒸发作用影响。
吴敬禄
水资源估算的主要思路是使用径流系数和径流影响因子(气候、地形、土地利用、土壤)建立机器学习模型,然后再将模型估算的径流系数还原成径流深,进一步计算水资源量。基于全球公开数据资料,建立径流系数和地形、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的机器学习模型,估算“一带一路”地区多年径流系数,根据2015年的降水资料,计算2015年的径流量,再根据各个国家的面积,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水资源量。生成了“一带一路”地区高分辨率的径流系数分布图,为“一带一路”地区水资源评价、跨境水分配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贾绍凤
该数据集包含2014年07月22日至2016年07月19日在黑河下游混合林站和超级站观测的组分温度数据。测量地点坐标分别为101.1335E、41.9903N和101.1374E、42.0012N,海拔约874m。所使用的红外辐射计型号为SI-111,数采为CR800。混合林站使用两支传感器分别观测光照胡杨(南侧)和阴影胡杨(北侧)的组分温度。两支传感器架设高约5m,距目标约1m,水平观测。超级站使用两支传感器分别观测裸土和柽柳的组分温度。观测裸土的传感器架设高度约2m,观测天顶角约45°;观测柽柳的传感器架设高度约1m,距被测目标约0.5m,水平观测。
周纪, 李明松, 马晋
黑河流域上游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饱和导水率,颗粒分析,入渗率,以及采样点位置信息。 1、数据为2014年针对2012年补充取样,用环刀取原状土; 2、该土壤容重为土壤干容重,采用烘干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原状环刀土样在烘箱中以105℃恒温24小时,土壤干重除以土壤体积(100立方厘米),单位:g/cm3 。 3、土壤孔隙度,根据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的关系得到;, 4、土壤入渗分析数据集,数据为2013-2014年野外实验测量数据。 5、入渗数据是用“MINI DISK PORTABLE TENSION INFILTROMETER”进行测量,得到一定负压下的近似饱和导水率。 6、土壤粒度数据是在兰州大学西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粒度实验室进行测量。测量仪器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MS2000。 7、饱和导水率是依据依艳丽(2009)的定水头发自制仪器进行测量。使用马利奥特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定水头;同时最后将当时测量的Ks转化为10℃时的Ks值进行分析计算。 8、土壤含水量数据是用ECH2O进行测量,包括5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 9、水分特征曲线采用离心机法测量:将野外采集的环刀原状土放入离心机,分别用转速0,310,980,1700,2190,2770,3100,5370,6930,8200,11600测量每次的转子重量得到。
贺缠生
数据集包括以下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根系丰度、总氮(N)、总磷(P)、总钾(K)、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交换H+、Al3+、Ca2+、Mg2+、K+、Na+、土层厚度、土壤剖面深度、砂、淤泥和C。铺设部分、岩石碎片、体积密度、孔隙、结构、稠度和土壤颜色。提供了质量控制信息(QC)。 分辨率为30弧秒(赤道处约1公里)。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由8层记录,深度为2.3 m(即0-0.045-0.091、0.091-0.166、0.166-0.289、0.289-0.493、0.493-0.829、0.829-1.383和1.383-2.296 m),以便于在普通土地模型和社区土地模型(CLM)中使用。 数据采用NetCDF格式存储,数据文件名称及其说明如下: 1.THSCH.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CH 2.PSI_S.nc: Saturated capillary potential of FCH 3.LAMBDA.nc: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dex of FCH 4.K_SCH.nc: Saturat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CH 5.THR.nc: Residual moisture content of FGM 6.THSGM.nc: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FGM 7.ALPHA.nc: The inverse of the air-entry value of FGM 8.N.nc: The shape parameter of FGM 9.L.nc: The pore-connectivity parameter of FGM 10.K_SVG.nc: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FGM 11.TH33.nc: Water content at -33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field capacity 12.TH1500.nc: Water content at -1500 kPa of suction pressure, or permanent wilting point
戴永久, 上官微
中亚地区风速数据集,为tif格式。其空间范围涵盖里海在内的中亚五国地区,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该数据由GLDAS全球三小时同化数据提取获得。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0.25°,时间范围为:2017年平均值。可以利用该数据进行中亚五国的大尺度输沙通量计算,进而估算沙丘的潜在移动速度等参数。该数据集可为中亚地区沙漠油气田与绿洲城镇风沙灾害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高鑫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 Yao, T., Thompson, L., & Yang, W. (2012).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Nature Climate Change, 1580, 1-5.,数据整理自论文内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中的表格数据。 此论文通过对82条冰川退缩、7090条冰川面积减少和15条冰川质量平衡变化的调查,总结了近30年来的冰川状况。 数据集包含8个数据表,数据表名称和内容分别为: Data list:数据列表; t1:Distribution of Glaciers 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分布面积); t2:Data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glacial area reduction in each basin(分析各流域冰川面积减少的数据和方法列表); t3:Glacial area reduction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基于遥感影像得出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过去30年中冰川面积减少情况); t4:Glacial length fluctuation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过去30年中冰川长度波动数据); t5: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glaciers for recent mass balance measurement in the TP and surroundings(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冰川质量平衡测量方法的详细信息); t6:Recent annual mass bala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TP(青藏高原不同区域近年来每年质量平衡数据); t7:Mass balance of Long-time series for the Qiyi, Xiaodongkemadi and Kangwure Glaciers in the TP(青藏高原七一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抗物热冰川质量平衡长时间序列数据)。 数据详细信息参见附件: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pdf,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pdf。
姚檀栋
1)数据内容包含青藏高原地区1992年、2005年、2015年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0米。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CSLE)计算青藏高原4000余个调查单元的土壤侵蚀量。按土地利用对青藏高原范围进行土壤侵蚀量插值。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对土壤侵蚀量进行分级,得到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图。3)通过三期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差异变化比较,符合实际变化规律,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属性表中代码含义:Value值1,2,3,4,5,6分别代表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BL代表各侵蚀强度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章文波
该数据集记录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1961-2016年谷物产量数据。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electronic files and web site.)。这些数据由粮农组织通过年度调查问卷收集,并由官方二级数据进行补充。官方二级数据包括国家部委网站的官方国家数据、国家出版物和各国际组织报告的相关国家数据。 数据集包含2个数据表:谷物产量(公吨),谷物产量(千克每公顷)。
徐新良
本数据集包括青藏高原南部(西藏地区)土壤总汞的浓度和空间分布信息。本项目共在西藏采集表层土壤样品239个,采用湿法消解和原子荧光法测定其总汞含量,方法检出限为1.8 ng/g。使用标准土壤(GB GSS-2)作为实验参考物质,获得的实验回收率为84-103%,该数据质量经过了严格控制。该数据集将作为青藏高原土壤汞污染状况及背景值的参考数据集,同时可用于评估南亚跨境污染物传输对青藏高原影响的基础数据。
王小萍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