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辐射及吸收和散射性物质衰减的总辐射为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太阳辐射表(LI200SZ,LI-COR, Inc., USA)测量获得。本测量测量数据为总太阳辐射,包括直射和漫反射的太阳辐射,波长范围400-1100nm。测量结果单位为W/m2,在自然采光下典型误差为± 3%(入射角60°以内)。北极Sodankylä 站的数据来源于与站点合作和网站下载等。北极Sodankylä 站数据覆盖时间更新到2018年。
白建辉
乱海子钻孔(LHZ18)于2018年8月兰州大学黄小忠课题组获得,本数据为祁连山乱海子湖泊岩芯0-859 cm的地球化学数据,实验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该数据提供了长序列的和高分辨率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含量;数据来源于岩芯扫描,通过元素变化和野外记录获得了0-829 cm连续的元素含量变化;该元素数据变化明显,提供了祁连山地区湖泊长时间尺度的元素含量变化,对青藏高原长时间序列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小忠, 张军, 王嘉乐, 任秀秀, 孙明杰, 向丽雄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该地区湖泊冰期物候和持续时间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用作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地球三极环境变化对比研究。但由于其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缺乏对湖泊冰物候的常规现场测量。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归一化差雪指数(NDSI)数据,以500米的分辨率对湖泊冰进行了监测,填补了观测空白。利用传统的雪图算法对晴天条件下的湖泊日冰量和覆盖范围进行检测,利用湖泊表面条件的时空连续性,通过一系列步骤对云层覆盖条件下的湖泊日冰量和覆盖范围进行重新确定。通过时间序列分析308个大于3km2的湖泊确定为湖冰范围和覆盖的有效记录,形成每日湖冰范围和覆盖数据集,包括216个湖泊。
邱玉宝
本数据集主要包含2018年12个月全球SPEI空间分布、2018年全球干旱强度,以及降水、陆表温度、0-10cm土壤湿度与过去10年(2009-2018)的距平;数据使用了距平指数法,最大值合成法以及趋势分析法计算得到了2018年全球干旱强度以及主要气象因子距平数据,数据时间尺度为2018-01-01到2018-12-31,空间分辨率为0.5度,数据可为分析2018年全球干旱分布、干旱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田丰, 武建军, 周红敏
微波辐射计冰盖冻融数据集覆盖时间更新到2016到2019年,空间分辨率为25 km;基于微波辐射计的遥感反演方法采用改进的基于小波冰盖冻融探测算法,算法考虑冰盖冻融亮温特性在时间上的变化,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格陵兰所有冰盖区域的长时间亮度温度数据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在不同尺度下对边缘信息进行分析。再次,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将冰盖融化和重新冻结过程产生的边缘信息从噪声中分离出来。基于已提取的冰盖长时间亮度温度变化边缘信息,利用广义高斯模型来确定干雪和湿雪分类的最优边缘阈值, 从而探测出格陵兰冰盖发生融化的区域。最后,基于空间自动纠错的原理,运用空间邻域纠错算子对由噪音引起的错误结果进行探测,并进行人工纠错。长时间序列星载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数据来自SMMR、SSM/I和SSMI/S三个传感器。为保证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在冻融提取之前对不同传感器亮度温度进行了交叉订正。通过实测站点的验证表明格陵兰冰盖冻融探测精度在70%以上。数据每一天存放一个bin文件,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南极冻融数据每个文件由316*332的栅格组成,格陵兰冰盖冻融数据每个文件由304*448的栅格组成(0值:非融化区域,1值:融化区域)。
梁雷
乱海子钻孔(LHZ18)于2018年8月兰州大学黄小忠课题组获得,本数据为祁连山乱海子湖泊岩芯0-859 cm的粒度数据。0-4 m按照一个样进行粒度分析,4-8.6 m隔一个样进行粒度分析,共获得390个数据;实验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利用Mastersizer 2000仪器进行了粒度分析;该数据反应了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变化,对青藏高原长时间序列风沙活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小忠, 张军, 王嘉乐, 任秀秀, 孙明杰, 向丽雄
南极半岛也叫“帕默尔半岛”或“格雷厄姆地”。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东西濒临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南极半岛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这里属于典型的副极地海洋性气候,与南极大陆相比,是南极洲最暖、最湿的地区之一,边缘区域的岛屿分布有少量的先锋植物,主要以苔藓和地衣为主。南极半岛及周边植物丰度数据产品通过实测光谱匹配遥感影像,应用纯像元PPI提取出苔藓、地衣、岩石、海、积雪的端元波谱。应用线性混合模型LMM(Linear Mixture Model)计算得到。菲尔德斯半岛特色植被覆盖度根据其与丰度的相关线性关系获得。
徐希燕
基于sentinel-1超分宽幅SAR数据,利用提出的U-net冰裂隙探测方法,形成了南北极冰盖冰裂隙高程数据。首先对sentinel-1超分宽幅SAR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辐射定标、冰盖范围确定和斑点噪声去除。其中,为抑制SAR数据的斑点噪声,同时为了保证冰裂隙特征,我们采用了去除乘性噪声的PPB方法。该方法既能有效去除斑点,还能保留冰裂隙的特征。其次,我们利用提出的基于U-net的冰裂隙探测算法进行冰裂隙提取。为了获取正确冰裂隙SAR数据样本,我们通过比对冰裂隙高分辨率光学数据来对SAR样板进行选取,从而形成冰裂隙SAR数据样本。基于冰裂隙区域和非冰裂隙区域SAR数据样本,我们利用U-net方法对冰裂隙进行提取。最后,我们对探测出的冰裂隙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形成南北极冰盖冰裂隙产品。
梁雷
北极阿拉斯加站点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是基于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计划在北极阿拉斯加站点的观测数据产品而形成,数据覆盖时间更新从2016年到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逐小时,覆盖站点为北极阿拉斯加站点,经纬度坐标为(71°19′22.8″N, 156°36′32.4″ W)。观测数据来源为MFRSR仪器观测的辐射数据反演获得,所包含特征变量为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反演误差范围约为15%。数据格式为nc格式。
赵传峰
河冰是冰冻圈的主要组成部分,极区河流封冻对北极航运和运输业有重大影响。随着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监测额尔齐斯河流域河冰的变化可为河流通航提供理论基础。北极地区水文站的稀疏分布限制了河冰的研究,其中水文站有限的可用数据表明了河冰破裂具有提前的趋势,但驱动这种趋势的特定气候机制十分复杂。因此,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数据(如MODIS产品)适用于监测河流冰物候和绘制河流冰盖范围,有助于了解河冰破裂过程。本研究基于MODIS及被动微波数据,实现一种利用不同遥感数据,以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河冰进行监测的方法,以期分析河流开始封河时间、结束开河时间、开河速率、封河速率和冰冻期持续时间等河冰物候参数。同时亦有助于理解河冰破裂过程对北极气候变暖的响应。
梁雯珊, 邱玉宝
1)数据内容:重建的1289-1993年北极巴伦支海-喀拉海秋季海冰范围时间序列;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冰芯、树轮代用资料;多种统计方法建模; 3)数据质量描述:年分辨率,可信度高;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历史时期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是中国冬春季极端冷空气南下的关键海区,但观测资料的缺乏限制对其规律和变化机制的认识,重建长时间尺度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对研究全球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和对中国历史气候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效存德
目前,基于提出的利用变化检测和决策树算法的SAR冰盖冻融探测算法,利用sentinel-1 EW SAR数据对南北极冰盖月平均冻融进行了探测。同时利用已经开发的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冻融产品生产模块,国际上首次生产了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冻融产品,通过自动气象站温度数据研制,冰盖冻融探测精度达到90%。目前,数据产品获取时间主要为南北极的夏季,其中南极冰盖产品为1、2、3、10、11、12月和格陵兰的产品为5、6、7、8、9、10月。
张露
南极半岛也叫“帕默尔半岛”或“格雷厄姆地”。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东西濒临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南极半岛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这里属于典型的副极地海洋性气候,与南极大陆相比,是南极洲最暖、最湿的地区之一,边缘区域的岛屿分布有少量的先锋植物,主要以苔藓和地衣为主。南极半岛及周边植物光谱和标注数据为2018年1月7-22日南极半岛周边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利岛的9个区域37个样点的光谱数据,为南极植物分布和变化研究提供本底信息。
徐希燕
斯瓦尔巴群岛(又译斯瓦尔巴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位于北极地区的群岛,是挪威最北界国土范围的属地,它坐落在欧洲大陆北方,于挪威大陆与北极点两者之间。植被主要是地衣和苔藓类,仅有的树木是小极地柳和矮桦木。该地区采集的植被光谱数据集主要是基于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地区283个样点的先锋植物调查,调查时间为2018年7月6-22日,采集地点包括伦敦岛,黄河站区和冰川前,为北极苔原区植物分布和变化研究提供本底信息。
徐希燕
夏季阳光照射下,覆盖在冰面上的积雪融化,在冰面上形成的不同形状大小的冰上水池融池。海冰表面融化造成的融池会降低海冰反照率,因而会对极区能量平衡造成显著影响,增加吸收进而加速海冰融化过程。在影响海冰反照率的因素中,融池是最重要且变化最剧烈的因素之一。随着气候的变化,夏季冰融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对地球表层的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冰融速度加快也可能使融池这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成为北极海冰融化季节最显著的冰表面特征之一。融池的反照率介于海水与海冰之间,研究冰上融池也是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冰融池和海面具有相似的微波信号特征,且受到风速等因素影响利用微波数据进行融池覆盖度的制图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此最为可靠的融池覆盖度遥感方法为利用中分辨率光学遥感数据(MODIS和MERIS传感器)进行亚像元融池覆盖度的制图。本数据集包含利用MODIS观测数据进行亚像元分解反演的北极海冰融池覆盖度。
熊川, 任艳, 邱玉宝
基于2015年欧空局ESA GlobCover全球陆地覆盖数据,结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土地利用数据NLCD-China、清华大学全球土地覆被FROM-GLC数据、美国NASA的MODIS全球土地覆被MCD12Q1数据、马里兰大学全球土地覆被UMD、美国USGS土地覆被数据IGBP DISCover,构建了青藏高原LUC分类系统以及其余数据分类系统的转换规则,构建土地覆被分类置信度函数和地类融合规则,进行土地覆被产品融合与修正,完成了青藏高原土地利用数据V1.0(1992,2005,2015,,300m×300m栅格,一级分类)
许尔琪
降水和温度是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由于大纳伦河流域(属锡尔河流域)气象站点稀少,无法满足水文模拟的需求。通过网络渠道和实地调研搜集了锡尔河可获取的降水数据,获取了研究区内的降水梯度,对再分析降水和温度格点产品(PGMFD)(http://hydrology.princeton.edu/data.pgf.php)进行梯度矫正后得到本套数据集。 本数据年份为1951-2016年,空间精度为10km,时间分辨率为逐日。
苏凤阁
多年冻土约占青藏高原陆地面积的46%,是冰冻圈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年冻土埋藏较深,其分布难以通过地表观测直接获取,因此,研究多年冻土分布往往依赖于地面观测。该数据集基于多种观测方法,包括:钻孔勘察、坑探、土壤温度和探地雷达,获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点尺度信息,并归档形成首个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存在性数据集(v1.0)。数据集包含626条信息,覆盖不同海拔、坡向和气候状态。同时,根据观测方式和数据质量,对数据的置信度进行了分类,为不同研究目的使用该数据提供了参考。该数据为多年冻土分布提供了本底信息,可用于多年冻土模拟验证和未来气候变暖下多年冻土退化评估。
曹斌, 张廷军, 吴青柏, 盛煜, 赵林, 邹德富
基于2015年夏季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提取覆盖“一带一路”范围内的典型样点该影像的光谱特征值。波段包括band (0.45 - 0.51μm)、band (0.53 - 0.59μm)、band (0.64 - 0.67μm)、band (0.85 - 0.88μm)、band (1.57 - 1.65μm)、band (2.11 - 2.29 μm)、band (10.60 - 11.19 μm)和band (11.50 - 12.51 μm)等八个,同时基于“一带一路”区域土地利用数据(V1.0)(2015)提取了每个样地的土地覆被/利用类型(10个)。数据包括excel格式和shp格式,shp数据文件为光谱特征数据集每个样地的空间分布及光谱信息。
许尔琪
基于最新发布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存在性证据数据集,利用统计模型计算得到了1公里分辨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概率分布图。该图考虑了气温、积雪和植被这三个多年冻土分布控制性因素,因此能够准确地反应青藏高原冻土的空间异质性。根据1000多个实测资料验证和与已有多年冻土图的对比结果显示,该图的整体分布精度为82.5%,卡帕系数可达到0.62,在多年冻土下界表现出了更好的分类效果。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面积约为1.54 (1.35–1.66) 百万平方公里, 约占陆地面积的 60.7 (54.5– 65.2)% 。多年冻土面积 约为 1.17 (0.95–1.35)百万平方公里,约占46 (37.3–53.0)%。
曹斌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