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包含从2017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纳木错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等日值。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连续的时间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剔除了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该数据的服务对象为从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候、冰川、冻土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员。主要应用于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寒区水文过程以及冻土学等学科领域。 测量参数的单位和精度如下: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1℃;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0.1%;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气压,单位:hPa,精度:0.1hPa; 降水,单位:mm,精度:0.1mm; 总辐射,单位:W/m2,精度:0.1W/m2。
王君波, 邬光剑
本数据包含陆面过程模式CLM 4.0的38个关键参数,涉及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关键参数的详情请参见说明文档。本数据使用两种分辨率:全球1度(f09网格),黑河流域0.1度。针对蒸散发(ET)、土壤水体积含水量(VSM)、冻融过程(FT)三个目标,分别进行逐个格点的参数优化。用于优化的ET、VSM、FT的数据均来自同一项目的其他课题。经过评估,逐格点优化可以减小ET模拟误差达23%,减小VSM误差52%,减小FT误差34%。但由于是单目标优化,上述三个改进量不可兼得。通过分析上述逐格点优化参数的空间分布,能够为进一步改进陆面模式提供支持。优化参数也可直接应用于陆面过程模式模拟,直接用数值替换CLM源代码中的对应部分即可。
龚伟
数据包含索尔库里盆地中-晚始新世850米天然剖面的79块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水文和植被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分析精度为: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通过索尔库里剖面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可以重建始新世以来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古气候效应。
孙继敏
东南亚国家及澜湄流域水资源研究基础数据集(1901-2010)收集整理了东南亚国家及澜湄流域主要的水文气象数据,气象数据包括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等,数据来源于全球广泛使用的CRU TS v. 4.03(Climatic Research Unit Time-Series Version 4.03),数据格式为nc,时间分辨率为逐月,时间长度为1901年1月至2018年12月。水文数据包括水文模型模拟得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数据来源于GLDAS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数据格式为nc,时间分辨率为逐月,时间长度为1979年1月至2019年2月。
CRU,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数据包含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剖面~4000米新生代沉积物的孢粉和微体炭屑数据。沉积物中的孢粉和炭屑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植被组合变化和野火演化等信息,是目前古环境研究的重要气候代用指标。花土沟沉积物样品经破碎和孢粉提取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按照孢粉统计标准和炭屑的粒径形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孢粉分析,发现早期为相对湿润的环境,到了中后期随着全球变冷,该地区气候变得相对干冷,植被中耐旱类型增多,植被类型变得简单。通过对花土沟剖面的高分辨率微体炭屑的数据,可以重建柴达木盆地早渐新世以来的古火演化及其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
苗运法
积雪面积比例(fractional snow cover, FSC)是定量描述单位像元内积雪覆盖面积(Snow Cover Area SCA)与像元空间范围的比值。本数据集涵盖区域为北极地区(北纬35°至北纬90°),使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采用的初始数据为MOD09GA 分辨率为1000m的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数据制备时间为2000年2月24日至2019年11月18日。方法为:在训练样本区域,使用Landsat 8地表反射率的数据和SNOMAP算法制备FSC的参考数据集,将该数据集作为训练样本区域FSC真值,从而建立训练样本区域FSC与基于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的雪被指数NDSI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使用该模型,将MODIS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作为输入,制备北极地区积雪面积比例时序数据。该数据集可为区域气候模拟、水文模型等提供积雪分布的定量信息。
马媛, 李弘毅
第三极地区近期冰川变化因其对下游水资源供给的重要意义而成为周边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第三极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产品基于获取于2000年的SRTM和2015年前后ASTER立体像对,在第三极地区范围内选了40余个典型冰川区来进行相应时段冰川表面高程估算。本产品共计估算了第三极地区超过14000条冰川2000-2015s时段内的表面高程变化,调查面积约占整个第三极地区冰川面积的25%。数据的覆盖范围为除阿尔泰山以外的整个第三极地区,空间分辨率为30m。
陈安安
云南地区沉积的巨厚的新生代地层是用来探讨该地区早新生代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东南向逃逸和变形及印度季风形成演化历史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精细年代控制,使得云南地区早新生地层划分混乱、地层年代并不清楚。位于云南省北部的曲靖盆地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新生代沉积物,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小屯组、蔡家冲组以及茨营组。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钻孔岩芯相结合的方式,本研究小组在曲靖盆地获得了总厚度达251米的小屯组和蔡家冲组拼接地层,通过顶部火山凝灰岩层U-Pb年代学(35.49 ±0.78 Ma)和蔡家冲哺乳动物化石群(晚始新世)的年龄控制,磁性地层学揭示出小屯组底部的年龄为46.2 Ma,蔡家冲组顶部应< 36.2 Ma,两组地层的年代界线为41.2 Ma。但因蔡家冲盆地整体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较弱,地层变形程度小,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平坦,导致无法获取连续的蔡家冲组的顶部以及上覆茨营组的地层样品。通过在盆地中心开展的连续钻探任务,共取得320.1米岩芯,首次获得了贯穿整个茨营组与蔡家冲组的沉积序列。其中,茨营组(0-216.3 m)岩芯整体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并夹有数层煤层;而下部的蔡家冲组(216.3-305.5 m)则以灰白、灰绿色泥灰岩为主;小屯组(305.5-320.1 m)的岩性则以红色泥岩为主。
颜茂都
本数据集来源于中国长时间序列雪深数据集,利用三江源边界进行提取形成三江源雪深数据集。取值范围:0-100 cm。时间分辨率:逐日。空间分辨率为0.25 度(约25km),时间范围是198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雪深数据基于星载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生产,使用了三个不同的被动微波传感器数据,它们分别是SMMR,SSM/I和SSMI/S。由于不同的传感器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因此,首先对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了交叉订正,然后再基于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梯度法制作中国长时间序列雪深数据集。头文件信息可参考数据集header.txt。
戴礼云
思茅盆地出露最完整的早新生代地层位于景谷县小景谷镇,主要包括勐野井组、等黑组和勐腊组的沉积地层。由于新生代晚期周边地区山体隆升俯冲产生向斜构造导致勐野井组顶部、等黑组以及勐腊组暴露于地表,但勐野井组中下部因植被覆盖以及村落建设无法获取完整的剖面;而前人对思茅盆地沉积地层的年代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钾盐的勐野井组,但现阶段各位学者对该组的沉积时间尚存在重大争议。通过对该组段开展的连续钻探任务获取了连续且完整的勐野井组地层高分辨序列,并获得了361.86米岩芯。其中,勐野井组(0-353.3 m)主要为一套紫红色泥质粉沙岩、泥岩组合,而下覆的曼岗组(353.3-361.86 m)则为一套灰白色砂岩。
颜茂都
该数据包括湄公河流域网格尺度的未来人口和GDP基于SSP2情景的预估数据。数据来源于跨领域国际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提供的全球空间分辨率为5分(约10km)的人口预估数据和空间分辨率0.5度(约50km)的GDP预估数据。采用空间插值的方法从5分的人口预估数据升尺度得到0.25度的人口预估数据,从0.5度的GDP数据降尺度得到0.25度GDP预估数据。ISIMIP提供的数据经过良好的数据质量检测和控制,数据插值之后没有进一步验证。该数据可用于湄公河流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刘星才
该数据集记录了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7-2018年气象数据集,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天。包含如下基本气象参数:气温(距地面1.5米,半小时观测一次,单位:摄氏度)、相对湿度(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风速(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米/秒)、风向(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度)、气压(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hPa)、降水量(24时一次,单位:毫米)、水汽压(单位:Kpa)、蒸发(单位:毫米)、向下短波辐射(单位:W/m²)、向上短波辐射(单位:W/m²) 、向下长波辐射(单位:W/m²) 、向上长波辐射(单位:W/m²) 、净辐射(单位:W/m²)、地表反照率(单位:%)。 数据采集地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经度:79°42'5";纬度:33°23'30";海拔:4264米。 数据从阿里站自动气象站直接下载,其中降水数据是自动雨雪量计和人工观测校正得到每天的降水量,其它均为半小时的观测值经平均得到逐日均值。 观测仪器型号:温度和湿度:HMP45C空气温湿度探头;降水:T200-B雨雪量仪传感器;风速和风向: Vaisala 05013风速风向传感器;净辐射:Kipp Zonen NR01净辐射传感器;气压:Vaisala PTB210大气压传感器。采集器型号:CR 1000,采集时间:30分钟。 本数据表是由专人根据观测记录进行加工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在加工生成数据表时,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
赵华标
青藏高原湖泊广布,近年来呈现普遍扩张的趋势。掌握这些湖泊的水位及水量变化信息对认识区域水文-气候交互机制及其演变规律意义重大。本数据集包含青藏高原52个大、中型湖泊2000 - 2017年的水位、水量变化,面积-水位关系曲线等信息,多数湖泊的水位及水量变化时间分辨率在月尺度或旬尺度。本数据基于多源测高卫星数据和Landsat光学影像制作,将光学影像观测到的湖泊岸线变动转化为水位信息(简称光学水位),并且借助光学水位移除了多源测高水位之间系统偏差。野外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光学水位的精度在0.1 - 0.2 m,与测高水位精度相当,测高水位的不确定性用同一周期内有效水面足迹点高程的标准差表示,已经包含在数据集中。本数据集可以应用于水资源和水安全管理,湖泊流域水文分析,水量平衡分析等,尤其在湖泊溢流洪水监测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李兴东, 龙笛, 黄琦, 韩鹏飞, 赵凡玉, 荣田佳秀
The data include daily precipitation (Precip) amount and daily mea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2M) over the Pan Third Pole region. The data is downscaled by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3.7.1). The boundary and initial condition come from the fifth-generation global reanalysis product by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ERA5. The seasonal cycle and summer mean of precipitation over Tibet is well reproduced in comparison to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Tinghai Ou
北极圈大河流域内缺乏一套长时间序列的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本数据提供了北极主要大河流域的逐日降水,数据集的范围为北纬45°至76.15°,使用的元数据包括:GSOD的1980-2015年气象站点数据,ERA-interim 1980-2018年降水数据,方法为:对站点数据进行风速修正,将其使用空间插值方法获得一套高分辨率的插值降水格点数据,使用改进后的分位数映射法(Quantile-Mapping),以插值降水数据作为背景数据,对ERA-interim数据进行频率订正,最终得到订正后的ERA-interim降水格点数据。可为北极大河流域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套新的降水资料。
雷华锦, 李弘毅
青藏高原地温分布图是基于程国栋(1984)提出的多年冻土稳定型划分指标(表1),利用统计模拟的年变化深度地温数据划分的。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融合2010年左右233个钻孔年变化深度处的年平均地温数据和遥感积雪日数、GLASS叶面积指数、SoilGrids250m的土壤沙粒含量、土壤粘粒含量、土壤粉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体密度数据产品、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输出的二版土壤湿度产品和融合了近4万区域自动气象站和FY2/EMSIP降水产品的融合产品。估计得到了代表2010年代的青藏高原1km分辨率年冻土稳定性分布图。数据格式为Arcgis Raster。
冉有华
本数据集是1990年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气候要素数据集,记录了青藏高原25年来每五年的年降雨量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数据为tif栅格格式,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年降雨量单位为0.1毫米。该数据来源于青藏高原上的气象站点日观测数据,通过时间聚合计算和空间插值处理生成,该数据集作为一种重要的气候要素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年际降雨量变化与气候变化,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背景,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杜云艳, 易嘉伟
数据是根据《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数字化而来,将图集中的60幅图件一一进行数字化(多边形属性),然后进行投影、匹配、拼接,最后为每个多边形赋植被属性,植被属性包括:vege_id(植被群系编号),新编号,植被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型编号,植被型,植被型组编号,植被型组,植被大类,以及相应的英文属性信息。 《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由著名植被生态学家侯学煜院士主编,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部委和各省区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等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共同编制,于2001年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此图集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等专著出版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它详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由于此图集属于现实植被图图种,故反映出我国植被近斯的质量状况。 此图集为四开本,280页,包括1:1,000,000 分幅的中国植被类型图60幅、1:10,000,000 的中国地势图、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区划图各1幅,附中英文对照图例。 此图集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基本图件,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与监测等必不可少的科学资料和重要依据。植被图是现存植被空间分布在地图上的具体表达,百万分之一中国植被图是迄今为止以全国为对象的最详细、精确的植被图。数据收集时间为2011-2012年,可以服务于从事植被生态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本数据仅限于研究所内部交流。 图件采用 Albers投影,其参数如下: · 坐 标 系:大地坐标系 · 投 影:Albers正轴等面积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 · 南标准纬线:25°N · 北标准纬线:47°N · 中央经线:105°E · 坐标原点:105°E与赤道的交点 · 纬向偏移:0 · 经向偏移:0
侯学煜
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括1998-2017年青藏高原逐年的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是进行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性数据。数据来源及加工:源数据来自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础资料专项最新整编的中国地面高密度台站(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气温和降水日值资料,对缺测站点进行预处理之后,利用ANUSPLIN软件的薄盘样条法 (TPS,Thin Plate Spline)进行空间插值,生成青藏高原及200km缓冲区空间分辨率1km的年值格点数据。数据应用:该数据可用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中。
丁明军
本数据集是2000-2018年青藏高原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年内最大值数据(NDVI-AM)。数据为栅格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250米,栅格数据值域为[-1,1]。可用于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草地退化等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也可以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该数据是基于MODIS中分辨传感器MOD13系列的陆地2级标准数据产品计算的(https://modis.gsfc.nasa.gov/data/dataprod/mod13.php)。该2级产品数据是对原始的MODIS原始数据集进行加工后生成的特定应用数据产品。NDVI-AM数据根据其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珊格数据,计算每个像元NDVI的年内最大值而加工生成的。
杜云艳, 易嘉伟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