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气温和辐射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月尺度,空间分辨率分别为0.5度和0.05度,采用GCS_WGS_1984投影坐标系统。其中,辐射数据计算采用了GLDAS的下行短波辐射、空气温度数据和空气水汽压数据、MOD11C3的地表温度/发射率数据、MCD43C3地表反照率数据和ASTER_GEDv4.1比辐射率数据计算得到;温度数据计算采用了MOD06_L2云产品和MOD07_L2大气剖面数据计算得到。本数据基于先进的遥感算法,充分利用目前精度较高的遥感数据和产品,区别于传统的气候模式对气候要素的估算原理。本数据可用于中亚地区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农业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和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估等。
宋进喜, 蒋晓辉
TRMM 3B43数据是TRMM卫星与其他卫星以及地面观测联合反演的降水产品,该产品首先订正TRMM/TM1资料,并联合SSM/1,AMSR-E和AMSU-B资料估值降水,其次利用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PCP)的红外降水估值订正微波降水,再进行微波和红外资料联合估值。此外,合同该数据的3B43算法是利用TRMM卫星和其他数据源来生产最佳降水率(mm*h-1)估计和降水误差估计的均方根(RMS)数据产品。该数据还融合了地面的雨量计资料,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探测资料,提供了每个标准观测时次每个网格降水的最优估值。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1998至2016年的TRMM 3B43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裁剪,最终得到了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1998-2016每月的降雨数据。(明斯克、新西伯利亚、华沙三个地方由于纬度高于50°N,TRMM 3B43没有这三个地方的数据,故采用升尺度后的GPM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中亚五国农业水资源供给数据,分别计算中亚五国网格尺度的降水量和径流深,估算中亚五国农业水资源供给量。数据来源主要是GLDAS中NOAH模式的降水和径流数据产品;对原始0.25°各个栅格数据进行比较,从原始目标栅格最左上角开始,依次向相邻的右、下栅格延伸,四个栅格(即0.5°)取中位数合并为一个栅格,并且该中位数作为四个栅格中心点对应的地理坐标的数值,消除栅格间的极端数值情况。数据提供了三个时间段2000s(2001-2005)、2010s(2006-2010)和2015s(2011-2015)三个时间段,空间分辨率为0.5°乘以0.5°;中亚农业需水数据包括冬小麦和棉花2006, 2010 和2015年的作物需水量,采用经典的FAO作物需水量计算公式计算而得。本数据集可为中亚五国分布式水循环模拟、水资源供需和开发利用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张永勇, 杨鹏, 田静, 张永强
1)数据内容包括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2个小流域2.5米分辨率土壤水蚀模数数据集(2019年),数据单位为t/(hm2·a)。2)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 (A=R•K•LS•B•E•T)方法,在面图层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盖度FVC、轮作分区抽样调查单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22个抽样单元土壤水蚀模数,评估土壤侵蚀状况。通过空间数据运算(包括图表链接及转换、矢栅转换、重采样等),将区域专题图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DEM转换为抽样单元的R、K、LS因子;通过半月FVC、NPV、半月降雨侵蚀力权重、其他地类B因子表分别计算抽样单元内各地类的B因子;通过遥感解译结果、工程措施因子表,计算抽样单元工程措施因子值;通过耕作分区图及耕作措施表获取抽样单元内耕作因子值,进而计算各抽样单元内土壤侵蚀模数。22个小流域的选取依据泛第三极地区抽样单元布设图。 3)通过和同年同区域已有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质量良好。4)土壤侵蚀模数数据对研究泛第三极土壤侵蚀现状,更好的贯彻“一带一路”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勤科
数据包括1911-2017年咸海水位-储水量-面积时序变化数据集、1977-2017年咸海湖滨的生态系统结构(NDVI)的10年际变化、2000-2018年咸海沙尘发生次数EDI指数数据。 利用地形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湖盆地形的构建,基于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采点,在对咸海地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分析了其水位-面积-储水量的变化关系,形成水位-储水量-面积时序变化数据集,可清晰反映咸海水体变化过程及现状,为咸海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以植被覆盖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反映退缩区植被生态状况。NDVI数据采用Landsat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共收集了1977、1987、1997、2007、2017年5期的NDVI数据。基于ENVI和GIS软件,通过遥感图像融合,指数计算和水体提取,确定咸海湖面和湖滨线。以南咸海湖滨线为起点,向水体退缩区延伸3 km,得到0-3 km之内的湖滨带的植被NDVI变化特征,以反映湖滨生态系统结构变化。 基于MODIS影像数据提取增强型沙尘指数(EDI,Enhanced Dust Index)。这一指数是引入因子沙尘光学密度(α)以增强沙尘信息形成增强型沙尘指数。基于遥感监测,利用增强型沙尘指数(EDI),建立了咸海面积-EDI指数关系曲线,该曲线的确定为构建咸海干涸湖床粉尘释放与气象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定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为确定控制沙/盐尘发生所需的咸海的合理面积提供了依据。
罗毅, 郑新军, 黄粤,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叶面积指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表征叶片的疏密程度和冠层结构特征,影响着植被冠层内的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等生理生化过程,是描述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参数,也是估算多种生态过程与功能的重要变量。 本数据基于2000至2016年MODIS叶面积指数数据,对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的MCD15A3H产品数据进行了裁剪,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2002-2016年4天叶面积指数数据。数据投影:正弦投影 sinusoidal 数据的区域为泛第三极34个关键节点(阿巴斯、阿斯塔纳、科伦坡、瓜达尔、孟巴、德黑兰、万象等地区)。
阴海明
气温数据集来源于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该系统利用卫星和地面观测数,并基于先进的地表建模和数据同化技术,模型模拟初始化使用土壤湿度和来自LSM气候学的其他状态场,最终生成最优地表状态(例如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和通量场,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原始气温数据为0.25˚×0.25˚的格网数据。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至2016年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利用GEE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并重采样,最终得到了34个关键节点区域2001-2016 16天合成的气温格网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基于计算所得青藏高原地区1985、1990、1995、2000、2010、2015共六个典型年的农牧业生态环境风险值,利用模糊加权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出2030、2050、2070年去除气象因子下的生态环境风险值。之后将其在Arcgis中与未来气候模式(RCP4.5)下提取的气象因子栅格图进行叠加,得到2030、2050、2070年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生态环境风险数据,可为未来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卢宏玮
该数据集是基于MODIS 16天合成的NDVI产品(MOD13Q1 collection6)估算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开始(Start of Season: SOS)和生长季结束的日期(End of Season: EOS)。共用了两种常见的物候期估算方法,分别是基于多项式拟合的阈值提取法(文件名中有poly字符)和基于双逻辑曲线(double logistic function)拟合后的拐点提取法(文件名中有sig字符)。该数据可以用来分析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时间范围为2001年至2020年。空间分辨率为250m。数据中包含4个子文件夹,CJYYQ_phen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物候结果,HHYYQ_phen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物候结果,LCJYYQ_phen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物候结果,SJY_phen是整个三江源区域的物候。 数据格式为geotif,建议使用arcmap或者Python+GDAL浏览和处理数据。
王旭峰
站点日月年统计数据集是反映站点气候情况的关键参数,是GSOM日月年数据集。气象在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大气圈中有着重要作用,为评价气候因素在全球的区域贡献和响应提供了基础。 本数据集以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阿巴斯、阿斯塔纳、曼谷等),基于2000至2016年日月年站点气候数据,对不同地区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统计,最终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站点气象观测日月年数据集。 主要参数是:日月年平均最高值,平均最低值和平均温度;每月总降水量和降雪量等
贾小凤
降雨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是干旱预警和环境监测的关键方面。但是由于地形的复杂,从卫星数据得出的估计值提供的面积平均值会导致偏差,从而会低估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而由站点数据产生的降水网格会在雨量多测站较少的农村地区受到影响。 气候危害小组的红外降水的站点数(CHIRPS),从1981年到现在拥有从跨度50°S-50°N(及所有经度)35年以上的准全球降雨数据集。利用变入渗能力模型,建立在以前的“智能”插值技术和基于红外冷云持续时间(CCD)观测的高分辨率、长时间记录降水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以0.05°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以及原位气象站数据来创建栅格化的降雨时间序列用于趋势分析和季节性干旱监测。最终得到了所有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的降雨数据。 本数据集作为所有遥感数据的研究基础,为项目提供了基底数据。根据官方或节点所在政府信息,本数据集可实时更新。
董明霞
该数据集结合了美国航空航天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多角度成像光谱辐射计(MISR)和海洋观测宽视场传感器(SeaWiFS)等多种卫星设备的AOD检索。地球化学的化学传输模型被用来将气溶胶的总柱测量与近地表的PM2.5浓度联系起来。全球地面测量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来预测和调整初始卫星数据中每个网格单元的PM2.5偏差。提供0.01度的网格数据集,以便用户能够最好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以34个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对全球2000-2016年的浓度数据进行裁剪和估算,得到了关键节点区域2000-2016年的PM2.5浓度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PML_V2陆地蒸散发与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 GPP),植被蒸腾(vegetation transpiration, Ec),土壤蒸发(soil evaporation, Es),冠层截流蒸发(vaporization of intercepted rainfall, Ei)和水体、冰雪蒸发(ET_water),共5个要素。数据格式为tiff,时空分辨率为8天、0.05°,时间跨度为2002.07-2019.08。 PML_V2在Penman-Monteith-Leuning (PML) 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气孔导度理论,耦合了GPP过程。GPP与ET相互制约、相互限制,使得PML_V2在ET模拟精度,相对于以往的模型有很大的提升。PML_V2的参数分不同的植被类型,在全球95个涡度相关通量站上率定。其后根据MODIS MCD12Q2.006 IGBP分类,将参数移植至全球。PML_V2采用GLDAS 2.1的气象驱动和MODIS 叶面积指数(LAI)、反射率(Albedo),发射率(Emissivity)为输入,最终得到PML_V2陆地蒸散发与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
张永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集整合了GBIF、NSII、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平台,提取了其中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内容,以及历史研究文献中的研究记载。数据集建设过程中,按照Catalog of Life的物种命名体系,对沿线国家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进行了数据清洗和科学整合。共获得历史分布数据约1.2亿条,包括物种分布信息、标本采集地信息等内容。开发了数据检索页面,通过http://pantpe.cn网站进行了发布。
王雨华, 王亚楠, 庄会富
Landsat植被连续场(VCF)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包含了高度大于5米的木质植被覆盖百分比,分辨率为30米。这些数据是由ASA/USGS全球土地调查(GLS)收集的Landsat数据汇编而成。该产品来源于Landsat-5主题成像仪(TM)和/或Landsat-7增强型主题成像仪 (ETM+)的七个波段,具体取决于GLS图像。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关键节点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至2016年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利用GEE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最终得到了34个关键节点区域2000-2016每5年的森林冠层覆盖度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本数据集的数据源为Landsat-5、Landsat-8卫星的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第1至7波段。Landsat卫星为太阳同步卫星,重复周期为16天。本数据集以主要覆盖东南亚和中东的泛第三极关键节点区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至2016年的Landsat-5及Landsat-8大气顶层反射率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对数据进行研究区的掩模裁剪,最终得到了TIFF格式的泛第三极区域2000-2016的30米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数据。
葛咏, 凌峰, 张一行
过去五十年,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对海平面贡献占全球山地冰川总贡献的三分之一。 在RGI6.0的基础上,我们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阿拉斯加地区冰川编目数据进行了更新。更新的冰川编目采用的数据源为2018年Landsat OLI空间分辨率15m遥感影像,使用的方法为人工解译。结果显示,阿拉斯加地区冰川编目包括了现有冰川27043条,总面积81285km2。数据误差4.3%。该数据将为研究全球变化大背景下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变化评估、冰川变化的区域和全球影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上官冬辉, 李耀军
该套数据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与宏观统计数据,运用遥感反演方法(500m*500m)得出国别及区域贫困发生率,具有三大优点:(1)计算单元可根据行政区边界调整,可反映统计上少有的大国次区域尺度上的贫困发生率;(2)调查及汇总周期限制了国家及大国次区域尺度上的更新速度,而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估算的方法更新便捷。(3)因夜间灯光数据有多年连续的年际数据,克服了较长时间段内贫困发生率指标数据难以获取的困难。鉴于以上三大突出优点,该套数据集可以更好地支撑课题研究工作,并为摸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区域贫困的基本状况提供科学数据。
张倩, 张林秀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组织一行9人于2019年4月3日至4月30日针对阿姆河流域中下游至咸海周边开展“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研究,考察了阿姆河流域中下游至咸海周边地区,主要考察节点包括塔什干、撒马尔罕、纳沃伊、布哈拉、努库斯、木伊那克、咸海海床等,全程4000余公里,主要针对不同退化程度的荒漠化地区开展无人机低空遥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类型、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的综合调查,并对植物、土壤、水体样品进行采样。共完成30个样地的调查工作,初步获得阿姆河流域的荒漠化程度及分布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数据集。
李新荣, 何明珠, 赵振勇
1)数据内容:西藏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名录包含纲、目、科中文名、科拉丁名、属中文名、属拉丁名、种拉丁名、种中文名;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基于2010至2019年间对西藏两栖爬行动物野外科考,记录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和分布范围;3)数据质量描述:标本的调查、采集和鉴定人员均为专业人员,样品的采集和经纬度、海拔信息经过核对,确保分布数据的质量;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以西藏地区指示生物两栖爬行类为研究对象,获取关键类群的物种数量、分布相关数据,为评估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车静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