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包括Aqua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测量的中国中西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MODIS采用DT算法(Deep Blue)和DB算法(Dark target)分别反演出全球范围内的两种数据,数据集提供这两种数据(DT、DB)及其融合(Merge)数据,共三种数据在550nm处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及其空间分布信息。本项目针对研究区共统计出2003.7月月-2018.11月共197个月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值。该数据集为hdf5格式的数据,数据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气溶胶污染状况及背景值的参考数据集。
夏祥鳌, 宋子珏
本数据集来源于论文: Chen, F.H., Welker, F., Shen, C.C., Bailey, S.E., Bergmann, I., Davis, S., Xia, H., Wang, H., Fischer, R., Freidline, S.E., Yu, T.L., Skinner, M.M., Stelzer, S., Dong, G.R., Fu, Q.M., Dong, G.H., Wang, J., Zhang, D.J., & Hublin, J.J. (2019).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Nature, 569, 409-412. 该成果是陈发虎院士带领其团队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过去人类活动和环境适应研究获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分析了甘肃夏河县新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建议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研究团队针对该化石开展了年代学、体质形态学、分子考古学、生存环境、人类适应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青藏高原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距今16万年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 数据提取自论文中Supplementary Tables。 数据集包含6个数据表,数据表名称和内容分别为: t1: Distances in mm between meshes generated from CT versus photoscans (PS)(扫描图与CT形成的网格间以毫米为单位的距离); t2: Measurements of the Xiahe mandible after reconstruction(对夏河人下颌重建后的测量); t3: Comparative Dental metrics(牙科指标比较); t4: Comparative crown morphology(牙冠形态比较); t5: Uniprot accession numbers for protein sequences of extant primates used i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用在系统发育分析中的现存灵长类动物蛋白质序列在蛋白质仓库中的唯一标识号); t6: Specimen names and numbers(样本的名称和编号)。
陈发虎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人群的脐带内皮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包括4例高原藏族脐带内皮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与4例平原汉族脐带内皮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每个细胞染色质开放组数据量为>15G测序深度,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染色质开放模式与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illumina X-ten 测序平台Pair-end 150bp建库测序方法。 3)数据质量:>15G数据量,Q30>9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验证高原低氧适应基因对低氧环境下的细胞染色质开放模式与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祁学斌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人群的胎盘转录组数据,包括20例高原藏族胎盘组织RNA-seq数据与20例平原汉族胎盘组织RNA-seq数据,每个RNA-seq数据量为6G测序深度,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illumina X-ten 测序平台Pair-end 150bp建库测序方法。 3)数据质量:6G数据量,Q30>9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在组织水平验证高原低氧适应基因对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祁学斌
1) 数据内容: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高原藏族与平原汉族人群的胎盘转录组数据,包括3例高原藏族脐带内皮细胞RNA-seq数据与3例平原汉族胎盘组织脐带内皮细胞RNA-seq数据,每个RNA-seq数据量为6G测序深度,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与平原汉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课题组自有数据,利用illumina X-ten 测序平台Pair-end 150bp建库测序方法。 3)数据质量:6G数据量,Q30>90%。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用于在细胞水平验证高原低氧适应基因对低氧环境的基因表达变化模式。
祁学斌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低氧等恶劣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然而,高原藏族人群自旧石器晚期就已经达到青藏高原,并且在新石器时期进一步大规模永久定居高海拔地区。因此,青藏高原的人群迁徙历史成为了近年来不同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从全基因组的角度解析藏族人群的遗传结构,追溯人类定居高原的历史,我们获得了20个藏族个体的全基因组变异数据开展研究。采用DNA 微阵列(DNA Array)的方法,对20个样本进行了SNP分型检测,获得每个样品约70万位点(包括核基因组、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分型结果。基于上述数据,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芯片位点质控分析、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单倍群分型分析)。该数据有助于从核基因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角度,解析藏族人群的遗传结构,通过与高原周边人群数据的比较,可以较为全面地追溯高原人群的迁徙和定居历史。
孔庆鹏
藏族人群如何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目前还并不清楚。而代谢作为重要的表型,在保持个体正常生物学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一些代谢小分子可以通过调控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以适应外界的极端环境。鉴于此,项目通过研究藏族人群相比平原人群的特有的代谢特征,有望发现人体代谢与极端环境适应的关系,进而以代谢的视角研究藏族人群的高原适应机制。该数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组数据,目前的数据包括了30例平原人群的代谢组数据;利用这批数据与后续的代谢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可以用来研究高原藏族人群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代谢特征。
李功华
该数据集包含1975-2013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海螺沟冰川、帕隆94号冰川、七一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慕士塔格冰川15号冰川、煤矿冰川以及NM551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基于世界冰川目录中收集的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World Glacier Inventory,https://nsidc.org/data/G10002/versions/1)以及姚檀栋等发布于第三极环境数据中心平台的(Third Pole Environment Database,http://en.tpedatabase.cn/)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以及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数据集提供的气象要素数据(meteo.xlsx中为提取出的各冰川几何中心所在数据网格上的气象要素,包括降水、近地面气温、净辐射、雪面蒸发和雪深时间序列),采用冰川物质平衡计算公式重构了1975-2013年上述七个冰川的物质平衡序列。此重构数据是基于已发布的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对冰川物质平衡公式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并利用冰川物质平衡公式对长时间序列物质平衡进行了重构,其中参数率定结果以及长时间序列数据重构结果均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对,论证了该数据成果的合理性,具体可参考以下论文。该数据可用于所涉及冰川区域水资源变化研究、扩充了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集,并可为未来冰川物质平衡重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刘晓婉
该数据为中国逐月最低温度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1901.1-2020.12。数据格式为NETCDF,即.nc格式。数据单位为0.1 ℃。该数据集是根据CRU发布的全球0.5°气候数据集以及WorldClim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通过Delta空间降尺度方案在中国地区降尺度生成的。并且,使用496个独立气象观测点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可信。本数据集包含的地理空间范围是全国主要陆地(包含港澳台地区),不含南海岛礁等区域。
彭守璋
本数据集为针对黑河上游和黄河源区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的应用而构建的相关数据库,主要为土壤和植被,以及DEM。土壤和植被涉及的参数较多,包括常规的土壤物理参数和化学参数,植被参数以及生物量参数,参数值的确定方式包括采样测定、文献和其他相关数据库,以及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计算。由于SWAT模型的土壤和植被数据库涉及的参数较为全面,因此本数据集除了用于SWAT模型外,其中大部分参数也可作为其他生态水文模型驱动数据的参考。
邹松兵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构建了西亚地区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以伊朗地震研究机构的图件为基础,并广泛收集最新的活动断裂研究资料,图件范围包括伊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主要的参考文献资料,图中同时给出了1960年至2019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这些图件可用于西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西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刘志成
泛第三极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其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在泛第三极地区(北纬0-56度,东经43-139度)1960年以来发生M≥5级地震18806次,其中M≥8级地震4次,M=7.0-7.9级地震187次, M=6.0-6.9级地震1625次, M=5.0-5.9级地震16990次。地震主要发生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印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苏来曼山脉的山麓地区,以及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扎格罗斯山脉地区。
王继
青藏高原0.01°空间分辨率近地表气温数据集(1979-2018)通过对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0.1°的气温数据进行降尺度得到。它包含日均气温和三小时分辨率的瞬时气温。其空间分辨率为0.01°(约1km)。时间范围为1979年到2018年。空间范围为73°E-106°E, 23°N-40°N。该数据集可以为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气候变化、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数据。
周纪, 王伟, 马晋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构建了西亚地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区划图以伊朗地震研究机构的图件为基础,并广泛收集最新的活动断裂研究资料,图件范围包括伊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以及1960年至2019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区划图中以未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加速率峰值(PGA)为指标,进行地震危险性分区。图件可用于西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西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刘志成
该数据为中国逐月最高温度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1901.1-2020.12。数据格式为NETCDF,即.nc格式。数据单位为0.1 ℃。该数据集是根据CRU发布的全球0.5°气候数据集以及WorldClim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通过Delta空间降尺度方案在中国地区降尺度生成的。并且,使用496个独立气象观测点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可信。本数据集包含的地理空间范围是全国主要陆地(包含港澳台地区),不含南海岛礁等区域。
彭守璋
中国冰冻圈是指中国范围内,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冻结部分。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对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一方面是满足地球系统科学的需要,为研制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冻土、冰川以及雪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模型提供参数与验证数据;另一方面系统整理和抢救宝贵的冰冻圈数据,为其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的管理与分析工具。 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包含三个不同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其中青藏公路沿线部分的研究区域主要是青藏公路自西大滩到那曲约700公里长、公路两侧20~30公里宽的区域,这一区域广泛分布着多年冻土。青藏公路沿线基础数据库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 1、冰冻圈数据。包括:积雪深度分布。 2、自然环境与资源。包括: 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Quatgeo) 3、公路沿线冻土钻孔观测数据(Borehole):青藏公路沿线200个钻孔探测资料。 工程地质剖面图(CAD):岩性分布、含水量、颗分资料等 4、青藏公路沿线地区冰川质量平衡分布模型(Model):预测冻土格网数据。 青藏公路沿线图形数据包括13幅的比例尺为1:250000图幅;格网尺寸为100×100m。 详情请查看数据中的文档“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设计.doc”、“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字典.DOC”、“数据库-青藏公路.DOC”。
李新
Data set contains tree age of trees growing at different glacier moraines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The data were obtained using tree ring samples. Core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lmost near to the ground level to estimate the minimum age of the related moraine) using an increment borer. Samples were processed by using standard dendrochronological techniques.
Shalik Ram Sigdel, Hui Zhang, Haifeng Zhu, Sher Muhammad, Eryuan Liang
本数据包括西藏纳木错湖水不同深度处的日平均水温数据,是实地监测获取的湖水温度变化情况;该数据利用水质多参数仪及温度探头放置于水中而连续获取,温度记录的分辨率是10分钟和2小时,并基于原始测量数据计算了日平均水温;所用仪器和方法均非常成熟,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该数据已用于纳木错湖水热力学分层研究、湖气热量平衡研究等物理湖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并用来校正基于遥感数据的湖水温度数据及不同的湖泊模型研究。可用于物理湖泊学、水文学、湖气相互作用、遥感数据同化验证及湖泊模型研究。
王君波
一个具有完整全球海洋覆盖范围的网格化海洋温度数据集是了解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性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大气物理研究所(iap)通过若干创新步骤,对1990年以来2000米高空的历史海洋地下温度进行了新的客观分析。第一种方法是使用一组更新的过去的观察结果,这些新的观测结果已经被纠正了偏差(例如,在地震中)。XBT偏置校正CH14方案,XBT社区推荐。第二个是在海洋中不同地方的值之间使用协变性和来自包括一个全面海洋模型的若干气候模型的背景信息。第三个是扩大每个观测对较大区域的影响,认识到南大洋广阔开放的广阔空间的相对同质性。然后,这些观测也被用来提供更精细的尺度细节。最后,通过使用最近观测到的海洋状态的知识仔细地评估了新的分析,但是使用更遥远的过去的观测的稀疏分布进行次采样,以表明该方法产生无偏的历史重建。 海面风场数据集使用RSS第7版微波辐射计风速数据构建。输入的微波数据由遥感系统处理,资金来自美国宇航局测量计划和美国宇航局地球科学物理海洋学计划。 该风速产品用于气候研究,因为输入数据经过了仔细的相互校准和一致的处理。每个netCDF文件包含: 1)风速月平均值,网格尺寸360x180x自1988年1月以来所有月份的数量(随时间增加); 2)一组12个月的气候学风速,网格大小为360x180,气候学是1988-2007年20年期间计算的平均值; 3)从1988年1月以来360x180x#个月的月平均数减去上述气候图得出的风速月异常(随时间增加); 4)风速趋势图,网格尺寸360x180,趋势计算时间为1988-01-01至最近完整日历年;5)时间纬度图(有效数据至少需要10%的纬度单元),网格尺寸为自1988年1月起180 x#个月(随时间增加)
葛咏, 李强子, 董文
该数据来源于地球物理课题组ANTILOPE-I的原始地震数据,主要包含西藏西部地区的走时数据。全部数据采用人工手动拾取的办法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采用带宽滤波,滤波范围0.05-2Hz。由于采用远震数据,所以在采集过程中使用了互相关的办法对波形进行“对齐”。数据质量良好,因为所提取的数据均来自于全球地震目录定位的大于5.5级的地震,并且每一个事件均有明显的起跳点。该数据的公布可以使其他地震学家利用该数据对该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重建和分析。
张衡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