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水土资源匹配数据,由站点气象数据(2008-2016年,国家气象数据共享网)经过彭曼公式计算得出的潜在蒸散发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的不同土地类型,根据下垫面影响系数计算现有土地利用下的蒸散发量;以及气象数据中的站点降雨数据插值得到的降雨数据,根据两者差值得到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实际降雨与现有土地利用条件下的需水量之间的差值来反映水土资源的匹配性,数值越大匹配性越好。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的空间分布能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的农牧业资源情况做铺垫。
董凌霄
基于WRF模式,以ERA5再分析资料为初始和边界场,通过动力降尺度的方法,初步获得了青藏高原高分辨率低层大气结构和地气交换数据集。该数据集时间范围为2014年8月1日-8月31日,时间分辨率1小时,水平范围25oN-40oN,70oE-105oE,水平分辨率为0.05°。数据格式为NetCDF,每一小时数据输出一个文件,文件以日期命名。低层大气结构数据包含温度、相对湿度、水汽混合比、位势高度、经向风、纬向风气象要素,垂直方向为34层等压面;地气交换数据集包含地表接收的向上/向下短波辐射、向上/向下长波辐射、地表感热和通量、2米气温和水汽混合比、10米风等。该数据集可对青藏高原天气过程和气候环境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马舒坡
1) 数据内容(包含的要素及意义): 大气柱总含水量/可降水量、 儒略日Julian Day、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ECMWF-interm逐月再分析资料集 monthly mean analysis; 3) 数据质量描述:时间分辨率为逐月,空间分辨率:0.7°*0.7°;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集给出了高原空中大气水资源的空间情况,用于分析高原空中水汽的时空变化及对周边地区降水的影响。
阎虹如
1、数据内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平均总辐射、总净辐射值及水汽压日平均数据。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由美国campel高山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其中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型号HMP155A;风速风向仪型号:05103-45;净辐射仪:CNR 4 Net Radiometer four component;大气压力传感器:CS106;雨量筒:TE525MM。自动气象站每隔10分钟自动采集一次数据,每日采集完自动统计计算得出日均值气象数据。 3、数据质量描述:数据自动连续获取。 4、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该气象站设置在冰川中部,气象数据可为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型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刘婧
该数据集记录了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2017年气象数据集,数据时间分辨率为天。包含如下基本气象参数:气温(距地面1.5米,半小时观测一次,单位:摄氏度)、相对湿度(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风速(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米/秒)、风向(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度)、气压(距地面1.5米,半小时一次,单位:hPa)、降水量(24时一次,单位:毫米)、水汽压(单位:Kpa)、蒸发(单位:毫米)、向下短波辐射(单位:W/m²)、向上短波辐射(单位:W/m²) 、向下长波辐射(单位:W/m²) 、向上长波辐射(单位:W/m²) 、净辐射(单位:W/m²)、地表反照率(单位:%)。 数据采集地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观测场,经度:79°42'5";纬度:33°23'30";海拔:4264米。 数据从阿里站自动气象站直接下载,其中降水数据是自动雨雪量计和人工观测校正得到每天的降水量,其它均为半小时的观测值经平均得到逐日均值。 观测仪器型号:温度和湿度:HMP45C空气温湿度探头;降水:T200-B雨雪量仪传感器;风速和风向: Vaisala 05013风速风向传感器;净辐射:Kipp Zonen NR01净辐射传感器;气压:Vaisala PTB210大气压传感器。采集器型号:CR 1000,采集时间:30分钟。 本数据表是由专人根据观测记录进行加工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在加工生成数据表时,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
赵华标
数据集综合了藏北高原大气、水文和土壤的多站点长期监测项目,包含了藏北高原青藏公路/铁路沿线9个站点(D66,NewD66,沱沱河,D105,D110,安多,MS3478/NPAM,那曲布交,MS3608)多层或单层大气基本要素(风、温、湿、压和降雨/雪等),地面辐射各分量及多层土壤温、湿和热流等观测资料。 数据集通过架设在野外的自动气象站(AWS)、大气边界层塔(PBL)所获得的监测数据组成。所使用的温湿度和气压传感器由芬兰的Vaisala公司生产;风速风向传感器由美国的MetOne公司生产;辐射传感器由美国的APPLEY公司和日本的EKO公司生产;气体分析仪由美国的Licor公司生产;土壤含水量、超声风速仪和数据采集器等由美国的CAMPBELL公司生产。定期(每年2-3次)由专业人员对观测系统进行维护,对传感器进行标定和更换,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下载和整编。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时间连续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质量控制包括剔除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数据包含如下观测指标: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05℃;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2%;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气压,单位:hPa,精度:0.5hPa; 风向,单位:°,精度:4°; 降水,单位:mm,精度:0.05mm; 辐射,单位:W/m²,精度:5%; 土壤热流,单位:W/m²,精度:2%; 土壤温度,单位:℃,精度:0.2℃; 土壤体积含水量,单位:v/v%,精度:2%。
胡泽勇
第三极地区降水资料库包含7个指标:降水量(Precipitation),订正后降水 (Corrected Precipitation),订正系数(Correction Factor),风速损失(Wind-induced loss),蒸发损失(Evaporation loss),湿润损失(Wetting loss),微降水(Trace precipitation)。涵盖了第三极地区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同时包含了订正后的降水数据、订正系数,以及由风速、蒸发、湿润等引起的降水损失、微量降水等。 (1)中国境内观测降水数据来自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http://data.cma.gov.cn/site/index.html) (2)国外观测降水数据来自NCDC国际气候数据中心-NOAA卫星信息服务中心(http://www7.ncdc.noaa.gov/CDO/country),巴基斯坦气象局,尼泊尔气象局等。 原始数据已经由气象业务部门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因各个国家气象数据集的规范不同,订正前需要统一气象要素单位,即气温、风速、降水等单位各自统一为℃、m/s、mm。 该数据集包含2个表格: 第三极地区中国境内降水日资料; 第三极地区境外降水日资料。 表格1,2包含如下字段:台站编号,日期,观测降水,订正后降水,订正系数,风速损失,蒸发损失,湿润损失,微降水。
张寅生
本数据集包含从200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纳木错台站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等日值。 数据集加工方法为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后形成连续的时间序列。满足国家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气象观测原始数据的精度,剔除了曳点数据和传感器出现故障造成的系统误差。 该数据的服务对象为从事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候、冰川、冻土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人员。主要应用于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寒区水文过程以及冻土学等学科领域。 测量参数的单位和精度如下: 空气温度,单位:℃,精度:0.1℃; 空气相对湿度,单位:%,精度:0.1%; 风速,单位:m/s,精度:0.1m/s; 风向,单位:°,精度:0.1°; 气压,单位:hPa,精度:0.1hPa; 降水,单位:mm,精度:0.1mm; 总辐射,单位:W/m2,精度:0.1W/m2。
汪远伟, 邬光剑
本数据集包括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藏东南站,大气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风向、净辐射、气压等的日平均数据。 该数据服务对象为从事气象、大气环境、生态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 其中各种气象要素的单位如下: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净辐射W/m2;气压hPa;可入肺颗粒物μg/m3。 所有数据均是原始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日平均值。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加工过程中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缺失数据用空值。 2015年由于台站观测探头老化问题,风速数据只保留后8个月数据。
罗伦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