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从2007年12月27日至2012年3月31日的大野口关滩森林站涡动相关通量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的大野口关滩,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5′E,38°32′N,海拔高度2835m。观测场处在黑河上游大野口子流域关滩阴坡的森林内,林内主要是高约15-20m的云杉,地面覆盖有厚约10cm的苔藓,植被生长情况良好。 原始观测项目有:水平风速Ux(m/s),水平风速Uy(m/s),垂直风速Uz(m/s),超声温度Ts(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co2(mg/m^3),水汽浓度h2o(g/m^3),气压press(KPa)及超声信号异常标志diag_csat。 仪器架高是20.02m,超声朝向是方位角74°,Li-7500与CSAT3距离是30cm,数据采样频率是每秒10Hz。 数据分三级发布:Level0为原始仪器数据;Level1为Campbell公司自带软件实时输出的通量数据,包括显热通量(Hs)、潜热通量(LE_wpl)以及CO2通量(Fc_wpl);Level2为后处理的30分钟通量数据,处理过程包括野点剔除、坐标旋转、频率响应修正、WPL修正以及初步质量控制等。处理后的数据以.csv格式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EC+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使用Level2数据。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和“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指导手册”。
李新, 马明国, 王维真, 黄广辉, 谭俊磊, 张智慧
该数据集包含了大野口关滩森林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的大野口关滩。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5′E,38°32′N,海拔高度为2835m。观测场处在黑河上游大野口子流域关滩阴坡的森林内,林内主要是高约15-20m的云杉,地面覆盖有厚约10cm的苔藓,植被生长情况良好。 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雨雪量计、雪深、光合作用有效辐射、两层辐射四分量(1.68m和19.75m)、树干液流、地表温度、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数据观测时段为2007年10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马明国, 王维真, 谭俊磊, 黄广辉, 张智慧
该数据集包含了所有大野口马莲滩草地站自动气象站 2007年11月2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南部的大野口马莲滩。观测点的经纬度为100°18′E,38°33′N,海拔高度为2817m。试验场位于黑河上游大野口子流域,试验场周围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下降。马莲滩的地表为高山草地,主要生长植物是马莲,植被高度0.2-0.5m。 该站点是典型的草地下垫面,观测项目有:大气风温湿梯度观测(2m和10m)、气压、降水、辐射四分量、多层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土壤水分(5cm、10cm、20cm、40cm、80cm和120cm)及土壤热通量(5cm和15cm)。 原始的采集器输出数据为0级;初步整理后,没有任何的删除,但是标出疑似有问题的数据为1级;统一整理成30分钟采样周期并经过质量控制的为2级。整理后的将数据逐月存储,命名规则为:站点名+数据级别+AMS+数据日期。建议普通用户用2级以上的数据。 详细信息请参见下面“其他在线资源”中的“气象水文通量数据使用指南”。
马明国, 王维真, 谭俊磊, 黄广辉, 张智慧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林地、灌木和草地样地调查数据。固定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样方信息如下: 编号 海拔 样方大小 经度 纬度 地表类型 G1 2715 20×20 100°17′12″ 38°33′29″ 青海云杉林 G2 2800 20×36 100°17′07″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3 2840 20×20 100°17′37″ 38°33′05″ 苔藓云杉林 G4 2952 20×20 100°17′59″ 38°32′47″ 青海云杉林 G5 3015 20×20 100°18′06″ 38°32′42″ 青海云杉林 G6 3100 20×20 100°18′13″ 38°32′31″ 灌丛青海云杉林 G7 3300 23.5×20 灌丛青海云杉林 G8 2800 20×20 100°13′30″ 38°33′29″ 苔藓云杉林 B1 2700 12.8×25 苔藓云杉林 B2 2800 20×20 100°17′38″ 38°32′59″ 苔藓云杉林 B3 2900 20×20 100°17′59″ 38°32′51″ 草类云杉林 B4 3028 20×20 100°17′59″ 38°32′39″ 苔藓云杉林 B5 3097 20×20 100°18′02″ 38°32′32″ 苔藓云杉林 B6 3195 20×20 100°18′06″ 38°32′25″ 青海云杉林 B7 2762 20×20 100°17′08″ 38°33′21″ 青海云杉林 B8 2730 20×20 100°17′06″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M1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中) GM2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稀) GM3 3700 5×5 100°18′03″ 38°32′03″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4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5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6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7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8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9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10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1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金露梅灌丛(密) GM12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3 3300 5×5 100°18′21″ 38°32′21″ 吉拉柳灌丛 GM14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GM15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YC3 2700 1×1 100°17′14″ 38°33′33″ 针茅草地 YC4 2750 1×1 100°17′18″ 38°33′32″ 针茅草地 YC5 2800 1×1 100°17′21″ 38°33′33″ 针茅草地 YC6 2850 1×1 100°17′25″ 38°33′33″ 针茅草地 YC7 2900 1×1 100°17′31″ 38°33′32″ 紫菀+针茅草地 YC8 2950 1×1 100°17′44″ 38°33′23″ 针茅草地 YC9 2980 1×1 100°17′48″ 38°33′25″ 针茅草地 样地测树数据是于2007年7月-8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排露沟流域样地调查基本概况: a) 样地设置情况:样地号,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样地大小,经纬度,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经营状况,年龄 b) 样地每木调查:样地号,树号,树种,林木分级,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2. 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 包括森林/植被情况,主要树种,林龄,土壤名称,地表土壤侵蚀情况,母岩及母质,排水条件,土地利用历史,土壤剖面记载(土层,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石砾含量) 3. 标准地封面因子 标准地面积,优势树种,林分/植被起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采伐利用方式,造林整地类型,调查方法,冠层盖度,活地被物层覆盖度,死地被物层覆盖度,枯落物厚度(未分阶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 4. 郁闭度调查:利用鱼眼相机测量 5. 草本样方(1m×1m)调查记录表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6. 祁连山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结果(样地调查) 包含土层物理性质测算过程(铝盒+湿土重,铝盒重,土壤含水量,突然容重等),灌草生物量测定(灌木和草本的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等),枯落物(含苔藓)层干重及最大持水量测算过程(苔藓及枯落物厚,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浸泡24h后重,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深,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 7. 灌木样方调查: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8. 标准样地设置及每木检尺调查表 包括树种,林木分级,年龄,胸径,数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9. 枯落物层调查记录表 包括枯落物(分解层、半分解层 、已分解层)厚度 10. 更新调查记录: 包括树种,天然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人工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 11. TRAC测量叶面积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
马明国, 丁松爽, 高松, 钱金波, 白云杰, 王旭峰, 谭俊磊, 王树果, 顾娟, 王顺利, 罗龙发, 王荣新, 车宗玺, 敬文茂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0日获取,地点在大野口森林飞行区。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SM和正射影像在“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大野口流域飞行区超级样地机载LiDAR数据集(2008年6月23日)”中发布。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7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1 || 38°32′05.38″ || 100°12′24.59″ || 38°29′32.76″ || 100°18′35.69″ || 3650 || 10.1 || 49 |- | 2 || 38°32′11.13″ || 100°12′28.42″ || 38°29′42.06″ || 100°18′30.89″ || 3650 || 9.9 || 46 |- | 3 || 38°32′16.88″ || 100°12′32.24″ || 38°29′47.81″ || 100°18′34.72″ || 3650 || 9.9 || 47 |- | 4 || 38°32′22.63″ || 100°12′36.07″ || 38°29′56.20″ || 100°18′32.15″ || 3650 || 9.7 || 45 |- | 5 || 38°32′28.38″ || 100°12′39.90″ || 38°30′02.62″ || 100°18′34.33″ || 3650 || 9.7 || 47 |- | 6 || 38°32′37.44″ || 100°12′35.66″ || 38°30′10.63″ || 100°18′32.68″ || 3650 || 9.8 || 44 |- | 7 || 38°32′46.50″ || 100°12′31.43″ || 38°30′19.72″ || 100°18′28.37″ || 3650 || 9.8 || 47 |}
倪文俭, 鲍云飞, 周梦维, 王涛, 池泓, 范凤云, 刘清旺, 庞勇, 李世明, 何祺胜, 刘强,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集包括临泽草地、盈科绿洲、花寨子荒漠、大野口流域和张掖市几个加密观测区的地类实际调查数据,供包括两组数据。 (1)2008年5月27日知5月31日在临泽草地、盈科绿洲、花寨子荒漠、大野口流域和张掖市几个加密观测区的地表覆盖类型进行了调查。根据遥感影像在各个试验区中随机选择目视判读不确定类别的地块或感兴趣的地块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块做GPS定位、拍摄照片、描述属性。 (2)2008-7-7,2008-7-8,2008-7-10,2008-7-11,2008-7-12,2008-7-13,2008-7-14,2008-7-15调查盈科绿洲、花寨子荒漠、扁都口加密观测区的地类,做地类详细填图,以及GPS踩点,并完成地类补查。 调查填图结果以shapefile数据格式、数据记录表格及JPGE影像格式按编号存储。
柏延臣, 刘志刚, 付卓, 李波, 林皓波, 宋旦霞, 孙志超, 龚浩, 朱满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3日获取,覆盖大野口森林飞行区中的超级样地。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SM和正射影像在“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大野口流域飞行区超级样地机载LiDAR数据集(2008年6月23日)”中发布。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加密飞行的5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1 || 38°31′59.71″ || 100°14′54.02″ || 38°31′43.04″ || 100°15′44.28″ || 3550 || 1.3 || 7 |- | 2 || 38°32′01.21″ || 100°14′54.82″ || 38°31′44.53″ || 100°15′45.08″ || 3550 || 1.3 || 7 |- | 3 || 38°32′02.70″ || 100°14′55.62″ || 38°31′46.03″ || 100°15′45.88″ || 3550 || 1.3 || 7 |- | 4 || 38°32′04.20″ || 100°14′56.42″ || 38°31′47.52″ || 100°15′46.69″ || 3550 || 1.3 || 7 |- | 5 || 38°32′05.69″ || 100°14′57.23″ || 38°31′49.01″ || 100°15′47.49″ || 3550 || 1.3 || 6 |}
倪文俭, 鲍云飞, 周梦维, 王涛, 池泓, 范凤云, 刘清旺, 庞勇, 李世明, 何祺胜, 刘强,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 本数据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对照的大气降雨, 林内穿透降雨, 树干茎流, 苔藓与枯枝落叶桶的透过雨量。该数据可用于研究青海云杉的冠层截留特征,并可用于发展青海云杉的降雨截留模型。观测对照大气降雨的两个雨量筒位于水文试验样地附近的一个平缓的河滩上,在每次降雨结束后都及时的观测。观测林内穿透降雨的雨量筒布设在超级样地3号子样地内,共20个,雨量筒的布设规则就是依据正上方的冠层郁闭度来布设。在该样地内,按照规则格网布设了九个自制承雨槽,用于观测林内穿透降雨。树干茎流的观测是记录自制树干茎流装置内集雨器的集雨量。观测时间:2008-06-01至2008-10-10日,每次降雨结束后及时的观测。 观测地点: 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水文试验样地。 观测仪器: 1: 标准雨量筒(直径:20cm;观测对照降雨:2个; 观测林内穿透降雨:20个)。 在样地内按照郁闭度来布设。 2: 自制承雨槽(大小:20×20×100cm;观测林内穿透降雨:10个)。在样地内按照规则格网布设 3: 自制树干茎流装置(蛇形管,集雨装置,共5个)。 4: 自制苔藓与枯枝落叶截留桶(直径:20cm)。 5:标准20cm雨量筒量雨器(量程:10.5mm)。
白云洁, 车涛, 李建成, 谭俊磊
本数据集为机载OMIS-II传感器于2008年06月04日获取,地点在大野口飞行区。 因为OMIS-II为扫描成像传感器,原始数据受辐射畸变比较明显,且飞机姿态变化的影响,图像内相邻像元空间位置关系不稳定,所以这里发布的是经过辐射校正,辐射定标和几何粗校正后的数据。辐射校正采用矩匹配(moment match)方法,可以消除辐射响应非均匀性、条带噪声和smile现象。辐射定标采用飞行前实验室内测量的定标系数,定标单位是W/(m^2·sr·um)。几何粗校正利用了与图像同步获取的POS数据进行了航带图像的重建,图像目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几何粗校正图像需要利用几何控制点进行几何精校正之后才能与其他带地理坐标的数据配套,用户需要自己选取控制点进行几何精校正。作为例子,这里提供关滩站周边的几何精校正和大气校正图像。另外,因为OMIS-II传感器扫描总视场达到73°,而飞机的窗口较小,所以扫描线左右两端受到机舱的遮挡,虽然经过辐射校正对图像有所恢复,但还是推荐只使用中部未受遮挡的图像。未经几何粗校正的OMIS-II原始数据和同步获取的短波红外高光谱(SWPHI)原始数据存档,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几何粗校正处理时间为2008年10月,辐射校正和定标处理时间为2010年1月。 本数据集的原始数据包括13条航线。各航线的飞行时间如下表: {| ! 序号 ! 航线名称 ! 文件名 ! 开始时间hh:mm:ss ! 纬度 ! 经度 ! 海拔 ! 图像行数 ! 结束时间 ! 纬度 ! 经度 ! 海拔 |- | 1 || 4-13 || 2008-06-04_13-19-02_DATA.BSQ || 13:23:45 || 38.542 || 100.382 || 4624.5 || 3125 || 13:27:13 || 38.493 || 100.230 || 4617.5 |- | 2 || 4-12 || 2008-06-04_13-30-55_DATA.BSQ || 13:31:21 || 38.494 || 100.214 || 4644.9 || 2912 || 13:34:35 || 38.543 || 100.370 || 4626.3 |- | 3 || 4-11 || 2008-06-04_13-38-17_DATA.BSQ || 13:39:14 || 38.551|| 100.381 || 4616.2 || 3051 || 13:42:38 || 38.500 || 100.221 || 4656.5 |- | 4 || 4-10 || 2008-06-04_13-46-20_DATA.BSQ || 13:47:09 || 38.502 || 100.212 || 4640.3 || 2866 || 13:50:20 || 38.550 || 100.365 || 4633.4 |- | 5 || 4-9 || 2008-06-04_13-54-02_DATA.BSQ || 13:55:01 || 38.558 || 100.374 || 4644.3 || 2897 || 13:58:14 || 38.511 || 100.223 || 4628.4 |- | 6 || 4-8 || 2008-06-04_14-01-56_DATA.BSQ || 14:01:51 || 38.511 || 100.209 || 4644.6 || 2751 || 14:04:54 || 38.558 || 100.359 || 4655.7 |- | 7 || 4-7 || 2008-06-04_14-08-36_DATA.BSQ || 14:09:28 || 38.568 || 100.373 || 4630.5 || 2995 || 14:12:48 || 38.519 || 100.218 || 4642.8 |- | 8 || 4-6 || 2008-06-04_14-16-30_DATA.BSQ || 14:16:38 || 38.521 || 100.209 || 4650.1 || 2705 || 14:19:38 || 38.568 || 100.357 || 4652.9 |- | 9 || 4-5 || 2008-06-04_14-23-20_DATA.BSQ || 14:24:25 || 38.576 || 100.367 || 4649.0 || 2958 || 14:27:42 || 38.526 || 100.210 || 4673.5 |- | 10 || 4-4 || 2008-06-04_14-31-24_DATA.BSQ || 14:31:09 || 38.527 || 100.199 || 4631.3 || 2817 || 14:34:17 || 38.576 || 100.353 || 4641.7 |- | 11 || 4-3 || 2008-06-04_14-37-59_DATA.BSQ || 14:39:55 || 38.579 || 100.346 || 4599.6 || 2555 || 14:42:46 || 38.536 || 100.210 || 4612.0 |- | 12 || 4-2 || 2008-06-04_14-46-28_DATA.BSQ || 14:46:20 || 38.535 || 100.194 || 4620.5 || 2869 || 14:49:31 || 38.583 || 100.345 || 4639.2 |- | 13 || 4-1 || 2008-06-04_14-53-13_DATA.BSQ || 14:55:36 || 38.594 || 100.364 || 4621.2 || 3018 || 14:58:58 || 38.544 || 100.206 || 4606.9 |}
杜奇, 肖功海, 潘明忠, 李正文, 毛闵军, 徐卫明, 杨一德, 刘良云, 张霞, 李新, 马明国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样地大小为100m×100m. 针对该样地的观测数据主要有:地基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全站仪定位测量数据、差分GPS定位测量数据、测树调查数据、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光谱测量数据、冠层的相机观测数据、土壤蒸散发数据、土壤冻结管观测数据、地表粗糙度数据、降雨截留数据、土壤水分测量数据、林木组分干湿重测量数据等。 森林水文试验样地属于超级样地的一个子样地,大小为25m×25m。为了研究青海云杉在不同冠层郁闭度下的降雨截留特征,在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水文试验样地,我们用普通数码相机对冠层进行了拍照。在试验样地内共得到了32组照片。通过对这些照片的分析,我们可以测定冠层的结构信息,根据郁闭度信息我们确定了该水文试验样地布设的雨量筒数量和最终的位置。通过后续的处理,我们可以比较精确的确定水文试验样地内布设的雨量筒上方冠层对应的郁闭度。 观测时间:2008-06-04日9:00-10:40。 观测地点: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水文试验样地。 观测内容:雨量筒对应的冠层照片。 观测仪器:普通数码相机(PENTAX K100D)。 分辨率:2400×1600。 拍摄时离地高度:1m。 观测目的:为了计算雨量筒对应的冠层郁闭度。
白云洁, 车涛, 李建成, 谭俊磊, 屈永华, 周红敏
本数据来自在大野口超级样地,从2008年6月4日至2008年6月11日共进行三次野外光谱测量和三次室内积分球光谱测量。其中野外光谱测量中进行了垂直地面观测和多角度光谱观测。室内积分球光谱测量中主要观测了云杉树皮反射率和针叶的反射率和透过率。本数据集包括三部分: 1)大野口林地地面多角度和四分量光谱测量原始数据及预处理结果数据集。2008年6月10日和2008年6月11日在黑河流域大野口小流域的青海云杉超级样地内进行了野外多角度和四分量的光谱测量。测量了青海云杉冠层的多角度光谱(-60,-50,-40,-30,-20,-0,10,20,30,40,50,60度)和四分量(光照树冠、阴影树冠、光照地面、阴影地面)光谱;观测仪器主要为:ASD光谱仪,FieldSpec Pro(林科院),自制多角度观测架(北京师范大学),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1m的和10m的光纤。结果数据为普通的表格文件(*.xls)。本数据可用于研究青海云杉冠层的光谱角度特征和不同组分的几何光学反射特征; 2)积分球测量原始数据及预处理数据集。2008年6月5日、2008年6月09日和2008年6月10日进行室内的积分球光谱测量,主要观测了大野口流域超级样地不同树龄(成熟林、近熟林、幼林)和不同位置青海云杉树皮反射率及针叶的反射率和透过率。观测仪器主要为:积分球,Li-Cor 1800-12s(北京师范大学),ASD光谱仪,FieldSpec Pro(林科院)。该数据格式比较特殊,需用ASD ViewSpecPro软件打开并进行处理。积分球光谱测量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后的结果数据为表格文件,用Microsoft Excel打开即可。该数据可用于研究不同树龄的青海云杉的树皮和针叶反射率的变化以及用于冠层反射率模型的发展; 3)大野口超级样地地面天顶光谱测量预处理数据集。2008年6月4日进行的野外垂直地面的光谱测量,其中测量了不同地物和下垫面的光谱:包括灌木、林窗草甸、苔藓、遮阴苔藓、林下枯落物、林下裸地、不同的青海云杉幼树、青海云杉大树和青海云杉的嫩枝等的垂直天顶反射率光谱;观测仪器主要为:ASD光谱仪,FieldSpec Pro(林科院),根据不同的目的采样了1m的和10m的光纤。本数据可以为林地参数反演提供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模型模拟青海云杉林冠层反射特性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集。
宋金玲, 付卓, 郭新平, 王新云, 王强, 王琫瑜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 针对该样地的观测数据主要有:地基激光雷达扫描数据、全站仪定位测量数据、差分GPS定位测量数据、测树调查数据、叶面积指数观测数据、冠层光谱测量数据、冠层的相机观测数据、土壤蒸散发数据、土壤冻结管观测数据、地表粗糙度数据、降雨截留数据、土壤水分测量数据、林木组分干湿重测量数据等。 该数据主要用自制的Lysimeter来观测青海云杉林林内的土壤蒸散发特征。 为流域蒸散发模型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为遥感反演蒸散发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观测时间:2008-06-01至2008-12-31日每天下午18:00,如果当天有降雨的话,会在降雨结束后观测一次。 利用观测前后的重量差值,然后结合水的密度和Lysimeter的直径(20cm)来计算土壤水分蒸发量。 若Lysimeter下的集雨器内有透过雨量,则要测量该透过雨量。 观测地点: 大野口关滩森林站森林水文试验样地。 观测内容:1)对照的大气降雨,有两个雨量筒同时观测, 布设在水文试验样地附近平缓的河滩上。 2)林内穿透降雨,在样地内共布设了20个雨量筒,布设的依据是雨量筒上方的冠层郁闭度。 3)每天18:00的Lysimeter重量。 4)Lysimeter下面集雨器的透过雨量。 观测仪器:1)标准20cm直径雨量筒量雨器。2)自制Lysimeter(直径20cm;共4个;土壤植被各不相同)。3)电子天平(精度0.1g),用于观测自制Lysimeter的重量变化。
白云洁, 车涛, 李建成, 谭俊磊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该数据集为土壤冻结深度数据,是为了研究青海云杉林内的土壤冻结深度的日变化过程,该土壤冻结管位于大野口关滩森林站内,布设在自动气象站旁边的青海云杉林下面。 在2008-06-01至2008-12-31日期间,每天早晨8:00时,观测每天的冻结深度。记录内容包括每层的冻结上限和冻结下限,在该样地土壤冻结没有分层现象,所以只有一层的冻结上限。观测数据单位为厘米,记录到1位小数。
谭俊磊
该数据为超级样地林下土壤湿度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为2008年6月5日,天气晴朗。超级样地位于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在大野口流域设立的水文气象观测站(关滩站),样地大小为100m×100m。将超级样地划分成16个25m×25m的子样地,以子样地为单位进行土壤湿度的调查。在每个子样地内随机选择10个测点进行测量。测量利用TDR 300土壤水分速测仪进行,观测探针长度为20cm,观测的是土壤含水量(VWC%)。该数据集记录的信息包括:子样地编号,样点编号,各样点土壤含水量(%),子样地地被物类型。 该数据和超级样地其他观测数据一起可用于森林3D场景的重建、主被动遥感机理模型建立、遥感影像的模拟等研究。
曹斌, 杨永恬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水库手工报表,通过数字化,形成电子文档。数据时间段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23日。2007年1月1日至4月11日、2007年10月21日至2008年4月11日为旬报表,2007年4月15日至2007年10月21日和2008年4月16日至5月23日进入汛期为逐日报表。报表包含的字段有: 入库流量(m^3/s)、 水位(m)、 蓄水量(万m^3)、 出库流量(m^3/s)、 旬入库均值(m^3/s)、 旬出库均值(m^3/s)、 月入库均值(m^3/s)、 月出库均值(m^3/s)。 数据保留到两位小数。 该数据是大野口流域水文模拟关键的水文观测资料。
刘小军, 马明国
本数据来自大野口流域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该超级样地乔木植被为青海云杉纯林,样地大小为100m×100m。 该数据应用中科院寒旱所自制的粗糙度测量板和数码相机,在整个超级样地内选取了41个格网点,其中有25个角点和16个中心点(代表16个超级样地的子样方),每个位置观测2次,并拍照。每个采样点均按照南北向和东西向分别测量1次,粗糙度板长110cm,测量点间距1cm。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微波遥感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b包括原始照片,及表面高度标准离差(cm)和表面相关长度(cm)的计算结果。 相片处理是在ArcView软件下,对照片中每根辐条的顶端以及板子的四角做手工数字化采样,获得其图像坐标值,经过几何校正后,计算得到每根辐条的高度,然后按公式计算表面高度标准离差和表面相关长度。其计算公式见《微波遥感》第二卷234-236页。 粗糙度数据中首先是样点名称,之后数据正文包括4列(编号、文件名、标准离差、相关长度)。每一个文件名,即txt文件对应一张采样照片,标准离差(cm)与相关长度(cm)即代表了粗糙度。之后是每张照片中101根辐条的长度,属于中间结果,用以检查校正。
白云洁, 曹永攀, 车涛, 陈玲, 屈永华, 周红敏
该数据集为超级样地内青海云杉林木的树冠结构组分(小枝、叶片)的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为2008年6月5日,天气阴。超级样地位于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在大野口流域设立的关滩森林水文气象观测站,样地大小为100m×100m。在整个超级样地内,按胸径大小分5个不同径阶选择样木,每个径阶选了10株,共选择30株样木分别进行了观测。对每个样木利用高枝剪采摘不同部位的树枝,手工分离小枝和叶片,利用天平现场分别测量小枝和叶片的鲜重,带回试验室利用烘箱烘干后测量干重,计算出含水率。用到的仪器主要为高枝剪、天平和烘箱。 该数据集和超级样地其他观测数据一起可用于森林3D场景的重建、主被动遥感机理模型建立、遥感影像的模拟等研究。
白黎娜, 田昕, 王琫瑜, 陈尔学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超级样地的每株树木的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为2008年6月2日至2008年6月10日。超级样地围绕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设置。由于超级样地大小为100m×100m,为方便测树调查,将其划分成16个子样地,以子样地为单位进行每木测树调查,每木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和单木生长状况。测量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激光测高仪、超声波测高仪、花杆、罗盘仪。该数据集也记录了16块子样地的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利用Z-MAX DGPS测量)。该数据集可用于遥感森林结构参数提取算法的验证。该数据集和超级样地其他观测数据一起可用于森林3D场景的重建、主被动遥感机理模型建立、遥感影像的模拟等研究。
陈尔学, 白黎娜, 王琫瑜, 田昕, 刘清旺, 曹斌, 杨永恬, 高志海, 谭炳香, 过志峰, 王新云, 付安民, 张志玉, 倪文俭, 王强, 鲍云飞, 王殿中, 张扬, 赵丽琼, 梁大双,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观测时间为2008-06-05~2008-06-15日。以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为起点,穿越超级样地,设置了一条长度为1Km,宽为20m的样带。利用罗盘仪确定样带走向,方位角为北偏东115度,与飞行航线基本一致。在样带上每隔50米布设20米×20米的样地一块,共20块样地。样带与超级样地有部分重合,样带上的1号样地中心位于超级样地的中心,其观测数据参见超级样地每木测量数据集。本数据集记录了2~20号样地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以下3部分: 1)样地测树数据:分别对2~20样地每木测量: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采用激光测高仪和超声波测高仪测量大树高、枝下高,用花杆测量小树高、枝下高,用胸径尺测量林木胸径,用皮卷尺测量冠幅。 2)样地定位数据:利用皮尺和罗盘粗略确定样地位置,样地中心点坐标精确测量采用法国泰雷兹(THALES) DGPS测量系统,型号为Z-MAX。观测方法是使用两台GPS接收机进行同步静态测量,一台安置在参考站,一台安置在流动站,观测时长30分钟,通过系统自带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事后差分处理,定位结果的大地坐标系统为WGS84。 3)LAI观测数据:利用LAI-2000和HemiView进行了每块样地的叶面积指数(LAI)测量。
陈尔学, 过志峰, 刘清旺, 王琫瑜, 田昕, 王新云, 付安民, 张志玉, 倪文俭, 王强, 曹斌, 杨永恬, 高志海, 谭炳香, 王殿中, 张扬, 赵丽琼, 梁大双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林地、灌木和草地样地调查数据。固定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样方信息如下: 编号 海拔 样方大小 经度 纬度 地表类型 G1 2715 20×20 100°17′12″ 38°33′29″ 青海云杉林 G2 2800 20×36 100°17′07″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3 2840 20×20 100°17′37″ 38°33′05″ 苔藓云杉林 G4 2952 20×20 100°17′59″ 38°32′47″ 青海云杉林 G5 3015 20×20 100°18′06″ 38°32′42″ 青海云杉林 G6 3100 20×20 100°18′13″ 38°32′31″ 灌丛青海云杉林 G7 3300 23.5×20 灌丛青海云杉林 G8 2800 20×20 100°13′30″ 38°33′29″ 苔藓云杉林 B1 2700 12.8×25 苔藓云杉林 B2 2800 20×20 100°17′38″ 38°32′59″ 苔藓云杉林 B3 2900 20×20 100°17′59″ 38°32′51″ 草类云杉林 B4 3028 20×20 100°17′59″ 38°32′39″ 苔藓云杉林 B5 3097 20×20 100°18′02″ 38°32′32″ 苔藓云杉林 B6 3195 20×20 100°18′06″ 38°32′25″ 青海云杉林 B7 2762 20×20 100°17′08″ 38°33′21″ 青海云杉林 B8 2730 20×20 100°17′06″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M1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中) GM2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稀) GM3 3700 5×5 100°18′03″ 38°32′03″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4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5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6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7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8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9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10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1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金露梅灌丛(密) GM12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3 3300 5×5 100°18′21″ 38°32′21″ 吉拉柳灌丛 GM14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GM15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YC3 2700 1×1 100°17′14″ 38°33′33″ 针茅草地 YC4 2750 1×1 100°17′18″ 38°33′32″ 针茅草地 YC5 2800 1×1 100°17′21″ 38°33′33″ 针茅草地 YC6 2850 1×1 100°17′25″ 38°33′33″ 针茅草地 YC7 2900 1×1 100°17′31″ 38°33′32″ 紫菀+针茅草地 YC8 2950 1×1 100°17′44″ 38°33′23″ 针茅草地 YC9 2980 1×1 100°17′48″ 38°33′25″ 针茅草地 样地测树数据是于2007年7月-8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排露沟流域样地调查基本概况: a) 样地设置情况:样地号,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样地大小,经纬度,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经营状况,年龄 b) 样地每木调查:样地号,树号,树种,林木分级,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2. 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 包括森林/植被情况,主要树种,林龄,土壤名称,地表土壤侵蚀情况,母岩及母质,排水条件,土地利用历史,土壤剖面记载(土层,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石砾含量) 3. 标准地封面因子 标准地面积,优势树种,林分/植被起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采伐利用方式,造林整地类型,调查方法,冠层盖度,活地被物层覆盖度,死地被物层覆盖度,枯落物厚度(未分阶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 4. 郁闭度调查: 5. 草本样方(1m×1m)调查记录表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6. 祁连山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结果(样地调查) 包含土层物理性质测算过程(铝盒+湿土重,铝盒重,土壤含水量,突然容重等),灌草生物量测定(灌木和草本的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等),枯落物(含苔藓)层干重及最大持水量测算过程(苔藓及枯落物厚,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浸泡24h后重,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深,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 7. 灌木样方调查: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8. 标准样地设置及每木检尺调查表 包括树种,林木分级,年龄,胸径,数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9. 枯落物层调查记录表 包括枯落物(分解层、半分解层 、已分解层)厚度 10. 更新调查记录: 包括树种,天然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人工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测数据。
王顺利, 罗龙发, 王荣新, 车宗玺, 敬文茂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的森林水文试验区包括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和排露沟流域加密观测区。由于固定样地集中分布在排露沟流域,这些样地缺乏对整个大野口流域森林的代表性,因此2008年6月在整个大野口流域布设了43块临时森林样地。该数据集就是这43块临时样地的地面观测数据。除了对样地每木检测测量和记录林分状态、立地因子外,还进行了样地LAI的观测。 样地每木测量采用的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花杆、测树仪、罗盘仪。每木测量了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单木生长状况。利用不同手持GPS测量了样地中心点的WGS84经纬度坐标,定位误差在5-30m左右。其他样地观测因子包括:所属林场、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厚度、乔层郁闭度等。这些临时样地测树工作的执行时间为2008年6月2日至30日。 该数据集可以为发展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算法提供地面实况数据。
凌飞龙, 何祺胜, 张学龙,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陈尔学
本数据集为机载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于2008年06月23日获取,地点在大野口森林飞行区。 飞行传感器为激光雷达和真彩色CCD相机。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发布的产品为激光点云,包含单次回波(“*.LAS”数据文件)和全波形(“*.lgc”数据文件和“*.lgc”数据文件)、CCD图像、DSM和正射影像。因为数据集中包含高分辨率影像,用户需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批后才能获得。数据处理时间为2008年8月。原始数据包括18条航线,航线设计信息如下: {| ! 航线 ! 起点纬度 ! 起点经度 ! 终点纬度 ! 终点经度 ! 绝对航高(米) ! 航线长度(公里) ! 像片(张) |- | 8 || 38°32′52.25″ || 100°12′35.26″ || 38°30′25.65″ || 100°18′31.76″ || 3650 || 9.7 || 34 |- | 9 || 38°32′57.99″ || 100°12′39.09″ || 38°30′31.59″ || 100°18′35.14″ || 3650 || 9.7 || 34 |- | 10 || 38°33′03.74″ || 100°12′42.91″ || 38°30′40.25″ || 100°18′31.88″ || 3650 || 9.5 || 34 |- | 11 || 38°33′12.80″ || 100°12′38.68″ || 38°30′46.10″ || 100°18′35.47″ || 3650 || 9.8 || 35 |- | 12 || 38°33′18.55″ || 100°12′42.51″ || 38°30′54.86″ || 100°18′31.99″ || 3650 || 9.6 || 35 |- | 13 || 38°33′24.30″ || 100°12′46.34″ || 38°31′00.95″ || 100°18′34.98″ || 3650 || 9.5 || 36 |- | 14 || 38°33′30.05″ || 100°12′50.16″ || 38°31′09.54″ || 100°18′31.92″ || 3650 || 9.3 || 35 |- | 15 || 38°33′35.80″ || 100°12′53.99″ || 38°31′15.47″ || 100°18′35.29″ || 3750 || 9.3 || 35 |- | 16 || 38°33′41.55″ || 100°12′57.82″ || 38°31′21.66″ || 100°18′38.05″ || 3750 || 9.3 || 35 |- | 17 || 38°33′47.30″ || 100°13′01.65″ || 38°31′27.25″ || 100°18′42.27″ || 3750 || 9.3 || 35 |- | 19 || 38°34′02.11″ || 100°13′01.25″ || 38°31′45.61″ || 100°18′33.27″ || 3750 || 9.1 || 45 |- | 20 || 38°34′07.86″ || 100°13′05.07″ || 38°31′51.54″ || 100°18′36.64″ || 3750 || 9.1 || 45 |- | 21 || 38°34′13.61″ || 100°13′08.90″ || 38°32′00.12″ || 100°18′33.60″ || 3750 || 8.9 || 45 |- | 22 || 38°34′19.36″ || 100°13′12.73″ || 38°32′05.45″ || 100°18′38.44″ || 3750 || 8.9 || 45 |- | 23 || 38°34′25.10″ || 100°13′16.56″ || 38°32′14.72″ || 100°18′33.72″ || 3750 || 8.7 || 45 |- | 24 || 38°34′30.85″ || 100°13′20.39″ || 38°32′20.48″ || 100°18′37.52″ || 3750 || 8.7 || 45 |- | 25 || 38°34′36.60″ || 100°13′24.22″ || 38°32′26.24″ || 100°18′41.32″ || 3750 || 8.7 || 45 |- | 26 || 38°34′45.66″ || 100°13′19.98″ || 38°32′31.98″ || 100°18′45.15″ || 3750 || 8.9 || 45 |}
倪文俭, 鲍云飞, 周梦维, 王涛, 池泓, 范凤云, 刘清旺, 庞勇, 李世明, 何祺胜, 刘强, 李新, 马明国
该数据集是基于地基激光雷达(LiDAR)获取的超级样地林分3D结构的扫描点云数据及其它附属数据。数据获取时间自2008年6月4日至2008年6月12日。采用Riegl LMS-Z360i地基LiDAR。将超级样地划分为16块25m×25m的子样地,在每块子样地内设置LiDAR基站点,在每个基站点设置LiDAR采集3D全覆盖LiDAR点元数据。 该数据集的内容:每个LiDAR数据采集基站点的全站仪测量坐标(x, y, z),每个站点采集数据时用数显坡度计和角度仪测量的仪器姿态,以及每个站点的激光雷达扫描点云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建立真实的三维森林场景,为各种三维森林遥感模型的发展与校正提供翔实的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机载和星载遥感数据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鲍云飞, 过志峰, 过志峰, 倪文俭, 王强, 张志玉
固定森林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所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大野口排露沟流域。 样地测树分别于2003年7月至8月和2007年7月至8月,由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技术人员测量完成,共观测了17块固定森林样地,调查内容包括样地因子调查和每木测量调查。样地观测因子主要有所属林场,样地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厚度、乔层郁闭度、叶面积指数等。测量所用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花杆、测树仪、罗盘仪和鱼眼相机。每木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单木生长状况等。 详细信息参考“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固定样地测树调查数据集(2003年)”和“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固定样地测树调查数据集(2007年)”两条元数据。 本数据集中的LAI为2008年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开展期间的补充测量数据。即在这些固定样地做了LAI的补测。LAI补充观测时间自2008年6月1日至13日,共调查了这17块固定样地中的15块。对每块样地采用了四种仪器进行观测。这些仪器除了商业仪器HemiView鱼眼相机、LAI-2000和TRAC外,还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自制的冠层分析仪器。在每一块20m×20m样地内,TRAC沿着与阳光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两条平行路线测量,这两条路线的测量基本能代表整个样方;HemiView鱼眼相机和LAI-2000测量相同的点,即在TRAC线上各取三个点,再加上样方中心点,共7个测量点。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测数据。
宋金玲, 付卓, 李世华, 邹杰, 张学龙,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凌飞龙, 何祺胜, 陈尔学
该数据集是基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角点、地基LiDAR基站设置点和每株林木树干基部点的大地坐标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 全站仪数据采集时间自2008年6月3日至2008年6月12日,分两组进行,各采用1台全站仪,型号分别为TOPCON602、 TOPCON7002。对超级样地内总计1468棵青海云杉进行了坐标测量,并对所有的子样地角点和地基LiDAR基站点上设置的标桩的顶点进行了定位。这些定位结果是该数据集的主要数据内容。另外,2008-06-03,2008-6-4,2008-6-11用差分GPS Z-MAX对所有的标桩顶点进行了定位,通过手工测量每个标桩的高度,计算得到了标桩下地表的高度,最终生成了每棵树的地表三维坐标位置和超级样地地形图。这些数据组成该数据集的辅助数据。 本数据集可为建立真实三维林分场景,为各种三维森林遥感模型的发展与校正提供翔实的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机载激光雷达森林参数提取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过志峰, 梁大双, 王强, 张颢, 陈尔学, 刘清旺
PROBA(Project for On-Board Autonomy)小卫星是欧空局于2001年发射的一颗最小的对地观测卫星,CHRIS(Compact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是搭载在PROBA平台上最主要的成像光谱分光计,具有五个成像模式,以其卓越的光谱空间分辨率及多角度的优势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对陆地、海洋及内陆水体进行成像。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获取高光谱和多角度数据的星载传感器,空间分辨率高,光谱范围宽,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方面能收集到丰富的信息。黑河流域目前共有PROBA CHRIS数据23景。 覆盖范围和获取时间分别为:阿柔加密观测区4景,时间分别为2008-11-18,2008-12-05,2009-03-29,2009-05-22;扁都口加密观测区1景,时间为2009-07-13;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7景,时间分别为2008-11-19,2008-11-26,2008-12-06,2009-01-10,2009-03-04,2009-03-30,2009-03-31;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2景,时间分别为2008-10-23,2009-06-08;临泽地区1景,时间为2008-06-23;民乐1景,时间为2008-10-22;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7景,时间分别为2008-04-30,2008-05-09,2008-06-04,2008-07-01,2008-07-19,2009-05-31,2009-08-10。 产品级别为L1级,未经过几何校正。除阿柔加密观测区2009-03-29和2009-05-24的影像只有4个角度以外,其余每景影像均有5个角度的不同影像。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PROBA CHRIS遥感数据集通过“龙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322)获取(详细信息参见数据使用声明)。
李新
本数据由张掖市水务局提供,主要是对张掖市灌区和水利管理的统计年报。包含以下内容: (1)水利管理机构人员情况统计表; (2)灌溉统计表; (3)工程完好率统计表; (4)工程管理统计表; (5)灌区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 (6)全省水利管理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 (7)全省水利管理计划指标统计表。 数据年度为2008年和2009年。 该数据提供灌区年度的基本信息,可以为中游水资源分析提供参考。
张掖市水务局, 刘小军
超级样地由16块子样地组成,为了对样地内的每株林木定位和方便地基雷达观测基站点的定位,需要测量子样地角点及预设地基雷达基站点的大地坐标。这些点及每株林木的定位是采用全站仪测量的。由于全站仪测量的是相对坐标,若要得到大地坐标,需要在超级样地周围利用差分GPS(DGPS)高精度地测量至少1个参考点。另外,我们还用DGPS观测了子样地所有角点的大地坐标,该测量结果可形成对全站仪测量结果的校验。该数据集是基于DGPS测量得到的所有定位结果数据,不包括全站仪的定位结果。 测量时间是2008年6月1日至13日,采用法国泰雷兹(THALES)差分GPS测量系统,型号Z-MAX。观测方法是使用两台GPS接收机进行同步静态测量,一台为基站,设置在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旁边(该基站点的WGS大地坐标是采用Z-MAX经多站观测引自张掖市内的1个一级水准点)。另一台为流动站,放置在超级样地观测点上。每个点的观测时长为10、15、20、25、30分钟不等,具体时长根据卫星信号情况而定,信号差时多测量几分钟。采用仪器自带的处理软件进行事后差分处理得到最终的定位结果。定位结果采用WGS大地坐标系统。 首先在超级样地旁边的开阔区测量了6个临时控制点,为全站仪测量超级样地内的林木位置提供参考点。然后在超级样地16块子样地的每个角点上安置流动站,测量了子样地角点坐标,共得到41个点的观测值。该数据集存储了这47个点的定位结果。 该数据仅限于项目使用,不对外共享。
刘清旺, 白黎娜, 陈尔学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