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有效评价,特别是对未来降水量的预测,是制定适应战略的重要依据。本数据是基于RegCM4.6模型,对CanEMS2 (RCP 45和RCP85)、GFDL-ESM2M (RCP2.6、RCP4.5、RCP6.0和RCP8.5)、HadGEM2-ES(RCP2.6、RCP4.5和RCP8.5)、IPSL-CM5A-LR(RCP2.6、RCP4.5、RCP6.0和RCP8.5)、MIROC5(RCP2.6、RCP4.5、RCP6.0和RCP8.5)和NorESM1-M(RCP2.6、RCP4.5、RCP6.0和RCP8.5)等多模型不同碳排放浓度情景下进行区域动力降尺度,获得2007-2099年空间分辨率为0.25度,时间分辨率分别为3小时(部分为6小时)、逐日和逐年的21套中国全境未来气候数据。
潘小多, 张磊
本数据集包含由卫星重力测量数据得到的2002年4月至2019年12月南极冰盖质量变化数据。所采用的卫星重力数据来自于美国宇航局NASA与德国宇航局DLR合作的重力场恢复与气候学实验双星星座(GRACE,2002年4月至2017年6月)及其后续任务GRACE-FO (2018年六月至今)。由于GRACE和GRACE-FO之间有一年左右数据间断,我们额外采用了由欧洲空间局ESA的Swarm星座GPS数据反演得到的重力场数据(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所采用GRACE重力场数据为德州大学奥斯丁空间研究中心(CSR)、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OSU)四家机构发布产品的加权平均模型。GRACE数据后处理包括:用SLR数据解算结果替换GRACE低阶重力场参数(degree-1, C20和C30),去条带滤波,300公里高斯平滑,ICE6-G_D(VM5a)GIA模型,信号泄露误差改正,椭球误差改正等。
张宇, 沈嗣钧
亚洲高山区是地球上除南极和北极地区之外的第三大冰冻圈,分布着大量冰川积雪,不仅对全球水循环而且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冰川学中,雪线作为消融期末积雪存在的下限,其高度变化信息是冰雪水资源变化的直观反映,也常用于指示冰川物质平衡,直接反映着冰川的进退。本数据集以2001—2019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为主要数据源,首先对逐日的MODIS积雪覆盖率产品进行去云处理,获得积雪覆盖日数(SCD)数据集;并用冰川年物质平衡观测数据、融雪末期Landsat数据对提取终年积雪的MODIS SCD阈值进行率定;然后以MODIS SCD提取的终年积雪面积结合地形“面积—高程”曲线实现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信息的提取,最后得到2001-2019年亚洲高山区30km格网雪线高度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亚洲高山区冰冻圈及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唐志光, 邓刚, 王晓茹
中国地表温度数据集包含2003-2017年期间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地表温度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月尺度,空间分辨率为5600 m。 数据集主要是通过集成MODIS每日数据(MOD11C1和MYD11C1),月数据(MOD11C3和MYD11C3)和气象站数据,以重建月尺度LST图像云覆盖下的真实LST来生成的,然后构建回归分析模型以进一步提高精度。 六个具有不同气候条件的自然分区。 精度分析表明,重建结果与现场测量结果密切相关,平均RMSE为1.39°C,MAE为1.30°C,R2为0.97。 详情请参考引用文献Zhao et al (2020)。
毛克彪
本数据集是祁连山区多年冻土地下冰分布数据。本数据借助已有的钻孔资料,结合第四纪祁连山区沉积类型分布资料与土地利用数据,对多年冻土上限至地下 10 m 深度范围内的的地下冰分布进行估算。本数据集采用了祁连山区共计374个钻孔资料,并考虑了第四纪沉积类型对地下冰储量的标示作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数据对于祁连山区多年冻土、水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此外,对于整个青藏高原地下冰储量估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盛煜
基于青藏高原土壤温湿度观测网玛曲站点建立的地基L波段微波辐射计观测系统(ELBARA-III,由欧洲航空局提供),本数据集囊括了水平和垂直极化的L波段亮温数据,地表及以下不同层土壤湿度和温度数据,地表通量(如感热、潜热、碳通量),气象要素数据(如降水、上下行长波/短波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气压)以及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和土壤性质等辅助数据。此多年尺度的数据集可用于提高对陆面过程、微波辐射过程的理解,验证SMOS和SMAP卫星亮温观测和土壤湿度反演结果,校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中的假设条件,验证陆面模式输出以及再分析资料,反演土壤物理性质,量化陆-气间的水、碳、能量交换,并将帮助定量化地球系统模型中参数化方案的偏差和不确定性,从而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ELBARA-III双极化亮温数据可通过测量的辐射计电压和校准的内部噪声温度计算得到。该数据质量可靠,其质量控制主要通过:1)对辐射计输出的原始电压数据(以800Hz采样频率)进行直方图检验,利用统计指标过滤射频干扰对ELBARA-III微波信号数据的影响;2)检查辐射计进行天空辐射测量时两天线端口的电压值是否相似,天线电缆有无损耗;3)分析仪器内部温度、主动冷源温度和环境温度;4)分析不同入射角度的双极化亮温的特点。 - 时间分辨率:30分钟 - 空间分辨率:入射角为40°~ 70°,间隔为5°,观测覆盖范围为3.31 m^2~ 43.64 m^2 - 测量精度:亮温,1 K;土壤水分,0.001 m^3 m^-3;土壤温度,0.1 °C - 单位:亮温,K;土壤水分,m^3 m^-3;土壤温度,°C /K
Bob Su, 文军
中亚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数据集基于气象、土地覆盖、地形和社会经济数据, 依据脆弱性概念框架, 从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度 3 个方面选取 18 个指标, 建立了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等权重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对中亚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及特征分析。对部分原始各个栅格数据进行比较,从原始目标栅格最左上角开始,依次向相邻的右、下栅格延伸,四个栅格(即0.5°)取中位数合并为一个栅格,并且该中位数作为四个栅格中心点对应的地理坐标的数值,消除栅格间的极端数值情况。数据提供了1992-1996、1997-2001、2002-2006、2007-2011、2012-2017和1992-2017六个时间段,空间分辨率为0.5°乘以0.5°。数据集可为中亚五国农业水资源供需和开发利用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李兰海, 于水
本数据集包含2001-2018年青藏高原月平均地表实际蒸散发量,空间分辨率为0.1度。数据集主要以卫星遥感数据(MODIS)和再分析气象数据(CMFD)作为输入,利用地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SEBS)计算得到。在计算湍流通量的过程中引入了次网格地形拖曳参数化方案,提高了对地表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另外,利用青藏高原6个湍流通量站的观测数据对模型输出的蒸散发量进行了验证,显示出了较高的精度。该数据集可用于研究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和水循环特征。
韩存博, 马耀明, 王宾宾, 仲雷, 马伟强, 陈学龙, 苏中波
数据内容: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度统计(1990-2019)、国内生产总值(GDP) 季度累计统计(1990-2019)及地区生产总值(2010-2019)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新浪网获取2015-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宏观经济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整理、筛选及清洗得到1990-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宏观经济数据集,数据以Microsoft Excel (xlsx)格式存储。
傅文学
数据内容:央行黄金和外汇储备(2000-2020) 及货币供应量(2000-2017)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新浪网获取2015-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银行和货币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整理、筛选及清洗得到2000-2020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银行和货币数据集,数据起始时间为2000年至2020年,Microsoft Excel (xlsx)格式。
傅文学
数据内容:对外经济贸易_货物进出口总额(1952-2019) 及对外经济贸易_按贸易分进出口总额(1981-2019)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新浪网获取2015-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对外贸易及投资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整理、筛选及清洗得到1952-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对外贸易及投资数据集,数据起始时间为1952年至2019年,Microsoft Excel (xlsx)格式。
傅文学
数据内容:国民经济_工业增加值(月度)(2010-2019)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新浪网获取2015-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工业经济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整理、筛选及清洗得到2010-2019年中国地区(包括第三极)工业经济数据集,数据起始时间为2010年至2019年,Microsoft Excel (xlsx)格式。
傅文学
数据内容:价格指数_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10-2019)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新浪网获取015-2019年第三极(中国地区)价格指数经济原始数据,通过数据整理、筛选及清洗得到2010-2019年第三极(中国地区)价格指数经济数据集,数据起始时间为2010年至2019年,Microsoft Excel (xlsx)格式。
傅文学
黄河源多年冻土分布数据是基于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年均地温模型而建立的,以年平均地温0℃作为划分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标准和界限。与目前可利用的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图有青藏高原冻土图(1:300万)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项目完成的青藏高原冻土分布图(1:100万)相比,该数据集基于黄河源区实测数据,与实测数据有更高的吻合性,冻土分布图的模拟精度也最高。该数据集可用于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研究的验证,也可用于冻土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盛煜, 李静
This dataset includes daily water vapor and precipitation isotopes (δ18O and δD)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vapor concentration, air pressure,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 at Nanjing, eastern China. Water vapor isotopes (δ18Ov and δDv) were online measured during Nov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8 by a Wavelength Scanned Cavity Ring-Down Spectrometer (WS-CRDS, model: Picarro L2120-i) at the Station for Observing Regional Processes of the Earth System of Nanjing University (SORPES-NJU, 32.12°N, 118.95°E, 55 m above sea level) on the Xianlin Campus of the Nanjing University, about 20 km east of downtown Nanjing in the Eastern China. The uncertainti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less than 0.2‰ for δ18Ov and 1.0‰ for δDv. Precipitation isotopes were also measured by Picarro L2120-i during Sept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8, with the analytical uncertainty of less than 0.1‰ for δ18O and 0.5‰ for δD.
庞洪喜
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在理解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水-碳-能”循环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卫星遥感为监测降水高时空变异特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手段,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无资料地区。但由于是间接估算而来,卫星遥感降水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偏差和随机误差。聚焦于目前主流的遥感降水产品(GPM IMERG及其回推产品,0.1°/half-hourly,2000-present)获取过程中的潜在不足,如该产品的矫正时空尺度为1.0°/monthly,本研究在更高时空尺度上提出一套新的时空矫正算法,并引入高质量地面观测产品APHRODITE(0.25°/daily),生产了一套亚洲地区同期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集AIMERG(0.1◦/half-hourly,2000–2015)。AIMERG降水数据集能够同时有效考虑卫星估计和地面观测的各自优势,其系统偏差和随机误差在中国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优于GPM IMERG,为亚洲地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了更为丰富且可靠的基础数据。
马自强
包含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类型和气溶胶光学厚度,两类数据。 气溶胶类型数据产品是综合利用MEERA 2同化资料和主动卫星CALIPSO产品经过一系列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等过程而融合得出的气溶胶类型结果。该气溶胶类型融合算法的关键是对CALIPSO气溶胶类型的判断。融合时根据CALIPSO气溶胶类型的种类和质控,并参考MERRA 2气溶胶类型得到最终气溶胶类型数据(共12种)和质量控制结果。充分考虑了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以及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0.625°×0.5°)和时间分辨率(月)。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采用自主研发的可见光波段遥感反演方法,结合Merra-2模式数据与NASA的官方产品MOD04制作,数据覆盖时间从2000年到2019年,时间分辨率为逐日,空间分辨率为0.1度。反演方法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APRS算法,反演了冰雪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算法考虑了冰雪地表的BRDF特性,适用于冰雪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通过实测站点验证表明,数据相对偏差在35%以内,可有效提高极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覆盖率和精度。
光洁, 赵传峰
泛第三极主要城市2000-2017年土地覆盖数据包含2000/2010/2017年14个城市(乌鲁木齐、西宁、兰州、达卡、加德满都、勒克瑙、德里、拉合尔、伊斯兰堡、喀布尔、杜尚别、塔什干、比什凯克、阿拉木图)30米分辨率的数据。包括植被、耕地、人造地表、水体和其它五种地类。利用GlobeLand30, MCD12Q1,Globcover2009识别了分类一致区域并保留,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分类不一致区域重新分类,融合两类区域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 每年数据均经过人工目视解译验证。 数据应用于泛第三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数据类型:栅格。 投影方式:UTM投影。
栾文飞, 李新
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冰川径流数据集覆盖时间从1971年到2015年, 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覆盖范围为青藏高原五条大江大河源区(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怒江源,雅鲁藏布江源)。 数据以多源遥感和实测数据为基础,使用青藏高原五大河源区及其周边气象站点日尺度气象数据、UMD-1KM的全球植被产品、IGBP-DIS土壤数据库、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等驱动模型,耦合了冰川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型VIC-CAS模拟形成了冰川径流数据。并使用站点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 增强质量控制。 数据指标包含:冰川径流率(Rate of glacier runoff: %),总径流(Total Runoff,mm/a),雪径流率(Rate of snow runoff: %),降雨径流率 (降雨径流率:%)。
王世金
这组数据是1974-2016年期间珠峰北坡绒布流域三条绒布冰川及表碛覆盖冰川三个时间段的年均冰储量变化数据集,采用ESRI 矢量多边形格式存储,是由三个阶段的DEM高程差数据DHPRISM2006-DEM1974(DH2006-1974)、DHSRTM2000-DEM1974(DH2000-1974)、DHASTER2016-SRTM2000(DH2016-2000),结合冰川覆盖专题矢量数据、冰密度 850 ± 60 kg m−3计算而来。DHPRISM2006-DEM1974, or DH2006-1974, 是2006年PRISM2006 数据和1974年DEM1974之间的高程差,即DH2006-1974 =PRISM2006 – DEM1974。PRISM2006是由2006年12月4日的光学立体像对遥感数据ALOS/PRISM生成。DEM1974是由我国早期1:50,000地形图生成的,这两期DEM都采用横轴墨卡托投影、Krasovsky1940椭球体。PRISM2006与DEM1974配准后,非冰川区高程数据精度为±0.24 m a-1。DHSRTM2000-DEM1974(DH2000-1974)是,2000年SRTM与DEM1974的高程差,两期DEM数据配准后,非冰川区高程数据精度为±0.03 m a-1。DHASTER2016-SRTM2000(DH2016-2000)是基于Brun et al. (2017) 发布的冰面高程差数据,采用与DH2006-1974、DH2000-1974一样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处理过程而得到, 在非冰川区高程数据精度为±0.08 m a-1。表格中包括的数据项有:Shape_Area,冰川面积(m2)、Name冰川名,EC74_00表示1974-2000年间平均每条冰川每年的冰面高程变化(m a-1),EC00_16表示2000-2016年间冰川每年的冰面高程变化(m a-1),EC74_2006是1974-2006年间冰川年均冰面高程变化(m a-1),MB74_00表示1974-2000年间每条冰川年均冰川物质平衡数据(m w.e. a-1),MB00_16表示2000-2016年每条冰川年均冰川物质平衡数据(m w.e. a-1),MB74_2006表示1974-2006年每条冰川年均冰川物质平衡数据(m w.e. a-1),MC74_2000表示1974-2000年间每条冰川每年冰储量变化(m3 w.e. a-1),MC00_2016表示2000-2016年间每条冰川每年的冰储量变化(m3w.e. a-1),MC74_2006表示1974-2006年间每条冰川每年的冰储量变化(m3w.e. a-1), Uncerty_EC,是每条冰川冰面高程变化的最大误差范围(m a-1)、Uncerty_MB,是每条冰川冰川物质平衡的最大误差(m w.e. a-1),Uncerty_MC, 是每条冰川冰储量变化的最大误差(m3w.e. a-1)。 MinUnty_EC,是每条冰川冰面高程变化的最小误差范围,MinUnty_MB,每条冰川冰川物质平衡的最小误差(m w.e. a-1),MinUnty_MC是每条冰川冰储量变化的最小误差(m3w.e. a-1)。该组数据可用于喜马拉雅山脉与高亚洲地区冰川变化、冰川消融水文水资源效应及其气候原因。
叶庆华
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内陆流域582个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从1986-2019的年湖泊面积。 首先根据JRC和SRTM DEM数据,识别研究区内582个大于1 km2的湖泊。利用Landsat5/7/8所有覆盖湖泊的遥感影像合成每年的Landsat影像,根据NDWI指数和Ostu算法动态分割每个湖泊,并据此计算每个湖泊1986-2019年湖泊面积大小。 本研究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处理了所有Landsat影像,建立了至今为止最全的青藏高原地区大于1平方公里的年湖泊面积数据集;开发了一套湖泊面积自动提取算法,实现单个湖泊多年面积的批量计算;该数据对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动态、水量平衡,及研究青藏高原湖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朱立平, 彭萍
2002-2018年北半球高纬地区中分辨率MODIS河湖冰覆盖度数据集是基于MODIS的归一化积雪指数数据,利用SNOWMAP算法对晴空条件下的逐日河湖冰覆盖范围进行检测,并通过对河湖面的时间、空间的连续性等一系列步骤重新确定云覆盖条件下的河湖冰覆盖范围。通过这一系列的处理后,获得少云的逐日河湖冰覆盖度数据集。该数据集中获得的湖冰物候信息与被动微波数据的信息高度一致,平均相关系数为0.91,RMSE值在0.07至0.13之间变化。
邱玉宝
This is a dataset of treeline shift rates including 143 alpine treeline sit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t give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for each treeline site: treeline form, study site, latitude, longitude, reference, tree species, elevation, study period and annual mean elevational shift rate (m/yr).
LU Xiaoming, Eryuan Liang
湖冰是冰冻圈的重要参数,其变化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参数密切相关,而且可以直接反映气候的变化,因此是区域气候参数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由于其研究区往往位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的区域,大规模的实地观测难以进行,因此利用哨兵1号卫星数据,以10m的空间分辨率和优于30天的时间分辨率对不同类型的湖冰变化进行监测,可填补观测空白。利用HMRF算法对不同类型的湖冰进行分类,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三个极区中部分面积大于25km2的湖泊的不同类型湖冰的分布,形成湖冰类型数据集。数据包括了被处理湖泊的序号,所处年份及其在时间序列中的序号等信息,矢量数据集包括采用的算法,所使用的哨兵1号卫星数据,成像时间,所处极区,湖冰类型等信息,用户可以根据矢量文件确定时间序列上不同类型湖冰的变化。
田帮森, 邱玉宝
近年来,随着南极冰盖消融的加速,在冰盖表面形成了大量冰面融水。深入理解南极冰盖冰面融水的时空间分布,掌握冰面融水动态变化,对于研究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是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的2000-2019年南极冰盖典型消融区(南极半岛亚历山大岛)30m冰面融水数据集。本数据集投影为极地方位投影,数据集格式为矢量(shp)和栅格(tif),时间集中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夏季)。
杨康
这组数据是1974-2013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纳木那尼峰地区年均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和冰储量变化数据集,采用ESRI 矢量多边形格式存储,是由两个阶段的DEM高程差数据DHSRTM2000-DEM1974(即DH2000-1974)、DHTanDEM2013-SRTM2000(DH2013-2000),结合冰川覆盖专题矢量数据、冰密度 850 ± 60 kg m−3计算而来。DHSRTM2000-DEM1974(DH2000-1974), 是2000年SRTM DEM2000数据和1974年1:50,000的DEM1974之间的高程差,即DH2000-1974 =SRTM2000 – DEM1974。DEM1974是由我国1974年航拍照片绘制1:50,000地形图生成的,两期DEM数据配准后,非冰川区高程数据精度为±0.13 m a-1。DHTanDEM2013-SRTM2000(DH2013-2000),是基于2013年10月17日一对TerraSAR-X和TanDEM-X (TSX/TDX)雷达数据与2000年SRTM DEM数据、采用差分干涉技术(D-InSAR)获取,在非冰川区高程数据精度为±0.04 m a-1。 表格中包括的数据项有: Area,冰川面积(m2)、GLIMS_Id表示冰川编号,EC74_00表示1974-2000年间平均每条冰川每年的冰面高程变化(m a-1),EC00_13表示2000-2013年间冰川每年的冰面高程变化(m a-1),MB74_00表示1974-2000年间每条冰川年均冰川物质平衡数据(m w.e. a-1),MB00_13表示2000-2013年每条冰川年均冰川物质平衡数据(m w.e. a-1),MC74_2000表示1974-2000年间每条冰川每年冰储量变化(m3 w.e. a-1),MC00_2013表示2000-2013年间每条冰川每年的冰储量变化(m3 w.e. a-1), Uncerty_MB是每条冰川年均冰川物质平衡数据误差(m w.e. a-1), Uncerty_MC表示每条冰川每年的冰储量变化的最大误差范围(m3 w.e. a-1)。该组数据可用于喜马拉雅山脉与高亚洲地区冰川变化、冰川消融水文水资源效应及其气候原因。
叶庆华
环北极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NDVI变化数据集(1982-2015),时间分辨率为每5年一期,覆盖范围为整个环北极国家, 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多源遥感、模拟、统计和实测数据为基础, 使用GIS方法和生态学方法结合, 量化了北半球多年冻土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功能, 其所有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利用环北极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划,借助1982-2015年期间NDVI值,使用GIS方法,计算了1982-2015年期间环北极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NDVI变化,形成了“1982-2015环北极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NDVI变化数据集”。同时,综合多个文献,对其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
王世金
同济大学沈云中教授卫星重力团队利用GRACE Level-1B卫星重力数据解算了2002年至2016年的格陵兰区域质量变化时间序列,空间分辨率为1度×1度,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该时间序列的参考时间为2004年1月与2009年12月之间的中间时刻。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ICE5G模型扣除冰后回弹GIA影响,同时利用德国地学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AOD1B RL06去混频模型,回加了GAD质量变化贡献。
沈云中
在高寒网各野外站和泛第三极地区境外台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基础上,建立泛第三极地区气象、水文及生态要素系列数据集;通过重点区域的强化观测与样地和样点验证,完成气象要素、湖泊水量与水质、地上植被生物量、冰川冻土变化等数据产品的反演;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制建立多站联网的气象、水文、生态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联网数据实时获取与远程控制及共享。 2019年中国高寒地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网络水文数据集,主要收集:藏东南站、珠峰站、玉龙雪山站、纳木错站、阿里站、天山站等六个站 点实测水文(径流、水位、水温等)数据。 藏东南站:流量数据,包含2019年4次利用M9测流数,有平均流速、流量和最大水深等数据;相对水位数据采用hobo压力式水位仪测量,包含2019年全年日均相对水位和水温数据。 纳木错站:流量数据,包括2019年4次利用国产LS-1206B手持流速仪测量数据,包含河宽和流量数据,水位数据采用hobo压力式水位仪测量,包含2019年原始1小时的水压、水温和电量,通过水压可以计算相对水位; 珠峰站:绒布河流量,包括2019年6-9月13次利用国产LS-1206B手持流速仪测量数据,包含河宽和流量数据; 阿里站:流量数据:包括2019年利用河锚M9不定期测量的22次数据,相对水位数据采用hobo压力式水位仪测量,包含2019年全年每小时水位和水温数据; 天山站:水位数据:包括3个点2019年的日平均水位 玉龙雪山站: 包括木家桥2019年1-10月流量数据
朱立平, 彭萍
1990-2015年中亚大湖区土地覆被数据集,数据范围包括5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数据来源于欧空局,精度为300m。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库使用的坐标参考系统是基于世界大地测量系统84 (WGS84)参考椭球面的地理坐标系统(GCS)。 数据共分为22个类别,在每个类别中还有亚类。分类类型使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开发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LCCS)定义,其目的是尽可能与GLC2000、GlobCover 2005和2009产品兼容。
杨宇
山区受到复杂地形影响,其活动层厚度表现出极强的空间异质性。本数据集利用探地雷达方法和其他传统方法系统勘察了黑河上游活动层厚度。数据采集覆盖了不同海拔、地表类型、土壤质地和地形信息,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与其他直接测量活动层厚度方法对比后得到探地雷达测量的活动层厚度数据误差约为8cm,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该数据集可为了解该区域活动层厚度提供详实的野外数据,验证陆面模型,尤其是冻土研究,提供验证数据集。
曹斌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采集的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的土壤pH数据。2012年组织开展了第1次野外土壤调查采样。2013年在对已有土壤剖面样点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已有剖面点代表性较差的景观区域进行土壤环境分析,形成补充性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了第2次土壤调查采样。黑河流域典型土壤样点采集方式为代表性采样,所采集样点覆盖了黑河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涵盖了黑河流域的典型景观类型,能够反映黑河流域土壤属性整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的深度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采取土壤剖面的土壤发生层样品。
宋效东, 张甘霖
数据集包括2015年11月27日- 2016年3月26日阿勒泰基站(lon:88.07, lon: 44.73)地面被动微波亮温、多角度亮温、10分钟四分量辐射和雪温、雪坑日观测数据和逐时气象数据。 日雪坑参数包括:积雪分层、分层厚度、密度、粒度、温度。 这些数据存储在5个NetCDF文件中,TBdata.nc, TBdata-multiangle.nc, Ten-minute 4 component radiation and snow temperature.nc, Hourly meteorological and soil data.nc and Daily snow pit data.nc,以及readme.doc。 TBdata.nc 为六通道双偏振微波辐射计RPG-6CH-DP自动采集的两偏振三个通道的亮度温度。内容包括年、月、日、时、分、秒、Tb1h、Tb1v、Tb18h、Tb18v、Tb36h、Tb36v、入射角、方位角。 TBdata-multiangle.nc为两种极化的3个通道的7组多角度亮度温度。 包括年、月、日、时、分、秒、Tb1h、Tb1v、Tb18h、Tb18v、Tb36h、Tb36v、入射角、方位角。 The ten-minute 4 component radiation and snow temperature. nc 为4组分辐射和层状雪温度。 内容包括:年、月、日、时、分、SR_DOWN、SR_UP、LR_DOWN、LR_UP、T_Sensor、ST_0cm、ST_5cm、ST_15cm、ST_25cm、ST_35cm、ST_45cm、ST_55cm。 The hourly meteorological and soil data.nc为每小时天气数据和分层土壤数据。内容包括年、月、日、时、Tair、Wair、Pair、Win、SM_10cm、SM_20cm、Tsoil_5cm、Tsoil_10cm、tsoil_15cm、Tsoil_20cm。 The daily snow pit data.nc为人工雪坑数据。观测时间为当地时间上午8:00-10:100。内容包括年、月、日、雪深、thickness_layer1、thickness_layer2、thickness_layer4、thickness_layer5、thickness_layer6、Long_layer1、Short_layer1、Long_layer2、Short_layer2、Long_layer3、Short_layer4、Long_layer5、Short_layer5、Long_layer6、short_layer6、Stube、snow shovel_0-10、 雪铲_10-20、雪铲_20-30、雪铲_30-40、雪铲_40-50、雪叉_10、雪叉_15、雪叉_20、雪叉_25、雪叉_30、雪叉_35、雪叉_40、雪叉_45、雪叉_50、形状1、形状2、形状3、形状4、形状5。
戴礼云
高亚洲地区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在冰雪冻融的时间上反映出来。星载微波遥感能提供时空连续的冰雪表面状态监测能力,当冰雪中很小一部分开始融化造成微量液态水,也会反映在主动和被动微波遥感信号中。在微波波段,冰与液态水的介电常数差异巨大,因此为微波遥感监测冰雪融化提供了基础理论。在被动微波情况下,当冰雪开始融化而出现液态水时,其吸收和发射率迅速增加,因此其发射率和亮度温度、后向散射系数也会迅速改变。本数据集为利用1979年至2018年长时间序列卫星微波辐射计和散射计观测反演的高亚洲地区冰雪融化的初始时间。被动微波遥感数据为搭载在卫星上的SMMR(1979~1987年),以及搭载于DMSP上的SSM/I-SSMIS辐射计(1988年至今)。主动微波遥感数据为QuikSCAT卫星散射计(2000~2009年)。
熊川, 施建成, 姚汝桢, 雷永荟, 潘金梅
该数据集为中国逐月降水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0083333°(约1km),时间为1901.1-2020.12。数据格式为NETCDF,即.nc格式。该数据集是根据CRU发布的全球0.5°气候数据集以及WorldClim发布的全球高分辨率气候数据集,通过Delta空间降尺度方案在中国地区降尺度生成的。并且,使用496个独立气象观测点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可信。本数据集包含的地理空间范围是全国主要陆地(包含港澳台地区),不含南海岛礁等区域。为了便于存储,数据均为int16型存于nc文件中,降水单位分别为0.1mm。 nc数据可使用ArcMAP软件打开制图; 并可用Matlab软件进行提取处理,Matlab发布了读入与存储nc文件的函数,读取函数为ncread,切换到nc文件存储文件夹,语句表达为:ncread (‘XXX.nc’,‘var’, [i j t],[leni lenj lent]),其中XXX.nc为文件名,为字符串需要’’;var是从XXX.nc中读取的变量名,为字符串需要’’;i、j、t分别为读取数据的起始行、列、时间,leni、lenj、lent i分别为在行、列、时间维度上读取的长度。这样,研究区内任何地区、任何时间段均可用此函数读取。Matlab的help里面有很多关于nc数据的命令,可查看。
彭守璋
本数据集包含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7-2018年观测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总辐射、P2.5浓度、短波辐射等日平均值。 数据服务对象为从事青藏高原气象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 其中降水数据是人工雨量桶观测,蒸发数据为Φ20mm蒸发皿观测,其它均为半小时的观测值处理后得到的日均值。 所有数据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采集,在加工生成数据时,剔除了一些明显的误差数据。
马耀明
本数据集包括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藏东南站,大气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风向、净辐射、气压等的日平均数据。 该数据服务对象为从事气象、大气环境、生态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 其中各种气象要素的单位如下: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净辐射W/m2;气压hPa;可入肺颗粒物μg/m3。 所有数据均是原始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日平均值。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并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加工过程中剔除了一些明显误差数据,缺失数据用空值。
罗伦, 朱立平
本数据集包含由卫星重力测量数据得到的2002年4月至2019年12月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数据。所采用的卫星重力数据来自于美国宇航局NASA与德国宇航局DLR合作的重力场恢复与气候学实验双星星座(GRACE,2002年4月至2017年6月)及其后续任务GRACE Follow-On(GRACE-FO,2018年6月至今)。此外为了填补GRACE和GRACE-FO之间的数据中断,我们额外采用了由欧洲空间局Swarm三星星座的GNSS轨道摄动数据反演得到的重力场数据。数据格式为Matlab数据文件,冰盖质量变化转化为等效水高,表达在0.25°x0.25°格网上,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本数据集可用于近二十年格陵兰岛冰盖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张宇, 沈嗣钧
Data content: Standard ring-width chronology derived from Wilson juniper shrub around the northern shore of the Nam Co Lake; May-June SZI (Standardized Moisture Anomaly Index) drought reconstruction for the Nam Co region. Time span: 1605 to 2010. Temporal resolution: Yearly.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Hydroclimate study on the south-central Tibetan Plateau.
LU Xiaoming, HUANG Ru, WANG Yafeng, ZHANG Baoqing, ZHU Haifeng, CAMARERO J. Julio, Eryuan Liang
黑河流域近地表大气驱动数据,是采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制备的黑河流域逐时0.05°× 0.05°包括2m气温、地表气压、2m水汽混合比、辐射、10m风场和累积降水等近地表大气要素的驱动数据。通过与15个中国气象局常规自动气象站(CMA)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和两期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WATER和HiWATER)的站点逐时观测资料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2m地表气温、地表气压和相对湿度都是比较可信的,尤其是2m地表气温和地表气压,平均误差都很小且相关系数都达到0.96以上;向下短波辐射与WATER站点观测数据的相关性达到0.9以上;降水资料通过降雨和降雪两种相态与观测资料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进行验证,降雨与观测资料在年、月、日和时尺度上吻合得很好,与观测资料在年和月尺度上的相关系数高达0.94和0.84;降雪与观测资料在月尺度上的相关性达到0.78,与积雪覆盖率MODIS遥感产品的空间分布相当吻合,峰值分布也一致。液态和固态降水的验证表明WRF模式能够在地形复杂而干旱的黑河流域进行降尺度分析,所模拟的资料能够满足流域尺度水文建模和水资源平衡研究。 2013年提供了2000-2012年数据。 2016年更新了2013-2015年数据。 2019年更新了2016-2018年数据。 2022年更新了2019-2021年数据。
潘小多
该数据集包含1975-2013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海螺沟冰川、帕隆94号冰川、七一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慕士塔格冰川15号冰川、煤矿冰川以及NM551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基于世界冰川目录中收集的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World Glacier Inventory,https://nsidc.org/data/G10002/versions/1)以及姚檀栋等发布于第三极环境数据中心平台的(Third Pole Environment Database,http://en.tpedatabase.cn/)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以及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LDAS)数据集提供的气象要素数据(meteo.xlsx中为提取出的各冰川几何中心所在数据网格上的气象要素,包括降水、近地面气温、净辐射、雪面蒸发和雪深时间序列),采用冰川物质平衡计算公式重构了1975-2013年上述七个冰川的物质平衡序列。此重构数据是基于已发布的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对冰川物质平衡公式中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并利用冰川物质平衡公式对长时间序列物质平衡进行了重构,其中参数率定结果以及长时间序列数据重构结果均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对,论证了该数据成果的合理性,具体可参考以下论文。该数据可用于所涉及冰川区域水资源变化研究、扩充了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集,并可为未来冰川物质平衡重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刘晓婉
青藏高原0.01°空间分辨率近地表气温数据集(1979-2018)通过对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中空间分辨率为0.1°的气温数据进行降尺度得到。它包含日均气温和三小时分辨率的瞬时气温。其空间分辨率为0.01°(约1km)。时间范围为1979年到2018年。空间范围为73°E-106°E, 23°N-40°N。该数据集可以为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气候变化、水文气象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近地表气温数据。
周纪, 王伟, 马晋
通过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基于ArcGIS平台,构建了西亚地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区划图以伊朗地震研究机构的图件为基础,并广泛收集最新的活动断裂研究资料,图件范围包括伊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图中标绘了发震断层(活动断层)的位置、活动性质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以及1960年至2019年5级以上地震的震中位置。区划图中以未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加速率峰值(PGA)为指标,进行地震危险性分区。图件可用于西亚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研究,为西亚地区的大型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刘志成
中国冰冻圈是指中国范围内,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冻结部分。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对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建立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一方面是满足地球系统科学的需要,为研制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冻土、冰川以及雪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模型提供参数与验证数据;另一方面系统整理和抢救宝贵的冰冻圈数据,为其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的管理与分析工具。 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包含三个不同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其中青藏公路沿线部分的研究区域主要是青藏公路自西大滩到那曲约700公里长、公路两侧20~30公里宽的区域,这一区域广泛分布着多年冻土。青藏公路沿线基础数据库包含以下类型的数据: 1、冰冻圈数据。包括:积雪深度分布。 2、自然环境与资源。包括: 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Quatgeo) 3、公路沿线冻土钻孔观测数据(Borehole):青藏公路沿线200个钻孔探测资料。 工程地质剖面图(CAD):岩性分布、含水量、颗分资料等 4、青藏公路沿线地区冰川质量平衡分布模型(Model):预测冻土格网数据。 青藏公路沿线图形数据包括13幅的比例尺为1:250000图幅;格网尺寸为100×100m。 详情请查看数据中的文档“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设计.doc”、“中国冰冻圈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字典.DOC”、“数据库-青藏公路.DOC”。
李新
Data set contains tree age of trees growing at different glacier moraines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The data were obtained using tree ring samples. Core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lmost near to the ground level to estimate the minimum age of the related moraine) using an increment borer. Samples were processed by using standard dendrochronological techniques.
Shalik Ram Sigdel, Hui Zhang, Haifeng Zhu, Sher Muhammad, Eryuan Liang
一个具有完整全球海洋覆盖范围的网格化海洋温度数据集是了解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性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大气物理研究所(iap)通过若干创新步骤,对1990年以来2000米高空的历史海洋地下温度进行了新的客观分析。第一种方法是使用一组更新的过去的观察结果,这些新的观测结果已经被纠正了偏差(例如,在地震中)。XBT偏置校正CH14方案,XBT社区推荐。第二个是在海洋中不同地方的值之间使用协变性和来自包括一个全面海洋模型的若干气候模型的背景信息。第三个是扩大每个观测对较大区域的影响,认识到南大洋广阔开放的广阔空间的相对同质性。然后,这些观测也被用来提供更精细的尺度细节。最后,通过使用最近观测到的海洋状态的知识仔细地评估了新的分析,但是使用更遥远的过去的观测的稀疏分布进行次采样,以表明该方法产生无偏的历史重建。 海面风场数据集使用RSS第7版微波辐射计风速数据构建。输入的微波数据由遥感系统处理,资金来自美国宇航局测量计划和美国宇航局地球科学物理海洋学计划。 该风速产品用于气候研究,因为输入数据经过了仔细的相互校准和一致的处理。每个netCDF文件包含: 1)风速月平均值,网格尺寸360x180x自1988年1月以来所有月份的数量(随时间增加); 2)一组12个月的气候学风速,网格大小为360x180,气候学是1988-2007年20年期间计算的平均值; 3)从1988年1月以来360x180x#个月的月平均数减去上述气候图得出的风速月异常(随时间增加); 4)风速趋势图,网格尺寸360x180,趋势计算时间为1988-01-01至最近完整日历年;5)时间纬度图(有效数据至少需要10%的纬度单元),网格尺寸为自1988年1月起180 x#个月(随时间增加)
葛咏, 李强子, 董文
该数据来源于地球物理课题组ANTILOPE-I的原始地震数据,主要包含西藏西部地区的走时数据。全部数据采用人工手动拾取的办法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采用带宽滤波,滤波范围0.05-2Hz。由于采用远震数据,所以在采集过程中使用了互相关的办法对波形进行“对齐”。数据质量良好,因为所提取的数据均来自于全球地震目录定位的大于5.5级的地震,并且每一个事件均有明显的起跳点。该数据的公布可以使其他地震学家利用该数据对该地区的地下结构进行重建和分析。
张衡
The data set contains nearly 15 years of eddy covariance data from an alpine steppe ecosystem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The data was processed following standardized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to allow for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years of our record and with other data sets. To ensure meaningful estimates of ecosystem atmosphere exchange, careful appl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correction procedures and analyses was necessary: (1) Due to the remote location, continuous maintenance of the eddy covariance (EC) system was not always possible, so that cleaning and calibration of the sensors was performed irregularly. Furthermore, the high proportion of bare soil and high wind speeds led to accumulation of dirt in the measurement path of the infrared gas analyzer (IRGA).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sensor in such a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resulted in a considerable drift in CO2 and H2O gas density measurements. If not accounted for, this concentration bias may distort the estimation of the carbon uptake. We applied a modified drift correction procedure following Fratini et al. (2014) which, instead of a linear interpolation between calibration dates, uses the CO2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s from the Mt. Waliguan atmospheric observatory as reference time series. (2) We applied rigorous quality filtering of the calculated fluxes to retain only fluxes which represent actual physical processes. (3) During the long measurement period, there were several buildings constructed in the near vicinity of the EC system.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obstacles on the turbulent flow regime to identify fluxes with uncertain land cover contribution and exclude them from subsequent computations. (4) We calculated the de-facto standard correction for instrument surface heating during cold conditions (hereafter called sensor self heating correction) following Burba et al. (2008) and a revision of the original method following Frank and Massman (2020). (5)Subsequently, we applied the traditional and widely used gap filling procedure following Reichstein et al. (2005) to provide a more complete overview of the annual 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6) We estimated the flux uncertainty by calculating the random flux error (RE) following Finkelstein and Sims (2001) and by us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fluxes used for gap filling(NEE_fsd) as a measure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Felix Nieberding, 马耀明, Christian Wille, Gerardo Fratini, Magnus Ole Asmussen, 王玉阳, 马伟强, Torsten Sachs
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是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观测和研究的前沿阵地。基于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的陆面-边界层立体综合观测为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影响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数据。本数据集综合了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时大气、土壤和涡动观测数据。包含了由多层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以及气压、降水组成的梯度观测数据,辐射四分量数据,多层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热通量观测数据以及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组成的湍流数据。这些数据能广泛的应用于青藏高原气象要素特征分析、遥感产品评估和遥感反演算法的发展、数值模拟的评估和发展等研究中。
马耀明
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采用国产辐射表(TBQ-4-1,TBS-2,China)测量,温湿度采用自动气象站(HOBO weather station, Model H21, Onset Company, USA)测量。本数据为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数据,包括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波长范围270-3200nm,单位W/m2。温湿度和水汽压单位分别为℃、%、hPa。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数据来源于数据提供者的测量。数据覆盖时间为2013-2016年。该数据集可以用于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太阳辐射及其变化机制等相关研究。
白建辉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