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密度是量化区域碳储量及其变化的重要参数,然而现有研究存在分辨率粗且不确定大的问题。为此,研究基于地面调查数据,结合星载激光雷达(GEDI)和Landsat图像,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挖掘了多维度图像特征,绘制了30米空间分辨率中国东北地区的森林地上碳密度。结果与野外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4 RMSE=6.28 ),研究提供的结果将为区域碳动态监测提供基准数据。 碳密度数据单位MgC ha-1
王晓昳, 汪涛, 吕冠廷
森林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约占陆地总面的三分之一,在调节气候,为物种提供栖息地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树冠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利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数据,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获得了1990-2020年尺度的30m空间分辨率的树冠覆盖度数据。利用年尺度的树冠覆盖度数据,生成了1990-2020年东喜马拉雅树冠覆盖度变化速率数据集。结果显示,该地区平均树冠覆盖度从40.67%(1990年)增加到43.43%(2020年),增加了2.76%,表明该地区森林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所改善。
王春玲, 王建邦, 何卓昱, 冯敏
森林变化(包含森林损失和恢复)是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复杂生态过程,对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树冠覆盖度(tree-canopy cover, TCC)数据,采用双时相类概率模型对森林变化进行检测,得到1986-2018年中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变化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米,时间分辨率为1年)。使用分层随机采样方法在保护区范围内选取1000样点并进行目视解译,对森林变化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森林损失(Producer’s accuracy = 85.21%;User’s accuracy = 84.26%)和森林恢复(Producer’s accuracy = 87.74%;User’s accuracy = 88.31%)精度均较高,可以有效反映保护区森林变化状态。
王建邦, 何卓昱, 王春玲, 冯敏, 庞勇, 余涛, 李新
碳氮磷硫钾等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基本生命元素,揭示其区域变异与空间格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未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植被类型以及丰富的垂直带地貌和地表覆盖类型,其地表元素(碳氮磷硫钾)的生物地理格局是驱动高寒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耦合和相关机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数据集聚焦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区复杂生态系统中地表物质(植物叶-枝-干-根和凋落物)的分配模式和空间变异,以期为区域模型模拟和生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李明旭
Climatic warming alters the onset, duration and cessation of the vegetative season. While prior studies have shown a tight link between thermal conditions and leaf phenolog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s of phenological changes on tree growth. Here,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TSOS) and tree growth across the extratropical Northern Hemisphere using 3451 tree-ring chronologies and daily climatic data for 1948-2014. An earlier TSOS promoted growth in regions with high ratios of precipitation to temperature but limited growth in cold dry regions. Path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n earlier TSOS enhanced growth primarily by alleviating thermal limitations on wood formation in boreal forests and by lengthening the period of growth in temperate and Mediterranean forests. Semi-arid and dry subalpine forests, however, did not benefit from an earlier onset of growth and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presumably due to associated water loss and/or more frequent early spring frosts. These broadly relevant patterns of how climatic impacts on wood phenology affect tree growth at regional to hemispheric scale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future phenological changes may affect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extra-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梁尔源, 高姗
2021年6月17日,研究团队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将发现于临夏盆地的巨犀命名为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利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古地磁测年法等方法研究化石,表明化石属于巨犀,但是又不同于已知的巨犀种类,因为它比其他巨犀更进步。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
邓涛
亚洲蝮是一类小型剧毒蛇,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蝰蛇科,蝮亚科,该属成员2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欧洲边缘。 本研究中发现并描述了两个未知的高原蝮蛇新种,分别为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冰川蝮(Gloydius swild)和来自西藏察隅怒江流域的怒江蝮(Gloydius lipipengi)。 数据为新种怒江蝮和冰川蝮的论文原文(PDF版本)骨骼三维重建图、标本图以及生境图等原始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史静耸
本数据集包括藏东南站、阿里站、慕士塔格站、珠峰站和纳木错站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PM2.5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气溶胶PM2.5细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的浓度特性数据以每5 min获取一组数据的频率进行产出,能实现小时、昼夜、季节和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分析,这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位置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当地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该数据为已发布数据《青藏高原不同站点气溶胶颗粒PM2.5浓度数据集(2018和2019)》的更新。
邬光剑
本数据集包含三台部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陆生脊椎动物红外相机及环境参量观测数据集。本设备部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两个地点,时间跨度(2020.8-2021.6)。由于设备维护,光照不足等,部分数据不连续,但三台设备的数据可互为补充,可重建出2020.8-2021.6虎豹国家公园内观测点的全部信息。 三台设备中,有两台设备配备了红外相机,分别采集到216张照片及1239张照片,可与上述传感器照片相互匹配后,获得拍照前后的生态因子信息。 1. 虎豹国家公园林区出没的野生动物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压强以及网络信号强度信息。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温度精度正负0.1度,湿度精度正负0.5%,照片数据分为触发和定时两种,触发数据一般由出没在红外相机视野内的野生动物触发;定时拍照数据根据电池电量情况动态调节,采集间隔在1-12小时之间;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保护区内的环境温度,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可用于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共存分析以及分布的限制因子等。
乔慧捷
本数据集包含一台部署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的小型脊椎动物侦测系统及触发传感器观测数据集。本系统部署于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园区内(112°53'58"E,22°40'39"N),时间跨度(2019.11-2021.05)。 系统由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25cm*25cm)、扫描电路、控制器、基于手机板的控制系统单元及智能相机(在压力传感器输出的触发信号驱动下,控制相机自动拍照、录像和录音,并上传数据)组成。系统共采集到有效、不重复的动物照片72张。 1. 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内安装点出没的小型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出现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时,即触发采集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照片数据分为运动触发和静止压力触发两种,前者需要动物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的移动距离大于设定阈值,防止动物静止时反复触发;后者指动物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产生压力即一直触发。本数据集均为运动触发模式下的数据。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一定区域内的小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类似于传感的陷阱法),结合生态因子相关数据,可用于分析小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昼夜节律等。
方光战
通过设计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温度补偿算法,研制了一种能在野外高频率、高精度自动记录DBH的记录仪,并通过云平台实时评估树木生长动态。数据集是应用研发的树木径向生长自动观测仪在甘肃祁连山站、北京森林站进行野外测试和示范收集的数据,数据表包括人工测量对照值、不同站点不同树号采集Vi(位移)、Ri(树木周长)和Ci(树木直径)的测量值。通过计算获得树木胸径变化动态,推进我国植被生态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服务于国家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服务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及对脆弱生态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需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张琳, 高立瑶, 吴冬秀
黑河大满站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示范数据集数据是植物物候观测仪在黑河大满站搜集的玉米物候观测数据集,植物物候观测仪可通过基于多光谱成像仪和无线传输模块的物候观测硬件系统采集物候图像,通过在线计算与可视化的图像管理、物候信息处理和系统控制软件,实现对植物个体和群落尺度关键物候期的自动识别。通过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采集的数据可以计算植被绿度指数、NDVI指数等指标,可以监测植物关键物候期变化过程,可以反映植被物候变化规律。
宋创业, 高立瑶, 吴冬秀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集中在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本次科考共采集209个共500份当地主要驯化动物绵羊、鸽子、黄牛、山羊、鸡等物种血液样品。本数据集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本数据集还包含采样个体外观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杨维康, 徐峰
本数据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内容包括科考途中自然保护区采集样方的样地照片,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像,植被情况,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区内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类数据。此外,影像数据还包括科考的样品采集过程和社区调查中科考队员入户调查以及与当地保护部门访谈的影像资料。数据来源于无人机和相机拍摄,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佐证和参考。
苏旭坤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寺大隆样区红外相机数据。寺大隆样区的典型生境是森林,主要树种为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马鹿、马麝、狍、蓝马鸡等。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祁丰样区红外相机数据。隶属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面,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东与大河乡相望,南接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西连酒泉市肃北县,北靠酒泉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祁丰样区的典型生境是荒漠、高山裸岩,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雪豹、猞猁、白唇鹿、岩羊等。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哈溪样区红外相机数据。哈溪样区的典型生境是森林,主要树种为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马鹿、马麝、狍、蓝马鸡等,该区放牧严重,人类活动频繁。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一年度(2019年底至2020年初)本专题共计组织110支科考队,重点在青藏高原墨脱地区、祁连山、西天山开展野外科学考察60余次,基本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利用红外相机,样线,样点等方法对青藏高原脊椎动物(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对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区及喜马拉雅区所属的农牧交错区农牧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雅鲁藏布江等典型水体外来鱼类、西藏自治区拉萨、林芝与青海省西宁市等地区外来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川藏北线鼠类、普氏原羚等物种的第一轮野外调查,开展并完成部分物种的遗传学(或组织学)样品采集工作。本数据集包含本专题第一年度科学考察收集的生境照、样品照、工作照、工作视频电子科学数据。数据以科考队(子课题)及科考路线整理上传。
尹婷婷
本数据为论文“多证据揭示中国西南及缅甸北部环蛇一新种”(英文标题为“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reveal a new species of Krait (Squamata: Elapidae: Bungaru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nd Northern Myanmar ”) 插图原始分辨率版本及CT扫描头骨化石数据原始文件。 包含论文插图及正模式标本与副模式标本的头骨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堆栈原始文件。
史静耸
本数据为“Major turnover of biotas across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中文标题“青藏高原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生物群的重大转换”)论文的全文相关图片数据。 数据来源为论文作者绘制或拍摄的原创图片的高清原图版本。 数据加工方式:原始图片未经二次加工。 数据可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及生物群变化等研究的参考资料。 该论文数据可在征得论文相关作者同意及注明出处的前提下引用。
邓涛
数据包含:浮游动物物种名录;浮游动物密度;显微镜镜检;高通量测序;数据完善;为青藏高原湖泊构建原始数据集,浮游动物是湖泊水生态调查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系统调查和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的群里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认知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尤为重要,此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变化可以指示环境压力的强度和变化幅度。
李芸
该数据集是基于16个动态全球植被模式(TRENDY v8)在S2情景下(CO2+Climate)模拟的GPP,表征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来源于Le Quéré et al. (2019),具体信息和方法参见文章。源数据范围为全球,本数据集选取了青藏高原区域,空间上用最近邻方法插值到0.5度,时间上保持了原有的月尺度。该数据集是标准的模型输出数据,常被用作评定总初级生产力的时间和空间格局,且与其它遥感观测、通量观测等数据进行比较和参考,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Stephen Sitch
本图片集主要包括西藏冬季鸟类的生态照片,拍摄时间为2020年12月,拍摄人为宋刚。主要涉及区域为拉萨、曲水等地,拍摄的鸟类物种有藏马鸡、高原山鹑、红嘴山鸦、大鵟、拟大朱雀、大草鹛、灰腹噪鹛、褐岩鹨、鸲岩鹨等。主要涉及陆禽类,游禽类,涉禽类,鸠鸽类,猛禽类和鸣禽类等,分布于高山草甸、灌丛,林地,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境类型。物种鉴定人有中科院动物所宋刚、邢家华、乔慧捷,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杨乐、周生灵,西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益西多杰等人。
宋刚
青藏高原鸟类的分布数据信息,是2020年12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对青藏高原鸟类分布记录的野外调查数据,调查团队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主要区域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及纳木错湖东岸,包括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市的多个县区(East: 88.09E,West: 94.52E,South: 28.76N,North: 30.77N)。观测方法以样线法,样点法,和多样点同步计数法为主。观测器材有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长焦相机等。数据内容包括物种名、经度、维度、观测时间、观测人等信息。
宋刚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一年度(2019年底至2020年初)本专题共计组织110支科考队,重点在青藏高原墨脱地区、祁连山、西天山开展野外科学考察60余次,基本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利用红外相机,样线,样点等方法对青藏高原脊椎动物(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对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区及喜马拉雅区所属的农牧交错区农牧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雅鲁藏布江等典型水体外来鱼类、西藏自治区拉萨、林芝与青海省西宁市等地区外来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川藏北线鼠类、普氏原羚等物种的第一轮野外调查,开展并完成部分物种的遗传学(或组织学)样品采集工作。本数据集包含本专题第一年度科学考察收集的标本组织样品信息。数据以课题、子课题整理,每个文件夹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或多个标本组织样品信息表。信息报包含子课题编号、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保存方式等信息。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共享平台
为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群体演化历史和局部适应遗传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种质遗传资源库。我们对截止2018年底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采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236份马属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藏马、藏家驴、平原家驴、家马平原地方品种。并对75份样本(包括73份驴的样本和两份马的样本)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以及D-loop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基因组学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马属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本数据集为针对黑河上游和黄河源区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的应用而构建的相关数据库,主要为土壤和植被,以及DEM。土壤和植被涉及的参数较多,包括常规的土壤物理参数和化学参数,植被参数以及生物量参数,参数值的确定方式包括采样测定、文献和其他相关数据库,以及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计算。由于SWAT模型的土壤和植被数据库涉及的参数较为全面,因此本数据集除了用于SWAT模型外,其中大部分参数也可作为其他生态水文模型驱动数据的参考。
邹松兵
本数据集是藏猪转录组数据,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个个体,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也是3个个体,用口蹄疫病毒进行攻毒,攻毒浓度是ID50,所有样品都是藏猪的脾脏样品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试验进行和样品采集都在兰州的兰兽研。编号分别是Z1-Z6,每个数据分为R1和R2,表示的是双头测序的结果,Z1-Z3为对照组个体结果,Z4-Z6为实验组个体。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到在口蹄疫病毒对藏猪机体进行攻击时其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情况,找到在对抗口蹄疫病毒时启动的免疫基因和免疫通路,为藏猪抵抗口蹄疫病毒的能力找到相关的基因和通路,在今后家猪育种过程中增加对于口蹄疫的免疫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段子渊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19年我们选取云南地区品种猪可作为低海拔参考,采集2只品种猪脑区RNA组织样品提取总RNA,建库并做转录组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322G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家养动物适应高原极端环境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索该地区主要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彭旻晟
泛第三极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其增温速率为全球的2倍以上,并且受到了西风和季风协同作用的影响。该地区植被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将深刻的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然而现有产品对泛第三极地区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估算仍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产品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包括AVHRR NDVI,MODIS 反射率数据,多种气候变量(温度、降水、辐射、VPD)以及大量野外实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反演获得了泛第三极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汪涛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2019年我们对在巴基斯坦、泰国地区采集的21只本地家鸡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建库并做基因组重测序。测序产生了一批140G基因组重测序原始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家养动物适应高原极端环境提供基础数据,为探索该地区主要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驯化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为研究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群体演化历史和局部适应遗传机制,并建立相应的种质遗传资源库。我们对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采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14份马属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藏马、藏家驴、平原家驴、家马平原地方品种。测序产生了一批基因组学数据,为追溯该地区主要马属驯化动物的驯化、迁徙、扩张等群体历史事件,并进一步探讨马属动物对缺氧、高寒、干燥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机理提供资料。
李艳
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布局图集 主要包括林地保护与建设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沙化土地治理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主要生态保护工程;数据来源:西藏、三江源、横断山区和祁连山的重大生态工程规划及厅级单位资料调研,包括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三类10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三类13项),横断山区各类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川西北藏区退牧还草、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一期(4类16项);加工方法:分类汇总,按照类型区域矢量化,形成以县级为单位的区域分布图。
魏达
该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调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植物采集布位点信息。该数据集时间范围是2008年至2017年,调查范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调查内容包括采集日期、编号、科、属、种、调查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经度、纬度、海拔、生境、鉴定人等信息。对国家公园的三个园区分别进行了调查,在长江源园区调查了24个科56个属的88个种的植被,总共116条记录;在黄河源园区调查了26个科64个属110个种的植被,总共159条记录;在澜沧江源园区调查了12个科22个属30个种的植被,总共33条记录。
高庆波
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站观测的气象、土壤、植被等数据,时间主要是从2005-2008年。 气象数据: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水气压、地温、土壤温度(5cm、10cm、20cm、40cm)、10分钟平均风、10分钟最大风速、降水、总辐射、净辐射 乔木层生物观测数据:胸径、树高、生活型 灌木层生物观测数据:株数、高度、盖度、生活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草本层生物观测数据:株(丛)数、平均高度、盖度、生活型、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乔木层叶面积指数、灌木层叶面积指数、草木层叶面积指数 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铵态氮、速效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水溶液提pH值 土壤含水量:深度、含水量
王小丹
样地调查数据为,于2013年8月份,在天涝池流域设置森林样地30块,样地规格为10 m×20 m,样地长边与山坡走向平行,其中青海云杉林26块,祁连圆柏林2块,云杉圆柏混交林2块,在样地内,采用围尺测量每株树木的胸径(树干1.3 m高度处的直径),采用手持超声波测高器测量每株树木的树高、枝下高(树冠下端第一活枝的高度),采用皮尺测量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冠幅,利用差分GPS对样地进行定位。 采用HASM-AD算法的并行版本对已分类好的LIDAR点云数据进行模拟,由地面点生成DEM,由所有点生成DSM,对DSM与DEM做作差值运算即得到地表地物的高度,在森林区域,即为树冠高度模型(Canopy Height Model,CHM)。用给定搜索半径的圆形窗口,在CHM上查找局部最大值,若圆心象元值为最大值,则判定为树冠顶点,树顶点的像元属性值即为树高,空间分辨率为1m。
岳天祥, 王轶夫
该数据是祁连山天老池小流域青海云杉样地截留桶上方的fisheye照片,样地经纬度为38.44N,99.91E,海拔高度为2793m,于2011年7月22日拍照所得。 照片DSC_0008——DSC_0097 分别对应截留桶1号至90号上方Fisheye相片,相机位于截留桶正上方,镜头离地1m。 用于估算青海云杉林的盖度或LAI,用Gap Light Analyzer 软件处理图片。
赵传燕, 马文瑛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超级样地的每株树木的观测数据,观测时间为2008年6月2日至2008年6月10日。超级样地围绕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设置。由于超级样地大小为100m×100m,为方便测树调查,将其划分成16个子样地,以子样地为单位进行每木测树调查,每木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和单木生长状况。测量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激光测高仪、超声波测高仪、花杆、罗盘仪。该数据集也记录了16块子样地的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利用Z-MAX DGPS测量)。该数据集可用于遥感森林结构参数提取算法的验证。该数据集和超级样地其他观测数据一起可用于森林3D场景的重建、主被动遥感机理模型建立、遥感影像的模拟等研究。
陈尔学, 白黎娜, 王琫瑜, 田昕, 刘清旺, 曹斌, 杨永恬, 高志海, 谭炳香, 过志峰, 王新云, 付安民, 张志玉, 倪文俭, 王强, 鲍云飞, 王殿中, 张扬, 赵丽琼, 梁大双,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观测时间为2008-06-05~2008-06-15日。以大野口关滩森林站超级样地为起点,穿越超级样地,设置了一条长度为1Km,宽为20m的样带。利用罗盘仪确定样带走向,方位角为北偏东115度,与飞行航线基本一致。在样带上每隔50米布设20米×20米的样地一块,共20块样地。样带与超级样地有部分重合,样带上的1号样地中心位于超级样地的中心,其观测数据参见超级样地每木测量数据集。本数据集记录了2~20号样地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以下3部分: 1)样地测树数据:分别对2~20样地每木测量: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采用激光测高仪和超声波测高仪测量大树高、枝下高,用花杆测量小树高、枝下高,用胸径尺测量林木胸径,用皮卷尺测量冠幅。 2)样地定位数据:利用皮尺和罗盘粗略确定样地位置,样地中心点坐标精确测量采用法国泰雷兹(THALES) DGPS测量系统,型号为Z-MAX。观测方法是使用两台GPS接收机进行同步静态测量,一台安置在参考站,一台安置在流动站,观测时长30分钟,通过系统自带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事后差分处理,定位结果的大地坐标系统为WGS84。 3)LAI观测数据:利用LAI-2000和HemiView进行了每块样地的叶面积指数(LAI)测量。
陈尔学, 过志峰, 刘清旺, 王琫瑜, 田昕, 王新云, 付安民, 张志玉, 倪文俭, 王强, 曹斌, 杨永恬, 高志海, 谭炳香, 王殿中, 张扬, 赵丽琼, 梁大双
该数据集主要内容为林地、灌木和草地样地调查数据。固定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样方信息如下: 编号 海拔 样方大小 经度 纬度 地表类型 G1 2715 20×20 100°17′12″ 38°33′29″ 青海云杉林 G2 2800 20×36 100°17′07″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3 2840 20×20 100°17′37″ 38°33′05″ 苔藓云杉林 G4 2952 20×20 100°17′59″ 38°32′47″ 青海云杉林 G5 3015 20×20 100°18′06″ 38°32′42″ 青海云杉林 G6 3100 20×20 100°18′13″ 38°32′31″ 灌丛青海云杉林 G7 3300 23.5×20 灌丛青海云杉林 G8 2800 20×20 100°13′30″ 38°33′29″ 苔藓云杉林 B1 2700 12.8×25 苔藓云杉林 B2 2800 20×20 100°17′38″ 38°32′59″ 苔藓云杉林 B3 2900 20×20 100°17′59″ 38°32′51″ 草类云杉林 B4 3028 20×20 100°17′59″ 38°32′39″ 苔藓云杉林 B5 3097 20×20 100°18′02″ 38°32′32″ 苔藓云杉林 B6 3195 20×20 100°18′06″ 38°32′25″ 青海云杉林 B7 2762 20×20 100°17′08″ 38°33′21″ 青海云杉林 B8 2730 20×20 100°17′06″ 38°33′27″ 苔藓云杉林 GM1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中) GM2 3690 5×5 100°18′02″ 38°32′02″ 锦鸡儿灌丛(稀) GM3 3700 5×5 100°18′03″ 38°32′03″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4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5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6 3600 5×5 100°18′10″ 38°32′06″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7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中) GM8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密) GM9 3500 5×5 100°18′14″ 38°32′08″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稀) GM10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1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金露梅灌丛(密) GM12 3400 5×5 100°18′18″ 38°32′12″ 锦鸡儿灌丛(稀) GM13 3300 5×5 100°18′21″ 38°32′21″ 吉拉柳灌丛 GM14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GM15 3300 5×5 100°18′21″ 38°32′21″ 锦鸡儿+吉拉柳灌丛 YC3 2700 1×1 100°17′14″ 38°33′33″ 针茅草地 YC4 2750 1×1 100°17′18″ 38°33′32″ 针茅草地 YC5 2800 1×1 100°17′21″ 38°33′33″ 针茅草地 YC6 2850 1×1 100°17′25″ 38°33′33″ 针茅草地 YC7 2900 1×1 100°17′31″ 38°33′32″ 紫菀+针茅草地 YC8 2950 1×1 100°17′44″ 38°33′23″ 针茅草地 YC9 2980 1×1 100°17′48″ 38°33′25″ 针茅草地 样地测树数据是于2007年7月-8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排露沟流域样地调查基本概况: a) 样地设置情况:样地号,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样地大小,经纬度,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经营状况,年龄 b) 样地每木调查:样地号,树号,树种,林木分级,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2. 土壤剖面调查记录表 包括森林/植被情况,主要树种,林龄,土壤名称,地表土壤侵蚀情况,母岩及母质,排水条件,土地利用历史,土壤剖面记载(土层,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石砾含量) 3. 标准地封面因子 标准地面积,优势树种,林分/植被起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采伐利用方式,造林整地类型,调查方法,冠层盖度,活地被物层覆盖度,死地被物层覆盖度,枯落物厚度(未分阶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 4. 郁闭度调查: 5. 草本样方(1m×1m)调查记录表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6. 祁连山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结果(样地调查) 包含土层物理性质测算过程(铝盒+湿土重,铝盒重,土壤含水量,突然容重等),灌草生物量测定(灌木和草本的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等),枯落物(含苔藓)层干重及最大持水量测算过程(苔藓及枯落物厚,总鲜重,样品鲜重,样品干重,浸泡24h后重,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深,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 7. 灌木样方调查: 包括种名,数量,盖度,平均高 8. 标准样地设置及每木检尺调查表 包括树种,林木分级,年龄,胸径,数高,枝下高,树冠半径 9. 枯落物层调查记录表 包括枯落物(分解层、半分解层 、已分解层)厚度 10. 更新调查记录: 包括树种,天然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人工更新(高<30cm,高31-50cm,高>51cm)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测数据。
王顺利, 罗龙发, 王荣新, 车宗玺, 敬文茂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的森林水文试验区包括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和排露沟流域加密观测区。由于固定样地集中分布在排露沟流域,这些样地缺乏对整个大野口流域森林的代表性,因此2008年6月在整个大野口流域布设了43块临时森林样地。该数据集就是这43块临时样地的地面观测数据。除了对样地每木检测测量和记录林分状态、立地因子外,还进行了样地LAI的观测。 样地每木测量采用的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花杆、测树仪、罗盘仪。每木测量了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单木生长状况。利用不同手持GPS测量了样地中心点的WGS84经纬度坐标,定位误差在5-30m左右。其他样地观测因子包括:所属林场、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厚度、乔层郁闭度等。这些临时样地测树工作的执行时间为2008年6月2日至30日。 该数据集可以为发展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算法提供地面实况数据。
凌飞龙, 何祺胜, 张学龙,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陈尔学
固定森林样地位于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所水文观测试验场所在的祁连山大野口排露沟流域。 样地测树分别于2003年7月至8月和2007年7月至8月,由甘肃省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技术人员测量完成,共观测了17块固定森林样地,调查内容包括样地因子调查和每木测量调查。样地观测因子主要有所属林场,样地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厚度、乔层郁闭度、叶面积指数等。测量所用仪器主要为皮尺、胸径尺、花杆、测树仪、罗盘仪和鱼眼相机。每木测量因子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横坡方向冠幅宽、顺坡方向冠幅宽、单木生长状况等。 详细信息参考“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固定样地测树调查数据集(2003年)”和“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排露沟流域和大野口流域加密观测区固定样地测树调查数据集(2007年)”两条元数据。 本数据集中的LAI为2008年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开展期间的补充测量数据。即在这些固定样地做了LAI的补测。LAI补充观测时间自2008年6月1日至13日,共调查了这17块固定样地中的15块。对每块样地采用了四种仪器进行观测。这些仪器除了商业仪器HemiView鱼眼相机、LAI-2000和TRAC外,还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自制的冠层分析仪器。在每一块20m×20m样地内,TRAC沿着与阳光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两条平行路线测量,这两条路线的测量基本能代表整个样方;HemiView鱼眼相机和LAI-2000测量相同的点,即在TRAC线上各取三个点,再加上样方中心点,共7个测量点。 本套数据集可为森林结构参数遥感反演方法研究提供地面实测数据。
宋金玲, 付卓, 李世华, 邹杰, 张学龙, 王顺利, 赵明, 雷军, 牛云, 罗龙发, 凌飞龙, 何祺胜, 陈尔学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