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详情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使用cookie来改善您的体验并帮助我们了解您如何使用我们的网站。

English | 中文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搜索
  • 首页
  • 数据产品
  • 大数据分析
  • 模型库
  • 新闻动态
  • 关于本站
    注册 登录
首页 / 数据产品 / 缩略图浏览
关键数据集 专题浏览 全部数据 空间检索 关键词浏览 缩略图浏览 文献浏览 作者浏览
东亚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未来预估数据集(2006-2098)

试验所采用的区域气候模式(RCM)是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RegCM4 (Giorgi et al., 2012),模拟区域为联合区域气候降尺度协同试验第二阶段东亚(CORDEX Phase II East Asia)的推荐区域,覆盖整个中国及其周边的东亚地区。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为25 km,模式垂直方向是18层,层顶高度为10 hPa,模式的参数设置按照Gao et al. (2016, 2017),并根据韩振宇等 (2015) 更新了中国土地覆盖数据,以可以地描述下垫面植被状况。RegCM4所需的初始和侧边界条件由CMIP5全球气候模式HadGEM2-ES的模拟结果提供(RCP4.5情景),数据主要包含气温和降水要素。

南北极海冰数据集(1979-2019)

南北极海冰数据集原始数据由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通过遥感数据生成,数据格式为geotiff格式与image格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25km,时间分辨率为日。数据内容是南北极的海冰范围及海冰密集度。本研究工作通过对南北极海冰的范围与海冰密集度后处理后生成netcdf格式产品。产品数据包含1979-2019年南北极海冰范围与海冰密集度数据,其时间分辨率为逐日,覆盖范围为南极与北极,水平空间分辨率为12.5km,海冰范围矩阵中数据值为1表示该网格为海冰,海冰密集度用0-1000表示,该网格值除以10即为该网格海冰密集度值。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温与热稳定型分布图(2005-2015)

高质量的多年冻土图是多年冻土环境效应研究和寒区工程应用的基础数据。该数据集是在系统整编青藏高原2005-2015年共237个钻孔位置年变化深度年平均地温测量数据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融合了这些地面观测与遥感冻结指数、融化指数、积雪日数、叶面积指数、土壤容重、高程和高质量的土壤水分再分析资料, 集合模拟了代表2005-2015年的青藏高原1km分辨率年平均地温分布图。10折交叉验证表明,模拟的年平均地温的均方根误差约为0.75 °C, 偏差约0.01 °C。基于高海拔多年冻土稳定性分类体系,利用年平均地温,划分了多年冻土的热稳定类型。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约115.02 (105.47-129.59) *104 km2, 其中, 极稳定型(<-5.0 °C)、稳定型(-3.0~-5.0 °C)、亚稳定型(-1.5~-3.0 °C)、过渡型(-0.5~-1.5 °C)和不稳定型(>-0.5 °C)多年冻土面积分别为0.86*104 km2, 9.62*104 km2, 38.45*104 km2, 42.29*104 km2和23.80*104 km2。该数据集可用于寒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并可作为多年冻土现状的数据基准,用于评估未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变化。关于该数据更详细的方法等信息可参考《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论文(Ran et al., 2020)。

全球高分辨率(3小时,10公里)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1983-2018)

本数据集是一个包含接近36年(1983.7-2018.12)的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其分辨率为3小时/逐日/逐月,10公里,数据单位为W/㎡,瞬时值。该数据集可用于水文建模、地表建模和工程应用。该数据集是基于改进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并以ISCCP-HXG云产品、ERA5再分析数据以及MODIS气溶胶和反照率产品为输入而生成的。验证并和其他全球卫星辐射产品比较表明,该数据集的精度通常比ISCCP-FD、GEWEX-SRB和CERES全球卫星辐射产品的精度要高。该全球辐射数据集将有助于未来地表过程模拟的研究和光伏发电的应用。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

从2006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工作,以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的系列图件之“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图件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基于177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系统厘定了区域地层及构造-地层系统,划分出9个地层及构造-地层大区、36个地层及构造-地层区及63个地层及构造-地层分区,建立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序列。表达了大量地质演化过程及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集中展示了地质调查与研究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认识。数据采用等角割圆锥投影,第一标准纬度28°,第二标准纬度37°,中央经线89°,投影原点纬度为北纬26°。 本数据是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将纸质图件《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进行扫描而得,并将分副地图进行了拼接,在扫描过程中最大可能的保持地图图面的平整等以减小误差。图件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本数据可以服务于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等相关研究的人员,可以为青藏高原区域资源勘查、地质科学研究、重大工程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等方面服务。

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大地构造图

从2006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工作,在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了系列图件之“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大地构造图”。图件由《地质出版社》出版,按照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3个大相、18个基本相和36个亚相)对地质体进行大地构造环境解析,以36个大地构造亚相作为基本编图单元,编制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数据采用等角割圆锥投影,第一标准纬度28°,第二标准纬度37°,中央经线89°, 投影原点纬度为北纬26°。 本数据是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将纸质图件《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大地构造图》进行扫描而得,并将分副地图进行了拼接,在扫描过程中最大可能的保持地图图面的平整等以减小误差。图件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本数据可以服务于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等相关研究的人员,可以为青藏高原区域资源勘查、地质科学研究、重大工程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等方面服务。

三极冰芯数据集(1968-2015)

三极冰芯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https://www.ncdc.noaa.gov/data-access/paleoclimatology-data/datasets/ice-core )。原始数据主要是文本格式,由相关单位与研究人员志愿提供。数据主要包含了氧同位素、温室气体浓度、冰芯年龄、等原始观测数据,也包含研究者根据观测数据生产的历史气温、二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等。数据主要分为南极、北极、格陵兰岛及第三极区域。数据库包含打钻地址、时间、衍生产品、对应观测站点数据、参考文献等要素。衍生产品包含产品名称、类型、时间等要素。空间位置分为南极、北极、第三极,包含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格陵兰岛等地区。对收集的数据通过整理与后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Office自带的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冰芯数据库。按照南极、北极、格林兰岛、第三极,分成四个子数据库,打开每个数据库中第一个表为readme,该表包含每个数据表信息及参考文献。

北极高纬度和极地海冰密集度(评估产品)(2002-2018)

海冰是海洋表面海水冻结形成的冰,海冰表面的降水再冻结也成为海冰的一部分。海冰变化不仅影响海洋的层结、稳定性及对流变化,甚至影响大尺度的温盐环境。此外,由于海冰的高反照率和绝缘隔热作用,能改变极区表面的辐射状态,影响海-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海冰的变化不仅影响局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局地的大气环境,而且通过复杂的反馈过程,以遥相关方式影响其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本数据集通过评估,提交了包括了极地海冰相关的四个参数:海冰密集度、范围、厚度和反照率。为研究极地及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基础。

雅鲁藏布江水资源时空分布数据集(1998-2016)

本数据是通过建立雅鲁藏布江流域WEB-DHM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气温、降水、气压等作为输入数据,模拟输出的5km逐月水文数据集,包括格网径流与蒸发(若蒸发小于0,则表示凝华;若径流小于0,则表示当月降水小于蒸发)。本数据是通过建立雅鲁藏布江流域WEB-DHM分布式水文模型,以气温、降水、气压等作为输入数据,模拟输出的5km逐月水文数据集,包括格网径流与蒸发(若蒸发小于0,则表示凝华;若径流小于0,则表示当月降水小于蒸发)。

2002-2017年全球AMSR-E/2近地表冻融状态产品数据集(0.05°)

近地表土壤的冻结/融化状态表征着陆地表层过程的休眠和活跃,这种冻融相态交替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地表过程轨迹模式突变,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特性、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等水循环过程,同时也通过水和能量循环机制影响气候变化。本数据集是基于AMSR-E、AMSR2被动微波亮温数据,以及MODIS光学遥感数据,利用冻融判别式算法和冻融降尺度算法制备的全球近地表冻融状态(空间分辨率:0.05°;时间跨度:2002-2017年),可用于分析全球近地表冻融循环的开始/结束日期、冻结/融化时长、冻结范围等指标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变化,可为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陆表冻融循环与水分、能量交换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天山庙尔沟冰芯AD金属元素数据(1956-2004)

本项目是基于东天山庙尔沟冰芯(94°19′E,43°03′N,4518 m)生物活性元素Fe等元素数据,重建了1956-2004金属元素历史。数据内容:1956-2004年冰芯金属元素(包括:Fe, Cd, Pb, As, Ba, Al, S, Mn, Co和Ni);数据来源,通过ICP-MS测试;数据质量:空白样品显著低于样品值,质量较好;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数据已发表,具体信息见Du, Z., Xiao, C., Zhang, W., Handley, M. J., Mayewski, P. A., Liu, Y., & Li, X. (2019). Iron record associated with sandstorms in a central Asian shallow ice core spanning 1956–200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3, 121-130.,可提供中亚其他冰芯对比研究。

青藏高原南北极典型冰川流速数据集(2000-2017)V1.0

冰川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常被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之一,其相关参数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在地球三极环境变化对比研究中,冰川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对比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由于冰川基本位于高海拔、高纬度和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缺乏且难以开展大规模冰川运动的常规现场测量工作,为了能够及时高效、全面和准确地了解三极地区冰川运动状况,利用雷达干涉测量、雷达和光学影像像素跟踪等方法获取了三极地区部分典型冰川2000-2017年部分年份的表面运动分布情况,为三极冰川运动的对比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数据集包含12个栅格文件,栅格文件名为“某地区某时段冰川运动”,每一幅栅格图主要包含以某一典型冰川所在的区域流速分布。

  • «
  • 25
  • 26
  • 27
  • 28
  • 29 (current)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

警告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请您下载最新的Chrome、Firefox浏览器,如果您的浏览器有多个内核,请切换到极速内核(模式),否则无法获得最近浏览体验

警告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请您下载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如果您的浏览器有多个内核,请切换到极速内核(模式),否则该内容无法访问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

友情链接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三江源国家公园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数据平台
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
数字黑河

帮助信息

数据引用帮助 如何发布数据 如何申请数据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ercode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