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盖高程数据采用雷达高度计数据(Envisat RA-2)和激光雷达数据(ICESat/GLAS)制成。为提高ICESat/GLAS数据的精度,采用了五种不同的质量控制指标对GLAS数据进行处理,滤除了8.36%的不合格数据。这五种质量控制指标分别针对卫星定位误差、大气前向散射、饱和度及云的影响。同时,对Envisat RA-2数据进行干湿对流层纠正、电离层纠正、固体潮汐纠正和极潮纠正。针对两种不同的测高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Envisat RA-2和GLAS数据光斑脚印几何相交的高程相对纠正方法,即通过分析GLAS脚印点与Envisat RA-2数据中心点重叠的点对,建立这些相交点对的高度差(GLAS-RA-2)与表征地形起伏的粗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具有稳定相关关系的点对进行Envisat RA-2数据的相对纠正。通过分析南极冰盖不同区域的测高点密度,确定最终DEM的分辨率为1000 m。考虑到南极普里兹湾和内陆地区的差异性,将南极冰盖分为16个区,利用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插值模型和参数,采用克吕金插值方法生成了1000 m分辨率的南极冰盖高程数据。利用两种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我国多次南极科考实测的GPS数据对新的南极DEM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新的DEM与实测数据的差值范围为3.21—27.84 m,其误差分布与坡度密切关系。
2018-02-14
黑河流域月均植被指数数据是基于MODIS 的1km及250m NDVI产品,从250m产品中提出黑河流域格点值作为精度控制,对1km产品利用HASM方法修正。利用HASM方法对多源NDVI数据进行融合获得的黑河流域2001-2011年月均植被指数。分辨率:1KM*1KM 黑河流域平均降水数据集采用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21个气象常规观测站及黑河周边13个全国基准站的站点数据信息,对逐日降水进行统计整理,计算逐个站点的1961-2010年多年逐日降水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平稳性分析,计算变异系数,若变异系数大于100%,则采用地理加权回归计算站点与地理地形因素关系,得逐日降水分布趋势;若变异系数小于等于100%,则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计算站点降水值与地理地形因素(经纬度、高程)的关系,得逐日降水分布趋势;对去掉趋势后的残差采用HASM(High Accuracy Surface Modeling Method)进行拟合修正。最后将趋势面结果与残差修正结果相加即得1961-2010年黑河流域多年日平均降水分布。时间分辨率:1961-2010年多年日平均降水。空间分辨率:500m。
2018-01-06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黑河中下游绿洲植被生态属性的观测数据,共包含355条数据,其中,胡杨208条,柽柳147条。生态属性包括4组生态参数共15类74个指标,具体如下: 植被结构参数(5类25个指标): 盖度:总盖度、乔灌草三层分盖度、冠幅平均直径; 高度:乔灌草三层高度、冠层厚度、凋落物厚度、苔藓层厚度、最大根深; 密度:乔木层密度、乔木平均胸径; 叶面积指数:乔灌草三层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小叶面积指数; 物候期:开始展叶期、盛叶期、开始落叶期、完全落叶期。 植被生产力参数(3类16个指标): 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乔灌草三层茎生物量、叶生物量; 根生物量:根生物量、0-5、5-15、15-30、30-50、50-100、100-250cm细根生物量; 其他生物量:凋落物层、苔藓层生物量和碳储量。 生理生态参数(4类24个指标): 生物量分配:根茎叶分配比例; 元素含量:根茎叶碳含量、碳氮比、凋落物碳含量、苔藓碳含量; 叶片形状:比叶面积、叶片长宽、叶倾角; 气体交换特征:叶水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气温、胞间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等; 植被水文参数(3类9个指标): 降雨再分配:最大截留能力、冠层截留、穿透雨、树干茎流‘ 产流:产流量、产流系数; 蒸发散:植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土壤蒸发深度。
2018-01-05
样地调查数据为,于2013年8月份,在天涝池流域设置森林样地30块,样地规格为10 m×20 m,样地长边与山坡走向平行,其中青海云杉林26块,祁连圆柏林2块,云杉圆柏混交林2块,在样地内,采用围尺测量每株树木的胸径(树干1.3 m高度处的直径),采用手持超声波测高器测量每株树木的树高、枝下高(树冠下端第一活枝的高度),采用皮尺测量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冠幅,利用差分GPS对样地进行定位.以样地碳储量数据为优化控制条件,以Kriging插值得到的生物量空间分布图驱动场,采用HASM算法模拟天涝池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图,模拟结果符合研究区的植被分布规律,获得较好的效果。分辨率1m
2018-01-01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宇宙射线仪器(crs)观测数据。站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大满灌区农田内,下垫面是玉米地。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0.3722E, 38.8555N,海拔1556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 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发布的数据为经过处理计算后的数据,数据表头包括:Date Time(日期 时间)、P(气压 hPa)、N1C(快中子数 个/小时)、N1C_cor(气压订正的快中子数 个/小时)和VWC(土壤体积含水量 %),其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 数据筛选 数据筛选共四条标准:(1)剔除电压小于和等于11.8伏特的数据;(2)剔除空气相对湿度大于和等于80%的数据;(3)剔除采样时间间隔不在60±1分钟内的数据;(4) 剔除快中子数较前后一小时变化大于200的数据。此外缺失数据用-6999补充。 2) 气压订正 根据仪器说明手册中提到的快中子气压订正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气压订正,得到订正后的快中子数N1C_cor。 3) 仪器率定 在计算土壤水分的过程中需要对计算公式中的N0进行率定。N0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快中子数,通常使用测量源区内的土样得到实测土壤水分(或者通过比较密集的土壤水分无线传感器获取)θm(Zreda et al. 2012)和对应时间段内的快中子校正数据N,再通过公式反求得到N0。 在此,根据仪器源区内的Soilnet土壤水分数据对仪器进行率定,建立土壤体积含水量θv和快中子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干湿状况差异比较明显的2012年6月26日-27日和7月16日-17日四天的数据,其中6月26日-2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小,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和20厘米的三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2%-30%,而7月16日-17日率定数据显示土壤水分较大,因此选取4厘米、10厘米的两个值平均值作为率定数据,其变化范围为28%-39%,最后平均N0为3597。 4) 土壤水分计算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每小时的土壤含水量数据。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u et al. (2018),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Zhu et al. (2015)。
2017-12-27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5月20日至2016年3月1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4号点的河流水位观测数据。仪器维修重新与2015年5月20日安装调试完毕。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靖安乡上堡村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065°,E100.433056°,海拔1431米,河道宽度58米。2012年水位观测采用HOBO压力式水位计,采集频率30分钟;2013年起采用采用SR50超声测距仪,采集频率30分钟。2014年6月25日仪器损毁,重新购置。2015年5月20日重新开始记录。数据包括以下部分: 水位观测,观测频率30分钟,单位(cm);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 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He et al.(2016)。
2017-12-25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11日的黑河中游径流加密观测中7号点的河流水位和流速观测数据。2014年底传感器出现异常,维修后3月25日调试正常。观测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平川乡黑河桥,河床为砂砾石,断面不稳定。观测点的经纬度是N39.331667°,E 100.099722°,海拔1375米,河道宽度130米。2015年水位观测采用SR50超声波测距仪,采集频率30分钟。数据说明包括: 水位观测,观测频率30分钟,单位(cm);缺值数据统一采用字符串-6999表示。 水文气象网或站点信息请参考Li et al. (2013),观测数据处理请参考He et al.(2016)。
2017-12-24
样地调查数据为,于2013年8月份,在天涝池流域设置森林样地30块,样地规格为10 m×20 m,样地长边与山坡走向平行,其中青海云杉林26块,祁连圆柏林2块,云杉圆柏混交林2块,在样地内,采用围尺测量每株树木的胸径(树干1.3 m高度处的直径),采用手持超声波测高器测量每株树木的树高、枝下高(树冠下端第一活枝的高度),采用皮尺测量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冠幅,利用差分GPS对样地进行定位.以样地碳储量数据为优化控制条件,以Kriging插值得到的生物量空间分布图驱动场,采用HASM算法模拟天涝池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图,模拟结果符合研究区的植被分布规律,获得较好的效果。
2017-12-07
2012年6月15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超级站附近的TerraSAR-X样方进行了卫星过境地面同步观测。TerraSAR-X卫星搭载X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SAR),该日过境影像为HH/VV极化,标称分辨率3 m,入射角介于22-24°,过境时间为19:03(北京时间),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选择了超级站东南边的6个自然地块,面积约为100 m×100 m。样方西北角的一个地块为西瓜地,其他为玉米。样方的选择依据是:(1)考虑了不同植被种类,即西瓜和玉米;(2)样方的大小考虑到了可见光像元,100 m见方的大小可以保证至少4个30 m像元落在其中;(3)样方的位置选在超级站附近,交通便利,北面有超级站的观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WATERNET节点,为今后融入这些观测提供了可能;(4)此外,在样方四周,也有一些明显地物点,能够保证今后对SAR影像的几何纠正比较准确。 考虑到影像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以5 m为间隔,采集了2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5 m间隔共23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通过测绳上的刻度和移动样线来控制采样间隔以弥补不能使用手持GPS的不足。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50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西瓜地虽然也覆膜,但考虑到并非水平铺设,只测量非覆膜位置土壤水分(两次数据记录中标记均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植被小组完成了生物量、LAI、植被含水量、株高、行垄距、叶绿素等的测量。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植被采样信息记录在EXCEL表格中。
2017-09-15
黑河流域河道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TASI飞行期间不同位置河道同步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TASI资料反演河道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本次试验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7月3日和2012年7月4日,选取了黑河流域中游的肃南桥、滨河新区、黑河桥、铁路桥、乌江桥、高崖水文站、板桥、平川桥、伊家庄、刘家桥10个位置的河面温度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两种仪器测量不同位置的河道辐射温度,包括固定自记点温计(北师大2#、北师大3#)和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H1#、H2#、H3#、H4#,遥感所Y1#、Y2#,北师大B1#、B2#),其中铁路桥和高崖水文站使用的是固定自记点温计,自动每6秒记录一次温度,其它8个点的河流断面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人工观测,每隔2米设置一个观测点,每15分钟可以对整个河流断面观测一次,同时记录每个观测点的下垫面特征。每个仪器在使用之前均进行了黑体标定。观测数据以Excel存储。
2017-08-30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