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rine calcifying algae coccolithophores are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marine carbonate counter pump. The long-term change in coccolith size/mass that imprints the degree of coccolith calcification could have exerted impacts on the past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geological times. Here, we investigated coccolith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coccolith flux, and coccolith mass accumulation rate at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1143 (113.285° E, 9.362° N, 2,772 m water depth)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ver the past 2 Myr. The coccolith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re measured in the coccolith slides, including the data of coccolith length, coccolith area, and coccolith thickness. Coccolith thickness is calibrated by its brightness under a circular polarized microscope. Coccolith mass then can be calculated from coccolith area, thickness and calcite density. The coccolith flux data that reflect the coccolithophore productivity are determined by an absolute coccolith counting method in the coccolith slides. Thereafter, coccolith mass accumulation rate can be resolved by coccolith flux and coccolith mass. Our coccolith data confirm the idea that Earth eccentricity controlled coccolith size diversity and calcite export production in tropical oceans in the Pleistocene. In addition, we consider a possible origin of the long-term increase in coccolith size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oceanic alkalinity availability. As coccolithophores evolved simultaneously in global oceans, the increased coccolith calcification may have promoted global marine 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on production, especially for the interglacial stages. Therefore, the enhanced coccolith-based CCP may account for a stepwise increase in interglacial CO2 levels ov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igh CO2 levels at the onset of the interglacial stages may reduce the glaciation rate, thereby prolonging an entire interglacial-glacial cycle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Xiaobo JIN
本数据为基于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锡尔河上游纳伦水文站1753-2017年5-8月径流量数据,为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水问题水能研究所合作开展树轮水文研究取得,该数据可以用于中亚山区水资源评估等科学研究和水利工程等服务,以观测时间为校准时段,建立径流量和树轮数据的线性转换方程,重建径流量。 资料时段:1753年至2017年。 资料要素:5-8月平均径流量(m3/s) 站点位置:41.43°″N, 76.02°″E,2039m
张瑞波
本数据包含5个湖泊岩心(昂仁金错、异龙湖、郭扎错、邦达错、公珠错)共计50个14C测年数据。湖泊沉积物岩心的年龄控制是依靠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定年完成的。本批次样品的化学处理和分析测试在美国迈阿密Beta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完成,测试时间为2018年-2022年,测试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数据表包括湖泊岩芯样品编号,实验室测样编号,测年样品深度,14C测年结果,测年误差及校正后结果等。良好的年代学控制是开展古环境重建工作的基础。
侯居峙, 吴铎
全面认识青藏高原现代孢粉与植被、气候及人类土地用的关系,是定量重建过去植被、气候及人类扰动强度的基础。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项目组开展网格状的表层土壤样品采集和植被调查工作,共采集700余个表层土壤样品。该数据集是阶段性完成的318个样品的孢粉百分比数据,这些样点已经能够涵盖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区域,也能够涵盖高原的常见植被类型。该数据集可以用于构建孢粉与植被及气候的转换函数。
曹现勇
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能够建立花土沟剖面古地磁年代框架,粒度、磁学指标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能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古地磁数据:采用小型汽油钻钻取2x2x2厘米的圆柱形样品,在磁屏蔽室内用低温超导磁力仪进行测量。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分析分解的样品。在分析前,按照兰州大学的标准程序,用热过氧化氢去除有机物,然后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地球化学数据:取少量样品用玛瑙研钵进行捣碎并研磨成粉末状,后用200目的筛子进行过筛,以保证样品达到测试标准。待完成所有样品研磨过筛后,将样品轻放在载玻片的凹槽中并进行刮平至与载玻片周围齐平,用PANalytical X’Pert Pro MPD 多晶 X 射线衍射仪作为测试仪器。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1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1)数据内容: 元素含量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是塔里木盆地中新世古气候重建的重要指标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铁含量:将4g样品放在振动磨中,研末至两百目以下,用液压机将样品压在硼酸之中,最后放在X射线荧光光谱仪中测量。 同位素:样品在40℃下干燥,之后研末至两百目以下,在气源同位质谱仪中与100%磷酸反应,释放CO2气体。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计划发表SCI论文1篇。
聂军胜
青藏高原东北缘酒西盆地南缘渐新世白杨河组磁化率及色度数据,该数据为实验数据。野外平均采样间距为1m,共获得磁化率和色度数据各437个。磁化率数据采用Bartington MS-2便携式磁化率仪测量;色度数据采用Konica Minolta CM-700分光土色计进行测量。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实验过程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结果显示:白杨河组下部磁化率和色度值发生一致且明显的变化。结合剖面地层沉积相的变化特征,认为酒西盆地南缘在白杨河组早期发生了一次气候变化事件。前期大量的地层学、沉积学及热年代学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构造事件,说明该区的气候变化事件可能是由区域气候变化导致的。酒西盆地南缘白杨河组磁化率及色度数据反映的气候信息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提供数据支撑。
戴霜
1)数据内容: 古地磁数据能够建立古地磁年代框架,磁学指标以及地球化学指标能够恢复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重矿物分析可以用于追踪物源。 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 数据来源为实验数据。 磁学数据:将野外采集样品用研钵磨成细颗粒装入2x2x2无磁塑料盒内,用卡帕桥磁化率仪、脉冲磁力仪和旋转磁力仪进行测试。 碳同位素数据: 样品在40℃下干燥,之后研末至两百目以下,在气源同位质谱仪中与100%磷酸反应,释放CO2气体。 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粒度分析仪分析分解的样品。 在分析前,按照兰州大学的标准程序,用热过氧化氢去除有机物,然后用盐酸去除碳酸盐。 3)数据质量 样品采集、实验处理均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所获数据质量可靠。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 应用这套数据发表SCI论文1篇,为Ni文章。
聂军胜
数据包含伊朗高原库姆剖面中新世地层的36块样品的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所测的岩石类型为粘土岩,采自伊朗中部库姆剖面中-晚中新世地层Upper Red 组的细粒粘土岩夹层。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C, O同位素比率均换算为Vienna Pee Dee Belemnite (V-PDB)标准,样品的分析精度为±0.1‰(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 碳酸盐含量由中和滴定法测得,分析精度为0.5%。数据的年龄是根据古地磁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对比并通过线性内插获得。通过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可以重建中新世伊朗高原中部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阿拉伯-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相应。研究目的和意义是解析伊朗中部中-晚中新世以来的气候变迁历史,最终揭示了13Ma以来伊朗中部的干旱化加剧。
孙继敏
数据包含塔吉克盆地阿克苏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层的185块样品的碳酸盐含量、无机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沉积物中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干湿变化,是目前古环境示踪研究应用的主要指标之一。样品来自塔吉克盆地中部Aksu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相地层中的细粒沉积物(粉砂岩、粘土岩)。沉积物样品经磨匀过筛后,由样品处理单元(碳酸盐装置)和MAT252同位素质谱联机的全自动在线系统完成碳氧同位素分析。C, O同位素比率均换算为Vienna Pee Dee Belemnite (V-PDB)标准,样品的分析精度为±0.1‰(碳同位素优于±0.06‰,氧同位素优于±0.08‰)。 碳酸盐含量由中和滴定法测得,分析精度为0.5%。数据的年龄是根据古地磁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的对比并通过线性内插获得。通过塔吉克盆地的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可以重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以来干旱环境的演化历史,进而探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相应。C、O同位素数据揭示了34Ma以来塔吉克盆地的干旱化加剧。
孙继敏
棕榈作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因其耐寒性较差的生理特性,广泛分布于全球低纬度地区。东南亚地区作为目前现生棕榈科植物重要的分布中心之一,关于该区棕榈化石的记录却寥寥无几。本研究报道了越南北部横蒲盆地渐新世Dong Ho组的棕榈叶片化石。依据扇形肋掌状叶、脊突明显、叶柄无刺以及气孔双生等形态特征,通过对比现生掌状棕榈和相关已发表的棕榈化石,将其定为一个化石新种Sabalites colaniae A.Song, T.Su,T.V.Do et Z.K.Zhou sp.nov.。综合研究区其他古生物学和古气候研究,以及棕榈化石的发现,揭示了越南北部渐新世气候温暖湿润的特征。 本数据包括作者拍摄或测量的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数据表格,可用于后续研究、科学传播等工作。
苏涛
西昆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该区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向北扩张以及内陆干旱化过程。然而,该地区的地层年代一直存在争议。对西昆仑地区夏拉甫迭组进行了孢粉分析。结合孢粉组合和大化石,以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夏拉甫迭组沉积于上新世,而非前人报道的早白垩世。剖面孢粉组合以耐旱草本和灌木为主,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较低,表明上新世西昆仑地区就已经变得寒冷干旱。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新生代6600万年青藏高原的隆升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气候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如何驱动东亚气候环境变化,并影响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还缺乏深入认识。我们通过对青藏高原不同抬升地形进行了一系列的气候、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模拟,并与植物化石数据结合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羌塘板块松潘—甘孜板块在渐新世以后(2300万年)的隆升,显著改变亚洲的冬季风系统,促使东亚冬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中国东部植被从干旱型、半干旱转向湿润型,造就了现今东亚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格局。这一转变也解释了为什么从中新世开始中国东部被子植物属的快速分化和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该研究还启发我们不能简化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只有正确认识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的复杂过程,才能深入理解其对东亚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机制。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数据为作者拍摄及绘制的原创数据。分辨率高。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青藏高原对亚洲新生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青藏高原的昆虫化石记录仍然缺乏,这限制了我们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识。蜡蝉科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大多数物种具有鲜艳的颜色和细长的头部。蜡蝉科化石被发现于始新世至中新世的北半球地区,亚洲新近纪的化石记录较少。本文报道了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始新世中期的蜡蝉科一新形态种。该标本处于侧压状态,为亚洲最早的蜡蝉科化石记录。根据蜡蝉科的现代分布和其他古生物证据,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中部始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海拔相对较低。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 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 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 叶形普遍微小. 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 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 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 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 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 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 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Øerst.)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木林县的中中新统嘎扎村组,而我们最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盆地的上始新统拉屋拉组发现的高山栎组叶片化石,表明该组植物的起源时间至少比之前认识的提前了近20Myr。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该组植物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的分布区扩张和群落中生态位的转变,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叶片至少在晚始新世时已出现适应局部区域特殊的高寒干旱生境的特征;之后随着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后期的全球降温,逐步寒化旱化的生境使其叶片的较强适应性得以发挥,并通过稳定选择表现出叶片形态演化迟滞。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部分类群沿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向东和东南 方向扩散,并在横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也进 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的东亚起源假说。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本数据是研究团队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获得的青藏高原西部夏达错过去2000年的GDGTs数据和脂肪酸数据记录。夏达错湖芯采于2014年夏季,采样点(33.392°N、79.363°E,4373m)水深约19米。湖泊沉积物中叶腊脂肪酸和GDGTs的提取采用超声波萃取法,化合物的提取和测试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进行。沉积物中叶腊脂肪酸化合物的检测仪器为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器(GC-FID,型号: Agilent 7890A)。GDGTs化合物的测试仪器为HPLC-APCI-MS (Agilent 1200 HPLC+6100 MS),采用3根色谱柱串联的方法进行测试,色谱柱型号为(Hypersil GOLD Silica, 100 mm× 2.1 mm, 1.9 μm),硅胶柱串联有效的分离了5-甲基bGDGTs异构体和6-甲基bGDGTs异构体。本数据可以提供晚全新世高原西部人类活动的气候环境背景,为理解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西部气候变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为气候模拟提供边界条件。
侯居峙, 李秀美
取自青藏高原周边区域的新生代陆相化学风化记录对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化学风化-全球变冷”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红柳沟剖面(54-26 Ma)、西宁盆地谢家剖面(52-26 Ma)、曲靖盆地蔡家冲剖面(46.6-36 Ma)的早新生代沉积物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分析的结果,由此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缘早新生代(54-26 Ma)综合的化学风化历史。其中,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仪(布鲁克 D8+)对红柳沟剖面315件、谢家剖面131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30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粘土矿物分析的工作;利用Labs 公司 Prodigy-H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以及美国 Thermo-elemental公司 X-7 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ICP-MS)对红柳沟剖面310件、谢家剖面120件以及蔡家冲剖面201件粘土矿物样品开展了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工作;利用普析通用 TU1901 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红柳沟剖面835件样品进行了赤铁矿含量的测试工作。通过粘土矿物组合(即(伊蒙混层+蒙脱石)/伊利石)、元素地球化学结果(如CIA)和赤铁矿含量重建的区域化学风化强度呈现出长期的降低趋势,与同时期的深海氧同位素类似,从而表明全球温度是区域早新生代化学风化的主控因素。
方小敏, 韩文霞
青藏高原过去千年(1000-2000AD)、年分辨率2°空间分辨率气温场数据集(距平值)。本数据集通过古气候数据同化方法产生,同化的模型算子是MPI-ESM-P,观测数据为396条年分辨率的代用资料,同化方法为集合平方根滤波算法(EnSRF)。同化重建的气温场和气温观测资料、代用资料重建的气温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平均相关系数>0.6,p-value<0.01)。数据可为研究过去千年青藏高原尺度和区域尺度气温变化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方苗
奖俊埠遗址是一处距今约12万年~9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光释光测年显示人类活动时间为120-90ka之间的MIS5阶段,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年代最早的旷野遗址。遗址的剖面自上而下分为11层,其中文化层为6-9层的古土壤层。利用粒度分析、磁化率、全有机(TOC)和碳酸钙含量重建古环境,与已发表的高分辨率气候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古人类占据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增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人类生存。
张东菊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