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应力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应力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应力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1)数据内容为扎拉水电站高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包含了扎拉水电站高边坡自动化监测的深部位移数据,对扎拉水电站边坡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扎拉水电站的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2)数据来源于自动化监测设备的自动传输,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软件自动解译和处理,最终生成excel表格中的数据;(3)数据传输稳定,质量较高,可为扎拉水电站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4)数据可以反映扎拉水电站高边坡的深部位移变化情况,应用前景广泛。
徐昆振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下归哇滑坡,重建下归哇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下归哇滑坡滑前顺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顺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模型斜坡中设置了软弱夹层,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基于青藏高原三江流域的雪隆囊滑坡,重建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以雪隆囊滑坡滑前反倾斜坡作为振动台模型试验的参考,以此设计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与传感器布设图,在物理模型斜坡中设置了一个特殊节理,布设的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所测方向为斜坡倾向方向;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本数据集系北京工业大学郭明珠利用CAD软件绘制完成。3)本数据为后续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实施提供参考。
郭明珠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利用被动源地震学直接对矿集区系统地开展成矿背景探测研究,在甲玛-驱龙矿集区内布置了20个宽频带地震观测点。观测周期为12个月多。成面状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器为加拿大Nanomatrics Horizon 和英国CMG-3TDE一体宽频带地震仪。数据格式为miniseed。在开始实际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前,在江西省抚州市对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所用到的地震计、数字采集器、GPS天线、持续供电系统等进行了施工前检测测试,确保仪器在野外工作中能正常工作。台址大多选择在环境干扰尽可能小的地点,以尽可能地减小人为或自然界其它震动所带来的信号干扰,但是因在矿集区内开展观测,有些观测点无法避免。考虑到工区位于我国西藏地区,光照较强和干扰大等实际情况,为在减少仪器风险的基础上保障尽可能获得优质连续的波形记录,我们采用了挖坑建设台基的方法,为每一台仪器建立了规格统一的台基。首先,在拟布设台站的位置挖一个直径80-90 cm,深约80 cm的大坑,在挖坑前确保地下土质为原土而不是回填土,挖坑时以挖到基岩为最佳。其次,等坑挖好以后,布置一个已经预制好的厚约20cm和直径约30cm的水泥墩,然后准备一个容积为200 L的大塑料桶,对桶底进行挖孔,并最大限度地将挖孔后的桶底插入水泥墩中,然后在水泥墩的四周用水泥或原位土壤夯实,并在桶顶高出地面部分合适的位置打孔作为线缆出入口。当地震计放入大桶后,再用一个小桶倒置扣在地震计上,确保地震计与小桶孤立。最后,在倒置的小桶和正立的大桶间用高强度海绵填充,固执。好处有二:一是可以隔离地震计且确保内部的温压条件稳定;二是可以确保大桶内的环境稳定,降低背景噪声。在安装地震计前,首先应水泥墩表面干结,确保地震计支撑脚和安装面的良好接触。之后用地质罗盘进行精准定向,并用塑料尺子和记号笔等工具在水泥面上作好标记,画出指向线,指向线最好通过地震计将要摆放的中心位置。等确定好方位后,将地震计放于画好的方位刻度线上,转动地震计使其底部的铜指针与指向线一致(铜指针指向东)。需注意罗盘定向时易受铁磁质性物体影响,因此,定向时应将罗盘稍远离传感器、铁质工具等。再次,将相应的线连接在地震计上,并在水泥面上绕着仪器缠几周。最后,调节传感器脚螺丝,使气泡居中并锁死螺丝。本次宽频流动地震台站观测采用连续波形记录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样率为100sps,并采用GPS连续信号接收方式进行定位和授时校钟。
贺日政
甲玛矿区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由三部分组成:1)矽卡岩型主矿体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2)莫古朗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3)象背山异常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 矽卡岩型主矿体预测资源量主要根据为钻孔工程控制矿体部分进行外推所形成的原334级别的资源量,矿体资源量的估算所采用的小体重、铜品位(0.72%)等数据与矽卡岩型主矿体相关矿石特征保持一致,估算结果为199万吨。莫古朗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北东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3km2,靶区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112922473.2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264351509.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79.3万吨。象背山异常区主要为主矿体南西部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找矿靶区靶区面积约为2km2,内元素组合为Cu-Mo-W-Bi-Ag,元素异常套合好,Cu元素含量高估算的斑岩型铜矿化体体积为329733308.3m3,矿石小体重采用斑岩型矿石的标准2.341t/m3,估算的矿石量为771905674.8吨。矿化体铜平均品位按甲玛斑岩型矿体的平均品位0.3%进行测算,计算得到莫古朗靶区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为231.6万吨。三个不同矿(化)段估算资源量合计为199+79.3+231.6=509.9万吨。数据结果质量良好,达到了提交新增铜预测潜在矿产资源的量500万吨的目标。
王立强
对甲玛矿区科研深钻JMKZ-1开展地球物理测井,查明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根据测井曲线划分岩性界面,确定矿(化)体深度和厚度,结合地面物探资料解译深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岩体、矿(化)体及构造的分布特征。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科研深钻JMKZ-1未下套管的1080m以下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测井参数包括三侧向电阻率、极化率、磁化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井温等。通过多种参数相结合,基本查明了矿区主要地质体的物性特征,确定了矿(化)体深度和厚度,运用井温测井资料,统计分析了全孔段地层温度的变化规律。从全孔段来看,岩性变化由下向上由花岗斑岩-矽卡岩-硅化角岩变化,含矿性由下部花岗斑岩局部弱矿化-巨厚矽卡岩型矿体-上部局部角岩型矿体。这种变化特征反映了含矿斑岩由深部向上侵位过程中,在深部斑岩型矿化形成斑岩型矿体或矿化体,向上侵位在和角岩的接触面形成矽卡岩型巨厚富矿体,侵位过程中挤压岩层导致角岩内裂隙发育,含矿热液沿裂隙运移在角岩中形成局部角岩型矿体。
贺日政
在三维空间中综合已揭露浅部地质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部预测,既能深化浅部认识,还能减少地球物理多解性带来的困扰,成为深部成矿预测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以北衙金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通过收集钻孔、勘探线剖面、化探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三维建模平台中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建模结果,综合地表、浅部和深部重力资料,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筛选出隐伏断裂、斑岩体和青天堡组砂岩3 种成矿有利要素,对应建立了成矿有利区三维体模型(sgrid). 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源信息综合方法,对3 种成矿控制要素的有利成矿区域取交集,圈定了万硐山矿段海拔1 100~900 m 内深部靶区,为周边同类型矿段深部靶区预测提供了参考.
周放, 王立强
本课题以西藏重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矿(集)区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深部岩浆、构造、流体蚀变与矿化体系发育特征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有效解剖重点矿区成矿系统结构。重点对形成于洋壳俯冲末期至陆陆软碰撞阶段的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控矿构造与岩浆-矿化-蚀变体系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同时,对其成矿系统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找矿预测示范。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走滑构造转换阶段形成的北衙斑岩铜金成矿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剖,以实现对其成矿过程的精准把握并有效实现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利用传统矿床学与非传统钾、镁同位素等手段分别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岩浆、热液演化-流体运移-金属沉淀机制和成矿流体运移过程进行解剖,建立矿床岩浆-流体演化模式,实现找矿预测。最后,基于甲玛-驱龙矿集区、朱诺、雄村矿集区、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多龙矿集区勘查成果,综合集成各重点矿(集)区成矿系统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形成示范
王立强
基于对矿床蚀变、矿化地质特征、成岩成矿时代、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背景、地球物理测量、高光谱测量等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铁格隆南、甲玛、北衙、朱诺、扎西康-错那洞矿床综合勘查模型,其中地球化学模型涉及数据均为业内认可的实验室完成,地球物理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所建立的矿床勘查模型可以较好地指导日后的找矿勘查工作,为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立强
以甲玛-驱龙矿集区为例的典型矿集区,依据实际地质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于3千米以浅的深部找矿的主被动源电磁/地震学联合探测技术体系。主被动源电磁学探测结果得到了钻孔岩芯物性、3千米科钻测井及巷道激电等手段资料验证。此外,在甲玛矿集区则古浪岩体前期验证的基础上,初步标定莫古朗目标靶区1处和隐伏矿体区1处。利用被动源电磁学探测与短周期密集台阵噪音面波层析成像共同揭示甲玛-驱龙矿集区间存在一个超过甲玛矿集区地球物理异常规模的高阻高速异常体(暂定义为为牧场岩体)。结合上游项目成果,以及甲玛、驱龙矿集区与岩石地球物理模型,具备斑岩型成矿的特点。驱龙与甲玛及之间在深部5km以下发现的多个高导体,它为上部岩体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因此,甲玛-驱龙矿集区具备一个大型资源基地潜力条件。由被动源地震学观测获得的浅部、地壳尺度S波速度结构以及接收函数综合分析,甲玛、牧场和驱龙三个大型岩体具有共同的深部成矿背景条件。即以北纬29.5°为界,南部地壳结构复杂,莫霍倾角较大,双莫霍现象明显;北部地壳内部结构简单,莫霍较为平坦。南部由于受到碰撞作用强烈,壳内结构变化明显。在北部区域莫霍下方有明显一个界面。结合已有的资料综合推测甲玛-驱龙矿集区位于印度岩石圈地幔与其地壳差异解耦的关键部位。
贺日政
亚洲大型半熊类的化石记录十分罕见,且保存较不完整,它们的演化和分布格局也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甘肃临夏盆地老沟地区中中新统胡家梁组口腔材料的新发现。新材料与宁夏同心县张恩宝组丁家二沟动物群的展翔半熊类化石非常相似,可作为该物种的参考。 它的上臼齿尖牙更为发达,这支持了该物种可能是在西瓦里克、元某和伊洛瓦底江下游发现的杂食性巨熊的祖先。这一谱系可能在中新世晚期迁移到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并适应了越来越多的杂食性,因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更多可用的植物性食物。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江左其杲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古环境和动物演化历史的一个关键区域。为了适应上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环境的干旱化,化石裂腹鱼类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演化出了异常粗大的骨骼。然而,人们对于这种骨骼增粗现象(pachyostosis)的性质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特征及其生理学机制,对伍氏献文鱼进行了详尽的形态解剖学工作,并识别出了一些新的信息:脑腔前部分叉的嗅束通道、韦伯氏器上发达的第3髓上骨、第5尾前椎支持众多尾鳍短鳍条以及第2尾前椎上一个附加的髓弓(棘)。此外,发现献文鱼骨骼的增粗存在差异性:该现象仅见于内骨骼,外骨骼(膜质骨)一般未见增粗;在成组增粗的内骨骼(如肌间骨:上髓弓小骨和上肋小骨)中,腹侧骨骼较背侧增粗更为明显。伍氏献文鱼匙骨后缘有一个显著而独特的位于胸鳍上方的“肩突”(humeral process), 对比现生鲤科鱼类咀嚼活动中相关肌肉和骨骼的联动关系,认为这个“肩突”的出现与伍氏献文鱼咽颌骨骼(第五角鳃骨)增粗以及研磨坚硬的食物有关。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吴飞翔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