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三“高原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3)第一、二年度共计开展30余次野外科学考察,足迹覆盖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包括对藏东南、羌塘高原、可可西里、喜马拉雅区等区域冰川(如枪勇冰川、唐古拉冰川、珠峰东绒布冰川、杰马央宗冰川、帕隆4号冰川等)、湖泊(昂仁金错、错果、托素湖等)、河流(雅鲁藏布江等)、溪流、土壤、真菌地衣、动物多圈层微生物的考察。该数据集包含本专题第一、二年度野外考察收集的生境照、工作照、科考影像等电子数据,共计6,471个照片视频(其中照片6,124张)。
刘勇勤
从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和云南连续多年省级和地市级统计年鉴中提取人口、粮食、粮食播种面积和年末生出数据集,对于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插补方法如下:1、为保证县域数据的准确性,本数据将部分县市进行了合并(按比例拆分插补20年的数据可能有误差,但合并肯定不会有问题,且县域面积较小,故予以合并)2、夏河县与合作市合并为夏河县(1998年合作市由夏河县分出)3、古城区和玉龙县合并为古城区(2003年丽江县被分为古城区和玉龙县)4、西宁市的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4个区已合并为西宁市市直辖区(因4区的人口数量或分别给出,或给出总和,且4区总面积仅有487平方公里,故予以合并)5、对于部分缺失数据,已结合相近年份进行曲线拟合,R2皆在0.85-0.99之间 6、为保证数据准确性,已逐县制作变化图
张路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Z016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所有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AC006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91科200余属600余种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该数据集包含2016年11月至2020年8月在青藏高原采集的15条冰川共269个冰雪样品微生物扩增子测序数据,包括24K冰川(24K)、冬克玛底冰川(DKMD)、敦德冰川(DD)、杰玛央宗冰川(JMYZ)、廓琼岗日冰川(KQGR)、来古冰川(LG)、帕隆4号冰川(PL4)、羌塘1号冰川(QT)、枪勇冰川(QY)、曲玛冰川(QM)、唐古拉龙匣宰陇巴冰川(TGL)、夏岗江冰川(XGJ)、雅拉冰川(YA)、泽普沟冰川(ZPG)、珠峰东绒布冰川(ZF)。采样区域经纬度范围为28.020°N到38.100°N和86.28°E到95.651°E。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515F/907R(或515F/806R)引物对16s rRNA基因的V4-V5区(或V4区)片段进行扩增,并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测序获得原始数据。所选引物序列分别为:“515F_GTGCCAGCMGCCGCGGTAA; 907R_CCGTCAATTCMTTTRAGTTT”“515F_GTGCCAGCMGCCGCGG, 806R_GGACTACHVGGGTWTCTAAT”。上传的数据包括:样品编号,样品描述,采样时间,经纬度坐标,样品类型,测序目标,测序片段,测序引物,测序平台,数据格式等基础信息,测序数据以序列文件数据格式正向 *.1.fq.gz和反向 *.2.fq.gz压缩文件储存。
刘勇勤
(1)所有数据是按每次完成每条科考路线,在所在驻点测得的数据。 (2)样本编号代表参加科考的队员,数据贡献者;不同编号代表不同人。 (3)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的数据是通过欧姆龙臂式电子血压计测得;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的数据通过鱼跃指夹式血氧仪测得;各个激素是通过上海酶联试剂盒测定所得。 (4)每批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数据有两组;一组(晚上)为到达一个新的目的地后所测得,另外一组(早上)是每日到达一个新的住宿点吃早餐前所测得;激素数据为在部分住宿点采血后拿回实验室处理测得。 (5)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是很敏感的反应指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是反映机体缺氧程度的重要指标, 尤其是连续检测受试者, 可以表现出低氧应激和调整适应的变化过程。 (6)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们面对低氧应激后,机体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而提高或降低激素水平来达到一种适应性的保护机制,这为日后开发应对低氧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在深刻了解急进或首进高原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时,我们可以选择进阶式入高原旅行,既有效预防了高原病的发生,又有利于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发展。
李亚兄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YB013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大量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邓涛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CHNAB005号网格植物多样性与分布数据,包含此网格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纬经度、海拔、采集编号、分子材料份数、标本份数、行政区划、小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及创建者等信息。该数据获取自e科考网站(http://ekk.kib.ac.cn/web/index/#/),并部分完成鉴定。此数据已涵盖本区系中植物名录和具体分布信息。此数据既可用于本区域的区系性质研究,亦可用于探讨本区域植物水平和垂直梯度格局等。 较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科考数据最多的网格发生了变化,可能有受到疫情或者环境的影响。
邓涛
为全面贯彻《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中针对“政府预算资金资助形成的科学数据应当按照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原则,由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科学数据资源目录,有关目录和数据应及时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面向社会和相关部门开放共享,畅通科学数据军民共享渠道”的精神,依据相关汇交标准规范的有关要求,现面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建立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九项目组。
杨雅萍
日志、影像是野外科考特有的、重要的一手资料,也是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的考察日志、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入库汇交,确保考察日志、影像资料入库的可操作性、条理性、规范性,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考察日志、影像资料收集整理的程序、方法,包括工作准备、野外调查、资料整理等要求,以期能更好的为考察数据资料入库服务。 本规范适用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组织的野外考察调查的日志、影像资料的整理入库,其他野外科考形成的相关资料也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杨雅萍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表现在生命系统的各个组织水平上,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境质量越高,生物栖息地环境越好,生物多样性越高,在部分研究中采用生境质量指数来表征生物多样性(肖强 et al. 2014)。生境质量指数(Habitat Quality,HQ)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境适宜性和生境退化程度状况进行评价的一个无量纲综合性指标,以耕地、道路、城镇和河流作为生境胁迫因子,打分形成敏感性参数。针对生物多样性产品生产,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InVEST模型进行了国家屏障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建模研究。InVEST模型具有输入数据量少、导出数据量大、对抽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等优点,是当前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基于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选取水田、旱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这5种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威胁因子。将土地利用数据作为InVEST模型的输入变量,基于参数化模型实现对青藏高原2000-2020年1km分辨率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估算。
王晓峰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调查并收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蔓菁种质资源,进行同质园实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数据文库并构建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使用重测序技术对蔓菁群体进行结构分析,结合早期人类迁徙及扩散路线对蔓菁在青藏高原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探究。与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对蔓菁现代居群适应性机制进行解析。从全基因组层面上理解泛第三极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和文化差异对青藏高原植物迁徙、适应及驯化的影响。
段元文
裸大麦,西藏称青稞,它是西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其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种植上限最高。就全自治区而言,常年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占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海拔4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30—50%。在海拔4200—4500米的高寒农区,占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的70—90%。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农业点,裸大麦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西藏裸大麦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性,适应高原气候条件,自海拔1000多米至4500米左右广大的农区、农牧交错区都有分布,目前种植的上限达到4750米,是西藏作物分布的最高上限。1974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四川进藏,沿途进行了线路考察。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吉塘区调查野生大麦时,藏族社员提供了半野生小麦的情况,它是一种在形态上很象小麦,而在成熟时穗轴断裂的一种小麦,一般是做为田间杂草混杂在青稞与小麦田间。采集了植株标本和种子。当考察队到达西藏自治区农科所时,得知自治区农科所程天庆、董玉鳌同志1962年曾在山南地区隆子县三安曲林采集到一种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它和我们在西藏其它地区采集到的材料同属于一个类型。随后,在日喀则地区农科所,谭昌华同志讲他在仁布县也看到过这种在成熟时穗轴折断的小麦。除了上述地区,这一年的考察中,还在山南加查县、贡嘎县、隆子县附近发现了这种野生小麦。目前已知的分布地区包括了澜沧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隆子河流域。
路季梅
西藏的农业集中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河谷农区的耕地面积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75%,粮食产量占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小麦、裸大麦(西藏称青稞)是西藏自治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积的80%以上,而河谷农区的小麦、裸大麦,又占全自治区小麦、裸大麦播种面积的75%和总产的82%。河谷农区处于北纬28-31°之间,海拔在2700—4100米范围内,属于高原温带气候,土壤、水利条件较好,作物产量较高。但是解放前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仅百余斤。解放后,特别是1972年以来,在河谷农区大面积推广冬小麦,促进了耕作制度的变革,粮食产量显著上升。1975年全区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50%以上,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长1.5倍以上。1977年全区冬麦播种面积近70万亩,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0%。冬小麦种植范围已由原来的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扩展到海拔41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西藏高原已由历史上的春麦区,发展成为春麦、冬麦兼种区。1977年河谷农区冬小麦的平均亩产超过了400斤,裸大麦、春小麦的平均亩产亦达300斤,各地还出现了一批小麦、棵大麦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最高亩产量达到1673斤。
路季梅
一定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西藏高原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极为复杂,高原气候与土壤产生明显的空间变化,因而耕地与作物分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西藏境内有着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高大山脉,构成高原的基本骨架。高山之间分布着辽阔的高原,并有许多低山、丘陵、湖盆与河谷镶嵌其间,全区总的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拾升,东南部的海拔较低,西部、北部的海拔较高。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矗立在南部和西部的中印、中尼、中锡、中不、中巴边界上,全长2400公里,山体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构成了青藏高原南部的天然屏障。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受山体阻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气侯温暖湿润,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气候温凉干燥,南坡、北麓形成两个不同的气侯区域。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河流深切,为高山峡谷地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下,气候暖热、湿润。土壤类型丰富,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和高山草甸土等,土壤呈酸性至中性反应,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含氮量较高,质地较粗,通透性好。地表径流丰富,水利灌溉条件较优。但由于地形限制,土地大多因坡度大于25度而不能利用,多为森林所覆盖。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沿河谷地上,面积很有限。
路季梅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二年度(2020年底至2021年)采集的动物标本、组织样本、DNA条码样品等实体样品信息。所有数据按课题、子课题整理,文件夹按课题号、子课题号命名。每个文件夹包含1个数据集规范表,1个或多个标本信息表,1个或多个组织样品信息表。每个信息表包含子课题编号、物种、采集地、采集时间、采集人、样品类型、保存方式等信息。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共享平台
数据内容:不同坡度条件下坝体溃决过程中的基本参数数据 数据来源:通过文献检索,分类合并汇编整理。 数据质量描述:基于蒋先刚关于不同底床坡度坝体溃决的物理模型试验,对坝体溯源侵蚀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种溯源侵蚀模式,探究溯源侵蚀过程的影响因子;此外,尝试对每一时刻的溃口下切速率和下游坡脚变化速率进行量化,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下游坡坡角的计算公式,从而实现对溯源侵蚀的计算,为项目后期的计算分析提供基础。
张新华
数据内容:本数据为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进行的碎屑流与梳子坝相互作用的模拟数据。 数据来源:本次数值模拟数据来自于计算机软件(运用开源代码ESyS-Particle)采集并记录。 数据质量描述:数据主要为图像文件,通过视频剪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应用:揭示了碎屑流冲击梳子坝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阶段:初始冲击阶段、抬升阶段、堆积阶段和沉积阶段,分析了不同相对柱间距的梳子坝对不同形状颗粒的拦截效率。
徐奴文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