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括8种牧草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气候土壤适宜性区划和气候土壤地形适宜性区划数据集。该数据集可为草地恢复与畜牧业平衡管理进行人工草地建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采用气候指标模型和最大熵模型,利用近40年气温、降水资料及海拔高程数据,通过构建的每种牧草的气候适宜性指标,考虑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因素,建立西藏牧区8种牧草适宜性种植区划。8种牧草为高寒地区重要的牧草资源,通过野外调查确保了气候适宜指标的准确性,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和土壤地形因子,确保了牧草种植区划数据集的实用性。人工草地建植是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主要手段,也是草地生产结构调整的重要部分,合理科学的草种建植是基础,牧草种植区划数据集在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和草地科学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周华坤, 石明明, 周秉荣, 苏文将, 孙玮婕
通过对扎西康矿集区岩浆热液锡钨多金属成矿系统结构的精细解剖,结合地物化研究进展及矿物指示意义,集成了矿集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物元素示踪”的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组合。①中比例尺重磁等地球物理技术手段查明穹窿深部结构及隐伏岩体顶界面,圈定成矿有利地质体和重点工作区;②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和大比例大地电磁测深联合约束矿化有利部位;③钻孔原生晕测量及闪锌矿等找矿矿物学研究反演深部找矿前景;④成矿地质模型综合圈定深部找矿靶区,实施钻探验证。
张林奎
原位微区S同位素分析采用单点模式,为了解决分析过程中硫同位素比值的Down Hole分馏效应(Fu et al., 2016),选择采用大束斑(44 μm)和低频率(2 Hz)的激光条件,单次分析约剥蚀100个激光脉冲。同时配备了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确保在低频率条件下获得稳定的信号。激光能量密度固定5.0 J/cm2。氮气被引入等离子体降低多原子离子干扰。硫同位素质量分馏采用SSB方法校正。为避免基体效应,黄铁矿采用黄铁矿参考物质PPP-1校正;黄铜矿样品采用国家黄铜矿标准物质GBW07268的粉末压片校正;以上样品δ34Sv-CDT推荐值请参考(Fu et al., 2016)。测试过程中,实验室内部磁黄铁矿参考物质SP-Po-01(δ34Sv-CDT=1.4±0.4 ‰),黄铜矿参考物质SP-CP-01(δ34Sv-CDT=5.5±0.3 ‰)和国际硫化银标准物质IAEA-S-2(δ34Sv-CDT=22.58±0.39 ‰)和IAEA-S-3(δ34Sv-CDT =-32.18±0.45 ‰)作为质量监控样品被重复分析,验证实验方法的准确性。载金黄铁矿的原位δ34S值为1.06‰~ 2.41‰,板岩中不载金黄铁矿的δ34S值为8.19‰~ 15.86‰,表明与成矿相关的硫来自深源,而不是围岩地层。
张林奎
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由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利用MAT-253质谱仪分析测试完成。首先将H、O同位素测试的样品在双目镜下进行挑选提纯,纯度达到99%以上,研磨至200目。本次氢同位素分析采用锌还原法测定,在低温下烘干去除吸附水和次生包裹体,加热至600℃从样品中提取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水,然后用Zn置换出水中的H并对H2进行质谱分析,氢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1%。氧同位素采用硅酸盐及氧化物矿物中氧同位素组成的五氟化溴法测定,在500~680℃的真空条件下使 BrF5与样品反应,对产生的O2进行质谱分析,氧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为±0.2%。H-O同位素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地壳或地幔的活化,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不同流体混合作用是控制含金硫化物沉淀的关键机制。
张林奎
云母Ar-Ar测年技术将选取的白云母样品粉碎、过筛、手工淘洗、重液分离、磁力分选和显微镜检查等获取白云母单矿物,选纯的矿物(纯度>99%)用超声波清洗。清洗后的样品被封进石英瓶中送核反应堆中接受中子照射。照射工作是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游泳池堆”中进行的,使用B4孔道,中子流密度约为2.65×1013n cm-2S-1。照射总时间为1440分钟,积分中子通量为2.30×1018n cm-2;同期接受中子照射的还有用做监控样的标准样:ZBH-25黑云母标样,其标准年龄为132.7±1.2Ma,K含量为7.6%。样品的阶段升温加热使用石墨炉,每一个阶段加热10分钟,净化20分钟。质谱分析是在多接收稀有气体质谱仪Helix MC上进行的,每个峰值均采集20组数据。所有的数据在回归到时间零点值后再进行质量歧视校正、大气氩校正、空白校正和干扰元素同位素校正。中子照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同位素校正系数通过分析照射过的K2SO4 和CaF2来获得,其值为:(36Ar/37Aro)Ca =0.0002398,(40Ar/39Ar)K=0.004782,(39Ar/37Aro)Ca =0.000806。37Ar经过放射性衰变校正;40K衰变常数λ=5.543×10-10年-1;计算的J值为0.003283。主成矿期热液载金绢云母40Ar-39Ar年龄为16.03±0.31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新世,明显不同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中主要金矿床(形成于始新世)。
张林奎
锆石和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微量元素含量利用LA-ICP-MS同时分析完成。GeolasPro激光剥蚀系统由COMPexPro 102 ArF 193 nm准分子激光器和MicroLas光学系统组成,ICP-MS型号为Agilent 7700e。激光剥蚀过程中采用氦气作载气、氩气为补偿气以调节灵敏度,二者在进入ICP之前通过一个T型接头混合,激光剥蚀系统配置有信号平滑装置(Hu et al., 2015)。每个时间分辨分析数据包括大约20-30 s空白信号和50 s样品信号。锆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24 µm和频率为5Hz,激光能量为80 mJ。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91500 (1062±4 Ma, (Wiedenbeck et al., 2004)) 作为外标同位素校正,采用GJ-1 (608.5±0.4 Ma, (Jackson et al., 2004)) 和Plešovice (337.1±0.4 Ma, (Sláma et al., 2008))作为监控样品。独居石U-Pb分析的激光束斑直径16 µm和频率为2 Hz,激光能量为80 mJ。独居石U-Pb同位素定年采用标准物质44069 (424.9±0.4 Ma, (Aleinikoff et al., 2006))作为外标进行同位素校正,采用Trebilcock (272±4 Ma, (Tomascak et al., 1996))作为监控样品。锆石和独居石微量元素含量处理均采用玻璃标准物质NIST610作为外标进行分馏校正。测试值与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仪器稳定,数据准确可靠。对分析数据的离线处理(包括对样品和空白信号的选择、仪器灵敏度漂移校正、元素含量及U-Pb同位素比值和年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 (Liu et al., 2010)完成。锆石样品的U-Pb年龄谐和图绘制和年龄加权平均计算采用Isoplot/Ex_ver3.75(Ludwig, 2012)完成。结果表明,受藏南拆离系(STDS)影响的洛扎地区,最古老的同构造二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4~25 Ma,因此STDS活动的时间处于或略早于25 Ma。最年轻的同构造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地区含石榴石的白云母花岗岩,形成年龄 18.4 Ma。最古老的未变形后构造无色花岗岩(不受 STDS 影响)是 17.4 Ma 的肖站白云母花岗岩。因此,STDS 活动的结束时间可以限制在 18.4-17.4 Ma。 STDS包括三种形式:NHGD(STDS的北延伸)中的滑脱断层,GHC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序列之间的内部STDS,以及同形走断裂底部的外部STDS。
张林奎
流体包裹体观察和温度测试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及ZEISS偏光显微镜下完成。仪器的温度可测试范围为−196 - +600 °C。在−120~−70 °C温度区间的测定精度为±0.5 °C、在−70~+100 °C区间精度为±0.2 °C,在100~500 °C区间精度为±2 °C。采用美国 FLUID INC公司提供的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样品对冷热台进行了温度标定。测试过程中,升温速率一般为1~5 °C/min,含CO2 包裹体相变点附近升温速率为0.2 °C/min,水溶液包裹体相变点附近的升温速率为0.2~0.5 °C/min,保证了相转变温度数据的准确可靠。西藏明赛矿区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用于反推金成矿时的流体盐度、压力以及限定金的沉淀时的流体温度。
张林奎
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样机研制中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天魔沟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工作,示范应用中的测试报警数据及应用报警数据信息通过多模通信单元进行了上报记录,本数据给出的是测试和应用时的上报记录。 数据是从控制中心后台数据库导出的原始日志记录,按控制中心的显示在excel表格中进行了分列,以提高其可读性。 由于泥石流微波雷达为结果导向型监测,即其监测结果直接给出是否发生了泥石流,而不是发生泥石流的相关条件,因此本数据主要用于对泥石流监测微波雷达研发过程中对目标识别能力的判定。 数据可用于泥石流微波雷达研制参考。
段江年
文章系统报道了青藏高原西端札达盆地香孜地区上新统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叶片化石组合, 共鉴定植物化石10科12属21种. 研究表明札达盆地上新世的植被是以栒子、绣线菊、锦鸡儿、沙棘、杜鹃花、金露梅等灌木构成的落叶灌丛, 叶形普遍微小. 通过共存分析法和叶相-气候分析法重建古气候, 表明札达香孜地区在上新世时有着较现今高的温度和降水, 降水季节性差异明显. 古海拔重建表明札达盆地在上新世的高程已经与现代相近. 在亚洲中部干旱化的大背景下, 该地区在新生代晚期以来的逐渐干旱导致了植被由灌丛向荒漠的转变, 植物区系成分也随之发生改变.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始高分辨率插图和表格,用于后续研究和科学传播等工作。经授权后正确标注引用文献出处和作者方可使用。
苏涛
本数据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樟木口岸地质灾害滑坡牛顿力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北斗卫星监测平台在实验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到的6个监测点的牛顿力实时变化原始数据,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6-2022.2。通过6个点的牛顿力监测,可以及时获取深部牛顿力的实时变化,数据同步反馈给实验分析中心,分析中心同步绘制牛顿力变化曲线,基于滑坡牛顿力预警准则系统智能判定测点区域是否存在滑坡灾害,若发生牛顿力突降则根据突降变化程度及时反馈给当地管理部门。此数据可作为滑坡是否发生的判据,本系统可为活动断层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陶志刚
为了查明亚洲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中科院地环所以树轮、湖沼、石笋、黄土等为载体,从不同方面对其演化进行深入研究。树轮组在新疆尉犁县阿拉干采集了树轮样品并得到树轮的宽度数据;湖沼组在喀什盆地采集湖沼沉积物并得到137Cs-210Pb、LOI、δ18O数据;石笋组在青藏高原琼果洞采集的石笋,获得了碳氧同位素、测试年代、元素测试数据;综合组获得了龙木错、当惹雍错湖泊泥炭XRF、多参数据和新疆罗布泊、西藏龙木错粒度,喀什、龙木错湖泊泥炭磁化率,昭苏TOC数据;黄土组获得了新疆肖尔布、昭苏、清水河黄土OSL Ages、MS、碳位素数据。为亚洲中部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
李强, 蓝江湖, 谭亮成, 刘星星, 宋友桂
通过半定量采集方法,于2020年夏季在西藏羌塘腹地中的22个湖泊和羊卓雍错流域开展了底栖动物研究工作。通过沿岸和深水区群落的混合取样获得了西藏高寒湖泊底栖动物的相对丰度数据。本数据结果表明,在挑拣出来的6420头底栖动物中,共鉴定出28种底栖动物,隶属于3门7纲,其中主要底栖类群为钩虾和摇蚊,少数湖泊优势种为水龟虫。该数据提高了西藏底栖动物的识别精度和认知范围,将为高原湖泊水生动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参考。
唐红渠
西藏甲玛矿区是冈底斯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矿床,理论预测研究认为在矿集区深部发育隐伏的斑岩-矽卡岩矿体,而基于矿区钻孔覆盖的勘查模型对外围区潜在靶区预测程度较低。本文以甲玛矿区45口钻孔岩芯的密度、磁性、电阻率和极化率等物性资料为基础,反演分析了覆盖甲玛矿集区及外围的大地电磁测深三维数据体,基于GOCAD软件平台,通过离散光滑插值法与随机模拟算法,构建了甲玛矿区的地层岩性-地球物理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结合大地电磁测深11条剖面的二维地质解译成果,精细刻画了3000m以浅的三维矽卡岩体发育特征,并通过使用未参与建模的甲玛科学深钻JMKZ-1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三维地质模型具有较好一致性;基于构建的矽卡岩成矿模型,结合甲玛矿区及邻区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分析和三维矽卡岩的电性结构,预测了甲玛矿区的层状矽卡岩靶区,为深部资源潜力评价及矿集区增储目标提供三维建模技术示范。
贺日政
密集短周期地震观测目前已成为一种快速且高密度空间采样的被动源地震观测手段,能获得矿集区下的速度与界面结构特征。采用 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主频1-2Hz ),分多次,在矿集区内部及周边布设观测,台站间距100m-200m-500m-1000m,观测约2个月,采用率100sps 或 200sps,连续记录。数据格式为miniseed,数据文件长度为1小时;PDS-2型短周期地震仪采用内置锂电池供电,需要采用人工交替替换布设方式工作。整体分为三次布设,时间分别在2019年6月-2019年7月、2019年9月-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2020年9月,采集到的数据量约800G,数据完备性达到86%。
贺日政
铁格隆南矿床是中国西藏中西部羌塘地体南部多龙斑岩区内的一个大型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矿床以侵入侏罗纪砂岩的多期花岗闪长斑岩(GP)侵入体为中心。第1期和第2期GP与黑云母和绢云母蚀变有关,而第3期和第4期GP则出现在受绢云母和高级泥质蚀变影响的矿床中浅部(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叶蜡石)。绢云母蚀变普遍存在于矿床的深部,取代黑云母蚀变,并赋存斑岩期黄铜矿-硼镍黄铁矿±辉钼矿矿化。高级泥质蚀变与浅成热液阶段的高硫化(铁闪锌矿、铁闪锌矿、斑铜矿和二长岩)矿化有关,叠加了矿床浅部的绢云母和黑云母蚀变。铁龙南热液系统顶部风化有一层表生氧化富集带,被剥露,并被安山岩和砾石覆盖。从深层绢云母蚀变中取样的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20.9±0.8 Ma,这与之前报告的热液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21.1±0.6 Ma、辉钼矿Re-Os年龄为121.2±0.6 Ma和119.0±1.4 Ma,以及GP 1和2锆石U-Pb年龄为121.5±1.5、120.2±1.0 Ma(LAICP-MS结果)一致,和118.7±0.9 Ma(SIMS结果)。第3阶段GP 3得出的CA-ID-TIMS锆石U-Pb年龄为119.9±0.2 Ma,这限制了斑岩岩浆热液事件的年龄。斑岩系统随后被剥落、风化,并被高级泥质蚀变和高硫化矿化的离散阶段叠加。明矾石事件的两个脉冲产生的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6.3±0.8 Ma和111.7±1.0 Ma,代表了铁龙南主要的浅成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第一次明矾石脉冲年龄与年轻斑岩(GP4)年龄116.2±0.4 Ma(锆石LA-ICP-MS年龄)一致。斑岩浅成热液矿床的风化和剥露一直持续到~110 Ma安山岩和安山岩后砾石覆盖。安山岩在108.7±0.7 Ma时受到较年轻的弱热液蚀变的影响,受白云母40Ar-39Ar年龄的限制。另一个贫瘠明矾石的40Ar-39Ar年龄为100.6±2.0 Ma,可能代表了最年轻的热液事件。铁龙南矿床在~120~100ma的长寿命离散热液活动与班公-怒江缝合带的长期构造岩浆事件相一致。铁格隆安离散的浅成热液成矿事件比斑岩成矿事件年轻,这与世界上其他几个浅成热液矿床类似。铁格隆安的~10 m.y剥露历史比低海拔热带气候区~1–2 m.y.斑岩矿床的典型和快速侵蚀历史要慢,并且在安第斯地区的特定突然抬升脉冲期间。铁龙南的缓慢剥露被认为是西藏中西部白垩纪干旱气候环境、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缓慢抬升条件的综合结果。 实验委托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太平洋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惰性气体实验室完成;数据质量良好,样品在环磨机中粉碎,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干燥至-40+60目时过筛。从散装部分中挑选出合适的矿物颗粒。样品用铝箔包裹,并与类似老化的样品和中子通量监测器一起堆放在辐照舱中(Fish Canyon Tuff Sani din(FCs),28.201±0.046Ma)这些样品于2017年7月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核反应堆进行了辐照,辐照地点为8E中通量点的134 MWH。对16个中子通量监测器位置的分析(n=54)产生的J值误差小于0.5%。
杨超, 王立强
浦桑果是一个以矽卡岩为主的高品位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GMB)中唯一的大型铜铅锌钴镍矿床;与该矿床有关的岩浆岩记录较少,其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清楚。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提供了该矿床中釜山果黑云母花岗闪长岩(PBG)和釜山果闪长玢岩(PDP)的锆石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数据。 委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完成; 对新鲜岩石样品进行无污染粉碎至200目,用于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值锆石U-Pb定年:将锆石用双面胶粘到载玻片上,盖上PVC环,然后将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充分混合注入PVC环中。树脂完全固化后,将样品靶从载玻片上剥离,研磨抛光,然后在显微镜和阴极荧光摄影下对靶上的样品进行反射光和透射光摄影。根据锆石阴极发光、反射光和透射光照片,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锆石测年域。数据结果良好。
李壮, 王立强
铁格隆南斑岩型浅成热液铜(金)矿床位于中国西藏班公-怒江缝合带以北的多龙斑岩区。矿化主要由侏罗纪沉积砂岩和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斑岩脉的几个阶段组成,侵入时间为123至116 Ma。热液蚀变以明矾石-高岭石-地开石叠加石英-白云母-黄铁矿和黑云母蚀变带为特征。斑岩-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1期)矿化与黑云母蚀变有关。斑岩-黄铜矿-斑铜矿(阶段2)和铜绿石(阶段3)矿化与约121 Ma形成的石英-白云母-黄铁矿蚀变有关。浅成热液成矿作用由黄铁矿明矾石(阶段4)、黄铜矿-斑铜矿-二长岩(阶段5)和田南特-钠玄岩(阶段6)组成,在~116 Ma和~112 Ma处由明矾石-高岭石角砾岩和矿脉组成。流体成分与白云母有关,平均δ18O为8.9‰,δD为−56‰,表明岩浆水来源。与石英脉平衡的流体δ18O组成从6.7‰下降到2.3‰,这可能是水-岩同位素交换的结果。石英流体包裹体δD值介于−50到−84‰部分低于白云母蚀变液中获得的值,这可能是流体包裹体破裂过程中H分馏的结果。超热阶段流体成分平衡与明矾石产率δ18O−1.2至2.7‰,δD−71至−51‰,n=11,与δ18O介于−2.5和2.9‰,δD介于−72和−51‰. 这表明明矾石和Ⅰ型高岭石是岩浆和高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晚期Ⅱ型和Ⅱ型III高岭石(填充明矾石和石英脉)流体δ18O和δD值沿着岩浆和低海拔白垩纪大气降水之间的混合线绘制,可能是在侵蚀和高原沉降之后。斑岩矿化硫化物1期黄铜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介于−5.8和0.9‰,平均流体δ34SH2S=−2.5‰(n=10),而第2阶段黄铜矿从−8.7至−3‰,平均δ34SH2S=−5.6‰(n=5)。硫化物阶段2的流体δ34SH2S值低于阶段1,表明黄铜矿-斑铜矿矿化形成于比黄铜矿-黄铁矿矿化更高的氧化条件下。明矾石的δ34S值在11到18.3‰(n=8)之间,伴生硫化物4级黄铁矿的δ34S值在−32.2至5.4‰。明矾石-黄铁矿对中的S同位素不平衡可能是由于后期硫化物侵位过程中的快速冷却和逆行S同位素交换。浅成热液矿化硫化物阶段4 S平衡黄铁矿(−14.9至−9.5‰),第5阶段黄铜矿(−11.6至−8.2‰)和第6阶段(−5.4至−2.6‰)显示δ34S值增加,表明超热流体成分向更多还原条件演化。 实验委托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女王同位素研究中心、加拿大纪念大学微量分析实验室完成,实验数据质量良好。从东西剖面和几个其他钻孔中采集代表性岩芯样本。分离黑云母(n=1)、白云母(n=5)、石英(n=13)、明矾石(n=10)和高岭石(n=12)进行O和H同位素分析,分离明矾石(n=10)、黄铁矿(n=5)和硫砷铜矿(n=4)进行常规矿物S同位素分析;制备了八个抛光薄片,用于黄铁矿(n=16)和黄铜矿(n=10)的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杨超, 王立强
本次研究基于对前人资料整理和地球物数据的再解译,识别出具有深部岩体特征的隐伏深成侵入,综合高精度遥感影像提取环形构造重新建了多龙矿集区域成模式。自晚侏罗世始,在羌塘南缘早期弧岩浆作用下,多龙矿集区一带开始发生弧岩浆作用,形成OIB型基性侵入岩,同时深部岩体在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不断上侵,导致铁格山地区和鹫山地区的隆起,伴随形成表岩浆和鹫山地区的隆起。随着浆持续侵位,地表脆性岩石破裂形成围绕深部体发育的一系列环构造和围绕侵入中心的放射状构造,其交切部位形成应力薄弱地带,为后期浅斑岩浆位和成矿提供空间初始条件。 本文所涉及物探及化探内容均委托地质队完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短波红外等所涉及工作及数据均为委托地质队完成。工作完成度较高,数据质量良好,提交多龙矿集区深部找矿靶区。
王立强, 宋扬
在三维空间中综合已揭露浅部地质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深部预测,既能深化浅部认识,还能减少地球物理多解性带来的困扰,成为深部成矿预测的新趋势和重要手段. 以北衙金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通过收集钻孔、勘探线剖面、化探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三维建模平台中建立了万硐山矿段三维地质模型;基于建模结果,综合地表、浅部和深部重力资料,对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筛选出隐伏断裂、斑岩体和青天堡组砂岩3 种成矿有利要素,对应建立了成矿有利区三维体模型(sgrid). 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源信息综合方法,对3 种成矿控制要素的有利成矿区域取交集,圈定了万硐山矿段海拔1 100~900 m 内深部靶区,为周边同类型矿段深部靶区预测提供了参考.
周放, 王立强
本课题以西藏重要成矿带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矿(集)区前期勘查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其深部岩浆、构造、流体蚀变与矿化体系发育特征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有效解剖重点矿区成矿系统结构。重点对形成于洋壳俯冲末期至陆陆软碰撞阶段的多龙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控矿构造与岩浆-矿化-蚀变体系耦合关系进行精细解剖;同时,对其成矿系统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以形成找矿预测示范。对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走滑构造转换阶段形成的北衙斑岩铜金成矿系统进行三维结构解剖,以实现对其成矿过程的精准把握并有效实现深部矿体的定位预测。利用传统矿床学与非传统钾、镁同位素等手段分别对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岩浆、热液演化-流体运移-金属沉淀机制和成矿流体运移过程进行解剖,建立矿床岩浆-流体演化模式,实现找矿预测。最后,基于甲玛-驱龙矿集区、朱诺、雄村矿集区、扎西康-错那洞矿集区、多龙矿集区勘查成果,综合集成各重点矿(集)区成矿系统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形成示范
王立强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