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循环元素,存储着人体健康情况的信息。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的分析。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健康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健康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指标。本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采集受试者的生物样本。由拉萨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林芝市健民医院专业的护士采集18~20ml血液样本,部分样本送至医院进行分析。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白细胞的相关指标可以反映系统性氧化应激炎症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系统性炎性氧化应激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呼吸系统炎性指标。项目在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由气道细胞产生,其浓度与炎症细胞数目高度相关联,是一种简便、无创的生物学指标,能有效地反映气道的炎症程度。每次访视时,使用特氟龙气袋收集受试者约5升的呼出气,随后使用Thermo NOx气体分析仪测量呼出气中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含量以表征呼吸系统炎性水平。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呼吸系统炎性的影响。
宫继成
数据集包含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和林芝市常驻人群四次随访采集的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性指标。 2021年5-6月、9-10月在拉萨和林芝地区各开展4次人群的随访调查,共招募212名受试者。 每次访视时,使用MIR肺功能仪测量受试者用力呼气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等肺功能指标。使用德国Vicorder心血管检测仪测量心率(Heart rate, 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x)、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等心血管功能指标。 数据可用于评估西藏地区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并进一步分析臭氧暴露和缺氧状态对常驻居民心肺系统功能的影响。
宫继成
对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流及年楚河、多雄藏布、来乌藏布等支流区域展开调查,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江孜、亚东、吉隆、萨嘎、仲巴等县。在以往人类活动的空白区如错戳龙湖、多庆湖、仲珠谷、罗垄沟等多个地点发现新的人类活动遗迹点,在30余处地点采集到人类活动的重要石器证据,材质包括黑曜石、碧玉岩、水晶等。后续将通过类型学对这些石器的工艺和来源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揭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时空变化及与周边文化技术交流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杨晓燕, 高玉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大挑战,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并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青藏高原史前文化研究中,除了东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序列。雅江流域是人类活动遗迹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考古发掘和研究较少。 对古人什么时间进入到这一地区以及如何在当地活动并不清楚。对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和林芝地区的25处文化层和3处墓葬进行系统调查和取样。
杨晓燕, 王彦人
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的方法,对68个藏族样本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测序平均深度1000×,确保每个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完全覆盖(覆盖度100%)。基于系统发育思想,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没有样本污染等质量问题。同时根据系统发育树,对每个个体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结果表明,拉萨藏族人群中M9a1a1c1b1a最高(19.12%),其次是G2(13.23%)、M13a(11.76%)、C4a(7.35%)、D4(7.35%)、A11a1a(5.88%)、M9a1b(5.88%),以及F1c、F1g、B4、F1d、M62b、F1a、F1b、G1、M10、M11、M8a、U7a、Z3a。从类群来源来看,包括了旧石器时期类群M13a、M62b、M9a1b等,来源于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的M9a1a1c1b1a和A11a1a等,广泛分布于东亚南方的F1a等,分布于东亚北方的C4a、D4等类群。值得注意的是,拉萨藏族母系组分以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组分为主,说明中国北方粟黍农业人群遗传输入对该地区人群遗传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从总体来看,拉萨藏族人群的母系遗传结构出现时间分层,可能代表了不同时期进入该地区的人群的遗传印记。
孔庆鹏
为研究拉萨藏族人群的复习遗传结构,我们采集了1029个拉萨藏族个体。首先,通过SNP分型的方法,确定了每个样本的单倍群归属。其次,采用ABI 3130XL,用荧光标记引物对8个STR进行了检测,以进一步研究该人群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拉萨藏族人群中的D-M174频率最高(56.56%,其中D3*-P99最多),其次是O-M175 (30.71%,主要以O3a3c1-M117为主。此外,还有一些低频的类群,如N-M231(5.15%,主要是N1*-LLY22),C-M130 (2.62%)、R-M207 (2.53%)、Q (1.55%)、J (0.68%)、K-M以及T。进一步分析表明,拉萨藏族人群的Y染色体组分存在时间上的分层,包括3万年前、末次盛冰期、末次盛冰期后、全新世等时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定居历史。
孔庆鹏, 祁学斌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