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密度是量化区域碳储量及其变化的重要参数,然而现有研究存在分辨率粗且不确定大的问题。为此,研究基于地面调查数据,结合星载激光雷达(GEDI)和Landsat图像,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挖掘了多维度图像特征,绘制了30米空间分辨率中国东北地区的森林地上碳密度。结果与野外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2=0.84 RMSE=6.28 ),研究提供的结果将为区域碳动态监测提供基准数据。 碳密度数据单位MgC ha-1
王晓昳, 汪涛, 吕冠廷
森林是陆地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约占陆地总面的三分之一,在调节气候,为物种提供栖息地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树冠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利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数据,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获得了1990-2020年尺度的30m空间分辨率的树冠覆盖度数据。利用年尺度的树冠覆盖度数据,生成了1990-2020年东喜马拉雅树冠覆盖度变化速率数据集。结果显示,该地区平均树冠覆盖度从40.67%(1990年)增加到43.43%(2020年),增加了2.76%,表明该地区森林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所改善。
王春玲, 王建邦, 何卓昱, 冯敏
森林变化(包含森林损失和恢复)是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复杂生态过程,对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树冠覆盖度(tree-canopy cover, TCC)数据,采用双时相类概率模型对森林变化进行检测,得到1986-2018年中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变化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米,时间分辨率为1年)。使用分层随机采样方法在保护区范围内选取1000样点并进行目视解译,对森林变化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森林损失(Producer’s accuracy = 85.21%;User’s accuracy = 84.26%)和森林恢复(Producer’s accuracy = 87.74%;User’s accuracy = 88.31%)精度均较高,可以有效反映保护区森林变化状态。
王建邦, 何卓昱, 王春玲, 冯敏, 庞勇, 余涛, 李新
碳氮磷硫钾等是生态系统重要的基本生命元素,揭示其区域变异与空间格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未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植被类型以及丰富的垂直带地貌和地表覆盖类型,其地表元素(碳氮磷硫钾)的生物地理格局是驱动高寒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耦合和相关机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数据集聚焦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区复杂生态系统中地表物质(植物叶-枝-干-根和凋落物)的分配模式和空间变异,以期为区域模型模拟和生态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李明旭
Climatic warming alters the onset, duration and cessation of the vegetative season. While prior studies have shown a tight link between thermal conditions and leaf phenolog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s of phenological changes on tree growth. Here, we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TSOS) and tree growth across the extratropical Northern Hemisphere using 3451 tree-ring chronologies and daily climatic data for 1948-2014. An earlier TSOS promoted growth in regions with high ratios of precipitation to temperature but limited growth in cold dry regions. Path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n earlier TSOS enhanced growth primarily by alleviating thermal limitations on wood formation in boreal forests and by lengthening the period of growth in temperate and Mediterranean forests. Semi-arid and dry subalpine forests, however, did not benefit from an earlier onset of growth and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presumably due to associated water loss and/or more frequent early spring frosts. These broadly relevant patterns of how climatic impacts on wood phenology affect tree growth at regional to hemispheric scale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future phenological changes may affect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extra-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梁尔源, 高姗
2021年6月17日,研究团队在国际刊物《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将发现于临夏盆地的巨犀命名为临夏巨犀(Paraceratherium linxiaense)。利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古地磁测年法等方法研究化石,表明化石属于巨犀,但是又不同于已知的巨犀种类,因为它比其他巨犀更进步。 本数据包括论文原文的PDF以及原始分辨率论文插图(包括化石、地层和系统发育树等)
邓涛
亚洲蝮是一类小型剧毒蛇,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蝰蛇科,蝮亚科,该属成员2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及欧洲边缘。 本研究中发现并描述了两个未知的高原蝮蛇新种,分别为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冰川蝮(Gloydius swild)和来自西藏察隅怒江流域的怒江蝮(Gloydius lipipengi)。 数据为新种怒江蝮和冰川蝮的论文原文(PDF版本)骨骼三维重建图、标本图以及生境图等原始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为拍摄或绘制。数据包括原始图片,清晰度高。可用于进一步引用及科学传播等工作。
史静耸
本数据集包括藏东南站、阿里站、慕士塔格站、珠峰站和纳木错站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的PM2.5质量浓度(单位为μg/m3)。气溶胶PM2.5细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的浓度特性数据以每5 min获取一组数据的频率进行产出,能实现小时、昼夜、季节和年际等不同时间尺度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分析,这为青藏高原地区不同位置的气溶胶质量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当地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该数据为已发布数据《青藏高原不同站点气溶胶颗粒PM2.5浓度数据集(2018和2019)》的更新。
邬光剑
本数据集包含一台部署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的小型脊椎动物侦测系统及触发传感器观测数据集。本系统部署于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园区内(112°53'58"E,22°40'39"N),时间跨度(2019.11-2021.05)。 系统由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25cm*25cm)、扫描电路、控制器、基于手机板的控制系统单元及智能相机(在压力传感器输出的触发信号驱动下,控制相机自动拍照、录像和录音,并上传数据)组成。系统共采集到有效、不重复的动物照片72张。 1. 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内安装点出没的小型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出现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时,即触发采集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照片数据分为运动触发和静止压力触发两种,前者需要动物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的移动距离大于设定阈值,防止动物静止时反复触发;后者指动物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产生压力即一直触发。本数据集均为运动触发模式下的数据。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一定区域内的小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类似于传感的陷阱法),结合生态因子相关数据,可用于分析小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昼夜节律等。
方光战
通过设计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温度补偿算法,研制了一种能在野外高频率、高精度自动记录DBH的记录仪,并通过云平台实时评估树木生长动态。数据集是应用研发的树木径向生长自动观测仪在甘肃祁连山站、北京森林站进行野外测试和示范收集的数据,数据表包括人工测量对照值、不同站点不同树号采集Vi(位移)、Ri(树木周长)和Ci(树木直径)的测量值。通过计算获得树木胸径变化动态,推进我国植被生态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服务于国家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服务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及对脆弱生态区的大范围、全天候、立体化监测需求,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张琳, 高立瑶, 吴冬秀
黑河大满站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示范数据集数据是植物物候观测仪在黑河大满站搜集的玉米物候观测数据集,植物物候观测仪可通过基于多光谱成像仪和无线传输模块的物候观测硬件系统采集物候图像,通过在线计算与可视化的图像管理、物候信息处理和系统控制软件,实现对植物个体和群落尺度关键物候期的自动识别。通过植物物候自动观测仪采集的数据可以计算植被绿度指数、NDVI指数等指标,可以监测植物关键物候期变化过程,可以反映植被物候变化规律。
宋创业, 高立瑶, 吴冬秀
为描述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驯化动物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厘清其相关遗传背景,并建立相应的遗传资源库。2021年集中在新疆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展家养动物遗传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本次科考共采集209个共500份当地主要驯化动物绵羊、鸽子、黄牛、山羊、鸡等物种血液样品。本数据集包含物种、品种、详细采样地、样品类型、采集时间、采集人、保存方式等基本样品信息,以excel表形式存储。本数据集还包含采样个体外观照片,以jpg格式存储。
杨维康, 徐峰
本数据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野外综合科学考察的影像资料。影像资料内容包括科考途中自然保护区采集样方的样地照片,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像,植被情况,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区内的动物,植物和真菌类数据。此外,影像数据还包括科考的样品采集过程和社区调查中科考队员入户调查以及与当地保护部门访谈的影像资料。数据来源于无人机和相机拍摄,可为科学研究提供佐证和参考。
苏旭坤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寺大隆样区红外相机数据。寺大隆样区的典型生境是森林,主要树种为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马鹿、马麝、狍、蓝马鸡等。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祁丰样区红外相机数据。隶属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面,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东与大河乡相望,南接青海省祁连县、天峻县,西连酒泉市肃北县,北靠酒泉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祁丰样区的典型生境是荒漠、高山裸岩,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雪豹、猞猁、白唇鹿、岩羊等。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的兰州大学祁连山区哈溪样区红外相机数据。哈溪样区的典型生境是森林,主要树种为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典型的哺乳动物有马鹿、马麝、狍、蓝马鸡等,该区放牧严重,人类活动频繁。 红外相机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 1.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移动硬盘或其他存储介质上设置目录存储照片及录像文件。 2.处理误拍或无效照片。删除风吹草动、曝光、没有动物存在或者任意形式的无效照片。3.物种鉴定。 (1)动物识别图像库建设,每一个调查单元建立一个动物识别图像库,该库主要用于物种识别人员的培训,便于其快速掌握物种鉴别特征,准确识别物种。 (2)有效照片的处理:对于能够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录像),在自动相机(视频)记录表填写动物名称、数量、环境信息等;如果一张照片上有两种动物或两种以上动物,则各填写一行;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物种的照片,在动物名称一栏填写无法识别,并填写数量、环境信息等,并在照片处理一栏填写“未处理”;对于家禽家畜等,填写动物家禽家畜的名称及数量;对于人,在动物名称处填写“牧民、游客、护林员”等。 (3)其它信息:环境信息记录,应根据照片(录像),填写以下环境信息:温度:依照照片上显示的温度填写。天气:晴、阴、雨、雪。需要仔细判断。积雪:有或无。行为:觅食、饮水、捕食、交配、打斗、争食、驱赶、嬉戏、奔跑、休息、行走、警戒等。动物年龄:幼、亚、雌、雄、未知。 发布的观测数据包括:文件编号,文件格式,文件夹编号,相机编号,布设点位编号,拍摄日期,拍摄时间,工作天数(天),要素,物种名称,幼,亚,雌,雄,未知,总数,行为,温度(℃),天气,积雪。
张立勋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专题一“高原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2019QZKK0501)第一年度(2019年底至2020年初)本专题共计组织110支科考队,重点在青藏高原墨脱地区、祁连山、西天山开展野外科学考察60余次,基本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利用红外相机,样线,样点等方法对青藏高原脊椎动物(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对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区及喜马拉雅区所属的农牧交错区农牧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雅鲁藏布江等典型水体外来鱼类、西藏自治区拉萨、林芝与青海省西宁市等地区外来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川藏北线鼠类、普氏原羚等物种的第一轮野外调查,开展并完成部分物种的遗传学(或组织学)样品采集工作。本数据集包含本专题第一年度科学考察收集的生境照、样品照、工作照、工作视频电子科学数据。数据以科考队(子课题)及科考路线整理上传。
尹婷婷
本数据为论文“多证据揭示中国西南及缅甸北部环蛇一新种”(英文标题为“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reveal a new species of Krait (Squamata: Elapidae: Bungarus)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nd Northern Myanmar ”) 插图原始分辨率版本及CT扫描头骨化石数据原始文件。 包含论文插图及正模式标本与副模式标本的头骨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堆栈原始文件。
史静耸
本数据为“Major turnover of biotas across the Oligocene/Miocene boundar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中文标题“青藏高原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生物群的重大转换”)论文的全文相关图片数据。 数据来源为论文作者绘制或拍摄的原创图片的高清原图版本。 数据加工方式:原始图片未经二次加工。 数据可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及生物群变化等研究的参考资料。 该论文数据可在征得论文相关作者同意及注明出处的前提下引用。
邓涛
数据包含:浮游动物物种名录;浮游动物密度;显微镜镜检;高通量测序;数据完善;为青藏高原湖泊构建原始数据集,浮游动物是湖泊水生态调查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系统调查和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的群里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认知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尤为重要,此外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其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变化可以指示环境压力的强度和变化幅度。
李芸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