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祁连黑山-宽滩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22个,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20%。所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22.3±2.6Ma至175±18Ma,裂变径迹长度范围为11.17±2.26μm至13.63±1.93μm。基于该数据的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黑山-宽滩山地区经历了5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包括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和中中新世。其中,新生代之前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可能与中生代亚洲大陆南缘汇聚事件的远程效应有关,表明北祁连地区是新生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构造薄弱带;新生代早期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对应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新生代早期就已经影响到现今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暗示了先存构造薄弱带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下会快速复活;中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剥露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北祁连红柳峡剖面沉积物碎屑锆石U-Pb数据8组,采用LA-ICP-MS方法分析获得,年龄误差<10%。这些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结合潜在源区北山-黑山-宽滩山和北祁连地区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红柳峡剖面火烧沟组和白杨河组物源来自于北部的北山-黑山-宽滩山地区,疏勒河组物源来自于南部的北祁连地区。该结果表明北祁连地区在中中新世显著抬升,暗示青藏高原在此时的快速生长。
林秀斌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地形演化历史对于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和理解高原隆升过程十分重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怀头他拉剖面进行了综合物源分析。物源分析结果显示,在13-8 Ma期间,碳酸质岩屑比例显著增加 (由< 7 %增加到> 20 %),Al2O3/SiO2比值逐步上升(由20 %上升到29 %),显著的εNd值下降 (由-9.9下降到-12.4),前寒武纪(>550 Ma)的碎屑锆石的比例显著增加 (由24 %增加到60 %)。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的对比,新的数据指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物源区在13-8 Ma期间由东昆仑山转变为祁连山。于是,我们推断祁连山南部在中-晚中新世经历了显著的地形生长。综合遍布祁连山的中-晚中新世构造变形记录和同时期周缘盆地的沉积环境、物源区和气候指标的转变,本研究认为祁连山与周缘盆地之间高起伏地形形成于中-晚中新世。
李朝鹏, 郑德文
本数据以流域为单位,对祁连山各流域的河流陡峭指数、凹度指数、流域面积、面积高程积分、侵蚀系数、侵蚀速率、降水等地貌特征数据进行提取和收集。其中河流陡峭指数与凹度指数是基于SRT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3 弧秒 DEM数据提取的,流域侵蚀速率数据源于Palumbo et al. (2010) 和Palumbo et al. (2011),降水数据源自Geng et al. (2017)。为增加数据的可信度,数据中还给出了置信度为95%时每个流域的河流陡峭指数的范围。该数据为分析祁连山地貌特征与构造格局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胡小飞, 张亚男
祁连山典型冻土区水文地质要素数据集内容主要包括黑河上游西支流域内的地下水类型、富水性(单孔涌水量或单泉流量)、主要河流与支流、泉水(下降泉、泉群、大泉、矿泉分布)、钻孔(承压水钻孔、潜水钻孔、自流水钻孔分布)、断裂带(压性断裂、张性断裂)、角度不整合界线、平行不整合界线、黑河上游西支流域边界线、季节性冻土区与多年冻土区分界线、现代冰川及沼泽分布。本水文地质要素数据集可为寒区水文生态过程和水文地质环境提供背景资料。本数据来自四幅1:20万水文地质图(祁连幅、野牛沟幅、祁连山幅、肃南幅)的矢量化并重新对地下水类型进行整合。分辨率较高,数据可为泛第三极江河源区水土资源演变和环境变化等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孙自永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