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地区地广人稀,土地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亦较丰富,是我国西南天然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自治区的粮食基地和新兴的工业基地之一。由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山高谷深,交通运输极不方便,大面积天然森林尚未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甚低。近年来,南峰地区国民经济建设与工农业生产虽有显著增长,但经济基础仍然相当薄弱,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并未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粮食作物亩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水土流失、泥石流活动等已有所增强和扩展,土地资源遭受损毁,生物产量降低,牧场退化,致使人类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南峰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各类土地的自然属性,针对当前土地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遵循自然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和途径,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以谋求最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改善南峰地区的经济面貌,促进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均有实际的重要意义。 根据考察资料分析,南峰地区土地的宏观结构明显地受地貌要素所制约,而且地貌条件控制着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导致植物群落面貌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地域分异,形成具有不同生产潜力的各种土地类型。另外﹐南峰地区地广人稀,土地开发程度极低,绝大部分土地的自然属性尚未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显著和改变。因此,南峰地区土地类型的划分应以地貌为主导因素,参照气候特征及天然植被状况为原则。 据此原则,南峰地区可划分出湿润山地类和半湿润山地类两个土地类和24个土地型。数据中包含了各土地型面积、分布范围、主要特征和主要利用方向。该数据集原始数据数字化自《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一书。
彭补拙, 杨逸畴
本数据集来源于书籍: 《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该书籍的指导为任美锷,主编为彭补拙、杨逸畴,指导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本书是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丛书》之一,是对南迦巴瓦峰及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这个科学上空白地区进行自然地理研究的全面总结。 由于南峰地区的河流多是水流湍急,因此,蒸发浓缩作用微弱。另外,在湿润的南峰地区广泛分布着发育在片麻岩上的土壤,其淋溶作用强烈,土体中可溶盐贫乏,多显酸性反应。为了便于对天然水中一些阴、阳离子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了南峰地区在不同海拔发育于片麻岩母质上的不同类型土壤中部分阴离子,结果列于表3。 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不但受成土母质的影响,还与有机质和土壤中物理化学组成的性质有关,现将发育在本区土壤类型中部分土壤的元素含量及物理化学组成列于表8。从表8可以看出,某些元素与有机质及颗粒度等物理化学组成有关。南峰地区降水充沛,植物覆盖率大,生物及化学作用增强,在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粘粒的形成方面与其高度有明显的关系,即海拔愈低,生物和化学风化愈强烈。同时与珠峰地区相比,化学风化也有所增强,这就造成了本区土壤中除Na,Mg,K外,其它元素都接近于世界土壤元素含量的主要原因。 土壤中的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有密切的关系,现将主要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中的元素测得值,取其算术平均值,并求标准偏差,列于表9。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中,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元素含量也有相当大的差别。说明土壤中的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有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与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及元素在成土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 用PI XE法分析了南峰地区号营地、大本营、派区等点大气气溶胶样品,现将测得值列于表10,以探讨其输送、扩散、转化和富集规律,尽快地开展清洁区大气背景值的研究,追踪污染物质的来源。有机氯化合物如DDT、666,PCB,由于性质稳定,在环境中可以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作长距离的迁移,为了解南峰地区是否也受到这类有机氯化合物的污染,我们首次用痕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水、土壤、动植物等样品中有机氯化合物的含量,以达到了解南峰地区生物背景状况的目的(表11、12、13),南峰地区水体、土壤、某些植物和禽蛋中 DDT,666含量很低一般仅为10-8数量级。收集的人发和牛毛样品中其他元素等含量水平未见异常。 南峰及北京地区部分生物样品中无机物含量列于表14。
彭补拙, 杨逸畴
为了更好地说明山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以及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地球化学上的内在联系,阐明各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景观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我们对每一自然带景观中的岩石、风化壳(土壤母质)、土壤中元素含量进行了化学分析,并计算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迁移系数,求出该景观风化壳、土壤的元素迁移系列。在景观的表生作用带内不活泼的元素(或弱迁移的),有铝和钛等,在进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迁移能力计算时,分别用铝和钛作为基准,计算各个元素的淋出量、淋出率(%)及迁移系数。
彭补拙, 杨逸畴
南峰地区河流的最大月径流量多出现在7月份,这是与该时期的降水量大、气温高有关系。对于本地区北部的河流,其类型多属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为此,在夏季,该地区降水量大,雨热同期,冰雪融水补给量也急剧加大;而在冬季,降水与融水补给量全大大减少,地下水补给量占年径流的比重又小,导致了该地区河川径流年内变化大,年内分配更趋于不均匀。 南峰地区的河流泥沙观测资料,要比河川径流的观测资料更为缺乏。目前,该地区只有雅鲁藏布江鲁霞水文站有河水悬移质泥沙的观测。现只能依据该站的泥沙资料,并根据实地考察,以及参照西藏其它地区的河流泥沙观测资料,对本地区河流的泥沙特性,进行较粗浅的分析。(最后两个表)
杨逸畴, 彭补拙
依据径流分割的方法,对该地区的雅鲁藏布江鲁霞水文站、尼洋曲久巴水文站、易贡藏布贡德水文站及麻果龙藏布嘎布通水文站的典型平水年或平水年(因实测水文资料年限太短,参照邻近水文站资料与气象资料,只能选取为平水年)进行径流补给分析(表1)。从南峰地区内已建(曾建)的四个水文站资料分析,测站以上集水面积内的平均年径流深以麻果龙藏布的嘎布通站为最大,干流鲁霞站为最小(表2)。有些河如雅鲁藏布江干流和尼洋曲,一条河上建立多个水文观测站,这样还可以计算出水文站区间的平均年径流深值。根据已有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和年径流深等值线,可以对南峰地区的河川年径流量进行估算(表3)。
杨逸畴, 彭补拙
南峰地区泥石流是多种自然因素组合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它受地形、地质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发展,充分地反映了各种自然因素的有机组合。南峰地区现代地貌过程非常活跃,冰川作用、峡谷流水作用和坡面的物理地质作用十分强烈。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地面急剧上升,雅鲁藏布江水系强烈的侵烛下切,大多数沟谷呈V型,短小而陡急,沟床纵比降大,上游为500‰左右,平均在400‰左右;中下游为250---300‰。这种陡峻的沟谷地形,在湍急的水流作用激发下易形成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沟谷内不断发生崩塌和滑坡。据调查南峰地区有利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坡度大多在30°之上,而这个地区的沟谷上游谷坡一般可达40°—50°,最大达60°—70°,中下游谷坡亦在35°—40°之间,均有利于泥石流发育。
彭补拙, 杨逸畴
在讨论冰川沉积过程、形成条件及其演变时,分析研究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结构构造、砾石组构、粒度特征、碎屑矿物、粘土矿物以及冰碛物化学成分等方面特征,对于了解冰碛层的沉积环境、冰川活动规模和冰期次数等有一定的意义。粘土矿物的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表1),各类冰碛物的粘土矿物组合均以水化金云母为主。这一粘土矿物成分特点,是经过冰川作用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如冰碛物粘土矿物中(冰川纹泥)水化金云母特别富集,可形成水化金云母粘土岩。 现将不同时代的5个冰碛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列表(表2),得出平均值,SiO2含量最高占53. 9% ,其次为Al2O3占13. 59%,依次为CaO、MgO、FeO、K2O、Fe2O3、Na2O等。据分析,冰碛物的化学成分与基岩密切相关。但由于冰川和水等的作用,其化学组成则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
彭补拙, 杨逸畴, 年雁云
据彩色卫星照片及部分地形图,并加上一些实际的考察资料,量得南迦巴瓦峰地区仅然乌错源、嘎隆拉以西之岗日嘎布山、加拉白垒和南迦巴瓦峰主峰地区的现代冰川面积共1004.20平方公里。若再加上无图的金珠拉附近和嘎隆拉附近,那么本区现代冰川面积当超过1200平方公里。以考察期间一些实际观测厚度资料估算,及根据部分资料及实地考察结果,对一些主要冰川进行统计和描述,包含冰川类型、冰川朝向、冰川海拔、冰川长度、冰川宽度和冰川面积等数据。
彭补拙, 杨逸畴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