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于2017年6月在青海湖盆地野外调查时发现尖嘴遗址(36.95°N,99.61°E;海拔3350m),并在地表选取1m×1.5m的样方,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在深约为130cm的剖面中发现较丰富的动物碎骨、炭屑、石器及陶片等文化遗物。根据其结构特征可将其大致分为4层:第1层(0~30cm),为现代表土层,发育有现代高寒草甸土壤;第2层(30~85cm),为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层,该层中夹杂着大量炭屑,出土有陶片、兽骨、石器等文化遗物,其中骨头多为被敲碎的碎块,部分疑似为骨器;陶器与骨头(部分)有明显的火烧痕迹,石器为打制石器,技术较为粗糙,其岩性与就近的出露基岩一致,说明为就地取材;第3层(85~130cm),为砂黄土,土质较为疏松,其底部发育一薄层(约2~3cm厚)的浅红色古土壤,属原生沉积地层,人类活动干扰小;第4层(130cm以下),为基岩,未见文化遗物。本研究在整理鉴定时,参照的标本主要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现生和古代动物标本,参阅《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动物骨骼图谱》等骨骼图谱。在动物骨骼、炭屑等文化遗物鉴定和采集完毕后,分别从剖面地层的45cm、75cm、75cm和87cm这4处层位依次选取了骨头、炭屑、骨头和炭屑4个测年样品(分别是A45B、A75C、A75B和A87C,见表1),送至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mass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获得的14C年代应用CalibREV702年代校正软件中的IntCali13树轮校正曲线将其校正为日历年。
候光良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从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中搜集高原地层孢粉序列,遴选可靠记录,以期探讨该区的人类活动信息。选取原则为:(1)孢粉序列时间需涵盖中晚全新世(6.0kaBP.以来);(2)具有较好年代控制,序列以日历年或14C年时间体系定量表达;(3)具有较高的分辨率;(4)序列地域分布需覆盖整个高原及其各分区。根据上述原则,选取了本区28条地层化石孢粉序列。年代校正:28条序列中有些为日历年有些为碳14测年,因此对其进行校正成日历年。数据获取:对序列进行定量化,读取序列的孢粉含量数值与对应年代,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优先选取拐点数据,序列分辨不足100年的时段,选取该时段平均的孢粉含量数据。从28条序列中共获取568条伴人孢粉记录。利用青藏高原28处地点的地层化石孢粉数据,提取计算并合成本区中晚全新世以来(6.0~2.0kaB.P.)的伴人孢粉记录。对从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中提取的原始伴人孢粉记录,以序列为单位,运用离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目的在于消除不同孢粉类型间的量纲差异,相互间可以进行对比,经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化数值。然后计算每个分区每条记录的平均值,从而合成本区伴人孢粉记录,本文称其为伴人指数,其含义为指数愈高人类活动强度愈强,愈低则愈弱。
候光良
数据是根据已发表的甘青地区考古材料,统计了研究区内涵盖7个文化序列21处遗址点的发掘报告,其中甘肃遗址12处,青海遗址9处。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罐、钵、盆、壶、尊、瓮、豆、碗、盘、杯、鬲、瓶、缸及甑等多种器物的数量、高度及组合进行了梳理。针对部分遗址存在多种文化遗存的情况,本文采用文化期重复统计的方法,最终确定某一文化类型的器物数据。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整理所得的器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绘制变化趋势图来分析和判读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对某一器物在所属文化序列中的数量比例、组合两项内容进行了计算和归纳,以此确保三者间的交叉验证,进一步揭示其变化特征,展示其变化规律。文章主要探讨这四种常用器型的演变状况,并结合甘青地区及其周边的古气候环境记录、考古资料等,分析可能影响陶器演变的因素。
候光良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为: 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数据〔12〕;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 http: / /www. gscloud. cn) 中的 90 m ×90 m 空间分辨率的 DEM 数据产品; 遗址数据主要基于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结果, 并结合相关省份文物地图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首先确定遗址的具体位置,经纬度不详的遗址结合谷歌卫星地图加以判读; 其次, 参考中国文物普查认定标准进行分类、确定年代( 剔除年代不详的点) , 少量跨年代遗址重复计算,最后按照考古学、历史学、年代学体系的特点, 将研究区遗址按文化类型和历史学的综合划分法统计。GIS 和 RS 等在聚落和区域考古研究的应用也渐趋成熟。利用 GIS 方法中最短路径模拟出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根据输入的要素数据集计算整个区域的数据聚集状况, 从而产生一个连续的密度表面。能直观地表现研究对象的分布概率, 核密度值的大小代表遗址点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程度, 核密度估计值越大, 遗址点的分布密度越密。在通过平均最邻近指数测量每个要素的质心与其最近要素质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有最邻近距离的平均值, 并将其与假设随机分布中的平均距离进行比较,从 而判断研究要素是否为聚集分布。对属性在整个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用于判断研究区域某一要素或现象在空间是否具有聚集特性存在本文采用全局Moran’s I 指数来测度青藏高原遗址点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
候光良
本数据集中表土孢粉数据来源于东亚孢粉数据库(http://eapd.sysu.edu.cn/database/及青藏高原东北缘表土孢粉数据。表土孢粉点的降水数据取自青 藏 高 原 及 周 边(新疆、甘肃、四川部分地区)126个气 象站点1950-1980年 器 测 的 逐 年 年 平均降水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www.data.ac.cn/xiazai/)由于 地形对气候变化影响很大,因此在 ArcGIS中将分布不均匀的气象台站年均降水数据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转变成青藏高原面上的栅格数据,表土孢粉点所在的降水栅格数据即可以认为是该点的降水实际数据。利用转换函数法选取代表性表土孢粉类型,建立它们与现代气候的线性回归,将化石孢粉组合代入回归关系式,即求得古气候参数。再利用现代类比法(MAT),假设过去植被类型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将指示植被类型的地层孢粉谱与现代表土孢粉谱对比,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再将其与对应点的现代降水数据进行矩阵运算,就能类比得到地层孢粉所对应的降水数据。
候光良
本文的数据有:(1)影响因子数据:90m分辨率DEM数据、中国1∶250000一级、三级、四级和五级河流分级数据集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www.gscloud.cn);中国1∶1000000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1971-2000年)、青海省1∶500000地质图、中国1∶4000000地貌图及青海省各级道路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多年平均降雨量数据(1971—2000年)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www.data.ac.cn);断层数据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来源于董治平等(1992)研究成果。(2)地质灾害数据:历史地质灾害数据(1∶100000)来源于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省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来源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http://zrzyt.qinghai.gov.cn)。(3)基础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青海省1:250000分县数字化行政区划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www.ngcc.cn)。本文结合信息量模型与熵值法,分别计算河湟谷地崩塌、滑坡、泥石流及综合易发性指数,从而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区划。采用信息量模型确定崩滑流地灾的易发性指数,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信息量模型将灾害点作为评价对象,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则是模型的评价指标,通过计算各因子易发性贡献度来评价其与研究对象的密切程度,信息量越高,则认为易发系数越高。
候光良
本数据集的遗址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11 年编著出版的《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地图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http://www.geodata.cn/),包括:中国 90 m 分辨率 DEM;中国 1 ∶ 250000 一级、三级、四级和五级河流分级数据集;中国 1 ∶ 4000000 植被数据集;中国 1 ∶ 100000 现状沙漠数据集。通过整理河西走廊考古调查资料,应用文化分布界值文化重心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古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应用 GIS技术提取相应遗址点现今的环境(高程、河流、植被和沙地)信息,结合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测该区古今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该区域古文化演变的驱动机制。本数据集可直接为河西走廊地区遗址的古今演化提供一定的规律支撑。
候光良
青藏高原3km分辨率逐月平均风速格点数据是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为长年代时间序列中尺度数值模拟气象要素库研发的,水平分辨率3 km×3 km,时间分辨率1小时,时间长度1995⁓2016年。数据库的建立采用WRF中尺度模式的二重嵌套数值模拟方法,外重网格格距9 km,范围覆盖多半个欧亚大陆;内重网格共有4个,格距3 km,覆盖全国陆地和海域,其中第4个计算区域覆盖青藏高原(图1)。WRF模式顶高度为10 hPa,垂直方向共36层,地面至200 m高度划分9层。模式中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包括:Thompson(外重网格)和WSM6 ( 内重网格)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外重网格设置K-F积云参数化方案,第二重不设置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RRTM(Rapid RadiativeTransfer Model)长波辐射参数化方案;Dudhia短波辐射参数化方案;ACM2边界层参数化方案;Noah陆面参数化方案。数值模拟采用四维资料同化技术融入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格点再分析资料(CFSv2)、OISST海表面温度资料、全国2400多地面气象站和160多探空气象站的定时观测资料。 2009年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包括400座测风塔的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其中70 m测风塔329座,100 m测风塔68座,120 m测风塔3座,在2008~2009年期间逐步建成,主要分布与中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课题组采用测风塔70 m高度上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一个完整年的逐小时风向风速观测数据对相同时段中尺度WRF模式逐小时输出的风速模拟结果(水平分辨率3 km×3 km)进行误差检验,剔除观测资料完整率小于90%和年平均风速小于3.8 m/s的测风塔,实际用于误差检验的测风塔共有354座,每座塔的样本数8700小时左右。测风塔实测风速与数值模拟风速的相对误差检验分析表明:49%的测风塔检验得到相对误差小于5%;28%的测风塔检验得到相对误差为5~10%;14.4%测风塔的相对误差为10~15%;5.6%测风塔的相对误差为15~20%;3%测风塔的相对误差大于20%。相对误差较大的测风塔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形复杂的山区和沿海山地。此外,全国范围内逐小时风速对比的相关系数为0.6,按照16方位分别进行平均的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8,超过99.9%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说明数值模拟的风速时空变化特征与实测风速的变化一致。西藏没有测风塔,青海省共13座测风塔,其中6座塔的相对误差小于5%,3座塔相对误差5~10%,3座塔相对误差10~15%,1座塔15~20%。
朱蓉, 孙朝阳
本数据集是2017年7月,课题组在河南县和泽库县开展了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和放牧家畜粪便样品采集工作。随机采集100 m×100 m区域内的同一种放牧家畜未风化的粪便5~10块,并混合为一个样品密封保存。共采集放牧家畜粪便样品49个,其中牦牛(Bosgrunniens)粪样品 30 个,马(Equus ferus caballus)粪样品11个,羊(Ovis aries)粪样品8个,对每个样点进行GPS定位,并记录取样点范围内植被群落和主要植被类型。每个样品取干重 2 g,样品处理前,每个样品加入 1 粒石松孢子片(27637±563 粒·片- 1)用以计算孢粉浓度。用10%的HCl除去钙质胶结,过200μm筛网除去较大粒径的植物残体,10%的 KOH 在 70 ℃下水浴除去有机质;再加入适量 40%的 HF 除去硅酸盐,最后在超声波振荡器中用7 μm的尼龙筛网富集孢粉,洗净后加甘油保存、制片。孢粉鉴定在400倍光学生物显微镜下进行并参考孢粉形态图谱和文献。应用 Tilia 软件绘制孢粉百分含量图。应用 Canoco5.0 软件对孢粉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本数据为评估青藏高原放牧家畜采食习性以及畜牧活动对区域植被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也为今后在青藏高原开展考古遗址中保存的粪样品花粉分析,据此重建古植被群落和古人类生产活动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过程依据和借鉴资料。
候光良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2010-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30米分辨率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和物理机理模型反演得到的年最大合成叶面积指数产品。3)数据质量描述: 利用模拟数据的验证结果表明,产品的root-mean-square error(RMSE)约为1.16。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叶面积指数高度综合了植被的水平覆盖状况和垂直结构,是植被冠层的重要结构参数,该数据集可为陆面过程模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产品支撑。
张兆明
1)数据内容:本数据集包含从1980s-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Landsat长时序FVC产品。2)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主要是在青藏高原Landsat系列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进行反演的,裸土的NDVI值设为0.01,纯植被的NDVI值设为0.88;3)数据质量描述:为了标识云、冰雪,并相应生产了质量标识文件(QA)。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植被覆盖度是生态学的重要参数,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张兆明
本图片集主要包括西藏冬季鸟类的生态照片,拍摄时间为2020年12月,拍摄人为宋刚。主要涉及区域为拉萨、曲水等地,拍摄的鸟类物种有藏马鸡、高原山鹑、红嘴山鸦、大鵟、拟大朱雀、大草鹛、灰腹噪鹛、褐岩鹨、鸲岩鹨等。主要涉及陆禽类,游禽类,涉禽类,鸠鸽类,猛禽类和鸣禽类等,分布于高山草甸、灌丛,林地,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境类型。物种鉴定人有中科院动物所宋刚、邢家华、乔慧捷,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杨乐、周生灵,西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益西多杰等人。
宋刚
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1月至8月。在柴达木盆地南部沿着主风向自西向东共设置了8个采样点,选择的范围内两点间最远距离约为400公里,分别为小灶火气象站(XZH)、河西八连(HXB)、新华村(XHC)、格尔木市气象局(GEM)、宝库村(BKC)、诺木洪气象站(NMH)、巴隆乡(BLX)、都兰县气象站(DLX)。对收集的降尘中盐类矿物和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得到了柴达木盆地降尘可溶性矿物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数据。
张西营
青藏高原鸟类的分布数据信息,是2020年12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对青藏高原鸟类分布记录的野外调查数据,调查团队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主要区域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及纳木错湖东岸,包括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市的多个县区(East: 88.09E,West: 94.52E,South: 28.76N,North: 30.77N)。观测方法以样线法,样点法,和多样点同步计数法为主。观测器材有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长焦相机等。数据内容包括物种名、经度、维度、观测时间、观测人等信息。
宋刚
2019年7-8月,以青藏高原红原县为科考点,选取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草地和典型坡面设置样线,在植物样方调查后,对草地、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集土样,每个土层3个重复,采集土壤样品土壤环刀104个,测定了土壤的容重和含水量。通过各样线采样构成白河流域的面上采样点和空间数据集对生态系统生产、碳固定、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等典型水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模型模拟,揭示流域尺度水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格局,结合气候变化、社会经济数据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土地利用转变等因素。
胡健
2019年7-8月,以若尔盖高原东缘红原县为科考点,选取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高寒草地和典型坡面设置样线,沿山顶至山脚每隔50m,对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样方大小为50cm×50cm,3个重复,共调查植物样方63个,获取了植物种数、数量、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等,生物量采用烘干法。为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及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生产力及群落变化规律提供可靠数据。准确定量高寒草灌植被变化对植物群落、植被演变将有助于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多目标的优化管理。
胡健
若尔盖高原1km年有效的能量与物质传输(EEMT)数据集(1980-2018)。有效的能量与物质传输(EEMT)与地球关键带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有效的能量与物质传输(EEMT)的单位是(Jm-2 s-1or W m-2)。将与有效的降雨能量物质传输相关的热能(EPPT)、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物质传输(EBIO) 和有效的能量与物质传输(EEMT) (为EPPT和EBIO两者之和)作为综合气候指标,采用EEMTMODEL模型模拟的方法评估这三个指标,使用Anusplin插值软件获得EEMT 1km分辨率的空间数据集。
胡健
本数据包含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量数据、侵入岩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数据,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数据。样品采集自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泽当地区的桑布加拉矽卡岩型Cu-Au矿床,和山南地区克鲁矽卡岩型Cu-Au矿床。岩性包括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锆石的放射性同位素U-Pb年代学数据、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数据是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岩石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数据是通过X荧光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获得。辉钼矿Re-Os同位素、岩石Sr-Nd同位素数据是通过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获得。通过所获得的数据,确定了冈底斯带白垩纪大规模岩浆活动也形成了Cu-Au矿床,明确了成矿岩浆与不成矿岩浆氧逸度、源区的差异。
梁华英
收集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共享中心1980-2018年的日气象数据,湿润度指数(HI)通过年降水与潜在蒸散发的比值计算,使用Anusplin插值软件获得HI 1km分辨率的空间数据集。通过空间数据收集对生态系统生产、碳固定、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等典型水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模型模拟,揭示流域水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格局,结合气候变化、社会经济数据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土地利用转变等因素,将权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合定量这些水土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其主要驱动力,为若尔盖湿地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生态保护与多目标的土地利用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胡健
若尔盖高原1km逐月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的潜在蒸散发数据集(1980-2018)。我们收集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共享中心1980-2018年的日气象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日尺度潜在蒸散发,累加日尺度潜在蒸散发获得月、年潜在蒸散发(PET mm/月),通过Anusplin专业气象插值软件,各气象站点计算的多年年均温(MAT)和年均降水(MAP)插值获得1km分辨率的空间数据集。
胡健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