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内容:本数据集为青藏高原东南缘糜棱质角闪岩EBSD和TIMA分析测试结果及地震波计算结果,EBSD测试结果得到了角闪岩内主要矿物角闪石、云母、斜长石的晶体取向数据(CPO)。TIMA测试结果得到了全岩的矿物组成以及相对应的百分含量。地震波数属性是基于EBSD及TIMA数据通过ANIS_ctf软件计算获得。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EBSD分析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使用配备EBSD探头的FEI FEG-650扫描电镜完成。加速电压为 20kV,工作距离为 18 mm。,为了避免矿物粒径给取向差密度函数(ODF)计算带来的误差,我们使用HKL Aztec软件EBSD点分析模式手动采集了主要矿物角闪石、云母、斜长石的晶体取向数据(CPO)。TIMA该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Tesc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搭载的四台高空间、时间分辨率EDAX能谱仪获取。测试电压为25kV,工作距离15mm,束斑100nm, 数据质量描述:样品为27mm x 47mm标准薄片,EBSD测试采取手动点分析模式,避免了矿物粒径给取向差密度函数(ODF)计算带来的误差,且去掉了不准确的识别点(MAD > 1.3°),数据质量高,可信度强。TIMA扫描区域为全片扫描,扫描模式为High-Resolution,步长设置1 μm。由于搭载四台能谱探测器,因此数据获取时间短、精度高、对样品表明形貌要求低且检出限低,数据质量高,可信度强。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通过EBSD及TIMA数据分析,我们明确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矿物组合特征,可用于岩石地震波属性计算及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变形模式研究。
黄保有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安多地区寒武纪和成冰纪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以及前寒武纪超大陆的古地理重建。主要使用分析仪器包括:锆石U-Pb年龄由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锆石Hf同位素由a NWR 213 nm laser-ablation microprobe attached to a multicollector ICP–MS(Neptune plus)获得,全岩主微量元素由X-ray fluorescence(SHIMADZU XRF-1800)和Analyticjena PQMS elite ICP–MS获得。
唐跃
本数据集包含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寒武纪岩浆岩的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翟庆国研究团队。数据质量优良,可用于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研究以及前寒武纪超大陆的古地理重建,也可以用于全球古板块重建和古地理恢复。这为认识青藏高原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锆石U-Pb定年数据由SHRIMP II离子探针获得,锆石Hf同位素由Neptune multicollector (MC) ICP-MS equipped with a GeoLas 200 M ArF excimer 193 nm laser-ablation system获得。
唐跃
数据内容:本数据集为泰斯肯综合矿物相分析系统获得的然巴片麻岩穹隆构造岩定量化综合矿物相分析数据,数据包含然巴穹隆构造岩内全矿物相种类、含量、结构特征、分布特征以及全谱元素种类、丰度、主要赋存矿物相信息。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该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Tesc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搭载的四台高空间、时间分辨率EDAX能谱仪获取。矿物表面某一测点的原子核外电子经过高能电子束轰击,在不同能级间发生跃迁或被激发逃逸成为自由电子,同时释放带有固定能量的光子,通过能谱探测器不同能量通道捕捉到的信号可以精确标定该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进而在具有近5000中矿物相的数据库中进行自动比对和匹配从而实现矿物相的精确测定以及元素丰度面分布测量。测试电压为25kV,工作距离15mm,束斑100nm 数据质量描述:样品为27mm x 47mm标准薄片,扫描区域为全片扫描,扫描模式为High-Resolution,步长设置1 μm。由于搭载四台能谱探测器,因此数据获取时间短、精度高、对样品表明形貌要求低且检出限低,数据质量高,可信度强。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通过矿物相数据分析,我们明确了然巴片麻岩穹隆各构造层矿物组合特征,完成了变质级别和变质相分带工作,提出了然巴片麻岩穹隆构造热演化模型。TIMA在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地质年代学以及矿物分选、冶金、金属加工制造等学科和行业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陈思雨
本数据包含2019-2021年测定的北祁连造山带西北部前寒武纪陆壳残块中变质岩以及玄武岩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矿物主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使用的仪器分别为Aglient 7500a ICP-MS、X-ray fluorescence (XRF)、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Thermo Finnigan Trit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er (TIMS)、Neptune MC-ICPMS以及电子探针(EMPA)。标准物质的测试值和推荐值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表明我们的数据是可靠的。数据厘定了前寒武纪陆壳残块可分为三期,古元古代晚期(1.7 Ga)、中元古代早期(1.6 Ga)以及中元古代中期(1.5-1.2 Ga),分别形成于陆缘弧、陆内裂谷以及初始洋盆环境,并揭示了祁连地块位于哥伦比亚超大陆西南边缘。
刘懿馨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甘孜新市(XS)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学数据、粒度数据、色度数据、漫反射光谱针/赤铁矿峰高数据、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数据。我们按照2.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10 m)的磁化率和粒度数据,5cm间隔测量无磁滞剩磁和等温剩磁数据,同时提供5组磁滞回线测量结果。分别按照10 cm 和20 cm间隔测量该剖面总有机碳(TOC)和有机碳同位素。磁化率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剩磁和磁滞回线分析实验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陆碰撞和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古地磁实验室完成。色度分析在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2型磁化率仪测定,无磁滞剩磁使用美国ASCIM-10-30脉冲磁力仪和Molspin Minispin小旋转磁力仪测定,等温剩磁使用ASCIM-10-30型脉冲强磁仪、2G-755超导磁力仪和JR-6A旋转磁力仪测定;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色度和漫反射光谱使用CM-700d分光光度计测定。采用MAT-253同位素比值质谱仪对样品的δ13Corg进行测定。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序列的磁学性质和色度变化特征的认识,对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及其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陈梓炫, 夏敦胜, 刘丽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舟曲(ZQ)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数据、磁学数据、粒度数据和容重数据。我们按照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的磁化率数据,粒度和容重数据。所有实验分析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光释光年代测试使用Risø TL/OSL DA-20型释光分析仪;磁化率使用Bartington MS 2型磁化率仪测定;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容重数据使用油浸法测定;该数据集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粒度和容重变化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粉尘积累历史及其与周边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杨胜利, 夏敦胜, 陈梓炫, 李琼
本数据为青藏高原东部汶川(WCH)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数据、粒度数据和容重数据。我们分别按照2.5-5 cm间隔测量该剖面(10 m)的粒度和容重数据。所有光释光年代、粒度、容重测定都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重点实验室完成。所有AMS14C定年样品都在北京大学完成测试。光释光年代测试使用Risø TL/OSL DA-20型释光分析仪;粒度数据使用Malvern 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容重数据使用油浸法测定;该数据提供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详细年代学数据以及粒度和容重变化特征,为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青藏高原东部黄土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粉尘积累历史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
杨胜利, 刘丽, 夏敦胜, 陈梓炫
本数据集包含三台部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陆生脊椎动物红外相机及环境参量观测数据集。本设备部署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两个地点,时间跨度(2020.8-2021.6)。由于设备维护,光照不足等,部分数据不连续,但三台设备的数据可互为补充,可重建出2020.8-2021.6虎豹国家公园内观测点的全部信息。 三台设备中,有两台设备配备了红外相机,分别采集到216张照片及1239张照片,可与上述传感器照片相互匹配后,获得拍照前后的生态因子信息。 1. 虎豹国家公园林区出没的野生动物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压强以及网络信号强度信息。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温度精度正负0.1度,湿度精度正负0.5%,照片数据分为触发和定时两种,触发数据一般由出没在红外相机视野内的野生动物触发;定时拍照数据根据电池电量情况动态调节,采集间隔在1-12小时之间;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保护区内的环境温度,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可用于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共存分析以及分布的限制因子等。
乔慧捷
本数据集包含一台部署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的小型脊椎动物侦测系统及触发传感器观测数据集。本系统部署于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园区内(112°53'58"E,22°40'39"N),时间跨度(2019.11-2021.05)。 系统由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25cm*25cm)、扫描电路、控制器、基于手机板的控制系统单元及智能相机(在压力传感器输出的触发信号驱动下,控制相机自动拍照、录像和录音,并上传数据)组成。系统共采集到有效、不重复的动物照片72张。 1. 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内安装点出没的小型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出现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时,即触发采集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照片数据分为运动触发和静止压力触发两种,前者需要动物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的移动距离大于设定阈值,防止动物静止时反复触发;后者指动物在柔性压力传感器上产生压力即一直触发。本数据集均为运动触发模式下的数据。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一定区域内的小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类似于传感的陷阱法),结合生态因子相关数据,可用于分析小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昼夜节律等。
方光战
本数据集包含部署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虎豹公园的野生动物红外立体相机的数据集。总计有9台野生动物红外立体相机设备部署在虎豹公园二道沟附近,立体相机分别置于树上,采用蓄电池进行供电。本数据采集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内,共计5.02G图像数据,数据存储在相机内部SD卡内,部分通过700M网络进行传输,因无信号,部分数据保存在相机内部存储卡中暂未取出,相机部分图像起始时间为2000年1月1日。 立体相机采用红外感应触发获取野生动物图像,相机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此状态下仅红外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当传感器感应到红外热信息唤起立体相机进行拍照采集,采集获得图像单张大小为2592×1944。 1. 珲春虎豹公园安装点出没的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出现在立体相机探测范围内时,即触发采集拍照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照片数据分为一对有效数据包括左图和右图,校正后左右图像可获得视差图,根据视差图可获取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的尺寸信息和距离信息,通过对获得的动物尺寸信息进行长期分析研究。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一定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体型大小,可建立真实野生动物体型数据库,获取不同区域、年龄和性别下的动物体型数据信息,为野生动物研究提供支撑数据。
周燕
本数据集包含部署在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红外立体相机的数据集。总计有3台立体相机设备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寺大隆附近,坐标位置为北纬38°28′17″,东经99°53′53″,海拔3160米,立体相机分别置于树上和太阳能电池板后侧,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本数据采集时间为2020年8月,共计82张图像,包括42对左右匹配图像对,数据采用中科院西北院自主研制的无人机高速中继平台进行观测数据的无线获取,因安装位置为无信号区域,其他数据保存在相机内部存储卡中暂未取出。 立体相机采用红外感应触发获取野生动物图像,相机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此状态下仅红外传感器处于工作状态,当传感器感应到红外热信息唤起立体相机进行拍照采集,采集获得图像单张大小为2592×1944,数据格式为JPG。 1. 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安装点出没的野生动物。有野生动物出现在立体相机探测范围内时,即触发采集拍照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照片数据分为一对有效数据包括左图和右图,校正后左右图像可获得视差图,根据视差图可获取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的尺寸信息和距离信息,通过对获得的动物尺寸信息进行长期分析研究。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一定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体型大小,可建立真实野生动物体型数据库,获取不同区域、年龄和性别下的动物体型数据信息,为野生动物研究提供支撑数据。
周燕
数据集包含西藏墨脱地区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29°18’N,95°19’E,海拔1305.0米)的大气气溶胶PM10, PM2.5 和PM1数据以及环境空气温湿度。观测仪器为GRIMM-180 环境颗粒物分析仪,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8日至2021年5月22日,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0秒,仪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在观测期间,由于受南亚季风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观测场地周边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本数据集为研究藏东南地区大气粉尘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数据集包含西藏墨脱地区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29°18’N,95°19’E,海拔1305.0米)的大气气溶胶在450nm、550nm和700nm波段处的散射系数数据。观测仪器为积分浊度计,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8日至2021年5月22日,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0秒,仪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在观测期间,由于受南亚季风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观测场地周边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本数据集为研究藏东南地区大气粉尘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数据集包含西藏墨脱地区墨脱国家气候观象台(29°18’N,95°19’E,海拔高度1305.0米)的大气黑碳气溶胶浓度的逐小时数据。观测仪器为AE31,观测时间为2021年4月9日至2021年5月20日,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数据已经剔除。在观测期间,由于受南亚季风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观测场地周边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本数据集为研究藏东南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物理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和来源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资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专题二(2019QZKK0602)。
黄建平, 张镭, 田鹏飞, 史晋森
青藏高原被全球碳气溶胶高排放区域包围,周边排放的黑碳棕碳可传输到高原。吸光性黑碳和棕碳具增温效应,其沉降在冰雪表面亦会加速冰川及积雪融化。目前对该区域棕碳研究较少,棕碳组分与光学关联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青藏高原开展大气黑碳、棕碳研究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意义。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开展观测,获得大气黑碳、棕碳的气溶胶光学吸收特征。揭示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下黑碳、一次棕碳二次棕碳气溶胶光学吸收的空间差异。
朱崇抒
青藏高原牧区由于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燃料来源单一等特点,区域内的主要燃料为干燥的牦牛粪。牦牛粪被收集并制成粪饼,风干后堆积存放,使用时多在铸铁炉灶内燃烧,其释放的黑碳类颗粒物,是广大牧区除了机动车外唯一的黑碳气溶胶排放源。本数据集测定了青藏高原典型牧区牦牛粪燃烧排放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元素组成,采样点包括那曲地区当雄县和拉萨市达孜县,外场采样位置为民居烟囱口,颗粒物被采集至聚碳酸酯滤膜上,实验室内借助计算机控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牧区牦牛粪燃烧排放的环境单颗粒包括黑碳聚集体、焦油球粒子、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碳质颗粒、矿物尘和可溶盐类粒子等,本数据集包括具有统计意义的各类型粒子的数量百分含量、单颗粒粒径、形貌因子(长宽比、圆度和形状系数等),既是人为活动影响大气环境基础数据的有效补充,也对评估高原本地源含碳气溶胶的光学特征、辐射效应、健康效应和环境影响研究,具有潜在的意义。
胡塔峰, 吴枫, 朱崇抒, 戴文婷, 王启元, 张宁宁
本数据集包含两台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红外相机及环境参量数据集。本设备部署在祁连山保护区寺大隆附近,时间跨度(2020.8-2021.10)。由于设备维护,光照不足等,部分数据不连续,但两台设备的数据可互为补充,可以重建出2020.8-2021.10祁连山保护区内观测点的全部信息。 两台设备有一台设备配备了红外相机,采集到4994张照片,可与上述传感器照片相互匹配后,或者拍照前后的生态因子信息。由于单个压缩文件较大,故采用分卷压缩,需要将三个压缩文件都下载后方可解压缩。 1. 祁连山保护区内出没的野生动物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压强以及网络信号强度信息。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 2. 数据来源:"陆生脊椎动物监测设备研制“课题,2016YFC0500104,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始数据,未加工; 3. 传感器数据采集间隔每半小时一次,温度精度正负0.1度,湿度精度正负0.5%,照片数据分为触发和定时两种,触发数据一般由出没在红外相机视野内的野生动物触发;定时拍照数据根据电池电量情况动态调节,采集间隔在1-12小时之间; 4. 本数据可用于记录保护区内的环境温度,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可用于分析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共存分析以及分布的限制因子等。
乔慧捷
1) 数据内容(包含的要素及意义):数据包含气温(℃)、降水(mm)、相对湿度(%)和风速(m/s)和辐射(W/m2)四个指标的日值。 2) 数据来源及加工方法:气温、相对湿度、辐射和风速为日均值,降水为日累计值;数据采集地点为色季拉山东坡林线附近:29°39′25.2″N,94°42′25.62″E,4390m;下垫面为自然草地;采集器型号:Campbell Co CR1000,采集间隔时长:10分钟。数字化自动采集数据。气温和相对湿度仪器探头为HMP155A;风速传感器为05103;降水为TE525MM;辐射为Li200X。 3) 数据质量描述: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原始数据为10分钟一个的平均值,降水为10分钟的累积值;分别通过算术平均或求和得到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速。由于传感器限制,冬季降水量可能有一定的误差。 4) 数据应用成果及前景:此数据是已有数据《色季拉山气象数据(2007-2017)》和《中科院藏东南站色季拉山东坡林线基本气象数据(2018)》的更新,数据时间尺度跨度大,方便大气物理、生态、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科学家或研究生使用。每年会不定期更新此数据。
罗伦
1)数据内容:纳木错2019年水位日变化数据,观测点坐标为东经90.96°,北纬30.77°,海拔4730米,下垫面为高寒草原。(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人工读水位尺的方式测量,原始观测数据,由专人根据观测记录进行加工和质量控制。(3)数据质量描述:由于该数据是采用人工读水尺的方式获得,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较大,部分时段数据缺失,数据不连续。(4)数据应用前景:该数据可应用于湖泊水文、高寒区水文过程等科研领域。
王君波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