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2008-04-01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阿柔飞行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红外热像仪数据集(2008年4月1日下午)

本数据集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红外热像仪传感器于2008年04月1日下午获取,地点在冰沟-阿柔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飞机12:48(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6:35降落。13:20-13:58在冰沟摄区工作,观测了8-2、8-6、8-11和8-17四条航线,飞行高度50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4:04-15:27完成预定的阿柔10条航线飞行任务,15:33-15:53加飞了6-2、6-3和6-4线,飞行高度41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6:12飞过7-9水库定标线,航高100m,但水面结冰,完成观测。 原始数据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红外热像仪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波段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热像仪波长范围7.5-13微米,视场角24×18º,320×240像元。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红外热像仪数据需要进行几何校正并镶嵌才能使用,但该日热像仪数据不完整且几何变形大,目前还难以使用。

2013-10-18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雪深花杆观测数据集

在试验预试验期间(2007年11月11日-16日),根据冰沟流域地形特征,按照平坦地、阴坡、阳坡和半阴坡(包括早上向阳和下午向阳)等不同地形分布共计布设51个花杆,每根花杆高度为两米,记录了每根花杆裸露在地表外的高度。在加强试验期(2008年3月2日至4月6日),在冰沟流域内开展了10次花杆观测,观测积雪覆盖后花杆裸露的高度,通过与裸地的高度计算差值得到花杆处的雪深。花杆观测采用人近距离观测和望远镜辅助观测两种手段,精确到厘米,2008年试验期共计10次观测,详细日期分别为:3月2日,3月4日,3月9日,3月16日,3月19日,3月21日,3月23日,3月29日,4月1日,4月6日。花杆数据可以研究山区积雪空间异质性特征,也为监测冰沟流域内积雪积累与消融过程提供依据。文件包含2个文件,一个是原始数据,一个是经预处理的雪深数据。

2013-10-07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GPS无线探空观测数据集

本数据集包含了2008年3月上游寒区水文试验和2008年5至7月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期间观测的无线探空观测数据。观测仪器为GPS 无线电探空系统(Vaisala Inc.)。采样频率为2秒一次。观测项目有: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露点温度、水汽混合比、经向风速、纬向风速、风速和风向。每次释放探空仪的时间和卫星或者飞机过境时间基本对应,上游试验期间,释放探空仪的日期和对应的地点分别为:3月14日,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3月15日,阿柔加密观测区;3月15日,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3月17日,扁都口加密观测区;3月22日,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 3月29日,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4月1日,阿柔加密观测区。中游试验期间,释放探空仪的日期和对应的地点分别为:5月30日,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6月1日,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6月4日,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6月5日,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6月6日,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6月16日,花寨子荒漠加密观测区;6月29日,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7月5日,扁都口加密观测区;7月7日,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7月11日,临泽草地加密观测区;7月14日0时、4时10分、8时9分、12时9分,盈科绿洲加密观测区。

2010-07-21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阿柔飞行区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数据集(2008年4月1日上午)

本数据集为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于2008年04月1日上午获取,地点在阿柔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K波段频率为18.7GHz,天顶角观测,无极化信息。飞机8:06(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1:17降落。8:50-10:13从北往南飞,观测预定10条航线,飞行高度41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0:20-10:35加飞6-8、6-9线,完成观测。 原始数据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和K波段均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K波段,x=0.24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

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