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遥感产品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核心试验区植被高度产品(2012年7月19日)

2012年7月19日,在黑河中游的核心试验区获取了机载激光LIDAR数据,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米级)和高精度(20cm)的地表高程信息。 通过对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分别生成了DEM,DSM和点云密度图,在此基础上将DSM与DEM直接相减,得到黑河流域中游核心试验区植被高度产品,产品总体精度为88%。

2017-08-23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村庄屋顶红外温度和反照率观测数据集

在EC矩阵4号村庄点边上的屋顶上架设一套地表温度和上行/下行短波观测系统,目的在于为航空TASI、WiDAS和L波段飞行提供地面定标观测数据。 观测地点: 选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石桥村一社大面积、均质的土房屋顶作为观测点。观测点位于房顶上,相对平坦、且比较均一,周边没有高大树木的遮挡,距EC4号点西南约20米,该观测点坐标:38°52′38.50″N,100°21′27.00″E。 测量仪器: 观测探头为一个垂直对地的S1-111红外温度探头(2012年新购置仪器,其出厂时默认的地表发射率为1,试验期间未进行黑体定标)。2个CMP3型反照率表(一个朝上、一个朝下)组成,探头架高1.0米,Campell CR850数采自动记录。 探头朝向: 仪器支臂长度3m,与房子边缘平行,方位角156°,东偏南66° 测量时间: 仪器从2012年6月23日起开始正常观测,到9月20日拆除,期间进行不间断地24小时观测,5秒钟记录一次数据,输出5秒钟和1分钟2组值。 数据内容: 地表温度观测数据、上行/下行短波辐射数据,可以计算出最终的反照率。其中温度观测数据主要包括:SI-111红外温度探头的传感器自身表体温度(SBT_C)、传感器观测到的地表温度(Target_C,未进行地表比辐射率、背景温度的校正)。数据最终被存储为1天1个独立文本文件,数据命名方式:数据格式+观测点名称+数据采样时间+日期+时间.dat。详细的数据表头信息见数据内的数据表头说明。

2017-08-23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大满灌区PLMR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12年7月26日)

2012年7月26日在大满加密观测区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大满加密观测区矩阵内,选择了面积3.0 km×2.4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450 m为间隔,采集了5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100 m间隔共3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5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15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因该区域植被开展了例行的5天一次采样观测,因此当日未开展专门的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2017-08-22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二坝水库水体表面温度观测数据集

二坝水库红外温度和水面温度观测系统架设目的在于为航空TASI、WiDAS和L波段飞行提供水体表面温度的数据。 观测地点: 选择张掖城东14km,甘州区碱滩镇二坝村旁的二坝水库作为观测点。该观测点坐标:38°54'57.14"N,100°36'57.39"。 测量仪器: 观测内容包括一个垂直对水面的SI-111红外温度探头,一个正南天顶角35度对天观测的SI-111红外温度探头(2012年新购置仪器,其出厂时默认设置的地表发射率为1,试验期间未进行黑体定标)。2个漂浮在水面以下0cm109SS-L温度传感器,数采为Campell CR-1000,自动采集,GPRS无线传输至综汇系统。探头架高3米,离岸距离3.4m。 测量时间: 仪器从2012年5月27日起开始正常观测,至9月27日进行不间断地24小时观测,5秒钟记录一次数据,输出5秒钟和1分钟2组值。 数据内容: 垂直水体表面温度(TarT_Sur,未进行地表比辐射率、背景温度的校正)、对天空温度(TarT_Atm,未进行天空背景比辐射率的校正),水面0cm直接测量温度(WaterT_1,WaterT_2)。数据最终被存储为1天1个独立文本文件,数据命名方式:数据格式+观测点名称+数据采样时间+日期+时间.dat。详细的数据表头信息见数据内的数据表头说明。

2017-08-22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机载PLMR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12年7月10日)

2012年7月10日在盈科绿洲与花寨子荒漠PLMR样方进行了机载飞行地面同步观测。PLMR(Polarimetric L-band Multibeam Radiometer)是双极化(H/V)的L波段微波辐射计,中心频率1.413 GHz,带宽24 MHz,分辨率1 km (相对航高3 km),有6个beam同时观测,入射角为±7º,±21.5º,±38.5º,灵敏度<1K。飞行主要覆盖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试验区。本地面同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提供基本地面数据集。 样方及采样策略: 观测区位于张掖绿洲南缘-安阳滩荒漠过渡带,张(张掖)-大(大满)公路西侧,南北跨龙渠干渠,分为两部分,西南方向为1 km×1 km的荒漠样方,由于荒漠较为均质,在此1 km样方内采集5个点(四周各1点及中心点,实际测量过程中,可在沿路行走过程中多测几个点)的土壤水分,四个角点除对角线方向外,互相间隔600 m,西南角角点为花寨子荒漠站,便于与气象站数据比较。在东北侧,选择了面积1.6 km×1.6 km的大样方针对绿洲下垫面开展同步观测。样方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考虑地表覆盖代表性、尽量避开民居和大棚、穿越绿洲农田以及南边的部分荒漠、可达性、观测(路途消耗)时间,以期获得与PLMR观测的亮度温度的比较。 考虑到PLMR观测的分辨率,同步观测中,东西方向以160 m为间隔,采集了11条样线(东西分布),每条线80 m间隔共21个点(南北方向),使用4台Hydraprob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HDAS,参考文献2)同时测量。 测量内容: 获取了样方上约230个点,每个点2次观测,即对覆膜玉米地,在每个采样点进行2次观测,1次膜内(数据记录中标记为a),1次膜外(数据记录中标记为b)。由于HDAS系统采用POGO便携式土壤传感器,观测获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体积含水量)、损耗正切、土壤电导率、土壤复介电实部及虚部。当日未开展专门的植被同步采样。 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土壤水分观测和植被观测两部分,前者保存数据格式为矢量文件,空间位置即为各采样点位置(WGS84+UTM 47N),土壤水分等测量信息记录在属性文件中。

2017-08-21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地表温度同步观测数据集

中游人工绿洲生态水文实验区地表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不同地表特征的日变化温度数据和热红外传感器飞行期间大棚薄膜、屋顶、道路、沟渠、水泥地等下垫面的同步地表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TASI资料反演地表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1、观测时间、内容以及观测方式 2012年6月25日:沟渠和沥青公路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5min一次。 2012年6月26日:沟渠和沥青公路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5min一次;大棚薄膜和水泥地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1s一次。 2012年6月29日:水泥地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在TASI传感器进入观测上空时进行连续观测;大棚薄膜和水泥地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1s一次。 2012年6月30日:沥青公路、沟渠、裸土、西瓜地和田埂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TASI传感器进入观测上空时进行连续观测,其他时间每5min观测一次;大棚薄膜和水泥地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1s一次。 2012年7月10日:沥青公路、沟渠、裸土、西瓜地和田埂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TASI传感器进入观测上空每1min观测一次,其他时间每5min观测一次;水泥地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6s一次。 2012年7月26日:沥青公路、水泥地、裸土和西瓜地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WiDAS传感器进入观测上空进行连续观测,其他时间每5min观测一次;水泥地和大棚薄膜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6s一次。 2012年8月2日:玉米地和水泥地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其中玉米地观测根据WiDAS飞行的航带选择观测点,共选取了12个航带,每个航带下选择一个观测点在WiDAS传感器进入观测上空进行连续观测;水泥地和大棚薄膜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6s一次。 2012年8月3日:玉米地和水泥地使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进行观测,其中玉米地观测根据WiDAS飞行的航带选择观测点,共选取了14个航带,每个航带下选择3个观测点在WiDAS传感器进入观测上空进行连续观测;水泥地和大棚薄膜使用固定自记点温计进行观测,观测频率为6s一次。 2、观测仪器参数及标定 固定自记点温计的视场角约10°, 塑料薄膜架设高度约0.5m,水泥地面的架设高度约1m,均采用垂直观测;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视场角为1°,观测比辐射率设为0.95。所有观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分别于2012年7月6、2012年8月5和2012年9月20进行了3次标定。 3、数据的存储 所有观测数据均用Excel格式存储。

2017-08-21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核心试验区机载激光雷达DSM点云数据

2012年7月19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纳米,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中游地区飞行相对高度1500米(海拔高度2700米),平均点云密度4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EM和DSM数据产品。

2017-08-21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典型下垫面比辐射率数据集(2014.03.25-2015.06.30)

本数据为黑河流域典型地物比辐射率数据集。数据观测从2014年3月25日至2015年6月30日。 仪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波谱仪(102F)、手持式红外温度计 测量方法:利用102F分别测量冷黑体、暖黑体、观测目标、金版的辐射值。利用冷暖黑体的辐射值,对102F进行定标,消除仪器自身发射的影响。利用基于平滑度的迭代反演算法,反演出比辐射率和物体温度。比辐射率波段范围为8-14μm,分辨率4cm-1。 本数据集包含102F获取的冷黑体、暖黑体、被测目标和金板的原始辐射曲线(ASCII格式)和记录文件。

2016-03-23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下游地物光谱观测数据集

下游航空遥感试验期间,开展了飞行时黑白布同步光谱观测以及典型下垫面地物波谱观测,为航空飞行资料预处理提供基础数据集。 1、 观测仪器 中科院寒旱所PRS-3500野外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光谱范围:350-2500nm)以及参考板。 2、 下垫面及观测方式 下垫面包括:黑白布、哈密瓜、柽柳、胡杨、芦苇、杂草、花花柴、沙土、戈壁、苦豆子等; 测量地物前先垂直测量参考板反射率,再垂直测量地物反射率,每种地物测量5条光谱反射率。 3、 观测时间及内容 2014年7月24日:典型地物光谱观测 2014年7月27日:典型地物光谱观测 2014年7月29日:黑白布光谱同步观测 2014年7月31日:典型地物光谱观测 4、 数据存储 本数据集包括光谱仪导出的*.sed格式的光谱数据(可用PRS-3500配套软件打开,也可用记事本直接打开)、Excel格式观测记录表以及下垫面照片。

2015-06-15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下游Li-8100观测土壤呼吸数据集(2014年7月-8月)

下游航空遥感试验期间,开展了下游典型植被地表土壤呼吸观测,观测自2014年7月23日开始,8月2日结束。 1、 观测时间 2014年7月23日至8月2日每天观测一次,其中7月25日中断一天 2、 样方选择及观测方式 结合下游植被特征和站点分布,选择临近于站点、面积分布大于100 m100 m且均一的植被作为观测样地,共选取了5个观测样地,包括胡杨柽柳混合林、胡杨林、柽柳群、裸地和瓜地样地;在每一样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5个点,提前一天打入土壤环(内径为19.5cm,外径为20.0cm,高12cm,尽量保持打入后的PVC露出地面5cm左右),尽可能不扰动地表的植被和凋谢物。经过24h平衡,土壤呼吸速率恢复到原来状态,避免了由于基座的安置而造成的对土壤呼吸速率的波动。 观测时间段为每天上午的8:00至12:00(这段时间土壤呼吸比较稳定,能够代表整天的土壤呼吸速率),运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Model 8100-103)分别对每个样地内样点测量一次,每天完成5块样地的一次循环观测,每块样地取所观测样点的平均值作为该样地的土壤呼吸值。 3、 观测仪器 中科院地环所Li-8100(Li-COR,USA)开路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 4、 数据存储 本数据集包括Li-8100导出的*.81x格式的数据(用Li-8100配套软件打开,也可以用txt打开)、Excel格式观测记录表以及实验照片。

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