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EO-1 Hyperion和Landsat TM卫星地面同步积雪参数观测,可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积雪参数反演和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积雪参数观测,观测变量包括:雪深(尺子)、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以及卫星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该观测在样方BG-A、BG-E、BG-F、BG-H进行。 2)雪特性分析仪观测,观测变量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观测在样地BG-A、BG-E和BG-H进行,此外还在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进行了连续25小时的定点观测。 3)积雪光谱观测(由新疆气象局ASD光谱仪测量),观测点位置见GPS记录文件。 4)积雪反照率观测(总辐射表)。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3-10-20
2008年5月25日,在扁都口加密观测区开展了针对机载微波辐射计(L&K波段)的地面同步观测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地表土壤温度、地表粗糙度和探地雷达。 1. 土壤温度:扁都口样带1、扁都口样带2、扁都口样带3、扁都口样带4、扁都口样带5、扁都口样带6、扁都口样带7测量了土壤温度。 2. 粗糙度测量:采用粗糙度板和照相机测量。处理结果:数据中文件名中含有“result”字段的文件为粗糙度的处理结果,第一列为表面高度均方根高度,其实只有一个值,所以该列数据都相同;第二列为距离,第三列为相关函数值。当相关函数值为1/e时的距离值为相关长度;单位为:cm。由于地表粗糙度在一定时期内变化不大,所以在该天前后的样方内的地表粗糙度都可以采用今天的数据。存在问题:从数据看,由于测量人员经验不足,某些照片效果不好。通过人工读取照片上的地表起伏剖面,得到1cm间隔的地表起伏高度值,写入记事本文件。然后通过程序计算地表的粗糙度中的均方根高度和相关长度。 本数据可为发展和验证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及冻融状态算法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3. 探地雷达 同时测量探地雷达和TDR数据。 本数据集包括: (1)粗糙度照片和预处理数据 (2)土壤温度同步数据 (3)样方和样带坐标点数据 (4)探地雷达数据 (5)微波辐射计数据 数据都处理为Excel格式和记事本文件存储。
2013-10-19
本数据集为L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和红外热像仪传感器于2008年04月1日下午获取,地点在冰沟-阿柔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飞机12:48(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6:35降落。13:20-13:58在冰沟摄区工作,观测了8-2、8-6、8-11和8-17四条航线,飞行高度50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4:04-15:27完成预定的阿柔10条航线飞行任务,15:33-15:53加飞了6-2、6-3和6-4线,飞行高度4100m左右,飞行速度260km/hr左右。16:12飞过7-9水库定标线,航高100m,但水面结冰,完成观测。 原始数据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红外热像仪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波段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热像仪波长范围7.5-13微米,视场角24×18º,320×240像元。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红外热像仪数据需要进行几何校正并镶嵌才能使用,但该日热像仪数据不完整且几何变形大,目前还难以使用。
2013-10-18
本数据集为L&K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于2008年07月08日获取,地点在临泽飞行区。 其中L波段频率为1.4GHz,后视35度观测,获取双极化(H和V)信息;K波段频率为18.7GHz,天顶角观测,无极化信息。飞机10:00(北京时间,下同)从张掖机场起飞,13:38降落。10:23-13:10在临泽摄区观测,飞行高度1900m左右,飞行速度230-250km/hr左右。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2:21-12:27低飞临泽水库1-6线,相对高度100m,飞行速度190km/hr。12:56-13:08低飞沙漠定标线两遍(1-7线,先北向南,再南向北)。 原始数据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微波辐射计数据和GPS数据。其中微波辐射计L和K波段均属非成像观测,由文本文件记录瞬时观测获得的数码值,GPS数据记录飞行时的经纬度以及飞机姿态参数等。使用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时需要根据定标系数将记录的数码值转换为亮温值(定标系数文件与原始观测数据归档在一起)。同时,通过微波辐射计和GPS各自的时钟记录,可以将微波观测与GPS记录联系起来,给微波观测匹配地理坐标信息。由于微波辐射计观测分辨率较粗,数据处理中一般忽略飞机的航偏、翻滚以及俯仰效应。根据使用目标及飞行相对航高(H),在定标和坐标匹配后,还可以将观测信息栅格化,L和K波段的分辨率(x)与观测足迹(footprint)可以认为一致,参考分辨率为:L波段,x=0.3H;K波段,x=0.24H。经过以上各步处理后,可以获得用户能够直接使用的产品。
2013-10-13
2008年3月19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试验区开展的MODIS地面同步积雪参数观测,可以为机载-星载遥感数据的雪温度反演和验证提供基本的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积雪参数观测,观测时间为卫星过境时时刻北京时间(BJT)2008年3月19日(12:40-13:00)。该观测在BG-B样地展开,分为4个观测小组,每组测量16个点,共计64个观测点。观测变量包括:雪深(尺子测量,每个点随机观测5个雪深数据);雪表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随机多次观测);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测量,按照10cm分层观测,每个测量点重复观测2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测量,按照10cm分层观测,每个测量点重复观测3次)。 2)雪特性分析仪观测,观测变量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BG-A样地展开,一个自动观测点,配合光谱仪观测。 3)积雪光谱观测(ASD光谱仪),观测点位置见GPS记录文件。 4)积雪反照率观测(便携式反照率表测量),在BG-A样地进行。 本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3-10-12
2007年9月23日预试验期间,在临泽草地和临泽站开展了Landsat TM卫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2007年9月23日成功获得了一景Landsat TM影像。该数据集可为发展和验证Landsat TM地表温度反演提供基本的地面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 地表辐射温度:采用寒旱所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仪器均经过标定; 2. GPS位置信息(GARMIN GPS 76测量); 3. 大气参数: 测量目标:大气参数 测量地点:大满水管所 观测仪器:遥感所法国CIMEL公司生产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 测量内容:CE318太阳分光光度计通过直接太阳辐射测量数据,可以反演出非水汽通道的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汽通道936nm测量数据可以获得大气气柱的水汽含量,水平能见度也可从CE318数据导出。本次测量采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的CE318,其可提供1020nm、936nm、870nm、670nm和440nm共5个波段的光学厚度,可以利用936nm测量数据反演大气柱水汽含量。数据存储:本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处理后的大气数据。原始数据以CE318特有文件格式*.k7存储,可用ASTPWin软件打开,并附带说明文件ReadMe.txt;处理后文件包括利用原始数据反演获得光学厚度、瑞利散射、气溶胶光学厚度、水平能见度和近地表大气温度,以及参与计算的太阳方位角、天顶角、日地距离修正因子和大气柱质量数。 4. 在张掖城西黑河戈壁滩上开展地表温度同步测量,测量仪器主要为热像仪。
2013-10-10
2008年3月22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高光谱卫星EO-1 Hyperion地面同步观测,为积雪遥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1)雪表面比辐射率观测(便携式比辐射率测定仪测量),测量位置为冰沟寒区水文气象观测站旁。2)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参数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BG-A样区进行,测量时间为北京时间(BJT)2008年3月2日11:20-13:53。3)积雪参数观测,该观测分别在BG-A、BG-B、BG-C、BG-D、BG-E、BG-F6个样地进行。测量变量包括卫星分层雪深温度(针式温度计测量),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测量),雪密度(铝盒方式测量),卫星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4)除了卫星同步外,当天还开展了高光谱航空遥感试验,由于高光谱仪器出现问题,没有完成整个航带的飞行。因此只有部分小组在飞机过境时刻测量了地表红外温度(BG-D、BG-E、BG-B、BG-F)。 5)新雪反照率观测(利用便携式反照率表),测量位置在样方A2外的东侧。6)积雪光谱观测(便携式光谱仪:新疆气象局和南京大学提供),有GPS数据记录文件。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3-10-10
本数据集为盈科绿洲、花寨子荒漠、张掖市、阿柔和扁都口加密观测区测量的红外波谱数据。测量仪器为红外波谱仪102F和BOMAN。 1. 红外波谱仪102F测量 (1)测量原理: 利用红外波谱仪102F测量数据,基于辐射传输方程和TES算法获得比辐射率,理论上可以结合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固定自记点温计、热像仪数据获得地物物理温度。 (2)测量地点: 2008-05-27在张掖城区对草地、水泥地进行了测量;2008-05-29在工行度假村测量小麦地、玉米地;2008-06-03在工行度假村观测了水泥地(多角度测量);2008-06-22在盈科绿洲玉米地对裸土、玉米叶进行了测量;2008-06-23在盈科绿洲玉米地测量玉米冠层、小麦冠层;2008-06-24在扁都口试验区测量了油菜地;2008-06-26在临泽草地测了苜蓿、盐碱地、草地,大麦地;2008-06-29在盈科绿洲玉米地测量了小麦地、玉米地;2008-06-30在花寨子荒漠样地2对荒漠裸土、荒漠植被(红砂)进行了测量;2008-07-06在扁都口试验区测了油菜地、草地;2008-07-14在阿柔试验区测量了草地、裸土(多角度观测)。 (3)测量仪器: 北京师范大学红外波谱仪102F,测量波长2-25um的比辐射率;北京师范大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测量地表辐射温度;遥感所镀金板1块,辅助测量大气下行辐射。 (4)测量内容 测量同一地物的比辐射率数据需要测量冷黑体定标文件(*.CBX或者*.CBB)、暖黑体定标文件(*.WBX或者*.WBB)、地物测量文件(*.SAX)、镀金板测量)(大气下行辐射)文件(*.DWX),同时需要保存地物辐亮度文件和比辐射率文件。同时包括地物真实温度和镀金板真实温度。若同一时间段的测量数据缺少冷黑体和暖黑体定标文件,可以使用前后测量的冷黑体和暖黑体文件,但是测量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0min。 (5)数据处理: 红外波谱仪102F通过测量冷黑体和暖黑体进行定标,获得仪器在各个波段的响应函数。 红外波谱仪102F的预处理数据主要是反演获得地表在2-25um波段范围内的地表比辐射率,若数据文件齐全,预处理数据将以Excel文件格式给出两种比辐射率:一种是仪器自身反演的比辐射率;另一种是利用ISSTES(Iterative spectrally smooth temperature-emissivity separation)反演获得的比辐射率。若数据文件不齐全,将只给出其中的一种数值。 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的光谱分辨率为4cm-1。 2. BOMAN测量 BOMAN测量目标物的红外光谱,计算目标发射率,波段范围为2μm-13μm。 (1)测量仪器: 遥感所红外波谱仪BOMAN、遥感所黑体桶、遥感所黑体、北师大黑体。测量对象是:土壤、沙子、草地、玉米、戈壁。 (2)测量方式: 首先将BOMAN预热到工作状态;预估目标温度,将黑体稳定在目标温度左右;用BOMAN测量黑体的红外辐射(测量定标数据),然后改变黑体温度; 用BOMAN测量多组目标的红外辐射;用BOMAN测量金板反射的天空下行辐射(没有金板可直接测量天空53度方向的下行辐射);用BOMAN测量一次黑体的红外辐射。 原始数据为Igm格式,利用黑体对目标物进行定标,利用一个低温和一个高温黑体对目标进行定标,处理软件为FTSW500,结果为Rad辐射值。 (3)测量内容: 具体观测时间和内容:2008-06-30 荒漠观测;2008-07-01 沙漠观测;2008-07-14阿柔加密观测区观测;2008-07-16 取样室内观测,荒漠取样深土、浅土、植被、小石头,盈科2号地取两株玉米,3号地一株玉米、裸土;2008-07-17 临泽试验区观测;2008-07-18 戈壁滩观测。 每次试验观测都有相应的观测记录,包括测量地点、经纬度坐标、时间、相片等。 (4)数据处理: 利用Matlab程序把用BOMAN红外波谱仪测量到的目标物的Rad辐射值文件转换为txt文本文件,数据类型为浮点型。FTSW500为BOMAN红外波谱仪自带软件。
2013-09-09
黑河流域地表温度同步观测的目的在于获取WiDAS飞行期间不同位置不同下垫面的同步温度,用于支持航空飞行WiDAS资料反演地表温度的验证和尺度效应分析。 本次试验的观测时间为2012年8月1日,选取了黑河流域上游西支扎马什克流域的2个点和东支八宝河流域的4个点周围的不同下垫面温度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两种仪器测量不同位置的地表辐射温度,包括固定自记点温计(北师大3#)和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寒旱所H1#、H3#、H4#,北师大B1#、B2#),其中八宝河流域中的一个点使用的是固定自记点温计,自动每6秒记录一次温度,观测下垫面为天然草地。其它5个点的地表温度采用手持式红外温度计人工观测,在WiDAS进入观测点上空时进行观测。每个仪器在使用之后均进行了黑体标定。每一观测点选取周围较典型的下垫面进行观测,观测的下垫面主要有草地、河流水面、河滩、砾石等,其中部分下垫面配有相应的照片。观测数据以Excel存储。
2013-06-28
该数据集是基于地基激光雷达(LiDAR)获取的超级样地林分3D结构的扫描点云数据及其它附属数据。数据获取时间自2008年6月4日至2008年6月12日。采用Riegl LMS-Z360i地基LiDAR。将超级样地划分为16块25m×25m的子样地,在每块子样地内设置LiDAR基站点,在每个基站点设置LiDAR采集3D全覆盖LiDAR点元数据。 该数据集的内容:每个LiDAR数据采集基站点的全站仪测量坐标(x, y, z),每个站点采集数据时用数显坡度计和角度仪测量的仪器姿态,以及每个站点的激光雷达扫描点云数据。本数据集可为建立真实的三维森林场景,为各种三维森林遥感模型的发展与校正提供翔实的地面观测数据,同时为机载和星载遥感数据提供地面验证数据。
2012-04-10
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