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积雪


印度河水资源时空分布数据集(1998-2017)

本数据是基于气象观测数据、水文站点数据,结合各种同化数据和遥感数据,通过耦合积雪、冰川和冻土物理过程的青藏高原多圈层水文模型系统WEB-DHM(基于水和能量平衡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制备生成,时间分辨率为月尺度,空间分辨率为5km,原始数据格式为ASCII文本格式,数据种类包括格网径流与蒸发(若蒸发小于0,则表示凝华;若径流小于0,则表示当月降水小于蒸发)。若asc无法在arcmap中正常打开,请将asc文件前5行顶格。

2022-10-23

全球年均积雪面积比例数据(2000-2021)

积雪面积比例(fractional snow cover, FSC)是单位像元内积雪覆盖面积(Snow Cover Area SCA)与单位像元面积的比值。本数据集的制作方法为BV-BLRM积雪面积比例线性回归经验模型;采用的源数据为MOD09GA 500米全球逐日地表反射率产品,以及MOD09A1 500m的8天合成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制作平台使用的是Google Earth Engine;数据范围为全球范围,数据制备时间为2000至2021年,空间分辨率为500米,时间分辨率为逐年。该套数据可为区域气候模拟、水文模型等提供积雪分布的定量信息。

2022-07-20

青藏高原0.05°逐日积雪深度数据集(2000-2018)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冰冻圈和极地环境变化关键参数观测与反演”第一课题“冰冻圈关键参数多尺度观测与数据产品研制“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寅生课题组发展了青藏高原地区降尺度雪深产品。青藏高原积雪深度降尺度数据集来源于积雪概率数据和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的融合结果,采用新发展的亚像元时空分解算法对原始0.25度的积雪深度数据进行时空降尺度,得到0.05度逐日积雪深度产品。通过降尺度前后的雪深产品精度评估的对比,发现降尺度后雪深产品的均方根误差由原产品的2.15 cm减少到了1.54 cm。 青藏高原积雪深度降尺度数据集(2000-2018)的产品信息细节如下。投影为经纬度,空间分辨率0.05 度(约5公里),时间范围为2000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为Tif格式文件,命名规则为:SD_YYYYDDD.tif,其中YYYY代表年,ddd代表儒略日(001-365)。积雪深度(SD),单位:厘米(cm)。空间分辨率为0.05度。时间分辨率为逐日。

2021-10-08

藏东南珠西沟冰川融水化学数据(2020)

数据包含珠西沟冰川径流的钾、钠、钙、镁、氟离子、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等指标,涵盖了大部分无机溶解组分。上述阴阳离子分别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等仪器测得,检测限低于0.01mg/L,误差低于10%;本数据可以用于反映珠西沟流域硫化物氧化、碳酸盐岩溶解和硅酸盐岩风化等化学风化过程对河水溶质的贡献,进而精准计算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和硅酸盐岩风化速率,最终为评估冰川作用对岩石化学风化及其碳汇效应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2021-06-04

亚洲高山区30km格网雪线高度数据集(2001-2019)

亚洲高山区是地球上除南极和北极地区之外的第三大冰冻圈,分布着大量冰川积雪,不仅对全球水循环而且对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冰川学中,雪线作为消融期末积雪存在的下限,其高度变化信息是冰雪水资源变化的直观反映,也常用于指示冰川物质平衡,直接反映着冰川的进退。本数据集以2001—2019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为主要数据源,首先对逐日的MODIS积雪覆盖率产品进行去云处理,获得积雪覆盖日数(SCD)数据集;并用冰川年物质平衡观测数据、融雪末期Landsat数据对提取终年积雪的MODIS SCD阈值进行率定;然后以MODIS SCD提取的终年积雪面积结合地形“面积—高程”曲线实现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信息的提取,最后得到2001-2019年亚洲高山区30km格网雪线高度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亚洲高山区冰冻圈及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020-11-04

黑河流域大冬树垭口观测站风吹雪数据(2014)

该数据包括大冬树垭口观测站(东经100度14分28秒,北纬38度00分58秒)2013年12月17日至2014年7月9日期间风吹雪事件过程中收集的吹雪通量沿高度的分布。

2016-01-11

黑河上游葫芦沟灌丛试验区气象、反照率、蒸散发数据集(2012-2014)

数据集是黑河上游葫芦沟灌丛试验区气象及观测数据,包括:气象、反照率、灌丛林下蒸散发数据。 1、气象数据:祁连站经度:99°52′E;纬度:38°15′N;海拔:3232.3m,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尺度气象数据。观测项目有:温度、湿度、水汽压、净辐射、四分量辐射等。数据为日尺度数据,计算时间段为0:00-24:00. 2、反照率:为2012年1月1日-2014年7月3日日尺度地表反照率数据,包括积雪和非积雪期。测量仪器为葫芦沟流域十米梯度塔上的辐射仪器。其中2012年8月4日-10月2日由于仪器电路问题,数据缺失,其余数据质量较好 3、蒸散发:为葫芦沟流域4种典型灌丛群落林下地表蒸散数据。观测时段为2014年7月18日-8月5日,为日尺度数据。数据内容包括降水数据、及lysimeter观测到的蒸发、下渗数据。该数据集可用来分析高寒灌丛及森林的蒸散数据。 试验选择小型蒸渗仪尺寸为内径25 cm、深度30 cm的小型蒸渗仪进行冠层下草地蒸散量。灌丛林下蒸散每个灌丛样地内布设两个Lysimeter,移栽试验每种灌丛各一个Lysimeter。在布设时将内桶中放置与桶等高的未被扰动的原状土柱,将外桶埋入到土壤中,在埋设时保证外桶高出地面0.5-1.0 cm,内桶外沿设计宽约2.0 cm的挡雨板,以防止地表径流进入Lysimeter蒸渗仪。在附近气象站点内同时布设有Lysimeter测量草地蒸散量,在青海云杉林样地也布设内径25 cm、深度30 cm的小型蒸渗仪测量其林下蒸发量。所有Lysimeter每天20:00时准时进行称重(电子天平感量1.0 g,约相当于0.013 mm蒸发量),观测时做好防风处理,保证测量的精度。 数据加工方法:蒸渗仪方法主要通过质量守恒来计算蒸散发量,依据Lysimeter蒸渗仪设计原理,蒸散量主要是通过连续两天内质量差别确定,由于每天都对其称重,通过水量平衡进行计算。

2015-01-08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K&Ka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30日)

2008年3月30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的K&Ka波段机载微波辐射计的地面同步观测,为积雪微波辐射特性及参数反演,尤其是干湿雪的判别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雪特性分析仪观测,参数包括有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等,该测量在样地BG-A进行。 2)积雪参数观测,包括雪深观测、飞机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观测、分层的雪深温度观测、雪粒径观测、雪密度观测。该观测分别在5个样地BG-A、BG-B、BG-F、BG-H、BG-I进行。其中BG-A测量10个点,BG-B测量6个点,BG-F测量12个点,BG-H测量21个点,BG-I测量20个点。具体测量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如下:在每一个测量点挖积雪剖面,自上而下每10cm均匀分层,如果最后剩下的深度超过10cm而不足15cm则以一层划分。分别测量每层的厚度、雪粒径、密度、温度。每层厚度有塑料直尺量出;雪粒径有手持显微镜人工读数;每一层随机测量三次;密度由每层的环刀采取雪样计算得到;温度由针式温度计测量得到,每一层积雪温度由同时测量的两个针式温度计的平均值决定。并且同时在I样地和H样地于飞机过境时同步测量雪表面温度。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4-04-15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积雪光谱反射率多角度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23日)

此研究包含三部分观测内容。 1)为了观测积雪的二向反射特性2008年3月23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开展多角度积雪光谱观测(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自制研发的多角度观测架测量),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BJT)2008年3月23日10:50-13:50; 2)为了研究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特征,同步进行了积雪反照率观测(总辐射表),观测时间为北京时间(BJT)2008年3月23日10:00-14:36; 3)积雪表面光谱特征观测(由新疆气象局ASD光谱仪测量)。 以上测量均在冰沟小流域水文断面旁的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测量,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4-04-10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祁连县临时样地新雪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20日)

2008年3月20日有新降雪,选择在祁连县境内临时样地开展了针对新降雪的观测数据集,主要目的是观测新雪特征,并为积雪遥感参数反演提供了基本数据集。 观测内容包括: 1)新雪雪深、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测量)、雪密度(雪铲测量)等积雪主要参数测量; 2)新雪反照率(总辐射表测量); 3)新雪光谱特征测量(ASD光谱仪);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与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