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 机载激光雷达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激光雷达和WIDAS飞行差分GPS连续同步测量数据集

在2012年夏季LiDAR和WIDAS飞行期间,地面同步开展地面基站差分GPS的连续观测,获取同步的GPS静态观测数据,用于支持航空飞行数据的同步解算。 测量仪器: TRIMBLE R8 GNSS系统2套。 中国中纬ZGP8001套 测量时间和地点: 2012年7月19日,EC矩阵LiDAR飞行,在MJWXB(毛家湾西北)和SBMZ(什八民子)两个基站同时观测 2012年7月25日,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和天姥池小流域LIDAR飞行,在XT夏塘观测,中游张掖城区校验场LIDAR飞行,在MJWXB(毛家湾西北)观测 2012年7月26日,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和天姥池小流域LIDAR飞行,在XT夏塘观测,中游张掖城区校验场LIDAR飞行,在HCZ(火车站)观测 2012年8月1日,上游东西支WIDAS飞行,在YNG(野牛沟)观测 2012年8月2日,中游EC矩阵试验区WIDAS飞行,在HCZ(火车站)观测 2012年8月3日,中游EC矩阵试验区WIDAS飞行,在MJWXB(毛家湾西北)观测 数据格式: 差分预处理前原始数据格式。

2017-08-26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中游核心试验区机载激光雷达原始数据

2012年7月19日,在黑河中游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记录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中游地区飞行绝对航高2700米(地面最低点1412米,地面最高点1655米),平均点云密度4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7-08-26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神沙窝沙漠机载激光雷达原始数据

2012年8月19日,在黑河中上游的核心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纳米,多次回波(1,2,3和末次)。小沙漠地区飞行绝对航高2900米,平均点云密度4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7-08-24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葫芦沟小流域机载激光雷达原始数据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胡芦沟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葫芦沟地区分为两个不同高度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4-06-18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天姥池小流域机载激光雷达原始数据

2012年7月25日,在黑河中上游的天姥池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上游天姥池地区分为两个不同高度飞行区域,绝对航高为4800和5500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4-06-16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黑河流域上游样带机载激光雷达原始数据

2012年8月25日,在黑河上游样带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样带地区飞行绝对航高5200米(地面最低点:2660米,地面最高点:4307米),平均点云密度1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4-06-14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祁连机载激光雷达原始数据(2012年8月28日)

2012年8月28日,在黑河中上游的祁连观测区域,利用运12飞机,搭载Leica公司生产的ALS70,开展了lidar航空遥感飞行试验。ALS70激光波长为1064nm,多次回波(1,2,3和末次)。祁连地区飞行绝对航高为4800米,地面最高点为3009米,地面最低点为2726米,平均点云密度为1.6点/平方米。通过参数检校、点云自动分类和人工编辑等步骤,最终形成DSM和DEM数据产品。

2014-06-14

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Envisat ASAR地面同步观测数据集(2008年3月15日)

2008年3月15日在冰沟流域加密观测区进行Envisat ASAR同步观测,主要目的是研究利用主动雷达数据反演积雪参数方法。 Envisat ASAR数据为AP模式,VV/VH极化组合方式,过境时间约为11:34BJT。 观测内容包括 1)雪特性分析仪观测数据,观测变量包括雪密度,雪复介电常数,雪体积含水量,雪重量含水量。观测数据在BG-B、BG-D、BG-E、BG-F内获取,雪特性分析仪数据统一存放在雪特性分析仪文件夹中。 2)积雪参数观测数据,观测变量包括雪表面和雪土界面温度(手持式红外温度计)、分层积雪温度 (针式温度计)、雪粒径(手持式显微镜量)、雪密度(铝盒式测量)、雪深(尺子)以及ASAR过境时同步的雪表面温度 (手持式红外温度计)。积雪参数观测在分别样方BG-H、BG-D、BG-E、BG-F进行。 3)积雪光谱观测数据,采用新疆气象局光谱仪在样方BG-H15进行ASAR同步光谱观测试验。同时利用自制不同粒径雪样筛,通过筛子筛选积雪,人工制造不同粒径的雪层结构,测量其表面光谱特性,并对雪层的粒径的长短轴以及形状进行了观测。 该数据集包括原始数据和预处理数据2个文件夹。

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