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方式:
聂新艳. 规划环评中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文献信息 | |
标题 |
规划环评中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
年份 | 2012 |
摘要 |
随着国家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由人类规划开发所导致的生态风险加剧,部分地区正面临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负面生态影响,使得在规划实施前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变得尤为迫切。通过回顾我国规划环评中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在总结国内外主流框架成果、经验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由风险问题形成、压力-状态-响应分析、区域风险综合评价、风险管理四部分组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该框架加强了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的输入、归纳了区域风险源、完善了综合评价内容,将对生态风险评价在我国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起推动作用。 在提出适合我国规划环评背景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基础上,本文先后完成了基于规划对象的风险问题界定,提供了识别、量化及表征风险源的方法;构建了适合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价的指标特征库,对于评价规划多元生态影响起借鉴作用;综合评价阶段,提出了由风险分布表征、累积性评价与聚焦分析三项内容组成的评价系统,全面衡量了区域风险时空异质性问题。 最后以陕西省神府矿区新民开采区煤炭开采规划为例,成功实现了该评价体系的应用。主要完成了对区域风险分布的表征,评价结果经与开采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比较,环境风险分布反映整体情况,呈现一定地域规律,其中一级风险区为郭家湾-石窑店工业带、庙沟门工业区,区域内开采强度大,选煤行业发达,工业耗水对生态用水挤占明显,水土流失严重;二级风险区为一级风险区周边辐射区域,辐射范围大致为3-5km;三级风险区对应区域内大型井田,水土流失中度地带;四级风险区为预留区及规划井田范围内部分地方整合煤矿;五级风险区为无价值开采区及禁止开采区(杜松自然保护区)。各评价因子相关性强,风险呈现空间累积效应,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该研究表明,在规划环评中,利用RS和GIS技术,通过对规划风险源与生态系统受体的划分来分别选取指标,开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可行的,其评价结果充分显示了区域规划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为规划产业发展的布局、结构和规模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探讨我国规划环评中生态风险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
此文献未收录 PDF(如何提交?) |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0931-4967287 poles@itpcas.ac.cn关注我们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 2018-2020 陇ICP备05000491号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845号
数据中心技术支持: 数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