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中晚全新世人类对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以青海湖盆地尖嘴遗址为例

Human access to and utilization of animal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late Holocene in northeastern Qinghai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Jianzui site in Qinghai Lake Basin


我们于2017年6月在青海湖盆地野外调查时发现尖嘴遗址(36.95°N,99.61°E;海拔3350m),并在地表选取1m×1.5m的样方,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在深约为130cm的剖面中发现较丰富的动物碎骨、炭屑、石器及陶片等文化遗物。根据其结构特征可将其大致分为4层:第1层(0~30cm),为现代表土层,发育有现代高寒草甸土壤;第2层(30~85cm),为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层,该层中夹杂着大量炭屑,出土有陶片、兽骨、石器等文化遗物,其中骨头多为被敲碎的碎块,部分疑似为骨器;陶器与骨头(部分)有明显的火烧痕迹,石器为打制石器,技术较为粗糙,其岩性与就近的出露基岩一致,说明为就地取材;第3层(85~130cm),为砂黄土,土质较为疏松,其底部发育一薄层(约2~3cm厚)的浅红色古土壤,属原生沉积地层,人类活动干扰小;第4层(130cm以下),为基岩,未见文化遗物。本研究在整理鉴定时,参照的标本主要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现生和古代动物标本,参阅《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动物骨骼图谱》等骨骼图谱。在动物骨骼、炭屑等文化遗物鉴定和采集完毕后,分别从剖面地层的45cm、75cm、75cm和87cm这4处层位依次选取了骨头、炭屑、骨头和炭屑4个测年样品(分别是A45B、A75C、A75B和A87C,见表1),送至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加速器质谱(Acceleratormassspectrometry)AMS14C年代测定,获得的14C年代应用CalibREV702年代校正软件中的IntCali13树轮校正曲线将其校正为日历年。


数据文件命名方式和使用方法

该数据集以Excel格式存储,包含了8个工作表,分别是动物对比数据-最新、尖嘴动物遗存坐标点、青海湖边动物遗存---from刘向军老师、碳十四测年表、尖嘴动物遗存坐标点、动物占比数据、动物对比数据-最新,其中动物对比数据-最新工作表中有遗址和相应的占比数据。尖嘴动物遗存坐标点工作表中是遗址点属性,经纬度坐标和海拔数据。青海湖边动物遗存---from刘向军老师工作表中是动物的体型、重量、数量和骨骼数据。碳十四测年表工作表中有样品编号、 采样深度 (cm) 、测年材料 常规年龄 (a BP)、 校正年龄 (cal a BP)、delta 13C (‰) 、delta 15N (‰) 、可信度 (HPD) (%)数据。尖嘴动物遗存坐标点工作表中是各遗址点对应的经纬度海拔等数据。动物占比数据工作表中有各种动物和MIN比重数据。动物对比数据-最新工作表中有各遗址和占比数据。数据文件可以用office软件打开,或可导入到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本数据要求的引用方式 查看数据引用帮助 数据引用必读
数据的引用

候光良. (2021).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中晚全新世人类对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以青海湖盆地尖嘴遗址为例.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DOI: 10.11888/Paleoenv.tpdc.271269. CSTR: 18406.11.Paleoenv.tpdc.271269.
[Hou, G. (2021). Human access to and utilization of animal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late Holocene in northeastern Qinghai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Jianzui site in Qinghai Lake Basin. A Big Earth Data Platform for Three Poles, DOI: 10.11888/Paleoenv.tpdc.271269. CSTR: 18406.11.Paleoenv.tpdc.271269. ] (下载引用: RIS格式 | RIS英文格式 | Bibtex格式 | Bibtex英文格式 )

文章的引用

1. 侯光良, 许长军, 曹广超. (2017).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全新世中期人类扩张的时空模拟. 第四纪研究, 37(4),709-720.( 查看 | Bibtex格式)

使用本数据时必须引用“文章的引用”中列出的文献,并进行数据的引用


参考文献

1.Madsen, D.B., Ma, H., Brantingham, P.J., Xing, G., D Rhode, & Zhang, H., et al. (2006). The late upper paleolithic occupa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3(10), 1433-1444. (查看 )

2.高星,周振宇 & 关莹.(2008).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 第四纪研究(06),969-977. doi:CNKI:SUN:DSJJ.0.2008-06-001. (查看 )

3.陈胜前.(2006).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 第四纪研究, (04),522-533. (查看 )

4.Wang, L., Yang, Y., & Jia, X. (2016). Hydrogeomorphic settings of late Paleolithic and early-mid Neolithic sites in relation to subsistence variation i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northwest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426(dec.28), 18-25. (查看 )

5.谢端琚.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 (2002). 北京: 文物出版社, 7-167. (查看 )

6.Yi, X., Liang, y.y., Huerta-Sanchez, E. (2010).Sequencing of 50 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Science, 329(12),75 -78. (查看 )

7.赵志军. (2004). 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 考古与文物 (02), 85-91. (查看 )

8.李明启, 葛全胜, 王强, 蔡林海, 任晓燕. (2010). 青海卡约文化丰台遗址灰坑古代淀粉粒揭示的植物利用情况. 第四纪研究, (02), 372-376. (查看 )

9.张小虎. (2012). 青海官亭盆地植物考古调查收获及相关问题. 考古与文物(03), 26-33. (查看 )

10.张晨. (2013).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浮选植物遗存分析. 西安: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4. (查看 )

11.Li, M., Yang, X., Ge, Q., Ren, X., & Wan, Z. (2013). Starch grains analysis of stone knives from Changning site, Qinghai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0(4), 1667-1672. (查看 )

12.杨颖. (2014). 河湟地区金蝉口和李家坪齐家文化遗址植物大遗存分析. 兰州: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3. (查看 )

13.Chen, F.H., Dong, G.H., Zhang, D.J., Liu, X.Y., Jia, X., An, C.B., Ma, M.M., Xie, Y.W., Barton, L., Ren, X.Y., Zhao, Z.J., Wu, X.H., Jones, M.K. (2015). 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Science, 347( 6219) : 248-250. (查看 )

14.王倩倩. (2014). 金禅口遗址动植物遗存反映的古环境及生业模式探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6), 75-78. (查看 )

15.陈桂琛, 彭敏. (1993). 青海湖地区植被及其分布规律.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7(1),73-78. (查看 )

16.Greger Larson,,Elinor K. Karlsson,,Angela Perri,... & Kerstin Lindblad-Toh.(2012).Rethinking dog domestication by integrating genetics, archeology, and biogeograph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23),8878. (查看 )


资助项目

西风-季风作用下的气象因子追踪(XDA2006010201) (项目编号:XDA2006010201) Supported by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数据使用声明

为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的权益、扩展数据中心的服务、评估数据的应用潜力,请数据使用者在使用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数据产品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等成果),明确注明数据来源和数据作者。对于转载(二次或多次发布)的数据,作者还须注明原始数据来源。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n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CC BY 4.0)


相关资源
数据评论

当前页面默认显示 中文 评论 显示所有语种的评论

关注
关键词
空间位置
East: 101.20 West: 97.50
South: 36.15 North: 38.20
数据细节
  • 时间分辨率: 年
  • 空间分辨率: -
  • 大小: 2 MB
  • 浏览: 1789 次
  • 下载量: 0 次
  • 共享方式: 保护期内
  • 数据时间描述: 距今6000年-距今2000年
  • 元数据更新时间: 2021-04-29

后提供下载

联系信息
候光良  

分发方: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Email: poles@itpcas.ac.cn

导出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