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邻区山地构造侵蚀热年代学数据集

Thermochronologic data of tectonic exhum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vicinities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剥露过程的时间约束能为高原隆升过程及该区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提供依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封闭温度较低(~100℃),能够记录地壳浅部发生的剥露过程。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红柳沟剖面新生代路乐河组-狮子沟组地层采集了26个沉积岩屑样品,并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外探测器法进行裂变径迹测年。这些样品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在36.4 ± 2.0 Ma到78.0 ± 2.8 Ma。多数样品未通过卡方检验,指示多个冷却年龄岩体混合的碎屑源区。使用二项式拟合法分解每个样品的混合单颗粒年龄,获得55个年龄组分,拟合组分年龄在21.2 ± 2.9 Ma到102.8 ± 9.0 Ma。结合封闭径迹长度和拟合组分年龄,认为剖面2500m以上样品未发生沉积后埋藏退火作用,2500m以下样品沉积后裂变径迹部分退火。未退火裂变径迹年龄在~60-50 Ma和40-36 Ma分别表现为“静态峰”,指示碎屑物源区祁连山在这两时期分别发生显著岩石剥露。本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开始于早新生代,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间几乎同步,指示祁连山在早新生代即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


数据文件命名方式和使用方法

文件命名:磷灰石裂变径迹单颗粒年龄数据以.xlsx文件格式存储,文件名称为“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ic Data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数据读取方式:该数据集可以直接用Excel程序打开并查看。


本数据要求的引用方式 查看数据引用帮助 数据引用必读
数据的引用

宋春晖, 何鹏举. (2021). 青藏高原及邻区山地构造侵蚀热年代学数据集.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DOI: 10.11888/SolidEar.tpdc.271853. CSTR: 18406.11.SolidEar.tpdc.271853.
[Song, C., He, P. (2021). Thermochronologic data of tectonic exhum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vicinities. A Big Earth Data Platform for Three Poles, DOI: 10.11888/SolidEar.tpdc.271853. CSTR: 18406.11.SolidEar.tpdc.271853. ] (下载引用: RIS格式 | RIS英文格式 | Bibtex格式 | Bibtex英文格式 )

文章的引用

1. He, P., Song, C., Wang, Y., Zhang, Y., Chen, W., Meng, Q. & Zhao, Y. (2021). Intensified Late Miocene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onstrained by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9, 750993.( 查看 | Bibtex格式)

2. He, P., Song, C., Wang, Y., Wang, D., Chen, L., Meng, Q., & Fang, X. (2021). Early Cenozoic activated deformation in the Qilian Sha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sights from detrital apatite fission‐track analysis. Basin Research, 33(3), 1731-1748.( 查看 | Bibtex格式)

使用本数据时必须引用“文章的引用”中列出的文献,并进行数据的引用


资助项目

高原风化剥蚀历史及气候环境效应(2019QZKK0707) (项目编号:2019QZKK0707) The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 (STEP)(2019QZKK0707)

季风区古地理重建与古环境演化(XDA2007020102) (项目编号:XDA2007020102)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an-Third Pole Environment Study for a Green Silk Road (Pan-TPE)

数据使用声明

为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的权益、扩展数据中心的服务、评估数据的应用潜力,请数据使用者在使用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数据产品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等成果),明确注明数据来源和数据作者。对于转载(二次或多次发布)的数据,作者还须注明原始数据来源。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n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CC BY 4.0)


相关资源

1. 2022-08-01 刘禄*   用途:博士论文引用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2. 2022-06-24 徐学*   用途:新藏铁路勘察设计项目选线及工程地质勘察 …… 中铁二院

3. 2021-12-29 陈峰*   用途:仅用于科学研究 …… 中国地震局

4. 2021-12-17 hy*   用途:科研 …… 山旮旯

暂无数据

数据评论

当前页面默认显示 中文 评论 显示所有语种的评论

申请下载 关注
关键词
空间位置
East: 97.00 West: 93.00
South: 37.00 North: 39.00
数据细节
  • 时间分辨率: 1000 year < x
  • 空间分辨率: 0.5º - 1º
  • 大小: 0.13 MB
  • 浏览: 1941 次
  • 下载量: 4 次
  • 共享方式: 申请获取
  • 数据时间描述: 白垩纪-新生代
  • 元数据更新时间: 2021-11-24
联系信息
宋春晖   何鹏举  

分发方: 时空三极环境大数据平台

Email: poles@itpcas.ac.cn

导出元数据